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05913U - 锅具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05913U
CN214905913U CN202120928782.0U CN202120928782U CN214905913U CN 214905913 U CN214905913 U CN 214905913U CN 202120928782 U CN202120928782 U CN 202120928782U CN 214905913 U CN214905913 U CN 2149059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container
channel
steam channel
fo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2878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万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2878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059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059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059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锅具和烹饪器具,其中,锅具包括:锅体;至少两个容器,沿锅具的高度方向安装于锅体上;蒸汽通道,形成于容器上,蒸汽通道具有相连通的蒸汽进口和蒸汽出口,相邻两个容器通过蒸汽通道相连通;其中,至少两个容器包括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第一容器位于锅体的上方,第二容器位于第一容器的上方,第一容器上设置有第一蒸汽通道,第二容器上设置有第二蒸汽通道,第一蒸汽通道的蒸汽出口高于或平齐于第二蒸汽通道的蒸汽进口。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锅具,可有效减少下一层容器内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进入到上一层容器内部,保证食物的烹饪效果和烹饪口感。

Description

锅具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蒸在人们的日常烹饪中被认同为较为健康的烹饪方法,在日常使用中用户通常同时蒸多个菜式。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将多个蒸笼200’叠落放置到锅体100’上,底部蒸笼200’内的蒸汽通过蒸汽通道202’传导至顶部的蒸笼200’内。但蒸汽在流动时,会把下层蒸笼200’内食物的气味带到上层蒸笼200’中,造成食物串味,影响烹饪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锅具。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体;至少两个容器,沿锅具的高度方向安装于锅体上;蒸汽通道,形成于容器上,蒸汽通道具有相连通的蒸汽进口和蒸汽出口,相邻两个容器通过蒸汽通道相连通;其中,至少两个容器包括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第一容器位于锅体的上方,第二容器位于第一容器的上方,第一容器上设置有第一蒸汽通道,第二容器上设置有第二蒸汽通道,第一蒸汽通道的蒸汽出口高于或平齐于第二蒸汽通道的蒸汽进口。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锅具包括锅体、至少两个容器和形成于容器上的蒸汽通道。其中,锅体内可盛放液体,并在受热的情况下产生蒸汽;至少两个容器上下安装到锅体上。特别地,容器上设置有蒸汽通道,相邻两个容器通过蒸汽通道相连通,位于最底部的容器通过蒸汽通道与锅体相连通。这样,锅具在使用过程中,锅体内产生的蒸汽可通过蒸汽通道上升,并充斥于每一个容器内部来加热食物。
特别地,至少两个容器包括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第一容器位于锅体的上方,第二容器位于第一容器的上方,第一容器上设置有第一蒸汽通道,第二容器上设置有第二蒸汽通道,并且保证位于下方的第一蒸汽通道的蒸汽出口,高于或平齐于位于上方的第二蒸汽通道的蒸汽进口。这样,对位于相邻第一蒸汽通道和第二蒸汽通道来说,第一蒸汽通道内的蒸汽率先会进入第二蒸汽通道的内部并填充第二蒸汽通道,而后才会进入到第一容器的容纳腔内加热食物。与位于第一容器下方的锅体相比,而第一容器受热相对较晚,使得进入到第一容器的容纳腔的蒸汽或者第一容器的容纳腔内产生的蒸汽难以再次进入到第二蒸汽通道内部。
