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65334U - 一种卡子及汽车内饰件的固定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卡子及汽车内饰件的固定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65334U
CN214465334U CN202120296611.0U CN202120296611U CN214465334U CN 214465334 U CN214465334 U CN 214465334U CN 202120296611 U CN202120296611 U CN 202120296611U CN 214465334 U CN214465334 U CN 2144653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piece
slip
clip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9661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海明
田沛
陈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9661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653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653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6533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卡子及汽车内饰件的固定结构,该卡子包括固定第一构件的第一夹持部,以及固定第二构件的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弹性片和第一夹持片,第一夹持片上设置有朝向第一弹性片突出的第一防滑件。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弹性片和第二夹持片,第二夹持片上设置有朝向第二弹性片突出的第二防滑件及第三防滑件。第一防滑件能够为第一构件提供夹紧力,避免第一构件脱离第一夹持部的夹持。第二防滑件能够为第二构件提供夹紧力,避免第二构件脱离第二夹持部的夹持。第三防滑件可向第二构件提供预压力,避免第二构件相对第二夹持部发生转动。此种结构的卡子具有卡接稳固性好的优势。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内饰件的固定结构即为该卡子。

Description

一种卡子及汽车内饰件的固定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零件安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子,以及利用其的汽车内饰件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在零件安装领域,经常碰到通过同一个固定件对两个构件进行相对固定的情况。例如,汽车的内饰件大多固定于车体钣金件上,并且内饰件多采用塑料材质,除了具有保护乘客和固定操作件的功能之外,还需要兼顾美化装饰的作用。因此内饰件上的固定点大多表面不可见,布置于零件背部,且需要固定的尽可能牢固。通常所采用的固定方式为零件背部设计一个空心的支座,把作为固定件的卡子装在支座上,然后随着内饰件一起固定到钣金件上,这就需要在钣金件上冲孔来固定卡子,且钣金件背后需要预留足够的安全距离。进一步,汽车钣金件目前大多采用多层钢板焊接的结构,在一些靠近门框和窗框的区域,也是多层钣金集中焊接的地方,该区域布满焊点,孔位的布置难度很大;且每层钣金件之间的距离比较小,不足以满足卡子的安装空间和安全距离,因此目前在该区域多采用一种卡子固定,该卡子的一端可以直接固定在钣金面上而不用开孔,另一边可以固定在塑料件的背后的筋位上。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0739035U提出一种连接汽车侧窗内饰板与钣金的金属卡子,包括钣金卡扣和内饰板卡扣。钣金卡扣由内侧板和外侧板连接构成,内饰板卡扣由内卡舌和外卡板构成,内卡舌与外卡板在内侧板顶端分叉并与内侧板顶端连为一体。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当用户去按压通过现有技术提出的卡子固定的内饰板时,会使得该卡子在受力情况下发生旋转,因此,该卡子的稳固性较差,容易在旋转过程中使钣金件的表面与卡子发生相对滑动和转动而产生异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卡子的稳固性较差,容易产生异响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卡子,包括固定第一构件的第一夹持部,以及固定第二构件的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相对端部固定连接;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弹性片和第一夹持片,第一弹性片和第一夹持片形成夹持第一构件的U型结构;并且,第一夹持片上设置有朝向第一弹性片突出的第一防滑件。第一防滑件抵接第一构件的一侧表面,并且与第一构件的一侧表面在至少两个点接触,限制第一构件脱离第一弹性片与第一夹持片的夹持。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弹性片和第二夹持片,第二弹性片和第二夹持片形成夹持第二构件的U型结构;并且,第二夹持片上设置有朝向第二弹性片突出的第二防滑件。第二防滑件抵接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并且与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在至少两个点接触,限制第二构件脱离第二弹性片与第二夹持片的夹持。并且,第二夹持片上还设置有第三防滑件,第三防滑件抵接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限制第二构件相对于第二弹性片与第二夹持片的转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构件通过第一夹持部的第一弹性片和第一夹持片进行固定,第一防滑件能够为第一构件提供夹紧力,避免第一构件受到外力作用后脱离第一弹性片与第一夹持片的夹持。第二构件通过第二夹持部的第二弹性片和第二夹持片进行固定,第二防滑件能够为第二构件提供夹紧力,避免第二构件受到外力作用后脱离第二弹性片与第二夹持片的夹持。第三防滑件能够向第二构件提供预压力,避免第二构件受到外力作用后相对于第二弹性片与第二夹持片发生转动。第三防滑件的设置,利用简单的结构即可增强该卡子的稳固性,并大大减小了异响发生的可能性等。因此,该卡子具有卡接稳固性好、有效降低异响等优势。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卡子,第一弹性片的一端与第二弹性片的相对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一弹性片相对第二弹性片形成80~100度的夹角。并且,第一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远离第二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靠近第一夹持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卡子,第一夹持部的一端与第二弹性片的相对一端固定连接,并且第二夹持片为第二弹性片的翻边结构。