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70095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70095U
CN218870095U CN202223549779.1U CN202223549779U CN218870095U CN 218870095 U CN218870095 U CN 218870095U CN 202223549779 U CN202223549779 U CN 202223549779U CN 218870095 U CN218870095 U CN 2188700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d container
air
cooking
bottom wall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4977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乾
陈飞帆
裴胜招
王凯
单树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4977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700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700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700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本体、食物容器、分流件、主加热件和风机组件及辅助加热件。食物容器包括烹饪腔,食物容器上设有分别与烹饪腔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位于底壁的中心区域的第二进气口,食物容器和本体之间具有风道,分流件设在风道内,分流件和食物容器之间具有与第一、第二进气口分别连通的第一、第二流道,主加热件和风机组件可形成热风在烹饪腔和风道内循环流通。辅助加热件用于加热第二流道内的气体。通过设分流件,使得空气能够经由第一、第二流道被输送至烹饪腔的不同区域,从而可以对烹饪腔内的送风盲区进行补偿。而通过辅助加热件加热,可弥补单一主加热件加热的不足,增强产品的整体加热效果。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厨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烹饪器具包括烹饪腔,烹饪腔用于烹制食材。在烹饪过程中,烹饪腔内热量分布的均匀与否会直接影响食材的烹饪效果。
然而,由于烹饪器具中只有一个主加热件,且其安装位置固定,导致加热件产生的热量不能在烹饪腔内均匀分布,以此使得食材的烹饪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本体、食物容器、分流件、主加热件和风机组件,食物容器设置在本体内,食物容器包括一侧开口的烹饪腔,食物容器上设有分别与烹饪腔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食物容器和本体之间具有风道,第二进气口设置在食物容器的底壁的中心区域上。分流件设在风道内,分流件和食物容器之间至少具有与第一进气口连通的第一流道,分流件和本体之间至少具有与第二进气口连通的第二流道,主加热件设在本体上,主加热件能够加热烹饪腔内的空气,风机组件设在本体上,风机组件能够驱动空气在烹饪腔和风道内循环流通;辅助加热件,设在本体上,用于加热烹饪腔内的气体或本体与食物容器之间的气体。
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本体、食物容器、分流件、主加热件和风机组件以及辅助加热件,其中,食物容器包括一侧开口的烹饪腔,烹饪腔内用于放置食材。食物容器设置在本体中,食物容器和本体之间具有风道,风道与烹饪腔连通,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空气能够在风道与烹饪腔之间循环连通。能够想到地,当空气在风道和烹饪腔之间循环流通时,食物容器上的开口可以用于烹饪腔内的空气排出,风道内的空气能够经由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进入烹饪腔。具体地,风道内的空气能够经由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进入烹饪腔内,然后再经由烹饪腔的开口排向风道。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对应于烹饪腔的不同区域设置。具体而言,第一进气口位于外侧区域,而第二进气口位于食物容器的中部区域,也即过食物容器的底部的中心点的区域。而中部区域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其中,分流件设在风道内部。可选地,分流件可以连接在食物容器上,或者,分流件连接在本体上,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即可。分流件能够把风道的一部分划分为两个流道,即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通过第一进气口与烹饪腔连通,第二流道通过第二进气口与烹饪腔连通,空气能够经由第一流道、第二流道被输送至烹饪腔的不同区域,从而可以令烹饪腔内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对烹饪腔内的送风盲区进行补偿。
可选地,第一流道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第二流道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即通过设置分流件,能够将风道的至少一部分分隔成为至少两个流道,即通过分流件强制分配热气流,可有效改善温度的均匀性,从而提升烹饪效果,可以对烹饪腔的不同区域进行针对性地送风,使得烹饪腔内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提升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
其中,主加热件设置在本体上,主加热件能够加热烹饪腔内的空气,进而可以对位于烹饪腔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可选地,主加热件为加热管,加热管盘绕设置,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有效增加加热管的表面积,从而提升加热管与烹饪腔内部空气的热量交换,加快换热效率。
其中,风机组件设置在本体上,风机组件能够提供动力源,用于驱动空气在烹饪腔和风道内循环流通。
其中,辅助加热件用于加热烹饪腔内的气体或本体与食物容器之间内的气体。通过辅助加热件可以实现辅助加热,以弥补单一主加热件加热的不足,以此一方面可以增强产品的整体加热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将辅助加热件设置在加热的薄弱部分,以增强食材的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辅助加热件靠近食物容器的底部设置,以用于加热食物容器底部的气体。具体而言,辅助加热件可以放在食物容器底壁、本体底壁或者本体和食物容器之间,比如两者之间的分流件上。通过辅助加热件可以将底部的气体进行辅助加热,而主加热件一般设置在上部,也即主加热件设置在食物容器的一侧,而辅助加热件设置在食物容器的另一侧,也即主加热件和辅助加热件设置在食物容器的两侧,这样通过主加热件和辅助加热件便可从食物容器的两侧加热空气,这样便可提高产品对食材烹饪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辅助加热件对应第二流道设置。辅助加热件主要用于加热第二流道的气体,以便能够将由食物容器的中心区域进入的气体进行加热。在使用时,可根据食材的种类来开启或关闭辅助加热件,也即该种方案,能够针对不同种类的食材,采用不同的加热模式,以提升食材受热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辅助加热件设在食物容器的外底壁面上或位于食物容器内。或者,辅助加热件设在本体的内底壁上或设置在本体和食物容器之间。辅助加热件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结构合理设置。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包括控制器,与辅助加热件连接,能够根据食材的种类或烹饪器具的运行模式开启或关闭辅助加热件。比如,在烹饪一些风阻较小的食材时(如零散的鸡翅,单层薯条,零散的红薯,板栗等),此时,底部的分流件可以将气流向中心引导。由于食材风阻较小,气流能够很好的从中心穿透食材,以保证食材的受热均匀性。而当食材阻力较大时(比如烹饪整锅鸡翅或者整锅薯条等食材时),此时由于分流件隔开的两层风道的阻力存在差异,通常从中心流过的气流需要经过更长的流道,意味着更高的风阻以及风量更小,此时单靠气流已经无法实现均匀加热食材。可以通过开启底部的辅助加热件来二次加热经过分流件下风道的气流,使得通过中心的气流温度更高,从而补充中心食材的热量。而当风道被食材完全堵死时(比如烹饪整鸡、披萨和面饼等食材时),由于食材平铺在食物容器底部,气流无法形成循环,气流更多是在顶部空转(食物容器顶部空气温度高于底部),通常会导致食材上下面受热不均匀,底部不容易熟,此时可以打开底部辅助加热件,对食材底部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进一步对食材底部加热。而常规空气炸锅,由于烹饪腔内部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缺乏有效的导流扰流结构,食材的受热均匀性较差。且由于没有考虑到食材特点不同,导致不同食材的烹饪效果不一样。而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风道结构,结合辅助热源,充分考虑了不同食材在烹饪时流场温度场的不同,能够实现不同特点食材的均匀烹饪。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器,烹饪器具设置有多种烹饪模式,控制器能够基于启用的烹饪模式确定食材种类,然后能够根据食物容器中的食材种类控制辅助加热件的开启和关闭,或根据启用的烹饪模式控制辅助加热件的开启和关闭。也即,产品提前根据需要针对不同食材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烹饪程序,在烹饪时,控制器能够基于用户选择的烹饪模式,确定食材的种类,然后确定是否开启辅助加热件。当然,控制器也能够基于烹饪模式本身确定是否开启辅助加热件,比如,在对应的烹饪模式下已经限制了辅助加热件何时开启,何时关闭等。
可选地,烹饪器具可以为空气炸锅或烘烤装置。
具体地,当烹饪器具为空气炸锅时,则食物容器为炸篮,其中,可选地,烹饪腔的开口朝上设置。
具体地,当烹饪器具为烘烤装置时,则食物容器为烤箱内胆,其中,可选地,烹饪腔的开口朝前设置,即朝向用户一侧设置,方便用户拿取食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食物容器的底壁还包括位于中心区域周围的边缘区域,第一进气口设在边缘区域上。也即本申请中,分流件能够将气体分流成至少两个支路,一个支路的气体从食物容器底部的中线区域进入,另一路气体由食物容器底部的边缘侧进入到食物容器内,以此就确保了气流能够更为均匀地在食材表面流动的,确保食材的受热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分流件设置在食物容器的底壁和本体的底壁之间。辅助加热件设在本体上,位于食物容器的底部,比如食物容器的底壁的下方。
