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51449A - 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51449A
CN113251449A CN202110535224.2A CN202110535224A CN113251449A CN 113251449 A CN113251449 A CN 113251449A CN 202110535224 A CN202110535224 A CN 202110535224A CN 113251449 A CN113251449 A CN 1132514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drive
cavity
cooking apparatus
coo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3522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51449B (zh
Inventor
赵在满
安林
凌奇宏
刘刚
谢铭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3522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514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514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144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3386 priority patent/WO2022242655A1/zh
Priority to EP22803975.6A priority patent/EP4343208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514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14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3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 F24C15/32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C15/325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electrically-hea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2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using microwa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12Side rests; Side plates; Cover lids; Splash guards; Racks outside ovens, e.g. for drying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16Shelves, racks or trays inside ovens; Support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34Elements and arrangements for heat storage or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烹饪设备,烹饪设备包括:壳体,壳体内具有烹饪腔;气体循环装置,气体循环装置设置于壳体且用于驱动烹饪腔内的气体流动循环,气体循环装置包括:气体驱动部,通过气体驱动部对气体的驱动作用,使得被驱动的气体的第一部分能够沿第一方向运动、且第二部分能够沿第二方向运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一个为气体驱动部的周向方向且另一个为气体驱动部的径向方向。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设备使烹饪腔内气体充分流动,增加热对流发生区域与发生强度,保证均匀的温度场和热对流,令食物更快速地脱水上色,解决了热对流发生不充分导致的烧焦问题,温度监控数据能更加精确地反应对食物的加热温度,实现加热过程的精准控制。

Description

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房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具有空气炸功能的微波炉中,热风流动不充分、不均匀,导致出现食物上色不一致、熟夹生、局部烧焦等问题,且不利于实现加热过程的精准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烹饪设备,所述烹饪设备能够实现强制热风对流,对流更充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烹饪腔;气体循环装置,所述气体循环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且用于驱动所述烹饪腔内的气体流动循环,所述气体循环装置包括:气体驱动部,通过所述气体驱动部对气体的驱动作用,使得被驱动的所述气体的第一部分能够沿第一方向运动、且第二部分能够沿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个为所述气体驱动部的周向方向且另一个为所述气体驱动部的径向方向。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设备,通过气体驱动部驱动气体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运动,使气体可以在烹饪腔内充分流动,增加烹饪腔内热对流发生区域与发生强度,保证烹饪腔内均匀的温度场和热对流,令食物更为快速地脱水上色,且可以解决热对流发生不充分不均匀导致的食物表面烧焦的问题,并且使得温度监控数据能更加精确地反应对食物的加热温度,实现对加热过程的精准控制。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烹饪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体驱动部的内部具有气体驱动部空腔,所述气体驱动部包括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内的扇叶部,所述扇叶部与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外周的环形间隙在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的径向方向上宽度是变化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扇叶部与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偏心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扇叶部的等效半径为r,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外周的半径为R,所述扇叶部与所述气体驱动部的偏心距为e,所述环形间隙的宽度为C,其中,20mm≤R-r≤30mm,0<e≤0.4(R-r),0.6(R-r)≤C≤1.4(R-r)。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环形间隙具有最小间隙和最大间隙,所述最小间隙和所述最大间隙分别位于所述扇叶部的两侧,所述环形间隙分成从所述最小间隙至所述最大间隙均匀变化的两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最大间隙小于或等于42mm,所述最小间隙大于或等于12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扇叶部与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同轴布置,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外周距离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的中心轴线是变化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体驱动部包括:驱动罩体和扇叶部,所述扇叶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驱动罩体内,所述驱动罩体的朝向所述烹饪设备的烹饪腔的侧面具有多个风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罩体包括:驱动罩体顶壁和驱动罩体侧壁,所述驱动罩体侧壁连接于所述驱动罩体顶壁,所述扇叶部位于所述驱动罩体顶壁下方且由所述驱动罩体侧壁环绕。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罩体侧壁为渐扩形侧壁,所述驱动罩体侧壁的小径端连接所述驱动罩体顶壁,所述驱动罩体侧壁的大径端远离所述驱动罩体顶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具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烹饪腔内且邻近所述驱动罩体,所述驱动罩体侧壁具有朝向所述烹饪腔延伸的虚拟延伸面,所述虚拟延伸面以所述驱动罩体侧壁的大径端为支点向所述虚拟延伸面的两侧偏转预设小角度β所形成的范围为预设范围,所述加热装置的外周边缘不超过所述预设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小角度β满足关系式:0°<β≤1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罩体侧壁与所述烹饪腔的横截面的夹角γ为15°-75°。