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76432U - 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76432U
CN212876432U CN202020583539.5U CN202020583539U CN212876432U CN 212876432 U CN212876432 U CN 212876432U CN 202020583539 U CN202020583539 U CN 202020583539U CN 212876432 U CN212876432 U CN 2128764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flat plate
plate portion
heat transfer
transfer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8353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边阳介
川畑贤也
稻垣义胜
三浦达朗
青谷和明
中村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764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764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75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heat-pipes together or with other structures, e.g. with base blocks; Heat pipe co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6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separate evaporating and condensing chambers connected by at least one conduit; Loop-type heat pipes; with multiple or common evaporating or condensing cha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28D15/043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forming loops, e.g. capillary pumped loo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28D15/04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llary struc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 F28F9/262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for radi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2Fillings or auxiliary member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selected or arranged to facilitate heating or cooling
    • H01L23/427Cooling by change of state, e.g. use of heat pi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36Heat pipes, e.g. wicks or capillary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以不损害气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通性的方式具备具有对于大气压的优异耐压性且轻量化的传热部件,另外,能够使传热部件的受热部中的热量输入均匀化。该散热器具备:具有与发热体热连接的受热部的传热部件;以及在该传热部件的散热部连接的、配置有多个散热片的散热片组,所述传热部件具有从所述受热部到所述散热部连通并且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一体的内部空间,在所述受热部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和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与该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面接触。

Description

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电气/电子部件等进行冷却的散热器,尤其涉及具备具有优异的耐压性且轻量化的传热部件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高性能化,在电子设备内部,在基板上高密度地搭载有电子部件等发热体。作为对电子部件等发热体进行冷却的机构,有时使用散热器。作为散热器,一般使用具备多个作为传热部件发挥功能的管状的热管的散热器(热管式散热器)。
作为热管式散热器,例如有在设置有多个管状的热管的外周面突出设置有平板状的多个散热片的热管式散热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散热器是构成为通过多个管状的热管的传热功能将发热体的热量向散热片输送,并使其从该散热片散热的散热器。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散热器中,若将由多个热管构成的热管组与发热体热连接,则热管的受热量根据与发热体的距离而不同,因此存在无法使各热管的受热均匀化,无法得到充分的冷却性能的情况。另外,在各热管的外周面存在倒角部,在倒角部外侧产生的空隙无助于热管组的传热,因此无法使热管组的受热部的体积足够大,存在仍然无法得到充分的冷却性能的情况。
另外,由于伴随电子设备的高功能化而发热体的发热量增大,因此为了提高冷却性能,也进行对管状的热管进行扁平加工,并将热管的扁平部纵向并列配置,由此使热管组的受热部的体积增大的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传热部件的内部是进行了减压处理的密闭空间,因此要求对传热部件的容器赋予对于大气压的耐压性。若容器的耐压性不足,则容器因大气压而变形,存在发热体与容器的受热部之间的热连接性受损的情况。特别是,在扁平加工后的传热部件等具有平面部的传热部件中,容易因大气压变形而损害平面性,容易损害发热体与容器的受热部之间的热连接性。
但是,若为了对传热部件的容器赋予对于大气压的耐压性而在容器上设置足够厚的壁厚,则容器的重量增加,并且对与容器热连接的电子部件等发热体施加来自容器的应力。当对电子部件等施加应力时,有时会对电子部件等的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代替使容器厚壁化而在容器的整个内部空间中收容实心的柱状部件、块状部件,从而对容器赋予对于大气压的耐压性的方案也在研究中。然而,若将实心的柱状部件或块状部件收容于容器的整个内部空间,则虽然能够得到耐压性,但实心的柱状部件、块状部件的重量增大,因此仍然会对与容器热连接的电子零件等施加来自柱状部件或块状部件的应力。并且,柱状部件、块状部件有时会阻碍封入到容器的内部空间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1007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其以不损害气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通性的方式具备具有对于大气压的优异耐压性且轻量化的传热部件,另外,能够使传热部件的受热部中的热量输入均匀化。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结构的主旨如下。
[1]一种散热器,其中,具备:具有与发热体热连接的受热部的传热部件;以及在该传热部件的散热部连接的、配置有多个散热片的散热片组,
所述传热部件具有从所述受热部到所述散热部连通并且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一体的内部空间,
在所述受热部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和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与该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面接触。
[2]在[1]中记载的散热器中,具备:具有与所述发热体热连接的所述受热部的传热部件;在该传热部件的散热部连接的管体;以及与该管体热连接的、配置有多个所述散热片的散热片组,
所述传热部件具有从所述受热部到与所述管体连接的连接部连通并且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一体的内部空间,所述传热部件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管体的内部空间连通,
在所述受热部的内部空间设置有所述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和所述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与该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面接触。
