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8522U - 贴片产品加工系统 - Google Patents

贴片产品加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8522U
CN217648522U CN202221571943.6U CN202221571943U CN217648522U CN 217648522 U CN217648522 U CN 217648522U CN 202221571943 U CN202221571943 U CN 202221571943U CN 217648522 U CN217648522 U CN 2176485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processing line
pressing
patch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7194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远
陈宾文
颜平
刘龙
曲秋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ue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Reveda Medical Bi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ue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Reveda Medical Bi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ue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Reveda Medical Bi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ue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7194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85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85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8522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5936 priority patent/WO2023246407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包括第一加工线、第二加工线、第三加工线和第四加工线;第一至第三加工线并行运行;第四加工线相对于第一至第三加工线串行运行;由第一加工线对目标物原片进行切割,形成具有预定结构的目标物贴片;由第二加工线对一级防粘纸进行切割,形成具有镂空的二级防粘纸;由第三加工线对一级粘性胶带进行切割,形成具有预定结构的二级粘性胶贴;由第二加工线将二级粘性胶贴与二级防粘纸相接合,得到一级背胶料带;由第四加工线将目标物贴片与一级背胶料带相接合,再经一次切割二级防粘纸后,得到目标产品。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贴片产品的连续且大批量的自动化生产,提高贴片产品加工的稳定性及加工效率。

Description

贴片产品加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贴片产品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贴片产品加工系统。
背景技术
大多数治疗药物通过使用皮下注射进入人体,这是一种低成本、快速和直接的给药方式。然而患者自身却不能较容易地使用注射器,且注射器带来的疼痛和恐惧也进一步限制了患者的依从性。微针(包括尺寸为微米级的针头)上载药并经皮给药,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
微针进入皮肤的深度通常不会达到真皮层,亦不会形成明显的疼痛感。此外,纳米微针皮内给药还有减少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疗效,加快药物吸收等优点,是一种方便,痛感极小,安全,能自行在家中使用的产品。除此之外,微针还可以用作皮肤预处理,具有增强皮肤渗透性的能力。因此,微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目前微针原片生产后,需要依据需求,裁切为所需形状和大小的微针贴片使用,微针贴片自身不具备粘性,需要贴合到粘性材料上使用。因此,对于微针贴片的生产包括有裁切工序、贴合工序、剥离工序和包装工序。但目前微针贴片的生产主要为人工生产或半自动半人工生产,这些生产方式还存在无法连续大批量生产,以及加工效率低,结构复杂,废料无法回收等问题。当然除了微针贴片的生产外,其他贴片产品的生产也有基本相同的问题,如硅胶片、面膜等贴片式医疗美容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贴片产品加工系统,能够实现医用贴片产品的连续且大批量的自动化生产,提高医用贴片产品的加工稳定性及加工效率,并降低加工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包括第一加工线、第二加工线、第三加工线和第四加工线;所述第一加工线、所述第二加工线和所述第三加工线并行运行;所述第四加工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工线、所述第二加工线和所述第三加工线串行运行;
所述第一加工线用于将目标物原片,加工形成具有预定结构的目标物贴片;
所述第二加工线用于将一级防粘纸,加工形成具有镂空的二级防粘纸;
所述第三加工线用于将一级粘性胶带,加工形成具有预定结构的二级粘性胶贴;
所述第二加工线还用于将所述二级粘性胶贴与所述二级防粘纸相接合,得到一级背胶料带;
所述第四加工线用于将所述目标物贴片与所述一级背胶料带相接合,所述目标物贴片置于所述镂空中,并且所述目标物贴片的一面与所述二级粘性胶贴粘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加工线先被配置为先将所述目标物贴片与所述一级背胶料带相接合得到中间产品,然后将所述中间产品切割形成多个具有预定结构的目标产品;
所述目标产品由所述二级粘性胶贴、三级防粘纸以及所述目标物贴片组成;所述三级防粘纸由所述二级防粘纸切割形成,所述三级防粘纸的中部具有所述镂空,所述三级防粘纸的边沿延伸超出所述二级粘性胶贴的边沿,所述二级粘性胶贴沿所述镂空的边缘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工线包括第一托底料带、第一模切机构、第一剥离机构、第一收废机构和第二收废机构,所述第一托底料带能够从所述第一加工线的上游向下游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加工线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上料工位、模切工位、第一收废工位、剥离工位和第二收废工位;
所述第一托底料带于所述上料工位与所述目标物原片接合;
所述第一模切机构于所述模切工位设有第一模切支撑辊和第一切刀,所述第一模切支撑辊和所述第一切刀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一切刀用于切割所述目标物原片以形成所述目标物贴片;
所述第一收废机构于所述第一收废工位回收所述目标物原片被切割后形成的废料;
所述第一剥离机构于所述剥离工位设有第一剥离刀,所述第一剥离刀设置在所述第一托底料带背离所述目标物贴片的一侧;所述第一剥离刀通过自身两相邻边顶住所述第一托底料带,使所述第一托底料带在所述第一剥离刀处由最初的水平延伸方向转变至斜向下的延伸方向,以剥离所述目标物贴片和所述第一托底料带;
所述第二收废机构于所述第二收废工位回收所述第一托底料带。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工线具有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收废机构于所述第一收废工位设有第一收废支撑辊和第一收废压辊,所述第一收废支撑辊和所述第一收废压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一收废机构还设有排废胶带、送料卷筒和排料卷筒,所述送料卷筒、所述第一收废压辊和所述排料卷筒依次通过所述排废胶带连接,所述排废胶带由所述送料卷筒送出,并经过所述第一收废压辊的压抵后粘接所述废料,粘接废料的所述排废胶带由所述排料卷筒回收;
所述第二收废机构于所述第二收废工位设有卷绕所述第一托底料带的第一收废卷筒;
所述第一加工线还包括能够张紧所述第一托底料带的第一压合机构,所述第一加工线还设有压合工位,所述压合工位设于所述上料工位的上游,所述第一压合机构于所述压合工位设有第一压合支撑辊和第一压合压辊,所述第一压合支撑辊和所述第一压合压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以及,
所述第一加工线还包括设于最上游的第一托底料带材料卷,所述第一托底料带材料卷设有成卷的第一托底料带。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工线还包括辅助贴合机构,用于将所述目标物原片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相贴合,所述第一加工线还设有辅助贴合工位,所述辅助贴合工位设于所述上料工位和所述模切工位之间,所述第一托底料带自所述上料平台下方输送,并由下而上穿过所述上料平台的出料侧和所述辅助贴合机构之间。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贴合机构设置为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辅助贴合机构包括第一辅助压合机构,所述第一辅助压合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两相对侧的压板和贴合板;所述压板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贴合板,所述压板于靠近所述贴合板时能够压抵所述目标物原片的边缘,使所述目标物原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贴合;
所述辅助贴合机构包括第一吹气机构,用于向所述目标物原片吹气,使所述目标物原片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贴合;以及,
所述辅助贴合机构包括第二辅助压合机构,所述第二辅助压合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两相对侧的第一辅助贴合压辊和第一辅助贴合支撑辊,所述第一辅助贴合压辊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辅助贴合支撑辊,所述第一辅助贴合压辊于靠近所述第一辅助贴合支撑辊时能够压抵所述目标物原片的边缘,使所述目标物原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贴合,所述第一辅助贴合压辊的辊面包绕有保护材料。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工线包括用于放置所述目标物原片的上料平台,所述上料平台能够吸附所述目标物原片,和/或,所述上料平台自身能够移动和/或转动,以将所述目标物原片的一部分推送出所述上料平台。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料平台设有多个吸附孔,且所述上料平台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吸附孔连通的负压腔,其中所述上料平台具有具有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多个所述吸附孔沿所述目标物原片的出料方向由密到疏或由疏到密分布;
多个所述吸附孔沿垂直于所述目标物原片的出料方向由密到疏或由疏到密分布;
多个所述吸附孔的分布密度为中间疏、边缘密或中间密、边缘疏;
多个所述吸附孔的孔径沿所述目标物原片的出料方向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分布;
多个所述吸附孔的孔径沿垂直于所述目标物原片的出料方向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分布;
多个所述吸附孔的孔径为中间部分的孔径大、边缘部分的孔径小或中间部分的孔径小、边缘部分的孔径大。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料平台沿所述目标物原片的出料方向形成多排吸附结构,每排所述吸附结构包括沿垂直于所述出料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所述吸附孔,多排所述吸附结构形成多行多列矩阵;一部分相邻行中的所述吸附孔不共用同一个负压腔,和/或,一部分相邻列中的所述吸附孔不共用同一个负压腔。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料平台设置有多个独立设置的所述负压腔,所述负压腔设置为以下特征中的一种:
多个所述负压腔沿所述目标物原片的出料方向依次布置;
多个所述负压腔沿垂直于所述目标物原片的出料方向依次布置;
