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03046U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03046U
CN212203046U CN202020566161.8U CN202020566161U CN212203046U CN 212203046 U CN212203046 U CN 212203046U CN 202020566161 U CN202020566161 U CN 202020566161U CN 212203046 U CN212203046 U CN 2122030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bearing
output
differential case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6616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菅野知
伊藤考人
筒井麻有子
筱原龙也
近藤里志
铃木秀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030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030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能够减小由于齿轮的啮合所致的斥力而在保持轴承的轴承保持部之间的驱动壳体的部位产生的剪切力,能够抑制驱动壳体振动或变形。根据驱动壳体(9),当俯视车辆(1)时,轴承(28A、28C、28E)设置于与输入轴(14)正交的第1假想直线(L1)上,轴承(28B、28D、28F)设置于与输入轴(14)正交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与第1假想直线(L1)平行的第2假想直线(L2)上。

Description

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具备将电动机的旋转减速后进行输出的齿轮减速机和将齿轮减速机的动力分配到左右的驱动轴的差动装置的驱动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在以往的驱动装置中,齿轮减速机具备:输入齿轮轴,其具有齿轮部,从电动机接受动力;以及中间齿轮轴,其具有与齿轮部啮合的中间轴齿轮和在轴向上与中间轴齿轮分开的齿轮部。
差动装置具备输出齿轮轴,输出齿轮轴具有与中间齿轮轴的齿轮部啮合的差动齿轮,对左右的驱动轮传递动力。
输入齿轮轴和中间齿轮轴分别通过输入齿轮轴用轴承部和中间齿轮轴用轴承部支撑于壳体并且旋转自如,输出齿轮轴通过输出齿轮轴用轴承部支撑于壳体并且旋转自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4-8495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以往的驱动装置中,输出齿轮轴用轴承部是相对于输入齿轮轴用轴承部和中间齿轮轴用轴承部在输出轴的轴向上分开设置的。
因此,当中间齿轮轴的齿轮部与差动齿轮的啮合所致的斥力通过中间齿轮轴用轴承部和输出齿轮轴用轴承部输入到壳体时,会对在轴向上错开的中间齿轮轴用轴承部和输出齿轮轴用轴承部之间的壳体的部位施加大的剪切力,壳体有可能振动或者变形。
另外,当从驱动电动机对减速机构输入了高转矩或齿槽转矩时,会对中间齿轮轴用轴承部与输出齿轮轴用轴承部之间的壳体的部位施加更大的剪切力,壳体有可能更大地振动或者变形,而有改善的余地。
本实用新型是着眼于上述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能够减小由于齿轮的啮合所致的斥力而在保持轴承的轴承保持部之间的驱动壳体的部位产生的剪切力,能够抑制驱动壳体振动或者变形。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减速机构,其具有:输入齿轮;输入轴,其接受动力源传来的动力;输出轴,其具有与上述输入齿轮啮合的输出齿轮,并设置为与上述输入轴平行;以及末级驱动齿轮,其设置于上述输出轴;差动装置,其具有:差动齿轮机构;差动壳体,其收纳上述差动齿轮机构;以及末级从动齿轮,其安装于上述差动壳体的外周部并与上述末级驱动齿轮啮合,将从上述末级驱动齿轮输出的动力分配到左右的驱动轮;以及驱动壳体,其收纳上述减速机构和上述差动装置,上述驱动壳体具备:第1输入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1输入轴承支撑上述输入轴的一端部并且使上述输入轴旋转自如;第2输入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2输入轴承支撑上述输入轴的另一端部并且使上述输入轴旋转自如;第1输出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1输出轴承支撑上述输出轴的一端部并且使上述输出轴旋转自如;第2