[3]在[1]或[2]中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支撑部件具有与所述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面接触的第一平板部、与该第一平板部相对的第二平板部、以及连接该第一平板部和该第二平板部的第三平板部。
[4]在[3]中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第一平板部的面积比所述第二平板部的面积大。
[5]在[3]或[4]中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第三平板部沿着所述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延伸。
[6]在[3]~[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第三平板部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延伸,所述第二平板部从该第三平板部向外方向延伸。
[7]在[3]~[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第三平板部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延伸,所述第二平板部从所述第三平板部的与连接第一平板部的一端相反的一端向内方向延伸。
[8]在[3]~[7]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散热器中,在所述第一平板部设置有贯通口。
[9]在[3]~[8]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散热器中,在俯视时所述第一平板部覆盖整个所述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
[10]在[2]中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管体沿着所述散热片的配置方向延伸。
[11]在[2]中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管体的延伸方向不与所述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平行。
[12]在[2]中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管体设置有多个,所述管体从所述传热部件向多个方向延伸。
[13]在[1]~[12]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传热部件的至少一面为平面形状。
在上述方式中,传热部件中的与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热连接的部位作为受热部发挥功能,与管体连接的部位作为传热部件的散热部发挥功能。在传热部件的受热部中,工作流体从发热体受热而从液相向气相相变,在传热部件的散热部中,气相的工作流体的一部分释放潜热而从气相向液相相变。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中,发热体的热量通过传热部件从传热部件的受热部输送至传热部件的散热部,进而,从传热部件的散热部输送至管体。另外,通过传热部件从发热体受热而相变为气相的工作流体从传热部件向管体流通。气相的工作流体从传热部件向管体流通,由此管体从传热部件接受热量,进而,将从传热部件接受的热量向散热片组传递。在管体将从传热部件接受的热量向散热片组传递时,从传热部件向管体流通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向液相相变。从管体向散热片组传递的热量从散热片组向散热器的外部环境放出。另外,在上述方式中,支撑部件设置在受热部的内部空间,该支撑部件从容器的内表面支撑该容器,该支撑部件例如具有第一平板部、与该第一平板部相对的第二平板部、以及连接该第一平板部和该第二平板部的第三平板部。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中,具有受热部的传热部件的内部空间与并列配置有多个热管的热管组的内部空间不同,整体连通而成为一体。因此,根据内部空间为一体的传热部件将发热体的热量从受热部输送至与热连接于散热片的管体连接的连接部的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回流特性优异,另外,即使来自发热体的发热量增大,也能够使受热部的热量输入均匀化,能够降低受热部的热阻。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与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进行面接触的支撑部件从容器内表面支撑容器,由此能够得到具有对于大气压的耐压性且轻量化的传热部件。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与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进行面接触的具有第一平板部、与第一平板部相对的第二平板部、以及连接第一平板部和第二平板部的第三平板部的支撑部件从容器内表面支撑容器,由此能够得到具有对于大气压的优异耐压性且轻量化的传热部件。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通过使支撑部件由平板部构成,能够防止气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通性受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由于与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面接触的第一平板部的面积比第二平板部的面积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与发热体热连接的部位处的容器的变形,因此进一步提高了传热部件的受热部与发热体之间的热连接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通过使第三平板部沿着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延伸,通过支撑部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气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通性受损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第三平板部从第一平板部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延伸,第二平板部从第三平板部向外方向延伸,由此,支撑部件相对于容器的固定稳定性提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第三平板部从第一平板部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延伸,第二平板部从第三平板部向内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实现传热部件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通过在第一平板部设置贯通口,气相的工作流体能够从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向受热部的内部空间顺畅地流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与传热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管体沿散热片的配置方向延伸,由此气相的工作流体在管体内部沿着散热片的配置方向流通。因此,散热片组的散热效率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能可靠地提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由于管体的延伸方向不与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平行,因此从传热部件输送的热量向与传热部件的延伸方向(即,传热方向)不同的方向输送。因此,对于传热部件的延伸方向,能够防止散热器的尺寸的增大,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多个管体从传热部件向多个方向延伸,由此从传热部件向管体输送的热量向与传热部件的延伸方向不同的多个方向输送。因此,对于传热部件的延伸方向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散热器的尺寸的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图1的A-A 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受热部内部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5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使用的支撑部件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6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使用的支撑部件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附图文字说明
