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92228U - 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92228U
CN213292228U CN202022270395.0U CN202022270395U CN213292228U CN 213292228 U CN213292228 U CN 213292228U CN 202022270395 U CN202022270395 U CN 202022270395U CN 213292228 U CN213292228 U CN 2132922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ndshield
control unit
electronic control
defog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7039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uzhou Huaye Technology Co ltd
Jiuzhou Huaye Development Co ltd
Li Shanjiang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uzhou Hongy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Li Shanji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uzhou Hongy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Li Shanjiang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uzhou Hongy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7039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922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922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922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方案包括湿度传感器、车内温度传感器、车外温度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和除雾装置。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内表面附近区域的湿度;车内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内表面附近区域的温度;车外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外表面附近区域的温度;电子控制单元与湿度传感器、车内温度传感器、车外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除雾装置相连,用于根据接收的数据分析挡风玻璃内表面的起雾概率,并根据分析结果向所述除雾装置输出控制信号;所述除雾装置,用于产生空气流,并将空气流加热后导流至挡风玻璃的内表面。根据该方案,可以及时去除挡风玻璃上的水雾,以避免水雾影响驾驶员视线,从而保障车辆使用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除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车内外的温差较大,容易在挡风玻璃的内表面产生水雾甚至水珠,影响驾驶员的驾驶视野。通常,驾驶员会用布去擦这些水雾或者手动开空调除去水雾,但是驾驶员在行驶的过程中手动擦水雾或手动开启空调,均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且这两种方式均不能主动防止水雾的产生,有一定滞后性,因此会影响行车安全,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交通事故。
此外,对于新轨道车而言,通常新乘客在使用轨道车时可能不清楚轨道车的功能,不知道除雾系统应该如何使用,既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由此,亟需提供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可以及时去除挡风玻璃上的水雾,以避免水雾影响驾驶员视线,从而保障车辆使用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包括湿度传感器、车内温度传感器、车外温度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和除雾装置,
所述湿度传感器,在车内安装于挡风玻璃附近,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内表面附近区域的湿度,并将湿度值数据传输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
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在车内安装于挡风玻璃附近,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内表面附近区域的温度,并将车内温度值数据传输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
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在车外安装于挡风玻璃附近,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外表面附近区域的温度,并将车外温度值数据传输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与所述湿度传感器、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除雾装置相连,用于接收所述湿度传感器输入的湿度值数据、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输入的车内温度值数据以及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输入的车外温度值数据,根据接收的数据分析挡风玻璃内表面的起雾概率,并根据分析结果向所述除雾装置输出控制信号;
除雾装置,用于响应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产生空气流并将空气流加热后导流至挡风玻璃的内表面。
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至少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通过使用湿度传感器测量车内湿度数据,使用车内温度传感器测量车内温度数据,使用车外温度传感器测量测量车外温度数据,由电子控制单元基于获取的数据判断起雾概率,然后控制除雾装置工作,由此,通过提供的自动检测和除雾系统,能够及时防止车辆挡风玻璃上起雾,以避免水雾影响驾驶员视线,从而保障车辆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第一起雾概率推定用图表的示意图;
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车内自动除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又一车内自动除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术语“连接”等指示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说明书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对应相同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针对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结合附图进行具体说明。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车内自动除雾系统可以包括湿度传感器1、车内温度传感器2、车外温度传感器3、电子控制单元4和除雾装置5。
所述湿度传感器1,在车内安装于挡风玻璃附近,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内表面附近区域的湿度,并将湿度值数据传输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2,在车内安装于挡风玻璃附近,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内表面附近区域的温度,并将车内温度值数据传输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3,在车外安装于挡风玻璃附近,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外表面附近区域的温度,并将车外温度值数据传输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玻璃可以包括前挡风玻璃和后挡风玻璃,也可以包括侧窗玻璃。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前挡风玻璃附近安装一组湿度传感器1、车内温度传感器2和车外温度传感器3,同理,可以在后挡风玻璃处安装另一组湿度传感器1、车内温度传感器2和车外温度传感器3。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可以分别对前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侧窗玻璃进行起雾概率的判断。例如,可以基于前挡风玻璃处的一组湿度传感器1、车内温度传感器2和车外温度传感器3传输的数据来判断前挡风玻璃的起雾概率。与之相对应地,所述除雾装置5也可以是与前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侧窗玻璃分别对应设置的。尽管在图1中,为了简洁,将湿度传感器1、车内温度传感器2和车外温度传感器3示出为一组,将除雾装置示出为1个,但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为了简洁,下文中如无特殊说明,均是针对一处挡风玻璃的除雾系统进行的说明。
