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38145U -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架 - Google Patents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38145U
CN214138145U CN202023081684.2U CN202023081684U CN214138145U CN 214138145 U CN214138145 U CN 214138145U CN 202023081684 U CN202023081684 U CN 202023081684U CN 214138145 U CN214138145 U CN 2141381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er
rear shock
mounting structure
frame
absorber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8168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月
陆黔林
刘伟
朱帅
黄鹏
卜仁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8168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381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381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381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架,其中,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用于将后减震器安装在车架纵梁上,该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包括固定安装在车架纵梁上的支撑部分和由支撑部分沿车身高度方向延展设置的外延部分,支撑部分上形成有固定支撑后减震器的平坦的表面部分;外延部分与车架纵梁固连,以构成车架纵梁的外侧表面的全覆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通过在支撑部分形成平坦的表面部分,利于对后减震器进行安装;并通过外延部分对车架纵梁外侧面的全覆盖,能够使得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动刚度变大,并能够有效减少传递至车内的振动,从而利于提高车辆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安装有该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车架。
背景技术
非承载式车身的强度好、刚性高,能提高汽车安全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抗冲击力和抗颠簸的性能。在非承载式车身中,后减震器借助后减震器安装支架布置在车架横梁和车架纵梁等位置。
动刚度是指结构在特定的动态激扰下抵抗变形的能力,现有技术中,由于后减震器的布置位置不合理,导致后减震器安装部动刚度不足,而使得整个结构的隔振效果差,从而不能有效减小由路面传递来的激励,使得激励在经过后减震器安装部后通过车身传递到驾驶室内,导致车内的声压产生变化,进而影响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性。
虽然,通过增加隔吸声材料等措施能够起到降低低频路面噪声的效果,但降噪效果有限,而且会增加车辆的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以提高安装结构的动刚度,并能够有效降低车内噪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用于将后减震器安装在车架纵梁上,所述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包括:
支撑部分,固定安装在所述车架纵梁上,所述支撑部分上形成有固定支撑所述后减震器的平坦的表面部分;
外延部分,由所述支撑部分沿车身高度方向延展设置,并与所述车架纵梁固连,以构成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表面的全覆盖。
进一步的,沿车身长度方向的所述外延部分的两个侧边上,形成有车身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翻边,所述翻边和所述支撑部分围构成敞开的盒状。
进一步的,于所述支撑部分和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表面之间,固定设有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于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表面上的投影,构成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表面的全覆盖。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被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加强板沿车身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所述支撑部分、所述外延部分及所述车架纵梁的外表面,围构形成封闭的腔室。
进一步的,所述腔室的端截面形状为三角形。
进一步的,于所述加强板上形成有构成所述加强板和所述外延部分连接的第一连接翻边;于所述加强板上形成有构成所述加强板和所述车架纵梁外表面连接的第二连接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翻边和所述第二连接翻边以背离的方向延伸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通过在支撑部分形成平坦的表面部分,利于对后减震器进行安装;并通过外延部分对车架纵梁外侧面的全覆盖,能够使得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动刚度变大,并能够有效减少传递至车内的振动,从而利于提高车辆的舒适性。
(2)翻边结构和支撑部分围构成盒状,利于提高后减震器安装位置处的动刚度,且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3)加强板的设置,利于提高后减震器安装结构与车架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4)加强板、支撑部分、外延部分及车架纵梁的外表面围构形成封闭的腔室,利于增强安装结构在动态激扰下抵抗变形的能力,同时,还利于减少传递至车内的振动。
(5)腔室的端截面呈三角形,利于形成稳定支撑,进一步提高后减震安装结构的使用效果。
