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08376U - 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08376U
CN213008376U CN202021363155.9U CN202021363155U CN213008376U CN 213008376 U CN213008376 U CN 213008376U CN 202021363155 U CN202021363155 U CN 202021363155U CN 213008376 U CN213008376 U CN 2130083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panel
vehicle body
body structure
top surface
reinforc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6315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阪崇弘
三原卓也
细泽刚
杉本寿敬
牧俊光
粂川裕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083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083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1)具备用于向地板面板(10)安装支腿保持构件(5)的托架(20),地板面板(10)具有车辆中未由框架加强的非加强面(11),支腿保持构件(5)保持座椅的支腿部,托架(20)具备:底座部(21),其设置支腿保持构件(5);以及延长部(22),其从底座部(21)朝向非加强面(11)的中心(Pc)附近延伸,并且能够安装配重(25)。

Description

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等车辆中,已知有通过车身对乘员能够就座的座椅进行支承的结构。例如,在日本专利第5007183号公报中,公开了将能够折叠的座椅(下沉式座椅)收纳在比地板面低的低段地板面上。座椅具备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车身的座椅靠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座椅靠背的下部的座椅座垫、以及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座椅座垫的下表面的支腿构件。支腿构件在与座椅座垫实质上平行的收起位置和与座椅座垫大致垂直的支承位置之间自如位移。低段地板面具有对处于支承位置的支腿构件的前端进行保持的保持槽。保持槽对支腿构件的前端进行卡合保持,在使座椅下沉时,将支腿构件折叠。
然而,地板面板由于轮胎的振动等而容易产生振动。在日本专利第5007183号公报中,未公开用于减少地板面板的振动的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的概要】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地板面板的振动的车身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车身结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身前部结构1)具备用于向地板面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地板面板10)安装支腿保持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支腿保持构件5)的托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托架20),该地板面板具有车辆中未由框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地板框架)加强的非加强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非加强面11),该支腿保持构件保持座椅的支腿部,所述托架具备:底座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底座部21),其设置所述支腿保持构件;以及延长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延长部22),其从所述底座部朝向所述非加强面的中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非加强面的中心Pc)附近延伸,并且能够安装配重(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配重25)。
(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延长部具有帽(hat)截面形状,与所述地板面板一起形成闭合截面,所述延长部具有构成所述帽截面形状的顶面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顶面部40),所述配重配置在所述闭合截面的内部,并固定于所述顶面部。
(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延长部具有构成所述帽截面形状的第一突缘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缘部41),所述第一突缘部配置在所述非加强面的中心附近,并固定于所述地板面板。
(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延长部具有构成所述帽截面形状的第二突缘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突缘部42),所述第二突缘部隔着所述顶面部而配置于所述第一突缘部的相反侧,并固定于所述地板面板。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延长部具有帽截面形状,所述延长部具有构成所述帽截面形状的顶面部,所述配重沿着所述顶面部的两侧缘部或单侧缘部被连续地焊接。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顶面部具有在所述延长部延伸的方向上长的长孔(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长孔40h),所述配重沿着所述长孔的缘部被连续地焊接。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顶面部具有凹陷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凹陷部40k1、40k2),所述配重仅在所述顶面部中的所述凹陷部处被焊接,并与所述顶面部中的所述凹陷部以外的部分(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凹陷部以外的部分40n)分离。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配重与所述地板面板分离。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地板面板具有通过所述非加强面的中心的加强筋形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加强筋15)。