1、2、3 散热器
10 传热部件
14 第一毛细结构体
20 散热片组
31 管体
41 受热部
42 散热部
43 隔热部
44 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
50 支撑部件
51 第一平板部
52 第二平板部
53 第三平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进行说明。首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立体图。图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面剖视图。图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图1的A-A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受热部内部的概要的说明图。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1具备具有与发热体100热连接的受热部41的传热部件10、与传热部件10热连接的散热片组20、以及与散热片组20热连接的管体31。散热片组20具备安装于管体31的多个第一散热片21、21…和安装于传热部件10的多个第二散热片 22、22…。管体31通过传热部件10的散热部42与传热部件10连接。另外,传热部件10的内部空间与管体31的内部空间连通。即,在散热器1中,传热部件10具有从受热部41到与管体31连接的连接部连通并且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一体的内部空间。
传热部件10具有:具有中空的空洞部13的容器19、和在空洞部13中流通的工作流体(未图示)。另外,在空洞部13内收纳有具有毛细管力的第一毛细结构体14。容器19通过使位于散热器1的设置面侧的一个板状体 11和与一个板状体11相对的另一个板状体12重合而形成。
一个板状体11是在平面部的边缘部具有从平面部立起设置的侧壁的板状部件。另一个板状体12也是在平面部的边缘部具有从平面部立起设置的侧壁的板状部件。因此,一个板状体11和另一个板状体12成为凹形状。通过使一个板状体11和另一个板状体12的凹形状相对的状态下重合,形成容器19的空洞部13。因此,容器19的形状为平面型。容器19的空洞部13是相对于外部环境被密闭的内部空间,通过脱气处理而被减压。
容器19的外表面中的与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100热连接的部位作为受热部41发挥功能。通过使发热体100与容器19热连接,发热体100被散热器1冷却。在散热器1中,在容器19的外表面中的一个板状体11的外表面安装有发热体100。在传热部件10中,在一端热连接有发热体100,因此在一端形成有受热部41。另外,在容器19的内表面中的受热部41设置有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是由反复形成凹凸而得到的部位。在散热器1中,多个板状片45、45…立起设置于一个板状体11的内表面上,由此形成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通过在受热部41设置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使从受热部41向液相的工作流体的热传递顺畅化。
传热部件10从发热体100的位置向规定方向延伸,在与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热连接有形成散热片组20的多个第二散热片22、22…。传热部件10的热连接有散热片组20的另一端作为传热部件10的散热部42发挥功能。空洞部13从受热部41延伸至散热部42。
传热部件10的位于容器19的一端的受热部41与位于容器19的另一端的散热部42之间的中间部作为隔热部43发挥功能。传热部件10的隔热部 43是与散热片组20和发热体100都不热连接的部位。从发热体100向受热部41传递的热量沿着隔热部43的延伸方向从受热部41向散热部42输送。
传热部件1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散热器1的设置空间、使用条件等进行选择,在散热器1中,受热部41、隔热部43以及散热部42为大致相同的尺寸。传热部件10在受热部4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可以根据发热体10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等适当选择。另外,在散热器1中,受热部41、隔热部43以及散热部42位于同一平面上。
如图1~图4所示,在空洞部13中的受热部41设置有支撑部件50。支撑部件50设置在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上。另外,在俯视时,支撑部件50设置在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的区域内。支撑部件50具有第一平板部51、与第一平板部51相对的第二平板部52、连接第一平板部51 和第二平板部52的第三平板部53。因此,第三平板部53与第一平板部51 以及第二平板部52连续。支撑部件50由薄板状的平板部形成。
第一平板部51与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的顶部面接触。另外,第一平板部51沿着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延伸。因此,第一平板部 51经由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来抑制受热部41的一个板状体11。在散热器1中,在俯视时,支撑部件50的第一平板部51设置于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的区域内的一部分。第一平板部51的俯视面积比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的俯视面积小。需要说明的是,“俯视”是指从与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垂直的方向且与传热部件10的平面部垂直的方向观察的状态。
如图3、图4所示,支撑部件50的第三平板部53分别从第一平板部51 的宽度方向的一端51-1以及宽度方向的另一端51-2在与第一平板部51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三平板部53在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上、即沿着从受热部41向散热部42的方向延伸。因此,第三平板部53的长度方向沿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延伸。另外,第一平板部51以及第二平板部 52从第三平板部5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在支撑部件50中,在与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未设置第三平板部53。
第二平板部52从各个第三平板部53的顶部53-1向外方向延伸。另外,第二平板部52在与第一平板部51大致平行的方向且与第三平板部53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平板部52与容器19的内表面中的另一个板状体12的内表面面接触。因此,支撑部件50在一个板状体11的内表面与另一个板状体12的内表面之间,更具体而言,在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的顶部与另一个板状体12的内表面之间,从容器19的内表面支撑受热部41。因此,在散热器1中,能够在使容器19的壁厚变薄的同时,对传热部件10赋予对于大气压的耐压性。
第一平板部51的俯视面积与第二平板部52的俯视面积的关系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散热器1中,第一平板部51的俯视面积成为比第二平板部52的俯视面积的合计面积大的方式。通过使第一平板部51的俯视面积比第二平板部52的俯视面积的合计面积大,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受热部41中的容器19 的变形,因此进一步提高了传热部件10的受热部41与发热体100之间的热连接性。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毛细结构体14从容器19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在散热器1中,从形成于容器19的一端的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的散热部42侧端部延伸至容器19的另一端。作为第一毛细结构体14,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举出:铜粉等金属粉的烧结体、由金属线构成的金属网、槽(多个细槽)、无纺布、金属纤维等。在传热部件10中,作为第一毛细结构体14,使用金属粉的烧结体。空洞部13中的未设置第一毛细结构体14 的部位作为气相工作流体流通的蒸气流路15发挥功能。对应于第一毛细结构体14从容器19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蒸气流路15从容器19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传热部件10通过工作流体的动作带来的传热特性,将受热部41 所接受的发热体100的热量从受热部41向散热部42输送。