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卡子,第一防滑件包括至少一对第一防滑突起,每对第一防滑突起分别设置于第一夹持片面对第一构件的一侧表面的两侧边缘。并且,第二防滑件包括至少一对第二防滑突起,每对第二防滑突起分别设置于第二夹持片面对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的两侧边缘。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防滑件和第二防滑件设置为防滑突起能够为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提供夹紧力,还可以在保证第一防滑件和第二防滑件防滑性能的条件下使其结构更加简单。另外,至少一对第一防滑突起和至少一对第二防滑突起的设置可以保证第一防滑件与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防滑件与第二固定件的多点接触,进而增强第一防滑件和第二防滑件的防滑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卡子,两个第一防滑突起设置在第一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且与第一夹持片为一体结构。并且,每个第一防滑突起远离第一夹持片的末端呈尖端形状,并且每个第一防滑突起的末端朝向第一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内部斜向延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防滑突起与第一夹持片为一体结构能够保证第一防滑突起与第一夹持片连接的可靠性。两个第一防滑突起设置在第一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能够起到更好的防滑效果。每个第一防滑突起的形状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其防滑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卡子,两个第二防滑突起设置在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且与第二夹持片为一体结构。并且,每个第二防滑突起远离第二夹持片的末端呈尖端形状,并且每个第二防滑突起的末端朝向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内部斜向延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防滑突起与第二夹持片为一体结构能够保证第二防滑突起与第二夹持片连接的可靠性。两个第二防滑突起设置在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能够起到更好的防滑效果。每个第二防滑突起的形状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其防滑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卡子,第三防滑件包括至少一对第三防滑突起,每对第三防滑突起分别设置于第二夹持片面对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的两侧边缘。并且第三防滑突起比相邻的第二防滑突起更加靠近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封口端,且第三防滑突起与第二夹持片为一体结构。其中,每个第三防滑突起远离第二夹持片的末端呈尖端形状,并且每个第三防滑突起的末端朝向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内部斜向延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至少一对第三防滑突起的设置以及每对第三防滑突起分别设置于第二夹持片面对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的两侧边缘可以保证第三防滑突起与第二固定构件的多点接触,避免第二构件发生转动。另外,第三防滑件设置为第三防滑突起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为第二构件提供压紧力,因而无论第二构件自哪个方向受到使其发生转动的外力时,都能够有效地避免第二构件的转动。第三防滑突起更加靠近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封口端可以更好的防止第二构件发生转动。第三防滑突起与第二夹持片为一体结构能够保证第三防滑突起与第二夹持片连接的可靠性。第三防滑突起的形状设置进一步加强了第三防滑件的防滑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卡子,第三防滑件包括设置在第二夹持片上的弹片,弹片的一端与第二夹持片面对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连接,另一端向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内部斜向延伸。并且,第二夹持片上设置有槽,槽与弹片的形状匹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防滑件设置为弹片可以为第二构件提供一个预压力,避免第二构件受到外力作用后相对于第二弹性片与第二夹持片发生转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卡子,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具有外翻边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翻边结构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更方便的进入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内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卡子,卡子由金属或者塑料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件的固定结构,包括设置于汽车内饰件与钣金件之间的固定件,汽车内饰件通过固定件固定于钣金件上。固定件即为卡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汽车内饰件通过该卡子固定在钣金件上。该卡子的卡接稳固性较好,且卡接后不容易因外力作用而产生异响。因此,该卡子作为固定件可以保证钣金件和汽车内饰件连接的稳固性,并且还能大大减少钣金件和汽车内饰件发生异响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卡子,通过第一夹持部的第一弹性片和第一夹持片固定第一构件,并通过第一防滑件为第一构件提供夹紧力,避免第一构件受到外力作用后脱离第一弹性片与第一夹持片的夹持。通过第二夹持部的第二弹性片和第二夹持片固定第二构件,并通过第二防滑件为第二构件提供夹紧力,避免第二构件受到外力作用后脱离第二弹性片与第二夹持片的夹持。通过第三防滑件向第二构件提供预压力,避免第二构件受到外力作用后相对第二弹性片与第二夹持片发生转动。通过设置第三防滑件,利用简单的结构即可增强该卡子的稳固性,避免了由于外力导致卡子相对于钣金件产生的滑动和转动,从而提高了该卡子的卡接稳固性,并大大减小了异响发生的可能性等。因此,该卡子具有卡接稳固性好、有效降低异响等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卡子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卡子的实施例1的卡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卡子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卡子的实施例2的卡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夹持部;