特别地,进入到容器的容纳腔内加热食物的部分蒸汽、或第一容器的容纳腔内受热产生的蒸汽会混有食物的气味,而这部分蒸汽不会进入到上一层容器内部。这样,可有效防止第一容器内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进入到第二容器内,也即减少了下方容器内食物的气味流窜到上一层容器内部,保证了各层食物具有其原有气味和口感,进而保证食物的烹饪效果。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仅作为示例出现,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仅具有上述两个容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容器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可以为三个、四个、五个等,均是可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锅具,可有效防止下方容器内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进入到上一层容器内部,进而避免底部容器内食物的气味流窜到上一层容器内部,保证食物的烹饪效果和烹饪口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锅具,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蒸汽通道的蒸汽出口位于第二蒸汽通道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蒸汽通道的蒸汽出口伸入到第二蒸汽通道的内部,并且保证第一蒸汽通道的蒸汽出口与第二蒸汽通道的蒸汽进口之间具有距离,并且保证这个距离大于0mm。这样,保证了蒸汽从第一蒸汽通道的蒸汽出口排出时,可直接进入到位于第二蒸汽通道内,并在第二蒸汽通道内充满蒸汽后才会进入第一的容器的容纳腔内。并且保证了第一容器的容纳腔内的蒸汽不会再进入到第二蒸汽通道内。这样,进而减少下方容器内的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进入到上一层容器内,保证了各层食物具有其原有气味和口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蒸汽出口的面积小于蒸汽进口的开口面积;和/或第一蒸汽通道的蒸汽出口与第二蒸汽通道的蒸汽进口之间具有间隔。
在该技术方案中,蒸汽进口的开口面积要大于蒸汽出口的开口面积。这样,在保证第一蒸汽通道的蒸汽出口高于或平齐于第二蒸汽通道的蒸汽进口的情况下,保证了第一蒸汽通道的蒸汽出口与第二蒸汽通道的蒸汽进口之间存在间隙,也保证了位于第一蒸汽通道内的蒸汽可通过这个间隙进入到第一容器的容纳腔内,保证对第一容器的容纳腔内食物的加热效果。
同时,与位于第一容器下方的锅体相比,由于第一容器的容器受热较晚,使得进入到第一容器的容纳腔内的蒸汽、或者第一容器的容纳腔内产生的蒸汽,难以再次通过间隙进入到第二蒸汽通道内,进而保证第一容器的容纳腔内的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不会进入到第二容器内,保证了各层食物具有其原有气味和口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容器具有容纳腔,容纳腔环绕于容纳腔的周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容器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可用于放置待加热的食物。此外,蒸汽通道位于容纳腔的周侧,并且保证蒸汽通道与容纳腔相隔离。这样,进入到蒸汽通道内的蒸汽会首先进入到上一层容器的蒸汽通道内,而后才会进入到其所在容器的容纳腔内,进而保证了下一层容器的容纳腔内混有食物味道的蒸汽不会进入到上一层容器内。
具体地,容纳腔环绕于蒸汽通道的周侧。其中,第二容器的第二蒸汽通道,与位于下方的第一容器的容纳腔相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容器的至少部分底壁朝向容纳腔凸出设置,以形成蒸汽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容器的部分底壁凸出设置,以形成了该容器的蒸汽通道。具体地,可以使容器中部的部分底壁凸出设置,以在容器的中心形成上述蒸汽通道。上述形成方式简单,有利于降低容器的加工难度,简化容器的加工工序。
具体地,蒸汽通道的蒸汽进口形成于容器的底壁。因此,第一蒸汽通道的蒸汽出口,高于或平齐于第二容器的底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自蒸汽进口向蒸汽出口的方向,蒸汽通道的内壁渐缩以形成导流壁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自蒸汽进口向蒸汽出口的方向,蒸汽通道的内壁渐缩,进而使得蒸汽通道在蒸汽通道的导流方向上呈缩口状,同时保证蒸汽通道的内壁形成有导流壁面。这样,蒸汽在导流壁面的导流作用下发生回流,进而在蒸汽通道内形成蒸汽屏障,避免容纳腔内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再次进入到蒸汽通道内部。
具体地,在锅具使用过程中,蒸汽进入到位于下方的容器的蒸汽通道后,一部分蒸汽会与导流壁面相结合,并在导流壁面的导流作用下倾斜上升,一部分蒸汽不会与导流壁面相接触,并在自身浮力的作用下竖直上升。其中,竖直上升的部分蒸汽穿过蒸汽出口后,在导流壁面的导流作用下发生回流,并在蒸汽通道内形成蒸汽屏障,蒸汽屏障处于竖直上升的蒸汽与容器的容纳腔之间,进而阻挡容纳腔内部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进入到蒸汽通道内。
此外,蒸汽在到上方容器的蒸汽通道的顶部后,会在导流壁面的导流作用下下降,进而冲击下方容器的容纳腔内的蒸汽,进一步阻挡下方容器的容纳腔内的蒸汽进入到上方容器的蒸汽通道内。