如图1~图3所示,在传热部件10的另一端设置有与容器19的空洞部 13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管体31。因此,在空洞部13中流通的工作流体被封入到从空洞部13到管体31内部的空间中。管体31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在散热器1中,长度方向的形状为直线状,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径向)的形状为圆形状。另外,任一管体31的形状、尺寸都大致相同。
管体31沿着传热部件10的平面方向,在与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这样,在散热器1中,由于管体31的延伸方向不与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平行,因此从传热部件10输送的热量通过管体31 向与传热部件10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输送。因此,能够防止散热器1在传热部件10的延伸方向(传热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大,因此能够实现散热器1的省空间化。
另外,管体31设置有多个,并从传热部件10向多个方向延伸。在散热器1中,管体31以传热部件10为中心向左右两方向、即两个方向延伸。另外,管体31以传热部件10为中心在左右两方向各设置相同个数(图1、图 2中为各三个)。由于多个管体31从传热部件10向多个方向(在散热器1 中为两个方向)延伸,因此从传热部件10输送的热量向与传热部件10的延伸方向不同的多个方向分支并输送。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散热器1在传热部件10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大。
管体31的空洞部13侧端部(以下,有时称为“基部”。)32开口,与空洞部13相反的端部(以下,有时称为“顶端部”。)33封闭。另外,容器19的空洞部13与管体31的内部空间连通,管体31的内部空间与空洞部 13同样地被脱气处理减压。因此,工作流体能够在进行了减压处理的容器 19的空洞部13与管体31的内部空间之间流通。
在容器19的侧面部形成有用于将管体31安装于容器19的贯通孔(未图示)。贯通孔的形状和尺寸与管体31的形状和尺寸对应,管体31的基部 32嵌插于容器19的贯通孔,由此管体31与容器19连接。因此,管体31和容器19由不同的部件构成。作为固定安装于容器19的管体31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例举出熔接、焊接、钎焊等。
在散热器1中,由于管体31和传热部件10由不同的部件构成,因此能够自由地选择管体31的配置、形状、尺寸等,散热器1的设计的自由度提高。另外,在散热器1中,通过将管体31嵌插于容器19的贯通孔,能够将管体31连接于容器19,因此组装容易。
如图3所示,在管体31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收纳于容器19的第一毛细结构体14不同的、产生毛细管力的第二毛细结构体34。作为第二毛细结构体 34,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举出:铜粉等金属粉的烧结体、由金属线构成的金属网、多个细槽(凹槽)、无纺布、金属纤维等。在管体31中,作为第二毛细结构体34,以覆盖管体31的整个内表面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细槽。细槽沿着管体31的长度方向从管体31的基部32延伸至顶端部33。
另外,根据需要,设置在传热部件10的第一毛细结构体14也可以经由具有毛细管力的连接部件(未图示)与设置在管体31的第二毛细结构体34 连接。在管体31内部从气相向液相相变了的工作流体通过管体31内的第二毛细结构体34的毛细管力,在第二毛细结构体34内从管体31的顶端部33 向基部32方向回流,回流到管体31的基部32的液相工作流体从第二毛细结构体34向连接部件的一端流通。从第二毛细结构体34向连接部件的一端流通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能够在连接部件中从一端向另一端流通,并且从连接部件的另一端向传热部件10的第一毛细结构体14回流。通过连接部件,在管体31内部相变为液相的工作流体能够从管体31向传热部件10顺畅地回流。作为连接部件,例如可以列举出毛细部件,具体而言,可例举出金属网、金属线的编织体、金属纤维等。
作为容器19、支撑部件50以及管体31的材料,例如可以例举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镍、镍合金、不锈钢、钛等。作为封入容器19的空洞部13以及管体31的内部空间的工作流体,可以根据与容器19、支撑部件 50以及管体31的材料的适合性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例举出水、碳氟化合物类、氢氟醚(HFE)、环戊烷、乙二醇、以上的混合物等。另外,支撑部件 50能够通过对平板状的板状部件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
作为容器19的厚度,可以根据机械强度、重量等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例举出2.0~5.0mm的厚度。另外,容器19能够使壁厚变薄,例如可以列举出0.5~1.0mm的壁厚。容器19的宽度例如可以例举出4~20mm。另外,作为管体31的直径,可以根据机械强度、重量等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例举出5~ 10mm。
如图1所示,散热片组20由多个第一散热片21、21…、多个第二散热片22、22…分别并列配置而形成。第一散热片21、第二散热片22都是薄的平板状的部件。散热片组20中的位于两侧部的第一散热片21在与管体31 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以规定间隔并列配置。因此,管体31沿第一散热片21的配置方向延伸,气相的工作流体在管体31内部沿第一散热片21 的配置方向流通。另外,第一散热片21安装并固定于管体31的位置,并与管体31热连接。因此,散热片组20的散热效率提高,散热器1的冷却性能可靠地提高。第一散热片21均为相同的形状、尺寸。位于散热片组20的中央部的第二散热片22安装、固定在传热部件10的位置,与传热部件10热连接。传热部件10中的安装有第二散热片22的部位作为散热部42发挥功能。第二散热片22以立起设置于传热部件10的状态安装。
第一散热片21的主表面是主要发挥第一散热片21的散热功能的面。第二散热片22的主表面是主要发挥第二散热片22的散热功能的面。第一散热片21的主表面、第二散热片22的主表面均以与管体31的延伸方向、即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方式配置。第一散热片21与管体31的热连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任意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例举出在第一散热片21 形成贯通孔(未图示),并在该贯通孔中嵌插管体31的方法。另外,第二散热片22与传热部件10的热连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任意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列举出如下方法:在第二散热片22的端部设置在与第二散热片22的主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固定用片部,并将该固定用片部与传热部件10的另一端的平面连接,在传热部件10上立起设置散热片22。
散热器1例如由送风风扇(未图示)强制空冷。如图1所示,来自送风风扇的冷却风F从与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供给。冷却风F 沿着第一散热片21的主表面和第二散热片22的主表面供给,散热片组20 被冷却。
第一散热片21和第二散热片22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举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金属、石墨等碳材料、使用碳材料的复合部件等。
接着,使用图1~图3,对散热器1的冷却功能的机理进行说明。首先,将作为被冷却体的发热体100热连接于传热部件10的容器19的一端(一个板状体11的一端),使一端作为受热部41发挥功能。当容器19的一端从发热体100受热时,在容器19的一端,包含使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 44浸入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内,向空洞部13的液相的工作流体传递热量,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19的一端的空洞部13向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相变。气相的工作流体在蒸气流路15中从容器19的一端向作为散热部42的另一端流通。气相的工作流体从容器19的一端向另一端流通,由此传热部件10 从其一端向另一端输送热量。向容器19的另一端流通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一部分释放潜热而相变为液相的工作流体,释放出的潜热向与传热部件10 热连接的第二散热片22传递。向第二散热片22传递的热量从第二散热片22向散热器1的外部环境释放。在容器19的另一端相变为液相的工作流体通过第一毛细结构体14的毛细管力从容器19的另一端回流到容器19的一端。
