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69537U - 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69537U
CN216269537U CN202122980110.7U CN202122980110U CN216269537U CN 216269537 U CN216269537 U CN 216269537U CN 202122980110 U CN202122980110 U CN 202122980110U CN 216269537 U CN216269537 U CN 2162695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ide wall
front wheel
reinforcing plate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8011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岗
谢贵山
杜书权
陆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8011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695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695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695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包括前轮罩加强板和A柱加强板,前轮罩加强板的前端与车辆的前舱连接,后端设有连接壁,A柱加强板具有两两均呈夹角设置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均与连接壁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通过将前轮罩加强板与A柱加强板进行多面连接,从而提高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的结构性能,以抵抗车辆正面碰撞时的碰撞,使得车辆不会产生较大变形。

Description

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侧围总成是构成车辆的白车身的重要结构,而侧围加强框又是侧围总成的骨架结构,侧围加强框是保证白车身的结构性能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中,相对于双侧门车型,单侧门车型没有B柱结构,侧围总成对单侧门车型的结构性能的影响更大,当车辆发生正碰时,由于现有侧围加强框的刚度不足,车辆的变形较大。
鉴于上述的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车辆发生正碰时的变形较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包括前轮罩加强板和A柱加强板,所述前轮罩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车辆的前舱连接,后端设有连接壁,所述A柱加强板具有两两均呈夹角设置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以及所述第三侧面均与所述连接壁连接。
优选地,所述前轮罩加强板包括前轮罩外加强板和前轮罩内加强板,所述前轮罩外加强板和所述前轮罩内加强板的边缘相互搭接,以使所述前轮罩外加强板和所述前轮罩内加强板之间形成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腔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连接壁包括由上往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翻边、第二翻边以及第三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第三侧面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翻边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部,多个所述连接部均与所述第二侧面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翻边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翻边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第三翻边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翻边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还包括门槛加强板,所述门槛加强板与所述A柱加强板远离所述前轮罩加强板的一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还包括门槛外加强板,所述门槛外加强板的外边缘与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外侧连接并围成腔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还包括后侧围内板,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下方外侧面与所述门槛外加强板连接并围成腔体结构,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上方与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后侧围内板上开设有减重孔,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位于所述减重孔处的边缘向侧向弯折形成边缘翻边,所述边缘翻边与所述门槛外加强板的边缘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包括前轮罩加强板和A柱加强板,前轮罩加强板的前端与车辆的前舱连接,后端设有连接壁,A柱加强板具有两两均呈夹角设置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均与连接壁连接,从而使得前轮罩加强板与A柱加强板之间的连接更牢固可靠,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车辆的前舱受到正面碰撞,将碰撞力传递给到前轮罩加强板的前端,前轮罩加强板前端的碰撞力通过前轮罩加强板后端传递至A柱加强板上,使得车辆的传力路径更优,从而使得车辆前方的碰撞力能够充分地传递至A柱加强板上,能够避免车辆前部区域局部受力过大而产生较大形变,进而避免过大形变使车辆的乘员舱受到影响。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通过将前轮罩加强板与A柱加强板进行多面连接,从而提高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的结构性能,以抵抗车辆正面碰撞时的碰撞,使得车辆不会产生较大变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前轮罩加强板和A柱加强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门槛外加强板和后侧围内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B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前轮罩加强板 21 第一侧面
11 连接壁 22 第二侧面
111 第一翻边 23 第三侧面
112 第二翻边 3 门槛加强板
1121 连接部 4 门槛外加强板
113 第三翻边 5 后侧围内板