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罩体顶壁包括:外环顶壁和中部顶壁,所述外环顶壁环绕连接所述中部顶壁,所述外环顶壁与所述扇叶部的轴向距离大于所述中部顶壁与所述扇叶部的轴向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环顶壁与所述中部顶壁的交界处对应所述扇叶部的外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罩体顶壁和所述驱动罩体侧壁融合为一体以形成导风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罩体包括:驱动罩体底壁,所述驱动罩体底壁连接于所述驱动罩体侧壁的远离所述驱动罩体顶壁的一端,所述多个风孔形成在所述驱动罩体底壁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罩体底壁向着远离所述驱动罩体顶壁的方向凸出,从而在所述驱动罩体底壁的朝向所述驱动罩体顶壁的一侧形成内凹腔体,所述内凹腔体构造为所述气体驱动部内的气体驱动部空腔的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凹腔体的最大深度不低于10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扇叶部的至少一部分侵入到所述内凹腔体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体循环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气体驱动部相连,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气体驱动部的顶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隔热板,所述隔热板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气体驱动部之间,所述隔热板通过隔热板支架与所述气体驱动部相连,所述驱动电机通过电机支架与所述隔热板相连。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图2中圈示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底部搁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顶部搁架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顶部搁架的主视图,其中,顶部搁架未示出网孔结构;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搁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爆炸图;
图10是图8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圈示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扇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罩和扇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顶板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中圈示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5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的横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
烹饪设备100;
壳体10;烹饪腔101;第一烹饪腔102;第二烹饪腔103;支撑配合边11;
气体循环装置20;
气体驱动部21;气体驱动部空腔211;环形间隙212;最小间隙213;最大间隙214;
驱动罩体22;
驱动罩体顶壁221;外环顶壁225;中部顶壁226;
驱动罩体侧壁222;
驱动罩体底壁223;内凹腔体227;驱动罩体中心底壁228;驱动罩体外围底壁229;虚拟延伸面224;
扇叶部23;水平扇叶231;竖直扇叶232;
风孔24;回风风孔241;出风风孔242;第一环带出风孔243;第二环带出风孔244;第三环带出风孔245;
导风罩25;顶板26;
驱动电机27;电机支架28;
加热装置30;外围加热装置31;内围加热装置32;
搁架装置40;气体流动通道401;引风段402;
顶部搁架41;顶部搁架底壁411;顶部搁架侧壁412;
底部搁架42;底部搁架底壁421;底部搁架侧壁422;
底部搁架支撑边43;分隔支撑脚44;
气体引导结构50;外部引导结构51;内部引导结构52;
隔热板61;隔热板支架62;微波发射器63;控制面板6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烹饪设备100的搁架装置40和烹饪设备100。这里,烹饪设备100可以为空气炸设备、烧烤设备、具有空气炸功能的微波炉等。
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烹饪设备100的搁架装置40可以包括:顶部搁架41、底部搁架42和气体引导结构50。
具体而言,如图2-图7所示,顶部搁架41可以设置于底部搁架42的上方,顶部搁架41可以用于放置待烹饪的食物,底部搁架42可以支撑固定顶部支架。并且顶部搁架41与底部搁架42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气体流动通道401,气体流动通道401位于顶部搁架41的下方。气体引导结构50设置成能够将气体引导至气体流动通道401并通过顶部搁架41。
在相关技术中,烧烤框的底面与托盘之间面贴合、无间隙,且烧烤框的底壁无孔洞。在空气炸过程中,热空气仅能通过烧烤框的顶部开口、烧烤框侧壁的通孔中的至少一处进入烧烤框内,以与食物接触,导致食物受热不均匀,例如食物的下表面完全无法与热空气接触,食物只能由上向下或者由四周向中间变熟,导致食物下表面无法上色,或者出现食物熟夹生的问题。
而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限定出位于顶部搁架41下方的气体流动通道401以及设置气体引导结构50,搁架装置40作为烹饪设备100的附件,不仅具有承载功能,还能起到引流导风作用。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气体引导结构50将气体引导至气体流动通道401,即引导至顶部搁架41的下方,使气体能够由下侧进入顶部搁架41内,以与顶部搁架41内的食物的下表面接触,热空气上升还能进一步与食物的侧面和上表面接触,实现全方位的立体加热,改善相关技术中食物底部不上色、熟夹生的问题。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顶部搁架41还具有顶部开口,气体还能够从顶部开口进入顶部搁架41内,一方面利于气体在顶部搁架41内的进出,实现气体循环流动,另一方面气体能够从上侧吹向食物,上侧进气与下侧进气配合,使食物得到充分且均匀的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底部搁架42和顶部搁架41的“底部”、“顶部”并非对两个搁架在烹饪设备100中设置位置的限制,而仅表示顶部搁架41与底部搁架42的相对位置,即顶部搁架41设置在底部搁架42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烹饪设备100的搁架装置40,通过顶部搁架41和底部搁架42之间限定出气体流动通道401以及设置气体引导结构50,兼具承载和引流导风作用,使气体能够由下侧进入顶部搁架41内,实现全方位的立体加热,提高食物加热的均匀性,有效改善食物上色不一致、熟夹生、局部烧焦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烹饪设备100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烹饪设备100的搁架装置40。由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搁架装置40具有上述有益的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设备100,通过顶部搁架41和底部搁架42之间限定出气体流动通道401以及设置气体引导结构50,兼具承载和引流导风作用,使气体能够由下侧进入顶部搁架41内,实现全方位的立体加热,提高食物加热的均匀性,有效改善食物上色不一致、熟夹生、局部烧焦的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气体引导结构5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气体引导结构50可以包括外部引导结构51,外部引导结构5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在气体流动通道401的外围,并且外部引导结构51能够将气体引导至气体流动通道401内,以使气体顺利地流动至顶部搁架41的下方,减小气体进入气体流动通道401的阻力。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外部引导结构51可以连续地配置在气体流动通道401的外周,例如外部引导结构51可以形成为环形的引导结构,由此,外部引导结构51能够对气体流动通道401整个外周的气体进行引流,使气体从四周进入气体流动通道401内,并向中间和向上流动,以快速均匀地填充气体流动通道401,并且使食物这个下表面更均匀地与气体接触,提高气体流通量和加热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外部引导结构51可以包括外部引导壁,外部引导壁相对气体流动通道401倾斜配置。