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53807U -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53807U
CN215553807U CN202121001389.3U CN202121001389U CN215553807U CN 215553807 U CN215553807 U CN 215553807U CN 202121001389 U CN202121001389 U CN 202121001389U CN 215553807 U CN215553807 U CN 2155538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groove
spring
bearing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0138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臧传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0138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538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538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538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还包括通轴,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中,所述通轴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中,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之间设有复位结构,所述复位结构包括挤压件和复位件,所述挤压件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复位件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且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设置。其优点在于:通轴增强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在第二车体与通轴之间设置复位结构,复位结构不仅提供了更真实的控制脚感;将复位结构设置在通轴上,节省了第二车体内的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背景技术
目前,平衡车中的一款扭扭车,其主要通过中间的转动机构进行转动,因此,转动机构为整个平衡车的应力集中点,当平衡车的承重超过一定重量时,转动机构及与车体的连接位置容易形变,平衡车会发生内八字现象,严重影响平衡车的运行和安全性。为克服该缺陷,平衡车采用了连接车轮和转动机构的通轴结构。另外,现有平衡车为实现更好的脚感,在车体内设置复位结构,而通轴结构占据了车体内的部分空间,因此,需要重新车体的复位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操作脚感灵敏,车体复位快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还包括通轴,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中,所述通轴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中,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之间设有复位结构,所述复位结构包括挤压件和复位件,所述挤压件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复位件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且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车体角度检测模块。
优选地,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包括盖体和底座,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盖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复位件为弹簧,所述挤压件为板状结构,两端位于所述通轴的两侧,所述弹簧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分别与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所述底座上设有至少两个弹簧安装座,所述盖体中设有弹簧活动腔。
优选地,所述弹簧安装座包括弹簧槽和弹簧安装柱,所述弹簧安装柱位于所述弹簧槽中间,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弹簧安装柱上;所述弹簧安装柱的端部与所述挤压件的挤压面之间具有间隙以限制所述第二车体的转动角度。
优选地,所述弹簧的数量为四个,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所述通轴的两侧;所述挤压件为“工”字型板,每个所述弹簧分别与所述挤压件的端部对应。
优选地,所述复位件为弹片,所述挤压件为块状结构,位于所述通轴的顶部或底部,与所述弹片对应设置;所述盖体或所述底座中设有弹片容纳腔,所述弹片容纳腔中设有形变槽,所述挤压件的位置与所述形变槽的位置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轴承,所述安装座内设有轴承槽,所述通轴通过所述轴承和所述轴承槽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或者,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轴套,所述安装座内设有轴套槽,所述通轴通过所述轴套和所述轴套槽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盖体上设有第一轴承半槽,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二轴承半槽,所述第一轴承半槽和所述第二轴承半槽形成所述轴承槽;或者,所述盖体上设有第一轴套半槽,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二轴套半槽,所述第一轴套半槽和所述第二轴套半槽形成所述轴套槽。
