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28521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28521U
CN218528521U CN202222711328.7U CN202222711328U CN218528521U CN 218528521 U CN218528521 U CN 218528521U CN 202222711328 U CN202222711328 U CN 202222711328U CN 218528521 U CN218528521 U CN 2185285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ing
holds
wind channel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1132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晓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1132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285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285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285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有风道;盛放部,设置于壳体内,与壳体相连接,盛放部包括容纳腔,容纳腔与风道相连通;加热部,设置于壳体内,加热部用的上方设置有盛放部,加热部下方设置有至少部分风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盛放部和风道,并且将风道与盛放部的容纳腔相连通,在烹饪时,加热部可以对盛放部的底壁进行加热,加热部也可以对风道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以实现对容纳腔内的食材进行空气烘烤,并且,还可以通过风道对产生的油烟进行吸入,从而减少烹饪器具的外部油烟,从而使得烹饪器具可以实现煎、煮、烤以及吸油烟的功能,实现了烹饪器具的多功能化。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烹饪器具所能够实现的功能较少,烹饪器具的使用频率较低,用户需频繁更换不同的烹饪器具,导致用户体验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有风道;盛放部,设置于壳体内,与壳体相连接,盛放部包括容纳腔,容纳腔与风道相连通;加热部,设置于壳体内,加热部的上方设置有盛放部,加热部下方设置有至少部分风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壳体,壳体用于放置烹饪器具的加热部件、控制部件以及相关电路等部件,从而对烹饪器具的相关部件进行保护,避免相关部件直接暴露于外部,保证烹饪器具的稳定运行以及使用安全性。具体地,壳体可以采用金属材质进行制作,以保证壳体的强度。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的壳体内设置有盛放部,盛放部用于放置待烹饪的食材,盛放部包括容纳腔,待烹饪食材放置于容纳腔内。具体地,盛放部可以才用金属材料进行制作,食材位于容纳腔内时,被放置于盛放部的底壁上,烹饪器具运行过程中,盛放部的底壁的温度升高,可以实现对位于盛放部底壁上的食材进行加热,也即实现烹饪器具对于食材的煎制功能或者在盛放部内加热水,将食材放入水中,烹饪过程中,盛放部的温度升高,将盛放部内的水加热,可以实现对于盛放部内的食材进行煮制。
进一步地,盛放部可以设置为上端开口的盒状结构,在盛放部放置于壳体内时,盛放部的开口向上,并且朝向盒体的外部,在烹饪过程中,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盛放部的开口观察到盛放部内的食材的烹饪效果,从而可以及时对食材进行翻动等操作,保证食材的烹饪效果,也即实现了烹饪器具的可视化。
进一步地,壳体内还设置有风道,并且,壳体内的风道与盛放部的容纳腔相连通,通过风道的设置,可以实现将风道内的气体输入容纳腔内,在烹饪过程中,可以首先对风道内的气体进行加热,然后将风道内的高温气体输入值容纳腔内,从而通过高温气体对容纳腔内的食材进行冲击,以实现对食材进行加热,也即实现烹饪器具的空气烘烤功能。
另外,通过风道的设置,在烹饪器具通过煎制功能进行烹饪时,可以通过风道将煎制食材所产生的油烟吸入,从而减少了烹饪过程中烹饪器具外部所产上的油烟。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部,加热部设置于壳体内,加热部的上方设置有盛放部,从而可以通过加热部直接对盛放部的底壁进行加热,以实现对于盛放部的底壁上的食材进行煎制或煮制。并且,加热部的下方设置有至少部分风道,从而通过加热部对风道内的气体进行加热,然后将风道内的高温气体输送至容纳腔内,以实现对于容纳腔内的食材进行空气烘烤。具体地,可以将加热部的加热部分在壳体内部设置在靠接盛放部的底壁,以保证加热部对于盛放部的底壁的加热效果。同时,为了保证加热部对于风道内的气体的加热效果,可以直接将加热部的加热部分设置在风道内,使得加热部运行时能够直接对风道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保证烹饪器具的空气烘烤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盛放部和风道,并且将风道与盛放部的容纳腔相连通,在烹饪时,加热部可以对盛放部的底壁进行加热,以实现对容纳腔内的食材进行煎制或者煮制,加热部也可以对风道内的气体进行加热,然后将高温气体输送至容纳腔内,以实现对容纳腔内的食材进行空气烘烤,并且,在煎制食材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风道对产生的油烟进行吸入,从而减少烹饪器具的外部油烟,从而使得烹饪器具可以实现煎、煮、烤以及吸油烟的功能,实现了烹饪器具的多功能化,进而可以提高烹饪器具的使用频率,减少烹饪器具对于厨房的占地面积,方便用户使用,提高用户体验。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风道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开设于盛放部的侧壁上,第一出风口开设于与第一进风口相对的位置,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贯通以形成至少部分风道。