对于同一处挡风玻璃而言,可选地,所述湿度传感器1包括多个湿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湿度传感器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所述多个湿度传感器可以设置在挡风玻璃(例如,前挡风玻璃)的内表面的下边缘处、左边缘处、右边缘处和上边缘处。可选地,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2和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3也可以分别设置为多个,多个车内温度传感器和多个车外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ElectronicControlUnit,ECU),与所述湿度传感器1、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2、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3以及所述除雾装置5相连,用于接收所述湿度传感器1输入的湿度值数据、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2输入的车内温度值数据以及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3输入的车外温度值数据,根据接收的数据分析挡风玻璃内表面的起雾概率,并根据分析结果向所述除雾装置5输出控制信号。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湿度传感器1设置为多个时,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根据多个湿度传感器传输的湿度值数据得到最终的车内湿度数据;或者,也可以选择湿度值最高的数据作为最终的车内湿度数据,以确保湿度数据检测的灵敏度。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2和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3分别设置为多个时,可以基于多个车内温度值数据和多个车外温度值数据来得到车内外温度差值。例如,可以根据多个车内温度值数据的平均温度值与多个车外温度值数据的平均温度值,来计算得到车内外温度差值。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41、存储器42、输入端口43和输出端口44。所述输入端口43,用于从湿度传感器1接收湿度值数据、从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2接收车内温度值数据以及从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3接收车外温度值数据。所述存储器42,用于存储处理程序。所述中央处理器41,用于基于所述处理程序,根据接收的所述湿度值数据、所述车内温度值数据以及所述车外温度值数据,分析挡风玻璃内表面的起雾概率,并根据分析结果生成控制信号。所述输出端口44,用于向所述除雾装置5发送所述控制信号。如图2,示出了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地,所述根据接收的数据分析挡风玻璃内表面的起雾概率具体可以包括,根据所述湿度值数据、所述车内温度值数据和所述车外温度值数据,来分析得到第一起雾概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以图表的形式表示第一起雾概率与(车内)湿度值、车外温度值、车内温度值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第一起雾概率推定用图表的示意图。如图3中所示,湿度值越大,且车内温度值与车外温度值之间的温度差值越大,越容易起雾,即,第一起雾概率的值越大。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预设第一起雾概率与湿度值、车外温度值、车内温度值之间的第一函数关系,该第一函数关系可以存储在电子控制单元4的存储器42中。电子控制单元4可以根据该第一函数关系,分析第一起雾概率。通常,湿度值越大,且车内温度值与车外温度值之间的温度差值越大,则第一起雾概率的值越大。基于第一函数关系,可以准确地判断挡风玻璃的第一起雾概率。
在又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电子控制单元4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分析起雾概率:若基于车内温度值与车外温度值计算的温差达到(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差阈值,且车内的湿度值达到(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湿度阈值,则认为第一起雾概率为1;若车内的湿度值未达到(小于)预设的湿度阈值,则认为第一起雾概率为0。基于该方案,可以更快速地判断挡风玻璃的第一起雾概率。
在实际应用中,当第一起雾概率达到(大于或等于)第一概率阈值时,电子控制单元4可以向除雾装置5发出用于控制除雾装置运作的控制信号。
所述除雾装置5可以用于响应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的控制,产生空气流,并将空气流加热后导流至挡风玻璃的内表面。
可选地,所述除雾装置5可以包括风机、加热单元和导风结构。所述风机可以用于响应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的控制,以产生空气流。所述加热单元,可以安装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导风结构之间,用于响应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的控制,对所述风机吹出的空气流进行加热。所述加热单元可以是例如电加热丝。所述导风结构,可以安装于所述加热单元的下游,用于将加热后的空气流引导至挡风玻璃。在实际应用时,所述导风结构可以使用车载空调出风口或与车载空调出风口结合使用。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向挡风玻璃吹出的空气流是经由加热单元加热的暖风,由此,该暖风可以使附着在窗玻璃上的水蒸发从而实现除雾。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车内自动除雾系统还可以包括:空气干燥装置6,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连接,用于响应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的控制对空气进行干燥。可选地,所述空气干燥装置6包括可以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吸湿材料,所述壳体可以包括入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吸湿材料可以包括例如硅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干燥装置6可以包括设置于车内的空气干燥装置61,独立于除雾装置5,用于降低车内空气的湿度,以避免起雾。如图4所示,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干燥装置6可以包括设置为除雾装置5的一部分的空气干燥装置62,用于降低除雾装置吹出的空气流的湿度,以更好地避免起雾或者更快地消除玻璃上的水雾。可选地,所述空气干燥装置可以在所述除雾装置中安装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上游,或者,安装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加热单元之间。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干燥装置吹出的风是干燥的风,可以在挡风玻璃附近形成干燥的空气膜,能够隔开湿润的空气,从而主动抑制雾气的产生。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车内自动除雾系统还可以包括:车外光敏传感器7和车内光敏传感器8。其中,所述车外光敏传感器7,在车外安装于挡风玻璃上,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外的光通量,并将车外光通量数据传输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所述车内光敏传感器8,在车内安装于挡风玻璃上,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内的光通量,并将车内光通量数据传输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可选地,所述车内光敏传感器7与所述车外光敏传感器8可以相对于挡风玻璃在玻璃内外对应地设置。可选地,所述车内光敏传感器7与所述车外光敏传感器8可以分别根据需要设置为多个。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基于挡风玻璃内外的光通量,来判断挡风玻璃当前的透光状况,即,可以反映挡风玻璃当前是否已经起雾。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还可以与所述车外光敏传感器7和所述车内光敏传感器8连接,用于接收所述车外光敏传感器7传输的车外光通量数据和所述车内光敏传感器8传输的车内光通量数据,并根据接收的数据分析挡风玻璃内表面的起雾概率,以及根据分析结果向所述除雾装置5输出控制信号。如图5,示出了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地,所述根据接收的数据分析挡风玻璃内表面的起雾概率,可以包括根据所述车内温度值数据、所述车外温度值数据和所述湿度值数据分析得到第一起雾概率,并根据所述车内光通量数据和所述第二光通量数据分析得到第二起雾概率,然后可以基于第一起雾概率和第二起雾概率分析得到综合起雾概率。
例如,车内光通量数据可以记为Φ1,车外光通量数据可以记为Φ2,由此,电子控制单元4可以计算车内外光通量数据的比值,作为透光率,透光率可以记为k=Φ1/Φ2。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先设定透光率的值与第二起雾概率的值之间第二函数关系,该第二函数关系可以存储在电子控制单元4的存储器42中。电子控制单元4可以根据所述第二函数关系,确定与当前透光率k对应的第二起雾概率。通常,根据预设的第二函数关系,透光率k越小,则第二起雾概率越大。基于第二函数关系,可以准确地判断挡风玻璃的第二起雾概率。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透光率k与预设的透光率阈值k0进行比较,若k≤k0,则认为第二起雾概率为1,若k>k0,则认为第二起雾概率为0。基于该方案,可以更快速地得到挡风玻璃的第二起雾概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起雾概率可以反映挡风玻璃上是否即将发生起雾现象,第二起雾概率可以反映挡风玻璃上是否已经发生起雾现象。将第一起雾概率和第二起雾概率进行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挡风玻璃当前的起雾状态。
