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65764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65764U
CN217565764U CN202221010881.1U CN202221010881U CN217565764U CN 217565764 U CN217565764 U CN 217565764U CN 202221010881 U CN202221010881 U CN 202221010881U CN 217565764 U CN217565764 U CN 2175657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air
cooking appliance
inner pot
h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1088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国茂
陈飞帆
王凯
许智波
左祥贵
李家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1088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657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657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657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锅体、内锅和热风组件,锅体具有容纳腔,锅体包括导流部。内锅位于容纳腔内,内锅与锅体之间具有风道,内锅的开口朝向导流部设置。热风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纳腔内,热风组件能够驱动空气在风道和内锅之间循环流通,空气能够经由导流部的引导进出内锅,对送风薄弱区进行针对性的补偿送风,使得内锅中的热气流分布均匀,保证食材受热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烹饪器具包括烹饪腔,烹饪腔用于烹制食材。在烹饪过程中,烹饪腔内热量分布的均匀与否会直接影响食材的烹饪效果。
然而,由于烹饪器具中加热件的安装位置固定,导致加热件产生的热量不能在烹饪腔内均匀分布,令食材的烹饪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锅体、内锅和热风组件,锅体具有容纳腔,锅体包括导流部。内锅位于容纳腔内,内锅与锅体之间具有风道,内锅的开口朝向导流部设置。热风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纳腔内,热风组件能够驱动空气在风道和内锅之间循环流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内锅和热风组件,锅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容置内锅。锅体包括导流部,导流部用于引导空气更顺畅地流动。值得说明的是,导流部可以为锅体的一部分构成,或者,导流部为设置在锅体上的一个独立结构,根据所选加工工艺的不同,导流部与锅体的结构关系不同。
其中,内锅位于容纳腔中,内锅具有烹饪腔,食材放置在烹饪腔中。可选地,内锅可分离地设置在容纳腔中,用户可以将内锅从锅体内拿出,方便用户盛取食物。当内锅放置在锅体内时,内锅与锅体之间具有风道,风道与内锅的烹饪腔连通。值得说明的是,内锅具有开口,开口朝上设置。内锅的底部设有通风口,风道的顶部可以通过开口与烹饪腔连通,风道的底部可以通过通风口连通,进而形成完整的空气循环路径。热风组件不仅用于加热空气,也用于驱动空气在风道、内锅之间循环流通。
由于内锅的开口朝向导流部设置,也就是说,导流部位于内锅的上方,空气能够经由导流部的引导进出内锅,对送风薄弱区进行针对性的补偿送风,使得内锅中的热气流分布均匀,保证食材受热的均匀性。
此外,通过将导流部设于内锅的上方,则热风组件必然不会位于内锅的上方,比如,热风组件设在内锅的下方,内锅的侧方等,从而可以降低烹饪器具顶部的重量,令烹饪器具整体重心靠下,位置稳定可靠性得到提升,也能够方便将热风组件隐藏设计,提升烹饪器具整体的美观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锅体包括外锅和外罩,外罩位于外锅的开口处,外锅和外罩之间具有容纳腔;其中,外罩的一部分朝向内锅凸出以形成凸部,导流部包括凸部。
在该设计中,锅体包括外锅和外罩,外锅具有朝上设置的开口,外罩位于外锅的开口处,即外罩位于外锅的上方,外罩和外锅沿上下方向布设,外罩和外锅形成容纳腔。可选地,外罩可分离地设在外锅上,从而方便内锅的拿取。
其中,外罩的一部分朝向内锅凸出,即外锅的一部分朝下凸出,进而形成凸部,凸部为导流部的至少一部分,凸部具有朝向内锅的曲面,曲面用于引导空气流动,空气能够经由曲面的引导最终流向内锅中的待补偿区域,待补偿区域即为送风薄弱区,该位置处热量较少,位于该位置处的食物难以烹熟。