另外,由于容器19的空洞部13与管体31的内部空间连通,因此在从液相的工作流体相变了的气相的工作流体中的、在容器19的另一端未相变的液相的工作流体从空洞部13流入管体31的内部空间。流入管体31的内部空间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在管体31内部释放潜热,向液相的工作流体进行相变。在管体31内部放出的潜热向与管体31热连接的第一散热片21传递。向第一散热片21传递的热量从第一散热片21向散热器1的外部环境释放。在管体31内部从气相向液相相变了的工作流体通过管体31内表面的第二毛细结构体34的毛细管力,从管体31的中央部以及顶端部33向管体31的基部32回流。回流到管体31的基部32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19的另一端从第二毛细结构体34向第一毛细结构体14回流。回流到第一毛细结构体14 的液相工作流体通过第一毛细结构体14的毛细管力从容器19的另一端回流到容器19的一端。
在散热器1中,传热部件10的空洞部13与并列配置有多个热管的热管组的内部空间不同,整体连通而成为一体。因此,在散热器1中,空洞部13 为一体的传热部件10将发热体100的热量从受热部41输送至与热连接于散热片组20的管体31连接的连接部,因此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回流特性优异,另外,即使来自发热体100的发热量增大,也能够使受热部41的热量输入均匀化,能够降低受热部41的热阻。另外,在散热器1中,支撑部件50在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的顶部与另一个板状体12的内表面之间,从容器19的内表面支撑受热部41,由此即使不使容器19壁厚化,也能够对传热部件10赋予对于大气压的优异的耐压性,作为结果,能够使传热部件10 轻量化。通过使传热部件10轻量化,能够防止对与容器19热连接的发热体100施加来自容器19的应力,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对发热体100的性能带来不良影响。
另外,在散热器1中,通过使第三平板部53沿着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延伸,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支撑部件50而损害受热部41中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通性。另外,通过使支撑部件50由平板部构成,能够防止受热部 41中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通性受损。
另外,在散热器1中,第三平板部53分别从第一平板部5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51-1和宽度方向的另一端51-2延伸,第二平板部52从第三平板部 53向外方向延伸,由此提高了支撑部件50相对于容器19的固定稳定性。
另外,在散热器1中,由于传热部件10的内部空间整体连通而成为一体,因此即使发热体100产生发热不均,也能够均匀地冷却整个发热体100。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主要部分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5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使用的支撑部件的立体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2中,在支撑部件50的第一平板部51设置有贯通口54。贯通口54是第一平板部51的厚度方向的贯通口。另外,贯通口54设置于第一平板部51的大致中央部。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 的一部分从贯通口54露出。
在散热器2中,通过在第一平板部51设置贯通口54,在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从液相向气相相变了的工作流体,能够从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顺畅地向蒸气流路15流通。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主要部分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6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使用的支撑部件的立体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例、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第二平板部从第三平板部向外方向延伸,但可选择地,如图6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 3中,支撑部件50的第二平板部52从第三平板部53向内方向延伸。
在散热器3中,第二平板部52从第三平板部53向内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实现容器19的小型化。
接着,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其他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在传热部件连接内部空间与容器的空洞部连通的管体,在该管体热连接散热片组的第一散热片,但也可以在热输送部件不连接管体,因此也可以在散热片组不设置第一散热片。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设置有一个第三平板部的长度方向沿着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延伸的支撑部件,但可选择地,也可以沿着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设置多个支撑部件。即,支撑部件也可以沿着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分割设置。在该情况下,多个支撑部件也可以设置在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上。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支撑部件仅设置在传热部件的受热部,但可选择地,也可以设置在传热部件的受热部和隔热部和/或散热部。即,支撑部件也可以设置在传热部件的多个部位。通过使支撑部件设置在传热部件的多个部位,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容器的变形,防止蒸气流路等工作流体的流路的减少。另外,支撑部件也可以仅设置在传热部件的除受热部以外的部位,即,仅设置在传热部件的隔热部和/或散热部。
在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关于支撑部件,第一平板部的俯视面积比第二平板部的俯视面积的合计面积大,但可选择地,也可以是第二平板部的俯视面积的合计面积比第一平板部的俯视面积大的方式。另外,关于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也可以在支撑部件的第一平板部设置第一平板部的厚度方向的贯通口。
在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在俯视时支撑部件设置于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的区域内的一部分,但可选择地,也可以是在俯视时支撑部件的第一平板部与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的整个区域一致的方式。即,在俯视时,支撑部件的第一平板部也可以覆盖整个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在该情况下,第一平板部的俯视面积与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的俯视面积一致。另外,在俯视时,支撑部件的第一平板部也可以不仅延伸至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的整个区域,还延伸至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的区域外。即,在俯视时,支撑部件的第一平板部不仅覆盖整个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还可以从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向外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下,第一平板部51的俯视面积大于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44的俯视面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使用具有与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面接触的第一平板部、与该第一平板部相对的第二平板部、以及连接该第一平板部和该第二平板部的第三平板部的支撑部件,但可选择地,作为支撑部件,也可以在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上使用实心的柱状部件或块状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以不损害气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通性的方式具备具有对于大气压的优异耐压性且轻量化的传热部件,因此,例如在对搭载于电路基板的高发热量的电子部件、例如中央运算处理装置等电子部件进行冷却的领域中利用价值高。

