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95650U -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95650U
CN212195650U CN202020661273.1U CN202020661273U CN212195650U CN 212195650 U CN212195650 U CN 212195650U CN 202020661273 U CN202020661273 U CN 202020661273U CN 212195650 U CN212195650 U CN 2121956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plate
pillar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6127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业峰
温泉
朱晓亮
陈才
丁宇
纪延飞
刘文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066127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956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956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956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属于白车身领域。车身结构包括前围总成、侧围总成和下铰链,前围总成包括前围板和前围横梁,侧围总成包括A柱加强板和A柱内板,A柱加强板向车体外部凸设并与A柱内板形成中空腔,下铰链设于A柱加强板靠近车体外部的一侧,侧围总成还包括设于中空腔内的A柱内板加强板和下铰链加强板,前围横梁的端头包括设置于A柱内板靠近车体中心一侧的第一搭接部,A柱内板加强板包括对应第一搭接部与A柱内板连接的第一加强部,下铰链加强板包括对应下铰链与A柱加强板连接的第二加强部。车辆包括上述车身结构。第一加强部与A柱内板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第二加强部与A柱加强板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提高车辆碰撞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白车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正面碰撞(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或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中,前纵梁在压溃变形过程中将载荷向后传递,其中一条重要路径就是传递给前围横梁。
现有技术中是在前纵梁根部设置前围横梁,前围横梁的端头连接在A柱内板下部,也就是A柱下铰链的高度位置,用前围横梁来抵抗纵梁的撞击。传统的A柱内板为一层板,结构单薄,且与A柱下铰链加强板搭接不上。如果A柱内板支撑不住的话,前围横梁端头就会跟着A柱内板一起变形,导致前围的侵入量增大,同时A柱下铰链变形,车门无法开启,乘员不能逃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降低碰撞时A柱内板及前围板变形量,减小前围入侵量,保证乘员腿部空间,降低对乘员的伤害,同时下铰链变形量较小,保证车门正常开启。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前围总成、侧围总成和下铰链,所述前围总成包括前围板和前围横梁,所述侧围总成包括A柱加强板和A柱内板,所述A柱内板覆盖于所述A柱加强板靠近车体中心的一侧,所述A柱加强板向车体外部凸设并与所述A柱内板共同形成中空腔,所述下铰链设置于所述A柱加强板靠近所述车体外部的一侧,所述侧围总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空腔内的A柱内板加强板和下铰链加强板,所述前围横梁的端头包括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设置于所述A柱内板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一侧,所述A柱内板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对应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A柱内板连接,所述下铰链加强板包括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对应所述下铰链与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
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前围横梁的端头还包括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上端朝向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一端向上翻折形成第三加强部,所述第三加强部对应所述第二搭接部与所述A柱内板连接。
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部上设置有第一螺母,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搭接部和所述A柱内板并与所述第一螺母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加强部上设置有第二螺母,第二螺栓穿过所述下铰链和所述A柱加强板并与所述第二螺母连接;和/或,
所述第三加强部上设置有第三螺母,第三螺栓穿过所述第二搭接部和所述A柱内板并与所述第三螺母连接。
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加强部上沿车体前后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朝向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一翻边,所述第二侧朝向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二翻边;
所述第一弯折部上沿车体前后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三侧向下翻折形成第三翻边,所述第四侧向下翻折形成第四翻边;
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三翻边和所述A柱加强板三者的重叠部分为第一焊接结构,所述第二翻边、所述第四翻边和所述A柱加强板三者的重叠部分为第二焊接结构。
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侧围总成还包括外门槛,所述外门槛与所述A柱加强板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第四加强部,所述第四加强部夹设于所述外门槛和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所述外门槛、所述第四加强部和所述A柱加强板三者的重叠部分为第三焊接结构。
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加强部包括均向所述车体外部方向凸设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均与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