可选地,凸部对应内锅的中心设置,经过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内锅的中心区域容易形成巨大的低速度区域,该区域即为前述提到的待补偿区域、送风薄弱区,通过令凸部与该区域对应,就能够将热空气更好地引导到该位置,增大内锅中间区域的风速,增大内锅中间区域带走食物水分的速度,达到快速将中间的食物烤熟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凸部的一部分能够通过内锅的开口伸入内锅中。
在该设计中,外罩可以相对于外锅分离,外罩包括开盖状态和合盖状态,在开盖状态下,内锅上方不受遮挡,用户可以不用将内锅从锅体中拿取,仅通过内锅顶部的开口拿取食物就可以。在合盖状态下,外罩盖设在外锅的开口处,此时,凸部的一部分位于内锅中,凸部与内锅之间不接触,凸部能够直接将热空气引导至内锅中,在空气引导过程中不存在空气逃逸的可能性,进一步确保对于内锅中送风薄弱区的有效补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导流部还包括至少两个凸筋,至少两个凸筋设置外罩的内表面。
在该设计中,导流部还包括至少两个凸筋,至少两个凸筋相互配合,可以将风道顶部的热空气引导到食物的中间,从而增加内锅的中间区域的风速,实现快速将中间的食物烤熟。
进一步地,导流部不仅包括朝向内锅凸出的凸部,还包括设置在凸部上的至少两个凸筋,在凸筋、凸部的配合作用下,能够尽可能地将风道顶部的热空气引导至烹饪腔内部。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凸部是由外罩的一部分形成,那么对于凸筋在外罩上的具体设置位置,则有多种方式,比如,凸筋全部设在凸部上,或者,凸筋的一部分设在凸部上,凸筋的另一部分也可以设在外罩的另一部分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凸筋均匀间隔设置。
在该设计中,在热风组件的作用下,风道顶部会形成气流漩涡,通过至少两个凸筋均匀间隔分布,从而可以将螺旋气流引导向下,为周向运动的气流在各个方向均提供凸筋的扰流作用,使得热气流能够均匀流向烹饪腔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凸筋的数量为3或4。
在该设计中,对凸筋的数量进行优化设计,凸筋的个数太多会导致空气流动时风阻太大,降低送风效率,当凸筋的个数太少,将不能很好地引导气流流道送风薄弱区,无法解决烹饪腔内热量分布不均的问题。当凸筋的数量为3或4时,数量合适,既可以保证扰流效果,又不会明显增加风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外罩具有穿过开口的中心线,至少两个凸筋中每个凸筋沿背离中心线的方向曲折延伸。
在该设计中,外罩具有穿过开口的中心线,该中心线沿上下方向延伸,每个凸筋沿背离中心线的方向曲折延伸,即每个凸筋由内向外曲折延伸,不仅能够确保扰流效果,同时还能够适应于风道组件螺旋运动的气流,在通过扰流提高内锅热量均匀性的同时,也不会引起噪音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每个凸筋包括朝向内锅的凸面,外罩包括背离内锅的罩面,凸面与罩面之间的距离H1和外罩的高度H0,满足,0.45≤H1/H0≤0.65。
在该设计中,每个凸筋包括朝向内锅的凸面,外罩包括背离内锅的罩面,在上下方向上而言,凸面为下表面,罩面为上表面。其中,凸面与罩面之间的距离H1和外罩的高度H0满足上述关系,从而可以对凸筋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做出优化,当凸筋的高度过高会导致空气流动时风阻太大,降低送风效率,当凸筋的高度太小,将不能很好地引导气流流道送风薄弱区,无法解决烹饪腔内热量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将凸筋的高度限定在合理范围,既可以保证扰流效果,又不会明显增加风阻。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H1/H0=0.59,H0=44mm,H1=26mm。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每个凸筋背离中心线的边缘端,边缘端与中心线之间的距离W1和外罩的宽度W0,满足,0.85≤2W1/W0≤0.95。
在该设计中,在前述设计中可知,每个凸筋由内向外曲折延伸,即凸筋包括相背的两端,具体为中心端和边缘端,边缘端相对于中心端而言远离外罩的中心线设置。边缘端与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一个凸筋的宽度,每个凸筋的宽度与外罩的宽度满足前述比例关系,当凸筋的宽度过宽会导致空气流动时风阻太大,降低送风效率,当凸筋的宽度过窄,将不能很好地引导气流流道送风薄弱区,无法解决烹饪腔内热量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将凸筋的宽度限定在合理范围,既可以保证扰流效果,又不会明显增加风阻。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2W1/W0=0.90,W0=257mm,因此W1=116.5mm。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热风组件设置在锅体上,热风组件位于内锅的下方。