(6)第一连接翻边和第二连接翻边的设置,利于提高加强板与外延部分,加强板与车身纵梁之间的连接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架,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车架纵梁,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车架纵梁间的车架横梁,于两个所述车架纵梁上装配有如上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架,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利于减少传递至车内的振动力,从而提高车内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安装在车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架纵梁;11、纵梁外板;12、纵梁内板;
2、加强板;21、第一连接翻边;22、第二连接翻边;
3、支撑部分;31、安装孔;32、第一翻边;33、第二翻边;34、外延部分;
35、工件过孔;
4、车架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用于将后减震器安装在车架纵梁上,该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包括固定安装在车架纵梁上的支撑部分,以及由支撑部分沿车身高度方向延展设置的外延部分,其中,支撑部分上形成有固定支撑后减震器的平坦的表面部分,外延部分与车架纵梁固连,以构成车架纵梁的外侧表面的全覆盖。
基于以上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中所示,其中,车架纵梁1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并为沿车身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各车架纵梁1包括扣合相连的纵梁内板12和纵梁外板11,且因两者之间的扣合而限定出空腔。本实施例中的纵梁内板12比纵梁外板11更靠近于车身的中部。另外,在两车架纵梁1之间连接有车架横梁4,靠近于车架纵梁1,本实施例中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分别安装在两车架纵梁1上。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部分3具体固连在纵梁外板11上,支撑部分3的一侧通过焊接,例如二保焊而与纵梁外板11的顶面相连,支撑部分3的另一侧相对于纵梁外板11向上折弯布置,以形成上述的表面部分。在该表面部分上开设有工件过孔35,并在位于过孔两侧的表面上设有对称布置的两个安装孔31,后减震器通过穿经其与安装孔31的紧固件安装于支撑部分3上,其中,对应于各安装孔31,在支撑部分3的上表面构造有凸块,安装孔31贯通凸块设置,如此利于增大紧固件与支撑布置之间的连接效果。本实施例中的紧固件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螺栓,其产品成熟,安装和拆卸便利。
上述的外延部分34为分别连接在支撑部分3两端的两个,外延部分34在车身高度方向上的延展长度与纵梁外板11的高度相适配,从而实现对车架纵梁1的外侧表面的全覆盖。此处,外延部分34的外边缘也可通过二保焊的方式固连在纵梁外板11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3中所示,沿车身长度方向的外延部分34的两个侧边上,形成有车身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翻边,翻边和支撑部分3围构成敞开的盒状。此处,通过翻边和支撑部分3围构成敞口的盒状,利于提高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抵抗变形的能力。为了便于对下文进行描述,本实施例中,将其一翻边称为第一翻边32,而将另一翻边称为第二翻边33。
为进一步提高支撑部分3的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支撑部分3和车架纵梁1的外侧表面之间固定设有加强板2,加强板2设于纵梁外板11的外侧,并沿着纵梁外板11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且加强板2在车架纵梁1的外侧表面上的投影,构成车架纵梁1的外侧表面的全覆盖。
具体结构上,如图3中所示,加强板2被设置为两个,两个加强板2均沿车身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两加强板2的四周边缘与支撑部分3、外延部分34及纵梁外板11的外表面围构形成封闭的腔室。此处,封闭的腔室利于提高吸能效果,并提高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在车身高度方向上的动刚度,有效衰减通过路面激励产生的车内噪声。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其一加强板2对应于第一翻边32与纵梁侧板设置,另一加强板2对应于第二翻边33与纵梁侧板设置,使支撑部分3以及车架纵梁1的外表面之间围构成腔室的端截面形状为三角形,以利用三角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起到稳定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腔室的端截面包括腔室的顶端截面和底端截面,其中,位于顶端截面和底端截面之间的腔室的横截面也优选为三角形。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还可通过改变加强板2的形状而使得上述腔室位于两端截面之间的截面形状为四边形或者其他形状,但相较而言,腔室的端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时,加强板2在使用稳定性上表现更为出色。
为提高加强板2与支撑部分3之间的连接效果,本实施例中,在各加强板2上形成有构成加强板2和第一翻边32或第二翻边33连接的第一连接翻边21;在加强板2上形成有构成加强板2和纵梁外板11的外表面连接的第二连接翻边22。其中,第一连接翻边21和第二连接翻边22以背离的方向延伸设置。此处其一加强板2上的第一连接翻边21焊接固连在第一翻边32上,另一加强板2的第一连接翻边21焊接固连在第二翻边33上,两加强板2上的第二翻边22均焊接固连在纵梁外板11的外侧面上。另外,为便于对各加强板2进行焊接,本实施例中,在各加强板2上还设有间隔布置的两个通孔。
本实施例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通过在支撑部分3形成平坦的表面部分,利于对后减震器进行安装;并通过外延部分34对车架纵梁1外侧面的全覆盖,能够使得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动刚度变大,利于减少传递至车内的振动,从而提高车辆的舒适性。