12 前轮罩外加强板 51 减重孔
2 A柱加强板 52 边缘翻边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车辆发生正碰时的变形较大的问题。
请参照图1和图3,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包括前轮罩加强板1和A柱加强板,前轮罩加强板1的前端与车辆的前舱连接,后端设有连接壁11,A柱加强板具有两两均呈夹角设置的第一侧面21、第二侧面22以及第三侧面23,第一侧面21、第二侧面22以及第三侧面23均与连接壁11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包括前轮罩加强板1和A柱加强板,前轮罩加强板1的前端与车辆的前舱连接,后端设有连接壁11,A柱加强板具有两两均呈夹角设置的第一侧面21、第二侧面22以及第三侧面23,第一侧面21、第二侧面22以及第三侧面23均与连接壁11连接,为了连接牢固,可采用搭接加上多处点焊的形式进行连接壁11与侧面的连接,其中,侧面包括第一侧面21、第二侧面22以及第三侧面23,前轮罩加强板1与A柱加强板之间采用焊接,取代螺栓连接,可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前轮罩加强板1与A柱加强板先通过焊接方式形成焊合件结构,再组装到车辆的车架上,可精减零件数量。而且,前轮罩加强板1和A柱加强板多面连接,使得前轮罩加强板1与A柱加强板之间的连接更牢固可靠。
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车辆的前舱受到正面碰撞,将碰撞力传递给到前轮罩加强板1的前端,前轮罩加强板1前端的碰撞力通过前轮罩加强板1后端传递至A柱加强板上,使得车辆的传力路径更优,从而使得车辆前方的碰撞力能够充分地传递至A柱加强板上,能够避免车辆前部区域局部受力过大而产生较大形变,进而避免过大形变使车辆的乘员舱受到影响。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通过将前轮罩加强板1与A柱加强板进行多面连接,从而提高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的结构性能,以抵抗车辆正面碰撞时的碰撞,使得车辆不会产生较大变形。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前轮罩加强板1包括前轮罩外加强板12和前轮罩内加强板,前轮罩外加强板12和前轮罩内加强板的边缘相互搭接,以使前轮罩外加强板12和前轮罩内加强板之间形成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腔体结构。前轮罩加强板1具有一字型的腔体结构,从而可吸收更多的车辆前端所受的碰撞力,可靠地将正面碰撞力传递至A柱加强板。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壁11包括由上往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翻边111、第二翻边112以及第三翻边113,第一翻边111与第一侧面21连接,第二翻边112与第二侧面22连接,第三翻边113与第三侧面23连接。为了便于连接壁11与A柱加强板之间的焊接连接,连接壁11包括与第一侧面21搭接的第一翻边111、与第二侧面22搭接的第二翻边112以及与第三侧面23搭接的第三翻边113。其中,第一翻边111、第二翻边112以及第三翻边113由上往下依次设置,从而使得前轮罩加强板1受到正面碰撞力时,可同时通过第一翻边111、第二翻边112以及第三翻边113分别传递到第一侧面21、第二侧面22以及第三侧面23上,从而可使得前轮罩加强板1上的碰撞力能够均匀传递至A柱加强板上,可避免局部受力过大而导致的车辆形变。
进一步地,第二翻边1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部1121,多个连接部1121均与第二侧面22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翻边112与第二侧面22之间为点焊连接,为了使得第二翻边112与第二侧面22之间的连接更牢固,可采用多处点焊,即第二翻边112上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部1121,多个连接部1121均与第二侧面22搭接,通过在连接部1121与第二侧面22上点焊。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多个连接部1121由上往下依次间隔设置,从而使得第二翻边112与第二侧面22在车辆高度方向的连接面更大,能够可靠地使A柱加强板吸收从前轮罩加强板1上传递而来的碰撞力。
其中,为了使得前轮罩加强板1与A柱加强板之间的连接更牢靠,且接触面积更大,可将第一翻边111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翻边111间隔设置,均与第一侧面21搭接,并均与第一侧面21点焊连接;也可将第三翻边113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三翻边113间隔设置,均与第三侧面23搭接,并均与第三侧面23点焊连接。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为了实现多种功能,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还包括门槛加强板3,门槛加强板3与A柱加强板远离前轮罩加强板1的一端连接。为了使得传力路径加长,从而吸收更多的碰撞力,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还包括与A柱加强板的后端连接的门槛加强板3,A柱加强板前端的碰撞力可通过A柱加强板后端传递至门槛加强板3上。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还包括门槛外加强板4,门槛外加强板4的外边缘与门槛加强板3的外侧连接并围成腔体结构。为了提高车辆在门槛处的结构性能,如刚度与强度等,本实施例中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还包括与门槛加强板3的外侧搭接的门槛外加强板4,而且,在一实施例中,门槛外加强板4的边缘与门槛外加强板4搭接,可通过点焊等焊接方式连接,使得门槛外加强板4与门槛加强板3之间围成腔体结构,腔体结构可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能够进一步提升门槛处的结构性能,从而在车辆在受到侧面碰撞时,保护车辆的动力电池不被侵入。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4所示,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还包括后侧围内板5,后侧围内板5的下方外侧面与门槛外加强板4连接并围成腔体结构,后侧围内板5的上方与A柱加强板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的整体力学性能,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还包括与A柱加强板连接的后侧围内板5,后侧围内板5的下方外侧面与门槛外加强板4的后端搭接,从而通过A柱加强板、门槛加强板3、门槛外加强板4以及后侧围内板5使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形成完整的闭环框架,提高车辆的整体刚度,使得车辆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可保护乘员与电池的安全。而且,在一实施例中,门槛外加强板4的边缘与后侧围内板5搭接,可通过点焊等焊接方式连接,使得门槛外加强板4与后侧围内板5之间围成腔体结构,腔体结构可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在后侧围内板5与门槛外加强板4的连接处的结构性能。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5和图6所示,后侧围内板5上开设有减重孔51,后侧围内板5的位于减重孔51处的边缘向侧向弯折形成边缘翻边52,边缘翻边52与门槛外加强板4的边缘连接。为了使得车辆轻量化,后侧围内板5上开设有不影响结构性能的减重孔51。而为了便于后侧围内板5与门槛外加强板4之间的焊接连接,可将后侧围内板5位于减重孔51处的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边缘翻边52,门槛外加强板4的边缘采用与后侧围内板5的边缘翻边52的相匹配弯折,从而使得门槛外加强板4的边缘与后侧围内板5的边缘翻边52能够搭接,边缘翻边52能够方便焊枪焊接,焊接时,只需在车辆内侧通过焊枪的两个焊接电极夹住二者的搭接处,减重孔51可避免后侧围内板5与焊枪的干涉。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该车辆中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包括:
