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97383U - 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97383U
CN215097383U CN202121278810.5U CN202121278810U CN215097383U CN 215097383 U CN215097383 U CN 215097383U CN 202121278810 U CN202121278810 U CN 202121278810U CN 215097383 U CN215097383 U CN 2150973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cover
bright wisp
door sash
bright
connec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7881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祥斌
姜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7881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973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973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973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及车辆。该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包括用于与窗框亮条连接的连接主体;连接主体背向窗框亮条的外表面的一侧表面连接有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和连接主体之间形成限位槽,亮条端盖通过限位槽与车门窗框卡接连接。本公开提供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通过在连接主体的一侧表面连接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和连接主体之间形成限位槽,使得窗框亮条及亮条端盖安装在车门窗框上时,亮条端盖能够通过该限位槽卡接在车门窗框上,从而保证窗框亮条端头与车门窗框实现较好贴合,进而保证窗框亮条端头的结构稳定性,避免出现窗框亮条端头松脱甚至翘起的问题。

Description

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外观造型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其中,通过在车门窗框上安装窗框亮条,对于提升汽车的外观品质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现有的车门窗框亮条,通常在其端头部位安装有亮条端盖,用以封盖窗框亮条的端头,窗框亮条和亮条端盖组装成分总成后,安装在车门窗框上。然而现有结构中,亮条端盖和车门窗框之间没有限位结构,导致结构不稳定,容易造成窗框亮条端头松脱,甚至翘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及车辆。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门窗框亮条端盖,所述亮条端盖包括用于与窗框亮条连接的连接主体;所述连接主体背向所述窗框亮条的外表面的一侧表面连接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连接主体之间形成限位槽,所述亮条端盖通过所述限位槽与车门窗框卡接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上部与所述连接主体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下部和所述连接主体之间形成供所述车门窗框卡入的槽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板包括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限位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主体连接,且所述连接部向远离所述连接主体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限位部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连接主体的一端连接,且所述限位部相对所述连接部向下弯折并延伸设置。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连接主体连接有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侧表面。
可选地,所述连接主体上连接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用于与B柱饰板的内侧表面接触,以支撑所述B柱饰板。
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板连接于所述连接主体的下部,所述第二限位板相对所述连接主体倾斜向下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延伸方向背离所述连接主体连接有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侧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板包括第一折板段和与所述第一折板段连接的第二折板段;所述第一折板段与所述连接主体的下部连接,所述第一折板段相对所述连接主体倾斜向下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折板段与所述第一折板段的下部连接,所述第二折板段相对所述第一折板段倾斜向下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折板段相对所述连接主体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二折板段相对所述连接主体的倾斜角度。
可选地,所述连接主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窗框亮条卡接连接的限位凸部,所述窗框亮条围设出用于容纳所述连接主体的卡槽,所述连接主体安装于所述卡槽内,所述限位凸部与所述卡槽的内壁卡接配合。
可选地,所述亮条端盖还包括与所述连接主体连接的盖体,所述盖体用于封盖所述窗框亮条的端部。
可选地,所述亮条端盖为一体式结构。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及车辆,亮条端盖包括用于与窗框亮条连接的连接主体,通过在连接主体背向窗框亮条的外表面的一侧表面连接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和连接主体之间形成限位槽,使得窗框亮条及亮条端盖安装在车门窗框上时,亮条端盖能够通过该限位槽卡接在车门窗框上,从而保证窗框亮条在端头位置与车门窗框实现较好贴合,进而保证窗框亮条的端头位置的结构稳定性,避免出现窗框亮条端头松脱甚至翘起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车门窗框亮条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车门窗框亮条端盖与窗框亮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车门窗框亮条端盖与窗框亮条、车门窗框、B柱饰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亮条端盖;11-连接主体;111-限位凸部;12-盖体;13-第一限位板;131-连接部;132-限位部;14-第二限位板;141-第一折板段;142-第二折板段;2-窗框亮条;21-卡槽;3-车门窗框;4-B柱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门窗框亮条端盖1,该亮条端盖1用于安装在车门窗框亮条2的端部(如图2所示)。该亮条端盖1包括用于与窗框亮条2连接的连接主体11;连接主体11背向窗框亮条2的外表面的一侧表面连接有第一限位板13,第一限位板13和连接主体11之间形成限位槽,亮条端盖1通过限位槽与车门窗框3卡接连接。
