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20984U - 薄片穿孔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穿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20984U
CN212020984U CN202020150747.6U CN202020150747U CN212020984U CN 212020984 U CN212020984 U CN 212020984U CN 202020150747 U CN202020150747 U CN 202020150747U CN 212020984 U CN212020984 U CN 2120209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box
punching
opening
cover member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5074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镰田贵美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209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2098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5/00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and controlling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5/007Control means comprising cameras, vision or image process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5/00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and controlling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5/20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and controlling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with interrelated action between the cutting member and work f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7/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7/06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or delivering work of other than sheet, web, or filamentary form
    • B26D7/0683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or delivering work of other than sheet, web, or filamentary form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ongat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7/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7/18Means for removing cut-out material or waste
    • B26D7/1845Means for removing cut-out material or waste by non mechanical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F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F1/00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Apparatus therefor
    • B26F1/0092Perforat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Details Of Cutting Devices (AREA)
  • Perforating,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薄片穿孔装置。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具有打孔单元、集尘箱、盖部件和静电单元。打孔单元在由图像处理装置处理后的薄片上形成打孔。集尘箱配置在打孔单元的下方,在上部具有开口,并且相对于壳体可拆卸。盖部件安装于集尘箱。盖部件在封闭开口的关闭状态和打开开口的打开状态之间移位。盖部件在打开状态下将从打孔单元落下的打孔屑引导至开口。静电单元使下落到盖部件的打孔屑的静电减弱。通过本实用新型,使打孔屑的静电减弱,薄片穿孔装置可以回收大量的打孔屑。