多个所述负压腔中的一些分布在所述上料平台的中间,另一些分布在所述上料平台的边缘。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料平台为仿形传送带,所述仿形传送带沿输送方向依次设置多个隔板,相邻所述隔板之间为一传送节段,每个所述传送节段用于放置一个所述目标物原片。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工线还包括辅助贴合机构,用于将所述目标物原片与第一托底料带相贴合,所述第一托底料带用于输送所述目标物原片;所述第一加工线还设有辅助贴合工位,所述辅助贴合工位设于所述上料工位和所述模切工位之间;
所述第一托底料带自所述仿形传送带下方输送,并由下而上穿过所述仿形传送带的出料侧和所述辅助贴合机构之间;其中每个所述隔板突出所述仿形传送带的传送面的高度小于所述上料平台的出料侧与所述辅助贴合机构之间的间隙宽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料平台上设有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用于阻止所述目标物原片朝出料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挡板的大小可调节,和/或,所述限位挡板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相对于所述上料平台移动,以将所述目标物原片的一部分推送出所述上料平台。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挡板包括两个侧挡板和一个推板,两个所述侧挡板设置在所述推板的两相对侧,所述推板与两个所述侧挡板可移动地连接,或者,所述限位挡板为一体式弯形推板,所述弯形推板包绕并用于推动所述目标物原片。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工线包括第二托底料带、第二压合机构、第二模切机构、第三压合机构和第三收废机构,所述第二托底料带用于从所述第二加工线的上游向下游方向运动;
所述第二加工线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第一压合工位、模切工位、第二压合工位和收废工位;
所述第二压合机构于所述第一压合工位设有第二压合支撑辊和第二压合压辊,所述第二压合支撑辊和所述第二压合压辊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以使所述第二托底料带与所述一级防粘纸相接合;
所述第二模切机构于所述模切工位设有第二模切支撑辊和第二切刀,所述第二模切支撑辊和所述第二切刀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二切刀用于切割所述一级防粘纸以形成所述二级防粘纸;
所述第三压合机构于所述第二压合工位设有第三压合压辊,所述第三压合压辊设于所述第二托底料带的一侧,以使所述二级防粘纸和所述二级粘性胶贴相接合;
所述第三收废机构于所述收废工位通过所述第二托底料带回收所述一级防粘纸被切割后形成对应于所述镂空的废料,并使所述第二托底料带于所述第二压合工位与所述二级防粘纸分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工线具有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三收废机构于所述收废工位设有卷绕所述第二托底料带的第二收废卷筒;
所述第二加工线还包括设于最上游的第二托底料带材料卷和一级防粘纸材料卷,所述第二托底料带材料卷设有成卷的第二托底料带,所述一级防粘纸材料卷设有成卷的一级防粘纸,所述第二托底料带材料卷和所述一级防粘纸材料卷相互独立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加工线包括第三托底料带、第四压合机构、第三模切机构、第四收废机构和第五压合机构,所述第三托底料带用于从所述第三加工线的上游向下游方向运动;
所述第三加工线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第一压合工位、模切工位和收废工位,所述第三加工线还设有第二压合工位,所述第二压合工位设于所述模切工位的下游,并与所述收废工位并行设置;
所述第四压合机构于所述第一压合工位设有第四压合支撑辊和第四压合压辊,所述第四压合支撑辊和所述第四压合压辊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以使所述第三托底料带与所述一级粘性胶带相接合;
所述第三模切机构于所述模切工位设有第三模切支撑辊和第三切刀,所述第三模切支撑辊和所述第三切刀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三切刀用于切割所述一级粘性胶带以形成所述二级粘性胶贴;
所述第四收废机构于所述收废工位回收所述一级粘性胶带切割形成的废料;
所述第五压合机构于所述第二压合工位设有第五压合支撑辊,所述第五压合支撑辊设于所述第三托底料带的一侧,以使所述二级防粘纸和所述二级粘性胶贴相结合。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压合机构于所述第二加工线的第二压合工位设有第三压合辊,所述第三压合压辊设于所述第二托底料带的一侧,所述第五压合支撑辊设于所述第二托底料带的另一侧,所述第三压合压辊和所述第五压合支撑辊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加工线的第二托底料带和所述第三托底料带从所述第三压合压辊和所述第五压合支撑辊之间穿过,且所述第四加工线和所述第三加工线共用所述第三托底料带,如所述第三托底料带自所述第三加工线的所述第二压合工位继续向所述第四加工线输送。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加工线还包括设于最上游的一级粘性胶带材料卷和第三托底料带材料卷,所述第三托底料带材料卷设有成卷的第三托底料带,所述一级粘性胶带材料卷设有成卷的一级粘性胶带,所述第三托底料带材料卷和所述一级粘性胶带材料卷相互独立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加工线包括第三托底料带、剥离支撑机构、贴合机构、第四模切机构、第五收废机构、第二剥离机构和第六收废机构,所述第三托底料带用于从所述第四加工线的上游向下游方向运动;
所述第四加工线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贴合工位、模切工位和第一收废工位;所述第四加工线还设有剥离工位、第二收废工位和包装工位;所述剥离工位设于所述模切工位的下游,并与所述第一收废工位并行设置;所述第二收废工位和所述包装工位均设于所述剥离工位的下游且并行设置;
所述剥离支撑机构于所述贴合工位以及所述第三托底料带的一侧设有剥离支撑辊;
所述贴合机构于所述贴合工位向所述目标物贴片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目标物贴片与所述一级背胶料带接合;
所述第四模切机构于所述模切工位设有第四模切支撑辊和第四切刀,所述第四模切支撑辊和所述第四切刀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所述第四切刀用于切割所述二级防粘纸以形成多个所述目标产品;
所述第五收废机构于所述第一收废工位回收所述二级防粘纸被切割后形成的废料;
所述第二剥离机构于所述剥离工位设有第二剥离刀,所述第二剥离刀设置在所述第三托底料带背离所述目标产品的一侧;所述第二剥离刀通过自身两相邻边顶住所述第三托底料带,使所述第三托底料带在所述第二剥离刀处由最初的水平延伸方向转变至斜向上的延伸方向,以剥离所述目标产品和所述第三托底料带;
所述第六收废机构于所述第二收废工位回收所述第三托底料带;
所述包装工位靠近所述剥离工位设置,所述包装工位设有包装盒,剥离后的所述目标产品自动掉入所述包装盒。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贴合机构包括与所述剥离支撑辊位置相对应的剥离贴合压辊,所述剥离贴合压辊和所述剥离支撑辊设于所述第三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所述剥离贴合压辊用于压抵所述目标物贴片的边缘,使所述目标物贴片与所述二级粘性胶贴接合,所述剥离贴合压辊的辊面包绕有可变形的保护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贴合机构包括第二吹气机构和贴合支撑平台,所述第二吹气机构和所述贴合支撑平台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二吹气机构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贴合支撑平台;所述第二吹气机构于靠近所述贴合支撑平台时用于向所述目标物贴片吹气,使所述目标物贴片与所述二级粘性胶贴接合。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物贴片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吹气机构包括吹气平台,所述吹气平台设有多个出气孔,所述出气孔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目标物贴片的数量及位置相对应,每个所述目标物贴片由对应的一个所述出气孔对其吹气,所述出气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目标物贴片的直径,所述吹气平台于靠近所述贴合支撑平台时,所述出气孔套设所述目标物贴片进行吹气。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加工线还包括与控制系统通信连接的第二视觉检测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视觉检测系统的视觉检测信息控制所述贴合机构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中,包括:第一加工线、第二加工线、第三加工线和第四加工线;所述第一加工线、所述第二加工线和所述第三加工线并行运行;所述第四加工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工线、所述第二加工线和所述第三加工线串行运行;所述第一加工线用于将目标物原片,加工形成具有预定结构的目标物贴片;所述第二加工线用于将一级防粘纸,加工形成具有镂空的二级防粘纸;所述第三加工线用于将一级粘性胶带,加工形成具有预定结构的二级粘性胶贴;所述第二加工线还用于将所述二级粘性胶贴与所述二级防粘纸相接合,得到一级背胶料带;所述第四加工线用于将所述目标物贴片与所述一级背胶料带相接合,所述目标物贴片置于所述镂空中,并且所述目标物贴片的一面与所述二级粘性胶贴粘接。如此配置时,使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贴片式目标产品的连续且大批量的自动化生产,提高目标产品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稳定性,降低加工成本。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目标物原片、防粘纸、粘性胶带的并行模切,提高贴片式目标产品的加工效率。此外,完成模切的二级粘性胶贴、二级防粘纸和目标物贴片自行汇聚贴合,并剥离至相应包装盒中,自动完成后续封口包装,无需人工干预,在提高加工效率的同时,提升了产品加工的稳定性,确保了贴片式目标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微针贴片产品加工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的视图,其中箭头指示物料的输送方向;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微针贴片产品的组装视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微针贴片产品的分解视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微针贴片产品的剖面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对微针贴片产品进行包装的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采用排废胶带回收微针原片切割废料的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对中间产品进行切割后形成多个目标产品的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整个连排目标产品的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微针原片于上料平台上放置时,微针原片的一部分伸出上料平台的出料侧以搭于第一托底料带上的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吸附孔的上料平台的立体视图;