可选地,所述基于第一起雾概率和第二起雾概率分析得到综合起雾概率,可以是第一起雾概率达到第一概率阈值和/或第二起雾概率达到第二概率阈值。例如,若第一起雾概率达到(大于或等于)第一概率阈值,无论第二起雾概率是否达到第二概率阈值,电子控制单元4可以控制除雾装置5开始运作。又如,若第二起雾概率达到(大于或等于)第二概率阈值,无论第一起雾概率是否达到第一概率阈值,电子控制单元4可以控制除雾装置5开始运作。再如,若第一起雾概率达到(大于或等于)第一概率阈值且第二起雾概率达到(大于或等于)第二概率阈值,则电子控制单元4可以控制除雾装置5开始运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概率阈值和所述第二概率阈值可以根据需要分别进行设置。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概率阈值可以设置为0.8,第二概率阈值可以设置为0.6。
在基于车内湿度值和车内外温度值以及车内外光通量进行起雾判断的方案中,由于既从引起起雾的因素的角度考虑了第一起雾概率,又从起雾结果的角度考虑了第二起雾概率,相当于双重保险,确保了自动除雾系统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车内自动除雾系统还可以包括选择除雾按键,所述选择除雾按键可以整合于方向盘上,所述选择除雾按键可以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连接,所述选择除雾按键可以用于向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发出指令以使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控制所述除雾装置5运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车内自动除雾系统还包括语音获取模块,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连接,用于接收用户的语音信息,以及向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发出指令以使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控制所述除雾装置5运作。
上述通过整合于方向盘上的选择除雾按键或语音信息来控制除雾系统的方式,可以更大程度上确保除雾系统的可靠性,能够及时防止车辆挡风玻璃上起雾,以避免水雾影响驾驶员视线,从而保障车辆使用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湿度传感器、车内温度传感器、车外温度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和除雾装置,
所述湿度传感器,在车内安装于挡风玻璃附近,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内表面附近区域的湿度,并将湿度值数据传输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
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在车内安装于挡风玻璃附近,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内表面附近区域的温度,并将车内温度值数据传输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
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在车外安装于挡风玻璃附近,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外表面附近区域的温度,并将车外温度值数据传输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与所述湿度传感器、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除雾装置相连,用于接收所述湿度传感器输入的湿度值数据、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输入的车内温度值数据以及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输入的车外温度值数据,根据接收的数据分析挡风玻璃内表面的起雾概率,并根据分析结果向所述除雾装置输出控制信号;
所述除雾装置,用于响应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产生空气流,并将空气流加热后导流至挡风玻璃的内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自动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装置,包括风机、加热单元和导风结构,
所述风机,用于响应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产生空气流;
所述加热单元,安装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导风结构之间,用于响应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对所述风机吹出的空气流进行加热;
所述导风结构,安装于所述加热单元的下游,用于将加热后的空气流引导至挡风玻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自动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传感器包括多个湿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挡风玻璃的内表面的下边缘处、左边缘处、右边缘处和上边缘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内自动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自动除雾系统还包括:空气干燥装置,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响应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对空气进行干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内自动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干燥装置包括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吸湿材料,所述壳体包括入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吸湿材料包括硅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内自动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干燥装置安装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上游,或者,安装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加热单元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自动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自动除雾系统还包括:车外光敏传感器和车内光敏传感器,
所述车外光敏传感器,在车外安装于挡风玻璃上,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外的光通量,并将车外光通量数据传输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
所述车内光敏传感器,在车内安装于挡风玻璃上,用于检测挡风玻璃内的光通量,并将车内光通量数据传输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还与所述车外光敏传感器和所述车内光敏传感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车外光敏传感器传输的车外光通量数据和所述车内光敏传感器传输的车内光通量数据,并根据接收的数据分析挡风玻璃内表面的起雾概率,以及根据分析结果向所述除雾装置输出控制信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自动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自动除雾系统还包括选择除雾按键,整合于方向盘上,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向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发出指令以使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除雾装置运作。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自动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自动除雾系统还包括语音获取模块,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接收用户的语音信息,以及向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发出指令以使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除雾装置运作。
CN202022270395.0U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 Active CN2132922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70395.0U CN213292228U (zh)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70395.0U CN213292228U (zh)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92228U true CN213292228U (zh) 2021-05-28