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地板面板具有配置在所述非加强面的周围的隆起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隆起部13)以及倾斜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面14)。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非加强面由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横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横梁2A、2B)、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边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下边梁3L、3R)、在车宽方向中央位置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中央通道部4)划分。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托架在所述地板面板的左右配置有一对。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上述(1)的方案,托架具备设置支腿保持构件的底座部和从底座部朝向非加强面的中心附近延伸并且能够安装配重的延长部,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在未由框架加强的非加强面的中心附近配置配重,因此能够减少地板面板的振动。
而且,通过托架能够提高地板面板的强度、刚性。因此,与通过地板框架对地板面板进行加强或者增加地板面板的板厚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
因此,能够同时实现车辆的静音性以及轻量化。
根据上述(2)的方案,延长部具有帽截面形状,与地板面板一起形成闭合截面,延长部具有构成帽截面形状的顶面部,配重配置在闭合截面的内部,并固定于顶面部,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将配重配置在闭合截面的内部,不会损害室内空间。例如,即使在为了接近振动源的面板固有值而增大了配重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室内空间。
而且,通过将配重固定于帽截面形状的顶面部,能够提高配重的支承强度、刚性。
根据上述(3)的方案,延长部具有构成帽截面形状的第一突缘部,第一突缘部配置在非加强面的中心附近,并固定于地板面板,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由于能够使配重的重量作用到未由框架加强的非加强面的中心附近,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减少地板面板的振动。
根据上述(4)的方案,延长部具有构成帽截面形状的第二突缘部,第二突缘部隔着顶面部而配置在第一突缘部的相反侧,并固定于地板面板,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将第一突缘部以及第二突缘部固定于地板面板,能够支承较重的配重,并能够提高座椅的支腿部的保持强度。
根据上述(5)的方案,延长部具有帽截面形状,延长部具有构成帽截面形状的顶面部,配重沿着顶面部的两侧缘部或单侧缘部被连续地焊接,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常,较重的配重由于板厚较厚,因此难以进行点焊那样的夹入焊接。与此相对,根据本方案,由于配重沿着顶面部的两侧缘部或单侧缘部被连续地焊接,因此能够将配重牢固地接合。
根据上述(6)的方案,顶面部具有在延长部延伸的方向上长的长孔,配重沿着长孔的缘部被连续地焊接,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常,较重的配重由于板厚较厚,因此难以进行点焊那样的夹入焊接。与此相对,根据本方案,由于配重沿着长孔的缘部被连续地焊接,因此能够将配重牢固地接合。而且,能够稳定地支承配重。
根据上述(7)的方案,顶面部具有凹陷部,配重仅在顶面部中的凹陷部被焊接,并与顶面部中的凹陷部以外的部分分离,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抑制配重由于振动而与顶面部中的凹陷部以外的部分干涉从而产生打击音的情况。
根据上述(8)的方案,配重与地板面板分离,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抑制配重由于振动而与地板面板干涉从而产生打击音的情况。
根据上述(9)的方案,地板面板具有通过非加强面的中心的加强筋形状,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不追加地板框架等而在地板面板中进行非加强面的中心部分(振幅最大部分)的加强。
根据上述(10)的方案,地板面板具有配置在非加强面的周围的隆起部以及倾斜面,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不追加地板框架等而在地板面板中对非加强面的周围进行加强。例如,能够在隆起部的下方配置燃料箱等车辆部件。
根据上述(11)的方案,非加强面由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横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边梁、以及在车宽方向中央位置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部划分,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前后一对横梁、下边梁以及中央通道部,能够在地板面板中对非加强面的周缘进行加强。
根据上述(12)的方案,托架在地板面板的左右配置有一对,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在地板面板的左右减少振动。例如,在具备悬架的左右的纵臂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减少从左右的纵臂向地板面板传递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托架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托架的侧视图,且是图4的V向视图。
符号说明:
1:车身结构;2A:地板横梁;2B:中间横梁;3L、3R:左右一对下边梁;4:中央通道部;5:支腿保持构件;10:地板面板;11:非加强面;13:隆起部;14:倾斜面;15:第一加强筋(通过非加强面的中心的加强筋形状);16A、16B:第二加强筋(从倾斜面朝向非加强面延伸的加强筋形状);20:托架;21:底座部;22:延长部;25:配重;40:顶面部;40h:长孔;40k1:第一凹陷部(凹陷部);40k2:第二凹陷部(凹陷部);41:第一突缘部;42:第二突缘部;Pc:非加强面的中心;W1:第一焊接面中的焊接部位(第一突缘部的固定部位);W2:第二焊接面中的焊接部位(第二突缘部的固定部位);W3:长孔中的焊接部位;W4:顶面部的侧缘部中的焊接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具备托架的车身结构,该托架用于向地板面板安装支腿保持构件,该地板面板在具有单壳结构的汽车等车辆中具有未由地板框架(框架)加强的非加强面,该支腿保持构件保持能够折叠的座椅(下沉式座椅)的支腿构件(支腿部)。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的线CL。