110:第一夹持片;
111:第一防滑突起;
120:第一弹性片;
200:第二夹持部;
210:第二夹持片;
211:第二防滑突起;
212:第三防滑突起;
213:弹片;
220:第二弹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地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地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卡子,如图1-图2所示,包括固定第一构件的第一夹持部100,以及固定第二构件的第二夹持部200。第一夹持部100和第二夹持部200的相对端部固定连接。第一夹持部100包括第一夹持片110和第一弹性片120,第一夹持片110和第一弹性片120形成夹持第一构件的U型结构。并且,第一夹持片110上设置有朝向第一弹性片120突出的第一防滑件,第一防滑件抵接第一构件的一侧表面,并且与第一构件的一侧表面在至少两个点接触,限制第一构件脱离第一夹持片110和第一弹性片120的夹持。更进一步地,第二夹持部200包括第二夹持片210和第二弹性片220,第二夹持片210和第二弹性片220形成夹持第二构件的U型结构。并且,第二夹持片210上设置有朝向第二弹性片220突出的第二防滑件,第二防滑件抵接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并且与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在至少两个点接触,限制第二构件脱离第二夹持片210和第二弹性片220的夹持。并且,第二夹持片210上还设置有第三防滑件,其中,第三防滑件抵接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限制第二构件相对于第二夹持片210和第二弹性片220的转动。
具体地,第一夹持部100和第二夹持部200的相对端部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为一体,也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优选地,为保证第一夹持部100和第二夹持部200连接的稳固性,本实用新型选用一体成型的连接方式。第一夹持部100和第二夹持部200之间可以形成30°、60°、90°等角度的角。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更为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卡子中,第一夹持片110和第一弹性片120的相对端部,第二夹持片210和第二弹性片220的相对端部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为一体,也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优选地,为保证第一夹持片110和第一弹性片120,以及第二夹持片210和第二弹性片220连接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选用一体成型的连接方式。第一夹持片110和第一弹性片120,以及第二夹持片210和第二弹性片220的相对距离可以为0.7mm、1.2mm、1.7mm等。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更为具体地,第一防滑件、第二防滑件以及第三防滑件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夹持片110和第二夹持片210上的波纹状,V字状等形状的条纹突起,也可以是其他结构。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防滑件能够为第一构件提供夹紧力,避免第一构件受到外力作用后脱离第一夹持片110和第一弹性片120的夹持。第二防滑件能够为第二构件提供夹紧力,避免第二构件受到外力作用后脱离第二夹持片210和第二弹性片220的夹持。第三防滑件能够向第二构件提供预压力,避免第二构件受到外力作用后相对第二夹持片210和第二弹性片220发生转动。第三防滑件的设置避免了该卡子因外力作用导致稳固性不够,从而相对于第二构件发生转动而产生的异响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卡子,利用简单的结构即可增强该卡子的卡接稳固性,从而大大减小了异响发生的可能性等。因此,该卡子具有卡接稳固性好、有效降低异响等优势。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卡子,第一弹性片120的一端与第二弹性片220的相对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一弹性片120相对第二弹性片220形成80~100度的夹角。并且,第一夹持部100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远离第二夹持部200;第二夹持部200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靠近第一夹持部100。
具体地,第一弹性片120的一端与第二弹性片220的相对一端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为一体,也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优选地,为保证第一弹性片120与第二弹性片220连接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选用一体成型的连接方式。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卡子,第一夹持部100的一端与第二弹性片220的相对一端固定连接,并且第二夹持片210为第二弹性片220的翻边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夹持片210为第二弹性片220的翻边结构即为第二夹持片210与第二弹性片220是通过一体成型连接的,并且第二夹持片210相对于第二弹性片220形成为相对弯折的结构。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卡子,第一防滑件包括至少一对第一防滑突起111,每对第一防滑突起111分别设置于第一夹持片110面对第一构件的一侧表面的两侧边缘。并且,第二防滑件包括至少一对第二防滑突起211,每对第二防滑突起211分别设置于第二夹持片210面对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的两侧边缘。