输出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2输出轴承支撑上述输出轴的另一端部并且使上述输出轴旋转自如;第1差动壳体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1差动壳体轴承支撑上述差动壳体的一端部并且使上述差动壳体旋转自如;以及第2差动壳体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2差动壳体轴承支撑上述差动壳体的另一端部并且使上述差动壳体旋转自如,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当俯视车辆时,上述第1输入轴承、上述第1输出轴承以及上述第1差动壳体轴承设置于与上述输入轴正交的第1假想直线上,上述第2输入轴承、上述第2输出轴承以及上述第2差动壳体轴承设置于与上述第1假想直线平行的第2假想直线上。
也可以是,上述差动齿轮机构构成为包含:小齿轮轴,其固定于上述差动壳体;一对小齿轮,其支撑于上述小齿轮轴并且旋转自如;以及一对半轴齿轮,其与上述小齿轮啮合,将从上述小齿轮传来的动力分配到左右的驱动轮,当俯视车辆时,将第3假想直线设定为通过上述小齿轮轴的中心并与上述第1假想直线和上述第2假想直线平行的情况下,上述末级驱动齿轮和上述末级从动齿轮相对于上述第3假想直线设置于上述第1假想直线侧,上述输入齿轮和上述输出齿轮相对于上述第3假想直线设置于上述第2假想直线侧,在上述差动壳体的外周部设置有固定上述末级从动齿轮的凸缘部,上述凸缘部具有安装上述末级从动齿轮的安装面,上述安装面与上述第3假想直线相对。
也可以是,上述差动壳体设置于上述输出齿轮的后侧并且设置于比上述输出齿轮低的位置,上述输出齿轮在上述输出轴的轴向上设置于上述第2输出轴承与上述末级驱动齿轮之间,上述差动壳体在上述输出轴的轴向上具有在上述第2差动壳体轴承与上述末级从动齿轮之间开口的开口部,上述开口部的开口方向与上述输出齿轮的径向相同。
也可以是,在上述驱动壳体的底部储存有油,上述输出轴相对于上述输入轴设置于上述差动壳体侧并且设置于比上述输入轴高的位置,上述末级从动齿轮设置成其旋转中心轴相对于上述输出轴位于与上述输入轴相反的一侧,上述输入齿轮、上述输出齿轮以及上述末级驱动齿轮位于比上述油的油面靠上方的位置。
实用新型效果
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小由于齿轮的啮合所致的斥力而在保持轴承的轴承保持部之间的驱动壳体的部位产生的剪切力,能够抑制驱动壳体振动或者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右壳体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右壳体的左视图,示出减速机构和差动装置被拆下后的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减速机构和差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图2的VI-VI方向向视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8:驱动装置(车辆用驱动装置);9:驱动壳体;10:左壳体(驱动壳体);10F:轴承保持部(第1差动轴承保持部);10G:轴承保持部(第1输出轴承保持部);10H:轴承保持部(第1输入轴承保持部);11:右壳体(驱动壳体);11F:轴承保持部(第2差动轴承保持部);11G:轴承保持部(第2输出轴承保持部);11H:轴承保持部(第2输入轴承保持部);12:减速机构;13:差动装置;14:输入轴;14a:左端部(输入轴的一端部);14b:右端部(输入轴的另一端部);15:输入齿轮;16:输出齿轮;17:输出轴;17a:左端部(输出轴的一端部);17b:右端部(输出轴的另一端部);18:末级驱动齿轮;19:末级从动齿轮;20:差速器壳体(差动壳体);20A:凸缘部;20a:左端部(差动壳体的一端部);20b:右端部(差动壳体的另一端部);20c:安装面;20E:开口部;21:差动齿轮机构;21A:小齿轮轴;21B:小齿轮;21C、21D:半轴齿轮;22L、22R:驱动轮;28A:轴承(第1差动壳体轴承);28B:轴承(第2差动壳体轴承);28C:轴承(第1输入轴承);28D:轴承(第2输入轴承);28E:轴承(第1输出轴承);28F:轴承(第2输出轴承);C1:中心(小齿轮轴的中心);C2:旋转中心轴(末级从动齿轮的旋转中心轴);L1:第1假想直线;L2:第2假想直线;L3:第3假想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减速机构,其具有:输入齿轮;输入轴,其接受动力源传来的动力;输出轴,其具有与输入齿轮啮合的输出齿轮,并设置为与输入轴平行;以及末级驱动齿轮,其设置于输出轴;差动装置,其具有:差动齿轮机构;差动壳体,其收纳差动齿轮机构;以及末级从动齿轮,其安装于差动壳体的外周部并与末级驱动齿轮啮合,将从末级驱动齿轮输出的动力分配到左右的驱动轮;以及驱动壳体,其收纳减速机构和差动装置,驱动壳体具备:第1输入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