前轮罩加强板,前端与所述车辆的前舱连接,后端设有连接壁;
A柱加强板,具有两两均呈夹角设置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以及所述第三侧面均与所述连接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罩加强板包括前轮罩外加强板和前轮罩内加强板,所述前轮罩外加强板和所述前轮罩内加强板的边缘相互搭接,以使所述前轮罩外加强板和所述前轮罩内加强板之间形成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腔体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壁包括由上往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翻边、第二翻边以及第三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第三侧面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部,多个所述连接部均与所述第二侧面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翻边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第三翻边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翻边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还包括门槛加强板,所述门槛加强板与所述A柱加强板远离所述前轮罩加强板的一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还包括门槛外加强板,所述门槛外加强板的外边缘与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外侧连接并围成腔体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还包括后侧围内板,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下方外侧面与所述门槛外加强板连接并围成腔体结构,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上方与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内板上开设有减重孔,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位于所述减重孔处的边缘向侧向弯折形成边缘翻边,所述边缘翻边与所述门槛外加强板的边缘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
CN202122980110.7U 2021-11-30 2021-11-30 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62695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80110.7U CN216269537U (zh) 2021-11-30 2021-11-30 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80110.7U CN216269537U (zh) 2021-11-30 2021-11-30 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69537U true CN216269537U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40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80110.7U Active CN216269537U (zh) 2021-11-30 2021-11-30 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695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85134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JPH1059218A (ja) ボデーの構造
CN211494267U (zh) 汽车侧围总成及汽车
JP2008230460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212195650U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7891911B (zh) 电池包车身一体化结构及汽车
US1180730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13921230U (zh) 车身上部的传力机构及汽车
CN216269537U (zh) 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
CN111497948A (zh) 一种车身纵梁接头结构及汽车
CN215285016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及车辆
CN212243575U (zh) 一种后围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09888933U (zh) 侧边梁总成
CN212125295U (zh) 一种后部车身结构及汽车
CN113335389B (zh) 一种后地板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6301241U (zh) 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板总成、用于车辆的白车身及车辆
CN215553569U (zh) 一种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及汽车
CN215475359U (zh) 接头结构、车架和车辆
CN213948587U (zh) 内门槛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948348U (zh) 前围板加强结构、前部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18858546U (zh) 汽车前地板总成及汽车
CN211308735U (zh) 侧围前部连接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3566130U (zh) 一种侧围上边梁结构及车辆
CN219635329U (zh) A柱加强组件及车辆
CN216580722U (zh)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结构、车身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