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07738U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07738U
CN213007738U CN202020514127.6U CN202020514127U CN213007738U CN 213007738 U CN213007738 U CN 213007738U CN 202020514127 U CN202020514127 U CN 202020514127U CN 213007738 U CN213007738 U CN 2130077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skin
mat
fasten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1412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津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077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077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目的在于确保线扣件的定位性并将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外观更良好地收纳于座椅套的背侧。在能够将连接后的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插入并收纳于第一表皮件(SP1)和第二表皮件(SP2)中的某一个的背侧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在第一表皮件(SP1)的背面配置有以面状展开的垫材(20),并设有将垫材(20)的一部分固定于第一表皮件(SP1)的套侧固定部(31)和仅对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和垫材(20)进行固定的扣件侧固定部(32),除所述一部分以外的垫材部分能够相对于第一表皮件(SP1)相对移动而追随于连接后的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构成座椅的外观的座椅套具备第一表皮件、第二表皮件及将第一表皮件与第二表皮件的边缘彼此连接的线扣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这种座椅套典型而言由多个表皮件构成,相邻的表皮件的边缘彼此缝合而一体化,或者通过线扣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接。例如对于起背靠作用的座椅靠背而言,袋状的座椅套具有成为座椅侧面的框面侧的表皮件和背后面侧的表皮件,被覆座椅框架、座椅衬垫等内部部件。而且,考虑到座椅套配设时的便利性等,上述表皮件的边缘彼此有时通过上下延伸的线扣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接。即,在座椅套的配设作业时,通过使线扣件成为打开状态而使两表皮件之间扩开,从而能够使座椅套顺利地覆盖座椅靠背的内部部件。而且,为了使被覆作业后的座椅套再次成为袋状,使线扣件闭合直至下侧的末端部而将两表皮件的边缘彼此连接。
此处,从确保座椅的外观的观点等考虑,可以说最好不要使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以保持原样的状态在外部露出。例如专利文献1 公开的汽车用的座椅靠背具有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座椅套的座椅表皮和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线扣件的拉链。而且,座椅表皮具有相邻的一对表皮件,在一对表皮件之间配设有拉链。该拉链具有缝合于一方的表皮件的边缘的布带、缝合于另一方的表皮件的边缘的其他的布带及将两布带连接的滑动件。而且,在公知技术中,通过将各布带缝合于对应的表皮件直至末端附近来确保拉链相对于座椅表皮的定位性。而且,呈筒状的布制的收纳部安装于布带的末端,在该收纳部内收纳连接后的拉链的末端部。即,通过将滑动件以滑动至末端部而闭合拉链后而不使连接后的拉链的末端部在外部露出的方式收纳于收纳部内,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座椅外观变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77641号说明书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公知技术中,收纳部本身在外部露出而导致知道连接后的拉链(线扣件)的末端部的位置,因此成为有些不适合维持座椅的优异的外观的结构。不过,也能够使连接后的线扣件折弯而使其末端部插入并收纳于例如框面侧的表皮件的背侧。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有时通过末端部的插入使表皮件变形等而产生位置偏移,这样的情况从维持座椅套的外观的观点考虑是不优选的。例如背后面侧的表皮件以追随于末端部而凹陷的方式变形,从而有时座椅套产生褶皱,在与框面侧的表皮件之间的匹配位置产生缝隙(三角缝隙等)。而且,当在两表皮件之间产生了缝隙的情况下,存在座椅内部的构造从该缝隙露出的担忧,而且,也存在从就座面侧观察座椅时从上述缝隙产生不希望的漏光的担忧。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方面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确保线扣件的定位性,并且将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外观更优良地收纳于座椅套的背侧。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案,第1技术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构成座椅的外观的座椅套具备第一表皮件、与第一表皮件相邻配置的第二表皮件及将第一表皮件和第二表皮件的边缘彼此连接的线扣件。而且,第一表皮件和第二表皮件的边缘彼此通过线扣件闭合至末端部而成为连接状态,并且能够将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插入并收纳于第一表皮件和第二表皮件中的某一个的背侧。在这种结构中,能够确保线扣件的定位性,并且将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外观更良好地收纳于座椅套的背侧。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在第一表皮件的背面配置有以面状展开的垫材,并且设有对第一表皮件和垫材的一部分进行固定的套侧固定部和仅对线扣件的末端部和垫材进行固定的扣件侧固定部。而且,除所述一部分以外的垫材部分能够相对于第一表皮件相对移动而追随于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通过扣件侧固定部在本实用新型的线扣件的末端部仅固定垫材,第一表皮件成为未固定的状态。因此,在收纳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时,能够将第一表皮件不是极力追随于末端部的插入而是维持在预定位置,成为有利于确保座椅套的优异的外观的结构。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套侧固定部在第一表皮件的背侧固定有垫材的一部分的状态下,通过扣件侧固定部在该垫材固定有线扣件的末端部。因此,即便在没有将连接前的线扣件固定于第一表皮件的状态下,也能够经由垫材而在第一表皮件的适当的位置定位配置。