在该设计中,热风组件设置在锅体上,热风组件位于内锅的下方,即热风组件和导流部相对设在内锅的两侧。具体而言,导流部设在内锅的上方,热风组件设在内锅的下方,热风组件工作过程中,热空气能够自下而上螺旋流动,在风道的顶部形成漩涡,通过风道顶部设置的导流部,从而可以将螺旋向上的热空气引导向下且朝送风薄弱区流动,改变周向运动的气流流动方向,引导气流向下运动,令气流能够经由内锅的开口流动到烹饪腔内部,使得烹饪腔内的热气流均匀分布,不存在高速区域或低速区域,保证了食材受热的均匀性。
其中,热风组件设在内锅的下方,即热风组件无法直烤烹饪腔内食材,避免热风组件直烤食材而可能造成的焦糊问题,令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量经由风道、导流部的引导,更加均匀分散地输送到烹饪腔内,使得食材均匀受热,提升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热风组件包括风机组件和加热件,风机组件的一部分伸入容纳腔内,加热件设置在风机组件的送风侧。
在该设计中,加热件能够加热烹饪腔内的空气,进而可以对位于烹饪腔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可选地,加热件为加热管,加热管盘绕设置,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有效增加加热管的表面积,从而提升加热管与烹饪腔内部空气的热量交换,加快换热效率。风机组件能够提供动力源,用于驱动空气在烹饪腔和风道内循环流通。其中,加热件设置在风机组件的送风侧,风机组件输出的高速气流与加热件进行换热,其换热效率更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和离心风扇,离心风扇设置在电机的转轴上,加热件围绕离心风扇设置。
在该设计中,风机组件包括电机和离心风扇,离心风扇位于烹饪腔的底部,在离心风扇的作用下,空气会沿离心风扇的径向向外送风。风沿着风道自下而上地螺旋流动,然后吹向导流部,导流部引导气流向下流动,进入烹饪腔的内部。具体地,电机包括驱动马达和转轴,驱动马达能够带动转轴相对于内锅转动,此时,连接在转轴上的离心风扇也会随之转动,进而扰动烹饪腔底部气流流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内锅的底壁的一部分朝向导流部凸出。
在该设计中,内锅的底壁一部分朝向导流部凸出,即内锅底壁的一部分朝上凸出,那么内锅底壁的另一部分相对于内锅底壁的一部分向下凹陷以形成凹槽,凹槽可以用来收集油脂、食物残渣等,能够减少烹制过程中,食物溢出的油脂从内锅中滴落,加大外锅的清洁难度。
可选地,内锅的底壁的中间区域向上凸出,内锅的底壁的边沿相对于中间区域向下凹陷以形成凹槽,油脂可以沿着底壁的内表面流向凹槽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烤盘,可拆卸地设在内锅中。
在该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烤盘,烤盘可拆卸地设在内锅中,烤盘能够将内锅中的烹饪腔划分为上下两部分烹制空间,增加食物的可放置面积,满足用户同时烹炸不同食材的需求。
比如,用户可以在内锅底部烹炸鸡翅、在烤盘上烹炸薯条。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包括空气炸锅、煎烤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沿A-A截面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外罩的俯视图;
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沿B-B截面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外罩的仰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外罩的立体结构图。
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烹饪器具,
10锅体,101容纳腔,102外锅,103外罩,
11导流部,111凸部,112凸筋,
12内锅,
13热风组件,
131风机组件,1311电机,1312离心风扇,
132加热件,
14风道,