具体实现时,可以先将窗框亮条2和亮条端盖1组装成分总成,然后将组装为一体的窗框亮条2及亮条端盖1安装在车门窗框3上,并使得亮条端盖1通过其上设置的限位槽与车门窗框3卡接连接,确保组装为一体的窗框亮条2及亮条端盖1与车门窗框3固定的牢固性。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1,亮条端盖1包括连接主体11和与连接主体11连接的盖体12,通过在连接主体11的一侧表面连接第一限位板13,第一限位板13和连接主体11之间形成限位槽,使得窗框亮条2及亮条端盖1安装在车门窗框3上时,亮条端盖1能够通过该限位槽卡接在车门窗框3上,从而保证窗框亮条2在端头位置与车门窗框3实现较好贴合,进而保证窗框亮条2的端头位置的结构稳定性,避免出现窗框亮条2端头松脱甚至翘起的问题。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限位板13的上部与连接主体11连接,第一限位板13的下部和连接主体11之间形成供车门窗框3卡入的槽口;也即第一限位板13和连接主体11之间形成槽口朝下的限位槽。如此便于将该亮条端盖1与车门窗框3的顶部卡接连接,使得与该亮条端盖1连接的窗框亮条2的端头位置能够更好地与车门窗框3的顶部位置贴合,保证亮条端头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实现时,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在车门窗框3的顶部用于与限位槽卡接配合的部位设置翻边,亮条端盖1与车门窗框3卡接配合时,使得车门窗框3顶部的翻边插入到限位槽内,并与限位槽卡接配合(或者过盈配合),实现亮条端盖1卡接在车门窗框3上。通过设置翻边,一方面可以提高两者卡接连接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翻边的顶部形成为圆弧形状,便于翻边顺利插入到限位槽内。
应当理解的是,此处的“上部”、“下部”是以亮条端盖1正常安装在车门窗框3上的位置状态而言,并且“上部”和“下部”是相对而言,不用于对第一限位板13在连接主体11上的设置位置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限位板13包括连接部131和与连接部131连接的限位部132;连接部131与连接主体11连接,且连接部131向远离连接主体11的方向延伸设置;限位部132与连接部131远离连接主体11的一端连接,且限位部132相对连接部131向下弯折并延伸设置。采用上述设置的第一限位板13,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便于第一限位板13与连接主体11一体成型,有利于确保第一限位板13与连接主体11连接的牢固性。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组成限位槽的两个相对的壁面大致平行设置,如此便于车门窗框3的顶部顺利插入到限位槽内,提高该亮条端盖1与车门窗框3卡接连接的顺畅性。
应当理解的是,现有的车门窗框3上除了安装窗框亮条2以外,还会安装B柱饰板4,B柱指的是车辆的前门和后门之间的柱子,B柱饰板指的是位于柱子外侧的装饰板,或称为B柱盖板。然而现有结构中,亮条端盖1与B柱饰板4之间没有限位结构,容易造成B柱饰板4在安装时,B柱饰板4的上部塌陷,不能保证B柱饰板4与窗框亮条2的面差,也即不能保证B柱饰板4与窗框亮条2的外表面平齐,影响车辆的外观品质。
基于此,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连接主体11上连接有第二限位板14,第二限位板14用于与B柱饰板4的内侧表面接触,以支撑B柱饰板4。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连接主体11上连接第二限位板14,用于与B柱饰板4的内侧表面接触,以支撑B柱饰板4,从而对B柱饰板4起到限位作用,避免B柱饰板4塌陷的情况出现。
具体实现时,可以先将窗框亮条2和亮条端盖1组装成分总成,然后将组装为一体的窗框亮条2及亮条端盖1安装在车门窗框3上,并使得亮条端盖1通过其上设置的限位槽与车门窗框3卡接连接;再安装B柱饰板4,并使得亮条端盖1上设置的第二限位板14支撑B柱饰板4的上部,防止B柱饰板4的上部塌陷。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限位板14连接于连接主体11的下部,第二限位板14相对连接主体11倾斜向下延伸设置,且第二限位板14的延伸方向背离连接主体11连接有第一限位板13的一侧表面。通过上述设置的第二限位板14,可以确保B柱饰板4的内侧表面能够与第二限位板14朝向B柱饰板4的一侧表面接触,从而确保第二限位板14对B柱饰板4的支撑作用。
在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限位板14包括第一折板段141和与第一折板段141连接的第二折板段142;第一折板段141与连接主体11的下部连接,第一折板段141相对连接主体11倾斜向下延伸设置;第二折板段142与第一折板段141的下部连接,第二折板段142相对第一折板段141倾斜向下延伸设置;第一折板段141相对连接主体11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折板段142相对连接主体11的倾斜角度。
通过将第二限位板14设置为两段折板段,并设置第一折板段141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折板段142的倾斜角度,如此可以确保第二折板段142朝向B柱饰板4的一侧板面能够与B柱饰板4接触,从而确保对B柱饰板4的支撑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折板段142的倾斜角度需要与B柱饰板4的内侧板面的倾斜角度相适配,以确保第二折板段142对B柱饰板4的支撑作用。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连接主体11上设置有用于与窗框亮条2卡接连接的限位凸部111,窗框亮条2围设出用于容纳连接主体11的卡槽21,连接主体11安装于卡槽21内,限位凸部111与卡槽21的内壁卡接配合。通过上述限位凸部111与卡槽21的配合,确保亮条端盖1的连接主体11与窗框亮条2连接的牢固性。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亮条端盖1除包括连接主体11以外,还包括与连接主体11连接的盖体12,盖体12用于封盖窗框亮条2的端部。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亮条端盖1为一体式结构。亮条端盖1采用一体式设计,加工方便,结构强度高。具体实现时,亮条端盖1的第一限位板13和第二限位板14可以与连接主体11一体成型;亮条端盖1的盖体12可以与连接主体11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如粘接、螺接的方式安装在连接主体11上。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因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及车辆,通过在连接主体的一侧表面连接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和连接主体之间形成限位槽,使得亮条端盖能够通过该限位槽卡接在车门窗框上,从而保证亮条端头与车门窗框实现较好贴合,进而保证亮条端头的结构稳定性,避免出现亮条端头松脱甚至翘起的问题;通过在连接主体上连接第二限位板,在B柱饰板安装时B柱饰板的上部能够与亮条端盖的第二限位板接触,起到限位作用,避免B柱饰板上端塌陷的情况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亮条端盖(1)包括用于与窗框亮条(2)连接的连接主体(11);