对于第2技术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而言,在第1技术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垫材处于以沿着第一表皮件的背面的方式在面方向上展开并由第一表皮件和被第一表皮件被覆的座椅内的内部部件夹持的状态。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由第一表皮件和内部部件夹持展开状态的垫材,从而能够经由垫材使线扣件更稳定地定位配置。
对于第3技术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而言,在第2技术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具有成为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作为内部部件,并且在座椅框架的交通工具地面侧的边缘部设有向交通工具地面紧固用的紧固孔。而且,线扣件的末端部配置于交通工具地面侧,并且套侧固定部设于比紧固孔离交通工具地面更远的位置。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以紧固孔作为标记而将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插入并收纳于所对应的表皮件的背侧。此时,通过将套侧固定部设于比紧固孔离交通工具地面更远的位置,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避免通过该套侧固定部固定于线扣件的第一表皮件部分追随于末端部的插入之类的情况。
对于第4技术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而言,在第1技术方案~第3 技术方案任一个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套侧固定部和扣件侧固定部在线扣件的延伸方向上相邻设置,并且垫材通过套侧固定部固定于与末端部相邻的线扣件部分和与线扣件部分重叠配置的第一表皮件部分。在本实用新型中,将扣件侧固定部和套侧固定部沿线扣件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而且通过套侧固定部将垫材固定于线扣件和第一表皮件双方。通过这样,能够经由垫材更可靠地定位配置线扣件。
对于第5技术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而言,在第1技术方案~第4 技术方案任一个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垫材中,配置于末端部侧的边缘部的长度尺寸大于相反的边缘部。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将较大尺寸的末端部侧的边缘部作为手提部分,使垫材适当地以面状展开。
对于第6技术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而言,在第1技术方案~第5 技术方案任一个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垫材由比第一表皮件薄的面材构成。在本实用新型中,配置于第一表皮件的背侧的垫材相对薄,因此能够极力避免由于该垫材而导致第一表皮件产生不自然的凹凸。
对于第7技术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而言,在第1技术方案~第6 技术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第一表皮件和第二表皮件相互具有不同的外观,并且垫材具有不与第二表皮件相似而与第一表皮件相似的外观。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表皮件和垫材具有相似的外观,因此能够通过这两个部件,外观更良好地覆盖座椅内的内部部件。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技术方案,能够确保线扣件的定位性,并且将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外观更良好地收纳于座椅套的背侧。而且,根据第2技术方案,能够将线扣件的末端部更稳定地定位。而且,根据第3技术方案,能够将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更可靠且外观良好地收纳于座椅套的背侧。而且,根据第4技术方案,能够将线扣件的末端部更稳定地定位。而且,根据第5技术方案,能够确保垫材的适当的配置状态,并且能够将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外观更良好地收纳于座椅套的背侧。而且,根据第6技术方案,能够将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更适当地外观良好地收纳于座椅套的背侧。而且,根据第7技术方案,能够将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更适当地外观良好地收纳于座椅套的背侧。
附图说明
图1是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从就座侧观察各座椅靠背的立体图。
图3是从背后面侧观察各座椅靠背的背面图。
图4是表示收纳时的线扣件的右侧座椅靠背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表示各座椅靠背下部的各部件的配置关系的概略背面图。
图6是右侧座椅靠背的各表皮件和线扣件的展开图。
图7是第一表皮件形成时的各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第一表皮件形成后的各部件的透视背面图。
图9是第二表皮件形成后的各部件的背面图。
图10是左侧座椅靠背的各表皮件和线扣件的展开图。
图11是表示座椅靠背形成后的各部件的配置关系的概略放大背面图。
图12是表示连接后的线扣件的右侧座椅靠背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图5的XIII-XIII线的左侧座椅靠背的剖视图。
