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01176U - 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01176U
CN219601176U CN202320236467.0U CN202320236467U CN219601176U CN 219601176 U CN219601176 U CN 219601176U CN 202320236467 U CN202320236467 U CN 202320236467U CN 219601176 U CN219601176 U CN 2196011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act
impact beam
collision
vehicle
moun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3646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季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3646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011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011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011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撞梁总成和车辆,所述防撞梁用于车辆,其中,所述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和吸能结构,所述防撞梁包括防撞梁主体和连接到其两端的防撞梁端部,所述防撞梁主体在其端部处连接到车辆纵梁的立柱上,所述吸能结构安装在所述防撞梁端部上,并且在所述防撞梁端部受到碰撞时撞击到车辆纵梁的立柱上。

Description

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碰撞安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撞梁总成和包括所述防撞梁总成的车辆。
背景技术
由于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在购车时也更加关注车辆的安全性能。2018年中保研引入了小偏置碰工况(Small OverlapBarrier,SOB),该工况规定测试车以64km/h速度正面撞击重叠量只有25%的刚性壁障,模拟了现实事故常发生的一类碰撞,更加贴近现实。
由于小偏置碰工况壁障重叠量只有25%,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前碰主要传力路径的吸能盒、纵梁等不参与碰撞吸能,这对被动安全结构的设计提出了很大挑战。在常规的相关技术中,小偏置碰工况下前防撞梁结构参与吸能较小,而由位于防撞梁后方的shotgun、副车架以及A柱铰链板传力吸能。这样,碰撞能量在碰撞初始阶段被吸收较少,也很难在初始阶段就形成Y向的分力,从而将壁障推出以减少车辆在整个碰撞过程中的受力。同时,现代汽车追求外观时尚,造型不断推陈出新,大灯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而大灯包络则很大概率会干涉防撞梁,迫使在安装大灯时对防撞梁进行切割,这样也导致了用于小偏置碰的防撞梁有效结构面积更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在小偏置碰的情况下提高防撞梁的碰撞吸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面还旨在解决或者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其它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撞梁总成和车辆,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
一种防撞梁总成,用于车辆,其中,所述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和吸能结构,所述防撞梁包括防撞梁主体和连接到其两端的防撞梁端部,所述防撞梁主体在其端部处连接到车辆纵梁的立柱上,所述吸能结构安装在所述防撞梁端部上,并且在所述防撞梁端部受到碰撞时撞击到车辆纵梁的立柱上。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结构包括彼此连接的安装部和碰撞部,所述安装部安装到所述防撞梁端部上,所述碰撞部构造成朝向所述立柱延伸的蜂窝状结构。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碰撞部沿平行于防撞梁延伸方向的长度在从所述防撞梁端部到所述立柱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防撞梁主体在其端部处通过吸能盒连接到所述立柱上。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盒包括连接部和吸能部,所述吸能部构造成沿车辆纵向方向延伸、且横截面为田字形的纵梁结构,所述连接部构造在所述纵梁结构靠近所述防撞梁主体的端部上。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安装部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安装到所述防撞梁端部上,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在所述吸能盒的连接部与所述防撞梁主体之间。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安装部具有卡接到所述防撞梁端部上的卡接部,在所述卡接部上构造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部通过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连接到所述防撞梁端部上。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防撞梁主体、所述吸能盒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上构造有相匹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防撞梁主体、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进行连接。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碰撞部由6系铝合金经T7热处理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防撞梁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包括:
1.本实用新型在防撞梁两端的小偏置碰撞重叠区增加吸能结构,与防撞梁端部连接,提升防撞梁总成在小偏置碰工况中的承载效果,吸能结构设计成蜂窝状,在碰撞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压溃吸能作用;