图10为图9中上料平台的断面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吸附孔的上料平台以及于上料平台上设置限位挡板的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吸附孔沿出料侧方向由疏到密分布的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吸附孔沿出料侧方向孔径由小到大分布的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每排吸附结构沿出料侧方向单独设置负压腔的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仿形传送带形成上料平台的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于上料平台的出料侧设置第一辅助压合机构和第一吹气机构的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上料辊轴形成上料平台的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部分可移动的限位挡板的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整体可移动的限位挡板的视图;
图20至图2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压板的形状与微针原片上暴露区域的形状匹配的视图;
图23和图2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吹气机构所设置的出气孔的分布视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采用第二辅助压合机构对出料侧的微针原片进行压合,以及采用第一清洁机构对出料侧的微针原片进行除尘的视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对微针原片进行切割而在第一托底料带上形成多个微针贴片的视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由第三托底料带承托一级背胶料带的视图,其中二级粘性胶贴与微针贴片的数量和位置对应;
图28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由第三托底料带承托多个目标产品的视图,其中微针贴片与二级粘性胶贴一一对应地粘接;
图29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贴合机构的视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吹气机构上吹气平台的视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采用剥离贴合压辊压合微针贴片与二级粘性胶贴,以及采用第二清洁机构对微针贴片进行除尘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500-微针原片;600、600’-目标产品;601-二级粘性胶贴;602-三级防粘纸;603-微针贴片;602’-二级防粘纸;700-包装盒;800-盒盖;S1-第一加工线;A1-第一加工线的上料工位;A2-第一加工线的模切工位;A3-第一加工线的第一收废工位;A4-第一加工线的剥离工位;A5-第一加工线的第二收废工位;A6-第一加工线的压合工位;A7-辅助贴合工位;101-第一托底料带材料卷;1011-第一托底料带;102-第一压合机构;1021-第一压辊;1022-第一压合支撑辊;103-上料平台;103a-仿形传送带;103b-暴露区域;1031-吸附孔;1032-隔板;1033-上料辊轴;1034-负压腔;S-出料侧;104-第一模切机构;1041-第一切刀;1042-第一模切支撑辊;105-第一收废机构;1051-第一收废压辊;1052-第一收废支撑辊;1053-送料卷筒;1054-排料卷筒;1055-排废胶带;106-第一剥离机构;107-第二收废机构;108-限位挡板;109-第一辅助压合机构;1091-压板;1092-贴合板;110-第一吹气机构;1101-第一吹气机构的出气孔;111-第二辅助压合机构;1111-第一辅助贴合压辊;1112-第一辅助贴合支撑辊;112-第一清洁机构;S2-第二加工线;B1-第二加工线的第一压合工位;B2-第二加工线的模切工位;B3-第二加工线的第二压合工位;B4-第二加工线的收废工位;201-第二托底料带材料卷;2011-第二托底料带;202-一级防粘纸材料卷;2021-一级防粘纸;203-第二压合机构;2031-第二压合压辊;2032-第二压合支撑辊;204-第二模切机构;2041-第二模切支撑辊;2042-第二切刀;205-第三压合机构;2051-第三压合压辊;206-第三收废料机构;S3-第三加工线;C1-第三加工线的第一压合工位;C2-第三加工线的模切工位;C3-第三加工线的收废工位;C4-第三加工线的第二压合工位;301-一级粘性胶带材料卷;3011-一级粘性胶带;302-第三托底料带材料卷;3021-第三托底料带;303-第四压合机构;3031-第四压合压辊;3032-第四压合支撑辊;304-第三模切机构;3041-第三切刀;3042-第三模切支撑辊;305-第四收废料机构;306-第五压合机构;3061-第五压合支撑辊;S4-第四加工线;D1-第四加工线的贴合工位;D2-第四加工线的模切工位;D3-第四加工线的第一收废工位;D4-第四加工线的剥离工位;D5-第四加工线的第二收废工位;D6-第四加工线的包装工位;401-剥离支撑机构;402-贴合机构;4021-第二吹气机构;4021a-吹气平台;4021b-第二吹气机构的出气孔;4022-贴合支撑平台;4023-驱动机构;4024-限位杆;403-第四模切机构;4031-第四切刀;4032-第四模切支撑辊;404-第五收废料机构;405-第一转向辊;406-第二转向辊;407-第二剥离机构;408-第六收废料机构;409-剥离贴合压辊;410-第二清洁机构;501-第一视觉检测系统;502-第二视觉检测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而仍然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实用新型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此外,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件。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还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中使用的“若干”表示数量不确定的含义。本文中,“前方”是相对于“后方”而言的;“前方”是指物料先到达的位置,“后方”相对于“前方”为后收到物料的位置,“前后”是沿着物料的传输方向的水平方向,“左右”是垂直于物料的传输方向的水平方向;“向前”是指物料由前方向后方输送的方向。如图2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为左右方向,平行于纸面的方向为前后方向。所应理解,本文中的物料可指未加工的产品,也可指加工后的产品。此外,术语“上游”是相对于“下游”而言的;“上游”相对于“下游”通常是先加工或先接收物料的位置;“下游”相对于“上游”通常是后加工或后接收物料的位置。另外,需理解,在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托底料带均为低粘度的托底膜,例如为PET硅胶膜。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应理解,以下描述中,虽以微针贴片的加工为示意进行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实现其他贴片式目标产品的加工,如硅胶片或面膜等贴片产品的加工。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本申请公开一种贴片产品加工方法,包括:
由第一加工线对目标物原片进行加工,形成具有预定结构的目标物贴片;
由第二加工线对一级防粘纸进行加工,形成具有镂空的二级防粘纸;
由第三加工线对一级粘性胶带进行加工,形成具有预定结构的二级粘性胶贴;
由所述第二加工线将所述二级粘性胶贴与所述二级防粘纸相接合,得到一级背胶料带;
由第四加工线将所述目标物贴片与所述一级背胶料带相接合,所述目标物贴片置于所述镂空中,并且所述目标物贴片的一面与所述二级粘性胶贴粘接。
以微针贴片的加工为例,图1为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所公开的微针贴片产品的加工方法,其包括第一至第四加工流程。
具体地,由第一加工线S1实施第一加工流程,以对微针原片进行加工,形成具有预定结构的微针贴片,具体包括:
步骤S11,微针原片(即目标物原片)上料;
步骤S12,切割微针原片,形成具有预定结构(包括预定形状和大小)的微针贴片(即目标物贴片);所述微针贴片的数量一般为多个;
步骤S13,剥离微针贴片;具体地,将微针贴片与第一托底料带剥离。
由第二加工线S2实施第二加工流程,以对一级防粘纸进行加工,形成具有镂空的二级防粘纸,还将所述二级粘性胶贴与所述二级防粘纸相接合,得到一级背胶料带,具体包括:
步骤S21,一级防粘纸上料;
步骤S22,切割一级防粘纸,形成具有镂空的二级防粘纸;所述二级防粘纸上镂空的数量及位置与微针贴片的数量及位置一一对应;
步骤S23,剥离二级防粘纸;在此,一级防粘纸被切割后形成有镂空的废料,因此,需要将镂空的废料和第一托底料带均与二级防粘纸剥离,便于剥离后的二级防粘纸与步骤S24中的二级粘性胶贴接合;
步骤S24,二级防粘纸与二级粘性胶贴接合;粘性胶贴可采用水凝胶、水胶体、无纺布胶带等粘性材料。
以上步骤S23和步骤S24可以同时进行,或者步骤S23先执行,步骤S24后执行。需知,防粘纸选用离型纸或其他具有类似性能的防粘纸即可。
由第三加工线S3实施第三加工流程,以对一级粘性胶带进行加工,形成具有预定结构的二级粘性胶贴,具体包括:
步骤S31,一级粘性胶带上料;
步骤S32,切割一级粘性胶带,形成具有预定结构(预定形状和大小)的二级粘性胶贴;所述二级粘性胶贴的数量及位置与微针贴片的数量及位置一一对应;
步骤S32之后,执行步骤S24。
在上述步骤S24中,二级防粘纸与二级粘性胶贴接合后,得到一级背胶料带。所述一级背胶料带中,二级防粘纸接合在二级粘性胶贴的背胶面,并且镂空处裸露出二级粘性胶贴以接合微针贴片。本实施例中,一张大的二级防粘纸具有多个镂空,在每个镂空处覆盖有一个二级粘性胶贴,二级粘性胶贴的面积大于镂空的面积。
由第四加工线S4实施第四加工流程,具体包括步骤S41,贴合微针贴片与一级背胶料带,以得到包含微针贴片的目标产品。
在一实施方式中,贴合微针贴片与一级背胶料带后,得到一整张连排的目标产品,此时,连排目标产品由一整张二级防粘纸、多个二级粘性胶贴和多个目标物贴片组成。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微针贴片与一级背胶料带接合后,得到中间产品,进一步由第四加工线S4切割中间产品中的二级防粘纸,得到多个目标产品,此时,每个目标产品由二级粘性胶贴、三级防粘纸以及目标物贴片组成,所述三级防粘纸由所述二级防粘纸切割形成,所述三级防粘纸的中部具有所述镂空,所述目标物贴片插入所述镂空中,并且所述目标物贴片的一面与所述二级粘性胶贴粘接。
所述微针贴片的一面(微针面)设有多根微针,所述微针贴片的另一面(非微针面)粘附在二级粘性胶贴上,多个微针贴片与多个二级粘性胶贴一一对应地粘接。所述微针贴片包括基底和形成于所述基体上的多根微针,所有微针设置在基底的中心区域,在中心区域的外围形成边缘区域(即无针区)。在实践中,所述基底和微针可以整体或一体式制作而成,或者两者分体制作而成。
在一可选方式中,所述第四加工流程还包括:
步骤S42,贴合微针贴片与一级背胶料带后,得到中间产品,再将所述中间产品切割形成多个目标产品。具体地,切割中间产品上的二级防粘纸,以得到多个目标产品。
所述第四加工流程还包括:
步骤S43,剥离所述目标产品,剥离后的目标产品可自动装入包装盒。这里,剥离目标产品和承托目标产品的第三托底料带,目标产品与第三托底料带剥离后自动落入包装盒。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加工流程还包括:
步骤S44,装入包装盒后,由封口机对包装盒进行自动封口。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包装盒为吸塑盒,对吸塑盒进行塑封封口。
参阅图3a~图3c以及图6,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加工多个目标产品600,每个目标产品600由二级粘性胶贴601、三级防粘纸602和微针贴片603组成。所述三级防粘纸602由所述二级防粘纸切割形成,并且所述三级防粘纸602的中部具有镂空,所述镂空的形状一般与微针贴片603的形状对应;所述微针贴片603置于所述镂空中,并且所述微针贴片603的一面与二级粘性胶贴601粘接。所有目标产品600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三级防粘纸602的大小与二级粘性胶贴601的大小可以相同,使贴合后,三级防粘纸602的边沿与二级粘性胶贴601几乎重合。或者,三级防粘纸602的边沿延伸超过二级粘性胶贴601的边沿,以在二级粘性胶贴601的外围形成裸露的三级防粘纸602,所述二级粘性胶贴601沿所述镂空的边缘设置。考虑到三级防粘纸602若尺寸太小,使用者操作不方便,因此,三级防粘纸602的尺寸大于二级粘性胶贴601的尺寸,使用者可以直接撕二级粘性胶贴601外围多出的三级防粘纸602,就可以快速方便地撕掉三级防粘纸602,使操作更加方便。以离型纸和水胶体为例,离型纸用于保护暴露于微针贴片603外的水胶体胶面,免于因受空气或外物接触而造成的污染或粘接力下降,使用时,将离型纸沿目标产品600的中部易撕线撕开,取下离型纸后,即可将水胶体贴在皮肤上,适当按压即可,不仅使用方便,而且避免了因胶面裸露或污染造成粘接力下降的问题。
参阅图7,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可加工出连排的目标产品600’,即由二级防粘纸602’、多个二级粘性胶贴601和多个微针贴片603组成,二级粘性胶贴601与微针贴片603一一对应地粘接。