图14是图5的XIII-XIII线的右侧座椅靠背的剖视图。
图15是图5的XIV-XIV线的左侧座椅靠背的剖视图。
图16是图5的XIV-XIV线的右侧座椅靠背的剖视图。
图17是图5的XV-XV线的左侧座椅靠背的剖视图。
图18是图5的XV-XV线的右侧座椅靠背的剖视图。
图19是相当于图18的位置的右侧座椅靠背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9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形式进行说明。为了方便,各图适当地图示表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的箭头。此外,图1所示的左右的座椅靠背(6、7)以几乎没有缝隙的方式相邻配设,但在图5及图13~图18中,为了方便,使左右的座椅靠背(6、7)分离图示。
图1所示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是多个乘坐者能够就座的座椅,且具有座垫4、多人用的右侧座椅靠背6及一人用的左侧座椅靠背7。此处,座垫4是成为乘坐者的座部的部件,以收罗左右一对座椅靠背6、 7的方式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成为长尺寸。而且,如图2所示,后述的左右一对座椅靠背6、7以在作为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状态 (几乎没有缝隙C的状态)配置于座垫4的后方。而且,配置于右侧的右侧座椅靠背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成为长尺寸,配置于左侧的左侧座椅靠背7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成为短尺寸。此外,右侧座椅靠背6的右方是通常的座椅靠背部分,但在左方,扶手6C以能够立起放倒的状态配设。该扶手6C能够通过立起而用作通常的座椅靠背部分,也能够通过朝向座垫4放倒而用作扶手部。
[座椅靠背]
图1~图3所示的左右一对座椅靠背6、7均为成为乘坐者的背靠的部件,除了左右的尺寸不同以外,其他具有大体相同的基本结构。例如图2所示的右侧座椅靠背6作为基本结构,具有成为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6F、成为座椅外形并弹性支承乘坐者的座椅衬垫6P及构成座椅的外观的座椅套6S。而且,座椅套6S如后述那样由多个表皮件构成,图3及图4所示的特定的表皮件(SP1、SP2)的边缘彼此通过后述的线扣件1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接。而且,图2所示的左侧座椅靠背7 也具有其他的座椅框架7F、其他的座椅衬垫7P、其他的座椅套7S。而且,其他的座椅套7S的图3所示的特定的表皮件(SP11、SP12)也通过其他的线扣件100而连接。
而且,对于右侧座椅靠背6而言,参照图3及图4,在后述的座椅套6S的被覆作业后,使线扣件10成为闭合至末端部10E的状态,将特定的表皮件(SP1、SP2)的边缘彼此连接。考虑到座椅的外观等,将该连接后的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插入并收纳于座椅套6S的背侧。而且,同样在图3所示的左侧座椅靠背7中,连接后的其他的线扣件 100的末端部(省略图示)插入并收纳于其他的座椅套7S的背侧。在这种结构中,期望确保线扣件10等的定位性,并且将连接后的线扣件 10等的末端部10E外观更良好地收纳于座椅套6S等的背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后述的结构(垫材20等),确保线扣件10等的定位性,并且将连接后的线扣件10等的末端部10E外观更良好地收纳于座椅套6S等的背侧。此处,右侧座椅靠背6和左侧座椅靠背7具有大体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以下,专门将右侧座椅靠背6作为一个例子对其详情进行说明。
[座椅衬垫、座椅框架(内部部件)]
此处,参照图14等,座椅衬垫6P是构成座椅外形的主视图中为大致矩形的部件,例如能够由聚氨酯泡沫(密度:10kg/m3~60kg/m3) 等发泡树脂形成。而且,典型而言,座椅框架6F是管状或者板状的部件,能够由刚性优异的金属、硬质树脂等材料形成。该座椅框架6F在从背后侧(各图的后侧)支承座椅衬垫6P的状态下被后述的座椅套6S 被覆。而且,参照图3及图5,在作为座椅框架6F的交通工具地面侧的下缘侧,设置有向交通工具地面FS(托架BR)紧固用的紧固孔6FH。即,座椅框架6F经由插通于紧固孔6FH的紧固件(省略图示),紧固固定于在交通工具地面FS配设的托架BR。而且,右侧座椅靠背6通过在座椅框架6F的左右的下端部分别设置有圆孔形状的紧固孔6FH (贯通孔),从而能够紧固固定于左右的托架BR(图5中,为了方便,仅图示座椅框架的一部分和左侧的紧固孔)。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座椅框架6F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座椅内的内部部件,并由后述的座椅套6S被覆。
[座椅套]
而且,图2~图4及图14所示的右侧座椅靠背6的座椅套6S由多个表皮件形成,并且具有后述的线扣件10和垫材20(各图中,为了方便,对特定的表皮件标注特定的附图标记SP1、SP2,对其他的表皮件标注共用的附图标记SP)。而且,座椅套6S形成为下方敞开的袋状,能够如后述那样从上侧覆盖座椅衬垫6P及座椅框架6F。此外,在座椅套6S的下缘安装有截面J字状的J钩(省略图示),能够借助该J钩而卡定于座椅框架6F等。
[第一表皮件/第二表皮件]
而且,如图3及图4所示,在座椅套6S相邻配置有座椅的背后面 6A侧的第一表皮件SP1和座椅的左侧面(左框面6B)的第二表皮件 SP2。第一表皮件SP1形成为沿着右侧座椅靠背6的背后面6A的大体左右长尺寸的矩形状,在其背侧配置有后述的垫材20。参照图5,该第一表皮件SP1的左缘E1大体上下直线延伸,但在左缘E1的下端侧形成有朝向右方以高低差状凹陷的折回部位6SS。参照图6及图7,该折回部位6SS通过使设置于左缘E1下部并向左方突出的部分(X)内折并通过缝合线SEW缝合于第一表皮件SP1的背侧而形成。因此,由折回部位6SS构成的左缘E1部分比其他部分厚度增加而刚性提高,加工性良好地沿上下以直线配置。而且,图4及图6所示的第二表皮件 SP2沿着左框面6B形成为上下长尺寸的大体矩形状,并且其上端部和下端部相对宽度宽并向前方突出。而且,第二表皮件SP2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的部分成为宽度窄并相对向后方凹陷的凹状,在该凹状的部分配置有图2所示的扶手6C。
[各表皮件的材料(外观)]