也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锅具中,一方面,通过蒸汽通道将蒸汽直接导流到上方的蒸汽通道内,以保证蒸汽首先会进入到上方的蒸汽通道的内部,而后才会进入到这个蒸汽通道所在容器的容纳腔内加热食物。另一方面,通过导流壁面的导流作用,使得蒸汽在蒸汽通道内形成蒸汽屏障,以阻挡容纳腔内部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进入到蒸汽通道内,进一步阻止进入到容纳腔内部的蒸汽进入到蒸汽通道内部,进而避免了底部容纳腔内食物的气味流窜到上一层容器内部,保证了各层食物具有其原有气味和口感,进而保证食物的烹饪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蒸汽通道的内壁形成有过渡圆角,过渡圆角衔接于蒸汽出口所在的壁面和导流壁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蒸汽通道的内壁形成有过渡圆角。其中,过渡圆角衔接在蒸汽出口所在的壁面和导流壁面之间,并可在蒸汽出口所在的壁面与导流壁面之间起到蒸汽流动,使得蒸汽在蒸汽出口所在的壁面与导流壁面的衔接处顺畅转向。
这样,对相邻两个容器来说,蒸汽从位于底壁的容器的蒸汽通道的蒸汽出口流出后,在上升到位于顶部的容器的蒸汽通道的蒸汽出口所在的壁面时,一部分蒸汽经过过渡圆角的导流流向位于底部的容器的容纳腔内,以加热容纳腔内的食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蒸汽通道为圆台结构,用蒸汽通道的中轴线所在的壁面截取蒸汽通道,蒸汽通道的侧壁所在的直线与中轴线形成有夹角,且夹角大于或等于10°并小于或等于40°。
在该技术方案中,蒸汽通道为中空的圆台结构。其中,圆台结构的底部为敞开式结构,以形成蒸汽进口。将蒸汽通道设计为圆台结构,以保证蒸汽通道的内壁在导流方向上渐缩,进而形成上述导流壁面,以保证蒸汽在导流壁面的导流下形成蒸汽屏障。
此外,用蒸汽通道的中轴线所在的壁面截取蒸汽通道,蒸汽通道的侧壁所在的直线与中轴线形成有夹角,并且保证夹角在10°到40°之间。夹角的大小直接影响了蒸汽在导流壁面的导流作用下的运动方向。其中,若夹角小于10°,会导致蒸汽屏障所围合出的蒸汽流道的空间较小;若夹角大于40°,会导致蒸汽屏障所围合出的蒸汽流道的空间较大。因此,本实用新型夹角在10°到40°之间,保证了蒸汽屏障所围合出的蒸汽流道的空间大小适宜,保证经过导流壁面导流后的蒸汽所形成的蒸汽屏障,可起到良好的隔绝蒸汽效果,同时保证底部容器的容纳腔内食物的加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蒸汽通道的内壁与容器的底壁之间形成有导流圆角。
在该技术方案中,容器的底壁敞口设计,形成蒸汽通道的蒸汽进口,并且蒸汽通道的内壁与容器的底壁之间形成有导流圆角。其中,蒸汽进口的面积要远大于蒸汽出口的尺寸,保证位于底部的容器内的蒸汽可快速进入到顶部的容器的蒸汽通道内,同时保证锅体内产生的蒸汽可快速进入到位于最底部的容器的蒸汽通道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蒸汽出口至少包括以下一种:多边形口、圆形口、方形口;其中,当蒸汽出口包括圆形口时,圆形口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0mm并小于或等于4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蒸汽出口可采用圆形口、椭圆形口,也可采用三角形口、矩形口等多边形口。
此外,当蒸汽出口采用圆形口时,保证圆形口的直径在10mm到40mm,保证蒸汽出口的开口面积,进而保证从蒸汽通道排出的蒸汽的蒸汽量,以保证对容纳腔内食物的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加热装置;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锅具,锅体放置于加热装置上。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因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锅具。因此,具有上述锅具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具体地,锅具的锅体放置在加热装置上,加热装置工作可为锅体供热,进而加热锅体内的液体,锅体内的液体受热变为蒸汽,蒸汽在蒸汽通道的作用下向上运动,以加热容器内的食物。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相关技术中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锅体,200’蒸笼,202’蒸汽通道。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锅具中两个容器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锅具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锅具中容器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锅具中容器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锅具中容器的剖视图。
