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53816U - 一种下装式平衡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装式平衡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53816U
CN215553816U CN202121001908.6U CN202121001908U CN215553816U CN 215553816 U CN215553816 U CN 215553816U CN 202121001908 U CN202121001908 U CN 202121001908U CN 215553816 U CN215553816 U CN 2155538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lower shell
bearing
vehicle body
fixed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0190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臧传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0190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538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538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538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装式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还包括通轴,通轴的第一端伸入第一车体内,第二端伸入第二车体内,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固定连接,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第二上壳与第二下壳固定连接,通轴与第一下壳和第二下壳连接;第一车体还包括第一部件组,第一部件组与第一下壳连接固定并至少部分置于通轴的下方,和/或,第二车体还包括第二部件组,第二部件组与第二下壳连接固定并至少部分置于通轴的下方。其优点在于,减少与第一上壳和第二上壳连接的部件,防止破坏第一上壳和第二上壳的结构,影响第一上壳和第二上壳的机械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下装式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装式平衡车。
背景技术
目前,平衡车中的一款扭扭车,其主要通过中间的转动机构进行转动,因此,转动机构为整个平衡车的应力集中点,当平衡车的承重超过一定重量时,转动机构及与车体的连接位置容易形变,平衡车会发生内八字现象,严重影响平衡车的运行和安全性。为克服该缺陷,平衡车采用了连接车轮和转动机构的通轴结构,而通轴结构占据了车体内的部分空间,因此,需要重新设计车体内部零件的安装结构,以满足平衡车的正常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装式平衡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下装式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还包括通轴,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内,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内,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一下壳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上壳与所述第二下壳固定连接,所述通轴与所述第一下壳和所述第二下壳连接;所述第一车体还包括第一部件组,所述第一部件组与所述第一下壳连接固定并至少部分置于所述通轴的下方,和/或,所述第二车体还包括第二部件组,所述第二部件组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固定并至少部分置于所述通轴的下方。
优选地,当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时,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通过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轴承,所述安装座内设有轴承槽,所述通轴通过所述轴承和所述轴承槽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座包括底座和盖体,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第二下壳使所述通轴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
优选地,平衡车还包括第二车轮,当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时,所述第二下壳上设有第二车轴承接座,所述第二车轮的第二车轴安装在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中;