1输入轴承支撑输入轴的一端部并且使输入轴旋转自如;第2输入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2输入轴承支撑输入轴的另一端部并且使输入轴旋转自如;第1输出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1输出轴承支撑输出轴的一端部并且使输出轴旋转自如;第2输出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2输出轴承支撑输出轴的另一端部并且使输出轴旋转自如;第1差动壳体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1差动壳体轴承支撑差动壳体的一端部并且使差动壳体旋转自如;以及第2差动壳体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2差动壳体轴承支撑差动壳体的另一端部并且使差动壳体旋转自如,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当俯视车辆时,第1输入轴承、第1输出轴承以及第1差动壳体轴承设置于与输入轴正交的第1假想直线上,第2输入轴承、第2输出轴承以及第2差动壳体轴承设置于与第1假想直线平行的第2假想直线上。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能够减小由于齿轮的啮合所致的斥力而在保持轴承的轴承保持部之间的驱动壳体的部位产生的剪切力,能够抑制驱动壳体振动或者变形。
[实施例]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图1至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图。在图1至图6中,对于上下前后左右方向,在将搭载有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车辆行进的方向设为前、将后退的方向设为后的情况下,车辆的宽度方向是左右方向,车辆的高度方向是上下方向。
首先,说明构成。
在图1中,车辆1具备左侧纵梁2L、右侧纵梁2R以及副车架3。
左侧纵梁2L和右侧纵梁2R在车辆1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间隔开,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以下,将车辆1的宽度方向称为车宽方向。副车架3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车辆1具有动力传动系6。动力传动系6设置于车辆1的前部的电动机室5,位于副车架3的下方。动力传动系6具备电动机7和连结到电动机7的车宽方向左端部的驱动装置8。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8构成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电动机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源,由从未图示的电池提供的电力驱动。
驱动装置8具备驱动壳体9,驱动壳体9具有左壳体10和通过螺栓50A紧固到左壳体10的右壳体11。
在图1、图2中,左壳体10具有:前壁10A,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后壁10B,其具有弯曲形状;下壁10C,其连结前壁10A的下部和后壁10B的下部;以及上壁10D,其连结前壁10A的上部和后壁10B的上部。
左壳体10具有连结前壁10A、后壁10B、下壁10C以及上壁10D的侧壁部10E。上壁10D从后壁10B朝向前壁10A往上方倾斜。
在图1、图3中,右壳体11具有:前壁11A,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后壁11B,其具有弯曲形状;下壁11C,其连结前壁11A的下部和后壁11B的下部;以及上壁11D,其连结前壁11A的上部和后壁11B的上部。
右壳体11具有侧壁部11E,侧壁部11E连结前壁11A、后壁11B、下壁11C以及上壁11D并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延伸。上壁11D从后壁11B朝向前壁11A往上方倾斜。
在图1中,在左壳体10的右端部设置有凸缘部10M。在右壳体的左端部设置有凸缘部11M,左壳体10和右壳体11通过将凸缘部10M和凸缘部11M以螺栓50A紧固从而实现了一体化。
如图3所示,在驱动壳体9中收纳有减速机构12和差动装置13。
在图3中,省略了左壳体10的图示。
在图3、图5中,减速机构12具有:输入轴14,其从电动机7接受动力;输入齿轮15,其设置于输入轴14,与输入轴14一体地旋转;以及输出轴17,其具有与输入齿轮15啮合的输出齿轮16,与输出齿轮16一体地旋转。输入轴14和输出轴17设置为与车宽方向平行。