倾斜的外部引导壁在对气体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对气体的冲击阻力小,避免流速损失,并且使气体能够具有向内的流速分量,即具有向靠近气体流动通道401流动的趋势,从而使气体进入气体流动通道401内后,不仅能够向上进入顶部搁架41内,而且能够向气体流动通道401中部流动后由气体流动通道401中部向上进入顶部搁架41内,以使整个气体流动通道401内气体分布均匀,从而使食物整个下表面受热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外部引导壁可以构造倾斜的斜壁,斜壁相对于烹饪设备100的横截面(例如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倾斜延伸,并且外部引导壁与烹饪设备100的横截面的夹角α可以满足:110°≤α≤160°。例如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夹角α可以为120°、130°、140°、150°等。在上述角度范围内,外部引导壁对气体的冲击阻力小,且气体进入气体流动通道401后分散均匀充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气体引导结构50可以包括内部引导结构52,内部引导结构5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在气体流动通道401内,并且内部引导结构52设置成用于将气体流动通道401内的气体导向通过顶部搁架41。内部引导结构52的导向作用使气体进入顶部搁架41更顺畅,且有利于避免气体流速损失,提高食物烹饪的效率和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内部引导结构52可以包括内部引导凸起,内部引导凸起朝向顶部搁架41凸出,以使气体流经内部引导凸起表面后流向可以朝向顶部搁架41改变,即气体碰到内部引导凸起后反射向烹饪腔101的上部流动,以顺利进入顶部搁架4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内部引导凸起可以对应顶部搁架41的中部区域,以使经过内部引导凸起导向的气体进入顶部搁架41内时,被引导至顶部搁架41的中部区域,在进入顶部搁架41内后对食物的下表面进行充分加热。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内部引导凸起可以构造为中心高、周边低的凸起结构,气体流经凸起结构的边沿时,在凸起结构的导向作用下向中间且向上倾斜延伸,既实现了向顶部搁架41中部集中的效果,又避免了中部气体汇聚造成流速损失,提高了气体进入顶部搁架41的效率,提高了烹饪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气体引导结构50可以同时包括外部引导结构51及内部引导结构52,外部引导结构51将气体引导至气体流动通道401内后,能够进一步在内部引导结构52的引导下通过顶部搁架41。外部引导结构51与内部引导结构52配合,能够大大提高气体由顶部搁架41的下侧进入顶部搁架41内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食物全方位加热的均匀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气体引导结构50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引导结构50与底部搁架42可以为连接在一起的分体件,例如,气体引导结构50可以为弯折延伸的板体,该板体安装于底部搁架42与顶部搁架41之间,以对气体进行引导。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气体引导结构50可以一体形成于底部搁架42,换言之,气体引导结构50可以为底部搁架42的一部分。具体地,如图2-图4所示,底部搁架42可以包括底部搁架底壁421以及底部搁架侧壁422。其中,内部引导结构52可以设置于底部搁架底壁421,以位于顶部搁架41的下方;底部搁架侧壁422可以构造为外部引导结构51,且位于顶部搁架41的外周。由此,无需对气体引导结构50进行安装,也降低了占用空间和生产成本,便于用户清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搁架装置40可以将烹饪腔101分隔形成为第一烹饪腔102以及第二烹饪腔103,加热装置30可以设置在第一烹饪腔102内,以加热第一烹饪腔102内的气体和食物。气体循环装置20设置成用于驱动第一烹饪腔102内的气体流动循环,并且搁架装置40通过分隔作用可以阻碍第一烹饪腔102内的气体流入第二烹饪腔103。由此,通过搁架装置40对烹饪腔101进行分隔,可以使热量集中在第一烹饪腔102内,产生高热量密度空间,食物能够处于更充分高温热风环境,提高了食物表面脱水效率和上色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烹饪腔102的高度与第二烹饪腔103的高度的比值小于1/2,使热量能够更充分地在第一烹饪腔102内集中,产生更高热量密度空间,进而使食物被高温热风烹饪,进而达到更优异的煮食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底部搁架42还可以包括底部搁架支撑边43。底部搁架支撑边43可以连接于底部搁架侧壁422的上端,底部搁架42可以通过底部搁架支撑边43安装于烹饪设备100。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烹饪设备100包括壳体10,壳体10限定出烹饪腔101,烹饪腔101的侧壁可以设有支撑配合边11,底部搁架支撑边43能够支撑于支撑配合边11,以实现底部搁架42在烹饪腔101内的支撑限位。
此外,底部搁架支撑边43和支撑配合边1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环形边,以对搁架装置40上方空间的气体进行遮挡,使气体尽可能流动至顶部搁架41内,而不易由搁架装置40的外周流动至搁架装置40下方的空间,减小了气体流动的空间大小,有利于提高烹饪效率,降低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配合边11可以为多个,多个支撑配合边11沿纵向间隔分布,底部搁架支撑边43可以与其中处于任意高度的支撑配合边11想配合,以调节搁架装置40的安装高度,从而调节搁架装置40上方的空间大小,调节顶部搁架41内食物的加热效果。
当然,底部搁架42的支撑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底部搁架支撑边4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底部搁架42的底部可以设有底部搁架支撑脚,底部搁架支撑脚可以支撑于烹饪腔101的底壁,以使底部搁架42与烹饪腔101的底壁间隔开一定距离,从而缩小搁架装置40上方用于热风循环的空间大小,提高热量密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图6所示,顶部搁架41可以包括顶部搁架底壁411以及顶部搁架侧壁412,如图3和图4所示,底部搁架42可以包括底部搁架底壁421以及底部搁架侧壁422。
其中,如图3-图7所示,顶部搁架底壁411与底部搁架底壁421可以间隔开,以限定出气体流动通道401,顶部搁架底壁411上可以设有网孔(图7中未示出设于顶部搁架41的网孔结构),以使气体流动通道401内的气体可以通过顶部搁架底壁411上的网孔进入顶部搁架41内。当然,顶部搁架底壁411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图5所示,只需要满足气体能够穿过顶部搁架底壁411的要求即可。
如图3和图4所示,底部搁架侧壁422可以构造为外部引导结构51,并且顶部搁架侧壁412可以与底部搁架侧壁422相邻但间隔开,以使二者之间可以形成引风段402。引风段402与气体流动通道401连通,气体可以先进入引风段402内,并在外部引导结构51的导向下向气体流动通道401流动,引风段402使气体更易于沿外部引导结构51流动,从而提高导向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顶部搁架侧壁412可以设有网孔,顶部搁架41可以形成为底壁和顶壁都是网孔结构的金属架。以使引风段402内的气体不仅可以流动至气体流动通道401内,还可以穿过顶部搁架侧壁412的网孔由侧面吹如顶部搁架41内,以从侧面吹向食物,从而提高食物侧面受热的均匀性和上色一致性。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顶部搁架侧壁412可以构造为环形的连续壁。换言之,顶部搁架侧壁412上未设置网孔结构,引风段402内的空气能够完全流动至气体流动通道401内,从而增大由下侧进入顶部搁架41内的风量。并且顶部搁架侧壁412背向引风段402的表面可以对气体起到导向作用,由顶部搁架41的顶部开口沿顶部搁架侧壁412流至此处的气体,可以由侧面向顶部搁架41内的食物流动,以提高食物的全方位立体加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顶部搁架侧壁412可以与底部搁架侧壁422彼此平行,或者顶部搁架侧壁412与底部搁架侧壁422的夹角不超过30°,以避免引风段402的局部通流面积过小而影响进风,且气体在引风段402内的风压基本保持不变,能够更多地向气体流动通道401内流动,使食物下表面与气体接触更充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顶部搁架侧壁412可以向上延伸超出底部搁架侧壁422,换言之,顶部搁架侧壁412的上端高于底部搁架侧壁422的上端,顶部搁架侧壁412的超出部分与烹饪腔101侧壁的间距大于顶部搁架侧壁412与底部搁架侧壁422的间距,使顶部搁架侧壁412的超出部分可以先对气体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使气体更易于进入引风段402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顶部搁架底壁411可以设置有分隔支撑脚44。分隔支撑脚44可以支撑在底部搁架底壁421上,以使底部搁架底壁421和顶部搁架底壁411能够上下分隔开,从而在底部搁架底壁421与顶部搁架底壁411之间形成气体流动通道401,同时实现顶部搁架41的支撑限位。限定气体流动通道401的结构简单、稳定,并且分隔支撑脚44的结构简单、体积小,对于由引风段402和气体流动通道401内的气体阻力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支撑脚44可以为一体形成于顶部搁架底壁411的凸起,结构更稳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分隔支撑脚44可以包括支撑部和脚部,顶部搁架底壁411支撑于支撑部,脚部设于支撑部的下侧且支撑于底部搁架底壁421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图7所示,底部搁架42形成为烤盘,顶部搁架41形成为烤篮。烤盘通多底部搁架支撑边43固定在烹饪腔101内部,使烹饪腔101分成上下两部分空间,对烹饪腔101进行分隔,使热量在上部空间集中,产生高热量密集空间食物处于充分高温热风环境。底部搁架侧壁422可以为倾斜边,从而形成为外部引导结构51,并且与烤蓝保持着间隙距离。以使热风可以沿着烹饪腔101侧壁流动到底部搁架侧壁422,底部搁架侧壁422起引导作用,利用倾斜边引导更多热风沿着烤盘与烤篮的间隙往烤篮底部流动。