第一出风口开设于第一进风口所在的侧壁相对的另一侧的侧壁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风道的第一出风口的设置,可以实现将风道与盛放部的容纳腔相连通,也即,在烹饪器具运行并且能够实现空气烘烤功能时,风道内的高温气体能够通过风道的第一出风口吹出风道并且进入容纳腔内,以对容纳腔内的食材进行烘烤。具体地,风道的第一出风口可以开设于盛放部的侧壁上,以保证第一出风口与盛放部的容纳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风道还可以设置第一进风口,通过第一进风口的设置,并且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贯通以形成至少部分风道,使得对食材烘烤后的气体,也即降温后的气体从第一进风口进入风道内,从而可以实现对气体进行加热,加热后再从风道的第一出风口进入容纳腔内,实现了空气烘烤的循环过程。并且,在煎制食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风道的第一进风口将煎制食材所产生的油烟吸入,以实现减少烹饪器具的外部油烟。具体地,第一进风口同样可以开设于盛放部的侧壁上,以保证第一出风口与容纳腔相连通,同时,第一出风口所在的侧壁与第一进风口所在的侧壁分别位于容纳腔的相对的两侧,也即,从第一出风口吹出的气体流经容纳腔之后即可直接从第一进风口进入风道,保证气体流动的顺畅。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出风口沿盛放部的侧壁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具体地,第一出风口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并且,在盛放部的侧壁的长度方向上,可以将多个第一出风口间隔设置,从而保证第一出风口所流出的气体进入容纳腔内时的均匀性。也即,在空气烘烤的过程中,风道内的高温气体可以同时通过盛放部的侧壁上的多个第一出风口吹出,多个第一出风口均匀地排布,使得盛放部内的食材表面整体能够同时收到高温气体的冲击,进而保证了高温烘烤功能食材受热的均匀性,保证食材的烘烤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口的数量与第一出风口的数量相同,多个第一出风口与多个第一进风口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地,第一进风口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并且,在盛放部的侧壁的长度方向上,可以将多个第一进风口间隔设置,从而保证容纳腔内的气体能够同时通过多个第一进风口进入风道内,保证气体的流动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口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出风口的数量相同,从而使得进入容纳腔内的气体与流出容纳腔的气体的流动速度相同,进而避免容纳腔内的高温气体外溢到容纳腔外部,导致能源的浪费,也可以避免容纳腔内的高温气体不足,导致烘烤效率降低。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出风口与多个第一进风口一一对应设置,也就是说,每个第一进风口都与一个第一出风口的位置相对,并且位于容纳腔两侧的盛放部的侧壁上,从而使得在空气烘烤的过程中,从第一出风口吹出的气体流经容纳腔之后即可直接从第一进风口进入风道,保证气体流动的顺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加热部设置在盛放部非烹饪面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加热部设置于盛放部的非烹饪面的一侧,从而可以通过加热部直接对盛放部进行加热,以实现对于盛放部上的食材进行煎制或煮制。并且可以避免加热部直接与食材接触,导致加热部发生腐蚀的现象,也避免食材加热不均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支撑架,位于盛放部与壳体之间;支撑架侧壁与壳体形成至少一部分风道,支撑架侧壁设置有相对布置的第二进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可以包括支撑架,其中,支撑架用于对加热部进行支撑,以保证加热部的位置的稳定性,进而保证加热部能够持续对盛放部或者风道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以保证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支撑架的侧壁与壳体之间可以形成至少一部分风道,并且,支撑架的相对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通过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设置,实现了在通过支撑架对加热部进行支撑的基础上,保证风道内的气体的顺利流通。
具体地,支撑架可以与盛放部相连接,并且位于盛放部的底壁和导风板之间,也就是说,支撑架位于风道内,一方面,可以保证支撑于支撑部上的加热部能够位于风道内,以实现对风道内的气体直接加热,保证空气烘烤的效率。另一方面,加热部可以直接设置于支撑架上,并且能够位于支撑架与盛放部的底壁之间,同时,通过调节支撑架与盛放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能够实现对加热部与盛放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的调节,以保证加热部对于盛放部的底壁的加热效果,进而保证烹饪器具的煎煮功能的烹饪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支撑架底部上侧设置有加热部,或支撑架底部下侧设置有加热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部可以设置于支撑架的底部,以保证加热部与盛放部之间的距离,进而保证加热部对于盛放部的加热效果。或者,将加热部设置于支撑架的底部,以使得加热部与盛放部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避免加热部与盛放部距离过近,不便于控制盛放部内的加热温度的调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盛放部具有相对的两侧壁,第一进风口设置在其中一侧壁上,第一出风口沿盛放部的侧壁长度方向分布;第一出风口设置在其中另一侧壁上,第一出风口沿盛放部的侧壁长度方向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盛放部具有相对的两个侧壁,以保证盛放部的深度,也即保证盛放部盛放的食材量。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粉笔而设置与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并且,第一进风口沿盛放部的侧壁的长度方向分布,第一出风口同样沿盛放部的侧壁的长度方向分布。通过将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沿盛放部的侧壁的长度方向分布,可以使得气体流动的过程中,增加气体与盛放部内的食材的接触面积,也即保证了气体对食材加热时的均匀性,从而保证食材的加热效果。