减速机构12具有设置于输出轴17并与输出轴17一体地旋转的末级驱动齿轮18。输入齿轮15的直径形成为比输出齿轮16的直径小,输出齿轮16的直径形成为比末级驱动齿轮18的直径大。
减速机构12将电动机7的动力通过输入轴14、输入齿轮15、输出齿轮16传递到输出轴17,由此将电动机7的动力进行减速后从末级驱动齿轮18输出。
如图5所示,差动装置13具有:末级从动齿轮19,其与末级驱动齿轮18啮合;差速器壳体20,其在外周部安装有末级从动齿轮19,与末级从动齿轮19一体地旋转;以及差动齿轮机构21,其收纳于差速器壳体20。
差速器壳体20设置于输出齿轮16的后方并且设置于比输出齿轮16低的位置。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差速器壳体20的上端20m位于比输出齿轮16的上端16m靠下方的位置,差速器壳体20的下端20n位于比输出齿轮16的下端16n靠下方的位置。
如图6所示,在差速器壳体20的外周部设置有凸缘部20A,末级从动齿轮19通过螺栓50B固定于凸缘部20A。本实施例的差速器壳体20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差动壳体。
如图5所示,差动齿轮机构21具有固定于差速器壳体20的小齿轮轴21A、以及支撑于小齿轮轴21A且旋转自如的一对小齿轮21B和未图示的小齿轮。
差动齿轮机构21具有一对半轴齿轮21C、21D,一对半轴齿轮21C、21D与小齿轮21B和未图示的小齿轮啮合,将从小齿轮21B传来的动力分配到左右的驱动轮22L、22R。
从电动机7通过减速机构12传递到差速器壳体20的动力通过小齿轮21B和未图示的小齿轮传递到半轴齿轮21C、21D,从半轴齿轮21C、21D通过驱动轴23L、23R分配到驱动轮22L、22R。
如图1所示,副车架3通过左侧支撑构件24L和右侧支撑构件24R连结到左侧纵梁2L和右侧纵梁2R。
电动机7通过右侧安装构件41R弹性地支撑于副车架3的右端部,驱动装置8的左壳体10通过左侧安装构件41L弹性地支撑于副车架3的左端部。右壳体11的后部通过后安装构件41B弹性地支撑于副车架3。
由此,动力传动系6悬挂于副车架3,并通过左侧安装构件41L、右侧安装构件41R以及后安装构件41B弹性地支撑于副车架3。此外,右壳体11的下部通过未图示的转矩杆弹性地支撑于未图示的下横梁。
在图2、图6中,在左壳体10的侧壁部10E设置有轴承保持部10F、10G、10H。在图4、图6中,在右壳体11的侧壁部11E设置有轴承保持部11F、11G、11H。
在图6中,差速器壳体20的左端部20a通过轴承28A支撑于轴承保持部10F并且旋转自如。差速器壳体20的右端部20b通过轴承28B支撑于轴承保持部11F并且旋转自如。本实施例的左端部20a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差动壳体的一端部,右端部20b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差动壳体的另一端部。
输入轴14的左端部14a通过轴承28C支撑于轴承保持部10H并且旋转自如。输入轴14的右端部14b侧通过轴承28D支撑于轴承保持部11H并且旋转自如。本实施例的左端部14a构成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轴的一端部,右端部14b构成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轴的另一端部。
输出轴17的左端部17a通过轴承28E支撑于轴承保持部10G并且旋转自如。输出轴17的右端部17b通过轴承28F支撑于轴承保持部11G并且旋转自如。本实施例的左端部17a构成本实用新型的输出轴的一端部,右端部17b构成本实用新型的输出轴的另一端部。
轴承保持部10F、10G、10H从侧壁部10E的内周壁面10e向右壳体11侧(即,右方)以筒状突出。轴承保持部11F、11G、11H从侧壁部11E的内周壁面11e向左壳体10侧(即,左方)以筒状突出。
当俯视车辆1时,轴承28A、28C、28E设置于与输入轴14正交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1假想直线L1上。即,轴承保持部10F、10G、10H以轴承28A、28C、28E位于第1假想直线L1上的方式设置于左壳体10的侧壁部10E。
轴承28B、28D、28F设置于与输入轴14正交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2假想直线L2上,第2假想直线L2与第1假想直线平行地延伸。即,轴承保持部11F、11G、11H以轴承28B、28D、28F位于第2假想直线L2上的方式设置于右壳体11的侧壁部11E。
本实施例的轴承28A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1差动壳体轴承,轴承28B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2差动壳体轴承。轴承28C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1输入轴承,轴承28D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2输入轴承。轴承28E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1输出轴承,轴承28F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2输出轴承。