2.吸能结构设计成朝向车辆纵梁的立柱延伸,这样在提升吸能功能的同时,能在碰撞初始阶段就形成Y向的分力,将壁障推出以减少车辆在整个碰撞过程中的受力;
3.将防撞梁、吸能盒和吸能结构三者在同一位置处固定,并将吸能结构的一部分嵌入到防撞梁与吸能盒之间,增加了吸能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增加防撞梁本体的抗弯性能。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防撞梁总成安装到车辆纵梁的立柱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防撞梁总成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的条件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或类似表述仅用于描述与区分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应的构件的相对重要性。
参考图1,其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防撞梁总成100安装到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上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方便表述,将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的方向定义为竖直方向,即将车辆坐标系的z方向定义为从下往上的方向。该防撞梁总成100用于车辆,并连接到车辆纵梁200。其包括防撞梁1、吸能盒2和吸能结构3。吸能结构3安装在防撞梁1上,防撞梁1通过吸能盒2和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进行连接。在防撞梁1在小偏置碰工况中受到碰撞时,吸能结构3能够撞击到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上并发生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减少碰撞产生的影响,并且同时由于撞击的反作用产生Y方向的分力,将壁障推出以减少车辆在整个碰撞过程中的受力。
参考图2,其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防撞梁总成100的分解示意图。防撞梁1包括一体构造的防撞梁主体10和两个防撞梁端部11。防撞梁主体10在其端部处通过吸能盒2连接到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上。由图2可以看出,防撞梁1在其端部11处由于结构要求在上部被部分切除,所以两个防撞梁端部11的厚度小于防撞梁主体10的厚度,因此在防撞梁端部11处的碰撞强度也低于防撞梁主体10处的碰撞强度。吸能结构3安装在防撞梁端部11上以用于加强防撞梁端部11的碰撞强度,因此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吸能结构3的数量为2个并且相同地进行构造。
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吸能结构3包括彼此连接的安装部30和碰撞部31,碰撞部31构造成朝向立柱300延伸的突出的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碰撞部31构造成蜂窝状结构,这样在碰撞部31撞上到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上时,碰撞部31会发生形变,以吸收碰撞能量和产生Y向的分力,由此对车辆的碰撞进行缓冲并且将壁障推出,减少碰撞对车内乘客的影响。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碰撞部31例如由6系铝合金经T7热处理制成,并且其成型工艺为高压真空铸铝,使得碰撞部31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在碰撞时能够吸收可观的碰撞能量。此外,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碰撞部31构造成纺锤形,也就是说,碰撞部31沿平行于防撞梁1延伸方向的长度在从所述防撞梁端部11到所述立柱300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这种构造方式使得在碰撞时碰撞部31发生循序渐进地变形,可以减少碰撞时产生的振荡。
应该理解的是,除蜂窝状结构外,碰撞部31也可以构造成其它类型的碰撞吸能机构或者缓冲机构。
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吸能结构3的安装部30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安装部310和第二安装部320。第一安装部310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4安装到防撞梁端部11上。在第一安装部310上构造有卡接部311,并且在卡接部3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12,第一安装部310能够首先通过卡接部311卡接到防撞梁端部11上,然后再通过卡接部311上的第一安装孔312与防撞梁端部11连接,例如通过螺钉4进行连接。第二安装部320安装在吸能盒2的连接部20与防撞梁主体10之间。
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吸能盒2包括连接部20和吸能部21。吸能部21构造成沿车辆纵向方向延伸的、并且其横截面为田字形的纵梁结构,连接部20构造在吸能部21靠近防撞梁主体10的端部上。在该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0包括四个第二安装孔210,其分别与防撞梁主体10上下的安装孔110进行匹配。吸能盒2通过连接部20连接到防撞梁主体10的端部上。
应该理解的是,吸能盒2的吸能部21当然也可以构造成其它形式的可变形吸能结构,其纵梁结构的形式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地设计。
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在防撞梁主体10、吸能盒2的连接部20和吸能结构3的第二安装部320上都构造有相匹配的第二安装孔110、210、321。由此,可以通过长螺栓5穿过第二安装孔110、210、321并与固定螺母6配合将防撞梁主体10、吸能盒2的连接部20和吸能结构3的第二安装部320固定在一起。这样,吸能结构3的第二安装部320被吸能盒2和防撞梁主体10夹在中间,进一步提高了防撞梁主体10的抗弯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防撞梁结构。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总成可装设在各种车辆上,包括轿车、货车、客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等。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题还旨在保护装设有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总成的各种车辆。