此处,图6所示的各表皮件(SP1、SP2等)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能够由可构成座椅的外观的布(纺织物、编织物、无纺布)、皮革(天然皮革、合成皮革)等表面材料形成。而且,也能够在表面材料的背侧适当地一体化衬垫材料(聚氨酯层压物等)、背基布等内里材料。此外,参照图7,各表皮件(SP1等)的厚度尺寸T1典型而言能够由表面材料和内里材料的合计厚度来规定,在省略内里材料的情况下能够仅由表面材料的厚度来规定。而且,第一表皮件SP1(表面材料) 和第二表皮件SP2(表面材料)也可以具有大体相同的外观,也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外观。这两个表皮件(SP1、SP2)的外观的差异典型而言能够通过颜色的三要素(色相、亮度、彩度)的至少一个来辨别,特别优选通过色相(颜色的种类)来辨别。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图4所示的第一表皮件SP1和第二表皮件SP2呈现不同的外观而由不同的色相的材料形成。即,第一表皮件SP1由于配置于背后面6A侧的关系而进行黑色系的着色。而且,第二表皮件SP2以相对明亮的颜色(例如白色系)着色,并成为与第一表皮件SP1之间的差异能够通过目视观察来辨别的状态。
[线扣件]
而且,在图2所示的座椅套6S中,参照图4~图6,第一表皮件 SP1和第二表皮件SP2能够通过线扣件10连接,其他的表皮件通过缝合而一体化(线扣件的安装方法后述)。参照图4及图6,该线扣件 10具有在第一表皮件SP1的左缘E1安装的第一扣件片11、在第二表皮件SP2的后缘E2安装的第二扣件片12及滑动件13。第一扣件片11 和第二扣件片12是沿上下方向长尺寸的带状的部件。这些各扣件片11、 12的内缘侧IS缝合于对应的表皮件,在各扣件片11、12的相对的外边缘侧OS分别设置有能够相互啮合的啮合齿。而且,滑动件13是安装于两扣件片11、12之间的板片,并能够一边使两扣件片11、12的啮合齿彼此啮合一边从上向下滑动移动。而且,在后述的座椅套6S的被覆作业中,通过将滑动件13向上方拉上去而使扣件片11、12彼此成为非连接状态,从而使线扣件10成为打开状态。而且,在座椅套6S 缝合后,通过将滑动件13向下方拉下来而使扣件片11、12彼此成为连接状态,从而使线扣件10成为闭合状态。而且,对于闭合状态的线扣件10而言,滑动件13位于线扣件10的下端侧,该滑动件13的所位于的部分成为末端部10E(详情后述),并以能够收纳的方式配置在第二表皮件SP2的背侧。
[垫材]
图3~图6所示的垫材20是配置于第一表皮件SP1的左下侧的面材,且以沿着第一表皮件SP1的背面的方式以面状展开。该垫材20在以图6所示的面状展开的状态下形成为右角被切除的矩形状,该被切除的部分成为随着朝向右方而逐渐向下方倾斜的倾斜缘部20e。而且,垫材20的除去倾斜缘部20e之外的周缘由左端的左缘部20a、右端的右缘部20b、上端的上缘部20c、下端的下缘部20d形成。左缘部20a 是以沿着第一表皮件SP1的左缘E1的方式上下延伸的边缘,与同样上下延伸的右缘部20b相比而成为长尺寸。而且,上缘部20c是从左缘部20a的上端向左方延伸的缘,下缘部20d是从左缘部20a的下缘向左方延伸的缘。而且,倾斜缘部20e形成于上缘部20c与右缘部20b之间,成为通过该倾斜缘部20e将上缘部20c的右侧切除的状态。而且,下缘部20d是在后述的被覆后在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侧配置的边缘,与右侧被切除的上缘部20c相比,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变大。即,在本实施例中,下缘部20d相当于在本实用新型的末端部侧配置的边缘部,上缘部20c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相反侧的边缘部。
[垫材的材料(外观和厚度尺寸)]
此处,作为垫材20的材料,能够使用具备适度的刚性和挠性的材料,作为这种材料,能够使用座椅套6S中所例示的材料。而且,参照图4,优选垫材20的外观不与第二表皮件SP2(表面材料)相似而与第一表皮件SP1(表面材料)相似。此处,外观相似是指色相(颜色的种类)为相同系,彩度、亮度也可以不同。例如本实施例的垫材20被着色为具有与第一表皮件SP1相同的外观的黑色系,能够通过目视观察确认与第一表皮件SP1的外观相似。而且,参照图7,优选垫材20 的厚度尺寸T2比第一表皮件SP1的厚度尺寸T1小,在本实施例中由比第一表皮件SP1薄的面材构成。此外,垫材20的厚度尺寸T2能够设定为在第一表皮件SP1由表面材料和内里材料构成的情况下比表面材料和内里材料的合计厚度小。而且,垫材20的厚度尺寸T2能够设定为在第一表皮件SP1仅由表面材料构成的情况下比该表面材料小。
[第一扣件片和垫材的安装作业]
在线扣件10的安装作业中,如图7及图8所示,使图6所示的第一扣件片11抵靠于第一表皮件SP1的表侧(图8中,为了方便,将各部件的左右的位置稍微错开而图示)。此时,第一扣件片11从第一表皮件SP1的表侧重复(交叠)于左缘E1侧,从第一表皮件SP1的上部朝向折回部位6SS配置。而且,第一扣件片11的下部成为从凹陷的折回部位6SS在下方没有交叠于第一表皮件SP1的左缘E1侧的状态,而进一步从第一表皮件SP1的下缘稍微突出地配置。而且,同时,使展开状态的垫材20抵靠于第一表皮件SP1的背侧。此时,使垫材20的左缘部20a从第一表皮件SP1的背侧与左缘E1对位,并且使垫材20 的上部重复于比折回部位6SS靠上侧的第一表皮件SP1部分。该垫材 20的左缘部20a的下部从凹状的折回部位6SS在下方没有与第一表皮件SP1交叠,以直接与第一扣件片11重复的状态配置。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在图8所示的折回部位6SS的上方,形成有第一表皮件SP1、第一扣件片11、垫材20交叠的三个重叠的部分。而且,在折回部位 6SS的下方,形成有第一扣件片11和垫材20直接交叠的两个重叠的部分。
[套侧固定部的形成]
因此,参照图8,通过第一缝合线SEW1将第一扣件片11由上向下缝合于第一表皮件SP1的左缘E1侧。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在折回部位6SS的上方形成有第一表皮件SP1、第一扣件片11、垫材20交叠的三个重叠的部分。因此,通过缝合三个重叠的部分的第一缝合线SEW1,形成有将垫材20的左缘部20a上部(一部分)固定于第一表皮件SP1 的套侧固定部31。而且,套侧固定部31以朝向线扣件10延伸的上下方向的状态形成于折回部位6SS的上侧。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三个重叠部分的第一扣件片11相当于与本实用新型的末端部相邻的线扣件部分,形成三个重叠部分的第一表皮件SP1相当于与本实用新型的线扣件部分重叠配置的第一表皮件部分。
[扣件侧固定部的形成]
接着,如图8所示,使第一缝合线SEW1在从第一表皮件SP1的折回部位6SS配置于下方的第一扣件片11部分形成。而且,对于从折回部位6SS向下方的部分而言,形成有第一扣件片11和垫材20直接交叠的两个重叠的部分。因此,通过缝合两个重叠的部分的第一缝合线SEW1,形成仅对第一扣件片11和垫材20的下部进行固定的扣件侧固定部32。这样,扣件侧固定部32以朝向线扣件10延伸的上下方向的状态形成,成为在套侧固定部31的下方相邻配置的状态。而且,第一扣件片11的下部成为通过从折回部位6SS配置于下方而没有固定于第一表皮件SP1的状态,成为形成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的一部分的位置。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将扣件侧固定部32和套侧固定部31沿线扣件10延伸的上下方向排列设置,而且通过套侧固定部31将垫材 20固定于第一扣件片11和第一表皮件SP1双方。通过这样,即便不将第一扣件片11的下部直接固定于第一表皮件SP1,也能够经由垫材20 而相对于第一表皮件SP1定位而配置。