Family

ID=76012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70395.0U Active CN213292228U (zh)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922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3001879A1 (de) 2022-05-10 2023-11-16 Mercedes-Benz Group AG Nebelverhinderungssystem in einem Fahrzeug und Verfahren dazu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3001879A1 (de) 2022-05-10 2023-11-16 Mercedes-Benz Group AG Nebelverhinderungssystem in einem Fahrzeug und Verfahren dazu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51076B1 (en) Vehicle accessories for enhancing smells
US20120166047A1 (en)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CN110722962B (zh) 一种车辆空气净化方法、装置及车辆
US10618376B2 (en) Automatic vehicular defogging system
CN213292228U (zh) 一种车内自动除雾系统
CN110816475A (zh) 车窗除雾装置及车窗除雾方法
CN111347999A (zh) 移动体
JP2006525901A (ja) 空調装置及び方法
US20200231021A1 (en) Moving body control apparatus
CN210363728U (zh) 一种车窗玻璃用除雾装置
KR101774589B1 (ko) 차량의 아웃사이드 미러의 물기 제거장치
CN111348001A (zh) 移动体
JP2019001243A (ja) 車両用防曇装置
JP2019004254A (ja) 車両用撮影装置
JPS61110613A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7082079B2 (ja) 移動体
JP7082080B2 (ja) 移動体
JP2008254638A (ja) 車両用加湿装置
CN215851138U (zh) 汽车侧窗除雾系统和汽车
KR20090017816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디포깅 제어방법
KR101953688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215284714U (zh) 一种汽车除雾传感器
CN116803772A (zh) 一种车载手自一体智能防雾除雾控制方法以及系统
JP4134727B2 (ja) 車両用デフォッガ制御装置
CN117549858A (zh) 一种车辆除雾的方法、装置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450, Zhoujia village, Weiqiao Town, Zouping County, Bin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56200

Patentee after: Li Shanjia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Jiuzhou Huay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450, Zhoujia village, Weiqiao Town, Zouping County, Bin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56200

Patentee before: Li Shanjia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Wuzhou Hongy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21

Address after: No. 450, Zhoujia village, Weiqiao Town, Zouping County, Bin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56200

Patentee after: Li Shanjiang

Patentee after: Jiuzhou Huaye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450, Zhoujia village, Weiqiao Town, Zouping County, Bin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56200

Patentee before: Li Shanjia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Jiuzhou Huay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