烤盘中心为凸起的圆状压型结构,形成为内部引导结构52,以使气体流动通道401形成四边底、中心高的流道。热风碰到底部搁架底壁421后反射向烹饪腔101上部流动,热风流过圆状压型,被集中引导至中心,经过烤篮的网孔,对事物底部进行加热。烤篮底部有分隔支撑脚44,隔开了与烤盘表面的接触,使烤盘与烤篮有更多热风流动空间。热风流经烤篮四周的网孔,对食物进行立体加热。烹饪腔101顶部的气体循环装置20和加热装置30不断输送热风,形成对食物底部、顶部、顶部的全范围立体加热,达到优异的煮食效果。同时,烤盘也具备接油盘的功能,食物加热时产生的废物质可通过烤盘网孔流向烤盘,提升了烹饪腔101的易清洁性。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烹饪设备10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烹饪设备100可以包括壳体10和气体循环装置20。其中,壳体10内具有烹饪腔101,烹饪腔101可以用于直接放置食物或者放置盛放食物的容器(如放置搁架装置40)以间接放置食物。而气体循环装置20可以设置于壳体10,并且气体循环装置20可以用于驱动烹饪腔101内的气体流动循环,从而对烹饪腔101内的食物进行加热烹饪。
参照图2、图8-图11所示,气体循环装置20可以包括气体驱动部21,在气体驱动部21对气体的驱动作用下,被气体驱动部21驱动的气体的第一部分可以沿第一方向运动、且第二部分可以沿第二方向运动。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气体驱动部21的周向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气体驱动部21的径向方向;或者第一方向可以为气体驱动部21的径向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气体驱动部21的周向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被驱动的气体的第三部分还能够沿第三方向运动,第三方向是气体驱动部21的轴向,由此进一步提高对流的充分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设备100,通过气体驱动部21驱动气体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运动,使气体可以在烹饪腔101内充分流动,增加烹饪腔101内热对流发生区域与发生强度,保证烹饪腔101内均匀的温度场和热对流,令食物更为快速地脱水上色,且可以解决热对流发生不充分不均匀导致的食物表面烧焦的问题,并且使得温度监控数据能更加精确地反应对食物的加热温度,实现对加热过程的精准控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10-图11所示,气体驱动部21的内部可以具有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并且气体驱动部21包括扇叶部23,扇叶部23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内,以使扇叶部23转动能够驱动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内的气体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流动,进而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流出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并流入烹饪腔10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2所示,扇叶部23可以包括水平扇叶231和竖直扇叶232,其中,竖直扇叶232的上端与水平扇叶231相连,以使扇叶大体形成“L”型,扇叶转动时对流动扇叶部23的气体进行挤压、加速,使一部分气体垂直向下流动,一部分气体沿扇叶部23的径向流动,一部分气体由于粘性由扇叶带动沿扇叶部23的周向流动。此外,扇叶部23还包括扇叶盘,多个水平扇叶231的内端与扇叶盘的外周相连,以使气体能够由中部流向扇叶部23,然后流经水平扇叶231和竖直扇叶232并流出,实现气体的循环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扇叶部23及气体驱动部空腔211的外周之间存在环形间隙212,从而形成足够的空间,使气体能够沿气体驱动部21的径向充分流动。而且,环形间隙212在气体驱动部空腔211的径向方向上的宽度是变化的。换言之,环形间隙212周向各处的径向宽度是非均匀的。再换言之,环形间隙212至少包括两段或两段以上,其中,至少一段环形间隙212的径向宽度与另一段环形间隙212的径向宽度不相等。气体在环形间隙212内的流动形成周向压力差,周向压力差进一步推动气体周向流动,进一步增强螺旋流动的强制对流,从而增强气体对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4所示,扇叶部23与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可以偏心设置。换言之,扇叶部23的转动周线与气体驱动部空腔211的中心轴线不重合。从而使扇叶部23的外周与气体驱动部21的外周之间存在不均匀的环形间隙212。例如,气体驱动部21包括驱动罩体22,扇叶部23安装于驱动罩体22的驱动罩体顶壁221,驱动罩体顶壁221为圆形结构,通过扇叶部23与驱动罩体顶壁221的配合关系不是同心关系,即二者具有一定的偏心距,使得驱动罩体22的驱动罩体侧壁222与扇叶部23之间的径向间隙是非均匀分布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4所示,扇叶部23的等效半径可以为r,换言之,扇叶部23转动过程中外周扫过区域所对应的半径可以为r。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外周的内径可以为R,换言之,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外周与扇叶部23的等效半径r位于同一高度处的半径可以为R。扇叶部23与气体驱动部21的偏心距可以为e,换言之,扇叶部23的转动周线与气体驱动部空腔211的中心轴线的间距可以为e。环形间隙212的宽度可以为C。
其中,20mm≤R-r≤30mm,0<e≤0.4(R-r),0.6(R-r)≤C≤1.4(R-r)。在上述取值范围内,既使环形间隙212内的气体产生压力差以促进气体的周向流动,提高了扇叶部23所驱动螺旋流动气体向下螺旋下降,从而强制提高了热对流的进行,而且保证了扇叶部23的正常运转,减小运转过程中产生异音的概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环形间隙212具有最小间隙213和最大间隙214,即径向宽度最小处和最大处。最小间隙213和最大间隙214分别位于扇叶部23的两侧,环形间隙212分成从最小间隙213至最大间隙214均匀变化的两段,以使环形间隙212大体形成楔形间隙,最小间隙213处的风压大,最大间隙214处的风压小,从而形成周向压力差,推动气体在最小间隙213和最大间隙214间沿周向流动更顺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间隙212的最大间隙小于或等于42mm,最小间隙大于或等于12mm,以避免最小间隙过小而产生异音,也使压力差导致的气体周向流动效果更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扇叶部23可以与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可以同轴布置,换言之,扇叶部23的转动周线与气体驱动部空腔211的中心轴线可以重合。并且,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外周距离气体驱动部空腔211的中心轴线是变化的,从而使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外周与扇叶部23的外周间距是变化的。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气体驱动部空腔211的横截面可以为椭圆形、柠檬形、多油楔形等,以实现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外周与扇叶部23间隙的非均匀径向间隙。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气体驱动部21可以包括驱动罩体22以及扇叶部23。驱动罩体22限定出气体驱动部空腔211,扇叶部23可转动地设置在驱动罩体22内。并且,驱动罩体22的朝向烹饪设备100的烹饪腔101的侧面可以设有多个风孔24,以使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内的气体能够通过多个风孔24吹向烹饪腔101内,热风与食物的接触面为食物的最大接触面,热风能够更大面积地对食物进行加热,达到更好的烹饪效果,或者烹饪腔101内的气体可以通过多个风孔24进入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内。驱动罩体22对扇叶部23起到了遮挡作用,防止人手碰触,并且多个风孔24进一步增强了气体的分散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3-图14所示,驱动罩体22可以包括驱动罩体顶壁221以及驱动罩体侧壁222,驱动罩体侧壁222连接于驱动罩体顶壁221,以形成“倒盆形”结构。扇叶部23可以位于驱动罩体顶壁221下方,并且驱动罩体侧壁222环绕扇叶部23设置,驱动罩体侧壁222与扇叶部23之间的间隙即为环形间隙212,驱动罩体侧壁222能够对扇叶部23吹出的径向和周向风进行导向。