图4为本实用新型对目标产品600进行包装的一具体示范例。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加工线S4可将剥离后的目标产品600自动装入包装盒700中,最后对包装盒700进行封口即可。包装盒700可包括盒体和盒盖800,目标产品600置于盒体中,盒盖800与盒体盖合后,由封口机进行塑封。应理解,由于目标产品600的无胶面暴露,因此,目标产品600与第三托底料带剥离后可直接放置在包装盒700中,避免了人工手动用取样器取样,如利用无纺布胶带的粘性,粘起目标产品,再将无纺布胶带贴合在包装盒的指定取样,有效地节省了加工时间,加工效率高。优选地,所述包装盒700的内腔形状与目标产品600的形状相匹配,以较好的固定目标产品600,有效地防止目标产品600的晃动,降低损坏风险。
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实施上述贴片产品加工方法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所述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包括第一加工线S1、第二加工线S2、第三加工线S3和第四加工线S4;所述第一加工线S1、所述第二加工线S2和所述第三加工线S3并行运行;所述第四加工线S4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工线S1、所述第二加工线S2及所述第三加工线S3串行运行;所述第一加工线S1用于将微针原片500,加工形成具有预定结构(形状和大小)的微针贴片603;所述第二加工线S2用于将一级防粘纸,加工形成具有镂空的二级防粘纸602’;所述第三加工线S3用于将一级粘性胶带,加工形成具有预定结构(形状和大小)的二级粘性胶贴601;所述第二加工线S2还用于将所述二级粘性胶贴601与所述二级防粘纸602’相接合,得到一级背胶料带;所述第四加工线S4用于将微针贴片603与所述一级背胶料带相接合,得到目标产品600或600’。
如此配置时,所述贴片产品加工系统能够实现微针原片、防粘纸、粘性胶带的并行模切,提高微针贴片的加工效率。此外,完成模切的二级粘性胶贴、二级防粘纸和微针贴片自行汇聚贴合,并剥离至相应包装盒中,自动完成后续封口包装,无需人工干预,在提高加工效率的同时,提升了产品生产的稳定性,确保了微针贴片产品的质量。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加工线S4被配置为先将微针贴片603与所述一级背胶料带相接合得到中间产品,然后将所述中间产品切割形成多个目标产品600。然而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可取消中间产品,无需对二级防粘纸进行再次切割,此时,第四加工线S4可直接加工得到连排的目标产品600’。
参阅图2,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工线S1包括第一托底料带1011、第一模切机构104、第一剥离机构106、第一收废机构105和第二收废机构107,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能够从所述第一加工线S1的上游向下游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加工线S1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上料工位A1、模切工位A2、第一收废工位A3、剥离工位A4和第二收废工位A5;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于所述上料工位A1与微针原片500接合,此后,第一托底料带1011便可拖动微针原片500向下游输送;所述第一模切机构104于所述模切工位A2设有第一切刀1041和第一模切支撑辊1042,所述第一模切支撑辊1042和所述第一切刀104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两相对侧,如第一模切支撑辊1042在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下方,第一切刀1041在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上方,所述第一切刀1041用于切割微针原片500以形成微针贴片603;所述第一收废机构105于所述第一收废工位A3回收微针原片500被切割后形成的废料;所述第一剥离机构106于所述剥离工位A4设有第一剥离刀,所述第一剥离刀设置在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背离微针贴片603的一侧;所述第一剥离刀通过自身的两相邻边顶住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使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在所述第一剥离刀处由最初的水平延伸方向转变至斜向下的延伸方向,从而剥离微针贴片603和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即第一托底料带1011通过第一剥离刀形成延伸方向不同的两部分,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两部分之间的夹角α小于90°,优选α小于或等于30°;所述第二收废机构107于所述第二收废工位A5回收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如此配置后,通过第一加工线S1能够实现微针原片500的自动化模切和剥离,还实现了废料的自动化回收,此外,微针原片的上料也可自动化,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加工效率高,而且加工稳定性好。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收废机构105于所述第一收废工位A3设有第一收废压辊1051和第一收废支撑辊1052,所述第一收废支撑辊1052和所述第一收废压辊105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两相对侧,如第一收废支撑辊1052位于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下方,第一收废压辊1051位于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上方;所述第一收废机构105还设有排废胶带1055、送料卷筒1053和排料卷筒1054;所述送料卷筒1053、所述第一收废压辊1051和所述排料卷筒1054依次通过所述排废胶带1055连接;所述排废胶带1055由所述送料卷筒1053送出,并经过所述第一收废压辊1051的压抵后粘接微针原片500切割形成的废料,粘接废料的所述排废胶带1055由所述排料卷筒1054回收。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收废机构107于所述第二收废工位A5设有卷绕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第一收废卷筒。如此配置时,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废料的分离,排废效率高,而且不容易损伤微针贴片603,风险低。还应理解,由于将排废胶带1055的上料设置在模切之后,减小了排废胶带1055的上料对模切的不利影响,尤其还增加了第一收废压辊1051,使第一收废压辊1051与第一收废支撑辊1052配合,进一步降低了排废胶带1055对模切操作的不利影响,确保了模切精度。
参阅图5,所述第一收废压辊1051用于将排废胶带1055压抵在微针原片500的边缘部分,以避免对微针原片500的中间部分的微针结构造成破坏。为了保护切好的微针原片500不被破坏,所述第一收废压辊1051优选为哑铃状,能够同时将两股排废胶带1055分别压合在微针原片500的边缘部分,而不触及切好的微针原片500的微针区域。所述第一收废压辊1051的左右压轮之间的间距可调或固定,如果间距可调,可适应不同大小的微针原片。
返回参阅图2,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工线S1还包括能够张紧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第一压合机构102;所述第一加工线S2还设有压合工位A6,所述压合工位A6设于所述上料工位A1的上游;所述第一压合机构102于所述压合工位A6设有第一压合支撑辊1022和第一压合压辊1021,所述第一压合支撑辊1022和所述第一压合压辊102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两相对侧,如第一压合支撑辊1022在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下方,第一压合压辊1021在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上方。第一压合机构102的设置,能够更进一步地拉直绷紧第一托底料带1011,确保加工精度。第一压合机构10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并排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工线S1还包括设于最上游的第一托底料带材料卷101,所述第一托底料带材料卷101设有成卷的第一托底料带1011。所述第一托底料带材料卷101除了提供第一托底料带1011外,还能够牵引、输送、张紧第一托底料带1011。
需理解,在第一加工线S1中,可利用第一托底料带材料卷101、第一压合机构102、第一模切机构104、第一收废机构105和第二收废机构107达到牵引和输送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作用,其中第一剥离机构106还能实现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转向输送。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工线S1还包括用于放置微针原片500的上料平台103,所述上料平台103设于所述上料工位A1。
如图8至图19所示,所述微针原片500于所述上料平台103上放置时,所述微针原片500的一部分用于伸出所述上料平台103的出料侧S以搭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上,所述出料侧S靠近模切工位A2。设置上料平台103后,可以更好的保证微针原片500与第一托底料带1011之间的贴合平整,确保贴合精度。优选,所述上料平台103能够吸附所述微针原片500,以防止微针贴片500与第一托底料带1011贴合时翘起。优选,所述上料平台103自身能够移动和/或转动,通过上料平台103的移动和/或转动,将微针原片500的一部分推送出所述上料平台103的出料侧S。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料平台103负压吸附(包括真空吸附或非真空吸附)微针原片500。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料平台103静电吸附微针原片500。
在一具体示范例中,如图9至图15所示,所述上料平台103设有多个吸附孔1031,且所述上料平台103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吸附孔1031连通的负压腔1034。当微针原片500于上料平台103上完成摆放后,上料平台103开启负压吸附,将微针原片500固定在上料平台103上。吸附孔1031的作用是,一方面将微针原片500固定在上料平台103上,防止机构振动造成微针原片500偏移,另一方面第一托底料带1011拖拽微针原片500时,持久保持微针原片500的平整。吸附孔1031可以是均匀分布或不均匀分布,且分布形式不限于图中所示的矩形阵列。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多个所述吸附孔1031沿微针原片500的出料方向A由疏到密分布。或者,多个所述吸附孔1031沿微针原片500的出料方向A由密到疏分布。优选,多个所述吸附孔1031沿微针原片500的出料方向A由疏到密分布,能够在第一托底料带1011拖拽微针原片500时,更好地保证微针原片500的平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吸附孔1031沿垂直于出料方向A由密到疏或由疏到密分布。
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吸附孔1031的分布密度为中间疏、边缘密或中间密、边缘疏;即上料平台103的中间部分的吸附孔1031的分布密度小,边缘部分的吸附孔1031的分布密度大,或者中间部分的吸附孔1031的分布密度大,边缘部分的吸附孔1031的分布密度小。
除了改变吸附孔1031的分布密度外,还可以调整吸附孔1031的孔径分布。如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吸附孔1031的孔径沿出料方向A由小到大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吸附孔1031的孔径沿出料方向A由大到小分布。优选,多个所述吸附孔1031沿微针原片500的出料方向A由小到大分布,能够在第一托底料带1011拖拽微针原片500时,更好地保证微针原片500的平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吸附孔1031的孔径为上料平台103的中间部分的吸附孔1031的孔径大,上料平台103的边缘部分的吸附孔1031的孔径小,或者中间部分的吸附孔1031的孔径小,边缘部分的吸附孔1031的孔径大。或者,多个所述吸附孔1031的孔径沿垂直于出料方向A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分布。
