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89761U - 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89761U
CN218489761U CN202223079070.XU CN202223079070U CN218489761U CN 218489761 U CN218489761 U CN 218489761U CN 202223079070 U CN202223079070 U CN 202223079070U CN 218489761 U CN218489761 U CN 2184897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nder
connecting portion
vehicle
panel
bracke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7907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铁吉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7907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897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897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897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总成及车辆,本翼子板安装支架包括支架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支架本体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支架本体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用于与车身的A柱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形成在所述支架本体上,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翼子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至少一个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连接。本翼子板安装支架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能够同时固定翼子板和邻近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从而可以改善翼子板和邻近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在安装后匹配公差的问题,同时能够一次上件安装翼子板和邻近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提高制造效率。

Description

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翼子板区域需要承载多项功能,需要安装固定多个不同功能的车辆零部件。
相关技术中主要采用多个小支架来分别对翼子板以及多个不同功能的车辆零部件进行安装固定,在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多次上件,多次焊接操作,使得制造工艺繁琐,且制造效率低下,同时还会导致安装后匹配公差较大,影响车辆制造的品质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总成及车辆,以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包括支架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支架本体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支架本体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用于与车身的A柱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形成在所述支架本体上,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翼子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至少一个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支架本体的上端和所述支架本体的下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位于所述支架本体上端的第一连接部与位于所述支架本体下端的第一连接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翼子板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至少一个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面具有多个第一凸部和多个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凸部之间,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一凹部构造为能够与所述A柱贴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支架本体呈角度设置。
可选地,所述支架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构造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板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支架本体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支架本体的横截面的形状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架本体的横截面的形状均为“L”形。
可选地,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包括出风口饰板、车载雷达以及挡泥饰板,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出风口饰板连接部、车载雷达连接部以及挡泥饰板连接部,所述出风口饰板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出风口饰板,所述车载雷达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车载雷达,所述挡泥饰板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挡泥饰板。
可选地,所述支架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厚度均为1mm-1.4mm。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翼子板总成,包括翼子板和上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所述翼子板安装支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翼子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翼子板上形成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车身连接。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翼子板总成和至少一个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所述翼子板安装支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至少一个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包括出风口饰板,所述翼子板上开设有安装缺口,所述出风口饰板位于所述安装缺口并与所述翼子板连接,所述出风口饰板远离所述翼子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缺口形成有翻边,所述出风口饰板的至少部分侧边与所述翻边贴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还包括车载雷达,所述车载雷达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车载雷达位于所述出风口饰板的内侧,所述出风口饰板上开设有用于露出所述车载雷达的检测端的开口。