具体地,第一防滑件可以包括一对第一防滑突起111,两对第一防滑突起111,或者多对第一防滑突起111。第二防滑件可以包括一对第二防滑突起211,两对第二防滑突起211,或者多对第二防滑突起211。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防滑件和第二防滑件分别设置为第一防滑突起111和第二防滑突起211能够为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提供夹紧力,还可以在保证第一防滑件和第二防滑件的防滑性能的条件下使其结构更加简单。另外,至少一对第一防滑突起111和至少一对第二防滑突起211的设置,以及每对第一防滑突起111和每对第二防滑突起211的分别设置,可以保证第一防滑件与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防滑件与第二固定件的多点接触,进而增强第一防滑件和第二防滑件的防滑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卡子,两个第一防滑突起111设置在第一夹持部100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且与第一夹持片110为一体结构。并且,每个第一防滑突起111远离第一夹持片110的末端呈尖端形状,且每个第一防滑突起111的末端朝向第一夹持部100的U形结构的内部斜向延伸。
具体地,从侧面看,第一防滑突起111相对于第一夹持片110可以呈30°夹角、45°夹角、60°夹角等角度并朝向第一夹持部100的内部伸出。通过这样的倾斜设置,能够在便于第一构件安装设置于第一夹持部100内部的同时,通过该第一防滑突起111的尖端部对第一构件的表面进行卡扣,从而防止第一构件相对于第一夹持部100产生相对移动。此外,关于第一防滑突起111相对于第一夹持片110的倾斜角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相比较其他连接方式,第一防滑突起111与第一夹持片110设置为一体结构能够保证第一防滑突起111与第一夹持片110连接的可靠性。两个第一防滑突起111设置在第一夹持部100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能够起到更好的防滑效果。每个第一防滑突起111的形状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其防滑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卡子,两个第二防滑突起211设置在第二夹持部200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且与第二夹持片210为一体结构。并且,每个第二防滑突起211远离第二夹持片210的末端呈尖端形状,且每个第二防滑突起211的末端朝向第二夹持部200的U形结构的内部斜向延伸。
具体地,从侧面看,第二防滑突起211相对于第二夹持片210也可以呈30°夹角、45°夹角、60°夹角等角度并朝向第二夹持部200的内部伸出。通过这样的倾斜设置,能够在便于第二构件安装设置于第二夹持部200内部的同时,通过该第二防滑突起211的尖端部对第二构件的表面进行卡扣,从而防止第二构件相对于第二夹持部200产生相对移动。此外,关于第二防滑突起211相对于第二夹持片210的倾斜角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相比较其他连接方式,第二防滑突起211与第二夹持片210设置为一体结构能够保证第二防滑突起211与第二夹持片210连接的可靠性。两个第二防滑突起211设置在第二夹持部200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能够起到更好的防滑效果。每个第二防滑突起211的形状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其防滑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卡子,第三防滑件包括至少一对第三防滑突起212,每对第三防滑突起212分别设置于第二夹持片210面对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的两侧边缘,并且第三防滑突起212比相邻的第二防滑突起211更加靠近第二夹持部200的U形结构的封口端,且第三防滑突起212与第二夹持片210为一体结构。其中,每个第三防滑突起212远离第二夹持片210的末端呈尖端形状,并且每个第三防滑突起212的末端朝向第二夹持部200的U形结构的内部斜向延伸。
具体地,第三防滑件可以包括一对第三防滑突起212,两对第三防滑突起212,或者多对第三防滑突起212。从侧面看,第三防滑突起212与第二夹持片210可以为30°夹角、45°夹角、60°夹角等。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一对第三防滑突起212的设置以及每对第三防滑突起212分别设置于第二夹持片210面对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的两侧边缘可以保证第三防滑突起212与第二固定构件的多点接触,避免第二构件相对于第二夹持部200发生转动。另外,第三防滑突起212设置为位于第二夹持片210上的突起,从而利用简单的结构为第二构件提供压紧力,因而无论第二构件自哪个方向受到使其发生转动的外力时,都能够有效地避免第二构件的转动。更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第二构件相对于第二夹持部200发生转动,第三防滑突起212设置为更加靠近第二夹持部200的U形结构的封口端,从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对第二构件的端部施加压紧力,更加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第二构件的端部受到外力而发生相对转动。第三防滑突起212与第二夹持片210为一体结构能够保证第三防滑突起212与第二夹持片210连接的可靠性。第三防滑突起212的形状设置进一步加强了第三防滑件的防滑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卡子,第一夹持部100和第二夹持部200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具有外翻边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外翻边结构能够使得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更方便地进入第一夹持部100和第二夹持部200的U形结构内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卡子,卡子由金属或者塑料材料制成。具体地,卡子选用金属材质或塑料材质可以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例如可以是不锈钢、铝金属、或者聚乙烯、聚丙烯材质的塑料、或硬质工程塑料等。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卡子,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第三防滑件。本实施例2所提供的卡子中,第三防滑件为设置在第二夹持片210上的弹片213,该弹片213的一端与第二夹持片210面对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连接,另一端向第二夹持部200的U形结构的内部斜向延伸。并且,第二夹持片210上设置有槽,槽与弹片213的形状匹配。