轴承保持部10F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1差动壳体轴承保持部,轴承保持部11F构成第2差动壳体轴承保持部。轴承保持部10H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1输入轴承保持部,轴承保持部11H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2输入轴承保持部。轴承保持部10G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1输出轴承保持部,轴承保持部11G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2输出轴承保持部。
当俯视车辆1时,将第3假想直线L3设定为通过小齿轮轴21A的中心C1并与第1假想直线L1和第2假想直线L2平行的情况下,末级驱动齿轮18和末级从动齿轮19相对于第3假想直线L3设置于第1假想直线L1侧。
输入齿轮15和输出齿轮16相对于第3假想直线L3设置于第2假想直线L2侧。
凸缘部20A具有安装末级从动齿轮19的安装面20c,安装面20c与第3假想直线L3相对。即,安装面20c与第3假想直线L3在输出轴17的轴向上相对。末级从动齿轮19的右端面19a与第3假想直线L3重叠。
输出齿轮16在输出轴17的轴向上设置于轴承28F与末级驱动齿轮18之间。
如图5所示,在差速器壳体20形成有一对开口部20E(图示出1个)。开口部20E贯通于差速器壳体20的径向,差动齿轮机构21经过开口部20E收纳于差速器壳体20的内部。
开口部20E在输出轴17的轴向上是在轴承28B与末级从动齿轮19之间开口的,开口部20E的开口方向与输出齿轮16的径向相同。
在图2、图3中,在驱动壳体9的底部、即在左壳体10和右壳体11的底部储存有润滑用的油O,末级从动齿轮19的下部和差速器壳体20的下部浸在油O中。
在图3中,输出轴17相对于输入轴14设置于差速器壳体20侧并且设置于比输入轴14高的位置。具体地说,输出轴17的上端17m位于比输入轴14的上端14m靠上方的位置,输出轴17的下端17n位于比输入轴14的下端14n靠上方的位置。
末级从动齿轮19设置成其旋转中心轴C2相对于输出轴17位于与输入轴14相反的一侧。
输入齿轮15、输出齿轮16以及末级驱动齿轮18位于比油O的油面靠上方的位置。
当末级从动齿轮19通过末级驱动齿轮18旋转时,油O会被末级从动齿轮19撩起,沿着上壁10D、11D朝向前壁10A、11A溅落。
在右壳体11设置有收集罐35。收集罐35具备:箱型形状的油储存部36;以及油引导部37,其从油储存部36向后方延伸。
在车辆1高速行驶时等,末级从动齿轮19的旋转速度快,因此被末级从动齿轮19撩起并沿着右壳体11的上壁向前壁11A侧溅落的油的溅落量增加(参照图3的油O1、O2)。由此,暂时储存于收集罐35的油量也增大。
此时,油O的油面较大地降低,因此,末级从动齿轮19的搅拌阻力减少。
另一方面,在车辆1低速行驶时等,与车辆1高速行驶时等相比,末级从动齿轮19的旋转速度较慢,因此被末级从动齿轮19撩起的油的溅落量与车辆1高速行驶时等相比变少。
由此,暂时储存于收集罐35的油量在车辆1高速行驶时等更少。
储存于收集罐35的油经过形成于油储存部36或油引导部37的未图示的油送出孔提供给减速机构12或差动装置13。由此,减速机构12或差动装置13被油润滑。
在图4中,在减速机构12的前方设置有通气室27。通气室27被从侧壁部11E向左壳体10侧(左侧)突出的周壁部29包围。
在周壁部29设置有空气导入孔29a、29b。在通气室27的内部,在侧壁部11E设置有空气排出孔29c。
在周壁部29,通过螺栓50C固定有通气板30(参照图3),通气室27被周壁部29和通气板30包围。
当驱动壳体9的内部的压力上升时,空气会经过空气导入孔29a、29b导入到通气室27,在通气室27的内部空气与油分离。从油分离后的空气经过空气排出孔29c向驱动壳体9的外部排出。由此,能够防止驱动壳体9的内部的压力上升。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8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驱动壳体9具有:轴承保持部10H,其通过轴承28C支撑输入轴14的左端部14a并且使输入轴14旋转自如;以及轴承保持部11H,其通过轴承28D支撑输入轴14的右端部14b并且使输入轴14旋转自如。
驱动壳体9具有:轴承保持部10G,其通过轴承28E支撑输出轴17的左端部17a并且使输出轴17旋转自如;以及轴承保持部11G,其通过轴承28F支撑输出轴17的右端部17b并且使输出轴17旋转自如。
驱动壳体9还具有:轴承保持部10F,其通过轴承28A支撑差速器壳体20的左端部20a并且使差速器壳体20旋转自如;以及轴承保持部11F,其通过轴承28B支撑差速器壳体20的右端部20b并且使差速器壳体20旋转自如。