15烤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烹饪器具1。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包括锅体10、内锅12和热风组件13,锅体10具有容纳腔101,锅体10包括导流部11。内锅12位于容纳腔101内,内锅12与锅体10之间具有风道14,内锅12的开口朝向导流部11设置。热风组件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纳腔101内,热风组件13能够驱动空气在风道14和内锅12之间循环流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1包括锅体10、内锅12和热风组件13,锅体10具有容纳腔101,容纳腔101用于容置内锅12。锅体10包括导流部11,导流部11用于引导空气更顺畅地流动。值得说明的是,导流部11可以为锅体10的一部分构成,或者,导流部11为设置在锅体10上的一个独立结构,根据所选加工工艺的不同,导流部11与锅体10的结构关系不同。
其中,内锅12位于容纳腔101中,内锅12具有烹饪腔,食材放置在烹饪腔中。可选地,内锅12可分离地设置在容纳腔101中,用户可以将内锅12从锅体10内拿出,方便用户盛取食物。当内锅12放置在锅体10内时,内锅12与锅体10之间具有风道14,风道14与内锅12的烹饪腔连通。值得说明的是,内锅12具有开口,开口朝上设置。内锅12的底部设有通风口,风道14的顶部可以通过开口与烹饪腔连通,风道14的底部可以通过通风口连通,进而形成完整的空气循环路径。热风组件13不仅用于加热空气,也用于驱动空气在风道14、内锅12之间循环流通。
由于内锅12的开口朝向导流部11设置,也就是说,导流部11位于内锅12的上方,空气能够经由导流部11的引导进出内锅12,对送风薄弱区进行针对性的补偿送风,使得内锅12中的热气流分布均匀,保证食材受热的均匀性。
此外,通过将导流部11设于内锅12的上方,则热风组件13必然不会位于内锅12的上方,比如,热风组件13设在内锅12的下方,内锅12的侧方等,从而可以降低烹饪器具1顶部的重量,令烹饪器具1整体重心靠下,位置稳定可靠性得到提升,也能够方便将热风组件13隐藏设计,提升烹饪器具1整体的美观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锅体10包括外锅102和外罩103,外罩103位于外锅102的开口处,外锅102和外罩103之间具有容纳腔101;其中,外罩103的一部分朝向内锅12凸出以形成凸部111,导流部11包括凸部111。
在该实施例中,锅体10包括外锅102和外罩103,外锅102具有朝上设置的开口,外罩103位于外锅102的开口处,即外罩103位于外锅102的上方,外罩103和外锅102沿上下方向布设,外罩103和外锅102形成容纳腔101。可选地,外罩103可分离地设在外锅102上,从而方便内锅12的拿取。
其中,外罩103的一部分朝向内锅12凸出,即外锅102的一部分朝下凸出,进而形成凸部111,凸部111为导流部11的至少一部分,凸部111具有朝向内锅12的曲面,曲面用于引导空气流动,空气能够经由曲面的引导最终流向内锅12中的待补偿区域,待补偿区域即为送风薄弱区,该位置处热量较少,位于该位置处的食物难以烹熟。
可选地,凸部111对应内锅12的中心设置,经过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内锅12的中心区域容易形成巨大的低速度区域,该区域即为前述提到的待补偿区域、送风薄弱区,通过令凸部111与该区域对应,就能够将热空气更好地引导到该位置,增大内锅12中间区域的风速,增大内锅12中间区域带走食物水分的速度,达到快速将中间的食物烤熟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凸部111的一部分能够通过内锅12的开口伸入内锅12中。
在该实施例中,外罩103可以相对于外锅102分离,外罩103包括开盖状态和合盖状态,在开盖状态下,内锅12上方不受遮挡,用户可以不用将内锅12从锅体10中拿取,仅通过内锅12顶部的开口拿取食物就可以。在合盖状态下,外罩103盖设在外锅102的开口处,此时,凸部111的一部分位于内锅12中,凸部111与内锅12之间不接触,凸部111能够直接将热空气引导至内锅12中,在空气引导过程中不存在空气逃逸的可能性,进一步确保对于内锅12中送风薄弱区的有效补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6和图7所示,导流部11还包括至少两个凸筋112,至少两个凸筋112设置外罩103的内表面。
在该实施例中,导流部11还包括至少两个凸筋112,至少两个凸筋112相互配合,可以将风道14顶部的热空气引导到食物的中间,从而增加内锅12的中间区域的风速,实现快速将中间的食物烤熟。
进一步地,导流部11不仅包括朝向内锅12凸出的凸部111,还包括设置在凸部111上的至少两个凸筋112,在凸筋112、凸部111的配合作用下,能够尽可能地将风道14顶部的热空气引导至烹饪腔内部。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凸部111是由外罩103的一部分形成,那么对于凸筋112在外罩103上的具体设置位置,则有多种方式,比如,凸筋112全部设在凸部111上,或者,凸筋112的一部分设在凸部111上,凸筋112的另一部分也可以设在外罩103的另一部分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6和图7所示,至少两个凸筋112均匀间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在热风组件13的作用下,风道14顶部会形成气流漩涡,通过至少两个凸筋112均匀间隔分布,从而可以将螺旋气流引导向下,为周向运动的气流在各个方向均提供凸筋112的扰流作用,使得热气流能够均匀流向烹饪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6和图7所示,至少两个凸筋112的数量为3或4。