优选地,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至少两个轴承,所述安装座中设有至少两个轴承槽,所述轴承与所述轴承槽一一对应;或者,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至少两个轴套,所述安装座中设有至少两个轴套槽,所述轴套与所述轴套槽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复位结构位于两个所述轴承槽或所述轴套槽之间。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在车体内设置通轴,横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增强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避免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在连接处形变,使平衡车可以承载更重的重量;使第二车体相对通轴转动,从而控制平衡车的运行,并在第二车体与通轴之间设置复位结构,复位结构不仅提供了更真实的控制脚感,还可使平衡车在不工作的状态下自动复位,操作更简单;将复位结构设置在通轴上,不仅节省了第二车体内的空间,也使第二车体与复位件的距离更近,复位反馈更灵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二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第一车体;11、第一上壳;12、第一下壳;20、第二车体;21、第二上壳;22、第二下壳;30、第一车轮;31、第一车轴;40、第二车轮;41、第二车轴;50、通轴;51、第一端;52、第二端;53、轴承;60、安装座;61、底座;62、盖体;63、第一轴承半槽;64、第二轴承半槽;65、弹簧槽;66、弹簧安装柱;67、形变槽;68、容纳腔;71、弹簧;72、挤压板;73、弹片;74、挤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虽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本公开还旨在涵盖替代品、修改和等同物。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提供对所公开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进行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还包括通轴50,所述通轴50的第一端51伸入所述第一车体10中,所述通轴50的第二端52伸入所述第二车体20中,通轴50横穿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增强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避免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在连接处形变,使平衡车可以承载更重的重量。更具体地说,通轴50的第一端51位于第一车体10的外端处,可以位于第一车体10内,也可以端面穿出第一车体10,也可以端面与第一车体10的外端处齐平,通轴50的第一端51可以与第一车轮30的第一车轴31连接,也可以与第一车轴31间隔设置;通轴50的第二端52位于第二车体20的外端处,可以位于第二车体20内,也可以端面穿出第二车体20,也可以端面与第二车体20的外端处齐平,通轴50的第二端52可以与第二车轮40的第二车轴41连接,也可以与第二车轴41间隔设置。
为实现通过转动第二车体控制平衡车的效果,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车体角度检测模块,优选地,车体角度检测模块为陀螺仪或其他相关技术中的角度检测装置。
通轴50为一根中空管或实心管结构,所述第一车体10与所述通轴5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20与所述通轴50转动连接,从而使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相对转动。所述第二车体20与所述通轴50之间设有复位结构,在第二车体20与通轴50之间设置复位结构,复位结构不仅提供了更真实的控制脚感,还可使平衡车在不工作的状态下自动复位,操作更简单;将复位结构设置在通轴50上,不仅节省了第二车体20内的空间,也使第二车体20与复位件的距离更近,复位反馈更灵敏。
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11和第一下壳12,第二车体20包括第二上客和第二下壳22。
优选地,所述复位结构包括挤压件和复位件,所述挤压件与所述通轴50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挤压件与通轴50的固定连接方式有螺丝固定、焊接固定等。所述复位件与所述第二车体20连接,且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设置。在第二车体20相对通轴50转动时,复位件与挤压件其中一端的距离变小,复位件形变蓄力,使第二车体20具有复位的趋势,在第二车体20上施加的力消失后,第二车体20在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复位件可以与挤压件连接,也可以与挤压件分体设置。
当复位件与挤压件分体设置时,为安装复位件,第二车体20内设有安装座60,所述安装座60包括盖体62和底座61,所述第二车体20包括第二上壳21和第二下壳22,所述底座61与所述第二上壳21或所述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盖体62与所述底座61固定连接。更具体地说,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的实施例一中,底座61与第二上壳21为一体式结构,挤压件设置在通轴50的下部上,盖体62位于挤压件的下方,且挤压件位于盖体62的弹簧71活动腔中,盖体62与底座61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复位件为弹簧71,所述挤压件为板状结构,两端位于所述通轴50的两侧,所述弹簧7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分别与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所述底座61上设有至少两个弹簧71安装座60,所述盖体62中设有弹簧71活动腔。弹簧71活动腔的尺寸大于弹簧71安装座60的尺寸,并为弹簧71提供了活动压缩空间。挤压板72为非形变材料制成,比如钢材,可与通轴50的材料一致。在安装座60跟随第二车体20转动时,挤压板72一端与弹簧槽65对应侧的距离缩短,该侧的弹簧71被压缩蓄力,使安装座60具有复位的趋势,同时安装座60与第二车体20固定连接,因此,第二车体20具有复位的趋势。