[第二扣件片的安装作业]
而且,在上述的作业前后,如图9所示,通过第二缝合线SEW2 在第二表皮件SP2的表侧缝合线扣件10的第二扣件片12,并使上述第二扣件片12与第一扣件片11平行地配置。此时,第二扣件片12从第二表皮件SP2的表侧重复(交叠)于后缘E2侧,并且从第二表皮件SP2的上部向下方延长,进一步从第一表皮件SP1的下缘稍微突出地配置。该状态下通过第二缝合线SEW2将第二扣件片12由上向下缝合于第二表皮件SP2的后缘E2侧,缝合至第二表皮件SP2的下端。而且,第二扣件片12的下部成为形成后述的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的其他部分的位置,并在能够与第一扣件片11的下部连接的位置配置。
[左侧座椅靠背]
而且,图3所示的左侧座椅靠背7具有背后面7A侧的其他的第一表皮件SP11、右框面7B侧的其他的第二表皮件SP12、其他的线扣件 100及其他的垫材200。这些各个其他的表皮件SP1、SP2、其他的线扣件100、其他的垫材200具有与右侧座椅靠背6的对应的部件大体相同的基本结构。而且,在左侧座椅靠背7中,也能够以成为与右侧座椅靠背6左右对称的方式在图10所示的其他的第一表皮件SP11固定其他的第一扣件片111和其他的垫材200。即,在左侧座椅靠背7中,也在其他的折回部位7SS的上方形成其他的第一表皮件SP11、其他的第一扣件片111、其他的垫材200交叠的三个重叠的部分。而且,通过缝合三个重叠的部分的其他的第一缝合线(省略图示),能够形成将其他的垫材200的上部固定于其他的第一表皮件SP11的套侧固定部 (省略图示)。而且,从其他的折回部位7SS在下方形成其他的第一扣件片111和其他的垫材200直接交叠的两个重叠的部分。而且,通过缝合两个重叠的部分的其他的第一缝合线,能够形成仅对其他的第一扣件片111和其他的垫材200进行固定的扣件侧固定部(省略附图标记)。而且,在上述的作业前后,将其他的第二扣件片112缝合于其他的第二表皮件SP12的表侧,并与其他的第一扣件片111平行地配置。而且,上述其他的两个扣件片111、112的下部成为形成后面其他的线扣件100的末端部的位置。
[座椅靠背的形成作业]
此处,图1~图3所示的右侧座椅靠背6和左侧座椅靠背7具有大体相同的基本结构,形成作业也大体相同。因此,以下,以右侧座椅靠背6作为一个例子对其形成作业的详情进行说明。在该右侧座椅靠背6中,参照图3及图11,座椅框架6F的左右的下端部分别在后视图中被紧固固定于呈大体倒L字的托架BR并从交通工具地面FS立起(图 11中,为了方便,仅图示座椅框架的一部分和左侧的紧固孔)。因此,在将座椅衬垫6P的背侧由座椅框架6F支承的状态下,使袋状的座椅套6S覆盖这些座椅衬垫6P的背侧。此时,在图12所示的座椅套6S中,使滑动件13向上方移动而使线扣件10成为打开状态(参照图14 的虚线所示的滑动件)。通过这样使第一表皮件SP1和第二表皮件SP2 之间扩开,从而能够将座椅套6S顺畅地覆盖于座椅衬垫6P和座椅框架6F。而且,在座椅套6S覆盖结束后,使滑动件13向下方移动而使线扣件10成为闭合至末端部10E的状态,将第一表皮件SP1和第二表皮件SP2的边缘彼此连接(参照图14的实线所示的滑动件)。而且,连接后的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由从第一表皮件SP1的折回部位6SS 位于下方的第一扣件片11部分和第二扣件片12部分形成。
这样,通过将图12所示的各表皮件SP1、SP2连接而使座椅套6S 成为袋状,从而如图14、图16、图18所示成为被覆了座椅衬垫6P和座椅框架6F的状态。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参照由图16的圆包围的部分,在套侧固定部31的形成位置,将第一表皮件SP1、第一扣件片11、垫材20重叠并缝合。可以说,形成有该套侧固定部31的座椅套部分与比其靠上侧的部分(仅由图14的圆包围的第一表皮件SP1和第一扣件片11的部分)相比,厚度增加而成为容易形成不希望的凹凸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有意地缩小在第一表皮件 SP1的背侧配置的垫材20的厚度。因此,对于图16所示的形成有套侧固定部31的座椅套部分而言,能够极力避免因垫材20而导致不自然的凹凸的产生,成为有利于确保座椅套6S的优异的外观的结构。
而且,在上述的连接作业前后,能够使图4所示的座椅套6S的下端经由各J钩而卡定于座椅套6S。而且,在该卡定作业时,使垫材20 以沿着第一表皮件SP1的背侧的方式在面方向(上下左右方向)上展开。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垫材20的相对大尺寸的下缘部20d配置于下方,因此能够将该下缘部20d作为手提部分,使垫材20适当地以面状展开。而且,如图11所示,通过由第一表皮件SP1和座椅框架6F 夹持展开状态的垫材20,从而能够将第一扣件片11的下部经由垫材20更稳定地定位配置。
[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的收纳]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及图12,将连接后的线扣件10 在中途折回并使其末端部10E插入并收纳于第二表皮件SP2的背侧。在这种结构中,期望使连接后的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外观更良好地收纳于座椅套6S的背侧。即,在由于末端部10E的插入而使第一表皮件SP1追随于末端部10E而以朝向右前方凹陷的方式变形的情况下,从维持座椅套6S的外观的观点出发,不优选。例如参照图18及图19,假定由于第一表皮件SP1的凹陷而使左缘下部(折回部位6SS)的位置P1向前方且右方偏离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第一表皮件SP1与第二表皮件SP2之间产生缝隙(三角缝隙等),存在座椅框架6F等从该缝隙露出的情况。而且,参照图2,在从就座面侧观察各座椅靠背 6、7的情况下,也存在由于上述表皮件之间的缝隙(三角缝隙等)而从两座椅靠背6、7之间的缝隙C产生不希望的漏光的担忧。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在第一表皮件SP1的背面配置有以面状展开的垫材20,并且设置有对第一表皮件SP1和垫材20的一部分进行固定的套侧固定部31和仅对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和垫材 20进行固定的扣件侧固定部32。而且,除所述一部分(左缘部20a的上部)以外的垫材部分能够相对于第一表皮件SP1相对移动而追随于连接后的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即,在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通过扣件侧固定部32仅固定有垫材20,第一表皮件SP1成为未固定的状态。