相应地,支撑架也具有相对的两侧壁,通过相对的两侧壁与壳体相连接,以实现支撑架的固定安装。同时,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位于支撑架的相对的两侧壁上,并且,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沿支撑架的侧壁的长度方向分布。从而保证了在设置有支撑架的情况下,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面积足够气体通过,也即保证了气体的流量,避免支撑架的设置影响气体的加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支撑架包括:多个支撑筋,多个支撑筋平行且间隔排布,用于支撑加热部,多个支撑筋的两端与盛放部相连接;多个连接筋,多个连接筋间隔排布,且与多个支撑筋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架可以包括多个支撑筋,支撑筋的两端分别与盛放部的底壁的两端相连接,并且,支撑筋的两端与支撑筋的中间相互垂直,从而使得支撑筋的两端与盛放部的底壁相连接之后,加热部可以放置于支撑筋的中间部分上,实现加热部的固定。并且,通过调节支撑筋的两端的长度,可以实现支撑筋的中间部分与盛放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调节加热部与盛放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的调节,以适应不同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支撑架还包括连接筋,连接筋用于将多个支撑筋相连接,以保证每个支撑筋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移动,避免支撑筋发生位移导致加热部从支撑筋之间的空隙掉出,同时也保证了支撑架结构的整体性。具体地,连接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连接筋沿支撑筋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并且,每个连接筋均与多个支撑筋同时连接,以保证多个支撑筋均能够相互连接,进一步保证支撑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通过多个支撑筋和多个连接筋的设置,使得在支撑筋和连接筋之间形成多个镂空,从而使得支撑架两端的空间能够相互连通,在加热部放置于支撑架上时,加热部不仅能够对风道内位于支撑架一侧的气体进行加热,还能对位于支撑架另一侧的气体进行加热,保证了加热部能够对风道内的气体进行有效加热,进而保证空气烘烤的效率。
进一步地,加热部可以包括发热管,发热管自支撑架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且呈S形分布。
具体地,发热管可以自支撑架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设置,从而保证发热管能够自盛放部的底壁的一端至另一端延伸,以保证发热管能够对盛放部的底壁的整体进行加热,也即保证了盛放部的底壁的受热面积,进而使得位于盛放部的底壁上的食材的受热均匀性和受热效率,保证烹饪器具的煎煮功能的效率。
进一步地,发热管可以呈S形设置,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发热管对于盛放部的底壁的加热效率。同时,S形发热管可以有效地增加发热管的长度,进而增加发热管与风道内的气体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发热管对于风道内的气体的加热效率,保证空气烘烤的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风道包括出风件,出风件用于使风道内的风单向循环流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出风件的设置,可以实现对于风道内的气体的驱动,从而使得风道内的高温气体能够从风道的第一出风口进入容纳腔内,以实现烹饪器具的空气烘烤功能。同时,通过出风件对风道内的气体进行驱动,还能够使得容纳腔内的气体通过风道的第一进风口进入风道,以实现风道与容纳腔内的气体之间的循环流动,进而也能够实现将煎制食材过程中容纳腔内所产生的油烟控制在容纳腔与风道之间循环,也即使得油烟在烹饪器具的内部循环,避免油烟扩散至烹饪器具的外部,减少了外部油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出风件为贯流风叶。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件可以为贯流风叶,还可以通过设置电机,来驱动贯流风叶旋转,进而使得在贯流风叶旋转的过程中,驱动风道内的气体进行流动。具体地,电机设置于壳体的内部,并且与导风板相连接,也即电机可以固定在导风板上,以实现电机的固定。进一步地,电机可以设置在导风板与壳体之间,也即将电机设置在风道的外部,一方面,可以减少电机对与风道内的体积的占用,保证风道内气体流动的均匀性和流畅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风道内的加热部运行时使得电机的温度过高导致电机故障,保证了出风件的使用寿命。相应地,电机的输出轴可以穿过导风板进入风道内。
进一步地,贯流风叶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以实现电机运行时能够带动贯流风叶旋转进而驱动风道内的气体流动。可以理解的是,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导风板进入风道内,贯流风叶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且位于风道内,以保证贯流风叶能够对风道内的气体进行驱动。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部,设置于壳体内,与加热部和出风件相连接;控制面板,设置于壳体的表面,与控制部相连接。