所述第二车轮的第二车轴与所述通轴的第二连接处采用第二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处上套设有轴承,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中设有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二连接处通过所述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并与第二车体转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二车轮的第二车轴与所述通轴间隔设置,与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固定连接。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还包括第一车轮,所述第一车轮的第一车轴与所述通轴的第一连接处采用第一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处与所述第一下壳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下壳上设有第一车轴承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处安装在所述第一车轴承接座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壳内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靠近所述第二车体的一端,所述通轴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柱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柱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使所述第一上壳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组包括第一控制板,所述第一控制板通过所述第一下壳内壁上的第一安装柱与所述第一下壳固定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部件组包括第二控制板,所述第二控制板通过所述第二下壳内壁上的第二安装柱与所述第二下壳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板上设有第一触发开关,第一车体包括第一踏板,第一踏板活动连接在第一上壳上,第一踏板的朝向所述第一控制板的一面设有第一触发件,所述第一触发件与所述第一触发开关活动配合;和/或
第二控制板上设有第二触发开关,第二车体包括第二踏板,第二踏板活动连接在第二上壳上,第二踏板的朝向所述第二控制板的一面设有第二触发件,所述第二触发件与所述第二触发开关活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壳上设有第一触发开关,所述第一触发开关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控制板连接,第一车体包括第一踏板,第一踏板活动连接在第一上壳上,第一踏板的朝向所述第一触发开关的一面设有第一触发件,所述第一触发件与所述第一触发开关活动配合;和/或
所述第二上壳上设有第二触发开关,所述第二触发开关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控制板连接,第二车体包括第二踏板,第二踏板活动连接在第二上壳上,第二踏板的朝向所述第二触发开关的一面设有第二触发件,所述第二触发件与所述第二触发开关活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组还包括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通过所述第一下壳内壁上的第三安装柱与所述第一下壳固定连接;所述电池组件包括通槽,所述通轴穿过所述通槽且部分位于所述通槽中,所述电池组件的至少部分结构高于所述通轴的最低处。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在车体内设置通轴,横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增强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避免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在连接处形变,使平衡车可以承载更重的重量;将通轴与第一下壳和第二下壳连接,同时将第一部件组与第一下壳连接,第二部件组与第二下壳连接,减少与第一上壳和第二上壳连接的部件,防止破坏第一上壳和第二上壳的结构,影响第一上壳和第二上壳的机械强度,同时还可使第一上壳和第二上壳与通轴的距离更大,方便加大第一上壳和第二上壳的厚度,使第一上壳和第二上壳可以承载更重的重量,平衡车的整体结构更稳定,载重量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第一车体;11、第一上壳;12、第一下壳;13、第一车轴承接座;14、第一连接柱;15、第一踏板;151、第一触发件;16、第一触发孔;17、第一安装柱;18、第三安装柱;20、第二车体;21、第二上壳;22、第二下壳;23、第二车轴承接座;24、第二踏板;241、第二触发件;25、第二触发孔;26、第二安装柱;30、通轴;31、第一端;32、第二端;33、轴承;34、第一连接孔;40、第一控制板;41、第一触发开关;50、第二控制板;51、第二触发开关;60、电池组件;61、通槽;70、安装座;71、盖体;72、底座;73、第一轴承半槽;74、第二轴承半槽;75、挤压板;76、弹簧;77、弹簧槽;78、容纳腔;79、弹簧安装柱;80、第一车轮;81、第一车轴;82、第一紧固件;90、第二车轮;91、第二车轴;92、第二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虽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本公开还旨在涵盖替代品、修改和等同物。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提供对所公开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进行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装式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还包括通轴30,通轴30的第一端31伸入第一车体10内,第二端32伸入第二车体20内,通轴30横穿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增强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避免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在连接处形变,使平衡车可以承载更重的重量。更具体地说,通轴30的第一端31位于第一车体10的外端处,可以位于第一车体10内,也可以端面穿出第一车体10,也可以端面与第一车体10的外端处齐平,通轴30的第一端31可以与第一车轮80的第一车轴81连接,也可以与第一车轴81间隔设置;通轴30的第二端32位于第二车体20的外端处,可以位于第二车体20内,也可以端面穿出第二车体20,也可以端面与第二车体20的外端处齐平,通轴30的第二端32可以与第二车轮90的第二车轴91连接,也可以与第二车轴91间隔设置。