而且,在收纳连接后的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时,能够使第一表皮件SP1不是极力追随于末端部10E的插入而是维持在预定位置P1。因此,以下,以右侧座椅靠背6作为一个例子对上述的垫材20和各固定部31、32的作用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参照图12,在使线扣件10闭合至末端部10E的状态下,该连接后的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以在上下方向上横穿座椅框架的紧固孔6FH的方式配置。因此,参照图4及图12,能够使连接后的线扣件10 向前方折回并以紧固孔6FH作为标记(以高度位置为基准)将该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插入于第二表皮件SP2的背侧。此时,在线扣件 10的末端部10E,通过扣件侧固定部32而仅固定有垫材20,第一表皮件SP1的左缘下部(折回部位6SS)成为未固定的状态。因此,在收纳末端部10E时,能够使第一表皮件SP1的左缘下部(折回部位6SS) 不是极力追随于末端部10E的插入而是维持在预定位置P1。而且,通过将第一表皮件SP1维持在预定位置P1,能够极力避免在座椅套6S 产生褶皱、或者在与第二表皮件SP2之间产生缝隙(三角缝隙)。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及图11,将套侧固定部31设置于比紧固孔6FH远离交通工具地面FS的位置。通过这样,能够极力阻止利用套侧固定部31而固定于线扣件10的第一表皮件SP1部分被末端部10E 过度拉伸,能够极力避免在座椅套6S产生不希望的褶皱。
而且,如图4所示,通过将连接后的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插入并收纳于第二表皮件SP2的背侧,从而能够极力避免末端部10E的外部露出。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垫材20经由扣件侧固定部32而固定于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因此,垫材20以从第一表皮件SP1的背侧被拉出的方式相对移动,并且追随于末端部10E的插入而向前侧移动,由此能够配置为从左侧覆盖座椅框架6F。通过这样将垫材20以覆盖座椅框架6F的左侧的方式配置,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避免座椅框架6F 的外部露出。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表皮件SP1和垫材20具有相似的外观,所以能够通过这两个部件,外观更良好地覆盖座椅框架6F。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的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通过扣件侧固定部32仅固定有垫材20,第一表皮件SP1成为未固定的状态。因此,在收纳连接后的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时,能够使第一表皮件 SP1不是极力追随于末端部10E的插入而是维持在预定位置,成为有利于确保座椅套6S的优异的外观的结构。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在通过套侧固定部31将垫材20的一部分固定于第一表皮件SP1的背侧的状态下,通过扣件侧固定部32在该垫材20固定有线扣件10的末端部 10E。因此,连接前的线扣件10即便在没有固定于第一表皮件SP1的状态下也能够经由垫材20而在第一表皮件SP1的适当的位置定位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确保线扣件10的定位性,并且将连接后的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外观更良好地收纳于座椅套6S的背侧。而且,同样在左侧座椅靠背7中,也能够将连接后的其他的线扣件100 的末端部外观更良好地收纳于其他的座椅套7S的背侧。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第一表皮件SP1和座椅框架6F(内部部件)夹持展开状态的垫材20,从而能够将线扣件10经由垫材20 而更稳定地定位配置。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以紧固孔6FH作为标记而将连接后的线扣件10的末端部10E插入并收纳于对应的表皮件的背侧。此时,通过将套侧固定部31设于比紧固孔6FH离交通工具地面更远的位置,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避免通过该套侧固定部31固定于线扣件10的第一表皮件SP1部分追随于末端部10E的插入之类的情况。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将扣件侧固定部32和套侧固定部31沿线扣件 10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进一步通过套侧固定部31将垫材20固定于线扣件10和第一表皮件SP1双方。通过这样,能够经由垫材20将线扣件10更可靠地定位配置。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将相对大尺寸的末端部10E侧的边缘部(下缘部20d)作为手提部分,使垫材20适当地以面状展开。而且,在本实施例中,配置于第一表皮件SP1的背侧的垫材20相对薄,因此能够极力避免因该垫材20而导致第一表皮件SP1产生不自然的凹凸(突出)。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皮件SP1和垫材20具有相似的外观,因此能够通过这两个部件,外观更良好地覆盖座椅框架6F、座椅衬垫6P(内部部件的其他例子)。而且,同样在左侧座椅靠背7中,其结构部件(SP11、12、100、200等)也起到与右侧座椅靠背6相同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获取其他各种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座椅套6S的结构(形状、尺寸、配置位置、结构部件等),但不是旨在限定上述各部件的结构。例如第一表皮件能够在座椅的就座面、框面、背后面等的任一个配置,第二表皮件也能够与第一表皮件对应地在适当的位置配置。而且,座椅套能够具有多个或一个线扣件,例如能够将图3所示的第一表皮件的左右的边缘连接于左右的框面侧的第二表皮件。而且,线扣件能够根据应该连接的表皮件的结构而在上下方向、座椅宽度方向等适当的方向上配设。而且,能够在座椅套取代折回部位而设置缺口部位,而且,也能够在缝合时推开第一表皮件的左缘而将垫材与第一扣件片缝合。