微针原片500被第一托底料带1011逐渐脱离上料平台103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微针原片500的平整,优选在上料平台103的内部形成相互独立设置的多个所述负压腔1034,至少部分所述吸附孔1031不共用同一个负压腔1034。这样设置时,既便于微针原片500的出料,也便于在出料过程中有效地保证微针原片500的平整。如图9和图10所示,多个所述负压腔1034沿出料方向A布置,从而在出料方向A布置多个吸附区域,这些吸附区域相互独立。又如多个所述负压腔1034沿垂直于出料方向A布置,以在垂直于出料方向A上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吸附区域。又如多个所述负压腔1034中的一些分布在所述上料平台103的中间部分,另一些分布在所述上料平台103的边缘部分,从而在上料平台103的中间部分和边缘部分形成相互独立的吸附区域。需理解,本申请中,上料平台103的中间部分不能狭义地理解为绝对的中间位置,而应理解为被边缘部分包绕的区域。
如图14所示,并结合图9和图10,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料平台103沿出料方向A形成多排吸附结构,每排所述吸附结构包括沿垂直于所述出料方向A依次设置的多个所述吸附孔1031,多排所述吸附结构形成多行多列矩阵,如n行m列矩阵;一部分相邻行中的所述吸附孔1031不共用同一个负压腔1034,和/或,一部分相邻列中的所述吸附孔1031不共用同一个负压腔1034。如n行m列矩阵中,1~n1行共用一个负压腔1034,n1小于n,或者,1~m1列共用一个负压腔1034,m1小于m。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所示,所述上料平台103沿出料方向A形成的多排吸附结构中,为每一排吸附结构设置一个单独的负压腔1034,所有吸附结构相互不共用同一个负压腔1034。使用时,可以沿出料方向A依次开启或关闭吸附孔1031。
以上所应理解的是,负压腔1034的作用是为吸附孔1031提供负压吸力,当微针原片500置于上料平台103后,通过负压吸附微针原片500,可以防止机构振动造成微针原片偏移,另外,负压吸附能够在第一托底料带1011拖拽微针原片过程中,持久保持微针原片的平整性。应理解,首先所有吸附孔1031被微针原片500所覆盖以对微针原片500进行吸附,继而微针原片500在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拖拽下向下游运动的过程中,远离出料侧S的吸附孔1031会被逐渐暴露在微针原片的外部;此时,如果所有吸附孔共用同一个负压腔,或者所有负压腔相互连通,则一旦有些吸附孔被裸露,则整个负压腔的负压环境被打破,吸力会大幅下降,大大影响到微针原片下方正在工作的吸附孔的吸力;而沿出料方向A独立设置各个负压腔时,裸露的吸附孔不会影响到其他与它独立设置的吸附孔的吸力,使微针原片下方正在工作的吸附孔保持良好的吸力,使托底料带拖拽微针原片过程,持久保持微针原片的平整。
所述上料平台103的结构不限定,如可以为单纯具有吸附功能的真空料台。所述上料平台103还可以为具有吸附功能的仿形传送带103a,如图15所示。将微针原片500放在仿形传送带103a上,可实现微针原片500的更快速上料,上料效率更高。所述仿形传送带103a也可不具备吸附功能,而是单纯地装载并输送微针原片500。当所述上料平台103为仿形传送带103a时,所述仿形传送带103a沿输送方向依次设置多个隔板1032,相邻所述隔板1032之间为一个传送节段,每个所述传送节段用于放置一个微针原片500;如此一来,可实现微针原片500的连续快速上料。
参阅图16,所述第一加工线S1还可包括辅助贴合机构,用于将微针原片500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相接合(接合包括粘接或粘附),所述第一加工线S1还设有辅助贴合工位A7,所述辅助贴合工位A7设于所述上料工位A1和所述模切工位A2之间;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自所述仿形传送带103a下方输送,并由下而上穿过所述仿形传送带103a的出料侧S和所述辅助贴合机构之间;其中每个所述隔板1032突出所述仿形传送带103a的传送面的高度小于所述出料侧S与所述辅助贴合机构之间的间隙宽度b。在出料侧S和所述辅助贴合机构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所述间隙区域,仿形传送带103a弯折向下运动,隔板1032有一瞬间,会由垂直方向变成水平方向,此时,为了避免隔板1032卡住,隔板1032凸出传送面的高度需要小于间隙宽度b。
然而,除了负压吸附,所述上料平台103还可静电吸附微针原片500,如将上料平台103设置为静电吸盘。静电吸盘的好处在于,微针原片运动过程中,不存在漏气的问题,静电吸附力的稳定性好。在其他情况下,还可将上料平台103设置为由多个并排设置的上料辊轴1033组成,如图17所示。微针原片500放在上料辊轴1033上,利用上料辊轴1033的转动,可实现微针原片500的上料运动。所述上料辊轴1033可以仅转动而不具有吸附功能,或者上料辊轴1033具有负压吸附的功能或具有静电吸附的功能。
需说明的是,所述上料平台103自身可运动或不运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料平台103自身可运动,如通过仿形传送带103a或通过上料辊轴1033,或者上料平台103由外部的驱动装置来推动而能够移动。通过上料平台103自身的运动,可将微针原片500的一部分推送出上料平台103的出料侧S。
为了更精确地控制微针原片500的上料位置,优选在上料平台103上设置限位挡板108,所述限位挡板108用于阻止微针原片500朝出料方向A以外的方向移动,从而在微针原片500的周围进行挡位。所述限位挡板108的大小可调节或不可调节。优选地,所述限位挡板208的大小可调节,以适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微针原片500的上料。
例如图18所示,所述限位挡板108包括两个侧挡板1081和一个推板1082;两个所述侧挡板1081设置在所述推板1082的两相对侧;所述推板1082与两个所述侧挡板1081可移动地连接;推板1082不仅可以沿箭头B方向推动微针原片500,而且可以改变限位挡板108的大小。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挡板108的部分结构(如推板1082)能够相对于所述上料平台103移动,以将微针原片500的一部分推送出上料平台103的所述出料侧。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挡板108的整个结构能够相对于所述上料平台103移动。如图19所示,所述限位挡板108为一体式弯形推板108a,所述弯形推板108a为整体或一体式结构,其包绕并用于推动微针原片500,以此整体推进限位挡板108。所述限位挡板108可由驱动装置驱动其移动。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但不限于为电机。
在实际使用中,所述上料平台103和限位挡板108中的至少一个能够移动。优选,由上料平台103将微针原片500推送至辅助贴合工位A7,可以避免因微针原片500太薄,且推板与上料平台103之间的间隙大,造成上料困难的问题,此时,限位挡板108可仅限位使用。
所述辅助贴合机构可通过多种结构来实现,本申请对此限定。参阅图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贴合机构包括第一辅助压合机构109,所述第一辅助压合机构109包括设于第一托底料带1011两相对侧的压板1091和贴合板1092,压板1091设于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上方,贴合板1092设于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下方;所述压板1091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贴合板1092,所述压板1091于靠近所述贴合板1092时能够压抵微针原片500的边缘,以使微针原片500的边缘贴合至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边缘的胶面。第一辅助压合机构109的设置,可实现微针原片边缘与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紧密贴合。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压板1091通过连接杆与气缸连接,当微针原片500到达辅助贴合工位A7后,第一托底料带1011停止运动,优选地,控制系统控制开启气缸,并通过连接杆作用于压板1091,压板1091向下运动,将微针原片500的边缘与第一托底料带1011压合。压合后,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气缸带动压板1091向上抬起,恢复初始状态。此后,第一托底料带1011继续运动,将微针原片500拖至下一个工位。然而不限于气缸,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可采用直线电机、电磁液压机构、摆杆机构等驱动压板1091运动。第一辅助压合机构109不局限于设置为一个,还可以是设置为依次并排的多个。
所述压板1091接触微针原片500的边缘,并使微针原片500的边缘贴合第一托底料带1011,此过程中,压板1091最好不接触第一托底料带1011,以免受到第一托底料带1011粘接力的影响。所述压板1091的形状最好匹配微针原片500暴露(伸出)出上料平台103的形状。如图20至图22所示,剖面线填充区域为压板1091,压板1091的形状匹配于微针原片500伸出上料平台103所形成的暴露区域103b的形状。
所述贴合板1092于上料平台103的出料侧S,在辅助贴合工位A7支撑第一托底料带1011,并与上料平台103的出料侧S之间形成间隙,第一托底料带1011自下而上穿过上料平台103和贴合板1092之间,以进一步在贴合板1092的上方输送;在一实施例中,贴合板1092与出料侧之间的间隙宽度b大于隔板1032的高度。
继续参阅图16,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贴合机构包括第一吹气机构110,用于向微针原片500吹气,使微针原片500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1011贴合。如此设置后,可达到非接触式贴合微针原片500与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效果。第一吹气机构110与第一辅助压合机构109可以择一设置或者同时设置。第一吹气机构110采用无接触吹气,可以较好的保护微针结构,防止产品污染。为了保证贴合的均匀,减少气泡,第一吹气机构110吹出的气体需经过出气孔1101的处理,形成均匀气流束。如图23和图24所示,所述第一吹气机构110具有若干出气孔1101,出气孔1101的分布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矩阵形式,出气孔1101的形状可以是各种。第一吹气机构110直接对着微针原片500进行吹气。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贴合机构既包括第一辅助压合机构109,还包括第一吹气机构110,第一吹气机构110设置在第一辅助压合机构109的上游或下游。第一吹气机构11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并排设置的多个。
参阅图16,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贴片产品加工系统还包括与控制系统通信连接的第一视觉检测系统501,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视觉检测系统501的视觉检测信息控制微针原片500的出料和上料。本文中,微针原片500的出料是指微针原片500脱离上料平台103;微针原片500的上料是指微针原片500放置于上料平台103。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于第一视觉检测系统501检测到上料平台103处于接收微针原片500的上料状态时,所述控制系统先控制上料平台103开启吸附功能,将微针原片500固定在上料平台103上,此时,微针原片500的部分伸出上料平台103的出料侧,然后,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辅助压合机构109开启,令压板1091向下运动,将微针原片500伸出上料平台103的部分贴合在第一托底料带1011上,之后,压板1091向上运动复位。随后,第一托底料带1011将微针原片500拖拽以脱离上料平台103,此过程中,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吹气机构110吹气,使微针原片500完全贴合在第一托底料带1011上。当第一视觉检测系统501检测到上料平台103处于未接受微针原片500的卸料状态时,即微针原片500被第一托底料带1011完全拖离上料平台103,第一视觉检测系统501通知控制系统重新向上料平台103放置微针原片500。进一步地,微针原片500放置于上料平台103时,限位挡板108可以实现微针原片500的精确定位摆放。此处,需理解,利用上料平台103对微针原片500的吸附固定,并搭配第一视觉检测系统501的控制,可实现微针原片片500的精确连续上料,加工精度更高。