具体地,烹饪器具还可以包括控制部,通过将控制部分别与加热部和出风件相连接,可以实现对加热部和出风件的运行的控制,进而实现烹饪器具不同功能的实现。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与控制部相连接,用户可以通过对控制面板上的按钮等控制部件进行调节,实现控制部对于加热部和出风件等部件工作状态的调节。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盖体盖设于盛放部的开口。
具体地,通过盖体的设置,可以提高容纳腔的密封性,避免容纳腔内的热量快速扩散,保证加热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加热腔内所产生的油烟外溢到空气中,减少外部油烟的产生。
进一步地,盖体包括玻璃盖体。
具体地,通过将盖体设置为玻璃盖体,既能够实现对于容纳腔的密封性的提升,还能够保证容纳腔内部的可视化,保证烹饪过程中的用户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为空气炸锅,空气炸锅还包括:导风板,设置于壳体内,与壳体相连接,导风板与盛放部之间形成风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可以为空气炸锅,空气炸锅还可以包括导风板,设置于空气炸锅的壳体的内部,通过导风板与盛放部的外壁可以形成风道,从而可以通过导风板与盛放部之间的相对距离的调节,实现风道的体积的调节,进而保证风道体积的合理性,使得风道内的气体能够以合适的速度输送至容纳腔内,保证烹饪器具的空气烘烤功能的效果和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烹饪器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烹饪器具的再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烹饪器具,102壳体,104风道,106盛放部,108容纳腔,110加热部,112导风板,114第一进风口,116第一出风口,118支撑架,120发热管,124电机,126出风件,128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7所示,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壳体102,壳体102内形成有风道104;还包括盛放部106,盛放部106设置于壳体102内,并与壳体102相连接,盛放部106包括容纳腔108,容纳腔108与风道104相连通;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加热部110,加热部110设置于壳体102内,加热部110的上方设置有盛放部106,加热部110下方设置有至少部分风道10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包括壳体102,壳体102用于放置烹饪器具100的加热部件、控制部件以及相关电路等部件,从而对烹饪器具100的相关部件进行保护,避免相关部件直接暴露于外部,保证烹饪器具100的稳定运行以及使用安全性。具体地,壳体102可以采用金属材质进行制作,以保证壳体102的强度。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的壳体102内设置有盛放部106,盛放部106用于放置待烹饪的食材,盛放部106包括容纳腔108,待烹饪食材放置于容纳腔108内。具体地,盛放部106可以才用金属材料进行制作,食材位于容纳腔108内时,被放置于盛放部106的底壁上,烹饪器具100运行过程中,盛放部106的底壁的温度升高,可以实现对位于盛放部106底壁上的食材进行加热,也即实现烹饪器具100对于食材的煎制功能或者在盛放部106内加热水,将食材放入水中,烹饪过程中,盛放部106的温度升高,将盛放部106内的水加热,可以实现对于盛放部106内的食材进行煮制。
进一步地,盛放部106可以设置为上端开口的盒状结构,在盛放部106放置于壳体102内时,盛放部106的开口向上,并且朝向盒体的外部,在烹饪过程中,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盛放部106的开口观察到盛放部106内的食材的烹饪效果,从而可以及时对食材进行翻动等操作,保证食材的烹饪效果,也即实现了烹饪器具100的可视化。
具体地,盛放部106的上端开口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或多边形。
进一步地,壳体102内还设置有风道104,并且,壳体102内的风道104与盛放部106的容纳腔108相连通,通过风道104的设置,可以实现将风道104内的气体输入容纳腔108内,在烹饪过程中,可以首先对风道104内的气体进行加热,然后将风道104内的高温气体输入值容纳腔108内,从而通过高温气体对容纳腔108内的食材进行冲击,以实现对食材进行加热,也即实现烹饪器具100的空气烘烤功能。
另外,通过风道104的设置,在烹饪器具100通过煎制功能进行烹饪时,可以通过风道104将煎制食材所产生的油烟吸入,从而减少了烹饪过程中烹饪器具100外部所产上的油烟。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加热部110,加热部110设置于壳体102内,加热部110设置于盛放部106的下方,从而可以通过加热部110直接对盛放部106的底壁进行加热,以实现对于盛放部106的底壁上的食材进行煎制或煮制。
其中,加热部110可以与盛放部106相连接,从而使得加热部110可以随盛放部106拆卸,以便于对加热部110以及盛放部106进行清洗。或者,加热部110与壳体102可拆卸连接,从而可以实现将加热部110单独拆卸进行清洗维护。