Description

薄片穿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薄片穿孔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薄片穿孔装置从而在由图像处理装置处理后的薄片上形成打孔。随着打孔的形成而产生的打孔屑被回收至集尘箱中。当打孔屑带有静电时,由于打孔屑相互排斥,打孔屑的体积增大。因此,与打孔屑不带静电的情况相比,可回收的打孔屑的量减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回收大量打孔屑的薄片穿孔装置。
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具有:打孔单元,其在由图像处理装置处理后的薄片上形成打孔;集尘箱,其配置在打孔单元的下方,在上部具有开口,并且相对于壳体可拆卸;盖部件,其安装于所述集尘箱,在封闭所述开口的关闭状态和打开所述开口的打开状态之间移位,并在所述打开状态下将从所述打孔单元落下的打孔屑引导至所述开口;以及静电单元,其使下落到所述盖部件的打孔屑的静电减弱。
通过本实用新型,使打孔屑的静电减弱,薄片穿孔装置可以回收大量的打孔屑。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打孔单元、集尘箱以及壳体主体的主视图;
图4是集尘箱的立体图;
图5是说明开闭装置的动作的第一说明图;
图6是说明开闭装置的动作的第二说明图;
图7是说明开闭装置的动作的第三说明图;
图8是壳体的立体图;
图9是说明开闭单元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0是收容传感器和控制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11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片穿孔装置中的集尘箱的说明图;
图12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中的开闭单元的动作的第一说明图;
图13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中的开闭单元的动作的第二说明图;
图14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中的开闭单元的动作的第三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具有打孔单元、集尘箱、盖部件和静电减弱单元。打孔单元在由图像处理装置处理后的薄片上形成打孔。集尘箱配置在打孔单元的下方,在上部具有开口,并且相对于壳体可拆卸。盖部件安装于集尘箱。盖部件在封闭开口的关闭状态和打开开口的打开状态之间移位。盖部件在打开状态下将从打孔单元落下的打孔屑引导至开口。静电减弱单元使下落到盖部件的打孔屑的静电减弱。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中,对X方向、Y方向和Z方向进行如下定义。Z方向是薄片穿孔装置的高度方向,+Z方向是上方向。Y方向是薄片穿孔装置的深度方向。集尘箱的随着集尘箱的状态从抽出状态变为收容状态的移动方向为+Y方向(第一方向)。集尘箱的随着集尘箱的状态从收容状态变为抽出状态的移动方向为-Y方向(第二方向)。X方向是薄片穿孔装置的宽度方向。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彼此正交。
(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的主视图。
薄片穿孔装置10在X方向上配置于图像处理装置2和后处理装置1之间。图像处理装置2对薄片执行图像形成和图像消色等处理。薄片穿孔装置10在薄片上形成打孔。后处理装置1对薄片执行分类和装订等后处理。薄片从图像处理装置2通过薄片穿孔装置10被输送到后处理装置1。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的立体图。
薄片穿孔装置10具有打孔单元罩13、集尘箱20、主体罩11和前罩12。
打孔单元罩13覆盖打孔单元的周围。打孔单元在薄片S上形成打孔。打孔单元将在后面描述。
集尘箱20回收由于形成打孔而产生的打孔屑。集尘箱20将在后面描述。
主体罩11覆盖收容集尘箱20的壳体的周围。壳体将在后面描述。
前罩12配置于集尘箱20的-Y方向。前罩12在-Z方向的端部与主体罩11铰接。前罩12相对于主体罩11可以开闭。在前罩12打开的状态下,集尘箱20可以从薄片穿孔装置10抽出和向薄片穿孔装置10内装入。薄片穿孔装置10具有检测前罩12的打开状态的前罩传感器(未图示)。当前罩传感器检测到前罩12的打开状态时,禁止由打孔单元执行的打孔处理。
图3是打孔单元、集尘箱和壳体主体的主视图。
薄片穿孔装置10具有打孔单元15、集尘箱20和具有壳体主体41的壳体40。
打孔单元15配置于薄片穿孔装置10的+Z方向。打孔单元15具有用于在薄片S上形成打孔的打孔器16。通过形成打孔而产生的打孔屑向打孔单元15的-Z方向下落。
集尘箱20设置在打孔单元15的下方。
图4是集尘箱的立体图。集尘箱20包括箱主体21、把手22、盖部件25和开闭装置31。
箱主体21由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等形成。箱主体21形成为在Y方向上延伸的长方体状。箱主体21在+Z方向上具有开口24。开口24形成为在Y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