所述连接主体(11)背向所述窗框亮条(2)的外表面的一侧表面连接有第一限位板(13),所述第一限位板(13)和所述连接主体(11)之间形成限位槽,所述亮条端盖(1)通过所述限位槽与车门窗框(3)卡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板(13)的上部与所述连接主体(11)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13)的下部和所述连接主体(11)之间形成供所述车门窗框(3)卡入的槽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板(13)包括连接部(131)和与所述连接部(131)连接的限位部(132);
所述连接部(131)与所述连接主体(11)连接,且所述连接部(131)向远离所述连接主体(11)的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限位部(132)与所述连接部(131)远离所述连接主体(11)的一端连接,且所述限位部(132)相对所述连接部(131)向下弯折并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主体(11)上连接有第二限位板(14),所述第二限位板(14)用于与B柱饰板(4)的内侧表面接触,以支撑所述B柱饰板(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板(14)连接于所述连接主体(11)的下部,所述第二限位板(14)相对所述连接主体(11)倾斜向下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二限位板(14)的延伸方向背离所述连接主体(11)连接有所述第一限位板(13)的一侧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板(14)包括第一折板段(141)和与所述第一折板段(141)连接的第二折板段(142);
所述第一折板段(141)与所述连接主体(11)的下部连接,所述第一折板段(141)相对所述连接主体(11)倾斜向下延伸设置;
所述第二折板段(142)与所述第一折板段(141)的下部连接,所述第二折板段(142)相对所述第一折板段(141)倾斜向下延伸设置;
所述第一折板段(141)相对所述连接主体(11)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二折板段(142)相对所述连接主体(11)的倾斜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主体(11)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窗框亮条(2)卡接连接的限位凸部(111),所述窗框亮条(2)围设出用于容纳所述连接主体(11)的卡槽(21),所述连接主体(11)安装于所述卡槽(21)内,所述限位凸部(111)与所述卡槽(21)的内壁卡接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亮条端盖(1)还包括与所述连接主体(11)连接的盖体(12),所述盖体(12)用于封盖所述窗框亮条(2)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亮条端盖(1)为一体式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车门窗框亮条端盖。
CN202121278810.5U 2021-06-08 2021-06-08 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及车辆 Active CN2150973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78810.5U CN215097383U (zh) 2021-06-08 2021-06-08 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78810.5U CN215097383U (zh) 2021-06-08 2021-06-08 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97383U true CN215097383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304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78810.5U Active CN215097383U (zh) 2021-06-08 2021-06-08 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973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626125B2 (ja) 自動車用サッシュドアのモール取付構造
TWI412462B (zh) 框架飾板安裝構造
JPH08310313A (ja) 自動車用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支持構造
JP6528526B2 (ja) ガラスランの固定構造
CN215097383U (zh) 车门窗框亮条端盖及车辆
JPH08268066A (ja) フロントドアのシール構造
CN114932794A (zh) 一种隐藏式外水切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4228453A (zh) 车窗玻璃导轨结构、车门和汽车
JPH1159186A (ja) 自動車用コーナーピース
CN220483213U (zh) 车身立柱饰板固定支架及车辆
JP3719071B2 (ja) ガラスランの取付構造
CN218536318U (zh) 一种无框车门的窗外密封条端部密封结构
CN219237178U (zh) 一种顶棚侧边组合结构
CN219706652U (zh) 一种车门组件及车辆
CN217022143U (zh) 车窗玻璃导轨结构、车门和汽车
CN219727839U (zh) 车窗玻璃泥槽结构及车辆
CN217649284U (zh) 车门窗框上密封条及车辆车门和车辆
CN210618036U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左侧装饰板总成
CN217396205U (zh) 车门外水切组件、车门及车辆
CN220884001U (zh) 遮阳帘的固定结构、车门和车辆
CN220180544U (zh) 水切总成及车辆
CN217917583U (zh) 汽车车门及汽车
CN213472749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胶条结构及车辆
JPS607211Y2 (ja) ウインドサツシユ
CN211222978U (zh) 车辆侧围后门洞结构、车门框结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