进一步地,加热部110的下方设置有至少部分风道104,从而通过加热部110对风道104内的气体进行加热,然后将风道104内的高温气体输送至容纳腔108内,以实现对于容纳腔108内的食材进行空气烘烤。具体地,可以将加热部110的加热部分在壳体102内部设置在靠接盛放部106的底壁,以保证加热部110对于盛放部106的底壁的加热效果。或者,为了保证加热部110对于风道104内的气体的加热效果,可以直接将加热部110的加热部分设置在风道104内,使得加热部110运行时能够直接对风道104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保证烹饪器具100的空气烘烤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通过在壳体102内设置盛放部106和风道104,并且将风道104与盛放部106的容纳腔108相连通,在烹饪时,加热部110可以对盛放部106的底壁进行加热,以实现对容纳腔108内的食材进行煎制或者煮制,加热部110也可以对风道104内的气体进行加热,然后将高温气体输送至容纳腔108内,以实现对容纳腔108内的食材进行空气烘烤,并且,在煎制食材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风道104对产生的油烟进行吸入,从而减少烹饪器具100的外部油烟,从而使得烹饪器具100可以实现煎、煮、烤以及吸油烟的功能,实现了烹饪器具100的多功能化,进而可以提高烹饪器具100的使用频率,减少烹饪器具100对于厨房的占地面积,方便用户使用,提高用户体验。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图3和图7所示,风道104包括第一进风口114和第一出风口116;第一进风口114开设于盛放部106的侧壁上,第一出风口116开设于与第一进风口114相对的位置,第一进风口114与第一出风口116贯通以形成至少部分风道104。第一出风口116开设于第一进风口114所在的侧壁相对的另一侧的侧壁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风道104的第一出风口116的设置,可以实现将风道104与盛放部106的容纳腔108相连通,也即,在烹饪器具100运行并且能够实现空气烘烤功能时,风道104内的高温气体能够通过风道104的第一出风口116吹出风道104并且进入容纳腔108内,以对容纳腔108内的食材进行烘烤。具体地,风道104的第一出风口116可以开设于盛放部106的侧壁上,以保证第一出风口116与盛放部106的容纳腔108相连通。
进一步地,风道104还可以设置第一进风口114,通过第一进风口114的设置,并且第一进风口114和第一出风口116贯通以形成至少部分风道104,使得对食材烘烤后的气体,也即降温后的气体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风道104内,从而可以实现对气体进行加热,加热后再从风道104的第一出风口116进入容纳腔108内,实现了空气烘烤的循环过程。并且,在煎制食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风道104的第一进风口114将煎制食材所产生的油烟吸入,以实现减少烹饪器具100的外部油烟。具体地,第一进风口114同样可以开设于盛放部106的侧壁上,以保证第一出风口116与容纳腔108相连通,同时,第一出风口116所在的侧壁与第一进风口114所在的侧壁分别位于容纳腔108的相对的两侧,也即,从第一出风口116吹出的气体流经容纳腔108之后即可直接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风道104,保证气体流动的顺畅。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口11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出风口116沿盛放部106的侧壁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具体地,第一出风口116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并且,在盛放部106的侧壁的长度方向上,可以将多个第一出风口116间隔设置,从而保证第一出风口116所流出的气体进入容纳腔108内时的均匀性。也即,在空气烘烤的过程中,风道104内的高温气体可以同时通过盛放部106的侧壁上的多个第一出风口116吹出,多个第一出风口116均匀地排布,使得盛放部106内的食材表面整体能够同时收到高温气体的冲击,进而保证了高温烘烤功能食材受热的均匀性,保证食材的烘烤效果。
具体地,盛放部106可以为长方体,多个第一出风口116可以均匀地设置在长方体的长侧壁上,并且沿侧壁的长度方向分布。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口114的数量与第一出风口116的数量相同,多个第一出风口116与多个第一进风口114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地,第一进风口114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并且,在盛放部106的侧壁的长度方向上,可以将多个第一进风口114间隔设置,从而保证容纳腔108内的气体能够同时通过多个第一进风口114进入风道104内,保证气体的流动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口114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出风口116的数量相同,从而使得进入容纳腔108内的气体与流出容纳腔108的气体的流动速度相同,进而避免容纳腔108内的高温气体外溢到容纳腔108外部,导致能源的浪费,也可以避免容纳腔108内的高温气体不足,导致烘烤效率降低。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出风口116与多个第一进风口114一一对应设置,也就是说,每个第一进风口114都与一个第一出风口116的位置相对,并且位于容纳腔108两侧的盛放部106的侧壁上,从而使得在空气烘烤的过程中,从第一出风口116吹出的气体流经容纳腔108之后即可直接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风道104,保证气体流动的顺畅。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加热部设置在盛放部非烹饪面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加热部110设置于盛放部106的非烹饪面的一侧,从而可以通过加热部110直接对盛放部106进行加热,以实现对于盛放部106上的食材进行煎制或煮制。并且可以避免加热部110直接与食材接触,导致加热部110发生腐蚀的现象,也避免食材加热不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壳体102,壳体102内形成有风道104;还包括盛放部106,盛放部106设置于壳体102内,并与壳体102相连接,盛放部106包括容纳腔108,容纳腔108与风道104相连通;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加热部110,加热部110设置于壳体102内,加热部110的上方设置有盛放部106,加热部110下方设置有至少部分风道104。