其中,图2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锅体,200容器,200a第一容器,200b第二容器,200c第三容器,202蒸汽通道,202a第一蒸汽通道,202b第二蒸汽通道,202c第三蒸汽通道,204蒸汽进口,206蒸汽出口,208底壁,210容纳腔,212导流壁面,214过渡圆角,216导流圆角,218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2至图7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锅具和烹饪器具。其中,图1和图2中黑色表头表示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白色表头表示未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的锅具,包括:锅体100、至少两个容器200和形成于容器200上的蒸汽通道202。
其中,如图2所示,锅体100内可盛放液体,并在受热的情况下产生蒸汽;至少两个容器200上下安装到锅体100上。特别地,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容器200上设置有蒸汽通道202,相邻两个容器200通过蒸汽通道202相连通,位于最底部的第一容器200a通过蒸汽通道202与锅体100相连通。这样,锅具在使用过程中,锅体100内产生的蒸汽可通过蒸汽通道202上升,并充斥于每一个容器200内部来加热食物。
特别地,如图2和图3所示,至少两个容器包括第一容器200a和第二容器200b,第一容器200a位于锅体100的上方,第二容器200b位于第一容器200a的上方,第一容器200a上设置有第一蒸汽通道202a,第二容器200b上设置有第二蒸汽通道202b,并且保证位于下方的第一蒸汽通道202a的蒸汽出口206,高于或平齐于位于上方的第二蒸汽通道202b的蒸汽进口204。
这样,对相邻的第一蒸汽通道202a和第二蒸汽通道202b来说,第一蒸汽通道202a内的蒸汽率先会进入第二蒸汽通道202b的内部,并填充第二蒸汽通道202b,而后才会进入到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内加热食物。与位于第一容器下方的锅体相比,而第一容器200a受热相对较晚,使得进入到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内部的蒸汽、或者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内产生的蒸汽,难以进入到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部。
同理,对相邻的第二蒸汽通道202b和第三蒸汽通道202c来说,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的蒸汽率先会进入第三蒸汽通道202c的内部,并填充第三蒸汽通道202c,而后才会进入到第二容器200b的容纳腔内加热食物。与位于第二容器200b下方的第一容器200a相比,而第二容器200b受热相对较晚,使得进入到第二容器200b的容纳腔210内部的蒸汽、或者第二容器200b的容纳腔210内产生的蒸汽,难以进入到位于第二容器200b上方的第三容器200c的第三蒸汽通道202c内部。
特别地,如图2所示,进入到容器200的容纳腔210内加热食物的部分蒸汽、或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内受热产生的蒸汽会混有食物的气味,而这部分蒸汽不会进入到第二容器202b内部。这样,可有效防止第一容器200a内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进入到第二容器202b,也即减少了下方容器200内食物的气味流窜到上一层容器200内部,保证了各层食物具有其原有气味和口感,进而保证食物的烹饪效果。
本实施例提出的锅具,可有效防止下方容器200内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进入到上一层容器200内部,进而避免底部容器200内食物的气味流窜到上一层容器200内部,保证食物的烹饪效果和烹饪口感。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容器200a和第二容器200b仅作为示例出现,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仅具有上述两个容器20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容器20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可以为三个、四个、五个等,均是可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出的锅具,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蒸汽通道202a的蒸汽出口206伸入到第二蒸汽通道202b的内部,并且保证第一蒸汽通道202a的蒸汽出口206与第二蒸汽通道202b的蒸汽进口204之间具有距离L,并且保证这个距离L大于0mm。
这样,保证了蒸汽从第一蒸汽通道202a的蒸汽出口206排出时,可直接进入到位于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并在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充满蒸汽后才会进入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内。并且保证了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内的蒸汽不会再进入到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这样,进而减少下方容器200内的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进入到上一层容器200内,保证了各层食物具有其原有气味和口感。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蒸汽进口204的开口面积要大于蒸汽出口206的开口面积。这样,在保证第一蒸汽通道202a的蒸汽出口206高于或平齐于第二蒸汽通道202b的蒸汽进口的情况下,保证了第一蒸汽通道202a的蒸汽出口206与第二蒸汽通道202b的蒸汽进口之间存在间隙,也保证了位于第一蒸汽通道202a内的蒸汽可通过这个间隙进入到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内,保证对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内食物的加热效果。
