CN213262289U - 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62289U
CN213262289U CN202021585444.3U CN202021585444U CN213262289U CN 213262289 U CN213262289 U CN 213262289U CN 202021585444 U CN202021585444 U CN 202021585444U CN 213262289 U CN213262289 U CN 2132622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end module
mounting bracket
guide groov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8544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虎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8544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622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622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622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和车辆,所述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板,所述第一板具有朝前敞开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用于与前端模块总成的前端模块本体相连;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相连,且所述第二板用于与前纵梁端部组件相连,且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的连接处设有折弯引导槽。本申请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通过第一板设置的前端敞开的安装口以及在第一板和第二板的连接处设置的折弯引导槽,可利于第一板发生变形以有效地吸收前防撞梁本体、前端模块本体的撞击力,避免过多的撞击能量传递至前纵梁端部组件,提高前纵梁端部组件以及冷却系统等高附加值的设备的安全性,利于降低维修成本。

Description

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和具有该前端模块安装支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汽车的维修费用和保险费用,尤其对汽车在低速碰撞下的维修费用更加重视。通常来说,汽车昂贵的高附加值零件损坏的数量越少,更换零配件的价格越少,维修工时越少,汽车的维修经济性就越好。因此,需要减少车辆低速碰撞时易损零件的损坏,尤其是必须减少高附加值零件的损坏,从而节约维修成本。相关技术中,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形式在碰撞力作用下只能将全部的碰撞力传递至前纵梁端部,导致前纵梁端部及其周边零件、前端模块及冷却系统因挤压力的作用下发生损坏,前纵梁、前端模块及冷却系统均属于高附加值零件,维修前纵梁及零件,更换前端模块及冷却系统所需花费的成本非常高,极大地降低了低速碰撞的维修经济性评级,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前端模块安装支架,所述前端模块安装支架独立地安装在前纵梁端部法兰,能够有效避免前纵梁端部损伤,同时也可以保护前端模块本体,从而降低了车辆受到低速撞击时的维修费用,提高维修经济性评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板,所述第一板具有朝前敞开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用于与前端模块总成的前端模块本体相连;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相连,且所述第二板用于与前纵梁端部组件相连,且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的连接处设有折弯引导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通过第一板设置的前端敞开的安装口以及在第一板和第二板的连接处设置的折弯引导槽,可利于第一板发生变形以有效地吸收前防撞梁本体、前端模块本体的撞击力,避免过多的撞击能量传递至前纵梁端部组件,提高前纵梁端部组件以及冷却系统等高附加值的设备的安全性,从而不需在前防撞梁本体受到撞击时对整个前端模块总成、前纵梁端部组件进行更换,只需更换变形后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即可,利于降低维修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所述第一板包括上支板和下支板,所述上支板和所述下支板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二板相连,所述上支板与所述第二板的连接处和所述下支板与所述第二板的连接处均设有所述折弯引导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所述折弯引导槽包括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所述第一引导槽设于所述上支板的下侧边沿与所述第二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引导槽设于所述下支板的上侧边沿与所述第二板的连接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引导槽和所述第二引导槽沿上下方向正对设置且朝向彼此敞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所述上支板的前端和所述下支板的前端均设有所述安装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所述安装口包括开口段和安装段,所述开口段的前端朝前敞开,且所述开口段的后端与所述安装段的前端连通,所述安装段用于与所述前端模块总成可拆卸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所述开口段构造为从前往后逐渐收缩,所述安装段构造为圆形,所述开口段的开口宽度小于所述安装段的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所述第二板设有多个连接孔,多个所述连接孔间隔开布置于所述第二板,且所述连接孔用于与所述前纵梁端部组件可拆卸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所述第二板还设有减重孔,所述减重孔的周边适于与前防撞梁总成的前吸能盒相连。