箱主体21具有盛满检测孔29。盛满检测孔29形成在箱主体21的+X方向的侧壁21s中。盛满检测孔29形成于侧壁21s的+Z方向。
把手22从箱主体21的-Y方向的侧壁向-Y方向延伸。把手22被薄片穿孔装置10的使用者所把持。使用者把持把手22并将集尘箱20相对于壳体抽出和装入。
盖部件25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例如,盖部件25由金属材料或导电性高分子材料等形成。盖部件25形成为沿Y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盖部件25的外形与箱主体21的开口24的外形相同。盖部件25的-Z方向和+X方向的端部是第一端部25a。盖部件25的+Z方向和-X方向的端部是第二端部25b。盖部件25形成为第二端部25b的厚度比第一端部25a的厚度厚。盖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通过铰链26与箱主体21的侧壁21s的+Z方向的端部连接。盖部件25的第二端部25b可绕Y方向转动。盖部件25可以在封闭箱主体21的开口24的关闭状态和打开箱主体21的开口24的打开状态之间移位。
图5是说明开闭装置的动作的第一说明图。同样地,图6是第二说明图,图7是第三说明图。图5、图6和图7是在开闭装置31的位置处纵剖的集尘箱20的主视剖视图。图5示出了盖部件25的关闭状态,图7示出了盖部件25的打开状态。
如图6所示,开闭装置31打开和关闭盖部件25。开闭装置31具有长孔28、操作部34、上推部35、连结部32和绳部38。
长孔28贯穿箱主体21的+X方向的侧壁21s而形成。长孔28形成于侧壁21s的+Y方向的端部。长孔28在Z方向上从侧壁21s的-Z方向的端部延伸到+Z方向的端部。
操作部34形成为按钮状。操作部34配置于箱主体21的长孔28的+X方向。操作部34的Y方向的宽度大于长孔28的Y方向的宽度。
上推部35形成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棒状或板状等。上推部35配置于箱主体21的长孔28的-X方向。上推部35的Y方向的宽度大于长孔28的Y方向的宽度。上推部35的-Z方向的端部配置于操作部34的-X方向。
连结部32在X方向上配置在操作部34和上推部35之间,并且连结两者。连结部32设置在箱主体21的长孔28的内侧。由此,操作部34、上推部35和连结部32成为一体并可以沿着长孔28在Z方向上移动。
绳部38由具有弹性的橡胶绳等形成。绳部38的-Z方向的端部与上推部35的+Z方向的端部连接。绳部38的+Z方向的端部与盖部件25的第二端部25b连接。
对盖部件25的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移位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盖部件25处于关闭状态下,操作部34配置于长孔28的-Z方向的端部。此时,上推部35的+Z方向的端部不与盖部件25抵接。
如图6所示,操作部34沿着长孔28向+Z方向移动。上推部35的+Z方向的端部上推盖部件25。盖部件25的第二端部25b沿+R方向转动。
如图7所示,操作部34移动到长孔28的+Z方向的端部。盖部件25的第二端部25b的厚度比第一端部25a的厚度厚。盖部件25由于自重而倾倒至箱主体21的侧壁21s的+X方向。如后文所描述的,盖部件25的倾倒通过与壳体主体41的伸出部45抵接而被限制。由此,盖部件25成为打开状态。
对盖部件25的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移位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操作部34沿着长孔28向-Z方向移动。上推部35的+Z方向的端部与盖部件25的第二端部25b通过绳部38连结。当上推部35向-Z方向移动时,盖部件25的第二端部25b通过绳部38的张力向-R方向转动。当盖部件25转动到箱主体21的侧壁21s的-X方向时,盖部件25通过自重向-R方向转动。
如图5所示,操作部34移动到长孔28的-Z方向的端部。盖部件25的第二端部25b与箱主体21抵接,从而盖部件25的转动停止。由此,盖部件25成为关闭状态。
图8是壳体的立体图。图8中示出了集尘箱20被收容在壳体40中的收容状态。图8中省略了对集尘箱20的盖部件25的记载。
壳体40具有壳体主体41、前板部48、后板部49、以及槽形成部件50(参照图3)。壳体主体41、前板部48以及后板部49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等形成。
壳体主体41在Y方向上延伸。壳体主体41的与Y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是大致U字形。壳体主体41覆盖集尘箱20的+X方向、-X方向和-Z方向。壳体主体41的-Y方向的端部与前板部48连接。壳体主体41的+Y方向的端部与后板部49连接。
壳体主体41具有盛满传感器43。例如,盛满传感器43是光学传感器。盛满传感器43检测入射到集尘箱20的盛满检测孔29并穿过集尘箱20的光。当集尘箱20中盛满打孔屑时,入射到盛满检测孔29的光被打孔屑阻断。由此,盛满传感器43检测到集尘箱20中盛满打孔屑。
前板部48配置在壳体主体41的-Y方向。前板部48具有与壳体主体41的内侧连通的开口部48w。集尘箱20通过开口部48w相对于壳体主体41抽出和装入。集尘箱20相对于壳体40的壳体主体41可拆卸。