<车身结构1>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1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地板面板10具有未由地板框架(未图示)加强的非加强面11。例如,地板面板10是配置于车辆后部的薄壁钢板。虽然未图示,但是从悬架的左右的纵臂向地板面板10输入载荷(振动)。
非加强面11由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横梁2A、2B(图中通过双点划线图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边梁3L、3R、以及在车宽方向中央位置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部4划分。
在实施方式中,前侧的横梁2A为地板横梁,后侧的横梁2B为中间横梁。图中符号5表示对能够折叠的座椅的支腿构件(未图示)进行保持的支腿保持构件。支腿保持构件5以跨越中间横梁2B和底座部21的方式配置。即,支腿保持构件5架设于中间横梁2B和底座部21。
非加强面11配置于比车辆后部的地板面板10的最上表面12低的位置。非加强面11在俯视观察下具有矩形形状(参照图2)。虽然未图示,但是在非加强面11上设置能够折叠的座椅。
如图2所示,地板面板10具有通过非加强面11的中心Pc的加强筋形状15(以下也称为“第一加强筋15”。)。非加强面11的中心Pc是指俯视观察下为矩形形状的非加强面11的中心。第一加强筋15沿着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第一加强筋15经由中央通道部4连续地延伸(参照图1)。
如图1所示,地板面板10具有配置于非加强面11的周围的隆起部13以及倾斜面14。隆起部13以随着从车辆后部的地板面板10的最上表面12趋向非加强面11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倾斜面14以随着从车辆后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左右的下边梁3L、3R)趋向非加强面11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地板面板10具有从隆起部13以及倾斜面14朝向非加强面11延伸的加强筋形状16A、16B(以下也称为“第二加强筋16A、16B”。)。第二加强筋16A、16B在隆起部13以及倾斜面14分别配置多个。多个第二加强筋16A的一部分沿着隆起部13的倾斜连续地延伸。多个第二加强筋16B的一部分沿着倾斜面14的倾斜连续地延伸。倾斜面14的第二加强筋16B的一部分与第一加强筋15相连(参照图1)。
<托架20>
托架20是用于将支腿保持构件5向地板面板10安装的构件。托架20具备:设置支腿保持构件5的底座部21;从底座部21朝向非加强面11的中心Pc附近延伸的延长部22。非加强面11的中心Pc附近是包括在地板面板10振动时具有最大的振幅的部分(以下也称为“振幅最大部分”。)的区域。底座部21以及延长部22由同一构件一体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20在地板面板10的左右配置有一对(参照图1)。
如图3所示,底座部21具有:与地板面板10(参照图2)接合的基部30及第二突缘部42;以及安装支腿保持构件5(参照图2)的座面部31。
基部30配置在地板面板10的后端部。基部30具有包括加强筋形状的凹凸形状。
座面部31在整体上比基部30向上方突出。座面部31具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贯通孔31h。
延长部22从底座部21的前端朝向非加强面11的中心Pc附近而向前方延伸(参照图2)。延长部22在托架20中是能够安装用于减少地板面板10的振动的配重25的部分。配重25通过焊接与延长部22接合。
如图5所示,延长部22具有帽(hat)截面形状。延长部22与地板面板10一起形成闭合截面。
延长部22具有构成帽截面形状的顶面部40、第一突缘部41以及第二突缘部42。
顶面部40是位于帽截面形状的延长部22的最上部的部分。如图4所示,顶面部40具有在延长部22延伸的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40h。以下,将延长部22延伸的方向也称为“延长方向”,将与延长方向正交的延长部22的宽度方向也称为“延长宽度方向”。
顶面部40具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贯通孔40i。2个贯通孔40i沿着延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长孔40h配置在2个贯通孔40i之间。长孔40h配置在延长宽度方向的中央。
顶面部40具有向顶面部40的下方凹陷的凹陷部40k1、40k2。凹陷部40k1、40k2是在俯视观察下具有沿着长孔40h的外形的长圆形状的第一凹陷部40k1、以及在俯视观察下具有半圆形状(使长圆成为一半的形状)的第二凹陷部40k2。第一凹陷部40k1配置在延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第二凹陷部40k2配置在延长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在顶面部40中,延长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具有朝向延长宽度方向的内侧凹陷的切口部40v。第二凹陷部40k2配置在面对切口部40v的位置。
第一突缘部41固定于地板面板10(参照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缘部41通过焊接与地板面板10接合。第一突缘部41是帽截面形状的延长部22中的从顶面部40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部分。第一突缘部41具有包括加强筋形状的凹凸形状。
第一突缘部41的凹部具有用于向地板面板10焊接的焊接面41a(以下也称为“第一焊接面41a”。)。第一突缘部41具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第一焊接面41a。3个第一焊接面41a沿着延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例如,第一突缘部41分别在3个第一焊接面41a处通过点焊与地板面板10接合。图中符号W1表示第一焊接面41a中的焊接部位。
第二突缘部42固定于地板面板10(参照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突缘部42通过焊接与地板面板10接合。第二突缘部42是底座部21中的从座面部31的前端向下方下降并向前方延伸的部分,也是帽截面形状的延长部22中的从顶面部40的后端向下方下降并向后方延伸的部分。第二突缘部42隔着顶面部40而配置在第一突缘部41的相反侧。第二突缘部42具有包括加强筋形状的凹凸形状。
第二突缘部42的凹部具有用于向地板面板10焊接的焊接面42a(以下也称为“第二焊接面42a”。)。第二突缘部42具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第二焊接面42a。3个第二焊接面42a沿着延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例如,第二突缘部42分别在3个第二焊接面42a处通过点焊与地板面板10接合。需要说明的是,3个第二焊接面42a中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1个第二焊接面42a具有2个焊接部位。图中符号W2表示第二焊接面42a中的焊接部位。