参阅图16,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贴合工位A7包括辅助压合工位和辅助贴合工位,辅助压合工位设置在辅助贴合工位的上游,第一辅助压合机构109先于辅助压合工位,将微针原片500的边缘贴合在第一托底料带1011上,然后,第一托底料带1011运动,将微针原片500拖拽至辅助贴合工位,第一吹气机构110于辅助贴合工位,将整个微针原片500完全贴合在第一托底料带1011上。如第一视觉检测系统501检测到微针原片500到达辅助压合工位后,第一托底料带1011保持不动,然后控制系统控制开启第一辅助压合机构109,完成微针原片边缘与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初步贴合,接着第一托底料带1011运动,将微针原片500拖拽至辅助贴合工位,当第一视觉检测系统501检测到微针原片500到达辅助贴合工位后,第一托底料带1011停止运动,然后控制系统控制开启第一吹气机构110,完成整个微针原片500与第一托底料带1011的完全贴合,此后第一托底料带1011继续运动,将微针原片500拖拽至下一个工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贴片产品加工系统还可包括控制系统,与各条加工线通信连接,以控制各条加工线的自动化运行。然而需理解,各条加工线可单独设置控制系统,也可所有加工线共用一个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主要与加工线中的电气部件通信连接,从而控制这些加工线中的动作部件的自动化运行,实现微针贴片的自动化生产,提高加工效率。本实施例对控制系统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是执行逻辑运算的硬件,例如,单片机、微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或者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或者是在硬件基础上的实现上述功能的软件程序、功能模块、函数、目标库(Object Libraries)或动态链接库(Dynamic-LinkLibraries)。或者,是以上两者的结合。本领域技术人在本申请公开的内容的基础上,应当知晓如何具体实现控制系统与其他设备间的通信。此外,采用控制系统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式。
所述第一视觉检测系统501的种类不限定,如可选用AI视觉系统或其他常用的视觉检测设备。
参阅图25,所述辅助贴合机构可包括第二辅助压合机构111,所述第二辅助压合机构111包括设于第一托底料带1011两相对侧的第一辅助贴合压辊1111和第一辅助贴合支撑辊1112;所述第一辅助贴合压辊1111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辅助贴合支撑辊1112;所述第一辅助贴合压辊1111于靠近所述第一辅助贴合支撑辊1112时能够压抵微针原片500的边缘,使微针原片500的边缘与第一托底料带1011贴合。优选地,第一辅助贴合压辊1111的辊面设有可变形的保护结构,如由无尘泡棉或其他软质材料制成保护结构,可以保护微针,降低微针结构受到破坏的风险。第一辅助贴合压辊1111的辊面包覆一圈保护结构以实现全面的保护。所述第二辅助压合机构111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与其他结构的辅助贴合机构组合使用。所述第二辅助压合机构111可以是一个或并排设置的多个。本实施例中,第二辅助压合机构111还可张紧、牵引和输送第一托底料带1011。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阅图25,由机械或人工将微针原片500放置于上料平台103后,第一视觉检测系统501检测到上料台103上微针原片500完成放置后,通知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驱动装置驱动限位挡板108,将微针原片500推送至第一辅助贴合压辊1111处,使第一辅助贴合压辊1111将微针原片边缘贴合至第一托底料带1011,当第一视觉检测系统501检测到微针原片500已被第一托底料带1011完全脱离上料平台103后,通知控制系统再一次向上料平台103上料微针原片50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工线S1还包括第一清洁机构112,用于在所述上料工位A1的下游和所述模切工位A2的上游以非接触方式去除微针原片500上的异物(如灰尘或其他杂质)。第一清洁机构112可以去除因静电或其它原因附着在微针原片500上的异物,保证产品的清洁。如第一清洁机构112产生离子风进行除尘。第一清洁机构112的数量不限定,如一个或多个第一清洁机构112。
返回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工线S2包括第二托底料带2011、第二压合机构203、第二模切机构204、第三压合机构205和第三收废机构206,所述第二托底料带2011用于从所述第二加工线S2的上游向下游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加工线S2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第一压合工位B1、模切工位B2、第二压合工位B3和收废工位B4;所述第二压合机构203于所述第一压合工位B1设有第二压合支撑辊2032和第二压合压辊2031;所述第二压合支撑辊2032和所述第二压合压辊2031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托底料带2011的两相对侧,如第二压合压辊2031在第二托底料带2011的上方,第二压合支撑辊2032在第二托底料带2011的下方,以压合所述第二托底料带2011与一级防粘纸2021,使所述第二托底料带2011与一级防粘纸2021相接合;所述第二模切机构204于所述第二加工线S2的所述模切工位B2设有第二模切支撑辊2041和第二切刀2042,所述第二模切支撑辊2041和所述第二切刀204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托底料带2011的两相对侧,如第二模切支撑辊2041设于第二托底料带2011的上方,第二切刀2042设于第二托底料带2011的下方,所述第二切刀2042用于切割所述一级防粘纸2021以形成所述二级防粘纸602’;所述第三压合机构205于所述第二压合工位B3设有第三压合压辊2051,所述第三压合压辊2051设于所述第二托底料带2011的一侧(背离防粘纸的一侧),以压合所述二级防粘纸602’和所述二级粘性胶贴601(由第三加工线S3加工形成),使所述二级防粘纸602’和所述二级粘性胶贴601相接合;所述第三收废机构206于所述收废工位B4通过所述第二托底料带2011回收所述一级防粘纸2021被切割后形成对应于镂空的废料,并使所述第二托底料带2011于所述第二压合工位B3与所述二级防粘纸602’分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收废机构206于所述收废工位B4设有卷绕所述第二托底料带2011的第二收废卷筒。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工线S2还包括设于最上游的第二托底料带材料卷201和一级防粘纸材料卷202,所述第二托底料带材料卷201设有成卷的第二托底料带2011,所述一级防粘纸材料卷202设有成卷的一级防粘纸2021,所述第二托底料带材料卷201和所述一级防粘纸材料卷202相互独立设置。所述第二托底料带2011和一级防粘纸2021经第二压合机构203作用实现紧密贴合,后经第二模切机构204模切,切出镂空,所述第三压合机构205用于实现二级粘性胶贴601与二级防粘纸602’的贴合,在贴合之前,需要由第三收废料机构206在收集第二托底料带2011的同时,收集一级防粘纸2021切割形成的镂空废料。所需理解,第二压合机构203和第三压合机构205还可以使第二托底料带2011处于紧绷状态,并且第二托底料带2011的设置,可以减小防粘纸的受力,减少其变形,最终保证防粘纸模切与贴合的位置精度。还需理解,在第二加工线中,第二托底料带材料卷201、第二压合机构203、第二模切机构204、第三压合机构205、第三收废料机构206还可对第二托底料带2011进行牵引输送。
继续参阅图1和图2,所述第三加工线S3包括第三托底料带3021、第四压合机构303、第三模切机构304、第四收废机构305和第五压合机构306,所述第三托底料带3021用于从所述第三加工线S3的上游向下游方向运动;所述第三加工线S3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第一压合工位C1、模切工位C2和收废工位C3,所述第三加工线S3还设有第二压合工位C4,所述第三加工线S3的所述第二压合工位C1设于所述第三加工线S3的所述模切工位C2的下游,并与所述第三加工线S3的所述收废工位C3并行设置;所述第四压合机构303于所述第三加工线S3的所述第一压合工位C1设有第四压合支撑辊3032和第四压合压辊3031,所述第四压合支撑辊3032和所述第四压合压辊3031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托底料带2021的两相对侧,如第四压合支撑辊3032设于第三托底料带2021的下方,第四压合压辊3031设于第三托底料带2021的上方,以压合所述第三托底料带2021与一级粘性胶带3011,以使所述第三托底料带2021与所述一级粘性胶带相接合;所述第三模切机构304于所述第三加工线S3的所述模切工位C2设有第三切刀3041和第三模切支撑辊3042,所述第三模切支撑辊3042和所述第三切刀3041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托底料带2021的两相对侧,如第三模切支撑辊3042设于第三托底料带2021的下方,第三切刀3041设于第三托底料带2021的上方,所述第三切刀3041用于切割所述一级粘性胶带3011以形成所述二级粘性胶贴601;所述第四收废机构305于所述第三加工线S3的所述收废工位C3回收所述一级粘性胶带3011切割形成的废料;所述第五压合机构306于所述第三加工线S3的所述第二压合工位C4设有第五压合支撑辊3061,所述第五压合支撑辊3061设于所述第三托底料带2021的一侧(背离粘性胶带的一侧),用于压合所述二级防粘纸602’和所述二级粘性胶贴601。
所述第三压合压辊2051和所述第五压合支撑辊3061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托底料带2011和所述第三托底料带3021从所述第三压合压辊2051和所述第五压合支撑辊3061之间穿过,且所述第三托底料带3021自所述第三加工线S3的所述第二压合工位C4继续向所述第四加工线S4输送,即第四加工线S4继续使用第三加工线S3提供的第三托底料带3021。
所述第三加工线S3还包括设于最上游的一级粘性胶带材料卷301和第三托底料带材料卷302,所述第三托底料带材料卷302设有成卷的第三托底料带3021,所述一级粘性胶带材料卷301设有成卷的一级粘性胶带3011,所述第三托底料带材料卷302和所述一级粘性胶带材料卷301相互独立设置。一级粘性胶带3011和第三托底料带3021经第四压合机构303压合后相互紧密贴合,后经第三模切机构304模切,切出二级粘性胶贴601。
还需理解,在第三加工线中,第三托底料带材料卷302、第四压合机构303、第三模切机构304、第五压合机构306、第四收废料机构305还可对第三托底料带3021进行牵引输送。
继续参阅图1和图2,所述第四加工线S4包括第三托底料带3021,以及剥离支撑机构401、贴合机构402、第四模切机构403、第五收废机构404、第二剥离机构407和第六收废机构408,所述第四加工线S4的所述第三托底料带3021用于从所述第四加工线S4的上游向下游方向运动;所述第四加工线S4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贴合工位D1、模切工位D2和第一收废工位D3;所述第四加工线S4还设有剥离工位D4、第二收废工位D5和包装工位D6;所述第四加工线S4的所述剥离工位D4设于所述第四加工线S4的所述模切工位D2的下游,并与所述第四加工线S4的所述第一收废工位D3并行设置;所述第四加工线S4的所述第二收废工位D5和所述包装工位D6均设于所述第四加工线S4的所述剥离工位D4的下游,且并行设置;所述剥离支撑机构401于所述贴合工位D1设有剥离支撑辊,位于所述第三托底料带3021的一侧(如下方);所述贴合机构402于所述贴合工位D1向微针贴片603施加作用力,使微针贴片603与所述一级背胶料带完全贴合;所述第四模切机构403于所述第四加工线S4的所述模切工位D2设有第四切刀4031和第四模切支撑辊4032,所述第四模切支撑辊4032和所述第四切刀4031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托底料带3021的两相对侧,如第四模切支撑辊4032设于第三托底料带3021的下方,第四切刀4031设于第三托底料带3021的上方,所述第四切刀4031用于切割所述二级防粘纸602’以形成多个目标产品600;所述第五收废机构404于所述第四加工线S4的所述第一收废工位D3回收所述二级防粘纸602’被切割后形成的废料;所述第二剥离机构407于所述第四加工线S4的所述剥离工位D4设有第二剥离刀,所述第二剥离刀设置在所述第三托底料带3021背离微针贴片603的一侧,并通过自身的两相邻边顶住所述第三托底料带3021,使所述第三托底料带3021在所述第二剥离刀处由水平延伸方向转变至斜向上的延伸方向,以剥离所述目标产品600和所述第三托底料带3021,即第三托底料带3021通过第二剥离刀形成延伸方向不同的两部分,第三托底料带3021的两部分之间的夹角α小于90°,优选α小于或等于30°;所述第六收废机构408于所述第四加工线S4的所述第二收废工位D5回收所述第三托底料带3021;所述包装工位D6靠近所述第四加工线S4的所述剥离工位D4,所述包装工位D4设有包装盒700,剥离后的目标产品600掉入所述包装盒700。应理解,目标产品600的无胶面暴露,剥离后可直接放置在包装盒700,省去人工取样、装盒的过程。