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收纳于第二表皮件的背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也能够与此相反,将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收纳于第一表皮件的背侧,此时,垫材以内折状挠曲,从而能够将第一表皮件的边缘维持于预定位置。此外,线扣件的末端部的收纳高度位置也可以以紧固孔作为基准,也能够与紧固孔无关系地设定。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垫材和各固定部的结构,但不是旨在限定垫材和各固定部的结构。例如作为垫材的形状,能够采用各种多边形形状、半圆形状等几何形状,但期望垫材的末端部侧的边缘部相对宽度大。而且,垫材也能够利用在与第一表皮件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配置于第一表皮件的背侧。此外,对于利用了摩擦力的垫材的配置方法而言,该垫材也可以插入于第一表皮件与内部部件之间,也能够成为不插入的状态。而且,垫材的厚度尺寸、外观也能够与第一表皮件独立地设定。而且,各固定部除了缝合线之外,也能够通过粘合剂、接合部件(扣件等)等而形成,也能够通过不同的缝合线等形成两个固定部。而且,套侧固定部能够在与扣件侧固定部不同的位置将第一表皮件和垫材固定。例如套侧固定部能够设置于垫材的适当的位置,只要垫材的一部分能够追随于线扣件,则能够设置于上缘部侧、右缘部侧等适当的位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座椅靠背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例的结构也能够在座垫等其他的座椅结构部件中应用。而且,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结构也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能够根据就座的假定的乘坐者数量,适当地变更座垫、座椅靠背的形状、尺寸、配设数。此外,座椅靠背也可以经由托架固定于交通工具地面,也可以经由调节器等与座垫的后部连结。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在车辆、飞机、电车、船舶等所有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FS...交通工具地面 BR...托架 2...交通工具用座椅 4...座垫 6...右侧座椅靠背 6A...右侧座椅靠背的背后面 6B...右侧座椅靠背的左框面 6C...扶手 6S...座椅套 6SS...折回部位 SP1...第一表皮件 E1...第一表皮件的左缘 SP2...第二表皮件E2...第二表皮件的后缘 SEW1...第一缝合线 SEW2...第二缝合线 6P...座椅衬垫 6F...座椅框架(本实用新型的内部部件) 6FH...紧固孔 10...线扣件 10E... 线扣件的末端部11...第一扣件片 12...第二扣件片 13...滑动件 20...垫材 20a...左缘部 20b...右缘部 20c...上缘部(本实用新型的相反的边缘部) 20d...下缘部(本实用新型的配置于末端部侧的边缘部) 20e...倾斜缘部 31...套侧固定部 32...扣件侧固定部 7...左侧座椅靠背 7A...左侧座椅靠背的背后面 7B...左侧座椅靠背的右框面 7S... 其他的座椅套7SS...其他的折回部位 7P...其他的座椅衬垫 7F...其他的座椅框架 100...其他的线扣件 111...其他的第一扣件片 112... 其他的第二扣件片 200...其他的垫材 SP11...其他的第一表皮件 SP12...其他的第二表皮件。

Claims (13)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构成座椅的外观的座椅套具备第一表皮件、与所述第一表皮件相邻配置的第二表皮件及将所述第一表皮件和所述第二表皮件的边缘彼此连接的线扣件,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表皮件和所述第二表皮件的边缘彼此通过所述线扣件闭合至末端部而成为连接状态,并且能够将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插入并收纳于所述第一表皮件和所述第二表皮件中的某一个的背侧,
在所述第一表皮件的背面配置有以面状展开的垫材,并且设置有将所述垫材的一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表皮件的套侧固定部和仅对所述线扣件的末端部和所述垫材进行固定的扣件侧固定部,除所述一部分以外的垫材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表皮件相对移动而追随于所述连接后的线扣件的末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垫材处于以沿着所述第一表皮件的背面的方式在面方向上展开并由所述第一表皮件和被所述第一表皮件被覆的座椅内的内部部件夹持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成为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作为所述内部部件,并且在所述座椅框架的交通工具地面侧的边缘部设置有向交通工具地面紧固用的紧固孔,所述线扣件的末端部配置于所述交通工具地面侧,并且所述套侧固定部设于比所述紧固孔离所述交通工具地面更远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套侧固定部和所述扣件侧固定部在所述线扣件的延伸方向上相邻设置,并且所述垫材通过所述套侧固定部固定于与所述末端部相邻的线扣件部分和与所述线扣件部分重叠配置的第一表皮件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垫材中,配置于末端部侧的边缘部的长度尺寸大于相反的边缘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垫材中,配置于末端部侧的边缘部的长度尺寸大于相反的边缘部。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垫材由比所述第一表皮件薄的面材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垫材由比所述第一表皮件薄的面材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垫材由比所述第一表皮件薄的面材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第一表皮件和所述第二表皮件相互具有不同的外观,并且所述垫材具有不与所述第二表皮件相似而与所述第一表皮件相似的外观。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第一表皮件和所述第二表皮件相互具有不同的外观,并且所述垫材具有不与所述第二表皮件相似而与所述第一表皮件相似的外观。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第一表皮件和所述第二表皮件相互具有不同的外观,并且所述垫材具有不与所述第二表皮件相似而与所述第一表皮件相似的外观。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第一表皮件和所述第二表皮件相互具有不同的外观,并且所述垫材具有不与所述第二表皮件相似而与所述第一表皮件相似的外观。