在该实施例中,对凸筋112的数量进行优化设计,凸筋112的个数太多会导致空气流动时风阻太大,降低送风效率,当凸筋112的个数太少,将不能很好地引导气流流道送风薄弱区,无法解决烹饪腔内热量分布不均的问题。当凸筋112的数量为3或4时,数量合适,既可以保证扰流效果,又不会明显增加风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外罩103具有穿过开口的中心线,至少两个凸筋112中每个凸筋112沿背离中心线的方向曲折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外罩103具有穿过开口的中心线,该中心线沿上下方向延伸,每个凸筋112沿背离中心线的方向曲折延伸,即每个凸筋112由内向外曲折延伸,不仅能够确保扰流效果,同时还能够适应于风道14组件螺旋运动的气流,在通过扰流提高内锅12热量均匀性的同时,也不会引起噪音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每个凸筋112包括朝向内锅12的凸面,外罩103包括背离内锅12的罩面,凸面与罩面之间的距离H1和外罩103的高度H0,满足,0.45≤H1/H0≤0.65。
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凸筋112包括朝向内锅12的凸面,外罩103包括背离内锅12的罩面,在上下方向上而言,凸面为下表面,罩面为上表面。其中,凸面与罩面之间的距离H1和外罩103的高度H0满足上述关系,从而可以对凸筋112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做出优化,当凸筋112的高度过高会导致空气流动时风阻太大,降低送风效率,当凸筋112的高度太小,将不能很好地引导气流流道送风薄弱区,无法解决烹饪腔内热量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将凸筋112的高度限定在合理范围,既可以保证扰流效果,又不会明显增加风阻。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H1/H0=0.59,H0=44mm,H1=26mm。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每个凸筋112背离中心线的边缘端,边缘端与中心线之间的距离W1和外罩103的宽度W0,满足,0.85≤2W1/W0≤0.95。
在该实施例中,在前述设计中可知,每个凸筋112由内向外曲折延伸,即凸筋112包括相背的两端,具体为中心端和边缘端,边缘端相对于中心端而言远离外罩103的中心线设置。边缘端与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一个凸筋112的宽度,每个凸筋112的宽度与外罩103的宽度满足前述比例关系,当凸筋112的宽度过宽会导致空气流动时风阻太大,降低送风效率,当凸筋112的宽度过窄,将不能很好地引导气流流道送风薄弱区,无法解决烹饪腔内热量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将凸筋112的宽度限定在合理范围,既可以保证扰流效果,又不会明显增加风阻。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2W1/W0=0.90,W0=257mm,因此W1=116.5mm。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热风组件13设置在锅体10上,热风组件13位于内锅12的下方。
在该实施例中,热风组件13设置在锅体10上,热风组件13位于内锅12的下方,即热风组件13和导流部11相对设在内锅12的两侧。具体而言,导流部11设在内锅12的上方,热风组件13设在内锅12的下方,热风组件13工作过程中,热空气能够自下而上螺旋流动,在风道14的顶部形成漩涡,通过风道14顶部设置的导流部11,从而可以将螺旋向上的热空气引导向下且朝送风薄弱区流动,改变周向运动的气流流动方向,引导气流向下运动,令气流能够经由内锅12的开口流动到烹饪腔内部,使得烹饪腔内的热气流均匀分布,不存在高速区域或低速区域,保证了食材受热的均匀性。