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驱动罩体侧壁222可以为渐扩形侧壁,并且驱动罩体侧壁222的小径端可以连接驱动罩体顶壁221,驱动罩体侧壁222的大径端可以远离驱动罩体顶壁221。换言之,驱动罩体侧壁222的内径向远离驱动罩体顶壁221的方向递增。
由此,在扇叶部23的驱动下,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内的气体分为竖直向下的流动、沿扇叶部23的径向流动和沿扇叶部23的周向流动三种流动。沿扇叶部23径向流动的气体首先流向渐扩的驱动罩体侧壁222,在流经驱动罩体侧壁222后流向改变,而后沿驱动罩体侧壁222的倾斜方向向下“径直”流向烹饪腔101内,可以吹向烹饪腔101的侧壁并沿侧壁流动,以顺利流动至气体引导结构50处。沿扇叶部23周向流动的气体在离心力作用下会以螺旋的方式流动驱动罩体侧壁222,在流经驱动罩体侧壁222后流向改变,而后以螺旋下降的方式通过风孔24向烹饪腔101内流去。渐扩形的驱动罩体侧壁222使得烹饪腔101内的热对流更为充分,覆盖区域更大,温度分布更为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驱动罩体侧壁222与烹饪腔101的横截面的夹角γ可以为15°-75°,在上述角度范围内,气体吹向驱动罩体侧壁222时风损小,且流经驱动罩体侧壁222后能够更顺利地流经加热装置30并吹向烹饪腔101的侧壁,从而实现热风的强制对流。例如,夹角γ可以为15°、20°、30°、40°、45°、50°、60°和70°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11所示,烹饪设备100可以包括加热装置30。加热装置30可以设置在烹饪腔101内,并且加热装置30邻近驱动罩体22。驱动罩体侧壁222具有朝向烹饪腔101延伸的虚拟延伸面224。以驱动罩体侧壁222的大径端为支点,虚拟延伸面224向虚拟延伸面224的两侧偏转预设小角度β所形成的范围为预设范围,加热装置30的外周边缘不超过预设范围。换言之,加热装置30的外周边缘位于虚拟延伸面224预设范围的水平投影范围内。以使流经驱动罩体侧壁222的气体大体沿虚拟延伸面224流出驱动罩体22后,能够直接吹向加热装置30,以被加热装置30充分加热后再与烹饪腔101内的食物接触,提高了换热效果,加热装置30的热量被充分带入烹饪腔101内形成热对流,实现食物表面的快速脱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小角度β可以满足关系式:0°<β≤10°。小角度β的取值过大,容易出现部分气体未流经加热装置30就进入烹饪腔101内的情况,在上述范围内,提高了气体与加热装置30的换热效率。例如小角度β可以为1°、3°、5°、7°、9°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3所示,驱动罩体顶壁221可以包括外环顶壁225以及中部顶壁226,其中,外环顶壁225环绕且连接中部顶壁226。外环顶壁225与扇叶部23的轴向距离大于中部顶壁226与扇叶部23的轴向距离。换言之,外环顶壁225向远离扇叶部23的方向延伸,以形成向上的第一压型,中部顶壁226向着靠近扇叶部23的方向延伸,以形成向下的第二压型,便于避让和安装驱动罩体22上方的部件(如驱动电机27)。外环顶壁225增大了气体驱动部空腔211的局部轴向尺寸,以保证足够的径向气流流动空间,且提高了驱动罩体顶壁221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4所示,外环顶壁225与中部顶壁226的交界处可以对应扇叶部23的外周,这里,“对应”需做广义理解,外环顶壁225与中部顶壁226的交界处与扇叶部23的外周在水平面的投影可以完全重合,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错开较小距离。以使外环顶壁225的大部分位于扇叶部23的径向外侧,从而保证足够的径向气流流动空间,保证环形间隙212具有足够的径向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3所示,驱动罩体顶壁221与驱动罩体侧壁222可以融合为一体,以形成导风罩25。驱动罩体顶壁221与驱动罩体侧壁222无需进行装配,且不存在配合间隙,避免发生气体泄漏,且结构更简单。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和图15-图18所示,驱动罩体22可以包括驱动罩体底壁223。驱动罩体底壁223可以连接于驱动罩体侧壁222的远离驱动罩体顶壁221的一端,多个风孔24可以形成在驱动罩体底壁223上。驱动罩体底壁223、驱动罩体侧壁222和驱动罩体顶壁221配合限定出气体驱动部空腔211,且气体驱动部空腔211能够通过下侧的多个风孔24实现与烹饪腔101内的气体交互。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驱动罩体底壁223可以向着远离驱动罩体顶壁221的方向凸出,从而在驱动罩体底壁223的朝向驱动罩体顶壁221的一侧形成内凹腔体227,内凹腔体227构造为气体驱动部21内的气体驱动部空腔211的一部分。内凹腔体227增大了气体驱动部空腔211的空间大小,保证气体可以更充分地向扇叶部23的周向和径向流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内凹腔体227的最大深度不低于10mm,气体流动空间更充足,例如可以为10mm、12mm和15mm等。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扇叶部2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侵入到内凹腔体227中,以便于扇叶部23驱动气体通过风孔24流出,且使结构更紧凑。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罩体侧壁222还可以设有向靠近扇叶部23凸出的节流凸部,例如节流凸部可以为设于驱动罩体侧壁222的节流压型或者凸筋,以使气体流经驱动罩体侧壁222后流速进一步增加,有利于提高热对流效果以及气体流向食物下表面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气体循环装置20还可以包括驱动电机27,驱动电机27可以与气体驱动部21相连,以驱动气体驱动部21工作。驱动电机27可以安装于气体驱动部21的顶部,以避免影响气体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烹饪设备100还可以包括隔热板61,隔热板61可以设置在驱动电机27与气体驱动部21之间,以防止加热装置30的热量影响驱动电机27,避免驱动电机27温度过高而损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此外,继续参照图10所示,隔热板61可以通过隔热板支架62与气体驱动部21相连,以实现隔热板61的固定,并且隔热板61与气体驱动部21之间能够间隔开一定间隙,有利于降低热量传递,且便于在该处间隙内设置隔热材料,以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驱动电机27可以通过电机支架28与隔热板61相连,驱动电机27固定稳定,且避免驱动电机27与隔热板61直接接触,进一步提高了隔热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烹饪设备100可以包括顶板26,顶板26形成为烹饪腔101的腔顶壁。并且顶板26的一部分可以向下压型以形成驱动罩体底壁223,换言之,驱动罩体底壁223一体形成于顶板26。导风罩25设于顶板26的上方且与顶板26相连,以限定出气体驱动部空腔211。隔热板61设于顶板26的上方,隔热板支架62设于隔热板61中部与导风罩25之间,隔热板61的外周与顶板26相连且中部通过隔热板支架62与导风罩25相连。驱动电机27设于隔热板61的上方,驱动电机27的电机轴穿过隔热板61、隔热板支架62和导风罩25以与扇叶部23相连。电机支架28罩设于驱动电机27的上方且与隔热板61相连,既实现驱动电机27的安装,又能够对驱动电机27起到遮挡保护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9所示,驱动罩体22的朝向烹饪腔101的侧面可以具有多个风孔24,气体驱动部空腔211内的气体可以通过风孔24吹向烹饪腔101内。烹饪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加热装置30,加热装置30可以设置在烹饪腔101内,换言之,加热装置30设于驱动罩体22的下侧。并且加热装置30邻近多个风孔24,以使通过风孔24吹出的气体能够直接经过加热装置30加热再吹向食物。
其中,如图9和图19所示,加热装置30可以包括外围加热装置31,外围加热装置31所围设的面积可以占烹饪腔101的横截面积的至少一半以上,以在烹饪腔101内形成大面积加热,从而提高加热装置30加热气体的效果,有利于提高热风均匀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设备100,通过驱动罩体21设置多个风孔24,且外围加热装置31所围设的面积占烹饪腔101的横截面积的至少一半以上,可以在烹饪腔101内形成大面积加热,食物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烹饪,提高热风均匀性,风孔24与加热装置30配合使热风及烧烤效果更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9所示,外围加热装置31所围设的面积可以占烹饪腔101的横截面积的1/2-3/4。图19中框示E处表示烹饪腔101的横截面积的1/2范围,框示D处表示烹饪腔101的横截面积的3/4范围。外围加热装置31所围设的面积在上述范围内,既保证了较大的加热面积,又避免加热装置30距离烹饪腔101的侧壁过近而影响气体流动,也保证了加热装置30所围设区域的中部对气体的加热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9所示,加热装置30还可以包括内围加热装置32,外围加热装置31包围内围加热装置32,内围加热装置32可以对外围加热装置31所围设区域的中部对气体进行加热,保证了较大加热面积各处的加热均匀性。