可选地,所述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还包括挡泥饰板,所述挡泥饰板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翼子板连接,所述挡泥饰板和所述翼子板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能够同时固定翼子板和邻近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使得翼子板和邻近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均以支架本体作为安装匹配起始位置,从而可以改善翼子板和邻近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在安装后匹配公差的问题。另外通过将翼子板和邻近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均以架本体作为安装匹配起始位置,可以使得翼子板的安装区域的表面的平整度提高,提高车辆的生产制造的品质率。通过将支架本体设置为一个整体,不需要再设置多个小支架来固定翼子板以及车辆零部件,从而可以只需要一次上件即可将支架本体、翼子板以及邻近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进行连接固定,从而大大简化了装配工艺,提高了制造效率。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翼子板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翼子板总成与邻近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的连接关系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架本体,2、安装面,3、第一连接部,4、第二连接部,5、第一连接孔,6、第二连接孔,601、出风口饰板连接孔,602、车载雷达连接孔,603、挡泥饰板连接孔,7、第一凸部,8、第一凹部,11、翼子板,12、出风口饰板,13、安装缺口,14、翻边,15、车载雷达,16、挡泥饰板,17、开口,18、第三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通常是相对于车辆正常行驶的状态而言的,具体地,在车辆正常行驶时,朝向车头的方向为“前”,朝向车尾的方向为“后”,朝向顶棚的方向“上”,朝向地板的方向为“下”,朝向左车轮的方向“左”,朝向右车轮的方向为“右”。
另外,本公开中的“横梁”是指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梁,所有的“纵梁”是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梁。本公开中的“前碰”是指车辆的前部遭受撞击的情况,“侧碰”是指车辆的侧面遭受撞击的情况。此外,在没有其他特殊解释的情况下,本公开各实施方式中涉及的“前围板”、“地板面板”、“门槛内板”等名词的含义是其在本领域内公知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未做特殊说明和限定的情况下,诸如“连接”、“安装”、“相连”、“固定”等术语可做广义解释,其可以通过例如焊接等不可拆卸的方式,螺栓等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模制等一体成型的方式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式实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包括支架本体1、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支架本体1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支架本体1具有安装面2,安装面2用于与车身的A柱连接,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均形成在支架本体1上,第一连接部3用于与翼子板11连接,第二连接部4用于与至少一个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连接。
其中,支架本体1能够连接在车身的A柱的下部的侧边上,实现支架本体1的固定,通过安装面2贴合到车身的A柱的侧边上,可以保证连接强度。
其中,翼子板11与第一连接部3进行连接,可以实现翼子板11与支架本体1的连接固定,从而翼子板11连接到车身上。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能够与第二连接部4进行连接,使得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连接到支架本体1上,实现车辆零部件的固定。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是指在空间上位于翼子板11周围区域的零部件,可以将零部件连接到车辆的翼子板11区域,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能够同时固定翼子板11和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使得翼子板11和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均以支架本体1作为安装匹配起始位置,从而可以改善翼子板11和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在安装后匹配公差的问题。另外通过将翼子板11和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均以支架本体1作为安装匹配起始位置,可以使得翼子板11的安装区域的表面的平整度提高,提高车辆的生产制造的品质率。通过将支架本体1设置为一个整体,不需要再设置多个小支架来固定翼子板11以及车辆零部件,从而可以只需要一次上件即可将支架本体1、翼子板11以及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进行连接固定,从而大大简化了装配工艺,提高了制造效率。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3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第一连接部3分别位于支架本体1的上端和支架本体1的下端,第二连接部4设置在位于支架本体1上端的第一连接部3与位于支架本体1下端的第一连接部3之间。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支架本体1的上端的端部至少设置一个第一连接部3,支架本体1的下端的端部至少设置一个第一连接部3,从而可以增加翼子板11与支架本体1的连接的点位,提高翼子板11与支架本体1的连接强度。在一些示例中,支架本体1的上端具有一个第一连接部3,支架本体1的下端具有一个第一连接部3。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架本体1的上端的第一连接部3的数量为多个,支架本体1的下端的第一连接部3的数量可为多个,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置。
其中,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连接部4的数量可为一个,设置在支架本体1的中部,从而使得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与第二连接部4连接后可以位于翼子板11的中部位置,不会影响翼子板11的固定效果。当然,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连接部4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3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5,翼子板11能够通过第一连接孔5与第一连接部3连接,第二连接部4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6,至少一个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能够通过第二连接孔6与第二连接部4连接。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孔5贯穿第一连接部3,通过第一连接孔5与螺栓配合使得翼子板11和第一连接部3连接装配到一起,从而可以方便进行装配,使得装配操作非常方便。在一些示例中,位于支架本体1的上端的第一连接部3上的第一连接孔5的数量为两个,当然该第一连接孔5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者更多个。在一些示例中,位于支架本体1的下端的第一连接部3上的第一连接孔5的数量为一个,当然该第一连接孔5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翼子板11上设置对应的连接头,通过连接头与第一连接部3装配进行连接。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孔6贯穿第二连接部4,通过第二连接孔6可以通过螺栓使得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和第二连接部4连接装配到一起,从而可以方便进行装配,使得装配操作非常方便。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连接孔6的数量可根据具体安装的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的数量进行设置,与每个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连接的第二连接孔6的数量为两个,可以提高连接强度和连接平衡性。