第一车体10包括第一上壳11和第一下壳12,第一上壳11和第一下壳12固定连接,第二车体20包括第二上壳21和第二下壳22,第二上壳21与第二下壳22固定连接,通轴30与第一下壳12和第二下壳22连接;通轴30与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21的距离可以适当调整,有利于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21增加厚度和安装踏板等部件。
第一车体10还包括第一部件组,第一部件组与第一下壳12连接固定并至少部分置于通轴30的下方,减少第一上壳11上安装的部件,提高第一上壳11的机械强度,同时避免第一上壳11上的部件干扰通轴30。
第二车体20还包括第二部件组,第二部件组与第二下壳22连接固定并至少部分置于通轴30的下方,减少第二上壳21上安装的部件,提高第二上壳21的机械强度,同时避免第二上壳21上的部件干扰通轴30。
如附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轴30为一根中空管或实心管结构,第一车体10与通轴30固定连接,第二车体20与通轴30转动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二车体20与通轴30通过安装座70转动连接,通轴30上套设有轴承33,安装座70内设有轴承槽,通轴30通过轴承33和轴承槽与安装座70转动连接;安装座70包括底座72和盖体71,底座72设置在第二下壳22使通轴30与第二下壳22连接,优选地,底座72与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且盖体71位于底座72上方,通过螺丝与底座72固定连接。盖体71上设有第一轴承半槽73,底座72上设有第二轴承半槽74,第一轴承半槽73和第二轴承半槽74形成轴承槽,轴承33套在通轴30上,安装在轴承33套中。此时,通轴30与第二下壳22转动连接,受重力的作用,通轴30在使用时可以更稳定地安装在安装座70中,也可以避免第二上壳21安装过多部件,破坏了第一上壳11的机械强度。
优选地,为了提高安装座70与通轴30转动的稳定性,通轴30上套设有至少两个轴承33,安装槽中设有至少两个轴承槽,轴承33与轴承槽一一对应,每个轴承33的尺寸都相同,设置多个轴承33有利于减轻每个轴承33受到的压力,提高转动效率。
平衡车还包括第二车轮90,第二车轮90为轮毂电机车轮,自带轮毂电机,第一车轴81和第二车轴91为轮毂电机轴。通轴30与第二车体20转动连接有多种情况,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车轮90的第二车轴91与通轴30的第二端通过第二紧固件92固定连接,第二车体20相对第二车体20和通轴30的第二连接处转动,更具体地说,第二车体20中设有第二车轴承接座23,第二车轴承接座23中设有第二轴承槽,第二车轴91与通轴30的第二连接处上套设有第二轴承33(未画出),第二轴承33与第二轴承槽适配安装使第二车轴91相对第二车体20转动,使第二车体20相对第二连接处转动得更顺畅。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车体20与通轴30需要设置复位结构和限位结构,更具体地说,复位结构包括挤压板75和复位件,挤压板75与通轴30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挤压板75与通轴30的固定连接方式有螺丝固定、焊接固定等,挤压板75位于两个轴承33之间。复位件为弹簧76,弹簧76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优选地,弹簧76的数量为四个,两个为一组,分别位于通轴30的两侧,并与挤压板75的两端对应,为了安装弹簧,安装座70中设有弹簧槽77,弹簧安装在弹簧槽77中,弹簧可在弹簧槽77中伸缩。更具体地说,安装座70的盖体71中设有容纳腔78,底座72上设有弹簧槽77,容纳腔78的尺寸大于弹簧槽77的尺寸,可以容纳弹簧76和弹簧槽77,并使弹簧76在弹簧槽77和容纳腔78之间形变。挤压板75为非形变材料制成,比如钢材,可与通轴30的材料一致。在安装座70跟随第一车体10或第二车体20转动时,挤压板75一端与弹簧槽对应侧的距离缩短,该侧的弹簧被压缩蓄力,使安装座70具有复位的趋势,同时安装座70与第一车体10或第二车体20固定连接,因此,第一车体10或第二车体20具有复位的趋势。
优选地,为了保证弹簧保持竖直状态,方便与挤压板75的挤压面接触受力,弹簧槽77为圆柱形槽,中间设有弹簧安装柱79,弹簧76套设在弹簧安装柱79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簧安装柱79的端部与挤压板75的挤压面之间设有间隙,当弹簧被挤压到一定程度,挤压板75与弹簧安装柱79的端部碰触,挤压板75与安装座70之间的相对转动停止,第一车体10或第二车体20不可再朝向该方向转动,从而起到限制第一车体10或第二车体20与通轴30的转动角度的作用,可作为限位结构。弹簧安装座70的端部与挤压板75的挤压面之间的间隙尺寸可依据实际需要设置,以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可相对通轴30的转动角度为依据。
复位结构和限位结构还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车轮90的第二车体20与第二车体20固定连接,不与通轴30连接,而是与通轴30的第二端32的端面具有一定间距,此时,第二车体20内不需要设置复位结构,仅存在限位结构,第二车体20可利用轮毂电机的自复位系统进行复位。更具体地说,第二车体20内设有第二车轴承接座23,第二车轴91与第二车轴承接座23固定连接;第二车轴承接座23设置在第二下壳22上,第二车轴承接座23设置在第二下壳22靠近第二车轮90的一侧的内表面上。第二车轴91通过第二紧固件92与第二车轴承接座23固定连接,第二紧固件为螺丝,第二车轴上设有固定孔,螺丝从下至上插入固定孔,进而与第二车轴承接座23螺丝固定连接。
优选地,螺丝的数量大于1个,比如,螺丝的数量为2个,使螺丝与第二车轴承接座23的连接更牢固。螺丝的数量还可以为3、4、5等个,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固定孔的数量与螺丝的数量对应。