在该设计中,令分流件设置在食物容器的底壁和本体的底壁之间,分流件能够受到来自上下方向的作用力,分流件的位置稳定性好,能够有效延长分流件的使用寿命,与此同时还能够为食物容器提供支撑作用。
具体而言,当食物容器放置在分流件上时,食物容器施加于分流件向下的压力,本体能够为分流件提供向上的支撑力,在压力和支撑力的作用下,分流件被夹紧在本体和食物容器之间。而此时,为了方便辅助加热件加热,将辅助加热件也设置在食物容器的底壁的下方,以此辅助加热件产生的热量能够更高效地传递至第二流道的空气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辅助加热件设在本体的底壁。比如,本体包括壳体和炸桶,壳体具有容纳腔,风机组件的一部分设置在壳体上,风机组件的一部分位于容纳腔内;炸桶设置在容纳腔内,食物容器位于炸桶内,食物容器与炸桶之间具有风道;其中,辅助加热件,设在壳体和/或炸桶上,位于食物容器的底壁的下方。
在该设计中,本体包括壳体和炸桶,壳体包括外壳和底座,二者可拆卸地连接。壳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安装有风机组件的驱动件,风机位于容纳腔之外,具体地,风机位于炸桶和壳体之间的安装腔内。而辅助加热件可根据结构设计需求安装在壳体和/或炸桶上。
进一步地,辅助加热件安装在壳体和烹饪腔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辅助加热件安装在壳体和炸桶之间,也即辅助加热件安装在风道外部,以通过加热炸桶的底部而加热炸桶内、第二流道内的气体。
在另一可能的设计中,辅助加热件安装在炸桶和食物容器之间,位于食物容器的底壁的下方,也即辅助加热件位于第二风道内。在实际设置时,可根据需要将,辅助加热件设置在不同的位置。进一步地,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间隔设在食物容器的底壁上。
在该设计中,食物容器的顶部设有开口,食物容器的底壁间隔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被主加热件加热后的热空气能够经由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进入食物容器的内部,然后再由开口排出,进入风道内,也就是说,对于食物容器而言,热空气的流动路径为底部进风,顶部出风设置,热空气的流动方向为自下而上,这与热空气的自身流动原理相适应,能够令热空气更好地在烹饪腔内流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第一进气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进气口围绕第二进气口设置。
在该设计中,第二进气口布置在食物容器的底壁的中央位置,第一进气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进气口围绕第二进气口排布,即多个第一进气口靠外设置,即第二进气口、第一进气口由内向外排布。也就是说,第二流道内的热空气经由第二进气口被引导至烹饪腔的中心区域,第一流道内的热空气经由第一进气口被引导至烹饪腔的周向区域。
值得说明的是,当烹饪器具内未设有分流件时,经由风道的引导,热空气会沿着烹饪腔的四周流动,即烹饪腔的中心区域属于低温区,容易造成食物不熟的情况。本申请通过第二流道和第二进气口对烹饪腔的中心区域针对性地输送热空气,从而能够保证食材的受热均匀,提升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分流件可拆卸地设在食物容器和本体之间。
在该设计中,分流件与食物容器和本体之间具有可拆卸的连接关系,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证分流件的位置稳定性,保证热空气能够按照预定流动进入烹饪腔的相应区域,从而为低温区提供热量补偿。在使用结束后,能够将分流件与食物容器、本体分离,可以方便分流件的单独清洗。
或者是,分流件可分离地放置在食物容器和本体之间,分流件与食物容器、本体之间不具备连接关系,仅具有接触关系,从而方便分流件的拿取。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分流件设置在食物容器上。
在该设计中,分流件设在食物容器的外壁面上,当用户拿取食物容器时,分流件可以随同食物容器一起被拿出,由于食物容器的底部设有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分流件能够防止食物残渣从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处泄露,分流件不仅能够起到强制性地分流作用,还能够起到阻挡作用,防止食材残渣从底部的第一、第二进气口漏出。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分流件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设计中,分流件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分隔部、支撑部和凸出部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分流件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分流件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分流件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分流件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
进一步地,辅助加热件设置在分流件上。这样便不用将辅助加热件设置在食物容器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分流件包括分隔部和支撑部,分隔部的第一部分朝向食物容器凸出并形成凸出部,凸出部与食物容器接触,以使分隔部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之间具有第一流道。支撑部设在分隔部上以使分隔部与本体之间形成第二流道。
在该设计中,分流件包括分隔部和支撑部,分隔部的第一部分朝向食物容器凸出,形成凸出部,也就是说,分隔部的第一部分相对于分隔部的第二部分显露出来,从而形成凸出部,凸出部与食物容器接触,从而可以为食物容器提供结构支撑,分隔部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之间具有第一流道。
进一步地,分隔部背离食物容器的一侧还设有支撑部,支撑部能够与本体相接触,支撑部和分隔部之间具有第二流道。
需要说明的是,凸出部和支撑部分别与食物容器、本体相接触,从而实现食物容器相对于本体架空设置,在形成风道的同时,也能够对风道的一部分进行强制性分隔,从而形成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使得进入烹饪腔内的热空气能够更加均匀,减少或消除烹饪腔内送风盲区的存在,使得热量分布均匀,显著提升烹饪器具的烹制效果。
可选地,支撑部包括多个支撑块,多个支撑块间隔设置在分隔部的底面,多个支撑块分别与本体相接触。相邻两个支撑块之间的通道即为第二流道的一部分,在提供结构支撑的同时,也能够满足热空气的流动需求。
能够想到地,对于支撑部的具体形态可以是多样化地,比如,令支撑部的外表面形态为曲面设计,尽可能地减弱热空气流通过程中的阻力,降低噪音。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分流件包括:分隔部,分隔部的第一部分朝向食物容器凸出并形成凸出部,凸出部与食物容器接触,以使分隔部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之间具有第一流道;分隔部的第二部分沿背离凸出部的方向朝本体的底壁倾斜延伸,以使分隔部与本体之间形成第二流道。
在该设计中,分流件包括分隔部,分隔部用于将食物容器与本体的壁面之间分隔形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具体地,分隔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隔部的第一部分朝向食物容器凸出并形成凸出部,凸出部与食物容器的底壁接触,同时分隔部的第二部分朝背离分隔部的第一部分的方向延伸,如此,使得分隔部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的壁面之间形成了第一流道。
进一步地,凸出部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口,至少一个通气口与第二进气口连通。
在该设计中,凸出部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口,至少一个通气口与第二进气口连通,至少一个通气口可以作为第二流道的气流出口,当支撑部包括多个支撑块时,相邻支撑块之间的通道可以作为第二流道的气流入口。
进一步地,分隔部的第二部分沿背离凸出部的方向延伸,并且分隔部的延伸方向朝向本体的底壁,即分隔部的第二部分朝斜下方的方向延伸,如此,可以使得部分气流能够从分隔部与本体的壁面之间流入食物容器,以形成第二流道。
通过在分隔部中设置凸出部和朝背离凸出部的方向延伸的分隔部的得第二部分,可以通过分隔部与食物容器的壁面和本体的壁面分别构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使得进入烹饪腔内的热空气能够更加均匀,减少或消除烹饪腔内送风盲区的存在,使得热量分布均匀,显著提升烹饪器具的烹制效果。
进一步地,凸出部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口,至少一个通气口与第二进气口连通。
在该设计中,凸出部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口,至少一个通气口与第二进气口连通,至少一个通气口可以作为第二流道的气流出口,当支撑部包括多个支撑块时,相邻支撑块之间的通道可以作为第二流道的气流入口。
可选地,当通气口的数量为多个时,在多个通气口的作用下,经由第二流道引流来的热空气能够更加均匀分散地进入烹饪腔的中心区域,能够进一步地提升烹饪腔内热量分布的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通气口在本体的底壁上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1,分隔部在本体的底壁上的投影面积为S2,所S1与S2之商的范围为0.05至0.5。
在该设计中,对各个部件的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限定。具体地,通气口在本体的底壁上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1,分隔部在本体的底壁上的投影面积为S2,S1与S2之商的范围为0.05至0.5。