同时,与位于第一容器200a下方的锅体100相比,由于第一容器200a受热相对较晚,使得进入到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内部的蒸汽、或者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内产生的蒸汽,难以再次通过间隙进入到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进而保证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内的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不会进入到第二容器200b内,保证了各层食物具有其原有气味和口感。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提出的锅具,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容器200具有容纳腔210,容纳腔210可用于放置待加热的食物。此外,容纳腔210环绕于蒸汽通道202的外周,并且保证蒸汽通道202与容纳腔210相隔离。这样,进入到蒸汽通道202内的蒸汽会首先进入到上一层容器200的蒸汽通道202内,而后才会进入到其所在容器200的容纳腔210内,进而保证了下一层容器200的容纳腔210内混有食物味道的蒸汽不会进入到上一层容器200内。具体地,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的第二容器200b的第二蒸汽通道202b,与位于下方的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容器200的部分底壁208凸出设置,以形成了该容器200的蒸汽通道202。具体地,可以使容器200中部的部分底壁208凸出设置,以在容器200的中心形成上述蒸汽通道202。上述形成方式简单,有利于降低容器200的加工难度,简化容器200的加工工序。
具体地,蒸汽通道202的蒸汽进口204形成于容器200的底壁208。因此,第一蒸汽通道202a的蒸汽出口206,高于或平齐于第二容器200b的底壁208。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自蒸汽进口204向蒸汽出口206的方向,蒸汽通道202的内壁渐缩,进而使得蒸汽通道202在蒸汽通道202的导流方向上呈缩口状,同时保证蒸汽通道202的内壁形成有导流壁面212。这样,蒸汽在导流壁面212的导流作用下发生回流,进而在蒸汽通道202内形成蒸汽屏障,避免容纳腔210内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再次进入到蒸汽通道202内部。
具体地,在锅具使用过程中,如图2所示,蒸汽进入到位于下方的容器200的蒸汽通道202后,一部分蒸汽会与导流壁面212相结合,并在导流壁面212的导流作用下倾斜上升,一部分蒸汽不会与导流壁面212相接触,并在自身浮力的作用下竖直上升。其中,竖直上升的部分蒸汽穿过蒸汽出口206后会直接进入到上一层容器200的蒸汽通道202内,而倾斜上升的部分蒸汽穿过蒸汽出口206后,会在导流壁面212的导流作用下发生回流,并在蒸汽通道202内形成蒸汽屏障,蒸汽屏障处于竖直上升的蒸汽与容器200的容纳腔210之间,进而阻挡容纳腔210内部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进入到蒸汽通道202内。
此外,蒸汽在到上方容器200的蒸汽通道202的顶部后,会在导流壁面212的导流作用下下降,进而冲击下方容器200的容纳腔210内的蒸汽,进一步阻挡下方容器200的容纳腔210内的蒸汽进入到上方容器200的蒸汽通道202内。
也即,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锅具中,一方面,通过蒸汽通道202将蒸汽直接导流到上方的蒸汽通道202内,以保证蒸汽首先会进入到上方的蒸汽通道202的内部,而后才会进入到这个蒸汽通道202所在容器200的容纳腔210内加热食物。另一方面,通过导流壁面212的导流作用,使得蒸汽在蒸汽通道202内形成蒸汽屏障,以阻挡容纳腔210内部混有食物气味的蒸汽进入到蒸汽通道202内,进一步阻止进入到容纳腔210内部的蒸汽进入到蒸汽通道202内部,进而避免了底部容纳腔210内食物的气味流窜到上一层容器200内部,保证了各层食物具有其原有气味和口感,进而保证食物的烹饪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提出的锅具,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蒸汽通道202的内壁形成有过渡圆角214。其中,过渡圆角214衔接在蒸汽出口206所在的壁面和导流壁面212之间,并可在蒸汽出口206所在的壁面与导流壁面212之间起到蒸汽流动,使得蒸汽在蒸汽出口206所在的壁面与导流壁面212的衔接处顺畅转向。这样,对相邻两个容器200来说,蒸汽从位于底壁208的容器200的蒸汽通道202的蒸汽出口206流出后,在上升到位于顶部的容器200的蒸汽通道202的蒸汽出口206所在的壁面时,一部分蒸汽经过过渡圆角214的导流流向位于底部的容器200的容纳腔210内,以加热容纳腔210内的食物。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蒸汽通道202为中空的圆台结构。其中,圆台结构的底部为敞开式结构,以形成蒸汽进口204。将蒸汽通道202设计为圆台结构,以保证蒸汽通道202的内壁在导流方向上渐缩,进而形成上述导流壁面212,以保证蒸汽在导流壁面212的导流下形成蒸汽屏障。
