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88933U - 侧边梁总成 - Google Patents

侧边梁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88933U
CN209888933U CN201920508680.6U CN201920508680U CN209888933U CN 209888933 U CN209888933 U CN 209888933U CN 201920508680 U CN201920508680 U CN 201920508680U CN 209888933 U CN209888933 U CN 2098889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p
side wall
lateral wall
flange
fixed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0868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小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0868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889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889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889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侧边梁总成,其包括:侧边梁和加强部,所述侧边梁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设置有用于供充电线束通过的过线孔,所述加强部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所述加强部包括槽体,所述槽体分别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槽体包括槽底,以及设置在槽底相对两侧的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所述第一槽板、第二槽板和槽底均位于过线孔的周向上。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提高整体强度,更好地吸收正面碰撞力,减少正面碰撞时对于乘员舱的伤害,保护乘员舱变形量,而且还方便充电线束的安装,节约安装时间,提高安装效率。

Description

侧边梁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边梁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侧边梁结构布置在车头最前端的两侧上,紧挨翼子板,与前纵梁总成一起形成整个机舱的主要传力结构,在正面碰撞中,能吸收正面碰撞力,并将其传递到侧围A柱。
目前,在电动汽车中,当充电口布置在翼子板上时,充电线束由车外需要依次穿过侧边梁和轮罩,进入车舱内。因此,需要在侧边梁上开设用于供充电线束穿过的大过孔。
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现,侧边梁上开设大过孔,使得侧边梁刚度减弱,影响车辆在正面碰撞时能量的吸收及传递,导致车舱变形量大;而且,充电线束在安装时,由于侧边梁上的两个过线孔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导致充电线束不容易穿过侧边梁,导致装配时间增加,装配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侧边梁总成,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侧边梁总成,其包括:侧边梁和加强部,所述侧边梁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设置有用于供充电线束通过的过线孔,所述加强部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所述加强部包括槽体,所述槽体分别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槽体包括槽底,以及设置在槽底相对两侧的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所述第一槽板、第二槽板和槽底均位于过线孔的周向上。
可选地,所述第二侧壁相对的两侧均朝向靠近第一侧壁的方向弯折,分别形成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所述第一侧壁朝向靠近第二侧壁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三折板,所述侧边梁通过第一折板与第一侧壁固定连接、第二折板与第三折板固定连接形成腔体。通过将侧边梁设置为由L型内板和U型外板组成,可方便侧边梁的组装,提高组装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折板朝向远离第二折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一翻边,第一翻边与第一侧壁固定连接,可增大第一侧壁与第一折板的连接面积,增加连接牢固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折板朝向背离第一折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二翻边,所述第三折板朝向背离第一折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三翻边,第二翻边与第三翻边固定连接,可增加第二折板与第一折板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增加连接牢固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槽板靠近第一侧壁的一侧朝向背离第二槽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四翻边;所述第二槽板靠近第一侧壁的一侧朝向背离第一槽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五翻边,所述第四翻边和第五翻边均与第一侧壁固定连接,可增加第一侧壁与加强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连接牢固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槽板靠近第三折板的一侧朝向背离第二槽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六翻边;所述第二槽板靠近第三折板的一侧朝向背离第一槽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七翻边,第六翻边和第七翻边均与第三折板固定连接,可增大槽体的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与第三折板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连接牢固性。
可选地,所述槽体朝向第二侧壁的一侧的周向向外翻折形成第八翻边,所述第八翻边与第二侧壁固定连接,可增加槽体与第二侧壁的连接面积,增加牢固性。
可选地,所述槽底靠近第一侧壁的一侧朝向靠近第三折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九翻边,第九翻边与第一侧壁固定连接,可增加第九翻边与第一侧壁的连接面积,增大连接牢固性,并确保焊接的可行性。
可选地,所述槽底靠近第一侧壁的侧边沿与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工艺缺口,以方便零件成型。
可选地,还包括充电口安装支架,所述充电口安装支架扣装在第二侧壁的过线孔内,以方便充电口安装支架的装配,节约装配时间,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边梁总成通过设置侧边梁和加强部,加强部将侧边梁相对的两个侧壁连接,且槽体在两个过线孔之间形成过线通道,不仅能够对侧边梁的过线孔处起到很好的加强作用,提高整体强度,更好地吸收正面碰撞力,减少正面碰撞时对于乘员舱的伤害,保护乘员舱变形量;而且,安装充电线束时,由于通道的存在,对穿线操作起到引导作用,充电线束从车外可直接穿过侧边梁进入车内,使装配更加流畅、方便,大大节约了装配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并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边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边梁总成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边梁总成的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边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边梁总成,其包括:侧边梁和加强部2。
所述侧边梁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所述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上均设置有用于供充电线束通过的过线孔。
所述加强部2位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之间。其中,
加强部2包括槽体,所述槽体分别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固定连接。
所述槽体包括槽底,以及设置在槽底相对两侧的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所述第一槽板、第二槽板和槽底均位于过线孔的周向上。
槽体在第一侧壁11的过线孔和第二侧壁12的过线孔之间形成供充电线束穿过的过线通道。
侧边梁总成在装配时,如图1-5所示,将加强部2安装在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之间,且将槽体分别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固定连接。然后,再将侧边梁1装配在车身上。
当充电线束依次穿过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上的过线孔时,由于加强部2在两个过线孔之间形成过线通道,可方便充电线束穿过两个侧壁上的过线孔,从而节省装配时间,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边梁总成通过设置侧边梁和加强部,加强部将侧边梁相对的两个侧壁连接,且槽体在两个过线孔之间形成过线通道,不仅能够对侧边梁的过线孔处起到很好的加强作用,提高整体强度,更好地吸收正面碰撞力,减少正面碰撞时对于乘员舱的伤害,保护乘员舱变形量;而且,安装充电线束时,由于通道的存在,对穿线操作起到引导作用,充电线束从车外可直接穿过侧边梁进入车内,使装配更加流畅、方便,大大节约了装配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并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侧壁12上相对设置的两侧均朝向靠近第一侧壁11的方向弯折,分别形成第一折板16和第二折板15。