可选地,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将第一连接部3与翼子板11进行焊接实现固定。可以通过将第二连接部4与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进行焊接实现固定。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安装面2具有多个第一凸部7和多个第一凹部8,第一凹部8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凸部7之间,第一凸部7和第一凹部8构造为能够与A柱贴合。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凹部8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凸部7之间,通过第一凸部7和第一凹部8与车身的A柱的侧边贴合,能够提高连接强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凸部7和第一凹部8的具体设置位置与车身的A柱的侧边的形状适配。另外,通过在安装面2设置多个第一凸部7和多个第一凹部8还能提高支架本体1本身的强度,避免支架本体1在制造、运输或者装配时产生变形,同时安装到车身的A柱后也可以提高车身的强度。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4可具有第二凸部和第二凹部,第二连接孔6形成在第二凸部和/或第二凹部上。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4上的第二凸部和第二凹部能够分别对应与不同的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进行安装适配,可以更好的适配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的设计位置。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凸部和第二凹部可为多个,第二凹部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凸部之间,同时第二连接部4上的多个第二凸部和多个第二凹部也能够提高第二连接部4处的强度,避免其出现变形。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均与支架本体1呈角度设置。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与支架本体1所呈的角度可为锐角、直角或者钝角,可以根据翼子板11和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的安装位置进行选择设置。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部3可以与支架本体1呈锐角,而第二连接部4可以与支架本体1呈钝角,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架本体1、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均构造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板状结构,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均与支架本体1相互垂直,第一连接部3与支架本体1的横截面的形状以及第二连接部4与支架本体1的横截面的形状均为“L”形。
通过将支架本体1构造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板状结构,支架本体1可以更好的与车身的A柱的侧边贴合。通过第一连接部3设置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板状结构,可以更好的与翼子板11进行贴合连接,提高连接匹配度,提高连接强度。通过第二连接部4构造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板状结构,可以更好的与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进行贴合连接,提高连接强度。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包括出风口饰板12、车载雷达15以及挡泥饰板16,第二连接部4包括出风口饰板连接部、车载雷达连接部以及挡泥饰板连接部,出风口饰板连接部用于连接出风口饰板12,车载雷达连接部用于连接车载雷达15,挡泥饰板连接部用于连接挡泥饰板16。通过如此设置,可以预先设置对应的车辆零部件的安装位置,使得可以预留位置,可以方便进行装配。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孔6包括出风口饰板连接孔601、车载雷达连接孔602以及挡泥饰板连接孔603。出风口饰板连接孔601位于出风口饰板连接部上,车载雷达连接孔602位于车载雷达连接部上,挡泥饰板连接孔603位于挡泥饰板连接部上。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架本体1、第一连接部3以及第二连接部4的厚度均为1mm-1.4mm。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支架本体1、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一体化设置,可以减少支架本体1、第一连接部3以及第二连接部4的厚度,从而减少支架本体1、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的用料,可以提高车辆的轻量化。
如图2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翼子板总成,包括翼子板11和上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安装支架的第一连接部3与翼子板连接。
其中,翼子板11通过第一连接部3与支架本体1实现连接,从而实现翼子板11与A柱处的连接。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翼子板11上形成有第三连接部18,第三连接部18用于与车身连接。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部18能够与车身进行焊接,从而实现翼子板11与车身的连接固定,从而可以提高对翼子板11的固定效果。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翼子板总成和至少一个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翼子板安装支架的第二连接部4与至少一个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连接。
其中,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可以与第二连接部4连接,从而可以安装到支架本体1上,实现连接在车身的A柱上。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包括出风口饰板12,翼子板11上开设有安装缺口13,出风口饰板12位于安装缺口13并与翼子板11连接,出风口饰板12远离翼子板1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4连接。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安装缺口13用于安装出风口饰板12,可以将出风口饰板12与翼子板11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美观度。其中,在一些示例中,安装缺口13位于翼子板11靠后的一端上,出风口饰板12位于安装缺口13内,出风口饰板12朝向远离翼子板11的一端与翼子板11的边沿齐平。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安装缺口13形成有翻边14,出风口饰板12的至少部分侧边与翻边14贴合连接。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翻边14朝向车辆内侧的方向进行延伸,使得不影响翼子板11的外表面效果,而出风口饰板12的表面与翼子板11的外表面同样齐平。在一些示例中,出风口饰板12的部分侧边与翻边14通过焊接固定。其中出风口饰板12通过与第二连接部4进行连接,可以实现与翼子板11共同上件连接,从而匹配公差也满足要求。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还包括车载雷达15,车载雷达15连接于第二连接部4,车载雷达15位于出风口饰板12的内侧,出风口饰板12上开设有用于露出车载雷达15的检测端的开口17。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车载雷达15能够与第二连接部4进行装配连接,可以与翼子板11、出风口饰板12一起进行上件连接,从而简化了制造装配工艺,并使得匹配公差也满足要求。其中,车载雷达15的检测端能够经开口17露出翼子板11,从而可以实现检测,能够实现辅助驾驶功能。
可选地,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只设置车载雷达15,使得在翼子板11上可以设置开口17,用于露出车载雷达15。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邻近翼子板11的车辆零部件还包括挡泥饰板16,挡泥饰板16分别与第二连接部4和翼子板11连接,挡泥饰板16和翼子板11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于支架本体1的两侧。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车载雷达15能够与第二连接部4进行装配连接,可以与翼子板11、出风口饰板12以及车载雷达15一起进行上件连接,从而简化了制造装配工艺,并使得匹配公差也满足要求。可以理解的是,出风口饰板12、车载雷达15以及挡泥饰板16三者可以只有一者,也可以三者具有两者或者三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挡泥饰板16可以和翼子板11共用一个螺栓与支架本体1连接,因此挡泥饰板16的中部与支架本体1的第二连接部连接,挡泥饰板16的上下两端可与支架本体1的第一连接部3通过螺栓连接,且螺栓穿过第一连接部3上的第一连接孔5,然后与翼子板11连接。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5)