此外,如图5所示,用蒸汽通道202的中轴线所在的壁面截取蒸汽通道202,蒸汽通道202的侧壁所在的直线与中轴线形成有夹角α,并且保证夹角α在10°到40°之间。夹角的大小直接影响了蒸汽在导流壁面212的导流作用下的运动方向。其中,若夹角小于10°,会导致蒸汽屏障所围合出的蒸汽流道的空间较小;若夹角大于40°,会导致蒸汽屏障所围合出的蒸汽流道的空间较大。因此,本实用新型设置夹角α在10°到40°之间,保证了蒸汽屏障所围合出的蒸汽流道的空间大小适宜,保证经过导流壁面212导流后的蒸汽所形成的蒸汽屏障,可起到良好的隔绝蒸汽效果,同时保证底部容器200的容纳腔210内食物的加热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容器200的底壁208敞口设计,形成蒸汽通道202的蒸汽进口204,并且蒸汽通道202的内壁与容器200的底壁208之间形成有导流圆角216。其中,蒸汽进口204的面积要远大于蒸汽出口206的尺寸,保证位于底部的容器200内的蒸汽可快速进入到顶部的容器200的蒸汽通道202内,同时保证锅体100内产生的蒸汽可快速进入到位于最底部的容器200的蒸汽通道202内。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蒸汽出口206可采用圆形口、椭圆形口,也可采用三角形口、矩形口等多边形口。
此外,当蒸汽出口206采用圆形口时,保证圆形口的直径在10mm到40mm,保证蒸汽出口206的开口面积,进而保证从蒸汽通道202排出的蒸汽的蒸汽量,以保证对容纳腔210内食物的加热效果。
此外,如图2所示,锅具还包括盖体218,盖体218盖设在最上层的蒸笼上。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以锅具包括三个容器200为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锅具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但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锅具中容器200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三个,容器2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四个、六个等,均是可以实现的,此处仅以三个容器200为例进行示意性解释说明。
其中,如图2所示,三个锅具分别为第一容器200a、第二容器200b和第三容器200c。其中,第一容器200a的放置在锅体100上,第二容器200b放置在第一容器200a上,第三容器200c放置在第二容器200b上;第一容器200a上形成有第一蒸汽通道202a,第二容器200b上形成有第二蒸汽通道202b,第三容器200c上形成有第三蒸汽通道202c。
在锅具使用过程中,锅体100内的液体受热变为蒸汽,蒸汽上升进入到第一蒸汽通道202a内,并从第一蒸汽通道202a的蒸汽出口206进入到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特别地,由于第一这个气通道内导流壁面212的设计,使得一部分蒸汽竖直上升进入到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一部分蒸汽沿导流壁面212倾斜进入到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倾斜上升的蒸汽在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形成蒸汽屏障。因此,蒸汽竖直上升进入到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的蒸汽继续上升进入到第三蒸汽通道202c内,而形成蒸汽屏障的蒸汽可起到良好的隔离效果。特别地,由于第二容器200b到锅体100的距离大于第一容器200a到锅体100的距离,导致第二蒸汽通道202b受热量小于第一蒸汽通道202a的是受热量,也即导致第二蒸汽通道202b的蒸汽排出量大于蒸汽进入量。因此,在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充满蒸汽后,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的部分蒸汽会进入到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内,并且进入第一容器200a内的蒸汽由于上述蒸汽屏障、以及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已经充满蒸汽,不会再次进入到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保证了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内混有食物味道的蒸汽不会再次进入到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也即保证了第一容器200a的容纳腔210内食物的味道不会进入到第二容器200b内部。
