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80527U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980527U CN211980527U CN202020964230.0U CN202020964230U CN211980527U CN 211980527 U CN211980527 U CN 211980527U CN 202020964230 U CN202020964230 U CN 202020964230U CN 211980527 U CN211980527 U CN 2119805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contact
- contact assembly
- yoke
- relay
- magnetic yok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壳体内限定出空腔;多个静触点,多个静触点间隔开设在壳体上,且至少部分位于空腔内;驱动轴,驱动轴相对于壳体沿驱动轴的轴向可移动,驱动轴的轴向一端具有至少部分伸入空腔内的支架部;动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与支架部通过滑移结构配合,以使动触点组件相对支架部沿驱动轴的轴向、在接触静触点的第一位置和远离静触点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滑移结构设于动触点组件移动方向上的侧面;弹性件,弹性件设于动触点组件与支架部之间,以向动触点组件施加朝向第一位置移动的弹性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可将动触点组件的朝向静触点的一侧的空间空置出来,使得灭弧气流流通顺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高压、大功率的电源的开断装置,当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时,高压接通,一般在继电器的壳体内填充灭弧气体以实现灭弧,然而相关技术中,由于继电器结构上的限制,灭弧气体的回流效果不佳,灭弧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继电器,通过将滑移结构设置在动触点组件移动方向上的侧面,可将动触点组件的朝向静触点的一侧的空间空置出来,使得灭弧气流流通顺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空腔;多个静触点,所述多个静触点间隔开设在所述壳体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可移动,所述驱动轴的轴向一端具有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空腔内的支架部;动触点组件,所述动触点组件与所述支架部通过滑移结构配合,以使所述动触点组件相对所述支架部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在接触所述静触点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静触点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滑移结构设于所述动触点组件移动方向上的侧面;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动触点组件与所述支架部之间,以向所述动触点组件施加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弹性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通过将滑移结构设置在动触点组件移动方向上的侧面,且将弹性件设在动触点组件和支架部之间,由此,可将动触点组件的朝向静触点的一侧的空间空置出来,使得灭弧气流流通顺畅,同时,当继电器接通时,可使得动触点组件和静触点之间保持较大的接触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移结构包括:滑槽,所述滑槽形成在所述支架部和所述动触点组件中的一个上,所述滑槽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延伸,且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止挡壁和第二止挡壁;滑动块,所述滑动块设在所述支架部和所述动触点组件中的另一个上,所述滑动块配合于所述滑槽,以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在所述第一止挡壁和第二止挡壁之间滑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槽形成在所述支架部上,所述滑动块设在所述动触点组件上,在所述弹性件推动所述滑动块与所述第一止挡壁接触时,所述动触点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部具有两个支撑臂,两个所述支撑臂相对设置,且每个所述支撑臂上分别形成有所述滑槽,所述动触点组件位于两个所述支撑臂之间,且所述动触点组件朝向两个所述支撑臂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滑动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继电器还包括:第一磁轭,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点和第二磁轭,所述第一磁轭位于所述动触点朝向所述静触点的一侧,所述第二磁轭位于所述动触点背离所述静触点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轭设在所述空腔内且与所述静触点间隔设置,所述动触点安装于所述第二磁轭,所述第二磁轭通过所述滑移结构与所述支架部配合,且所述弹性件止抵在所述第二磁轭与所述支架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部限定出朝向所述第一磁轭敞开的滑移腔,所述动触点组件可移动地配合于所述滑移腔,所述第一磁轭的朝向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端不超出所述静触点的朝向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一磁轭的朝向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端与所述静触点的朝向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端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向上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L满足:0≤L≤1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磁轭包括底板部和两个侧板部,两个侧板部相对设置在所述底板部的两侧,且两个侧板部与所述底板部之间限定出安装槽,所述动触点位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一磁轭的朝向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端与所述静触点的朝向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端在所述驱动轴的长度方向