优选地,为了增加螺纹长度,使第二车轴与第二下壳22连接得更牢固,第二车轴与第二车轴承接座23之间设有第二垫片(未画出),第二垫片上设有螺丝孔,进一步延长了螺纹长度,同时还可对第二车轴与第二车轴承接座23的连接起到缓冲作用,此时,第二车轴与第二下壳22固定连接,可以将第二下壳22的承载力直接传递至第二车轮90,同时通轴30横跨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使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在通轴30不变形的情况下,保持并排设置的状态,不会内陷。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二车轴承接座23设置在第二下壳22上,其他结构保持不变,减少第二下壳22上连接的部件,避免破坏第二下壳22的机械强度。
该实施例中,安装座70设置在第二车体20内,且位于通轴30的第二端32上,从而保证第二车体20与通轴30的稳定连接,通轴30的两端均得到支撑,从而将支撑力反馈至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提高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结构强度。通轴30的第二端32上套设有两个轴承33,安装座70中设有两个轴承槽,安装座70的底座72与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盖体71通过螺丝与底座72固定连接,将通轴30限制在安装座70中,通轴30与第二下壳22安装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衡车包括第一车轮80,第一车轮80为轮毂电机车轮,自带轮毂电机,第一车轴81为轮毂电机轴,第一车体10与通轴30固定连接,且第一车轴81与通轴30的第一连接处采用第一紧固件82连接,第一紧固件82穿过第一连接处与第一下壳12固定连接。第一车轴与通轴30的第一端31固定连接,形成第一连接处,第一紧固件82穿过第一连接处将第一车轴和通轴30的第一端31固定连接同时第一紧固件82与第一车体10固定连接,优选地,第一车体10中设有第一车轴承接座13,第一连接处安装在第一车轴承接座13中,第一车轴承接座13的形状与第一连接处的形状相适配,在一些情况下,第一车轴承接座13的形状与通轴30的第一端31的外径相适配,第一车轴承接座13用于提高第一连接处的安装稳定性,从而提高第一车轴81、通轴30的第一端31与第一车体10的连接稳定性,增强第一车体10的承载力。第一紧固件82与第一车轴承接座13固定连接,优选地,第一紧固件82为螺丝,第一紧固件82与第一车轴承接座13为螺纹连接。
第一车轴承接座13设置在第一下壳12上,更具体地说,设置在第一下壳12靠近第一车轮80的一侧的上表面上。此时,第一车轮80的第一车轴81、通轴30的第一端31均与第一下壳12固定连接,受重力和第一紧固件82的作用,第一车轴和通轴30在使用时可以更稳定地安装在第一车轴承接座13中,也可以避免第一上壳11安装过多部件,破坏了第一上壳11的机械强度。
优选地,第一紧固件82的数量大于1个,如附图1所示,第一紧固件82的数量为2个,使第一紧固件82与第一连接处和第一车体10的连接更牢固。第一紧固件82的数量还可以为3、4、5等个,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
优选地,第一车体10内设有第一连接柱14,第一连接柱14设置在第一车体10靠近第二车体20的一端,通轴30上设有第一连接孔34,第一连接孔34与第一连接柱14对应设置,第一连接柱14插入第一连接孔34使第一车体10与通轴30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柱14和第一紧固件82将第一车体10的两端均固定在通轴30上,从而保证第一车体10与通轴30的稳定连接。优选地,第一连接柱14的数量大于个,如附图2所示,第一连接柱14的数量为2个,第一连接孔34的数量与第一连接柱14的数量对应,使第一连接柱14与第一连接孔34的插接更稳定,第一车体10与通轴30连接更稳定。第一连接柱14的数量还可以为3、4、5等个,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
如附图2所示,第一连接柱14设置在第一上壳11上,第一连接孔34可仅设置在通轴30朝向第一连接柱14的一面上,第一连接柱14插入通轴30中,第一连接孔34也可以为贯穿孔,第一连接柱14贯穿通轴3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14设置在第一下壳12上,第一连接孔34朝下设置,第一连接柱14插入通轴30中,或者,第一连接柱14为贯穿孔,第一连接柱14贯穿通轴30。优选地,第一连接柱14的顶端为锥形,方便第一连接柱14插入第一连接孔34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3所示,第一部件组包括第一控制板40,第一控制板40通过第一下壳12内壁上的第一安装柱17与第一下壳12固定连接,通过第一车体10控制平衡车的运行。第一安装柱17向上延伸,第一控制板40通过螺丝安装在若干第一安装柱17上,并位于通轴30的下方。
更具体地说,基于上述实施例,优选地,第一控制板40上设有第一触发开关41,第一车体10包括第一踏板15,第一踏板15活动连接在第一上壳11上,第一踏板15的朝向第一控制板40的一面设有第一触发件151,第一触发件151与第一触发开关41活动配合。第一上壳11上设有第一触发孔16,第一触发件151穿过触发孔触发第一触发开关41。第一触发开关41为光电开关等结构。第一踏板15与第一上壳11之间设有弹性件(未画出),用于第一踏板15的复位,使第一踏板15在其上未站人时与第一触发开关41分离,不会启动第一控制板40使平衡车开始工作。第一触发开关41为光电开关或其他常规可触发的开关。
基于上述实施例,优选地,第一上壳11上设有第一触发开关41,第一触发开关41通过第一连接件(未画出)与第一控制板40连接,第一车体10包括第一踏板15,第一踏板15活动连接在第一上壳11上,第一踏板15的朝向第一触发开关41的一面设有第一触发件151,第一触发件151与第一触发开关41活动配合,第一连接件为第一连接线,第一触发开关41通过第一连接线与第一控制板40进行信号传输。第一触发开关41设置在第一上壳11上的第一安装槽(未画出)中,避免被第一踏板15挤压损坏,第一安装槽中或侧边设有第一过线孔,供第一连接线穿过与第一控制板4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组包括第二控制板50,第二控制板50通过第二下壳22内壁上的第二安装柱26与第二下壳22固定连接,通过第二车体20控制平衡车的运行。第二安装柱26向上延伸,第二控制板50通过螺丝安装在若干第二安装柱26上,并位于通轴30的下方。当第二车体20与通轴30转动连接时,第二控制板50与通轴30的间距较大,避免第二控制板50在第二车体20转动过程中与通轴30发生碰撞。