其中,热风组件13设在内锅12的下方,即热风组件13无法直烤烹饪腔内食材,避免热风组件13直烤食材而可能造成的焦糊问题,令热风组件13产生的热量经由风道14、导流部11的引导,更加均匀分散地输送到烹饪腔内,使得食材均匀受热,提升烹饪器具1的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热风组件13包括风机组件131和加热件132,风机组件131的一部分伸入容纳腔101内,加热件132设置在风机组件131的送风侧。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件132能够加热烹饪腔内的空气,进而可以对位于烹饪腔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可选地,加热件132为加热管,加热管盘绕设置,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有效增加加热管的表面积,从而提升加热管与烹饪腔内部空气的热量交换,加快换热效率。风机组件131能够提供动力源,用于驱动空气在烹饪腔和风道14内循环流通。其中,加热件132设置在风机组件131的送风侧,风机组件131输出的高速气流与加热件132进行换热,其换热效率更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风机组件131包括电机1311和离心风扇1312,离心风扇1312设置在电机1311的转轴上,加热件132围绕离心风扇1312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风机组件131包括电机1311和离心风扇1312,离心风扇1312位于烹饪腔的底部,在离心风扇1312的作用下,空气会沿离心风扇1312的径向向外送风。风沿着风道14自下而上地螺旋流动,然后吹向导流部11,导流部11引导气流向下流动,进入烹饪腔的内部。具体地,电机1311包括驱动马达和转轴,驱动马达能够带动转轴相对于内锅12转动,此时,连接在转轴上的离心风扇1312也会随之转动,进而扰动烹饪腔底部气流流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内锅12的底壁的一部分朝向导流部11凸出。
在该实施例中,内锅12的底壁一部分朝向导流部11凸出,即内锅12底壁的一部分朝上凸出,那么内锅12底壁的另一部分相对于内锅12底壁的一部分向下凹陷以形成凹槽,凹槽可以用来收集油脂、食物残渣等,能够减少烹制过程中,食物溢出的油脂从内锅12中滴落,加大外锅102的清洁难度。
可选地,内锅12的底壁的中间区域向上凸出,内锅12的底壁的边沿相对于中间区域向下凹陷以形成凹槽,油脂可以沿着底壁的内表面流向凹槽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烹饪器具1还包括烤盘15,可拆卸地设在内锅12中。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还包括烤盘15,烤盘15可拆卸地设在内锅12中,烤盘15能够将内锅12中的烹饪腔划分为上下两部分烹制空间,增加食物的可放置面积,满足用户同时烹炸不同食材的需求。
比如,用户可以在内锅12底部烹炸鸡翅、在烤盘15上烹炸薯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包括空气炸锅、煎烤机。
结合到空气炸锅而言,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空气炸锅包括锅体10、内锅12和热风组件13,锅体10具有容纳腔101,容纳腔101用于容置内锅12。锅体10包括导流部11,导流部11用于引导空气更顺畅地流动。值得说明的是,导流部11可以为锅体10的一部分构成,或者,导流部11为设置在锅体10上的一个独立结构,根据所选加工工艺的不同,导流部11与锅体10的结构关系不同。
值得说明的是,内锅12为炸篮结构。
其中,内锅12位于容纳腔101中,内锅12具有烹饪腔,食材放置在烹饪腔中。可选地,内锅12可分离地设置在容纳腔101中,用户可以将内锅12从锅体10内拿出,方便用户盛取食物。当内锅12放置在锅体10内时,内锅12与锅体10之间具有风道14,风道14与内锅12的烹饪腔连通。值得说明的是,内锅12具有开口,开口朝上设置。内锅12的底部设有通风口,风道14的顶部可以通过开口与烹饪腔连通,风道14的底部可以通过通风口连通,进而形成完整的空气循环路径。热风组件13不仅用于加热空气,也用于驱动空气在风道14、内锅12之间循环流通。
由于内锅12的开口朝向导流部11设置,也就是说,导流部11位于内锅12的上方,空气能够经由导流部11的引导进出内锅12,对送风薄弱区进行针对性的补偿送风,使得内锅12中的热气流分布均匀,保证食材受热的均匀性。
此外,通过将导流部11设于内锅12的上方,则热风组件13必然不会位于内锅12的上方,比如,热风组件13设在内锅12的下方,内锅12的侧方等,从而可以降低烹饪器具1顶部的重量,令烹饪器具1整体重心靠下,位置稳定可靠性得到提升,也能够方便将热风组件13隐藏设计,提升烹饪器具1整体的美观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锅体10包括外锅102和外罩103,外锅102具有朝上设置的开口,外罩103位于外锅102的开口处,即外罩103位于外锅102的上方,外罩103和外锅102沿上下方向布设,外罩103和外锅102形成容纳腔101。可选地,外罩103可分离地设在外锅102上,从而方便内锅12的拿取。