优选地,为了保证弹簧71保持竖直状态,方便与挤压板72的挤压面接触受力,弹簧71安装座60包括弹簧槽65和弹簧安装柱66,弹簧槽65为圆柱形槽,中间设有弹簧安装柱66,弹簧71套设在弹簧安装柱66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簧安装柱66的端部与挤压板72的挤压面之间设有间隙,当弹簧71被挤压到一定程度,挤压板72与弹簧安装柱66的端部碰触,挤压板72与安装座60之间的相对转动停止,第二车体20不可再朝向该方向转动,从而起到限制第二车体20与通轴50的转动角度的作用。弹簧71安装座60的端部与挤压板72的挤压面之间的间隙尺寸可依据实际需要设置,以第二车体20可相对通轴50的转动角度为依据。
优选地,所述弹簧71的数量为四个,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所述通轴50的两侧;四个弹簧71可以提供更大的复位力,同时使复位结构与第二车体20之间的连接更稳定,第二车体20复位更平稳。为了与四个弹簧71对应,挤压板为“工”字型板,具有四个端部,每个所述弹簧71分别与所述挤压件的端部对应,保证每个弹簧71受力平衡。
如附图4所示的实施例二中,底座61与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底座61与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挤压件设置在通轴50的上部,盖体62位于挤压件的上方,且挤压板位于盖体62的弹簧71活动腔中,盖体62与底座61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如附图5和附图6所示的实施例三中,复位结构包括挤压块74和复位件,复位件为弹片73,安装座60中设有形变槽67,形变槽67位于弹片73下方,使弹片73具有形变的空间;挤压块74的位置与形变槽67对应,弹片73相对挤压块74转动时受挤压块74挤压形变使安装座60具有复位的趋势。更具体地说,如附图6所示,当底座61与第二上壳21为一体式结构时,安装座60的盖体62中设有弹片73容纳腔68,弹片73位于弹片73容纳腔68中,且挤压块74设置在通轴50的底部,位于弹片73上方;形变槽67位于弹片73容纳腔68的底部中间,与通轴50上的挤压块74对应,弹片73平铺在弹片73容纳腔68中,中间与形变槽67对应。弹片73采用形变材料制成,比如金属薄片或弹性橡胶片,挤压块74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相比较短,采用非形变材料制成,比如钢板,可与通轴50采用相同的材料制成。在安装座60跟随第一车体10或第二车体20转动时,挤压块74一端挤压弹片73,弹片73朝向形变槽67形变蓄力,使安装座60具有复位的趋势,同时安装座60与第一车体10或第二车体20固定连接,因此,第一车体10或第二车体20具有复位的趋势。此时,形变槽67的深度限制了第一车体10或第二车体20与通轴50的转动角度,起到限位作用。如附图5所示,形变槽67为梯形槽,与弹片73的形变相适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底座61与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时,挤压块74设置在通轴50的顶部,位于弹片73的下方;或者,弹片73容纳腔68也可以设置在底座61上,当底座61与第二上壳21为一体式结构时,挤压块74设置在通轴50的顶部,位于弹片73的下方,当底座61与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时,挤压块74设置在通轴50的底部,位于弹片73的上方。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第一车体10与通轴50固定连接,第二车体20中设有安装座60,与通轴50转动连接。更具体地说,安装座60包括底座61和盖体62,第二车体20包括第二上壳21和第二下壳22,在实施例一中,底座61与第二上壳21为一体式结构,且盖体62位于底座61下方,通过螺丝与底座61固定连接。盖体62上设有第一轴承半槽63,底座61上设有第二轴承半槽64,第一轴承半槽63和第二轴承半槽64形成轴承槽,轴承53套设在通轴50上,安装在轴承53套中。此时,通轴50与第二上壳21转动连接,第二上壳21作为直接被踩踏的部件,通过上述连接,作用在第二上壳21的力可以直接被传递至通轴50上,进一步提高第二上壳21的承载力。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4所示的实施例二和附图5所示的实施例三中,第一车体10与通轴50固定连接,第二车体20中设有安装座60,与通轴50转动连接。更具体地说,安装座60包括底座61和盖体62,第二车体20包括第二上壳21和第二下壳22,在实施例二中,底座61与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且盖体62位于底座61上方,通过螺丝与底座61固定连接。盖体62上设有第一轴承半槽63,底座61上设有第二轴承半槽64,第一轴承半槽63和第二轴承半槽64形成轴承槽,轴承53套设在通轴50上,安装在轴承53套中。此时,通轴50与第二下壳22转动连接,受重力的作用,通轴50在使用时可以更稳定地安装在安装座60中,也可以避免第二上壳21安装过多部件,破坏了第二上壳21的机械强度。
优选地,为了提高安装座60与通轴50转动的稳定性,通轴50上套设有至少两个轴承53,安装座60中设有至少两个轴承槽,轴承53与轴承槽一一对应,每个轴承53的尺寸都相同,设置多个轴承53有利于减轻每个轴承53受到的压力,提高转动效率。
采用轴套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将轴承53部分替换成轴套即可。