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部靠近车体后方的一侧朝向靠近所述车体外部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向所述车体后方翻边形成第五翻边,所述第五翻边被配置为伸入所述车身结构的门洞密封面。
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部向车体前方延伸形成第五加强部,所述第五加强部截止到所述前围板的焊接边。
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部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和加强台;和/或,
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结构及包含其的车辆中,在A柱内板和A柱加强板形成的中空腔中设置A柱内板加强板和下铰链加强板。A柱内板加强板的第一加强部与A柱内板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并作为前围横梁的第一搭接部的安装面,提高A柱内板与前围横梁的连接刚度,降低A柱内板的变形量,使前围横梁得到有效支撑,前围板变形量也相应降低,减小前围入侵量,保证乘员腿部空间,降低对乘员的伤害。下铰链加强板的第二加强部与A柱加强板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并作为下铰链的安装面,通过第二加强部提高A柱内板加强板和下铰链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碰撞后下铰链变形过大而导致车门无法开启。
进一步地,下铰链加强板的第三加强部与A柱内板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并作为前围横梁的第二搭接部的安装面,进一步提高A柱内板与前围横梁的连接刚度,降低A柱内板和前围板的变形量,减小前围入侵量,降低对乘员的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围横梁、A柱内板加强板和下铰链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A柱内板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铰链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A-A处的截面图;
图7为图1中B-B处的截面图;
图8为图1中C-C处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1-前围板;2-前围横梁;3-A柱内板;4-A柱加强板;5-侧围外板;6-A柱内板加强板;7-下铰链加强板;8-外门槛;91-上铰链;92-下铰链;
21-第一搭接部;22-第二搭接部;
61-第一加强部;62-第二弯折部;63-第五翻边;64-第五加强部;
611-第一加强筋;612-加强台;
71-第二加强部;72-第一弯折部;73-第三加强部;74-第二加强筋;75-第四加强部;76-第一翻边;77-第二翻边;78-第三翻边;79-第四翻边;
711-第一安装部;712-第二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前围总成、两个侧围总成和车门铰链。两个侧围总成分别设置于前围总成的左右两侧。前围总成包括前围板1和前围横梁2,前围横梁2的端头与侧围总成连接。侧围总成包括A柱内板3、A柱加强板4、侧围外板5和外门槛8。A柱内板3设置于侧围外板5靠近车体中心的一侧,且两者之间设置有A柱加强板4。A柱加强板4向车体外部凸设并与A柱内板3之间形成中空腔。车门铰链安装于侧围外板5的外侧。车门铰链包括上铰链91和下铰链92。A柱内板3、A柱加强板4和侧围外板5三者的下端均与外门槛8连接。
其中,如图1-图3、图6和图7所示,前围横梁2的端头包括第一搭接部21,第一搭接部21连接于A柱内板3靠近车体中心的一侧,侧围总成还包括设置于中空腔内的A柱内板加强板6,A柱内板加强板6包括第一加强部61,第一加强部61对应第一搭接部21与A柱内板3连接。第一加强部61和A柱内板3形成双层板加强结构,碰撞过程中,载荷沿前纵梁、前围横梁2和A柱内板3的路径传递,由于A柱内板加强板6对A柱内板3进行加强,提高了结构刚度,降低A柱内板3的变形量,使前围横梁2得到有效支撑,前围板1变形量也相应降低,减小前围入侵量,保证乘员腿部空间,降低对乘员的伤害,提升碰撞性能和安全性能,提升车身的整体刚度。
具体地,第一加强部61和A柱内板3之间焊接,以对A柱内板3加强。参见图4,第一加强部61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611和加强台612,提高A柱内板加强板6的强度,保证对A柱内板3的加强效果。第一加强部61还作为第一搭接部21的安装面,第一加强部61上预先焊接有第一螺母,第一螺栓穿过第一搭接部21和A柱内板3后与第一螺母连接。可选地,第一螺母设置有两个,保证第一搭接部21与A柱内板3和第一加强部61的稳定连接。当然,第一螺母的数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
继续参见图4,第一加强部61靠近车体后方的一侧朝向背离车体中心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62,第二弯折部62向车体后方翻边形成第五翻边63,第五翻边63伸入门洞密封面,提高A柱内板加强板6与侧围总成的连接强度及刚度。第一加强部61向车体前方延伸形成第五加强部64,第五加强部64截止到前围板1的焊接边,提高A柱内板加强板6与前围总成的连接强度及结构刚度,提高碰撞性能。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3、图5-图8,侧围总成还包括设置于中空腔内的下铰链加强板7。下铰链加强板7设置于A柱加强板4和A柱内板加强板6之间,下铰链加强板7包括第二加强部71,第二加强部71对应下铰链92与A柱加强板4连接。第二加强部71与A柱加强板4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通过下铰链加强板7的第二加强部71提高A柱内板加强板6和下铰链92之间的连接强度,减小碰撞后下铰链92变形过大而车门无法开启的风险。
具体地,第二加强部71包括第一安装部711和第二安装部712。第一安装部711和第二安装部712均与A柱加强板4焊接,保证第二加强部71与A柱加强板4的连接强度。第一安装部711还作为下铰链92的安装面。第一安装部711上预先焊接有第二螺母,第二螺栓穿过下铰链92和A柱加强板4后与第二螺母连接。可选地,第二螺母设置有两个,保证下铰链92与A柱加强板4和下铰链加强板7的连接强度。当然,第二螺母的数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前围横梁2的端头还包括第二搭接部22。第二加强部71的上端朝向靠近车体中心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72,第一弯折部72靠近车体中心的一端向上翻折形成第三加强部73,第三加强部73对应第二搭接部22与A柱内板3连接。第三加强部73与A柱内板3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具体地,第三加强部73与A柱内板3焊接,第三加强部73还作为第二搭接部22的安装面。第三加强部73上预先焊接有第三螺母,第三螺栓穿过第二搭接部22和A柱内板3后与第三螺母连接。第三加强部73与A柱内板3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通过第三加强部73对A柱内板3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提高前围横梁2与A柱内板3的连接刚度,降低碰撞中A柱内板3的变形量,使前围横梁2得到有效支撑,减小前围入侵量。
另外,第二加强部71与第一弯折部7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加强筋74,提高下铰链加强板7的结构强度,保证其对A柱内板3的加强作用。