本实用新型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
所述车辆和所述前端模块安装支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另一个视角);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端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与前端模块总成、前纵梁端部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
第一板 11,上支板 111,下支板 112,安装口 113,开口段 114,安装段 115,第二板 12,连接孔 121,折弯引导槽 13,第一引导槽 131,第二引导槽 132,减重孔 14,
前防撞梁总成 200,前防撞梁本体 21,前吸能盒 22,
前端模块总成 300,前端模块本体 31,前端模块安装螺栓孔 32,
前纵梁端部组件 400,前纵梁端部法兰 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其中,如图1所示,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用于与前防撞梁总成200、前纵梁端部组件400和前端模块总成300相连,具体地,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位于前端模块总成300的前部以与前端模块总成300的前纵梁端部法兰41相连,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位于前端模块总成300的外侧,以与前端模块总成300的侧部相连。需要说明的是,前防撞梁总成200、前纵梁端部组件400和前端模块总成300在其它零件固定下保持大致形态,前防撞梁总成200的防撞梁本体与前端模块总成300的前端模块本体31相连,并通过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的安装将三者相对固定。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包括: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板11具有朝前敞开的安装口113,安装口113用于与前端模块总成300的前端模块本体31相连。也就是说,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通过第一板11的安装口113可拆卸地安装在前端模块总成300上,其中,前端模块总成300包括前端模块本体31和设于前端模块本体31上的前端模块安装螺栓孔32,如第一板11可与前端模块本体31通过贯穿安装口113、前端模块安装螺栓孔32的螺栓相连,以使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能够灵活地拆卸,且安装口113构造为朝前敞开,利于实现安装口113处的结构弱化,在前端模块本体31受到的撞击力过大,第一板11在安装口113处拉脱变形以吸收部分撞击力,从而对前端模块本体31的移动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避免前端模块本体31受到的撞击力通过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向其他部件过多的扩散。
第二板12与第一板11相连,其中,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可固定相连,也可为一体成型,以保证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位于前纵梁端部组件400的前部,且第二板12用于与前纵梁端部组件400相连,以使前端模块总成300通过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与前纵梁端部组件400相连。
其中,第二板12与第一板11的连接处设有折弯引导槽13,即通过设置折弯引导槽13可弱化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这样,在前端模块本体31受到撞击力过大时,第一板11受到来自前端模块本体31的撞击能量,使得第一板11随着前端模块本体31向后小幅的移动,且在移动过程中在折弯引导槽13处发生折弯变形,以进一步地吸收撞击能量,从而进一步地减少扩散到第二板12的撞击能量,进而避免大量的撞击能量通过第二板12传递给前纵梁端部组件400。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纵梁端部组件400的周边设有前纵梁以及冷却系统等多个高附加值的多个零件。而在本申请中通过上述设置,可在车辆正面发生低速碰撞时,前防撞梁本体21受到一个向后的撞击力,大部分的撞击力传导至前端模块本体31及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上,以使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在撞击力作用下,第一板11在折弯引导槽13处发生折弯变形,从而有效地吸收撞击力,减少传递至前纵梁端部组件400的碰撞力。此时,前防撞梁本体21、前端模块本体31会沿撞击力的传递路径方向向后移动,当前端模块本体31后退至一定程度时,前端模块本体31与第一板11的安装螺栓会在第一板11的安装口113处拉脱,可进一步降低传递至前纵梁端部组件400的碰撞力,从而避免前纵梁端部组件400以及冷却系统等高附加值的设备受到损伤。这种设计结构不仅可以避免前纵梁端部组件400损伤,同时也可以保护前端模块本体31,因此不必更换整个前端模块总成300,从而降低了车辆受到低速撞击时的维修费用,提高维修经济性评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通过在第一板11设置前端敞开的安装口113以及在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的连接处设置折弯引导槽13,可利于第一板11发生变形以有效地吸收前防撞梁本体21、前端模块本体31的撞击力,避免过多的撞击能量传递至前纵梁端部组件400,提高前纵梁端部组件400以及冷却系统等高附加值的设备的安全性,从而不需在前防撞梁本体21受到撞击时对整个前端模块总成300、前纵梁端部组件400进行更换,只需更换变形后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即可,利于降低维修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板11包括上支板111和下支板112,上支板111和下支板112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且上支板111和下支板112均与第二板12相连,上支板111与第二板12的连接处和下支板112与第二板12的连接处均设有折弯引导槽13,即上支板111和下支板112均能够在各自对应的折弯引导槽13处发生折弯变形。