如图26所示,在一应用场景中,微针原片500切割形成多个微针贴片603,微针贴片603按照一定方式排布在第一托底料带1011上。如图27所示,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三托底料带3021上承载有二级防粘纸602’,二级防粘纸602上贴合有与微针贴片603数量一致的二级粘性胶贴601。在所述第四加工线S4的所述贴合工位D1,需要将与第一托底料带1011剥离后的所有微针贴片603与二级防粘纸602’上的二级粘性胶贴601一一对应地贴合。在一实施例中,微针贴片603与二级粘性胶贴601贴合后如图26所示。应理解,图7和图28中,虚线即表示当前视角下,二级粘性胶贴601不可见而以虚线表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贴合机构402包括第二吹气机构4021和贴合支撑平台4022,分别设置在第三托底料带3021的两侧(上方和下方)。通过第二吹气机构4021向第三托底料带3021方向形成的气流束,实现微针贴片603与二级粘性胶贴601的贴合。优选地,所述第二吹气机构4021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贴合支撑平台4022,以便调整第二吹气机构4021的位置来调整合适的气流束。在一示例中,如图29所示,所述贴合机构402还包括驱动机构4023和限位杆4024;所述驱动机构4023与第二吹气机构4021连接,以驱动第二吹气机构4021靠近或远离贴合支撑平台4022;所述限位杆4024分别与第二吹气机构4021及贴合支撑平台4022连接;第二吹气机构4021用于沿限位杆4024的方向进行移动。所述限位杆4024的数量可以是一根或对称设置的多根,限位杆4024可以精确地限定第二吹气机构4021的水平位置,防止下降过程中位置发生偏差。所述驱动机构4023的结构不限定,如直线电机、气缸等。
所述第四加工线S4优选还包括第二视觉检测系统502,第二视觉检测系统502检测到第三托底料带膜3021到达指定位置(如贴合工位D1),第三托底料带3021运动停止,驱动机构4023驱动第二吹气机构4021下降靠近贴合支撑平台4022。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0所示,所述第二吹气机构4021包括吹气平台4021a,所述吹气平台4021a设有多个出气孔4021b,所述出气孔4021b的数量与微针贴片603的数量一致,每个所述微针贴片603由对应的一个所述出气孔4021b对其吹气,使整个微针贴片603与二级粘性胶贴601贴合,即各个出气孔4021b正好对准微针贴片603。所述出气孔4021b的孔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微针贴片603的直径,优选,出气孔4021b的孔径大于微针贴片603的直径,以使吹气平台4021a形成下沉式结构,不仅可以防止微针被压坏,而且还可以套设微针贴片,增大了气流利用率,避免干扰气流的影响,吹气效果更好。
所有出气孔4021b可以共用一个气道或独立设置气道。如吹气平台4021a上可设置控制气道开启或关闭的电磁阀,当电磁阀打开时,吹气平台4021a,开始吹气,一段时间后(如2~15s)后停止吹气,吹气平台4021a上升,恢复原位,完成微针贴片603的贴合,此后,第三托底料带3021运动,到达下一个模切工位D2。第二视觉检测系统502的设置,可以实现微针贴片603的精确贴合。所述第二视觉检测系统502的种类不限定,如可选用AI视觉系统或其他常用的视觉检测设备。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所述贴合机构402可包括与所述剥离支撑辊401位置相对应的剥离贴合压辊409,所述剥离贴合压辊409和所述剥离支撑辊401设于所述第三托底料带3021的两侧(上侧和下侧),所述剥离贴合压辊用于压抵所述微针贴片603的边缘。优选地,所述剥离贴合压辊409的辊面设有保护材料,如无尘泡棉等。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加工线S4还包括第二清洁机构410,设于所述贴合工位D1的下游,用于以非接触方式去除所述微针贴片603上的异物。第二清洁机构410可以去除因静电或其它原因附着在微针贴片603上的异物,保证产品的清洁。如第二清洁机构410产生离子风进行除尘。第二清洁机构410的数量不限定,如一个或多个。
返回参阅图2,在一实施方式中,二级防粘纸602’经过模切后,第三托底料带3021经若干转向辊进行180°转向后,再对目标产品600进行剥离,并可自动剥离到包装盒700中。本申请对转向辊的数量不限定,如本实施例中,转向辊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转向辊405和第二转向辊406,第一转向辊405将第三托底料带3021从水平方向转向至竖直方向,第二转向辊406将第三托底料带3021从竖直方向转向至水平方向。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微针贴片产品的连续且大批量的自动化生产,提高微针贴片产品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稳定性,降低加工成本。具体地,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微针原片、防粘纸、粘性胶带的并行模切,提高微针贴片产品的加工效率。此外,完成模切的二级粘性胶贴、二级防粘纸和微针贴片自行汇聚贴合,并剥离至相应包装盒中,自动完成后续封口包装,无需人工干预,在提高加工效率的同时,提升了产品加工的稳定性,确保了贴片式目标产品的质量。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3)

1.一种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加工线、第二加工线、第三加工线和第四加工线;所述第一加工线、所述第二加工线和所述第三加工线并行运行;所述第四加工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工线、所述第二加工线和所述第三加工线串行运行;
所述第一加工线用于将目标物原片,加工形成具有预定结构的目标物贴片;
所述第二加工线用于将一级防粘纸,加工形成具有镂空的二级防粘纸;
所述第三加工线用于将一级粘性胶带,加工形成具有预定结构的二级粘性胶贴;
所述第二加工线还用于将所述二级粘性胶贴与所述二级防粘纸相接合,得到一级背胶料带;
所述第四加工线用于将所述目标物贴片与所述一级背胶料带相接合,所述目标物贴片置于所述镂空中,并且所述目标物贴片的一面与所述二级粘性胶贴粘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加工线被配置为先将所述目标物贴片与所述一级背胶料带相接合得到中间产品,然后将所述中间产品切割形成多个具有预定结构的目标产品;
所述目标产品由所述二级粘性胶贴、三级防粘纸以及所述目标物贴片组成;所述三级防粘纸由所述二级防粘纸切割形成,所述三级防粘纸的中部具有所述镂空,所述三级防粘纸的边沿延伸超出所述二级粘性胶贴的边沿,所述二级粘性胶贴沿所述镂空的边缘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工线包括第一托底料带、第一模切机构、第一剥离机构、第一收废机构和第二收废机构,所述第一托底料带能够从所述第一加工线的上游向下游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加工线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上料工位、模切工位、第一收废工位、剥离工位和第二收废工位;
所述第一托底料带于所述上料工位与所述目标物原片接合;
所述第一模切机构于所述模切工位设有第一模切支撑辊和第一切刀,所述第一模切支撑辊和所述第一切刀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一切刀用于切割所述目标物原片以形成所述目标物贴片;
所述第一收废机构于所述第一收废工位回收所述目标物原片被切割后形成的废料;
所述第一剥离机构于所述剥离工位设有第一剥离刀,所述第一剥离刀设置在所述第一托底料带背离所述目标物贴片的一侧;所述第一剥离刀通过自身两相邻边顶住所述第一托底料带,使所述第一托底料带在所述第一剥离刀处由最初的水平延伸方向转变至斜向下的延伸方向,以剥离所述目标物贴片和所述第一托底料带;
所述第二收废机构于所述第二收废工位回收所述第一托底料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工线具有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收废机构于所述第一收废工位设有第一收废支撑辊和第一收废压辊,所述第一收废支撑辊和所述第一收废压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一收废机构还设有排废胶带、送料卷筒和排料卷筒,所述送料卷筒、所述第一收废压辊和所述排料卷筒依次通过所述排废胶带连接,所述排废胶带由所述送料卷筒送出,并经过所述第一收废压辊的压抵后粘接所述废料,粘接废料的所述排废胶带由所述排料卷筒回收;
所述第二收废机构于所述第二收废工位设有卷绕所述第一托底料带的第一收废卷筒;
所述第一加工线还包括能够张紧所述第一托底料带的第一压合机构,所述第一加工线还设有压合工位,所述压合工位设于所述上料工位的上游,所述第一压合机构于所述压合工位设有第一压合支撑辊和第一压合压辊,所述第一压合支撑辊和所述第一压合压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以及,
所述第一加工线还包括设于最上游的第一托底料带材料卷,所述第一托底料带材料卷设有成卷的第一托底料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工线还包括上料平台和辅助贴合机构,所述上料平台设于所述上料工位并用于放置所述目标物原片,所述辅助贴合机构用于将所述目标物原片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相贴合,所述第一加工线还设有辅助贴合工位,所述辅助贴合工位设于所述上料工位和所述模切工位之间,所述第一托底料带自所述上料平台下方输送,并由下而上穿过所述上料平台的出料侧和所述辅助贴合机构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贴合机构设置为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辅助贴合机构包括第一辅助压合机构,所述第一辅助压合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两相对侧的压板和贴合板;所述压板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贴合板,所述压板于靠近所述贴合板时能够压抵所述目标物原片的边缘,使所述目标物原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贴合;
所述辅助贴合机构包括第一吹气机构,用于向所述目标物原片吹气,使所述目标物原片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贴合;以及,
所述辅助贴合机构包括第二辅助压合机构,所述第二辅助压合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两相对侧的第一辅助贴合压辊和第一辅助贴合支撑辊,所述第一辅助贴合压辊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辅助贴合支撑辊,所述第一辅助贴合压辊于靠近所述第一辅助贴合支撑辊时能够压抵所述目标物原片的边缘,使所述目标物原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一托底料带贴合,所述第一辅助贴合压辊的辊面包绕有保护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工线包括用于放置所述目标物原片的上料平台;所述上料平台能够吸附所述目标物原片,和/或,所述上料平台自身能够移动和/或转动,以将所述目标物原片的一部分推送出所述上料平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平台设有多个吸附孔,且所述上料平台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吸附孔连通的负压腔,其中所述上料平台具有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多个所述吸附孔沿所述目标物原片的出料方向由密到疏或由疏到密分布;
多个所述吸附孔沿垂直于所述目标物原片的出料方向由密到疏或由疏到密分布;
多个所述吸附孔的分布密度为中间疏、边缘密或中间密、边缘疏;
多个所述吸附孔的孔径沿所述目标物原片的出料方向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分布;
多个所述吸附孔的孔径沿垂直于所述目标物原片的出料方向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分布;