优选地,第二加强部71上沿车体前后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朝向靠近车体中心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一翻边76,第二侧朝向靠近车体中心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二翻边77。第一弯折部72上沿车体前后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三侧和第四侧,第三侧向下翻折形成第三翻边78,第四侧向下翻折形成第四翻边79。
第一翻边76、第三翻边78和A柱加强板4三者的重叠部分为第一焊接结构,采用三层点焊的结构,提高下铰链加强板7与A柱加强板4的连接强度。第二翻边77、第四翻边79和A柱加强板4三者的重叠部分为第二焊接结构,采用三层点焊的结构,提高下铰链加强板7与A柱加强板4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8,下铰链加强板7的第二加强部71、第一翻边76、第三翻边78、第二翻边77以及第四翻边79均与A柱加强板4连接,且下铰链加强板7的第三加强部73与A柱内板3连接,即下铰链加强板7的上部形成了四个面均与A柱内板3和A柱加强板4形成的腔体进行贴合的隔板结构,以对整个A柱总成进行加强,减小碰撞时A柱内板3及A柱加强板4的变形量,减小前围入侵,提升车身扭转刚度。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部71的下端延伸形成第四加强部75,第四加强部75夹设于外门槛8和A柱加强板4之间,外门槛8、第四加强部75和A柱加强板4三者的重叠部分为第三焊接结构,采用三层点焊的结构,提高下铰链加强板7与A柱加强板4及下门槛的连接强度,提高侧围总成的碰撞性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中,在A柱内板3和A柱加强板4形成的中空腔中设置A柱内板加强板6和下铰链加强板7。其中,A柱内板加强板6的第一加强部61与A柱内板3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并作为前围横梁2的第一搭接部21的安装面,提高A柱内板3与前围横梁2的连接刚度,降低A柱内板3的变形量,使前围横梁2得到有效支撑,前围板1变形量也相应降低,减小前围入侵量,保证乘员腿部空间,降低对乘员的伤害。下铰链加强板7的第二加强部71与A柱加强板4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并作为下铰链92的安装面,提高下铰链92与A柱加强板4的连接刚度,减小下铰链92的变形,保证车门正常开启。进一步地,下铰链加强板7中,第二加强部71的上部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72,第一弯折部72向上翻边形成第三加强部73,第三加强部73与A柱内板3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并作为前围横梁2的第二搭接部22的安装面,进一步提高整个A柱总成与前围横梁2的连接刚度,降低A柱内板3的变形量,使前围横梁2得到有效支撑,前围板1变形量也相应降低,减小前围入侵量。另外,第二加强部71上的第一翻边76和第二翻边77、对应第一弯折部72上的第三翻边78和第四翻边79,分别与A柱加强板4形成三层焊接结构,提高下铰链加强板7与A柱加强板4的连接强度。第二加强部71的上部形成了四个面均与A柱内板3和A柱内板加强板6形成的腔体进行贴合的隔板结构,以对整个A柱总成进行加强,减小碰撞时A柱内板3及A柱内板加强板6的变形量,减小前围入侵,提升车身扭转刚度。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结构,能够有效提高A柱内板3及下铰链92的刚度,减小A柱内板3的变形量,使前围横梁2得到有效支撑,前围板1变形量也相应降低,减小前围入侵量,减小下铰链92的变形,保证车门正常开启。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前围总成、侧围总成和下铰链(92),所述前围总成包括前围板(1)和前围横梁(2),所述侧围总成包括A柱加强板(4)和A柱内板(3),所述A柱内板(3)覆盖于所述A柱加强板(4)靠近车体中心的一侧,所述A柱加强板(4)向车体外部凸设并与所述A柱内板(3)共同形成中空腔,所述下铰链(92)设置于所述A柱加强板(4)靠近所述车体外部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总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空腔内的A柱内板加强板(6)和下铰链加强板(7),所述前围横梁(2)的端头包括第一搭接部(21),所述第一搭接部(21)设置于所述A柱内板(3)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一侧,所述A柱内板加强板(6)包括第一加强部(61),所述第一加强部(61)对应所述第一搭接部(21)与所述A柱内板(3)连接,所述下铰链加强板(7)包括第二加强部(71),所述第二加强部(71)对应所述下铰链(92)与所述A柱加强板(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横梁(2)的端头还包括第二搭接部(22),所述第二加强部(71)的上端朝向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72),所述第一弯折部(72)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一端向上翻折形成第三加强部(73),所述第三加强部(73)对应所述第二搭接部(22)与所述A柱内板(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61)上设置有第一螺母,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搭接部(21)和所述A柱内板(3)并与所述第一螺母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加强部(71)上设置有第二螺母,第二螺栓穿过所述下铰链(92)和所述A柱加强板(4)并与所述第二螺母连接;和/或,
所述第三加强部(73)上设置有第三螺母,第三螺栓穿过所述第二搭接部(22)和所述A柱内板(3)并与所述第三螺母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部(71)上沿车体前后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朝向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一翻边(76),所述第二侧朝向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二翻边(77);
所述第一弯折部(72)上沿车体前后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三侧向下翻折形成第三翻边(78),所述第四侧向下翻折形成第四翻边(79);