由此,在受到正面低速碰撞后,上支板111、下支板112沿各自对应的折弯引导槽13溃缩变形,以共同吸收撞击能量,从而提高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对撞击力吸收和缓冲的效果,从而更利于减小传递至前纵梁端部组件400的撞击能量,进而避免前纵梁端部组件400以及冷却系统等高附加值的设备受到损伤,降低车辆受到低速撞击时的维修费用,提高维修经济性评级。
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折弯引导槽13包括第一引导槽131和第二引导槽132,第一引导槽131设于上支板111的下侧边沿与第二板12的连接处,第二引导槽132设于下支板112的上侧边沿与第二板12的连接处,由此,在受到撞击力时,可使得上支板111的下侧边沿与第二板12的连接处弯折变形,同时下支板112的上侧边沿与第二板12的连接处弯折变形,以共同吸收撞击能量,起到溃缩吸能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导槽131和第二引导槽132沿上下方向正对设置,且朝向彼此敞开,且如图2所示,第一引导槽131和第二引导槽132对称分布。由此,在受到正面低速碰撞后,由于引导槽对称分布,上支板111和下支板112的溃缩方向趋于一致,保证了受力分布均匀,从而实现上支板111和下支板112吸收的撞击能量较为均衡,避免单个支板变形过大致结构破坏严重,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如图2所示,上支板111的前端和下支板112的前端均设有安装口113,以使上支板111和下支板112均能够与前端模块本体31相连,且上支板111和下支板112均能够在安装口113处拉脱变形,进一步地提升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形变吸收撞击能量的效果,且上支板111和下支板112变形均匀稳定,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安装口113包括开口段114和安装段115,开口段114的前端朝前敞开,且开口段114的后端与安装段115的前端连通,安装段115用于与前端模块总成300可拆卸地相连。由此,安装口113在安装段115处形成与前端模块总成300相连的连接结构,且在开口段114处形成敞开结构以弱化安装口113处的结构强度,从而即可实现第一板11与前端模块总成300可拆卸地连接,又可保证第一板11在受力时能够有效地拉脱变形,起到很好的变形吸能的作用。
其中,如图3所示,开口段114构造为从前往后逐渐收缩,安装段115构造为圆形,开口段114的开口宽度小于安装段115的直径。由此,将开口段114构造为从前往后逐渐收缩则可以保证在车辆正常行驶时安装段115处的螺栓不会从开口段114处脱出,保证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与前端模块本体31正常连接的稳定性。且安装段115周边的宽度较小,使得开口段114处能够在受到撞击能量时发生有效地溃缩变形,保证第一板11拉脱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起到溃缩吸能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12设有多个连接孔121,多个连接孔121间隔开布置于第二板12,且连接孔121用于与前纵梁端部组件400可拆卸地相连,也就是说,第二板12可在多个位置处通过贯穿连接孔121的连接件与前纵梁端部组件400可拆卸地相连,以提高第二板12与前纵梁端部组件400的连接稳定性。
如在图2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板12设有四个连接孔121,四个连接孔121间隔开布置于第二板12,且第二板12整体构造为矩形板,四个连接孔121设于第二板12的四个拐角处,以使第二板12的四个拐角均与前纵梁端部组件400的前纵梁端部法兰41进行可拆卸地相连,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使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的连接应力分布更合理、更均衡,保证了受力分布均匀。
其中,如图2所示,第二板12还设有减重孔14,实现轻量化设计,优化整体配重。且减重孔14的周边适于与前防撞梁总成200的前吸能盒22相连,以使前吸能盒22在前防撞梁本体21与第二板12之间吸收来自前防撞梁本体21的撞击力,同时也利于实现前防撞梁总成200与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第一板11具有朝前敞开的安装口113,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相连,且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的连接处设有折弯引导槽13。在低速碰撞时,经形变拉脱,减少传递至前纵梁端部组件400的碰撞力,避免过多的撞击能量传递至前纵梁端部组件400,提高前纵梁端部组件400以及冷却系统等高附加值的设备的安全性,从而不需在前防撞梁本体21受到撞击时对整个前端模块总成300、前纵梁端部组件400进行更换,只需更换变形后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即可,利于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维修经济性评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板(11),所述第一板(11)具有朝前敞开的安装口(113),所述安装口(113)用于与前端模块总成(300)的前端模块本体(31)相连;