当俯视车辆1时,轴承28A、28C、28E设置于与输入轴14正交的第1假想直线L1上。
由此,如图3所示,在输入齿轮15与输出齿轮16的啮合所致的斥力F1和末级驱动齿轮18与末级从动齿轮19的啮合所致的斥力F2从轴承28A、28C、28E输入到轴承保持部10F、10G、10H之间的侧壁部11E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在轴承保持部10F、10G、10H之间的侧壁部10E的部位产生的剪切力。
另外,当俯视车辆1时,轴承28B、轴承28D以及轴承28F设置于与输入轴14正交的第2假想直线L2上。
由此,在输入齿轮15与输出齿轮16的啮合所致的斥力F1和末级驱动齿轮18与末级从动齿轮19的啮合所致的斥力F2从轴承28B、28D、28F输入到轴承保持部11F、11G、11H之间的侧壁部11E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在轴承保持部11F、11G、11H之间的侧壁部11E的部位产生的剪切力。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驱动壳体9振动或者变形。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8,末级驱动齿轮18和末级从动齿轮19相对于第3假想直线L3设置于第1假想直线L1侧,输入齿轮15和输出齿轮16相对于第3假想直线L3设置于第2假想直线L2侧。
由此,如图6所示,由于输入齿轮15与输出齿轮16的啮合所致的斥力F1、以及末级驱动齿轮18与末级从动齿轮19的啮合所致的斥力F2,有可能对输出轴17施加俯视时为顺时针的负载F,致使输出轴17轻微地倾斜。
因此,从末级驱动齿轮18施加到末级从动齿轮19的斥力有可能以末级驱动齿轮18与末级从动齿轮19的啮合部为起点向左后方倾斜(参照图6的F3)。
对此,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8,在差速器壳体20的外周部设置有固定末级从动齿轮19的凸缘部20A。凸缘部20A具有安装末级从动齿轮19的安装面20c,安装面20c与第3假想直线L3相对。
由此,当从末级驱动齿轮18施加到末级从动齿轮19的斥力向左后方倾斜时,能够通过凸缘部20A的安装面20c的整体来分散地承受施加于末级从动齿轮19的轴向的负载的成分。
因此,能够防止从末级驱动齿轮18施加于末级从动齿轮19的斥力的倾斜所致的偏心负载从差速器壳体20施加于轴承保持部10F和轴承保持部11F,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驱动壳体9振动或者变形。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8,输出齿轮16在输出轴17的轴向上设置于轴承28F与末级驱动齿轮18之间,差速器壳体20在输出轴17的轴向上具有在轴承28A与末级从动齿轮19之间开口的开口部20E。
由此,当俯视车辆1时,能够将轴承28A、轴承28C以及轴承28E设置在与输入轴14正交的第1假想直线L1上,并且能够将轴承28B、轴承28D以及轴承28F设置在与输入轴14正交的第2假想直线L2上。
另外,差速器壳体20的开口部20E的开口方向与输出齿轮16的径向相同。
由此,当从收集罐35提供给输出齿轮16的油与输出齿轮16发生了碰撞时,能够通过输出齿轮16使油向后方溅落并经过开口部20E提供给差动齿轮机构21。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差动齿轮机构21的润滑性能。
具体地说,在车辆1低速行驶时,末级从动齿轮19以低速旋转,因此被末级从动齿轮19撩起的油O的量少,油O的油面高。由此,储存于驱动壳体9的底部的油O经过开口部20E提供给差动齿轮机构21。
另一方面,在车辆1高速行驶时等,末级从动齿轮19以高速旋转,因此被末级从动齿轮19撩起的油的量变多,油O的油面与车辆1低速行驶时相比降低。
由此,有时无法将车辆1前倾时等能够对差动齿轮机构21充分地进行润滑的量的油经过开口部20E提供给差动齿轮机构21。
对此,如果使储存于驱动壳体9的油的量增大,则能够在车辆1低速行驶时将油经过开口部20E提供给差动齿轮机构21。然而,如果使油的量增大,则末级从动齿轮19的搅拌阻力会进一步增大。
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8在车辆1高速行驶时等通过使被末级从动齿轮19撩起并暂时储存于收集罐35的油与输出齿轮16碰撞而使其向后方溅落,能够将该油经过开口部20E提供给差动齿轮机构21。
因此,即使不增大在驱动壳体9中储存的油的量,也能够对差动齿轮机构21可靠地进行润滑,能够防止发生小齿轮21B与半轴齿轮21C、21D发生卡住。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8,输出轴17相对于输入轴14设置于差速器壳体20侧并且设置于比输入轴14高的位置,末级从动齿轮19设置成其旋转中心轴C2相对于输出轴17位于与输入轴14相反的一侧。