所述第一翻边(76)、所述第三翻边(78)和所述A柱加强板(4)三者的重叠部分为第一焊接结构,所述第二翻边(77)、所述第四翻边(79)和所述A柱加强板(4)三者的重叠部分为第二焊接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总成还包括外门槛(8),所述外门槛(8)与所述A柱加强板(4)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71)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第四加强部(75),所述第四加强部(75)夹设于所述外门槛(8)和所述A柱加强板(4)之间,所述外门槛(8)、所述第四加强部(75)和所述A柱加强板(4)三者的重叠部分为第三焊接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部(71)包括均向所述车体外部方向凸设的第一安装部(711)和第二安装部(712),所述第一安装部(711)和所述第二安装部(712)均与所述A柱加强板(4)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61)靠近车体后方的一侧朝向靠近所述车体外部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62),所述第二弯折部(62)向所述车体后方翻边形成第五翻边(63),所述第五翻边(63)被配置为伸入所述车身结构的门洞密封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61)向车体前方延伸形成第五加强部(64),所述第五加强部(64)截止到所述前围板(1)的焊接边。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61)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611)和加强台(612);和/或,
所述第二加强部(71)与所述第一弯折部(7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加强筋(74)。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
CN202020661273.1U 2020-04-27 2020-04-27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21956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61273.1U CN212195650U (zh) 2020-04-27 2020-04-27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61273.1U CN212195650U (zh) 2020-04-27 2020-04-27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95650U true CN212195650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27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61273.1U Active CN212195650U (zh) 2020-04-27 2020-04-27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9565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92261A (zh) * 2022-07-15 2022-09-23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提升安全性能的b柱结构
CN115158474A (zh) * 2022-06-24 2022-10-1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立柱总成、门槛和前舱组合结构
CN116552647A (zh) * 2023-04-19 2023-08-08 麦格纳卫蓝新能源汽车技术(镇江)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新能源汽车车身前部的sob防碰撞结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58474A (zh) * 2022-06-24 2022-10-1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立柱总成、门槛和前舱组合结构
CN115158474B (zh) * 2022-06-24 2023-09-2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立柱总成、门槛和前舱组合结构
CN115092261A (zh) * 2022-07-15 2022-09-23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提升安全性能的b柱结构
CN116552647A (zh) * 2023-04-19 2023-08-08 麦格纳卫蓝新能源汽车技术(镇江)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新能源汽车车身前部的sob防碰撞结构
CN116552647B (zh) * 2023-04-19 2023-10-10 麦格纳卫蓝新能源汽车技术(镇江)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新能源汽车车身前部的sob防碰撞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85134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CN212195650U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KR100552528B1 (ko) 차량의차체구조
JPH0750301Y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H1059218A (ja) ボデーの構造
US11192588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US11192586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3324493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2820951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00085634A (ja) 自動車のピラー下部補強構造
JP2000318645A (ja) 車体構造
JP4696664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S62181976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318297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の構造
CN216994523U (zh)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JP3335774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下方部構造
JP353766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下側部補強構造
CN212243575U (zh) 一种后围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JP2001063620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12590940A (zh) 一种白车身总成及车辆
JP2021116036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04010013A (ja) 車両用ドア
JP332106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下部補強構造
JP3307868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側部補強構造
JP2664587B2 (ja) 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