其中,如图19所示,内围加热装置32与外围加热装置31可以串联,换言之,内围加热装置32和外围加热装置31可以是一体成型,加工更容易,且可以同时对内围加热装置32和外围加热装置31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控制简单方便且安装方便。或者,内围加热装置32与外围加热装置31可以并联,换言之,内围加热装置32和外围加热装置31可以是不同发热管组成,以便于每根发热管的形状加工和安装位置设置,且便于分别对内围加热装置32和外围加热装置31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满足更多的加热需求。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加热装置30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例如,加热装置30可以采用金属、石英、石墨烯等材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外围加热装置3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图19中所示的方形,内围加热装置32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图19中所示的圆形,例如,外围加热装置31和内围加热装置32还可以为多边形等。
其中,对于横截面为方形的烹饪腔101,外围加热装置31的形状为方形有利于实现更大的热风面积。内围加热装置32可以为中心对称结构,以实现更佳的大面积热风加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外围加热装置31、内围加热装置32中的每一个均围绕烹饪腔101的中心轴线布置,以提高烹饪腔101周向上各处的温度均匀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风孔24的总面积可以占烹饪腔101的横截面积的至少一半以上,以增大气体流动面积,保证气体进出烹饪腔101的效率,提高烹饪效果和热对流均匀性。
此外,多个风孔24的总面积可以占烹饪腔101的横截面积的1/2-2/3,避免多个风孔24的总面积过大导致加工难度过大或者驱动罩体22的结构强度变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图18所示,多个风孔24可以包括回风风孔241以及出风风孔242。其中,出风风孔242围绕回风风孔241设置,以实现中部回风,四周出风,出风风孔242流出的风能够与加热装置30充分换热,且更易于增强密闭烹饪腔101内的热对流效果,达到更佳的煮食效果和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风孔24可以呈同心轴分布或者散射状分布。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15-图17所示,出风风孔242可以包括第一环带出风孔243、第二环带出风孔244以及第三环带出风孔245。第一环带出风孔243可以环绕第二环带出风孔244设置,第二环带出风孔244可以环绕第三环带出风孔245设置。其中,每个环带出风孔可以包括至少一圈出风风孔组,每圈出风风孔组包括沿驱动罩体22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出风风孔242,多圈出风风孔组可以沿驱动罩体22的径向间隔分布。
通过第一环带出风孔243吹出的气体的风压可以大于通过第二环带出风孔244吹出的气体的风压,这样形成了压强差,即外圈风量快、风压大,中心位置风量小、风压低,使烹饪腔101内能够形成快速循环的热风。
第一环带出风孔243中的每个风孔24的面积可以小于第二环带出风孔244中的每个风孔24的面积,以使第一环带出风孔243的风孔24吹出气体的流速大于第二环带出风孔244的风孔24吹出气体的流速,外圈风量快、风压大,内圈风量小、风压低。外圈吹出的气体能够形成强制热对流,形成更稳定的气体流道,并流经更长的路径,易于沿烹饪腔101的侧壁和气体引导结构50流动至气体流动通道401内,从而实现食物下表面加热。而内圈吹出的气体能够与加热装置30接触时间更长,进行更充分的热交换,从而由食物的上表面和侧表面对食物进行更充分加热。第一环带出风孔243与第二环带出风孔244配合,有利于实现食物全方位立体加热,保证上色一致性。
第三环带出风孔245中的每个风孔24的面积可以小于第二环带出风孔244中的每个风孔24的面积,以使通过第三环带出风孔245的风孔24吹出的气体的流速快、风压大。实际上,受实际误差、扇叶部23转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风风孔242与回风风孔241的交界处附近的风孔24,用于回风或者出风并无非常明显的界限,即,出风风孔242的靠近中部的部分风孔24可能用于回风,或者,回风风孔241的靠近外周的部分风孔24可能用于出风。通过第三环带出风孔245将第二环带出风孔244和回风风孔241间隔开,且减小第三环带出风孔245的面积,可以削弱上述误差影响,避免回风影响第二环带出风孔244出风,有利于提高热交换效果和热风循环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风孔241中的每个风孔24的面积小于第二环带出风孔244中的每个风孔24的面积,以使回风风孔241的回风的速度快、风压大,保证出风和回风平衡,利于实现热风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风孔24的形状不做限制,可以为圆形、方形、梯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状等。每圈出风风孔组的排布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方形、多边形等。图17中第一环带出风孔243、第三环带出风孔245和回风风孔241中的风孔24为圆形、第二环带出风孔244中的风孔24为方形仅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而非对各风孔24形状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风孔242的总面积和回风风孔241的总面积的比值可以为3/1-1/4范围内的任意值,具体地,可以为3/1、2/1、1/1、1/2、1/3、1/4等。在上述比值范围内,易于保证进风和回风的平衡,从而利于实现热风循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图18所示,驱动罩体22可以包括驱动罩体底壁223,驱动罩体底壁223可以包括驱动罩体中心底壁228以及驱动罩体外围底壁229,驱动罩体外围底壁229环绕驱动罩体中心底壁228设置。
其中,第一环带出风孔243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二环带出风孔244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于驱动罩体外围底壁229,以从侧面出风,吹出的气体一部分可以向外且向下吹向烹饪腔101的侧壁,从而易于流向食物的下方,另一部分可以螺旋下降,与加热装置30充分换热后吹向食物的上表面和侧表面。第三环带出风孔245的至少一部分和可以设置于驱动罩体中心底壁228,以从底面出风,吹出的气体可以向下流动,快速与食物的上表面和侧表面接触。回风风孔24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驱动罩体中心底壁228,以利于回风并形成气体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图18所示,驱动罩体中心底壁228可以为平直底壁,驱动罩体外围底壁229可以为渐扩形底壁,并且驱动罩体外围底壁229的小径端与驱动罩体中心底壁228相连,驱动罩体外围底壁229的大头端位于驱动罩体中心底壁228的上侧,以使驱动罩体底壁223形成为盆状,从而在驱动罩体底壁223的上侧形成内凹腔体227,以增大驱动罩体22内气体驱动部空腔211的空间大小,保证气体可以更充分地向扇叶部23的周向和径向流动。并且,倾斜延伸的驱动罩体外围底壁229能够降低对气体的阻力,降低风量损失。
这里,“平直底壁”需做广义理解,驱动罩体中心底壁228可以为沿水平面延伸的底壁,或者具有较小尺寸弯折或者弧度的底壁。例如,在包括如图15-图18所示的示例中,驱动罩体中心底壁228的中部可以向上形成较小尺寸压型,中部压型部分可以设有回风风孔241,外围其他部分可以设有第三环带出风孔245。
在加热装置30包括内围加热装置32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第二环带出风孔244与第三环带出风孔245的交界处可以内围加热装置32对应,使内围加热装置32能够对通过第二环带出风孔244和第三环带出风孔245吹出的气体进行充分加热,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内围加热装置32设于交界处所产生的风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有利于提高热对流的充分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烹饪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微波发射器63,微波发射器63用于发射微波,以对烹饪腔101内的食物进行微波加热。烹饪设备100兼具热风加热功能和微波加热功能,功能更多样化。微波发射器63可以设于壳体10的侧部,气体循环装置20可以设于壳体10的顶部,以充分利用壳体10内空间,使结构更紧凑,烹饪设备100的外观体积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烹饪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控制面板64,用户可以通过控制面板64控制热风加热功能和微波加热功能的切换、以及两种加热功能下各部件的工作状态等。