Claims (18)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与发热体热连接的受热部的传热部件;以及在该传热部件的散热部连接的、配置有多个散热片的散热片组,
所述传热部件具有从所述受热部到所述散热部连通并且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一体的内部空间,
在所述受热部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和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与该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在该传热部件的散热部连接的管体;以及与该管体热连接的、配置有所述多个散热片的散热片组,
所述传热部件具有从所述受热部到与所述管体连接的连接部连通并且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一体的内部空间,所述传热部件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管体的内部空间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具有与所述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面接触的第一平板部、与该第一平板部相对的第二平板部、以及连接该第一平板部和该第二平板部的第三平板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具有与所述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面接触的第一平板部、与该第一平板部相对的第二平板部、以及连接该第一平板部和该第二平板部的第三平板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面积比所述第二平板部的面积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面积比所述第二平板部的面积大。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平板部沿着所述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平板部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延伸,所述第二平板部从所述第三平板部的与连接第一平板部的一端相反的一端向外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平板部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延伸,所述第二平板部从所述第三平板部的与连接第一平板部的一端相反的一端向内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平板部设置有贯通口。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俯视时所述第一平板部覆盖整个所述受热部内表面表面积增大部。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沿着所述散热片的配置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延伸方向不与所述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平行。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设置有多个,并且从所述传热部件向多个方向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部件的至少一面为平面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部件的至少一面为平面形状。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热部件的内部空间收纳有从所述受热部向所述散热部延伸的第一毛细结构体,在所述管体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毛细结构体,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体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体经由连接部件连接,
设置在所述传热部件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体的种类、设置在所述管体的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体的种类和所述连接部件的种类彼此不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管体的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体是形成于所述管体的内表面的多个细槽。
CN202020583539.5U 2019-04-18 2020-04-17 散热器 Active CN21287643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9602A JP6640401B1 (ja) 2019-04-18 2019-04-18 ヒートシンク
JP2019-079602 2019-04-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76432U true CN212876432U (zh) 2021-04-02

Family

ID=693209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83539.5U Active CN212876432U (zh) 2019-04-18 2020-04-17 散热器
CN202010305323.7A Active CN111836516B (zh) 2019-04-18 2020-04-17 散热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05323.7A Active CN111836516B (zh) 2019-04-18 2020-04-17 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112186B2 (zh)
EP (1) EP3761353A4 (zh)
JP (1) JP6640401B1 (zh)
CN (2) CN212876432U (zh)
TW (1) TWI810448B (zh)
WO (1) WO20202134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9006900T5 (de) * 2019-02-22 2021-11-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Kühlvorrichtung und leistungsumwandlungsvorrichtung
JP6640401B1 (ja) * 2019-04-18 2020-02-0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USD953280S1 (en) * 2020-01-17 2022-05-31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Heat sink
JP7029009B1 (ja) * 2021-03-09 2022-03-02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Family Cites Families (8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77811A (en) * 1970-06-01 1973-12-11 Trw Inc Heat pipe with dual working fluids
JPS4715741A (zh) * 1971-01-27 1972-08-25
JPS55102889A (en) * 1979-02-01 1980-08-0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Natural convection type radiator
US4489777A (en) * 1982-01-21 1984-12-25 Del Bagno Anthony C Heat pipe having multiple integral wick structures
US4523636A (en) * 1982-09-20 1985-06-18 Stirling Thermal Motors, Inc. Heat pipe
DE69016119T2 (de) * 1989-07-19 1995-08-31 Showa Aluminum Corp Wärmerohr.