具体的,如图3-图4可以看出,在从本实施例2所提供的卡子的侧方看时,弹片213相对于第二夹持片210可以呈10°夹角、15°夹角、20°夹角等角度并朝向第二夹持部200的内部伸出。通过这样的倾斜设置,能够在便于第二构件安装设置于第二夹持部200内部的同时,通过该弹片213的自由端部对第二构件的表面进行挤压,从而防止第二构件相对于第二夹持部200产生相对移动。此外,关于弹片213相对于第二夹持片210的倾斜角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3-图4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2所提供的卡子,在沿着垂直于第二夹持片210的方向看时,弹片213可以为长方形、椭圆、三角形等多种形状,相应地,第二夹持片210上与该弹片213适配的槽的形状也为长方形、椭圆、三角形等多种形状。通过这样的结构,如果第二构件的厚度较大,弹片213被第二构件挤压,可能部分或全部收容于第二夹持片210的槽内,从而利用简单的结构避免了由于第二构件的厚度较大难于卡接于第二夹持部200内的情况,提高了该实施例2所提供的卡子的产品适配性。此外,关于弹片213与槽的具体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具体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更为具体地,弹片213的一端与第二夹持片210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为一体,也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优选地,为保证弹片213与第二夹持片210连接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选用一体成型的连接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防滑件设置为弹片213可以为第二构件提供一个预压力,避免第二构件受到外力作用后相对于第二夹持片210与第二弹性片220发生转动,进一步提高了该卡子的卡接稳固性。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件的固定结构,包括设置于汽车内饰件与钣金件之间的固定件,汽车内饰件通过固定件固定于钣金件上。更为具体地,固定件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固定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卡子,如图1-图4所示。
具体地,在对汽车内饰件进行安装时:先通过卡子的第二夹持部200的第二夹持片210和第二弹性片220夹住钣金件,在将卡子完全卡合于钣金件上之后,第二防滑突起211对钣金件提供一个夹紧力,防止钣金件受到外力作用后脱离第二夹持片210和第二弹性片220的夹持。同时,第三防滑突起212或弹片213对钣金件提供一个附加的夹紧力,防止钣金件受到外力作用后相对第二夹持片210和第二弹性片220发生转动。然后,把汽车内饰件的匹配筋位推入卡子的第一夹持部100的内部,通过第一夹持部100的第一夹持片110和第一弹性片120夹住汽车内饰件的匹配筋位,同时第一夹持片110上的第一防滑突起111对汽车内饰件提供一个夹紧力,防止汽车内饰件受到外力作用后脱离第一夹持片110和第一弹性片120的夹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卡子的卡接稳固性较好,且卡接后不容易因外力作用而产生异响。因此,该卡子作为固定件可以保证钣金件和汽车内饰件连接的稳固性,并且还能大大减少钣金件和汽车内饰件发生异响的可能性,具有卡接稳固性好、有效降低异响等优势。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卡子,包括固定第一构件的第一夹持部,以及固定第二构件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相对端部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弹性片和第一夹持片,所述第一弹性片和所述第一夹持片形成夹持所述第一构件的U型结构;并且,所述第一夹持片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弹性片突出的第一防滑件,所述第一防滑件抵接所述第一构件的一侧表面,并且与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一侧表面在至少两个点接触,限制所述第一构件脱离所述第一弹性片与所述第一夹持片的夹持;
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弹性片和第二夹持片,所述第二弹性片和所述第二夹持片形成夹持所述第二构件的U型结构;并且,所述第二夹持片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弹性片突出的第二防滑件,所述第二防滑件抵接所述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并且与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一侧表面在至少两个点接触,限制所述第二构件脱离所述第二弹性片与所述第二夹持片的夹持;并且
所述第二夹持片上还设置有第三防滑件,其中,所述第三防滑件抵接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一侧表面,限制所述第二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弹性片与所述第二夹持片的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弹性片的相对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弹性片相对所述第二弹性片形成80~100度的夹角;并且
所述第一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
所述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弹性片的所述相对一端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夹持片为所述第二弹性片的翻边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件包括至少一对第一防滑突起,每对所述第一防滑突起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片面对所述第一构件的一侧表面的两侧边缘;并且
所述第二防滑件包括至少一对第二防滑突起,每对所述第二防滑突起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持片面对所述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的两侧边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防滑突起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且与所述第一夹持片为一体结构;并且
每个所述第一防滑突起远离所述第一夹持片的末端呈尖端形状,并且每个所述第一防滑突起的所述末端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内部斜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防滑突起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且与所述第二夹持片为一体结构;并且