相应地,第二蒸汽通道202b内的蒸汽进入到第三蒸汽通道202c后,后首先充气在第三蒸汽通道202c内,而后才会进入到第三容器200c的容纳腔210内。并且由于进入到第三蒸汽通道202c内的蒸汽本就不带有第一容器200a和第二容器200b内食物的气味,保证了第三容器200c内不会混有第一容器200a和第二容器200b内食物的气味。
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加热装置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锅具。
本实施例提出的烹饪器具,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锅具。因此,具有上述锅具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其中,锅具的锅体100放置在加热装置上,至少两个蒸笼上下安装在锅体100上,相邻两个蒸笼之间通过蒸汽通道202相连通。
具体地,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加热装置运行可为锅体100提供热量,并将锅体100内的液体加热为蒸汽,进而通过蒸汽加热容器200内的食物。
具体实施例中,蒸在人们的日常烹饪中被认同为较为健康的烹饪方法,传统的做法有隔水蒸,也有汽锅蒸汽蒸法,还可以实现多个菜式同时蒸,有使用蒸架,或多层的汽锅堆叠一起蒸。
在蒸架分隔蒸中,由于蒸汽是在一个大的空间中混转,每一个菜式蒸煮过程中也同时散发出不同的气味,蒸煮过程中会产生串味。而市面上的汽锅蒸盘,为加工简单节省成本,通常做也直通圆柱型。蒸汽流动时,会把下层的食物气味同时带到上层的菜式中,造成食物串味。另外,由于底部蒸汽孔小集中,在锅里沸腾量大,或煮带有淀粉食物的同时,由于开口较小,滚起的水容易堵住孔位,使得水液体会从蒸汽孔中喷出,直接进入一层食物中。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容器200的中心设置有一个蒸汽通道202,可以使得下层容器200的蒸汽流动到上层的容器200内。具体地,蒸汽通道202的下端为敞口结构以形成蒸汽进口204,蒸汽通道202的顶壁设置有蒸汽出口206,并且蒸汽出口206可以为圆形、方形,或多边形;当蒸汽出口206为圆形时,圆形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0mm并小于或等于40mm。
此外,如图4所示,蒸汽通道202整体为圆台结构,并且保证圆台结构的母线与轴线之间的夹角α大于或等于10°,并小于或等于20°。此外,如图5、图6和图7所示,蒸汽出口206所在的壁面和导流壁面212之间设置有过渡圆角214,以使得此处的蒸汽产生转向。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当多个容器200叠落放置时,底部的蒸汽通道202的蒸汽出口206,要高于或平齐于位于顶部的蒸汽通道202的蒸汽进口204,并且保证两者之间的距离L大于0mm。
具体实施例中,在使用过程中,如图2所示,锅具通常是最下面的锅体100是与加热装置直接接触的,所以最下面的锅具里面的水先蒸发,并进入到最下方的容器200的这个气通道内;由于最下方的容器200的蒸汽通道202的蒸汽出口206,高于或平齐于位于顶部的蒸汽通道202的蒸汽进口204,并且两者之间的距离L大于0mm,使得从最下方的蒸汽通道202排出的这个气首先占据第二个蒸汽通道202内的空间,由于容器200距离L加热装置的距离L,比锅体100到加热装置的距离L远,使得容器200的容纳腔210内的蒸汽难以再进入到蒸汽通道202内,从而避免容器200中的气味乱窜,避免食材串味。
此外,如图2所示,在锅体100中产生的蒸汽在经过最下方的蒸汽通道202时,中间的蒸汽垂直流入第一个容器200,蒸汽通道202的导流壁面212使得蒸汽有一定的角度,该部分蒸汽通过蒸汽出口206后形成一个蒸汽屏障,阻隔经过食物后的蒸汽流入蒸汽通道202内部。
此外,如图2所示,中间垂直的蒸汽在与再上一层的容器200的蒸汽通道202的过渡圆角214,使部分蒸汽转向流入该层容器200的容纳腔210中,补充蒸汽加热食物。
此外,锅体100锅内液体沸腾,会使液体滚起,本方案设计蒸汽通道202的底部为敞口型,蒸汽进口204的开口面积较大,不易被滚起的液体堵塞。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
至少两个容器,沿所述锅具的高度方向安装于所述锅体上;
蒸汽通道,形成于所述容器上,所述蒸汽通道具有相连通的蒸汽进口和蒸汽出口,相邻两个所述容器通过所述蒸汽通道相连通;
其中,至少两个容器包括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所述第一容器位于所述锅体的上方,所述第二容器位于所述第一容器的上方,所述第一容器上设置有第一蒸汽通道,所述第二容器上设置有第二蒸汽通道,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所述蒸汽出口高于或平齐于所述第二蒸汽通道的所述蒸汽进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所述蒸汽出口位于所述第二蒸汽通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出口的面积小于所述蒸汽进口的开口面积;和/或