US5522455A (en) * 1994-05-05 1996-06-04 Northrop Grumman Corporation Heat pipe manifold with screen-lined insert
JP3164518B2 (ja) * 1995-12-21 2001-05-0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平面型ヒートパイプ
JP3654326B2 (ja) * 1996-11-25 2005-06-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沸騰冷却装置
DE19805930A1 (de) * 1997-02-13 1998-08-2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Kühlvorrichtung
US6269866B1 (en) * 1997-02-13 2001-08-07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Cooling device with heat pipe
TW407455B (en) * 1997-12-09 2000-10-01 Diamond Electric Mfg Heat pipe and its processing method
GB2342153B (en) * 1998-04-13 2002-01-09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late type heat pipe and cooling device using same
JP2000124374A (ja) * 1998-10-21 2000-04-28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板型ヒートパイプとそれを用いた冷却構造
US20020020518A1 (en) * 2000-05-22 2002-02-21 Li Jia Hao Supportive wick structure of planar heat pipe
ATE288066T1 (de) * 2000-08-11 2005-02-15 Lambco Holdings Ltd Heizkörper
US6675874B2 (en) * 2001-06-29 2004-01-13 Thermal Corp. Heat pipe system for cooling flywheel energy storage systems
JP2003110072A (ja) 2001-09-28 2003-04-11 Fujikura Ltd ヒートパイプ式ヒートシンク
AU2002367182A1 (en) * 2001-12-27 2003-07-15 Showa Denko K.K. Ebullition cooling device for heat generating component
JP2003322484A (ja) * 2002-04-30 2003-11-14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板型ヒートパイプおよびその実装構造
JP2004028442A (ja) * 2002-06-25 2004-01-29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板型ヒートパイプおよびその実装構造
JP2004125381A (ja) * 2002-08-02 2004-04-22 Mitsubishi Alum Co Ltd ヒートパイプユニット及びヒートパイプ冷却器
US7044201B2 (en) * 2002-08-21 2006-05-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lat heat transferr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6840311B2 (en) * 2003-02-25 2005-01-1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ompact thermosiphon for dissipating heat generated by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7823629B2 (en) * 2003-03-20 2010-11-02 Thermal Corp. Capillary assisted loop thermosiphon apparatus
US20050173098A1 (en) * 2003-06-10 2005-08-11 Connors Matthew J. Three dimensional vapor chamber
US20050098300A1 (en) * 2003-09-12 2005-05-12 Kenya Kawabata Heat sink with heat pipe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50077030A1 (en) * 2003-10-08 2005-04-14 Shwin-Chung Wong Transport line with grooved microchannels for two-phase heat dissipation on devices
US7322402B2 (en) * 2004-01-05 2008-01-29 Hul-Chun Hsu Heat pipe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060162906A1 (en) * 2005-01-21 2006-07-27 Chu-Wan Hong Heat pipe with screen mesh wick structure
US7770407B1 (en) * 2005-02-18 2010-08-10 Motion Computing, Inc. Fuel cell having an integrated, porous thermal exchange mechanism
EP1859336A2 (de) * 2005-03-07 2007-11-28 Asetek A/S Kühlsystem für elektronische geräte, insbesondere computer
JP4551261B2 (ja) * 2005-04-01 2010-09-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ジャケット
CN2874398Y (zh) * 2005-05-10 2007-02-28 苏子欣 一体化热导管散热结构
CN100561105C (zh) * 2006-02-17 2009-11-18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热管
CN101055158A (zh) * 2006-04-14 2007-10-17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热管
US20070240859A1 (en) * 2006-04-17 2007-10-18 Chaun-Choung Technology Corp. Capillary structure of heat pipe
KR100775013B1 (ko) * 2006-04-18 2007-11-09 (주)셀시아테크놀러지스한국 판형 열전달 장치
JP4714638B2 (ja) * 2006-05-25 2011-06-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US8042606B2 (en) * 2006-08-09 2011-10-25 Utah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Minimal-temperature-differential, omni-directional-reflux, heat exchanger
TWM336673U (en) * 2008-02-04 2008-07-11 Celsia Technologies Taiwan Inc Vapor chamber and supporting structure thereof
TW201108921A (en) * 2009-08-21 2011-03-01 Foxconn Tech Co Ltd Plate type heat pipe and heat sink using the same
CN102042776A (zh) * 2009-10-16 2011-05-04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回路热管
CN201892459U (zh) * 2009-11-27 2011-07-06 周业勋 具有毛细微结构的热导装置
CN102869943A (zh) * 2010-05-19 2013-01-09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沸腾冷却装置
CN201758510U (zh) * 2010-07-05 2011-03-09 周业勋 具有毛细微结构的薄型导热装置
US20120048516A1 (en) * 2010-08-27 2012-03-01 Forcecon Technology Co., Ltd. Flat heat pipe with composite capillary structure