而且,输入齿轮15、输出齿轮16以及末级驱动齿轮18设置于比油O的油面靠上方的位置。
由此,能够防止输入齿轮15、输出齿轮16以及末级驱动齿轮18浸在油O中。因此,能够减少输入齿轮15、输出齿轮16以及末级驱动齿轮18的搅拌阻力,能够减少电动机7的功耗。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8,末级从动齿轮19的右端面19a与第3假想直线L3重叠,因此能够在输出轴17的轴向上使末级从动齿轮19接近第2假想直线L2。
因此,能够在平行的第1假想直线L1上和第2假想直线L2上高效地排列设置轴承28A、28C、28E和轴承28B、轴承28D、轴承28F。因此,能够缩短驱动壳体9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能够实现驱动装置8的小型化。
虽然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很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地加以变更。旨在将所有这种修改和等价物包含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具备:
减速机构,其具有:输入齿轮;输入轴,其接受动力源传来的动力;输出轴,其具有与上述输入齿轮啮合的输出齿轮,并设置为与上述输入轴平行;以及末级驱动齿轮,其设置于上述输出轴;
差动装置,其具有:差动齿轮机构;差动壳体,其收纳上述差动齿轮机构;以及末级从动齿轮,其安装于上述差动壳体的外周部并与上述末级驱动齿轮啮合,将从上述末级驱动齿轮输出的动力分配到左右的驱动轮;以及
驱动壳体,其收纳上述减速机构和上述差动装置,
上述驱动壳体具备:
第1输入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1输入轴承支撑上述输入轴的一端部并且使上述输入轴旋转自如;
第2输入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2输入轴承支撑上述输入轴的另一端部并且使上述输入轴旋转自如;
第1输出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1输出轴承支撑上述输出轴的一端部并且使上述输出轴旋转自如;
第2输出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2输出轴承支撑上述输出轴的另一端部并且使上述输出轴旋转自如;
第1差动壳体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1差动壳体轴承支撑上述差动壳体的一端部并且使上述差动壳体旋转自如;以及
第2差动壳体轴承保持部,其通过第2差动壳体轴承支撑上述差动壳体的另一端部并且使上述差动壳体旋转自如,
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当俯视车辆时,上述第1输入轴承、上述第1输出轴承以及上述第1差动壳体轴承设置于与上述输入轴正交的第1假想直线上,
上述第2输入轴承、上述第2输出轴承以及上述第2差动壳体轴承设置于与上述第1假想直线平行的第2假想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差动齿轮机构构成为包含:小齿轮轴,其固定于上述差动壳体;一对小齿轮,其支撑于上述小齿轮轴并且旋转自如;以及一对半轴齿轮,其与上述小齿轮啮合,将从上述小齿轮传来的动力分配到左右的驱动轮,
当俯视车辆时,将第3假想直线设定为通过上述小齿轮轴的中心并与上述第1假想直线和上述第2假想直线平行的情况下,上述末级驱动齿轮和上述末级从动齿轮相对于上述第3假想直线设置于上述第1假想直线侧,
上述输入齿轮和上述输出齿轮相对于上述第3假想直线设置于上述第2假想直线侧,
在上述差动壳体的外周部设置有固定上述末级从动齿轮的凸缘部,
上述凸缘部具有安装上述末级从动齿轮的安装面,上述安装面与上述第3假想直线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差动壳体设置于上述输出齿轮的后侧并且设置于比上述输出齿轮低的位置,
上述输出齿轮在上述输出轴的轴向上设置于上述第2输出轴承与上述末级驱动齿轮之间,
上述差动壳体在上述输出轴的轴向上具有在上述第2差动壳体轴承与上述末级从动齿轮之间开口的开口部,
上述开口部的开口方向与上述输出齿轮的径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差动壳体设置于上述输出齿轮的后侧并且设置于比上述输出齿轮低的位置,
上述输出齿轮在上述输出轴的轴向上设置于上述第2输出轴承与上述末级驱动齿轮之间,
上述差动壳体在上述输出轴的轴向上具有在上述第2差动壳体轴承与上述末级从动齿轮之间开口的开口部,
上述开口部的开口方向与上述输出齿轮的径向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驱动壳体的底部储存有油,
上述输出轴相对于上述输入轴设置于上述差动壳体侧并且设置于比上述输入轴高的位置,
上述末级从动齿轮设置成其旋转中心轴相对于上述输出轴位于与上述输入轴相反的一侧,