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支撑架118,位于盛放部106与壳体102之间;支撑架118侧壁与壳体102形成至少一部分风道104,支撑架118侧壁设置有相对布置的第二进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可以包括支撑架118,其中,支撑架118用于对加热部110进行支撑,以保证加热部110的位置的稳定性,进而保证加热部110能够持续对盛放部106或者风道104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以保证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支撑架118的侧壁与壳体102之间可以形成至少一部分风道104,并且,支撑架118的相对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保证风道104内的气体的顺利流通。并且,第二进风口与盛放部106的侧壁上的第一进风口114相对,相应地,第二出风口与盛放部106上的第一出风口116相对,从而可以提高气体在风道104内的流动效率。
或者,盛放部106的侧壁可以位于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下方,从而使得流经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气流能够直接从盛放部106的上端开口进入盛放部106,以进一步提高气体流动的效率。
具体地,支撑架118可以与盛放部106相连接,并且位于盛放部106的底壁和导风板112之间,也就是说,支撑架118位于风道104内,一方面,可以保证支撑于支撑部上的加热部110能够位于风道104内,以实现对风道104内的气体直接加热,保证空气烘烤的效率。另一方面,加热部110可以直接设置于支撑架118上,并且能够位于支撑架118与盛放部106的底壁之间,同时,通过调节支撑架118与盛放部106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能够实现对加热部110与盛放部106的底壁之间的距离的调节,以保证加热部110对于盛放部106的底壁的加热效果,进而保证烹饪器具100的煎煮功能的烹饪效果。
具体地,支撑架118的中间部分可以相对于两端凹陷,在连接支撑架118时,可以将支撑架118的两端分别与盛放部106的底壁的两端相连接,进而可以将加热部110放置于支撑架118中间部分的凹陷内,以实现加热部110的固定。
进一步地,加热部110与壳体102可拆卸连接,并且加热部110位于盛放部106和支撑架118之间。从而使得加热部可以单独拆卸,并且,加热部设置于盛放部和支撑架之间,可以保证加热部对盛放部和风道内的气体同时进行加热,也即保证了对食材底部进行煎制以及对食材上部进行烘烤过程的加热均匀性。
进一步地,加热部110可以设置于支撑架118的顶部,以实现加热部110的固定,以保证加热部110与盛放部106之间的距离,进而保证加热部110对于盛放部106的加热效果。或者,将加热部110设置于支撑架118的底部,以使得加热部110与盛放部106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避免加热部110与盛放部106距离过近,不便于控制盛放部106内的加热温度的调节。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盛放部106具有相对的两侧壁,第一进风口114设置在其中一侧壁上,第一出风口116沿盛放部106的侧壁长度方向分布;第一出风口116设置在其中另一侧壁上,第一出风口116沿盛放部106的侧壁长度方向分布。
在该实施例中,盛放部106具有相对的两个侧壁,以保证盛放部106的深度,也即保证盛放部106盛放的食材量。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口114和第一出风口116粉笔而设置与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并且,第一进风口114沿盛放部106的侧壁的长度方向分布,第一出风口116同样沿盛放部106的侧壁的长度方向分布。通过将第一进风口114和第一出风口116沿盛放部106的侧壁的长度方向分布,可以使得气体流动的过程中,增加气体与盛放部106内的食材的接触面积,也即保证了气体对食材加热时的均匀性,从而保证食材的加热效果。
相应地,支撑架118也具有相对的两侧壁,通过相对的两侧壁与壳体相连接,以实现支撑架118的固定安装。同时,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位于支撑架118的相对的两侧壁上,并且,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沿支撑架118的侧壁的长度方向分布。从而保证了在设置有支撑架118的情况下,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面积足够气体通过,也即保证了气体的流量,避免支撑架118的设置影响气体的加热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支撑架118包括多个支撑筋,多个支撑筋平行且间隔排布,用于支撑加热部110,多个支撑筋的两端与盛放部106相连接;支撑架118还包括多个连接筋,多个连接筋间隔排布,且与多个支撑筋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架118可以包括多个支撑筋,支撑筋的两端分别与盛放部106的底壁的两端相连接,并且,支撑筋的两端与支撑筋的中间相互垂直,从而使得支撑筋的两端与盛放部106的底壁相连接之后,加热部110可以放置于支撑筋的中间部分上,实现加热部110的固定。并且,通过调节支撑筋的两端的长度,可以实现支撑筋的中间部分与盛放部106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调节加热部110与盛放部106的底壁之间的距离的调节,以适应不同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支撑架118还包括连接筋,连接筋用于将多个支撑筋相连接,以保证每个支撑筋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移动,避免支撑筋发生位移导致加热部110从支撑筋之间的空隙掉出,同时也保证了支撑架118结构的整体性。具体地,连接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连接筋沿支撑筋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并且,每个连接筋均与多个支撑筋同时连接,以保证多个支撑筋均能够相互连接,进一步保证支撑架118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通过多个支撑筋和多个连接筋的设置,使得在支撑筋和连接筋之间形成多个镂空,从而使得支撑架118两端的空间能够相互连通,在加热部110放置于支撑架118上时,加热部110不仅能够对风道104内位于支撑架118一侧的气体进行加热,还能对位于支撑架118另一侧的气体进行加热,保证了加热部110能够对风道104内的气体进行有效加热,进而保证空气烘烤的效率。