其中,外罩103的一部分朝向内锅12凸出,即外锅102的一部分朝下凸出,进而形成凸部111,凸部111为导流部11的至少一部分,凸部111具有朝向内锅12的曲面,曲面用于引导空气流动,空气能够经由曲面的引导最终流向内锅12中的待补偿区域,待补偿区域即为送风薄弱区,该位置处热量较少,位于该位置处的食物难以烹熟。
可选地,凸部111对应内锅12的中心设置,经过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内锅12的中心区域容易形成巨大的低速度区域,该区域即为前述提到的待补偿区域、送风薄弱区,通过令凸部111与该区域对应,就能够将热空气更好地引导到该位置,增大内锅12中间区域的风速,增大内锅12中间区域带走食物水分的速度,达到快速将中间的食物烤熟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外罩103可以相对于外锅102分离,外罩103包括开盖状态和合盖状态,在开盖状态下,内锅12上方不受遮挡,用户可以不用将内锅12从锅体10中拿取,仅通过内锅12顶部的开口拿取食物就可以。在合盖状态下,外罩103盖设在外锅102的开口处,此时,凸部111的一部分位于内锅12中,凸部111与内锅12之间不接触,凸部111能够直接将热空气引导至内锅12中,在空气引导过程中不存在空气逃逸的可能性,进一步确保对于内锅12中送风薄弱区的有效补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6和图7所示,导流部11还包括至少两个凸筋112,至少两个凸筋112相互配合,可以将风道14顶部的热空气引导到食物的中间,从而增加内锅12的中间区域的风速,实现快速将中间的食物烤熟。
进一步地,导流部11不仅包括朝向内锅12凸出的凸部111,还包括设置在凸部111上的至少两个凸筋112,在凸筋112、凸部111的配合作用下,能够尽可能地将风道14顶部的热空气引导至烹饪腔内部。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凸部111是由外罩103的一部分形成,那么对于凸筋112在外罩103上的具体设置位置,则有多种方式,比如,凸筋112全部设在凸部111上,或者,凸筋112的一部分设在凸部111上,凸筋112的另一部分也可以设在外罩103的另一部分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6和图7所示,在热风组件13的作用下,风道14顶部会形成气流漩涡,通过至少两个凸筋112均匀间隔分布,从而可以将螺旋气流引导向下,为周向运动的气流在各个方向均提供凸筋112的扰流作用,使得热气流能够均匀流向烹饪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6和图7所示,对凸筋112的数量进行优化设计,凸筋112的个数太多会导致空气流动时风阻太大,降低送风效率,当凸筋112的个数太少,将不能很好地引导气流流道送风薄弱区,无法解决烹饪腔内热量分布不均的问题。当凸筋112的数量为3或4时,数量合适,既可以保证扰流效果,又不会明显增加风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外罩103具有穿过开口的中心线,该中心线沿上下方向延伸,每个凸筋112沿背离中心线的方向曲折延伸,即每个凸筋112由内向外曲折延伸,不仅能够确保扰流效果,同时还能够适应于风道14组件螺旋运动的气流,在通过扰流提高内锅12热量均匀性的同时,也不会引起噪音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具有容纳腔,所述锅体包括导流部;
内锅,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锅与所述锅体之间具有风道,所述内锅的开口朝向所述导流部设置;
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热风组件能够驱动空气在所述风道和所述内锅之间循环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包括:
外锅;
外罩,位于所述外锅的开口处,所述外锅和所述外罩之间具有所述容纳腔;
其中,所述外罩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内锅凸出以形成凸部,所述导流部包括所述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所述内锅的开口伸入所述内锅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还包括:
至少两个凸筋,设置所述外罩的内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凸筋均匀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所述凸筋的数量为3或4。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具有穿过所述开口的中心线,至少两个所述凸筋中每个凸筋沿背离所述中心线的方向曲折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凸筋包括朝向所述内锅的凸面,所述外罩包括背离所述内锅的罩面,所述凸面与所述罩面之间的距离H1和所述外罩的高度H0,满足,