1.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支架本体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支架本体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用于与车身的A柱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形成在所述支架本体上,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翼子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至少一个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支架本体的上端和所述支架本体的下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位于所述支架本体上端的第一连接部与位于所述支架本体下端的第一连接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翼子板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至少一个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面具有多个第一凸部和多个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凸部之间,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一凹部构造为能够与所述A柱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支架本体呈角度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构造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板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支架本体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支架本体的横截面的形状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架本体的横截面的形状均为“L”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包括出风口饰板、车载雷达以及挡泥饰板,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出风口饰板连接部、车载雷达连接部以及挡泥饰板连接部,所述出风口饰板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出风口饰板,所述车载雷达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车载雷达,所述挡泥饰板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挡泥饰板。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厚度均为1mm-1.4mm。
9.一种翼子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翼子板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所述翼子板安装支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翼子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翼子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子板上形成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车身连接。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或10中任一项所述的翼子板总成和至少一个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所述翼子板安装支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至少一个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包括出风口饰板,所述翼子板上开设有安装缺口,所述出风口饰板位于所述安装缺口并与所述翼子板连接,所述出风口饰板远离所述翼子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缺口形成有翻边,所述出风口饰板的至少部分侧边与所述翻边贴合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还包括车载雷达,所述车载雷达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车载雷达位于所述出风口饰板的内侧,所述出风口饰板上开设有用于露出所述车载雷达的检测端的开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邻近所述翼子板的车辆零部件还包括挡泥饰板,所述挡泥饰板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翼子板连接,所述挡泥饰板和所述翼子板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
CN202223079070.XU 2022-11-18 2022-11-18 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84897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9070.XU CN218489761U (zh) 2022-11-18 2022-11-18 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9070.XU CN218489761U (zh) 2022-11-18 2022-11-18 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89761U true CN218489761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97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79070.XU Active CN218489761U (zh) 2022-11-18 2022-11-18 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897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44966B2 (en) Vehicle bumper fascia retainer
US7025411B2 (en) Subassembly for a cockpit
JP4078656B1 (ja) 車体の補強構造
US6666488B2 (en) Bumper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a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8371632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pillar garnish
CN218489761U (zh) 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CN212507831U (zh) 一种车门锁扣安装结构及车辆
CN113022711A (zh) 衣帽架钣金总成、其组装方法和车辆
JPH03284481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及び車体組立方法
CN111017050B (zh) 一种扰流板及汽车
JP3789191B2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下部構造
JPH0769243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CN217198380U (zh) 用于车辆的轮罩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428048U (zh) 车辆的d柱外饰板和车辆
CN218021859U (zh) 翼子板组件和车辆
CN214057713U (zh) 一种cd柱加强连接结构、后轮罩连接组件及车辆
CN219446697U (zh) 一种车门加强件、车门总成和车辆
JP7491327B2 (ja) 車両ルーフ構造
CN219687269U (zh) 用于车辆的雨刮支架及车辆
CN218703544U (zh) 汽车通风盖板的延长板及车辆
CN217554027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5043145U (zh) 翼子板安装总成及汽车
CN215245121U (zh)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5214790B (zh) 汽车前机舱及汽车
CN215043152U (zh) 一种汽车门槛前端结构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