参照图1-图19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烹饪设备100可以包括:壳体10、气体循环装置20、加热装置30、搁架装置40以及气体引导结构50。其中,壳体10内可以具有烹饪腔101,气体循环装置20可以设置于壳体10,并且气体循环装置20可以驱动烹饪腔101内的气体流动循环。加热装置30设置在烹饪腔101内,以对烹饪腔101内的气体进行加热。搁架装置40可以包括顶部搁架41以及底部搁架42。顶部搁架41设置于底部搁架42的上方,并且顶部搁架41与底部搁架42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气体流动通道401,气体流动通道401位于顶部搁架41的下方。气体引导结构50可以将通过气体循环装置20吹出的气体引导至气体流动通道401并通过顶部搁架41。
在相关技术中,具备热风功能的设备(如微波炉)的热风加热效果差,热对流发生不够充分不够均匀,时间过长,上色不均匀,食物的上表面极其容易出现烧焦现象,但食物的下表面容易出现无法脱水上色的现象,且热风系统体积大,致使设备本身体积也要很大,否则影响热风效果以及烹饪腔大小。
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气体循环装置20工作时,使气体在烹饪腔101内形成一种循环,加热装置30处于风道中,能够对流经其的气体进行加热。一部分经过加热的气体能够从上侧直接进入顶部搁架41内;一部分经过加热的气体在气体引导结构50的引导下进入气体流动通道401,然后通过顶部搁架41的下方进入顶部搁架41内,对食物形成从底部、侧部和顶部的全范围的立体加热。同时,通过搁架装置40将烹饪腔101分隔成两部分,提高上部空间的热密度,进而达到优异的煮食效果。
通过壳体10、气体循环装置20、加热装置30、搁架装置40和气体引导结构50配合在烹饪腔101内形成一种内部热风风道,在烹饪设备100外形体积一定的情况下(例如使烹饪设备100的外形体积与现有微波炉的外形体积相同),可以大幅度提高烹饪设备100在空气炸方面的煮食效果,强制热对流发生更充分,温度场分布更均匀,易于实现食物受热的均匀性和上色一致性,可以大幅缩短煮食时间,满足大分量煮食的优异效果,温度监控数据能更精确地反应对食物的加热温度,实现对加热过程的精准控制,也无需增大烹饪设备100的体积,保持了烹饪设备100的整体美观性,且减小了占用空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设备100的其他具体结构和有益效果可以参照前文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搁架装置40和烹饪设备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2)

1.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烹饪腔;
气体循环装置,所述气体循环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且用于驱动所述烹饪腔内的气体流动循环,所述气体循环装置包括:气体驱动部,通过所述气体驱动部对气体的驱动作用,使得被驱动的所述气体的第一部分能够沿第一方向运动、且第二部分能够沿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个为所述气体驱动部的周向方向且另一个为所述气体驱动部的径向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驱动部的内部具有气体驱动部空腔,所述气体驱动部包括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内的扇叶部,所述扇叶部与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外周的环形间隙在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的径向方向上宽度是变化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部与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偏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部的等效半径为r,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外周的半径为R,所述扇叶部与所述气体驱动部的偏心距为e,所述环形间隙的宽度为C,其中,
20mm≤R-r≤30mm,0<e≤0.4(R-r),0.6(R-r)≤C≤1.4(R-r)。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间隙具有最小间隙和最大间隙,所述最小间隙和所述最大间隙分别位于所述扇叶部的两侧,所述环形间隙分成从所述最小间隙至所述最大间隙均匀变化的两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间隙小于或等于42mm,所述最小间隙大于或等于1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部与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同轴布置,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外周距离所述气体驱动部空腔的中心轴线是变化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驱动部包括:
驱动罩体和扇叶部,所述扇叶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驱动罩体内,所述驱动罩体的朝向所述烹饪设备的烹饪腔的侧面具有多个风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罩体包括:驱动罩体顶壁和驱动罩体侧壁,所述驱动罩体侧壁连接于所述驱动罩体顶壁,所述扇叶部位于所述驱动罩体顶壁下方且由所述驱动罩体侧壁环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罩体侧壁为渐扩形侧壁,所述驱动罩体侧壁的小径端连接所述驱动罩体顶壁,所述驱动罩体侧壁的大径端远离所述驱动罩体顶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具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烹饪腔内且邻近所述驱动罩体,所述驱动罩体侧壁具有朝向所述烹饪腔延伸的虚拟延伸面,所述虚拟延伸面以所述驱动罩体侧壁的大径端为支点向所述虚拟延伸面的两侧偏转预设小角度β所形成的范围为预设范围,所述加热装置的外周边缘不超过所述预设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角度β满足关系式:0°<β≤10°。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罩体侧壁与所述烹饪腔的横截面的夹角γ为15°-75°。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罩体顶壁包括:外环顶壁和中部顶壁,所述外环顶壁环绕连接所述中部顶壁,所述外环顶壁与所述扇叶部的轴向距离大于所述中部顶壁与所述扇叶部的轴向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顶壁与所述中部顶壁的交界处对应所述扇叶部的外周。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罩体顶壁和所述驱动罩体侧壁融合为一体以形成导风罩。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罩体包括:驱动罩体底壁,所述驱动罩体底壁连接于所述驱动罩体侧壁的远离所述驱动罩体顶壁的一端,所述多个风孔形成在所述驱动罩体底壁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罩体底壁向着远离所述驱动罩体顶壁的方向凸出,从而在所述驱动罩体底壁的朝向所述驱动罩体顶壁的一侧形成内凹腔体,所述内凹腔体构造为所述气体驱动部内的气体驱动部空腔的一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腔体的最大深度不低于10mm。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部的至少一部分侵入到所述内凹腔体中。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循环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气体驱动部相连,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气体驱动部的顶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热板,所述隔热板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气体驱动部之间,所述隔热板通过隔热板支架与所述气体驱动部相连,所述驱动电机通过电机支架与所述隔热板相连。
CN202110535224.2A 2021-05-17 2021-05-17 烹饪设备 Active CN1132514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35224.2A CN113251449B (zh) 2021-05-17 2021-05-17 烹饪设备
PCT/CN2022/093386 WO2022242655A1 (zh) 2021-05-17 2022-05-17 烹饪设备