可理解地,若通气孔的总面积与分隔部的面积的比例关系决定了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的气流分配,通气孔的总面积越大,流经第二流道的气流越多。为了使流经第一流道和流经第二流道的气流相互匹配,以达到更好的烹饪效果,因此,将S1与S2之商的范围限定为0.05至0.5。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食物容器在本体的底壁上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3,S2与S3之商的范围为0.7至1.3。
在该设计中,对各个部件的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限定。具体地,分隔部在本体的底壁上的投影面积为S2,食物容器在本体的底壁上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3,S2与S3之商的范围为0.7至1.3。
可理解地,分隔部用于在食物容器与本体的壁面之间分隔形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因此,分隔部的面积与食物容器的底壁的面积之间不应相差过大,否则会导致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界限模糊而相互影响,或导致分隔件占用空间过大的问题。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本申请将S2与S3之商的范围限定为为0.7至1.3。如此,一方面能够保证分隔件的尺寸足够大,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之间不会相互影响,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分隔件占用过大的空间。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沿分隔部的厚度方向,凸出部的高度大于等于支撑部的高度。
在该设计中,沿分隔部的厚度方向,具体地,分隔部的厚度方向即为上下方向,凸出部的高度大于等于支撑部的高度,也就是说,第一流道的高度大于等于第二流道的高度,通过控制凸出部、支撑部的高度,从而可以对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的气流量进行控制,使得烹饪腔的中心区域的气流量和四周区域的气流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分隔部与食物容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1,分隔部与本体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2,h1与h2之商的范围为0.8至1.2。
在该设计中,对各个部件的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限定。具体地,分隔部与食物容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1,分隔部与本体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2,h1与h2之商的范围为0.8至1.2。
可理解地,分隔部与食物容器的底壁和本体的底壁之间分别构成了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而分隔部与食物容器的底壁和本体的底壁之间距离的不同会导致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截面尺寸不同,进而导致流经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气流的流量不同。为了使流经第一流道和流经第二流道的气流的流量相互匹配,以达到更好的烹饪效果,可将h1与h2之商的范围限定为0.8至1.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食物容器的底壁与本体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3,h1与h2之和小于h3。
在该设计中,对各个部件的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限定。具体地,分隔部与食物容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1,分隔部与本体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2,食物容器的底壁与本体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3,h1与h2之和小于h3。如此,可以使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位于食物容器的底壁与本体的底壁之间,使得流入烹饪腔的热空气更加均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食物容器的顶部与本体的底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为h4,分隔部的外边缘与食物容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5,分隔部的外边缘与本体的底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为h6;h5与h6之和小于h4,h5与h6之商的范围是0.8至1.2。
在该设计中,在分隔部的结构为分隔部的第二部分沿背离凸出部的方向朝本体的底壁倾斜延伸的情况下,对各个部件的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限定。具体地,食物容器的顶部与本体的底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为h4,分隔部的外边缘与食物容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5,分隔部的外边缘与本体的底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为h6;h5与h6之和小于h4,h5与h6之商的范围是0.8至1.2。
可理解地,由于分隔部的第二部分沿背离凸出部的方向朝本体的底壁倾斜延伸,分隔部的外边缘与食物容器的底壁之间即为第一流道的进气口,分隔部的外边缘与本体的底壁之间即为第二流道的进气口,通过将h5与h6之商的范围限定为0.8至1.2,可以使流经第一流道和流经第二流道的气流的流量相互匹配,使烹饪腔内的热空气更加均匀,进而达到更好的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分隔部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小于45°。
在该设计中,在分隔部的结构为分隔部的第二部分沿背离凸出部的方向朝本体的底壁倾斜延伸的情况下,分隔部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45°,如此,使得分隔部的第二部分能够朝斜下方延伸,进而使第一流道的流路截面尺寸逐渐缩小,提高了气流的流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分流件包括:分隔部,分隔部的第一部分朝向食物容器凸出并形成凸出部,凸出部与食物容器接触,分隔部的第二部分沿食物容器的底壁和食物容器的侧壁的方向延伸,以使分隔部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的底壁和食物容器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流道,分隔部的第二部分与本体的底壁和本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二流道。在该设计中,提出了另一种形式的分流件。其中,分流件包括分隔部,分隔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朝向食物容器凸出以形成凸出部,凸出部能够与食物容器的底壁接触。
进一步地,分隔部的第二部分为桶状结构,具体地,分隔部的第二部分沿食物容器的底壁和侧壁的方向延伸,即分隔部的第二部分所构成的桶装结构位于食物容器的外侧,分隔部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的底壁和侧壁共同构成了第一流道,热空气进入第一流道后,先后流经食物容器的侧壁和底壁,然后流入烹饪腔内。分隔部的第二部分与本体的底壁和侧壁共同构成了第二流道,热空气进入第二流道后,先后流经本体的侧壁和底壁,然后流入烹饪腔内。
通过将分隔部的第二部分设置为沿食物容器的底壁和食物容器的侧壁的方向延伸,从而增加了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长度,提高了对热空气的分流效果,使热空气能够更加均匀地流入烹饪腔,提高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导风罩,导风罩设置在本体上,导风罩能够罩设在食物容器的开口处,导风罩上设有通风口,通风口分别与风道和烹饪腔连通。
在该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导风罩,导风罩设置在本体上,导风罩能够罩设在食物容器的开口处,从而在烹饪腔的上方更好地引导空气流通。进一步地,导风罩上设有通风口,风道通过通风口实现烹饪腔的连通。其中,风机组件的一部分位于通风口处,能够令风机组件更好地驱动烹饪腔内的空气流动,导风罩能够将风机组件形成的动力源约束在烹饪腔的上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本体具有安装腔,食物容器可分离地设在安装腔内。风机组件包括驱动件和风机,驱动件设在本体上;风机与驱动件相连,风机位于食物容器的开口一侧。
在该设计中,本体具有安装腔,食物容器可分离地设在安装腔内,食物容器能够从本体上分离,方便用户拿取食材。
具体地,风机组件包括驱动件和风机,驱动件设在本体上。可选地,驱动件为驱动电机。风机能够受到驱动件的驱动旋转,从而驱动热空气流动。可选地,驱动件的一部分设置在安装腔外,即驱动件不外露设置,延长驱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驱动件在高温环境下发生安全隐患。风机位于安装腔内,从而实现气流的循环流通。
可选地,风机为离心风机。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包括空气炸锅。
进一步地,炸桶设置在容纳腔中,炸桶与壳体之间具有安装腔,安装腔的一部分形成风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食物容器的截面积与炸桶的截面积之商的范围是0.64至0.9。
在该设计中,食物容器的截面积与炸桶的截面积之商的范围是0.64至0.9,如此,可以为食物容器与炸桶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以形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使热空气能够更加充分地流入烹饪腔内,提高烹饪效果。并且,还能够避免炸桶占用过大的空间,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炸桶的内壁上设有导流部。