多个所述吸附孔的孔径为中间部分的孔径大、边缘部分的孔径小或中间部分的孔径小、边缘部分的孔径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平台沿所述目标物原片的出料方向形成多排吸附结构,每排所述吸附结构包括沿垂直于所述出料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所述吸附孔,多排所述吸附结构形成多行多列矩阵;一部分相邻行中的所述吸附孔不共用同一个负压腔,和/或,一部分相邻列中的所述吸附孔不共用同一个负压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平台设置有多个独立设置的所述负压腔,所述负压腔设置为以下特征中的一种:
多个所述负压腔沿所述目标物原片的出料方向依次布置;
多个所述负压腔沿垂直于所述目标物原片的出料方向依次布置;
多个所述负压腔中的一些分布在所述上料平台的中间,另一些分布在所述上料平台的边缘。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平台为仿形传送带,所述仿形传送带沿输送方向依次设置多个隔板,相邻所述隔板之间为一传送节段,每个所述传送节段用于放置一个所述目标物原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工线还包括辅助贴合机构,用于将所述目标物原片与第一托底料带相贴合,所述第一托底料带用于输送所述目标物原片;
所述第一托底料带自所述仿形传送带下方输送,并由下而上穿过所述仿形传送带的出料侧和所述辅助贴合机构之间;其中每个所述隔板突出所述仿形传送带的传送面的高度小于所述上料平台的出料侧与所述辅助贴合机构之间的间隙宽度。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平台上设有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用于阻止所述目标物原片朝出料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挡板的大小可调节,和/或,所述限位挡板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相对于所述上料平台移动,以将所述目标物原片的一部分推送出所述上料平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挡板包括两个侧挡板和一个推板,两个所述侧挡板设置在所述推板的两相对侧,所述推板与两个所述侧挡板可移动地连接,或者,所述限位挡板为一体式弯形推板,所述弯形推板包绕并用于推动所述目标物原片。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工线包括第二托底料带、第二压合机构、第二模切机构、第三压合机构和第三收废机构,所述第二托底料带用于从所述第二加工线的上游向下游方向运动;
所述第二加工线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第一压合工位、模切工位、第二压合工位和收废工位;
所述第二压合机构于所述第一压合工位设有第二压合支撑辊和第二压合压辊,所述第二压合支撑辊和所述第二压合压辊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以使所述第二托底料带与所述一级防粘纸相接合;
所述第二模切机构于所述模切工位设有第二模切支撑辊和第二切刀,所述第二模切支撑辊和所述第二切刀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二切刀用于切割所述一级防粘纸以形成所述二级防粘纸;
所述第三压合机构于所述第二压合工位设有第三压合压辊,所述第三压合压辊设于所述第二托底料带的一侧,以使所述二级防粘纸和所述二级粘性胶贴相接合;
所述第三收废机构于所述收废工位通过所述第二托底料带回收所述一级防粘纸被切割后形成对应于所述镂空的废料,并使所述第二托底料带于所述第二压合工位与所述二级防粘纸分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工线具有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三收废机构于所述收废工位设有卷绕所述第二托底料带的第二收废卷筒;以及,
所述第二加工线还包括设于最上游的第二托底料带材料卷和一级防粘纸材料卷,所述第二托底料带材料卷设有成卷的第二托底料带,所述一级防粘纸材料卷设有成卷的一级防粘纸,所述第二托底料带材料卷和所述一级防粘纸材料卷相互独立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工线包括第三压合机构,所述第三压合机构于所述第二压合工位设有第三压合辊,所述第三压合压辊设于所述第二托底料带的一侧;
所述第三加工线具有第三托底料带和第五压合支撑辊,所述第五压合支撑辊设于所述第二托底料带的另一侧;
所述第三压合压辊和所述第五压合支撑辊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托底料带和所述第三托底料带从所述第三压合压辊和所述第五压合支撑辊之间穿过,且所述第四加工线和所述第三加工线共用所述第三托底料带。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加工线包括第三托底料带、剥离支撑机构、贴合机构、第四模切机构、第五收废机构、第二剥离机构和第六收废机构,所述第三托底料带用于从所述第四加工线的上游向下游方向运动;
所述第四加工线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贴合工位、模切工位和第一收废工位;所述第四加工线还设有剥离工位、第二收废工位和包装工位;所述剥离工位设于所述模切工位的下游,并与所述第一收废工位并行设置;所述第二收废工位和所述包装工位均设于所述剥离工位的下游且并行设置;
所述剥离支撑机构于所述贴合工位以及所述第三托底料带的一侧设有剥离支撑辊;
所述贴合机构于所述贴合工位向所述目标物贴片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目标物贴片与所述一级背胶料带接合;
所述第四模切机构于所述模切工位设有第四模切支撑辊和第四切刀,所述第四模切支撑辊和所述第四切刀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所述第四切刀用于切割所述二级防粘纸以形成多个所述目标产品;
所述第五收废机构于所述第一收废工位回收所述二级防粘纸被切割后形成的废料;
所述第二剥离机构于所述剥离工位设有第二剥离刀,所述第二剥离刀设置在所述第三托底料带背离所述目标产品的一侧;所述第二剥离刀通过自身两相邻边顶住所述第三托底料带,使所述第三托底料带在所述第二剥离刀处由最初的水平延伸方向转变至斜向上的延伸方向,以剥离所述目标产品和所述第三托底料带;
所述第六收废机构于所述第二收废工位回收所述第三托底料带;
所述包装工位靠近所述剥离工位设置,所述包装工位设有包装盒,剥离后的所述目标产品自动掉入所述包装盒。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机构包括与所述剥离支撑辊位置相对应的剥离贴合压辊,所述剥离贴合压辊和所述剥离支撑辊设于所述第三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所述剥离贴合压辊用于压抵所述目标物贴片的边缘,使所述目标物贴片与所述二级粘性胶贴接合,所述剥离贴合压辊的辊面包绕有可变形的保护结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机构包括第二吹气机构和贴合支撑平台,所述第二吹气机构和所述贴合支撑平台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托底料带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二吹气机构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贴合支撑平台;所述第二吹气机构于靠近所述贴合支撑平台时用于向所述目标物贴片吹气,使所述目标物贴片与所述二级粘性胶贴接合。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物贴片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吹气机构包括吹气平台,所述吹气平台设有多个出气孔,所述出气孔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目标物贴片的数量及位置相对应,每个所述目标物贴片由对应的一个所述出气孔对其吹气,所述出气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目标物贴片的直径,所述吹气平台于靠近所述贴合支撑平台时,所述出气孔套设所述目标物贴片进行吹气。
23.根据权利要求19-22中任一项所述的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加工线还包括与控制系统通信连接的第二视觉检测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视觉检测系统的视觉检测信息控制所述贴合机构的状态。
CN202221571943.6U 2022-06-22 2022-06-22 贴片产品加工系统 Active CN2176485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71943.6U CN217648522U (zh) 2022-06-22 2022-06-22 贴片产品加工系统
PCT/CN2023/095936 WO2023246407A1 (zh) 2022-06-22 2023-05-24 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及贴片产品加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71943.6U CN217648522U (zh) 2022-06-22 2022-06-22 贴片产品加工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8522U true CN217648522U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83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71943.6U Active CN217648522U (zh) 2022-06-22 2022-06-22 贴片产品加工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85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6407A1 (zh) * 2022-06-22 2023-12-28 苏州悦肤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及贴片产品加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6407A1 (zh) * 2022-06-22 2023-12-28 苏州悦肤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及贴片产品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943725U (zh) 制备片状料件的设备
CN217648522U (zh) 贴片产品加工系统
CN110202635B (zh) 可溶微针贴片的裁切组装装置
EP249190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composite of continuous sheets for absorptive article
WO2023246407A1 (zh) 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及贴片产品加工方法
EP3108924A1 (en) Packaging body for sheet with conical projection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5611471B2 (ja) 粘着テープ包装袋の製造方法
KR20150017669A (ko) 점착 테이프 부착 방법 및 점착 테이프 부착 장치
JP2004149293A (ja) 剥離方法、剥離装置、剥離・貼付方法および剥離・貼付装置
JP6007071B2 (ja) 刃型、接着シート製造装置、剥離方法および接着シート製造方法
KR101554328B1 (ko) 포장지에 약제가 붙지 않고 약제수율이 개선된 약제패치 제조장치
CN210455300U (zh) 一种眼膜机及联动该眼膜机的眼膜包装机
CN117301197A (zh) 贴片产品加工系统及贴片产品加工方法
CN115674701A (zh) 制备片状料件的设备及方法
KR101976639B1 (ko) 마스크팩용 시트 분리장치
CN105374707A (zh) 基板贴合方法和基板贴合装置
CN102464223A (zh) 电动胶带切割机
KR102618186B1 (ko) 마이크로니들 패치 조립체의 제조 및 포장 장치
KR102618189B1 (ko) 마이크로니들 패치 조립체 제조를 위한 하이드로콜로이드에부착된 이형지의 분리 제거 장치
JP2002337818A (ja) 紙葉片取出装置及び紙葉片処理装置
JP4127673B2 (ja) 粘着シートの巻取装置
KR102634508B1 (ko) 마이크로니들 패치 조립체의 제조 이송 장치 및 그방법
CN216785265U (zh) 一种贴胶装置
CN216806150U (zh) 自动贴标机装置
CN216885717U (zh) 一种贴膜机废膜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