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所述蒸汽出口与所述第二蒸汽通道的所述蒸汽进口之间具有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环绕于所述蒸汽通道的周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的至少部分底壁朝向所述容纳腔凸出设置,以形成所述蒸汽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自所述蒸汽进口向所述蒸汽出口的方向,所述蒸汽通道的内壁渐缩以形成导流壁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通道的内壁形成有过渡圆角,所述过渡圆角衔接于所述蒸汽出口所在的壁面和所述导流壁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通道为圆台结构;
用所述蒸汽通道的中轴线所在的壁面截取所述蒸汽通道,所述蒸汽通道的侧壁所在的直线与所述中轴线形成有夹角,且所述夹角大于或等于10°并小于或等于4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通道的内壁与所述容器的底壁之间形成有导流圆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出口至少包括以下一种:多边形口、圆形口、方形口;
其中,当所述蒸汽出口包括圆形口时,所述圆形口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0mm并小于或等于40mm。
1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装置;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所述加热装置用于为所述锅体供热。
CN202120928782.0U 2021-04-30 2021-04-30 锅具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49059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28782.0U CN214905913U (zh) 2021-04-30 2021-04-30 锅具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28782.0U CN214905913U (zh) 2021-04-30 2021-04-30 锅具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05913U true CN214905913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065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28782.0U Active CN214905913U (zh) 2021-04-30 2021-04-30 锅具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059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86694A (zh) * 2022-10-08 2022-12-20 胡月平 复式锅、烹饪方法及自动售食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86694A (zh) * 2022-10-08 2022-12-20 胡月平 复式锅、烹饪方法及自动售食机
CN115486694B (zh) * 2022-10-08 2024-04-16 胡月平 复式锅、烹饪方法及自动售食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6209566A (ja) 家庭用器具のミキシングボウル上に載せられるように設計される凝縮液を集めるための受け器を含む蒸気調理アクセサリ
CN214905913U (zh) 锅具和烹饪器具
KR102034756B1 (ko) 이중가열식 다용도 찜기
CN104622271B (zh) 蒸汽烹饪器具
JP2017522947A (ja) 調理器具
KR101530070B1 (ko) 구이 및 탕이 가능한 다용도 조리기구
KR102565401B1 (ko) 조리 기구
JP4727481B2 (ja) 調理器具
KR20110001116U (ko) 직화형 다기능 요리기기
CN212261140U (zh) 多功能肠粉机
KR200391164Y1 (ko) 찜 및 직화구이 겸용냄비
JP4494507B1 (ja) 調理器具用蓋
CN211270024U (zh) 一种食堂用不锈钢蒸饭柜
KR101645410B1 (ko) 즉석 찜 포장용기
CN201337336Y (zh) 用于自动/半自动烹调机上的限位锅盖
CN217852401U (zh) 一种蒸笼
KR20210097970A (ko) 열효율이 강화된 냄비
KR0118240Y1 (ko) 찜 및 튀김용 조리용기
CN215874260U (zh) 蒸锅
CN214128103U (zh)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CN215686967U (zh) 烹饪器具
CN219782239U (zh) 一种防止锅盖盖合错位的炖锅
CN217959808U (zh) 煎烤机
KR200339705Y1 (ko) 찜용기
CN214128099U (zh)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