TW201213760A (en) * 2010-09-23 2012-04-01 Gao-De Cai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multiple heat pipes
TWM412344U (en) * 2011-05-11 2011-09-21 Celsia Technologies Taiwan Inc Planar heat pipe having one expanded side
US20120325438A1 (en) * 2011-06-27 2012-12-27 Celsia Technologies Taiwan Heat pipe with flexible support structure
US20130037242A1 (en) * 2011-08-09 2013-02-14 Cooler Master Co., Ltd. Thin-type heat pipe structure
TWI530654B (zh) * 2011-12-26 2016-04-21 鴻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扁平熱管
US20130174966A1 (en) * 2012-01-11 2013-07-11 Forcecon Technology Co., Ltd. Molding method of a heat pipe for capillary structure with controllable sintering position
TWM447490U (zh) * 2012-09-06 2013-02-21 Cooler Master Co Ltd 板型熱交換器及其支撐結構
US9752832B2 (en) * 2012-12-21 2017-09-05 Elwha Llc Heat pipe
US20140290929A1 (en) * 2013-03-26 2014-10-02 Ge Energy Power Conversion Technology Ltd Heat pipe heat sink with heating unit
US20140345831A1 (en) * 2013-05-23 2014-11-27 Cooler Master Co., Ltd. Plate-type heat pip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107558B2 (en) * 2013-09-02 2018-10-23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Thermal module
CN203934263U (zh) * 2014-07-04 2014-11-05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毛细构件的散热装置
JP6394289B2 (ja) * 2014-11-04 2018-09-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蒸発器、冷却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4729182B (zh) * 2015-02-03 2016-11-23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制冷冰箱
CN104654670B (zh) * 2015-02-03 2016-11-02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半导体制冷冰箱
US20170122673A1 (en) * 2015-11-02 2017-05-04 Acmecools Tech. Ltd. Micro heat pip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icro heat pipe
WO2017115772A1 (ja) * 2015-12-28 2017-07-0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パイプ
US10330392B2 (en) * 2016-02-05 2019-06-25 Cooler Master Co., Ltd. Three-dimensional heat transfer device
CN107148192B (zh) * 2016-03-01 2020-01-31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模块及应用其的散热装置
US10349561B2 (en) * 2016-04-15 2019-07-09 Google Llc Cooling electronic devices in a data center
CN105873415A (zh) * 2016-04-26 2016-08-17 东莞汉旭五金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器的基座与热导管组合
TWM532046U (zh) * 2016-06-02 2016-11-11 Tai Sol Electronics Co Ltd 具有液汽分離結構的均溫板
US10663231B2 (en) * 2016-06-08 2020-05-26 Delta Electronics, Inc.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heat conducting device
CN206626989U (zh) * 2017-04-18 2017-11-10 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器
JP6741142B2 (ja) * 2017-04-28 2020-08-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ー
WO2018198354A1 (ja) * 2017-04-28 2018-11-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ー
WO2018198353A1 (ja) * 2017-04-28 2018-11-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ー
WO2018198372A1 (ja) * 2017-04-28 2018-11-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ー
TWI635386B (zh) * 2017-08-18 2018-09-11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裝置
JP6395914B1 (ja) * 2017-08-31 2018-09-2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JP2021036175A (ja) * 2017-09-29 2021-03-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ー
US10746479B2 (en) 2018-02-09 2020-08-1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structures for thermal and/or mechanica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tructures
US10595439B2 (en) * 2018-06-25 2020-03-17 Intel Corporation Movable heatsink utilizing flexible heat pipes
JP6560425B1 (ja) * 2018-11-09 2019-08-14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パイプ
US10677535B1 (en) * 2018-11-30 2020-06-09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Heat sink
JP6640401B1 (ja) * 2019-04-18 2020-02-0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0448B (zh) 2023-08-01
US20200400381A1 (en) 2020-12-24
US11112186B2 (en) 2021-09-07
EP3761353A1 (en) 2021-01-06
JP2020176774A (ja) 2020-10-29
CN111836516A (zh) 2020-10-27
WO2020213464A1 (ja) 2020-10-22
EP3761353A4 (en) 2021-06-09
CN111836516B (zh) 2022-04-29
TW202040081A (zh) 2020-11-01
JP6640401B1 (ja) 2020-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876432U (zh) 散热器
CN111836515B (zh) 散热器
CN212876431U (zh) 散热器
CN111918521B (zh) 散热器
CN110785070B (zh) 散热器
US10677535B1 (en) Heat sink
CN211457798U (zh) 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