在该设计中,炸桶的内壁上设有导流部,当热空气在风道内流动时,导流部能够引导热空气更好地在风道内流动,减少气流循环过程的阻力,还能够令热空气有针对性地被输送至需要的位置。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分流件的投影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食物容器的投影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中热空气流动方向示意图之一;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中热空气流动方向示意图之二。
其中,图1至图1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烹饪器具,11本体,112炸桶,12食物容器,121烹饪腔,13风道,131第一流道,132第二流道,14分流件,141分隔部,142凸出部,143支撑部,144通气口,15导风罩,16风机组件,17主加热件,18辅助加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3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烹饪器具1。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如图1、图2、图3和图8所示,烹饪器具1包括本体11、食物容器12、分流件14、主加热件17和风机组件16和辅助加热件18,食物容器12设置在本体11内,食物容器12包括一侧开口的烹饪腔121,食物容器12上设有分别与烹饪腔121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食物容器12和本体11之间具有风道13,分流件14设在风道13内,分流件14和食物容器12之间具有与第一进气口连通的第一流道131,分流件14和本体11之间具有与第二进气口连通的第二流道132,主加热件17设在本体11上,主加热件17能够加热烹饪腔121内的空气,风机组件16设在本体11上,风机组件16能够驱动空气在烹饪腔121和风道13内循环流通。
进一步地,第二进气口设置在食物容器12的底壁的中心区域上。辅助加热件18,设在本体11上,用于加热第二流道132内的气体
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1包括本体11、食物容器12、分流件14、主加热件17和风机组件16和辅助加热件18,其中,食物容器12包括一侧开口的烹饪腔121,烹饪腔121内用于放置食材。食物容器12设置在本体11中,食物容器12和本体11之间具有风道13,风道13与烹饪腔121连通,在烹饪器具1工作过程中,空气能够在风道13与烹饪腔121之间循环连通。能够想到地,当空气在风道13和烹饪腔121之间循环流通时,食物容器12上的开口可以用于烹饪腔121内的空气排出,风道13内的空气能够经由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进入烹饪腔121。具体地,风道13内的空气能够经由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进入烹饪腔121内,然后再经由烹饪腔121的开口排向风道13。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对应于烹饪腔121的不同区域设置。具体而言,第一进气口位于外侧区域,而第二进气口位于食物容器12的中部区域,也即过食物容器12的底部的中心点的区域。而中部区域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其中,分流件14设在风道13内部。可选地,分流件14可以连接在食物容器12上,或者,分流件14连接在本体11上,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即可。分流件14能够把风道13的一部分划分为两个流道,即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第一流道131通过第一进气口与烹饪腔121连通,第二流道132通过第二进气口与烹饪腔121连通,空气能够经由第一流道131、第二流道132被输送至烹饪腔121的不同区域,从而可以令烹饪腔121内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对烹饪腔121内的送风盲区进行补偿。
可选地,第一流道13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第二流道13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即通过设置分流件14,能够将风道13的至少一部分分隔成为至少两个流道,即通过分流件14强制分配热气流,可有效改善温度的均匀性,从而提升烹饪效果,可以对烹饪腔121的不同区域进行针对性地送风,使得烹饪腔121内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提升烹饪器具1的烹饪效果。
其中,主加热件17设置在本体11上,主加热件17能够加热烹饪腔121内的空气,进而可以对位于烹饪腔12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可选地,主加热件17为加热管,加热管盘绕设置,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有效增加加热管的表面积,从而提升加热管与烹饪腔121内部空气的热量交换,加快换热效率。
其中,风机组件16设置在本体11上,风机组件16能够提供动力源,用于驱动空气在烹饪腔121和风道13内循环流通。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辅助加热件18靠近食物容器12的底部设置,以用于加热食物容器12底部的气体。具体而言,辅助加热件18可以放在食物容器12的底壁、本体11的底壁或者本体11和食物容器12之间,比如两者之间的分流件上。通过辅助加热件18可以将底部的气体进行辅助加热,而主加热件17一般设置在上部,也即主加热件17设置在食物容器12的一侧,而辅助加热件18设置在食物容器12的另一侧,也即主加热件17和辅助加热件18设置在食物容器12的两侧,这样通过主加热件17和辅助加热件18便可从食物容器12的两侧加热空气,这样便可提高产品对食材烹饪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辅助加热件18对应第二流道12设置。辅助加热件18主要用于加热第二流道12的气体,以便能够将由食物容器12的中心区域进入的气体进行加热。在使用时,可根据食材的种类来开启或关闭辅助加热件18,也即该种方案,能够针对不同种类的食材,采用不同的加热模式,以提升食材受热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辅助加热件18设在食物容器12的外底壁面上或位于食物容器12内。或者,辅助加热件18设在本体11的内底壁上或设置在本体11和食物容器12之间。辅助加热件18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结构合理设置。
其中,如图1所示,辅助加热件18主要用于加热第二流道132的气体,以便能够将由食物容器12的中心区域进入的气体进行加热。在使用时,可根据食材的种类来开启或关闭辅助加热件18,也即该种方案,能够针对不同种类的食材,采用不同的加热模式,以提升食材受热的均匀性。
具体而言,烹饪器具包括控制器,与辅助加热件18连接,能够根据食材的种类或烹饪器具的运行模式开启或关闭辅助加热件18。比如,在烹饪一些风阻较小的食材时(如零散的鸡翅,单层薯条,零散的红薯,板栗等),此时,底部的分流件14可以将气流向中心引导。由于食材风阻较小,气流能够很好的从中心穿透食材,以保证食材的受热均匀性。而当食材阻力较大时(如整锅鸡翅,整锅薯条等),此时由于分流件14隔开的两层风道的阻力存在差异,通常从中心流过的气流需要经过更长的流道,意味着更高的风阻以及风量更小,此时单靠气流已经无法实现均匀加热食材。可以通过开启底部的辅助加热件18来二次加热经过分流件14下风道的气流,使得通过中心的气流温度更高,从而补充中心食材的热量。而当风道被食材比如烹饪的整鸡、披萨或者面饼等食材)完全堵死时(,由于食材平铺在食物容器12底部,气流无法形成循环,气流更多是在顶部空转(食物容器12顶部空气温度高于底部),通常会导致食材上下面受热不均匀,底部不容易熟,此时可以打开底部辅助加热件18,对食材底部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进一步对食材底部加热。而常规空气炸锅,由于烹饪腔内部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缺乏有效的导流扰流结构,食材的受热均匀性较差。且由于没有考虑到食材特点不同,导致不同食材的烹饪效果不一样。而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风道结构,结合辅助热源,充分考虑了不同食材在烹饪时流场温度场的不同,能够实现不同特点食材的均匀烹饪。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器,烹饪器具设置有多种烹饪模式,控制器能够基于启用的烹饪模式确定食材种类,然后能够根据食物容器12中的食材种类控制辅助加热件18的开启和关闭,或根据启用的烹饪模式控制辅助加热件18的开启和关闭。也即,产品提前根据需要针对不同食材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烹饪程序,在烹饪时,控制器能够基于用户选择的烹饪模式,确定食材的种类,然后确定是否开启辅助加热件18。当然,控制器也能够基于烹饪模式本身确定是否开启辅助加热件18,比如,在对应的烹饪模式下已经限制了辅助加热件18何时开启,何时关闭等。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食物容器12的底壁还包括位于中心区域周围的边缘区域,第一进气口设在边缘区域上。也即本申请中,分流件14能够将气体分流成至少两个支路,一个支路的气体从食物容器12底部的中线区域进入,另一路气体由食物容器12底部的边缘侧进入到食物容器12内,以此就确保了气流能够更为均匀地在食材表面流动的,确保食材的受热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分流件14设置在食物容器12的底壁和本体11的底壁之间;辅助加热件18,设在本体11上,位于食物容器12的底壁的下方。
在该设计中,令分流件14设置在食物容器12的底壁和本体11的底壁之间,分流件14能够受到来自上下方向的作用力,分流件14的位置稳定性好,能够有效延长分流件14的使用寿命,与此同时还能够为食物容器12提供支撑作用。
具体而言,当食物容器12放置在分流件14上时,食物容器12施加于分流件14向下的压力,本体11能够为分流件14提供向上的支撑力,在压力和支撑力的作用下,分流件14被夹紧在本体11和食物容器12之间。而此时,为了方便辅助加热件18加热,将辅助加热件18也设置在食物容器12的底壁的下方,以此辅助加热件18产生的热量能够更高效地传递至第二流道132的空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本体11包括壳体和炸桶112,壳体具有容纳腔,风机组件的一部分设置在壳体上,风机组件的一部分位于容纳腔内;炸桶112设置在容纳腔内,食物容器12位于炸桶112内,食物容器12与炸桶112之间具有风道;其中,辅助加热件18,设在壳体和/或炸桶112上,位于食物容器12的底壁的下方。