进一步地,加热部110可以包括发热管120,发热管120自支撑架118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且呈S形分布。
具体地,发热管120可以自支撑架118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设置,从而保证发热管120能够自盛放部106的底壁的一端至另一端延伸,以保证发热管120能够对盛放部106的底壁的整体进行加热,也即保证了盛放部106的底壁的受热面积,进而使得位于盛放部106的底壁上的食材的受热均匀性和受热效率,保证烹饪器具100的煎煮功能的效率。
进一步地,发热管120可以呈S形设置,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发热管120对于盛放部106的底壁的加热效率。同时,S形发热管120可以有效地增加发热管120的长度,进而增加发热管120与风道104内的气体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发热管120对于风道104内的气体的加热效率,保证空气烘烤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出风件126,出风件126设置于风道104内,用于驱动风道104内的气体流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出风件126的设置,可以实现对于风道104内的气体的驱动,从而使得风道104内的高温气体能够从风道104的第一出风口116进入容纳腔108内,以实现烹饪器具100的空气烘烤功能。同时,通过出风件126对风道104内的气体进行驱动,还能够使得容纳腔108内的气体通过风道104的第一进风口114进入风道104,以实现风道104与容纳腔108内的气体之间的循环流动,进而也能够实现将煎制食材过程中容纳腔108内所产生的油烟控制在容纳腔108与风道104之间循环,也即使得油烟在烹饪器具100的内部循环,避免油烟扩散至烹饪器具100的外部,减少了外部油烟。
进一步地,出风件126为贯流风叶。
具体地,出风件126可以为贯流风叶,还可通过设置电机124来驱动贯流风叶旋转,进而使得在贯流风叶旋转的过程中,驱动风道104内的气体进行流动。具体地,电机124设置于壳体102的内部,并且与导风板112相连接,也即电机124可以固定在导风板112上,以实现电机124的固定。进一步地,电机124可以设置在导风板112与壳体102之间,也即将电机124设置在风道104的外部,一方面,可以减少电机124对与风道104内的体积的占用,保证风道104内气体流动的均匀性和流畅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风道104内的加热部110运行时使得电机124的温度过高导致电机124故障,保证了出风件126的使用寿命。相应地,电机124的输出轴可以穿过导风板112进入风道104内。
进一步地,贯流风叶与电机124的输出轴相连接,以实现电机124运行时能够带动贯流风叶旋转进而驱动风道104内的气体流动。可以理解的是,电机124的输出轴穿过导风板112进入风道104内,贯流风叶与电机124的输出轴相连接且位于风道104内,以保证贯流风叶能够对风道104内的气体进行驱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控制部,控制部设置于壳体102内,与加热部110和出风件126相连接;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控制面板,控制面板设置于壳体102的表面,与控制部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可以包括控制部,通过将控制部分别与加热部110和出风件126相连接,可以实现对加热部110和出风件126的运行的控制,进而实现烹饪器具100不同功能的实现。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与控制部相连接,用户可以通过对控制面板上的按钮等控制部件进行调节,实现控制部对于加热部110和出风件126等部件工作状态的调节。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5和图6所示,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盖体128,盖体128盖设于盛放部106的开口。
在该实施例中,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盖体128的设置,可以提高容纳腔108的密封性,避免容纳腔108内的热量快速扩散,保证加热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加热腔内所产生的油烟外溢到空气中,减少外部油烟的产生。
进一步地,盖体128包括玻璃盖体。
具体地,通过将盖体128设置为玻璃盖体,既能够实现对于容纳腔108的密封性的提升,还能够保证容纳腔108内部的可视化,保证烹饪过程中的用户体验。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烹饪器具100为空气炸锅,空气炸锅还包括:导风板112,设置于壳体102内,与壳体102相连接,导风板112与盛放部106之间形成风道104。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可以为空气炸锅,空气炸锅还可以包括导风板112,设置于空气炸锅的壳体102的内部,通过导风板112与盛放部106的外壁可以形成风道104,从而可以通过导风板112与盛放部106之间的相对距离的调节,实现风道104的体积的调节,进而保证风道104体积的合理性,使得风道104内的气体能够以合适的速度输送至容纳腔内,保证烹饪器具100的空气烘烤功能的效果和效率。