上述输入齿轮、上述输出齿轮以及上述末级驱动齿轮位于比上述油的油面靠上方的位置。
CN202020566161.8U 2019-05-14 2020-04-16 车辆用驱动装置 Active CN21220304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1040 2019-05-14
JP2019091040A JP2020186764A (ja) 2019-05-14 2019-05-14 車両用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03046U true CN212203046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222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66161.8U Active CN212203046U (zh) 2019-05-14 2020-04-16 车辆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86764A (zh)
CN (1) CN212203046U (zh)
FR (1) FR3096106B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59064B2 (ja) * 2002-08-02 2009-04-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軸支持機構
JP2019056393A (ja) * 2017-09-20 2019-04-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86764A (ja) 2020-11-19
FR3096106B1 (fr) 2023-05-12
FR3096106A1 (fr) 2020-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67491B2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する自動車
JP5738240B2 (ja) 減速機の潤滑構造
CN111486221B (zh) 车辆用传动装置
JP6551389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潤滑構造
CN112020618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2005201316A (ja) 車軸駆動装置
JP2007032797A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する自動車
JP2019158118A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7259533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212203053U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WO2019244564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16892607A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
CN212203046U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212155738U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WO2020110417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20186765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212131243U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7312036B2 (ja) トランスアクスル
JP2020186766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EP4403801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power unit equipped with same
JP6152363B2 (ja) 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03363077A (zh) 水田作业车及作业车用的车轴箱
JP2013060978A (ja) 終減速装置の潤滑構造
CN118575023A (zh) 左右轮驱动装置
CN111828598A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