在该设计中,本体11包括壳体和炸桶112,壳体包括外壳和底座,二者可拆卸地连接。壳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安装有风机组件的驱动件,风机位于容纳腔之外,具体地,风机位于炸桶112和壳体之间的安装腔内。而辅助加热件18可根据结构设计需求安装在壳体和/或炸桶112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辅助加热件18安装在壳体和炸桶112之间,也即辅助加热件18安装在风道外部,以通过加热炸桶112的底部而加热炸桶112内、第二流道132内的气体。
在另一可能的实施例中,辅助加热件18安装在炸桶112和食物容器12之间,位于食物容器12的底壁的下方,也即辅助加热件18位于第二风道内。在实际设置时,可根据需要将,辅助加热件18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可选地,烹饪器具1可以为空气炸锅或烘烤装置。
具体地,当烹饪器具1为空气炸锅时,则食物容器12为炸篮,其中,可选地,烹饪腔121的开口朝上设置。
具体地,当烹饪器具1为烘烤装置时,则食物容器12为烤箱内胆,其中,可选地,烹饪腔121的开口朝前设置,即朝向用户一侧设置,方便用户拿取食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9和图13所示,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间隔设在食物容器12的底壁上。
在该实施例中,食物容器12的顶部设有开口,食物容器12的底壁间隔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被主加热件17加热后的热空气能够经由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进入食物容器12的内部,然后再由开口排出,进入风道13内,也就是说,对于食物容器12而言,热空气的流动路径为底部进风,顶部出风设置,热空气的流动方向为自下而上,这与热空气的自身流动原理相适应,能够令热空气更好地在烹饪腔121内流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进气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进气口围绕第二进气口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进气口布置在食物容器12的底壁的中央位置,第一进气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进气口围绕第二进气口排布,即多个第一进气口靠外设置,即第二进气口、第一进气口由内向外排布。也就是说,第二流道132内的热空气经由第二进气口被引导至烹饪腔121的中心区域,第一流道131内的热空气经由第一进气口被引导至烹饪腔121的周向区域。
值得说明的是,当烹饪器具1内未设有分流件14时,经由风道13的引导,热空气会沿着烹饪腔121的四周流动,即烹饪腔121的中心区域属于低温区,容易造成食物不熟的情况。本申请通过第二流道132和第二进气口对烹饪腔121的中心区域针对性地输送热空气,从而能够保证食材的受热均匀,提升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分流件14可拆卸地设在食物容器12和本体11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分流件14与食物容器12和本体11之间具有可拆卸的连接关系,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证分流件14的位置稳定性,保证热空气能够按照预定流动进入烹饪腔121的相应区域,从而为低温区提供热量补偿。在使用结束后,能够将分流件14与食物容器12、本体11分离,可以方便分流件14的单独清洗。
或者是,分流件14可分离地放置在食物容器12和本体11之间,分流件14与食物容器12、本体11之间不具备连接关系,仅具有接触关系,从而方便分流件14的拿取。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分流件14设置在食物容器12上。
在该实施例中,分流件14设在食物容器12的外壁面上,当用户拿取食物容器12时,分流件14可以随同食物容器12一起被拿出,由于食物容器12的底部设有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分流件14能够防止食物残渣从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处泄露,分流件14不仅能够起到强制性地分流作用,还能够起到阻挡作用,防止食材残渣从底部的第一、第二进气口漏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11和图12所示,分流件14设置在食物容器12的底壁和本体11的底壁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令分流件14设置在食物容器12的底壁和本体11的底壁之间,分流件14能够受到来自上下方向的作用力,分流件14的位置稳定性好,能够有效延长分流件14的使用寿命,与此同时还能够为食物容器12提供支撑作用。
具体而言,当食物容器12放置在分流件14上时,食物容器12施加于分流件14向下的压力,本体11能够为分流件14提供向上的支撑力,在压力和支撑力的作用下,分流件14被夹紧在本体11和食物容器12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分流件14包括分隔部141和支撑部143,分隔部141的第一部分朝向食物容器12凸出并形成凸出部142,凸出部142与食物容器12接触,以使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12之间具有第一流道131。支撑部143设在分隔部141上以使分隔部141与本体11之间形成第二流道132。
在该实施例中,分流件14包括分隔部141和支撑部143,分隔部141的第一部分朝向食物容器12凸出,形成凸出部142,也就是说,分隔部141的第一部分相对于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显露出来,从而形成凸出部142,凸出部142与食物容器12接触,从而可以为食物容器12提供结构支撑,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12之间具有第一流道131。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分隔部141背离食物容器12的一侧还设有支撑部143,支撑部143能够与本体11相接触,支撑部143和分隔部141之间具有第二流道132。
需要说明的是,凸出部142和支撑部143分别与食物容器12、本体11相接触,从而实现食物容器12相对于本体11架空设置,在形成风道13的同时,也能够对风道13的一部分进行强制性分隔,从而形成第一流道131、第二流道132,使得进入烹饪腔121内的热空气能够更加均匀,减少或消除烹饪腔121内送风盲区的存在,使得热量分布均匀,显著提升烹饪器具1的烹制效果。
可选地,支撑部143包括多个支撑块,多个支撑块间隔设置在分隔部141的底面,多个支撑块分别与本体11相接触。相邻两个支撑块之间的通道即为第二流道132的一部分,在提供结构支撑的同时,也能够满足热空气的流动需求。
能够想到地,对于支撑部143的具体形态可以是多样化地,比如,令支撑部143的外表面形态为曲面设计,尽可能地减弱热空气流通过程中的阻力,降低噪音。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8、图9、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分流件14包括:分隔部141,分隔部141的第一部分朝向食物容器12凸出并形成凸出部142,凸出部142与食物容器12接触,以使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12之间具有第一流道131;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沿背离凸出部142的方向朝本体的底壁倾斜延伸,以使分隔部141与本体之间形成第二流道132。
在该实施例中,分流件14包括分隔部141,分隔部141用于将食物容器12与本体的壁面之间分隔形成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具体地,分隔部141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隔部141的第一部分朝向食物容器12凸出并形成凸出部142,凸出部142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接触,同时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朝背离分隔部141的第一部分的方向延伸,如此,使得分隔部141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12的壁面之间形成了第一流道131。
进一步地,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沿背离凸出部142的方向延伸,并且分隔部141的延伸方向朝向本体的底壁,即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朝斜下方的方向延伸,如此,可以使得部分气流能够从分隔部141与本体的壁面之间流入食物容器12,以形成第二流道132。
通过在分隔部141中设置凸出部142和朝背离凸出部142的方向延伸的分隔部141的得第二部分,可以通过分隔部141与食物容器12的壁面和本体的壁面分别构成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使得进入烹饪腔121内的热空气能够更加均匀,减少或消除烹饪腔121内送风盲区的存在,使得热量分布均匀,显著提升烹饪器具的烹制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凸出部142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口144,至少一个通气口144与第二进气口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凸出部142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口144,至少一个通气口144与第二进气口连通,至少一个通气口144可以作为第二流道132的气流出口,当支撑部143包括多个支撑块时,相邻支撑块之间的通道可以作为第二流道132的气流入口。
可选地,当通气口144的数量为多个时,在多个通气口144的作用下,经由第二流道132引流来的热空气能够更加均匀分散地进入烹饪腔121的中心区域,能够进一步地提升烹饪腔121内热量分布的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通气口144在本体11的底壁上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1,分隔部141在本体11的底壁上的投影面积为S2,所S1与S2之商的范围为0.05至0.5。
在该实施例中,对各个部件的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限定。具体地,通气口144在本体11的底壁上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1,分隔部141在本体11的底壁上的投影面积为S2,S1与S2之商的范围为0.05至0.5。