更具体地说,优选地,第二控制板50上设有第二触发开关51,第二车体20包括第二踏板24,第二踏板24活动连接在第二上壳21上,第二踏板24的朝向第二控制板50的一面设有第二触发件241,第二触发件241与第二触发开关51活动配合。第二上壳21上设有第二触发孔25,第二触发件241穿过触发孔触发第二触发开关51。第二触发开关51为光电开关等结构。第二踏板24与第二上壳21之间设有弹性件(未画出),用于第二踏板24的复位,使第二踏板24在其上未站人时与第二触发开关51分离,不会启动第二控制板50使平衡车开始工作。
更具体地说,优选地,第二上壳21上设有第二触发开关51,第二触发开关51通过第二连接件与第二控制板50连接,第二车体20包括第二踏板24,第二踏板24活动连接在第二上壳21上,第二踏板24的朝向第二触发开关51的一面设有第二触发件241,第二触发件241与第二触发开关51活动配合。第二连接件为第二连接线,第二触发开关51通过第二连接线与第二控制板50进行信号传输。第二触发开关51设置在第二上壳21上的第二安装槽中,避免被第二踏板24挤压损坏,第二安装槽中或侧边设有第二过线孔,供第二连接线穿过与第二控制板5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件组还包括电池组件60,如图3所示,电池组件60通过第一下壳12内壁上的第三安装柱18与第一下壳12固定连接,使第一车体10的重心较低,平衡车运行更稳定。电池组件60通过螺丝与第三安装柱固定连接。
优选地,电池组件60包括通槽61,通轴30穿过通槽61且部分位于通槽61中,电池组件60的至少部分结构高于通轴30的最低处,电池组件60的两侧高于通轴30的最低处,使电池组件60体积更大,可以提供更多电力。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下装式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轴,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内,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内,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一下壳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上壳与所述第二下壳固定连接,所述通轴与所述第一下壳和所述第二下壳连接;所述第一车体还包括第一部件组,所述第一部件组与所述第一下壳连接固定并至少部分置于所述通轴的下方,和/或,所述第二车体还包括第二部件组,所述第二部件组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固定并至少部分置于所述通轴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装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时,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通过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轴承,所述安装座内设有轴承槽,所述通轴通过所述轴承和所述轴承槽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座包括底座和盖体,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第二下壳使所述通轴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装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车轮,当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时,所述第二下壳上设有第二车轴承接座,所述第二车轮的第二车轴安装在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中;
所述第二车轮的第二车轴与所述通轴的第二连接处采用第二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处上套设有轴承,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中设有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二连接处通过所述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并与第二车体转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二车轮的第二车轴与所述通轴间隔设置,与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装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还包括第一车轮,所述第一车轮的第一车轴与所述通轴的第一连接处采用第一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处与所述第一下壳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装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壳上设有第一车轴承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处安装在所述第一车轴承接座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装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壳内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靠近所述第二车体的一端,所述通轴