其中,第一折板16和第二折板15均与第二侧壁12垂直,第二侧壁12、第一折板16和第二折板15形成U型外板。
所述第一侧壁11的一侧朝向靠近第二侧壁12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三折板13。
第一侧壁11与第三折板13垂直,两者形成L型内板。
所述侧边梁1通过第一折板16与第一侧壁11固定连接、第二折板15与第三折板13固定连接形成腔体。
通过将侧边梁1设置为由L型内板和U型外板组成,可方便侧边梁1的组装,提高组装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折板16朝向远离第二折板15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一翻边18,第一翻边18垂直第一折板16。
第一翻边18与第一侧壁11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翻边18,可增大第一侧壁11与第一折板16的连接面积,增加连接牢固性。
同样地,所述第二折板15朝向背离第一折板16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二翻边17。第二翻边17垂直于第二折板15。
所述第三折板13朝向背离第一折板16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三翻边14。
第三翻边14垂直于第三折板13。第二翻边17与第三翻边14固定连接。
通过第二翻边17与第三翻边14固定连接,可增加第二折板15与第一折板16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增加连接牢固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槽板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侧朝向背离第二槽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四翻边21,其中,第四翻边21垂直第一槽板。
所述第二槽板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侧朝向背离第一槽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五翻边26,其中,第五翻边26垂直于第二槽板。
所述第四翻边21和第五翻边26均与第一侧壁11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第四翻边21和第五翻边26,可增加第一侧壁11与加强部2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连接牢固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板靠近第三折板13的一侧朝向背离第二槽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六翻边22;第六翻边22垂直于第一槽板。
所述第二槽板靠近第三折板13的一侧朝向背离第一槽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七翻边,第七翻边垂直于第二槽板。
第六翻边22和第七翻板均与第三折板13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第六翻边22和第七翻边,可增大槽体的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与第三折板13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连接牢固性。
优选地,所述槽体朝向第二侧壁12的一侧的周向向外翻折形成第八翻边23,所述第八翻边23与第二侧壁12固定连接。其中,远离槽体几何中心的方向为外。
通过设置第八翻边23,可增加槽体与第二侧壁12的连接面积,增加牢固性。
更进一步地,所述槽底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侧朝向靠近第三折板13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九翻边24。
其中,第九翻边24可与槽底垂直。第九翻边24与第一侧壁11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第九翻边24,可增加第九翻边24与第一侧壁11的连接面积,增大连接牢固性,并确保焊接的可行性。
此外,第四翻边21、第五翻边26、第六翻边22、第七翻边、第九翻边24均与L型内板固定连接,U型外板与第八翻边23固定连接,使得加强部2与侧边梁1之间形成另一个腔体,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侧边梁1的整体刚度。
其中,第四翻边21、第五翻边26、第六翻边22、第七翻边、第九翻边24与L型内板的固定连接方式均可采用焊接。U型外板与第八翻边23的固定连接方式也可采用焊接。
更优选地,所述槽底靠近第一侧壁11的侧边沿与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工艺缺口25,以方便零件成型。
更进一步地,侧边梁总成还包括充电口安装支架3,所述充电口安装支架3扣装在第二侧壁12的过线孔内,以方便充电口安装支架3的装配,节约装配时间,提高装配效率。其中,充电口安装支架3,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安装支架。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思想。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的推导和变型也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侧边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侧边梁和加强部,所述侧边梁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设置有用于供充电线束通过的过线孔,所述加强部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所述加强部包括槽体,所述槽体分别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槽体包括槽底,以及设置在槽底相对两侧的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所述第一槽板、第二槽板和槽底均位于过线孔的周向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边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的两侧均朝向靠近第一侧壁的方向弯折,分别形成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所述第一侧壁朝向靠近第二侧壁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三折板,所述侧边梁通过第一折板与第一侧壁固定连接、第二折板与第三折板固定连接形成腔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边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板朝向远离第二折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一翻边,第一翻边与第一侧壁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边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板朝向背离第一折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二翻边,所述第三折板朝向背离第一折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三翻边,第二翻边与第三翻边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边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板靠近第一侧壁的一侧朝向背离第二槽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四翻边;
所述第二槽板靠近第一侧壁的一侧朝向背离第一槽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五翻边,所述第四翻边和第五翻边均与第一侧壁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边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板靠近第三折板的一侧朝向背离第二槽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六翻边;
所述第二槽板靠近第三折板的一侧朝向背离第一槽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七翻边,第六翻边和第七翻边均与第三折板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边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朝向第二侧壁的一侧的周向向外翻折形成第八翻边,所述第八翻边与第二侧壁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边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底靠近第一侧壁的一侧朝向靠近第三折板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九翻边,第九翻边与第一侧壁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边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底靠近第一侧壁的侧边沿与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工艺缺口。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侧边梁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电口安装支架,所述充电口安装支架扣装在第二侧壁的过线孔内。
CN201920508680.6U 2019-04-16 2019-04-16 侧边梁总成 Active CN2098889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08680.6U CN209888933U (zh) 2019-04-16 2019-04-16 侧边梁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08680.6U CN209888933U (zh) 2019-04-16 2019-04-16 侧边梁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88933U true CN209888933U (zh) 2020-01-03