后板部49配置于壳体主体41的+Y方向。后板部49覆盖集尘箱20的+Y方向。前板部48和后板部49中的至少一个经由例如后处理装置1等的其他部件接地。
如图3所示,壳体主体41具有伸出部45。伸出部45形成在壳体主体41的Y方向的大致整个长度上。伸出部45从壳体主体41的+X方向的侧壁41s的+Z方向的端部向-X方向突出。
集尘箱20的盖部件25在打开状态下与伸出部45抵接。盖部件25的倾倒通过与伸出部45抵接而被限制。盖部件25在打开状态下以与Z方向和X方向交叉的状态配置。即,盖部件25以朝向集尘箱20的开口24倾斜的状态配置。盖部件25在打开状态下配置于打孔单元15的-Z方向。通过形成并配置具有伸出部45的壳体主体41,以实现盖部件25的这样的配置。
盖部件25和壳体40作为静电减弱单元(即静电单元)40E发挥作用。盖部件25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等形成。盖部件25在打开状态下与壳体主体41的伸出部45抵接。壳体主体41、前板部48和后板部49也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等形成。前板部48和后板部49中的至少一个接地。由此,盖部件25在打开状态下接地。伸出部45是将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盖部件25与接地的壳体40导电连接的连接部。
薄片穿孔装置10在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上形成打孔。在图像形成过程中,薄片带有静电。随着打孔的形成而产生的打孔屑带有静电。打孔屑当如箭头18所示从打孔单元15下落时,与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盖部件25接触。由于盖部件25接地,因此打孔屑的静电减弱或消失。盖部件25以朝向集尘箱20的开口24倾斜的状态配置。因此,打孔屑被引导向集尘箱20的开口24并被回收至集尘箱20中。由于打孔屑的静电减弱,打孔屑不彼此排斥。打孔屑在集尘箱20的底面上重叠堆积。因此,大量的打孔屑被回收至集尘箱20中。此外,由于打孔屑的静电减弱,因此抑制了打孔屑向集尘箱20的侧壁的附着。由此,抑制了由于打孔屑的附着而导致的盛满检测孔29的堵塞。因此,抑制了盛满传感器43的错误检测。
图3所示的槽形成部件50由树脂材料等形成。槽形成部件50配置于壳体主体41的+X方向的侧壁41s与集尘箱20之间。槽形成部件50的Y方向和Z方向的尺寸与壳体主体41和集尘箱20的尺寸相等。在槽形成部件50的-X方向的表面上形成有槽部54。盖部件25的开闭单元30由设置于壳体40的槽部54和设置于集尘箱20的开闭装置31构成。
图9是说明开闭单元的动作的说明图,并且是壳体主体41和集尘箱20的立体图。图9中示出了从壳体主体41将集尘箱20抽出的抽出状态。
槽部54在与Y方向交叉的P方向(第三方向)上延伸。槽部54从槽形成部件50的-Y方向和-Z方向的端部到+Y方向和+Z方向的端部直线状延伸。槽部54相对于Y方向和Z方向倾斜。槽部54的Z方向的宽度大于集尘箱20的操作部34的Z方向的宽度。槽部54的X方向的深度大于操作部34的X方向的高度。
对集尘箱的状态从抽出状态向收容状态的变化进行说明。
在集尘箱20处于抽出状态下,盖部件25处于关闭状态。如图5所示,操作部34配置于长孔28的-Z方向的端部。当集尘箱20向+Y方向移动(第一移动)并插入壳体主体41内时,操作部34进入槽部54。随着集尘箱20向+Y方向移动,操作部34沿着槽部54向+Z方向移动。当集尘箱20移动到壳体主体41的+Y方向的端部时,集尘箱20成为收容状态。此时,操作部34移动到长孔28的+Z方向的端部。由此,如图7所示,盖部件25成为打开状态。
因此,随着集尘箱20的状态从抽出状态变为收容状态,开闭单元30使盖部件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移位。
对集尘箱的状态从收容状态向抽出状态的变化进行说明。
当集尘箱20从收容状态向-Y方向移动(第二移动)时,操作部34沿着槽部54向-Z方向移动。当集尘箱20从壳体主体41向-Y方向脱离时,集尘箱20成为抽出状态。此时,操作部34配置于长孔的-Z方向的端部。由此,如图5所示,盖部件25成为关闭状态。
因此,随着集尘箱20的状态从收容状态变为抽出状态,开闭单元30使盖部件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位。
图10是说明收容传感器和控制部的说明图。
收容传感器60检测集尘箱20的收容状态。例如,收容传感器60是接触式传感器。收容传感器60固定在壳体40的后板部49的+Y方向的表面上。收容传感器60的接触部64穿过后板部49的传感器孔向-Y方向延伸,并配置在槽部54的内侧。在集尘箱20处于收容状态下,操作部34配置于槽部54的+Y方向的端部。通过该操作部34与收容传感器60的接触部64接触,收容传感器60检测到集尘箱20的收容状态。收容传感器60将收容状态的检测信号发送到控制部70。
薄片穿孔装置10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71、存储器72、以及辅助存储装置73等。辅助存储装置73使用磁性硬盘装置、半导体存储装置等存储装置而构成。辅助存储装置73存储信息。CPU71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器72和辅助存储装置73的程序而作为控制部70发挥作用。控制部70控制薄片穿孔装置10的各部的动作。
当从收容传感器60接收到检测信号时,控制部70允许打孔单元15执行打孔处理。当未从收容传感器60接收到检测信号时,控制部70禁止打孔单元15执行打孔处理。即,收容传感器60作为联锁开关发挥作用。由此,当集尘箱20安装未完成时,打孔单元15的动作被禁止。因此,抑制了打孔屑散落而不被回收至集尘箱20中。