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柱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柱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使所述第一上壳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下装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组包括第一控制板,所述第一控制板通过所述第一下壳内壁上的第一安装柱与所述第一下壳固定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部件组包括第二控制板,所述第二控制板通过所述第二下壳内壁上的第二安装柱与所述第二下壳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装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板上设有第一触发开关,第一车体包括第一踏板,第一踏板活动连接在第一上壳上,第一踏板的朝向所述第一控制板的一面设有第一触发件,所述第一触发件与所述第一触发开关活动配合;和/或
第二控制板上设有第二触发开关,第二车体包括第二踏板,第二踏板活动连接在第二上壳上,第二踏板的朝向所述第二控制板的一面设有第二触发件,所述第二触发件与所述第二触发开关活动配合。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装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壳上设有第一触发开关,所述第一触发开关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控制板连接,第一车体包括第一踏板,第一踏板活动连接在第一上壳上,第一踏板的朝向所述第一触发开关的一面设有第一触发件,所述第一触发件与所述第一触发开关活动配合;和/或
所述第二上壳上设有第二触发开关,所述第二触发开关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控制板连接,第二车体包括第二踏板,第二踏板活动连接在第二上壳上,第二踏板的朝向所述第二触发开关的一面设有第二触发件,所述第二触发件与所述第二触发开关活动配合。
10.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下装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组还包括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通过所述第一下壳内壁上的第三安装柱与所述第一下壳固定连接;所述电池组件包括通槽,所述通轴穿过所述通槽且部分位于所述通槽中,所述电池组件的至少部分结构高于所述通轴的最低处。
CN202121001908.6U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下装式平衡车 Active CN2155538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01908.6U CN215553816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下装式平衡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01908.6U CN215553816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下装式平衡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53816U true CN215553816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60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01908.6U Active CN215553816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下装式平衡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538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43906A (zh) 一种换电式纯电动重卡换电系统结构
KR20090052051A (ko) 차량용 롤 로드 마운팅 장치
CN215553816U (zh) 一种下装式平衡车
CN113276994A (zh) 一种三段式通轴平衡车
CN218367369U (zh) 用于安装电池包的车身支架及电动车辆
CN215553819U (zh) 一种两轮电动平衡车
CN215553809U (zh) 一种带限位结构的两轮电动平衡车
CN217259668U (zh) 一种导向柱及具有其的电池包导向系统
CN215244433U (zh) 一种换电式纯电动重卡换电系统结构
CN215553817U (zh) 一种带三段式通轴的两轮平衡车
CN115837832A (zh) 用于安装电池包的车身支架及电动车辆
CN114801844A (zh) 一种导向柱及具有其的电池包导向系统
CN215553808U (zh) 一种带控制板安装结构的平衡车
CN215553807U (zh)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CN215553820U (zh) 一种带电池组件安装结构的平衡车
CN215553818U (zh) 一种两轮平衡车车体转动装配结构
CN113184095B (zh)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CN217918266U (zh) 一种平衡车减震装置的连接结构
CN212373585U (zh) 一种减震独轮平衡车
CN220002946U (zh) 一种可变轴距的模型汽车
CN217706046U (zh) 一种侧支梯支架及电动车
CN216467381U (zh) 一种性能稳定的车载obc充电模块
CN213109643U (zh) 一种平衡车
CN218986845U (zh) 一种平衡车
CN212386295U (zh) 一种发动机安装支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