Family

ID=68999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08680.6U Active CN209888933U (zh) 2019-04-16 2019-04-16 侧边梁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889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0244A (zh) * 2021-01-12 2021-04-1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偏置碰防撞车体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0244A (zh) * 2021-01-12 2021-04-1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偏置碰防撞车体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98838B1 (en) Vehicle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CN110091927A (zh) 车辆的地板构造
CN109383257B (zh) 车辆侧部构造
US980925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8585134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US11148623B2 (en) Bumper cross-member
CN112739611B (zh) 车身下部结构
CN1125726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09888933U (zh) 侧边梁总成
CN110239623B (zh) 车辆后部构造
CN107554622B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组件及车辆
CN111301535A (zh) C柱门槛梁连接结构及汽车
CN107554619B (zh) 用于车辆的机舱安装框架结构及车辆
CN212685728U (zh) 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1731585U (zh) 一种前围板加强结构
KR102299497B1 (ko) 차량용 하중분산구조
CN111098926B (zh) 侧围内板后段总成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269537U (zh) 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
KR101427957B1 (ko) 차량의 필러구조
CN216994535U (zh) 一种车身侧围结构及汽车
CN213566130U (zh) 一种侧围上边梁结构及车辆
CN211308735U (zh) 侧围前部连接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505981U (zh) 前上纵梁加强板、前上纵梁总成以及车辆
CN217074531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7893011U (zh) 车身侧部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