应当理解的是,所有以上的优选实施例都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对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出的各种改型或变形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法律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撞梁总成(100),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总成(100)包括防撞梁(1)和吸能结构(3),所述防撞梁(1)包括防撞梁主体(10)和连接到其两端的防撞梁端部(11),所述防撞梁主体(10)在其端部处连接到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上,所述吸能结构(3)安装在所述防撞梁端部(11)上,并且在所述防撞梁端部(11)受到碰撞时撞击到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3)包括彼此连接的安装部(30)和碰撞部(31),所述安装部(30)安装到所述防撞梁端部(11)上,所述碰撞部(31)构造成朝向所述立柱(300)延伸的蜂窝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部(31)沿平行于防撞梁(1)延伸方向的长度在从所述防撞梁端部(11)到所述立柱(300)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主体(10)在其端部处通过吸能盒(2)连接到所述立柱(300)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包括连接部(20)和吸能部(21),所述吸能部(21)构造成沿车辆纵向方向延伸、且横截面为田字形的纵梁结构,所述连接部(20)构造在所述纵梁结构靠近所述防撞梁主体(10)的端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30)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安装部(310)和第二安装部(320),所述第一安装部(310)安装到所述防撞梁端部(11)上,所述第二安装部(320)安装在所述吸能盒(2)的连接部(20)与所述防撞梁主体(1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310)具有卡接到所述防撞梁端部(11)上的卡接部(311),在所述卡接部(311)上构造有第一安装孔(312),所述第一安装部(310)通过紧固件(4)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312)连接到所述防撞梁端部(11)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撞梁主体(10)、所述吸能盒(2)的连接部(20)和所述第二安装部(320)上构造有相匹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防撞梁主体(10)、所述连接部(20)和所述第二安装部(320)通过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进行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部(31)由6系铝合金经T7热处理制成。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
CN202320236467.0U 2023-02-07 2023-02-07 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196011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6467.0U CN219601176U (zh) 2023-02-07 2023-02-07 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6467.0U CN219601176U (zh) 2023-02-07 2023-02-07 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01176U true CN219601176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43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36467.0U Active CN219601176U (zh) 2023-02-07 2023-02-07 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011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15705B2 (en) Shock-absorber assembly and corresponding motor vehicle
US9073502B2 (en) Crash box for a bumper assembly
US10843648B2 (en) Crash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US10086785B2 (en) Frontal shield system for enhanced vehicle compatibility performance
CN201633678U (zh) 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CN102390432A (zh) 一种汽车纵梁内板总成
WO2022078455A1 (zh) 一种汽车的前部偏置碰吸能结构
CN104786969A (zh) 一种碰撞被动安全装置及汽车
CN101228060A (zh) 用于商用车的车辆前部结构
CN211617879U (zh) 车身组件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9601176U (zh) 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CN111565998A (zh) 轿车车身结构和车身
CN113060086A (zh) 一种汽车25%小偏置碰撞车身结构
CN201842144U (zh) 一种汽车前围
CN207106644U (zh) 一种仪表板总成溃缩吸能结构
CN111762265A (zh) 传力结构、车身骨架及汽车
CN216184959U (zh) 一种汽车偏置碰撞盒总成
CN219115393U (zh) 防撞模块及车辆
CN112208473B (zh) 一种支撑梁机构及汽车
CN216424562U (zh) 一种汽车前板簧悬架的碰撞车架结构
CN220053943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20577365U (zh) 前机舱结构以及车辆
CN214492794U (zh) 防撞梁
CN217022661U (zh) 一种车辆前部碰撞吸能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