如以上述详细描述的,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10具有打孔单元15、集尘箱20、盖部件25、以及静电减弱单元40E。打孔单元15在由图像处理装置2处理后的薄片S上形成打孔。集尘箱20的状态可以在收容于壳体40的收容状态和从壳体40抽出的抽出状态之间变化。集尘箱20在上部具有开口24。盖部件25安装于集尘箱20。盖部件25可以在封闭开口24的关闭状态和打开开口24的打开状态之间移位。盖部件25在打开状态下配置于打孔单元15的下方。盖部件25在打开状态下将从打孔单元15下落的打孔屑引导至开口24。静电减弱单元40E使下落至盖部件25的打孔屑的静电减弱。
由于将盖部件25安装于集尘箱20,因此抑制了被回收的打孔屑飞散。由于从打孔单元15下落的打孔屑被引导至开口24,因此可以有效地回收打孔屑。由于盖部件25将打孔屑引导至开口24,因此不需要新设引导部件,从而抑制了装置成本的增加。由于具有使打孔屑的静电减弱的静电减弱单元40E,静电减弱后的打孔屑被回收至集尘箱20中。由于打孔屑的静电减弱,因此打孔屑不彼此排斥。打孔屑在集尘箱20的底面上重叠堆积。因此,大量的打孔屑被回收至集尘箱20中。
盖部件25由导电性材料形成。静电减弱单元40E具有伸出部45,所述伸出部45使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盖部件25与接地的壳体40导电连接。
静电减弱单元40E使用盖部件25和壳体40来使打孔屑的静电减弱。因此,抑制了装置成本的增加。
薄片穿孔装置10具有开闭单元30。随着集尘箱20的第一移动,开闭单元30使盖部件25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移位。第一移动是集尘箱20的状态从抽出状态变为收容状态时的朝向+Y方向的移动。随着集尘箱20的第二移动,开闭单元30使盖部件25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位。第二移动是集尘箱20的状态从收容状态变为抽出状态时的朝向-Y方向的移动。
由此,在集尘箱20处于收容状态时,盖部件25成为打开状态。因此,打孔屑被回收在集尘箱20中。此外,在集尘箱20处于抽出状态时,盖部件25成为关闭状态。因此,抑制了回收至集尘箱20中的打孔屑飞散。
开闭单元30具有槽部54和开闭装置31。槽部54形成于壳体40,并且在与Y方向交叉的P方向上延伸。开闭装置31设置在集尘箱20上,并且相对于集尘箱20可移动。开闭装置31具有操作部34,所述操作部34随着集尘箱20的第一移动和第二移动在槽部54的内部沿着槽部54移动。开闭装置31使盖部件25与操作部34联动地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移位。
开闭装置31具有上推部35,所述上推部35随着集尘箱20的第一移动向+Z方向移动并上推盖部件25。
开闭装置31具有绳部38,所述绳部38随着集尘箱20的第二移动下拉盖部件25。
由此,随着集尘箱20的第一移动和第二移动,盖部件25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机械地移位。因此,不需要电动机构,从而抑制了装置成本的增加。
盖部件25形成为,与安装于集尘箱20的第一端部25a的厚度相比,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25b的厚度更厚。
由此,促进了由于盖部件25的自重而产生的向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转移。
薄片穿孔装置10具有收容传感器60和控制部70。收容传感器60检测集尘箱20的收容状态。当收容传感器60未检测到收容状态时,控制部70禁止打孔单元15的动作。
由此,当集尘箱20未完全安装时,打孔单元15的动作被禁止。因此,抑制了打孔屑飞散而不被回收至集尘箱20中。
图11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片穿孔装置中的集尘箱的说明图。图11是集尘箱20的主视剖视图的一部分。图11中示出了盖部件25的打开状态。省略变形例的薄片穿孔装置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变形例的集尘箱20具有静电减弱薄片125。静电减弱薄片125通过将导电性物质掺入纺织物等基材中而形成。通过调节导电性物质的含量来调节静电减弱薄片125的电阻值。静电减弱薄片125安装在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盖部件25的+Z方向的表面上。静电减弱薄片125的尺寸与盖部件25的尺寸相同。
静电减弱薄片125作为静电减弱单元40E(参照图3)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当带有静电的打孔屑下落到静电减弱薄片125上时,电流从打孔屑通过静电减弱薄片125流到盖部件25。由此,打孔屑的静电减弱或消失。打孔屑沿静电减弱薄片125的表面滑落并被回收至集尘箱20中。
变形例的集尘箱20在盖部件25上具有突部145。突部145与盖部件25一体地形成。突部145形成在打开状态下的盖部件25的-Z方向的表面上。突部145形成在盖部件25的Y方向的整个长度上。