所述复位结构位于两个所述轴承槽或所述轴套槽之间,将转动结构与复位结构结合在一起,缩小相应结构的体积,节省第二车体20内的安装空间。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轴,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中,所述通轴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中,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之间设有复位结构,所述复位结构包括挤压件和复位件,所述挤压件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复位件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且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车体角度检测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包括盖体和底座,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盖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弹簧,所述挤压件为板状结构,两端位于所述通轴的两侧,所述弹簧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分别与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所述底座上设有至少两个弹簧安装座,所述盖体中设有弹簧活动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安装座包括弹簧槽和弹簧安装柱,所述弹簧安装柱位于所述弹簧槽中间,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弹簧安装柱上;所述弹簧安装柱的端部与所述挤压件的挤压面之间具有间隙以限制所述第二车体的转动角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的数量为四个,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所述通轴的两侧;所述挤压件为“工”字型板,每个所述弹簧分别与所述挤压件的端部对应。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弹片,所述挤压件为块状结构,位于所述通轴的顶部或底部,与所述弹片对应设置;所述盖体或所述底座中设有弹片容纳腔,所述弹片容纳腔中设有形变槽,所述挤压件的位置与所述形变槽的位置相对应。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轴承,所述安装座内设有轴承槽,所述通轴通过所述轴承和所述轴承槽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或者,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轴套,所述安装座内设有轴套槽,所述通轴通过所述轴套和所述轴套槽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设有第一轴承半槽,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二轴承半槽,所述第一轴承半槽和所述第二轴承半槽形成所述轴承槽;或者,所述盖体上设有第一轴套半槽,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二轴套半槽,所述第一轴套半槽和所述第二轴套半槽形成所述轴套槽。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至少两个轴承,所述安装座中设有至少两个轴承槽,所述轴承与所述轴承槽一一对应;或者,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至少两个轴套,所述安装座中设有至少两个轴套槽,所述轴套与所述轴套槽一一对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结构位于两个所述轴承槽或所述轴套槽之间。
CN202121001389.3U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Active CN2155538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01389.3U CN215553807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01389.3U CN215553807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53807U true CN215553807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60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01389.3U Active CN215553807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538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21459U (zh) 底盘总成以及机器人
CN215553807U (zh)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CN113184095B (zh)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CN215662819U (zh) 悬挂机构、底盘及轮式机器人
CN215752816U (zh)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平衡车
CN209739209U (zh) 万向轮、底盘总成以及机器人
US10131398B1 (en) Shock-absorbent structure of electric carrier
CN112757857B (zh) 一种斜拉式多刚度辅助独立悬架装置
WO2021063301A1 (zh) 一种平衡车
CN215553816U (zh) 一种下装式平衡车
CN209521790U (zh) 一种用于互联网自行车的减震装置
CN207712203U (zh) 一种车辆减震装置及车辆
CN105818875A (zh) 一种商用车全浮驾驶室悬置系统侧倾稳定装置
CN217623897U (zh) 一种平衡车
CN218063179U (zh) 一种可调减震器以及小型方程式赛车
CN207808962U (zh) 一种汽车前减震座总成
CN212373585U (zh) 一种减震独轮平衡车
CN218559033U (zh) 一种踏板角度调节装置
CN218489836U (zh) 一种机械减震滑板车
CN216887086U (zh) 车体组件和具有其的代步车
CN213414113U (zh) 一种平衡车上壳及其平衡车
CN215553818U (zh) 一种两轮平衡车车体转动装配结构
CN213620101U (zh) 减震车架及巡逻自行车
CN210027717U (zh) 一种平衡车的脚踏板
CN216646793U (zh) 一种车载电子雷达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