可理解地,若通气孔的总面积与分隔部141的面积的比例关系决定了第一流道131与第二流道132的气流分配,通气孔的总面积越大,流经第二流道132的气流越多。为了使流经第一流道131和流经第二流道132的气流相互匹配,以达到更好的烹饪效果,因此,将S1与S2之商的范围限定为0.05至0.5。
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通气口144仅有一个的情况下,且分隔部为圆形的情况下,通气口144的内径A与分隔部的直径B的比值范围是0.22至0.7。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食物容器12在本体11的底壁上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3,S2与S3之商的范围为0.7至1.3。
在该实施例中,对各个部件的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限定。具体地,分隔部141在本体11的底壁上的投影面积为S2,食物容器12在本体11的底壁上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3,S2与S3之商的范围为0.7至1.3。
可理解地,分隔部141用于在食物容器12与本体11的壁面之间分隔形成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因此,分隔部141的面积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的面积之间不应相差过大,否则会导致第一流道131与第二流道132界限模糊而相互影响,或导致分隔件占用空间过大的问题。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本申请将S2与S3之商的范围限定为为0.7至1.3。如此,一方面能够保证分隔件的尺寸足够大,第一流道131与第二流道132之间不会相互影响,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分隔件占用过大的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食物容器12的截面和分隔部141均为圆形的情况下,分隔部141的直径B与食物容器12的内径C的比值的范围是0.85至1.15。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沿分隔部141的厚度方向,凸出部142的高度大于等于支撑部143的高度。
在该实施例中,沿分隔部141的厚度方向,具体地,分隔部141的厚度方向即为上下方向,凸出部142的高度大于等于支撑部143的高度,也就是说,第一流道131的高度大于等于第二流道132的高度,通过控制凸出部142、支撑部143的高度,从而可以对第一流道131、第二流道132的气流量进行控制,使得烹饪腔121的中心区域的气流量和四周区域的气流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分隔部141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1,分隔部141与本体1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2,h1与h2之商的范围为0.8至1.2。
在该实施例中,对各个部件的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限定。具体地,分隔部141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1,分隔部141与本体1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2,h1与h2之商的范围为0.8至1.2。
可理解地,分隔部141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和本体11的底壁之间分别构成了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而分隔部141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和本体11的底壁之间距离的不同会导致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的截面尺寸不同,进而导致流经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的气流的流量不同。为了使流经第一流道131和流经第二流道132的气流的流量相互匹配,以达到更好的烹饪效果,可将h1与h2之商的范围限定为0.8至1.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食物容器12的底壁与本体1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3,h1与h2之和小于h3。
在该实施例中,对各个部件的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限定。具体地,分隔部141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1,分隔部141与本体1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2,食物容器12的底壁与本体1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3,h1与h2之和小于h3。如此,可以使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位于食物容器12的底壁与本体11的底壁之间,使得流入烹饪腔121的热空气更加均匀。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食物容器12的顶部与本体11的底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为h4,分隔部141的外边缘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5,分隔部141的外边缘与本体11的底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为h6;h5与h6之和小于h4,h5与h6之商的范围是0.8至1.2。
在该实施例中,在分隔部141的结构为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沿背离凸出部142的方向朝本体11的底壁倾斜延伸的情况下,对各个部件的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限定。具体地,食物容器12的顶部与本体11的底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为h4,分隔部141的外边缘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5,分隔部141的外边缘与本体11的底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为h6;h5与h6之和小于h4,h5与h6之商的范围是0.8至1.2。
可理解地,由于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沿背离凸出部142的方向朝本体11的底壁倾斜延伸,分隔部141的外边缘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之间即为第一流道131的进气口,分隔部141的外边缘与本体11的底壁之间即为第二流道132的进气口,通过将h5与h6之商的范围限定为0.8至1.2,可以使流经第一流道131和流经第二流道132的气流的流量相互匹配,使烹饪腔121内的热空气更加均匀,进而达到更好的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小于45°。
在该实施例中,在分隔部141的结构为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沿背离凸出部142的方向朝本体11的底壁倾斜延伸的情况下,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45°,如此,使得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能够朝斜下方延伸,进而使第一流道131的流路截面尺寸逐渐缩小,提高了气流的流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分流件14包括:分隔部141,分隔部141的第一部分朝向食物容器12凸出并形成凸出部142,凸出部142与食物容器12接触,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沿食物容器12的底壁和食物容器12的侧壁的方向延伸,以使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和食物容器12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流道131,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与本体11的底壁和本体11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二流道132。在该实施例中,提出了另一种形式的分流件14。其中,分流件14包括分隔部141,分隔部141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朝向食物容器12凸出以形成凸出部142,凸出部142能够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接触。
进一步地,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为桶状结构,具体地,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沿食物容器12的底壁和侧壁的方向延伸,即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所构成的桶装结构位于食物容器12的外侧,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12的底壁和侧壁共同构成了第一流道131,热空气进入第一流道131后,先后流经食物容器12的侧壁和底壁,然后流入烹饪腔121内。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与本体11的底壁和侧壁共同构成了第二流道132,热空气进入第二流道132后,先后流经本体11的侧壁和底壁,然后流入烹饪腔121内。