突部145作为静电减弱单元40E的一部分发挥作用。突部145是使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盖部件25与接地的壳体40导电连接的连接部。在盖部件25处于打开状态下,盖部件25的突部145与壳体主体41的伸出部45接触。突部145的-Z方向的表面与伸出部45的+Z方向的表面面接触。由此,盖部件25和伸出部45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接触部分的电阻减小。因此,电流容易从打孔屑通过盖部件25流到伸出部45,从而促进打孔屑的静电的减弱。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进行说明。
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上推部,第二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具有凸轮部。省略第二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图12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薄片穿孔装置中开闭单元的动作的第一说明图。同样地,图13是第二说明图,图14是第三说明图。
如图12所示,开闭装置231具有凸轮部235、转动轴232、连结部233、操作部234、以及绳部(未图示)。
凸轮部235形成为椭圆形的板状。凸轮部235以与集尘箱20的+X方向的侧壁21s平行的方式设置于侧壁21s的-X方向。凸轮部235的长轴方向的第一端部E1通过绳部与盖部件25连结。
转动轴232固定于凸轮部235。转动轴232配置于凸轮部235的短轴方向的中央部并且靠近长轴方向的第二端部E2。转动轴232插入侧壁21s的贯通孔并被可转动地支承。侧壁21s的贯通孔相对于侧壁21s的Z方向的中央部形成在+Z方向。转动轴232向侧壁21s的+X方向延伸。
连结部233形成为短板状,并且配置于侧壁21s的+X方向。转动轴232固定在连结部233的第一端部的-X方向的表面上。连结部233与凸轮部235的长轴方向平行地延伸。连结部233的第二端部配置为比转动轴232更靠近长轴方向的第二端部E2。操作部234固定在连结部233的第二端部的+X方向的表面上。
槽部254从槽形成部件50的-Y方向的端部和+Z方向的端部延伸到+Y方向的端部和Z方向的中央部。即,槽部254形成于槽形成部件50的上半部。
第二实施方式的开闭单元230由槽部254和开闭装置231构成。
对集尘箱20的状态从抽出状态向收容状态的变化和盖部件25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移位进行说明。
图12中示出了集尘箱20从抽出状态稍微插入到壳体主体41的状态。在抽出状态下,操作部234配置于转动轴232的+Z方向。凸轮部235的第二端部E2配置于转动轴232的+Z方向,并且第一端部E1配置于转动轴232的-Z方向。由于转动轴232和第二端部E2之间的距离短,因此第二端部E2不与盖部件25抵接。因此,在集尘箱20处于抽出状态下,盖部件25处于关闭状态。当集尘箱20向+Y方向移动(第一移动)并插入壳体主体41时,操作部234进入槽部254。
如图13所示,随着集尘箱20向+Y方向移动,操作部234沿着槽部254向-Z方向移动。此时,连结部233、转动轴232以及凸轮部235形成为一体并沿+T方向转动。由此,凸轮部235的第二端部E2配置于转动轴232的+Y方向,并且第一端部E1配置于转动轴232的-Y方向。
图14中示出了集尘箱20的收容状态。在收容状态下,操作部234配置于转动轴232的-Z方向。凸轮部235的第二端部E2配置于转动轴232的-Z方向,并且第一端部E1配置于转动轴232的+Z方向。由于转动轴232和第一端部E1之间的距离长,第一端部E1上推盖部件25。因此,在集尘箱20处于收容状态下,盖部件25成为打开状态。
这样,随着集尘箱20的状态从抽出状态变为收容状态,开闭单元230使盖部件25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移位。
对集尘箱20的状态从收容状态向抽出状态的变化以及盖部件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移位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当集尘箱20从收容状态向-Y方向移动(第二移动)时,操作部234沿着槽部254向+Z方向移动。此时,连结部233、转动轴232和凸轮部235成为一体并沿-T方向转动。凸轮部235的第一端部E1向-Z方向移动。凸轮部235的第一端部E1通过绳部与盖部件25连结。盖部件25由于绳部的张力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位。
这样,随着集尘箱20的状态从收容状态变为抽出状态,开闭单元230使盖部件25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位。
如上所述,开闭装置231具有凸轮部235,所述凸轮部235随着集尘箱20的第一移动转动并上推盖部件25。由此,随着集尘箱20的第一移动,盖部件25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机械地移位,因此,不需要电动机构,从而抑制了装置成本的增加。
实施方式的盖部件25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另一方面,盖部件25也可以仅表面由导电性材料形成。
实施方式的盖部件25在打开状态下通过与壳体40接触来接地。另一方面,盖部件25也可以在打开状态下通过与其他部件接触来接地。