<配重25>
配重25为在延长宽度方向上具有长边的长方体形状。配重25具有用于进行与延长部22的贯通孔40i的定位的定位孔25i(配重25的贯通孔)。贯通孔40i以及定位孔25i为同轴。如图5所示,配重25配置于由延长部22以及地板面板10形成的闭合截面的内部。配重25固定于延长部22的顶面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配重25通过焊接与顶面部40接合。如图4所示,配重25仅在顶面部40中的凹陷部40k1、40k2处被焊接。
如图5所示,配重25与顶面部40中的凹陷部40k1、40k2以外的部分40n分离。在配重25与顶面部40接合的状态下,在配重25的上表面与顶面部40中的凹陷部40k1、40k2以外的部分40n之间形成有间隙26。间隙26具有在地板面板10振动时避免配重25与顶面部40中的凹陷部40k1、40k2以外的部分40n接触的程度的大小。
配重25与地板面板10分离。在配重25与顶面部40接合的状态下,在配重25的下表面与地板面板1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27。间隙27具有在地板面板10振动时避免配重25与地板面板10接触的程度的大小。
如图4所示,配重25沿着长孔40h的缘部被连续地焊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配重25沿着长孔40h的单侧的缘部在延长方向上被连续地焊接。图中符号W3表示长孔40h中的焊接部位。
配重25沿着顶面部40的侧缘部被连续地焊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配重25分别沿着顶面部40的两侧缘部在延长方向上被连续地焊接。图中符号W4表示顶面部40的侧缘部中的焊接部位。
例如,配重25分别在第一凹陷部40k1以及第二凹陷部40k2处,通过金属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电弧焊接、或者激光焊接与顶面部40接合。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1具备用于将支腿保持构件5向地板面板10安装的托架20,该地板面板10具有在车辆中未由框架加强的非加强面11,该支腿保持构件5保持座椅的支腿部,托架20具备:设置支腿保持构件5的底座部21;从底座部21朝向非加强面11的中心Pc附近延伸,并且能够安装配重25的延长部22。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在未由框架加强的非加强面11的中心Pc附近配置配重25,因此能够减少地板面板10的振动。此外,通过托架20能够提高地板面板10的强度、刚性。因此,与通过地板框架来加强地板面板10或者增大地板面板10的板厚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
因此,能够兼顾车辆的静音性以及轻量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延长部22具有帽截面形状,并与地板面板10一起形成闭合截面,延长部22具有构成帽截面形状的顶面部40,配重25配置在闭合截面的内部,并固定于顶面部40,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将配重25配置在闭合截面的内部,不会损害室内空间。例如,即使在为了接近振动源的面板固有值而增大了配重25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室内空间。
此外,通过将配重25固定于帽截面形状的顶面部40,能够提高配重25的支承强度、刚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延长部22具有构成帽截面形状的第一突缘部41,第一突缘部41配置在非加强面11的中心Pc附近,并固定于地板面板10,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使配重25的重量作用到未由框架加强的非加强面11的中心Pc附近,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减少地板面板10的振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延长部22具有构成帽截面形状的第二突缘部42,第二突缘部42隔着顶面部40而配置在第一突缘部41的相反侧,并固定于地板面板10,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将第一突缘部41以及第二突缘部42固定于地板面板10,能够支承较重的配重25,并且能够提高座椅的支腿部的保持强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延长部22具有帽截面形状,延长部22具有构成帽截面形状的顶面部40,配重25沿着顶面部40的两侧缘部被连续地焊接,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常,较重的配重25由于板厚较厚,因此难以进行点焊那样的夹入焊接。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配重25沿着顶面部40的两侧缘部被连续焊接,因此能够将配重25牢固地接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面部40具有在延长部22延伸的方向上较长的长孔40h,配重25沿着长孔40h的缘部被连续地焊接,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常,较重的配重25由于板厚较厚,因此难以进行点焊那样的夹入焊接。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配重25沿着长孔40h的缘部被连续地焊接,因此能够将配重25牢固地接合。而且,能够稳定地支承配重2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面部40具有凹陷部40k1、40k2,配重25仅在顶面部40中的凹陷部40k1、40k2处被焊接,与顶面部40中的凹陷部40k1、40k2以外的部分40n分离,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抑制配重25由于振动而与顶面部40中的凹陷部40k1、40k2以外的部分40n干涉从而产生打击音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重25与地板面板10分离,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抑制配重25由于振动而与地板面板10干涉从而产生打击音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地板面板10具有通过非加强面11的中心Pc的加强筋形状15(第一加强筋15),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不追加地板框架等而在地板面板10中进行非加强面11的中心Pc部分(振幅最大部分)的加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地板面板10具有配置在非加强面11的周围的隆起部13以及倾斜面14,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不追加地板框架等而在地板面板10中对非加强面11的周围进行加强。