每个所述第二防滑突起远离所述第二夹持片的末端呈尖端形状,并且每个所述第二防滑突起的所述末端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内部斜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防滑件包括至少一对第三防滑突起,每对所述第三防滑突起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持片面对所述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的两侧边缘,并且所述第三防滑突起比相邻的所述第二防滑突起更加靠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封口端,且所述第三防滑突起与所述第二夹持片为一体结构;其中
每个所述第三防滑突起远离所述第二夹持片的末端呈尖端形状,并且每个所述第三防滑突起的所述末端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内部斜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防滑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片上的弹片,所述弹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片面对所述第二构件的一侧表面连接,另一端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内部斜向延伸;并且
所述第二夹持片上设置有槽,所述槽与所述弹片的形状匹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具有外翻边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卡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子由金属或者塑料材料制成。
11.一种汽车内饰件的固定结构,包括设置于汽车内饰件与钣金件之间的固定件,所述汽车内饰件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钣金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卡子。
CN202120296611.0U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卡子及汽车内饰件的固定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4653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96611.0U CN214465334U (zh)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卡子及汽车内饰件的固定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96611.0U CN214465334U (zh)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卡子及汽车内饰件的固定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65334U true CN214465334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17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96611.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465334U (zh)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卡子及汽车内饰件的固定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653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7683A (zh) * 2022-03-09 2022-06-10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内饰板的连接结构、驾驶室及汽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7683A (zh) * 2022-03-09 2022-06-10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内饰板的连接结构、驾驶室及汽车
CN114607683B (zh) * 2022-03-09 2024-01-09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内饰板的连接结构、驾驶室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19666B1 (en) Molding mounting structure, clip for mounting molding, and molding
WO2010095734A1 (ja) ガーニッシュ取付構造
CN214465334U (zh) 一种卡子及汽车内饰件的固定结构
JP4260159B2 (ja) 車両の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の取付構造
JP4222653B2 (ja) 物品取付具
JP5032876B2 (ja) 自動車用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の取付構造
JP2007055516A (ja) パーティングシールの取付構造
JP4078856B2 (ja) カウルルーバー端末ピースの取付構造
JP5991692B2 (ja) ガラスラン
JP3797175B2 (ja) 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の取付構造
JP3855957B2 (ja) 車室内張り材の端末固定構造
JP3606111B2 (ja) ガラスラン取付け構造
JP3297629B2 (ja) 自動車用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パネルの位置決め構造
CN215097383U (zh) 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及车辆
CN217145865U (zh) 一种后保险杠装饰件的卡接结构及其双边卡接件
JP2002104096A (ja) モールの取り付け構造及びクリップ
CN111016815B (zh) 一种车门c柱分缝密封条结构
CN210310202U (zh) A柱内饰板、汽车a柱及汽车
CN217863969U (zh) 一种汽车前门窗框饰条
CN217396184U (zh) 一种硫化接角固定结构
CN221457285U (zh) 一种防噪密封条接角固定结构
JPH0872908A (ja) 輸送容器の蓋取付構体
CN220483213U (zh) 车身立柱饰板固定支架及车辆
EP1405766B1 (en) Clip for attaching strip member
JP3017162B2 (ja) 自動車のドアベルトモール用クリッ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