同时,该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以及便于实现批量化生产的优点,根据不同车型后减震器布置位置的需求,只需局部调节车身纵梁后段的纵梁外板11的型面即可,利于提高平台化的利用率、节省生产成本。该后减震器安装结构能够应用在皮卡车型、越野车型等非承载车身结构的车身上,并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此外,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车架,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车架纵梁1,以及连接在两个车架纵梁1间的车架横梁4,于两个车架纵梁1上装配有如上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该车架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能够提高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整体结构刚度,并能够有效衰减由路面传递来的振动力,从而达到降低车内的噪声,有效提高车内NVH水平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用于将后减震器安装在车架纵梁(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包括:
支撑部分(3),固定安装在所述车架纵梁(1)上,所述支撑部分(3)上形成有固定支撑所述后减震器的平坦的表面部分;
外延部分(34),由所述支撑部分(3)沿车身高度方向延展设置,并与所述车架纵梁(1)固连,以构成所述车架纵梁(1)的外侧表面的全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沿车身长度方向的所述外延部分(34)的两个侧边上,形成有车身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翻边,所述翻边和所述支撑部分(3)围构成敞开的盒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支撑部分(3)和所述车架纵梁(1)的外侧表面之间,固定设有加强板(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2)于所述车架纵梁(1)的外侧表面上的投影,构成所述车架纵梁(1)的外侧表面的全覆盖。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2)被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加强板(2)沿车身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2)、所述支撑部分(3)、所述外延部分(34)及所述车架纵梁(1)的外表面,围构形成封闭的腔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的端截面形状为三角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加强板(2)上形成有构成所述加强板(2)和所述外延部分(34)连接的第一连接翻边(21);于所述加强板(2)上形成有构成所述加强板(2)和所述车架纵梁(1)外表面连接的第二连接翻边(2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翻边(21)和所述第二连接翻边(22)以背离的方向延伸设置。
10.一种车架,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车架纵梁(1),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车架纵梁(1)间的车架横梁(4),其特征在于:于两个所述车架纵梁(1)上装配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02023081684.2U 2020-12-18 2020-12-18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架 Active CN2141381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1684.2U CN214138145U (zh) 2020-12-18 2020-12-18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1684.2U CN214138145U (zh) 2020-12-18 2020-12-18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38145U true CN214138145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88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81684.2U Active CN214138145U (zh) 2020-12-18 2020-12-18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381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71203B (zh) 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
KR101097018B1 (ko) 측면 충돌 성능을 강화시킨 자동차용 도어
KR101371466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 구조
KR101705146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CN214138145U (zh)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架
KR20110058181A (ko) 차량 엔진룸 대쉬 패널의 보강구조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211167096U (zh) 一种前副车架和车辆
JP3788237B2 (ja) 車両前部の構造
KR100979649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JP4285237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8662067U (zh) 机舱纵梁与a柱连接结构和车辆
CN218084984U (zh) 车身后弹簧安装结构、减震组件和车辆
CN216184307U (zh)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KR100883729B1 (ko) 자동차의 차체 프론트부 보강구조
CN216994558U (zh) 前风挡下横梁和车辆
CN218662065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5097848U (zh) 后地板架体结构及车辆
CN217835755U (zh) 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18400731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21233885U (zh) 后车体组件及车辆
KR100439965B1 (ko) 자동차의 리어 서스펜션 마운팅부 강성구조
JP4003221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8577434U (zh) 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9339563U (zh) 车身侧围组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