例如,能够在隆起部13的下方配置燃料箱(未图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非加强面11由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横梁2A、2B、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边梁3L、3R、以及在车宽方向中央位置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部4划分,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前后一对横梁2A、2B、下边梁3L、3R以及中央通道部4,能够在地板面板10中对非加强面11的周缘进行加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托架20在地板面板10的左右配置一对,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在地板面板10的左右减少振动。例如,在具备悬架的左右的纵臂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减少从左右的纵臂向地板面板10传递的振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腿保持构件5架设于中间横梁2B和底座部21,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对底座部21进行加强,提高强度、刚性。因此,与通过地板框架对地板面板10进行加强或者增加地板面板10的板厚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车身结构1应用于配置在车辆后部的地板面板10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车身结构1也可以应用于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地板面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底座部21以及延长部22由同一构件一体地形成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底座部21以及延长部22可以由不同的构件分体形成。例如,托架20并不限定于由单一的构件形成的情况,也可以将多个构件组合而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延长部22具有帽截面形状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延长部22可以具有L字形状、悬臂梁那样的形状等、帽截面形状以外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配重25配置在闭合截面的内部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配重25也可以配置在闭合截面的外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第一突缘部41以及第二突缘部42分别固定于地板面板10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二突缘部42可以不固定于地板面板10。即,第一突缘部41以及第二突缘部42中的至少一方可以不固定于地板面板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配重25沿着顶面部40的两侧缘部被连续地焊接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配重25可以沿着顶面部40的单侧缘部被连续地焊接。例如,配重25可以不沿着顶面部40的侧缘部被连续地焊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配重25沿着长孔40h的单侧的缘部被连续地焊接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配重25可以沿着长孔40h的两侧的缘部被连续地焊接。例如,配重25可以不沿着长孔40h的缘部被连续地焊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配重25仅在顶面部40中的凹陷部40k1、40k2被焊接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配重25可以在顶面部40中的凹陷部40k1、40k2以外的部分40n被焊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配重25与顶面部40中的凹陷部40k1、40k2以外的部分40n分离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配重25可以与顶面部40中的凹陷部40k1、40k2以外的部分40n相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配重25与地板面板10分离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配重25可以与地板面板10相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地板面板10具有通过非加强面11的中心Pc的第一加强筋15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地板面板10可以不具有第一加强筋15。例如,地板面板10可以具有与非加强面11的中心Pc重叠的凹形状以及凸形状等、加强筋形状以外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地板面板10具有从倾斜面13、14朝向非加强面11延伸的第二加强筋16A、16B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地板面板10可以不具有第二加强筋16A、16B。例如,地板面板10可以具有从倾斜面13、14遍及非加强面11配置的凹凸形状等、加强筋形状以外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非加强面11由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横梁2A、2B、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边梁3L、3R、以及在车宽方向中央位置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部4划分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非加强面11可以不由前后一对横梁2A、2B、左右一对下边梁3L、3R、以及中央通道部4的至少一部分划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托架20在地板面板10的左右配置一对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托架20可以配置于地板面板10的左右的任意一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配重25通过焊接与顶面部40接合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配重25可以通过螺栓等与顶面部40结合。例如,可以向顶面部40的贯通孔40i以及配重25的定位孔25i插通螺栓并与螺母螺合,从而通过螺栓等将配重25与顶面部40结合。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的变更,也可以将上述的变形例适当组合。