CN202020514127.6U 2019-04-16 2020-04-09 交通工具用座椅 Active CN21300773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8085A JP7226054B2 (ja) 2019-04-16 2019-04-16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9-078085 2019-04-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07738U true CN213007738U (zh) 2021-04-20

Family

ID=72936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14127.6U Active CN213007738U (zh) 2019-04-16 2020-04-09 交通工具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26054B2 (zh)
CN (1) CN213007738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37244B2 (zh) * 1974-10-18 1980-09-26
JP2002136397A (ja) * 2000-10-31 2002-05-14 Suzuki Motor Corp シートバック背面構造
JP2004283276A (ja) * 2003-03-20 2004-10-14 Ogaki Sangyo Kk 止具付き自動車用座席カバー
EP2087814A1 (en) * 2008-02-07 2009-08-12 Arper S.p.A. Method for covering a furnishing element and relative furnishing element
DE102010020843A1 (de) * 2010-05-18 2011-11-24 Car Trim Biermann, Markfort und Dr. Rau GbR (vertretungsberechtigter Gesellschafter: Herr Dr. Friedrich Rau, 08261 Schöneck) Sitzanordnung
JP2012121440A (ja) * 2010-12-08 2012-06-28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JP3167151U (ja) * 2011-01-27 2011-04-07 株式会社ソフト99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シートカバー
JP5621651B2 (ja) * 2011-02-22 2014-11-1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776979B2 (ja) * 2011-11-21 2015-09-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表皮材の縫製構造
JP6111982B2 (ja) * 2013-10-31 2017-04-1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シート用シートカバ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75723A (ja) 2020-10-29
JP7226054B2 (ja) 2023-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45734B1 (ko) 시트 커버용 소프트 커버
US8820833B2 (en) Structure of trim cover assembly for seat back
US11148566B2 (en) Vehicle seat
JP6900807B2 (ja) 内装品
JP632997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7685662B (zh) 装饰罩以及座椅部件
CN110053531B (zh) 载具座椅
CN111183059B (zh) 乘坐物用座椅
CN213007738U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690411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0103792B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底座的装饰部件和用于制造装饰部件的方法
EP1707435A1 (en) Seat covers
US11654804B2 (en) Trim cover attachment with faux hole design
JP675317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9866666B (zh) 交通工具座椅
JP5869543B2 (ja) 乗物内装品
JP5870859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バックルの隙隠し構造
CN112918345A (zh) 具有装饰罩组件和儿童座椅锚定器的座椅组件
WO2021215406A1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及び乗り物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7130576B2 (ja) トリムカバー及び乗物用内装品
JP707021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17643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394010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及びトリム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JP7317728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及び表皮の製造方法
US20230075983A1 (en) Child safety seat anchor cov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