通过将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设置为沿食物容器12的底壁和食物容器12的侧壁的方向延伸,从而增加了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的长度,提高了对热空气的分流效果,使热空气能够更加均匀地流入烹饪腔121,提高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分流件14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分流件14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分隔部141、支撑部143和凸出部142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分流件14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分流件14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分流件14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分流件14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还包括导风罩15,导风罩15设置在本体11上,导风罩15能够罩设在食物容器12的开口处,导风罩15上设有通风口,通风口分别与风道13和烹饪腔121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还包括导风罩15,导风罩15设置在本体11上,导风罩15能够罩设在食物容器12的开口处,从而在烹饪腔121的上方更好地引导空气流通。进一步地,导风罩15上设有通风口,风道13通过通风口实现烹饪腔121的连通。其中,风机组件16的一部分位于通风口处,能够令风机组件16更好地驱动烹饪腔121内的空气流动,导风罩15能够将风机组件16形成的动力源约束在烹饪腔121的上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体11具有安装腔,食物容器12可分离地设在安装腔内。风机组件16包括驱动件和风机,驱动件设在本体11上;风机与驱动件相连,风机位于食物容器12的开口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11具有安装腔,食物容器12可分离地设在安装腔内,食物容器12能够从本体11上分离,方便用户拿取食材。
具体地,风机组件16包括驱动件和风机,驱动件设在本体11上。可选地,驱动件为驱动电机。风机能够受到驱动件的驱动旋转,从而驱动热空气流动。可选地,驱动件的一部分设置在安装腔外,即驱动件不外露设置,延长驱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驱动件在高温环境下发生安全隐患。风机位于安装腔内,从而实现气流的循环流通。
可选地,风机为离心风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包括空气炸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体11包括壳体和炸桶112,壳体具有容纳腔,风机组件16的一部分设置在壳体上,风机组件16的一部分位于容纳腔内;炸桶112设置在容纳腔内,食物容器12位于炸桶112内,食物容器12与炸桶112之间具有风道13。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11包括壳体和炸桶112,壳体包括外壳和底座,二者可拆卸地连接。壳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安装有风机组件16的驱动件,风机位于容纳腔之外,具体地,风机位于炸桶112和壳体之间的安装腔内。
进一步地,炸桶112设置在容纳腔中,炸桶112与壳体之间具有安装腔,安装腔的一部分形成风道1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食物容器12的截面积与炸桶112的截面积之商的范围是0.64至0.9。
在该实施例中,食物容器12的截面积与炸桶112的截面积之商的范围是0.64至0.9,如此,可以为食物容器12与炸桶112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以形成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使热空气能够更加充分地流入烹饪腔121内,提高烹饪效果。并且,还能够避免炸桶112占用过大的空间,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
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食物容器12和炸桶112的截面均为圆形的情况下,食物容器12的内径C与炸桶112的内径D的比值范围为0.8至0.95。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炸桶112的内壁上设有导流部。
在该实施例中,炸桶112的内壁上设有导流部,当热空气在风道13内流动时,导流部能够引导热空气更好地在风道13内流动,减少气流循环过程的阻力,还能够令热空气有针对性地被输送至需要的位置。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1包括本体11、食物容器12、分流件14、主加热件17和风机组件16,其中,食物容器12包括一侧开口的烹饪腔121,烹饪腔121内用于放置食材。食物容器12设置在本体11中,食物容器12和本体11之间具有风道13,风道13与烹饪腔121连通,在烹饪器具1工作过程中,空气能够在风道13与烹饪腔121之间循环连通。能够想到地,当空气在风道13和烹饪腔121之间循环流通时,食物容器12上的开口可以用于烹饪腔121内的空气排出,风道13内的空气能够经由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进入烹饪腔121。具体地,风道13内的空气能够经由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进入烹饪腔121内,然后再经由烹饪腔121的开口排向风道13。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对应于烹饪腔121的不同区域设置。
其中,分流件14设在风道13内部。可选地,分流件14可以连接在食物容器12上,或者,分流件14连接在炸桶112上,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即可。分流件14能够把风道13的一部分划分为两个流道,即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第一流道131通过第一进气口与烹饪腔121连通,第二流道132通过第二进气口与烹饪腔121连通,空气能够经由第一流道131、第二流道132被输送至烹饪腔121的不同区域,从而可以令烹饪腔121内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对烹饪腔121内的送风盲区进行补偿。
可选地,第一流道13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第二流道13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即通过设置分流件14,能够将风道13的至少一部分分隔成为至少两个流道,即通过分流件14强制分配热气流,可有效改善温度的均匀性,从而提升烹饪效果,可以对烹饪腔121的不同区域进行针对性地送风,使得烹饪腔121内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提升烹饪器具1的烹饪效果。
其中,主加热件17设置在本体11上,主加热件17能够加热烹饪腔121内的空气,进而可以对位于烹饪腔12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可选地,主加热件17为加热管,加热管盘绕设置,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有效增加加热管的表面积,从而提升加热管与烹饪腔121内部空气的热量交换,加快换热效率。
其中,风机组件16设置在本体11上,风机组件16能够提供动力源,用于驱动空气在烹饪腔121和风道13内循环流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食物容器12的顶部设有开口,食物容器12的底壁间隔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被主加热件17加热后的热空气能够经由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进入食物容器12的内部,然后再由开口排出,进入风道13内,也就是说,对于食物容器12而言,热空气的流动路径为底部进风,顶部出风设置,热空气的流动方向为自下而上,这与热空气的自身流动原理相适应,能够令热空气更好地在烹饪腔121内流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二进气口布置在食物容器12的底壁的中央位置,第一进气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进气口围绕第二进气口排布,即多个第一进气口靠外设置,即第二进气口、第一进气口由内向外排布。也就是说,第二流道132内的热空气经由第二进气口被引导至烹饪腔121的中心区域,第一流道131内的热空气经由第一进气口被引导至烹饪腔121的周向区域。
值得说明的是,当烹饪器具1内未设有分流件14时,经由风道13的引导,热空气会沿着烹饪腔121的四周流动,即烹饪腔121的中心区域属于低温区,容易造成食物不熟的情况。本申请通过第二流道132和第二进气口对烹饪腔121的中心区域针对性地输送热空气,从而能够保证食材的受热均匀,提升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分流件14与食物容器12和本体11之间具有可拆卸的连接关系,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证分流件14的位置稳定性,保证热空气能够按照预定流动进入烹饪腔121的相应区域,从而为低温区提供热量补偿。在使用结束后,能够将分流件14与食物容器12、本体11分离,可以方便分流件14的单独清洗。
或者是,分流件14可分离地放置在食物容器12和本体11之间,分流件14与食物容器12、本体11之间不具备连接关系,仅具有接触关系,从而方便分流件14的拿取。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分流件14设在食物容器12的外壁面上,当用户拿取食物容器12时,分流件14可以随同食物容器12一起被拿出,由于食物容器12的底部设有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分流件14能够防止食物残渣从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处泄露,分流件14不仅能够起到强制性地分流作用,还能够起到阻挡作用,防止食材残渣从底部的第一、第二进气口漏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令分流件14设置在食物容器12的底壁和本体11的底壁之间,分流件14能够受到来自上下方向的作用力,分流件14的位置稳定性好,能够有效延长分流件14的使用寿命,与此同时还能够为食物容器12提供支撑作用。
具体而言,当食物容器12放置在分流件14上时,食物容器12施加于分流件14向下的压力,本体11能够为分流件14提供向上的支撑力,在压力和支撑力的作用下,分流件14被夹紧在本体11和食物容器12之间。
如图1和图2所示,分流件14包括分隔部141和支撑部143,分隔部141的第一部分朝向食物容器12凸出并形成凸出部142,凸出部142与食物容器12接触,以使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12之间具有第一流道131。支撑部143设在分隔部141上以使分隔部141与本体11之间形成第二流道132。