Claims (12)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结构具备用于向地板面板安装支腿保持构件的托架,该地板面板具有在车辆中未由框架加强的非加强面,该支腿保持构件保持座椅的支腿部,
所述托架具备:
底座部,其设置所述支腿保持构件;以及
延长部,其从所述底座部朝向所述非加强面的中心附近延伸,并且能够安装配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部具有帽截面形状,并与所述地板面板一起形成闭合截面,
所述延长部具有构成所述帽截面形状的顶面部,
所述配重配置在所述闭合截面的内部,并被固定于所述顶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部具有构成所述帽截面形状的第一突缘部,
所述第一突缘部配置在所述非加强面的中心附近,并被固定于所述地板面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部具有构成所述帽截面形状的第二突缘部,
所述第二突缘部隔着所述顶面部而配置于所述第一突缘部的相反侧,并被固定于所述地板面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部具有帽截面形状,
所述延长部具有构成所述帽截面形状的顶面部,
所述配重沿着所述顶面部的两侧缘部或单侧缘部被连续地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面部具有在所述延长部延伸的方向上长的长孔,
所述配重沿着所述长孔的缘部被连续地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面部具有凹陷部,
所述配重仅在所述顶面部中的所述凹陷部被焊接,并与所述顶面部中的所述凹陷部以外的部分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重与所述地板面板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板面板具有通过所述非加强面的中心的加强筋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板面板具有配置在所述非加强面的周围的隆起部以及倾斜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加强面由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横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边梁、以及在车宽方向中央位置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部划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在所述地板面板的左右配置有一对。
CN202021363155.9U 2019-07-22 2020-07-13 车身结构 Active CN21300837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4657 2019-07-22
JP2019134657A JP6907272B2 (ja) 2019-07-22 2019-07-22 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08376U true CN213008376U (zh) 2021-04-20

Family

ID=74562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63155.9U Active CN213008376U (zh) 2019-07-22 2020-07-13 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07272B2 (zh)
CN (1) CN213008376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90133B2 (ja) * 2005-03-10 2009-07-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アパネル
JP4621982B2 (ja) * 2005-09-22 2011-02-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07272B2 (ja) 2021-07-21
JP2021017161A (ja) 2021-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58745B (zh) 车辆下部结构
JP586221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JP5879938B2 (ja) 車両後部の側部パネルの補強構造
JP5963060B2 (ja) 車体後部のフロア構造
JP2005067491A (ja) 車体構造
CN109808773B (zh) 汽车及其后扭力盒
JP2007161152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FR3091686A1 (fr) Structure inferieure de corps de vehicule
JP2017154514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6160248A (ja) フロア衝撃移動制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支持構造
KR101856240B1 (ko) 쇽업쇼버 하우징 및 그의 체결구조
CN115503581A (zh) 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
JP5281630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6283998B2 (ja)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CN213008376U (zh) 车身结构
JP6024602B2 (ja) リアピラー構造
JP6327303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20203650A (ja) 車両構造
JP550926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2236480A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5950456B2 (ja)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JP2000006833A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
JP2003237306A (ja) アクスルハウジング構造
CN219447147U (zh) 中地板组件、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CN213921213U (zh) 副车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