实施方式的收容传感器60的接触部64通过与操作部34接触来检测集尘箱20的收容状态。另一方面,收容传感器60的接触部64也可以通过与集尘箱20的其他部分接触来检测收容状态。
根据上述至少一个实施方式,通过具有使下落到盖部件25的打孔屑的静电减弱的静电减弱单元40E,薄片穿孔装置10可以回收大量的打孔屑。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薄片穿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打孔单元,其在由图像处理装置处理后的薄片上形成打孔;
集尘箱,其配置在打孔单元的下方,在上部具有开口,并且相对于壳体可拆卸;
盖部件,其安装于所述集尘箱,在封闭所述开口的关闭状态和打开所述开口的打开状态之间移位,并在所述打开状态下将从所述打孔单元落下的打孔屑引导至所述开口;以及
静电单元,其使下落到所述盖部件的打孔屑的静电减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穿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
所述静电单元具有连接部,其将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所述盖部件与接地的所述壳体导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穿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单元包括安装于所述盖部件的静电减弱薄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穿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开闭单元,其随着所述集尘箱的第一移动使所述盖部件从所述关闭状态向所述打开状态移位,并且随着所述集尘箱的第二移动使所述盖部件从所述打开状态向所述关闭状态移位,其中,所述第一移动是所述集尘箱的状态从从所述壳体抽出的抽出状态变为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收容状态时的朝向第一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二移动是所述集尘箱的状态从所述收容状态变为所述抽出状态时的朝向第二方向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片穿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单元具有槽部,其形成于所述壳体,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延伸;以及开闭装置,其设置于所述集尘箱并相对于所述集尘箱可移动,具有随着所述集尘箱的所述第一移动和所述第二移动在所述槽部的内部沿着所述槽部移动的操作部,所述开闭装置使所述盖部件与所述操作部联动地在所述关闭状态和所述打开状态之间移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穿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装置具有上推部,其随着所述集尘箱的所述第一移动向上移动并上推所述盖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穿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装置具有凸轮部,其随着所述集尘箱的所述第一移动转动并上推所述盖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穿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装置具有绳部,其随着所述集尘箱的所述第二移动下拉所述盖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穿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形成为,相比于安装于所述集尘箱的第一端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的厚度更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穿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收容传感器,其检测所述集尘箱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收容状态;以及
控制部,其当所述收容传感器未检测到所述收容状态时,禁止所述打孔单元的动作。
CN202020150747.6U 2019-03-14 2020-02-03 薄片穿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0209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353,488 2019-03-14
US16/353,488 US20200290231A1 (en) 2019-03-14 2019-03-14 Sheet perforating apparatu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20984U true CN212020984U (zh) 2020-11-27