在该实施例中,分流件14包括分隔部141和支撑部143,分隔部141的第一部分朝向食物容器12凸出,形成凸出部142,也就是说,分隔部141的第一部分相对于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显露出来,从而形成凸出部142,凸出部142与食物容器12接触,从而可以为食物容器12提供结构支撑,分隔部141的第二部分与食物容器12之间具有第一流道131。
进一步地,分隔部141背离食物容器12的一侧还设有支撑部143,支撑部143能够与本体11相接触,支撑部143和分隔部141之间具有第二流道132。
需要说明的是,凸出部142和支撑部143分别与食物容器12、本体11相接触,从而实现食物容器12相对于本体11架空设置,在形成风道13的同时,也能够对风道13的一部分进行强制性分隔,从而形成第一流道131、第二流道132,使得进入烹饪腔121内的热空气能够更加均匀,减少或消除烹饪腔121内送风盲区的存在,使得热量分布均匀,显著提升烹饪器具1的烹制效果。
可选地,支撑部143包括多个支撑块,多个支撑块间隔设置在分隔部141的底面,多个支撑块分别与本体11相接触。相邻两个支撑块之间的通道即为第二流道132的一部分,在提供结构支撑的同时,也能够满足热空气的流动需求。
能够想到地,对于支撑部143的具体形态可以是多样化地,比如,令支撑部143的外表面形态为曲面设计,尽可能地减弱热空气流通过程中的阻力,降低噪音。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风机组件包括两个风叶以及带动风叶旋转的电机,固定电机的电机支架。主加热件为发热管。
在本申请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5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
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
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0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5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
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
食物容器,设置在所述本体内,所述食物容器包括一侧开口的烹饪腔,所述食物容器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烹饪腔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食物容器和所述本体之间具有风道,所述第二进气口设置在所述食物容器的底壁的中心区域上;
分流件,设在所述风道内,所述分流件和所述食物容器之间至少具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的第一流道,所述分流件和所述本体之间至少具有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的第二流道;
主加热件,设在所述本体上,所述主加热件能够加热所述烹饪腔内的空气;
风机组件,设在所述本体上,所述风机组件能够驱动空气在所述烹饪腔和所述风道内循环流通;
辅助加热件,用于加热所述烹饪腔内的气体或所述本体与所述食物容器的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食物容器的底壁还包括位于所述中心区域周围的边缘区域,所述第一进气口设在所述边缘区域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气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进气口围绕所述第二进气口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件设置在所述食物容器的底壁和所述本体的底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加热件靠近所述食物容器的底部设置;和/或
所述辅助加热件对应所述第二流道设置,和/或所述辅助加热件用于加热所述第二流道内的气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加热件设在所述食物容器的外底壁面上,或
所述辅助加热件设在所述食物容器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加热件设在所述本体的内底壁上或设置在所述本体和所述食物容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器,与所述辅助加热件连接,能够根据食物容器中的食材种类控制所述辅助加热件的开启和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器,所述烹饪器具设置有多种烹饪模式,所述控制器能够基于启用的烹饪模式确定食材种类,然后能够根据食物容器中的食材种类控制所述辅助加热件的开启和关闭,或根据启用的烹饪模式控制所述辅助加热件的开启和关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件可拆卸地设在所述食物容器和所述本体之间,或所述分流件设置在所述食物容器上;和/或
所述分流件为一体式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分流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包括:
分隔部,所述分隔部的第一部分朝向所述食物容器凸出并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食物容器接触,以使所述分隔部的第二部分与所述食物容器之间具有所述第一流道;
支撑部,设在所述分隔部上以使所述分隔部与所述本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道;
所述凸出部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口,所述至少一个通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包括:
分隔部,所述分隔部的第一部分朝向所述食物容器凸出并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食物容器接触,以使所述分隔部的第二部分与所述食物容器之间具有所述第一流道;
所述分隔部的第二部分沿背离所述凸出部的方向朝所述本体的底壁倾斜延伸,以使所述分隔部与所述本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道;
所述凸出部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口,所述至少一个通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包括:
分隔部,所述分隔部的第一部分朝向所述食物容器凸出并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食物容器接触,所述分隔部的第二部分沿所述食物容器的底壁和食物容器的侧壁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分隔部的第二部分与所述食物容器的底壁和食物容器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流道,所述分隔部的第二部分与所述本体的底壁和本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导风罩,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导风罩能够罩设在所述食物容器的开口处,所述导风罩上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分别与所述风道和所述烹饪腔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空气炸锅。
CN202223549779.1U 2022-12-27 2022-12-27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88700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49779.1U CN218870095U (zh) 2022-12-27 2022-12-27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49779.1U CN218870095U (zh) 2022-12-27 2022-12-27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70095U true CN218870095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52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49779.1U Active CN218870095U (zh) 2022-12-27 2022-12-27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700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0421883B2 (en) Air fryer
CN210124638U (zh) 具有炸锅功能的烹饪器具
CN217137661U (zh) 一种立体热风循环的空气炸锅
CN218870095U (zh) 烹饪器具
CN113251449A (zh) 烹饪设备
CN113143053A (zh) 烹饪设备
CN218791882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6907659U (zh) 空气炸锅
CN216907656U (zh) 炸桶及空气炸锅
CN214484287U (zh) 烹饪器具
CN214841037U (zh) 用于烹饪设备的搁架装置和烹饪设备
CN212661665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113940558A (zh) 空气炸锅
CN217565764U (zh) 烹饪器具
CN218484375U (zh) 烹饪器具
CN216907658U (zh) 空气炸锅
CN218791894U (zh) 烹饪器具
CN217039762U (zh)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937781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6534973U (zh) 具有空气炸功能的烹饪设备
CN216907657U (zh) 空气炸锅
CN216293752U (zh) 一种蒸烤内胆结构及蒸烤一体机
CN220898525U (zh) 一种具有引流通道的烹饪器具
CN220937766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7659362U (zh) 烤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