第二板(12),所述第一板(11)与所述第二板(12)相连,且所述第二板(12)用于与前纵梁端部组件(400)相连,且所述第一板(11)与所述第二板(12)的连接处设有折弯引导槽(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11)包括上支板(111)和下支板(112),所述上支板(111)和所述下支板(112)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二板(12)相连,所述上支板(111)与所述第二板(12)的连接处和所述下支板(112)与所述第二板(12)的连接处均设有所述折弯引导槽(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引导槽(13)包括第一引导槽(131)和第二引导槽(132),所述第一引导槽(131)设于所述上支板(111)的下侧边沿与所述第二板(12)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引导槽(132)设于所述下支板(112)的上侧边沿与所述第二板(12)的连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槽(131)和所述第二引导槽(132)沿上下方向正对设置且朝向彼此敞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板(111)的前端和所述下支板(112)的前端均设有所述安装口(1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口(113)包括开口段(114)和安装段(115),所述开口段(114)的前端朝前敞开,且所述开口段(114)的后端与所述安装段(115)的前端连通,所述安装段(115)用于与所述前端模块总成(300)可拆卸地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段(114)构造为从前往后逐渐收缩,所述安装段(115)构造为圆形,所述开口段(114)的开口宽度小于所述安装段(115)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12)设有多个连接孔(121),多个所述连接孔(121)间隔开布置于所述第二板(12),且所述连接孔(121)用于与所述前纵梁端部组件(400)可拆卸地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12)还设有减重孔(14),所述减重孔(14)的周边适于与前防撞梁总成(200)的前吸能盒(22)相连。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端模块安装支架(100)。
CN202021585444.3U 2020-08-03 2020-08-03 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和车辆 Active CN2132622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85444.3U CN213262289U (zh) 2020-08-03 2020-08-03 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85444.3U CN213262289U (zh) 2020-08-03 2020-08-03 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62289U true CN213262289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69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85444.3U Active CN213262289U (zh) 2020-08-03 2020-08-03 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6228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35212A (zh) * 2021-05-28 2021-09-03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支架及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35212A (zh) * 2021-05-28 2021-09-03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支架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CN213262289U (zh) 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和车辆
CN102390432A (zh) 一种汽车纵梁内板总成
CN111891224B (zh) 前机舱结构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2605452U (zh) 电动汽车的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CN104477240A (zh) 前纵梁加强板、右前纵梁以及汽车
CN211995865U (zh) 一种车身a柱加强结构及汽车
US7484780B2 (en) Bumper beam for automobile
EP2890601B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210526649U (zh) 一种防撞吸能结构
CN218257616U (zh) 前减震塔总成和车辆
CN211196377U (zh) 一种机舱前端吸能结构
JP4265313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3335212B (zh) 一种安装支架及汽车
CN217864012U (zh) 防撞梁安装板和具有其的防撞梁组件、车辆
CN218986544U (zh) 汽车前端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19635321U (zh) 后部碰撞能量传递结构及车辆
CN215826657U (zh) 车辆的防撞总成和车辆
CN218112558U (zh) 防撞横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1417174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结构
CN216301016U (zh) 一种汽车吸能盒
CN219584304U (zh) 纵梁前端板、机舱框架和车辆
CN218967026U (zh) 侧围总成和车辆
CN219601176U (zh) 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CN217994047U (zh) 减震塔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