Family

ID=72424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5074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020984U (zh) 2019-03-14 2020-02-03 薄片穿孔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20200290231A1 (zh)
CN (1) CN21202098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36859A (zh) * 2020-11-18 2021-03-23 华传锦 一种pcb板生产用边缘打孔装置
CN114054802B (zh) * 2021-11-12 2022-08-26 江西远大保险设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安装的无轨底架表面打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28992B1 (en) * 2002-01-14 2004-05-04 John Rogers Retractable door system
US7735402B2 (en) 2006-06-22 2010-06-1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unching apparatus
JP5117728B2 (ja) 2007-01-11 2013-0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方法
US20100143015A1 (en) 2008-12-09 2010-06-10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5578964B2 (ja) 2010-06-29 2014-08-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395038B2 (ja) 2014-09-29 2018-09-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穿孔装置、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16228B2 (ja) 2017-07-03 2022-02-04 株式会社東芝 シート穿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22075A1 (en) 2021-04-29
US11577419B2 (en) 2023-02-14
US20200290231A1 (en) 2020-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20984U (zh) 薄片穿孔装置
JP2005066816A (ja) 穿孔装置、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591211B2 (en) Cutting apparatus
JP63803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176426B2 (en)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513442B2 (ja) ステープラーのステープル脚切断屑処理装置
US8265519B2 (en) Lid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1345566A (ja) 電子機器装置の安全装置
JP2005131019A (ja) ペーパーホルダー
JP3217635U7 (zh)
JP3635863B2 (ja) 印字装置
JP2015036132A (ja) シュレッダ
JP4548178B2 (ja) ステープル処理装置
CN100524057C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0467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92322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220975211U (zh) 一种新型刀片收纳盒
JP2019108200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210428496U (zh) 卡片回收装置及发卡机
JP2013136113A (ja) 穿孔装置、並びに、該穿孔装置を備えた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1204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綴じ装置及び綴じ部材回収容器
CN117262484B (zh) 收纳机构及电子设备
JP4226502B2 (ja) 後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07627A (ja) 用紙の処理装置
JP2018103269A (ja) 穿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