0.45≤H1/H0≤0.65。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凸筋背离所述外罩的中心线的边缘端,所述边缘端与所述中心线之间的距离W1和所述外罩的宽度W0,满足,
0.85≤2W1/W0≤0.95。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风组件设置在所述锅体上,并位于所述内锅的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组件包括: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容纳腔内;
加热件,设置在所述风机组件的送风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
电机;
离心风扇,设置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所述加热件围绕所述离心风扇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的底壁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导流部凸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烤盘,可拆卸地设在所述内锅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空气炸锅或煎烤机。
CN202221010881.1U 2022-04-28 2022-04-28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75657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0881.1U CN217565764U (zh) 2022-04-28 2022-04-28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0881.1U CN217565764U (zh) 2022-04-28 2022-04-28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65764U true CN217565764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48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10881.1U Active CN217565764U (zh) 2022-04-28 2022-04-28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657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47767B (zh) 一种立体热风循环的空气炸锅
CN217565764U (zh) 烹饪器具
CN21996260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6431824U (zh) 一种用于微波炉的多功能烹饪组件和微波炉
CN113749528A (zh) 烹饪器具
CN216876031U (zh) 炸桶组件以及具有该炸桶组件的空气炸锅
CN218484375U (zh) 烹饪器具
CN218528521U (zh) 烹饪器具
CN218870095U (zh) 烹饪器具
JP3942427B2 (ja) 加熱調理器
CN217039762U (zh)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898525U (zh) 一种具有引流通道的烹饪器具
CN217090397U (zh) 一种小型化的空气烤箱
CN217429810U (zh) 一种烤制烹饪设备
CN215424221U (zh) 改进通风结构的多功能空气烹饪装置
CN214549018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空气炸锅
CN218246895U (zh) 一种侧向进风式空气炸锅
CN215383350U (zh) 一种炸篮及烹饪器具
CN218044815U (zh) 一种涡流式空气炸锅
EP4262493B1 (en) Air fryer
CN215502540U (zh) 烹饪器具
CN215686993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7090404U (zh) 空气炸锅
CN213640617U (zh) 一种空气炸烤箱
CN215383359U (zh) 一种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