具体地,导风板112的形状可以设置为与盛放部106的轮廓形状相同,从而使得导风板112与盛放部106之间所形成的风道104的均匀性,进而保证气体流动速度的均匀性。相应地,加热部110可以设置在导风板112和盛放部106之间,从而既可以使得加热部110能够靠近盛放部106的底壁,对盛放部106进行加热,还能够使得加热部110位于风道104内,从而对风道104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保证空气烘烤的效果。进一步地,导风板112的边缘与壳体102相连接,从而实现对导风板112的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
盛放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盛放部包括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与所述风道相连通;
加热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加热部上方设置有所述盛放部,所述加热部下方设置有至少部分所述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
所述第一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盛放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出风口开设于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贯通以形成至少部分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设置在所述盛放部非烹饪面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架,位于所述盛放部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支撑架侧壁与所述壳体形成至少一部分风道,所述支撑架侧壁设置有相对布置的第二进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底部上侧设置有所述加热部,或,
所述支撑架底部下侧设置有所述加热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盛放部具有相对的两侧壁,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在其中一侧壁上,所述第一进风口沿所述盛放部的侧壁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其中另一侧壁上,所述第一出风口沿所述盛放部的侧壁长度方向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
多个支撑筋,所述多个支撑筋平行且间隔排布,用于支撑所述加热部,所述多个支撑筋的两端与所述盛放部相连接;
多个连接筋,所述多个连接筋间隔排布,且与所述多个支撑筋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出风件,所述出风件用于使所述风道内的风单向循环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件为贯流风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为空气炸锅,所述空气炸锅还包括:
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壳体相连接,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盛放部之间形成所述风道。
CN202222711328.7U 2022-10-14 2022-10-14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85285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1328.7U CN218528521U (zh) 2022-10-14 2022-10-14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1328.7U CN218528521U (zh) 2022-10-14 2022-10-14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28521U true CN218528521U (zh) 2023-02-28

Family

ID=85276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11328.7U Active CN218528521U (zh) 2022-10-14 2022-10-14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285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912931U (zh) 烹饪器具
CN213371512U (zh) 烹饪器具
CN210673107U (zh) 烤箱
CN218528521U (zh) 烹饪器具
CN219629438U (zh) 空气炸锅
KR940008233B1 (ko) 열기조리장치
CN112535417A (zh) 一种热风循环结构及烤箱
CN216907659U (zh) 空气炸锅
CN211933727U (zh) 一种避免热气水平排出的食物电烤器具
CN208463754U (zh) 烹饪器具
CN216431824U (zh) 一种用于微波炉的多功能烹饪组件和微波炉
CN218791852U (zh) 一种热量反射加热式无烟烤盘
CN220655402U (zh) 空气炸烤箱
CN214964643U (zh) 导流部件、食材处理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7090407U (zh) 一种空炸烤箱
CN217565764U (zh) 烹饪器具
CN214048556U (zh) 一种电烤炉
CN216534973U (zh) 具有空气炸功能的烹饪设备
CN218419487U (zh) 一种易清洁及不需翻面的空气炸锅
CN220212718U (zh) 多功能空气炸锅
CN216984575U (zh) 护网结构及烤箱
CN218074596U (zh) 一种烤箱
CN216135700U (zh) 炸桶分区式空气炸锅
CN218246894U (zh) 一种侧向直接进风式空气炸锅
CN219594385U (zh) 一种可底部加热的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