EP22803975.6A EP4343208A1 (en) 2021-05-17 2022-05-17 Cooking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35224.2A CN113251449B (zh) 2021-05-17 2021-05-17 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1449A true CN113251449A (zh) 2021-08-13
CN113251449B CN113251449B (zh) 2023-01-31

Family

ID=77182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35224.2A Active CN113251449B (zh) 2021-05-17 2021-05-17 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43208A1 (zh)
CN (1) CN113251449B (zh)
WO (1) WO202224265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9063A (zh) * 2021-09-30 2022-03-04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装置
WO2022242655A1 (zh) * 2021-05-17 2022-11-24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0462A (zh) * 2006-06-16 2009-08-05 卡瓦林烹饪系统有限公司 制备食品的设备和用于该设备的空气导向件
CN206603656U (zh) * 2016-09-08 2017-11-03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均匀的翻盖式空气炸锅
CN107397452A (zh) * 2017-08-23 2017-11-28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08158429A (zh) * 2018-01-25 2018-06-15 德奥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扰流座及应用其的空气炸锅
CN109875418A (zh) * 2019-03-28 2019-06-14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炸锅功能的烹饪器具
CN209090950U (zh) * 2018-07-27 2019-07-12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加热的烹饪器具
CN112628807A (zh) * 2020-12-31 2021-04-09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09425B1 (en) * 1999-12-17 2013-10-30 LG Electronics, Inc. Efficient supplying of heat generated from a heater installed in the electronic range
CN206371926U (zh) * 2016-08-31 2017-08-04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空气炸锅
CN210930949U (zh) * 2019-06-25 2020-07-07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的热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设备
CN110150995A (zh) * 2019-06-26 2019-08-23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和烹饪设备
CN212394654U (zh) * 2020-08-10 2021-01-26 即时品牌公司 空气烹饪装置
CN214841037U (zh) * 2021-05-17 2021-11-23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烹饪设备的搁架装置和烹饪设备
CN113143053A (zh) * 2021-05-17 2021-07-23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CN113251449B (zh) * 2021-05-17 2023-01-31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0462A (zh) * 2006-06-16 2009-08-05 卡瓦林烹饪系统有限公司 制备食品的设备和用于该设备的空气导向件
CN206603656U (zh) * 2016-09-08 2017-11-03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均匀的翻盖式空气炸锅
CN107397452A (zh) * 2017-08-23 2017-11-28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08158429A (zh) * 2018-01-25 2018-06-15 德奥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扰流座及应用其的空气炸锅
CN209090950U (zh) * 2018-07-27 2019-07-12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加热的烹饪器具
CN109875418A (zh) * 2019-03-28 2019-06-14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炸锅功能的烹饪器具
CN112628807A (zh) * 2020-12-31 2021-04-09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2655A1 (zh) * 2021-05-17 2022-11-24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CN114129063A (zh) * 2021-09-30 2022-03-04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装置
CN114129063B (zh) * 2021-09-30 2023-12-26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42655A1 (zh) 2022-11-24
CN113251449B (zh) 2023-01-31
EP4343208A1 (en) 2024-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51449B (zh) 烹饪设备
JP5723953B2 (ja) 調理装置
KR102227410B1 (ko) 조리 기기
WO2022242657A1 (zh) 烹饪设备
EP2636955B1 (en) A cooking oven provided for heat transfer by convection
CN214841037U (zh) 用于烹饪设备的搁架装置和烹饪设备
CN113143052A (zh) 烹饪设备
CN21996260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KR102225965B1 (ko) 조리 기기
EP3348914B1 (en) Oven for cooking foods
CN115054133A (zh) 烹饪器具
CN111374567B (zh) 烘烤器具
CN207145275U (zh) 用于电磁烹饪器具的风机和具有其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16675517U (zh) 烤箱的风机罩及烤箱
CN114246486A (zh) 空炸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EP1560464B1 (en) Wall-mounted microwave oven
CN216724227U (zh) 一种烤箱
CN217907421U (zh) 烹饪器具
CN217885790U (zh) 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8484375U (zh) 烹饪器具
CN215687064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8870095U (zh) 烹饪器具
CN216135700U (zh) 炸桶分区式空气炸锅
CN220546172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烹饪一体机和集成灶
CN214712139U (zh) 离心式扇叶及所应用的热风烘烤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u Gang

Inventor after: An Lin

Inventor after: Zhao Zaiman

Inventor after: Ling Qihong

Inventor after: Xie Mingyang

Inventor before: Zhao Zaiman

Inventor before: An Lin

Inventor before: Ling Qihong

Inventor before: Liu Gang

Inventor before: Xie Mingya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