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L满足:0≤L≤1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触点上设有配合凸起与配合凹槽中的一个,所述底板部上设有所述配合凸起与所述配合凹槽中的另一个,所述配合凸起与所述配合凹槽过盈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轴还包括:轴体部和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连接在所述支架部与所述轴体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部上设有安装通孔,所述绝缘件与所述安装通孔配合,所述绝缘件的远离所述轴体部的一端设有定位件以定位所述弹性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的正面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局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局部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6是根据图5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的吸力原理图,其中,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之间的间隙M不为零;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的吸力原理图,其中,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之间的间隙为零;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继电器处于接通状态;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
附图标记:
继电器100;
壳体1;空腔11;静触点12;第一磁轭13;
驱动轴2;
支架部21;支撑臂211;滑移腔212;安装通孔213;
轴体部22;绝缘件23;定位件231;
动触点组件3;动触点31;配合凸起311;第二磁轭32;底板部321;侧板部322;安装槽323;
滑移结构4;滑槽41;第一止挡壁411;第二止挡壁412;滑动块42;
弹性件5;
磁性件6;
限位件7;限位孔71;
缓冲弹簧8;线圈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100,可以包括壳体1、静触点12、第一磁轭13、驱动轴2、动触点组件3、滑移结构4、弹性件5、磁性件6、限位件7、缓冲弹簧8和线圈9。
参照图1所示,壳体1内限定出空腔11,空腔11内填充有氢气等灭弧气体,多个静触点12间隔开设在壳体1上,且至少部分位于空腔11内,换言之,可以是静触点12的部分位于空腔11内,或者,整个静触点12都位于空腔11内。例如,壳体1可以为陶瓷壳体,陶瓷壳体可以起到高压绝缘的作用,由此,可以避免继电器100内的静触点12等元件受壳体1内的高压影响而损坏或被击穿,从而提高继电器100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3所示,驱动轴2相对于壳体1沿驱动轴2的轴向可移动,驱动轴2的轴向一端具有至少部分伸入空腔11内的支架部21,动触点组件3与支架部21通过滑移结构4配合,以使动触点组件3相对支架部21沿驱动轴2的轴向、在接触静触点12的第一位置(参照图5中动触点组件3所在的位置)和远离静触点12的第二位置(参照图7中动触点组件3所在的位置)之间可移动,滑移结构4设于动触点组件3移动方向上的侧面,弹性件5设于动触点组件3与支架部21之间,以向动触点组件3施加朝向第一位置移动的弹性力。例如,如图1所示,弹性件5为弹簧,弹性件5常向动触点组件3施加一向上的作用力。
具体而言,参照图7和图9所示,当驱动轴2带动动触点组件3朝向接触静触点12的方向移动以与静触点12接触时,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电导通,继电器100接通,此时,由于动触点组件3与静触点12之间接触受力,动触点组件3移动到第二位置,弹性件5进一步被压缩,从而实现超程,有利于使得动触点组件3和静触点12之间保持较大的接触力;当驱动轴2带动动触点组件3朝向远离静触点12方向移动以与静触点12脱离接触时,参照图5所示,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不导通,弹性件5回复到第一位置,继电器100断开。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在动触点的朝向静触点的一侧设置限位部以限制动触点朝向静触点移动,限位部占用了动触点的朝向静触点的一侧的空间,并且拦在灭弧气流的中间,影响灭弧效果,使得只能采用侧向吹弧的方式,而即使使用侧向吹弧方式灭弧,由于限位部的阻挡,使得吹弧气体的回流效果不佳。
而在实用新型中,通过将滑移结构4设置在动触点组件3移动方向上的侧面,可将动触点组件3的朝向静触点12的一侧的空间空置出来,使得灭弧气流流通顺畅。
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100,通过将滑移结构4设置在动触点组件3移动方向上的侧面,且将弹性件5设在动触点组件3和支架部21之间,由此,可将动触点组件3的朝向静触点12的一侧的空间空置出来,使得灭弧气流流通顺畅,同时,当继电器100接通时,能够实现超程,有利于使得动触点组件3和静触点12之间保持较大的接触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所示,滑移结构4包括滑槽41和滑动块42,滑槽41形成在支架部21和动触点组件3中的一个上,滑槽41沿驱动轴2的轴向延伸,且滑槽41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止挡壁411和第二止挡壁412(参照图6),滑动块42设在支架部21和动触点组件3中的另一个上,滑动块42配合于滑槽41,以沿驱动轴2的轴向在第一止挡壁411和第二止挡壁412之间滑移。由此,有利于保证动触点组件3相对支架部21沿驱动轴2的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可靠性,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6所示,滑槽41形成在支架部21上,滑动块42设在动触点组件3上,在弹性件5推动滑动块42与第一止挡壁411接触时(参照图6),动触点31位于第一位置。由此,第一止挡壁411可限制动触点组件3继续朝向静触点12移动,有利于保证继电器100工作的可靠性,此外,相比传统的继电器100,由于滑动块42与第一止挡壁411之间的接触面积小,当继电器100断开时,可降低支架与滑动块42之间产生的撞击噪声,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例如,当滑动块42由第一位置朝向靠近第二止挡壁412移动一定距离时,动触点组件3到达第二位置(参照图7),在第二位置,滑动块42位于第一止挡壁411和第二止挡壁41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止挡壁411和第二止挡壁412间隔开,从而当继电器100由断开状态切换到接通状态时,可保证弹性件5对动触点组件3与静触点12之间的撞击的缓冲效果,减少动触点组件3和静触点12之间的磨损和变形,有利于延长继电器10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所示,支架部21具有两个支撑臂211,两个支撑臂211相对设置,且每个支撑臂211上分别形成有滑槽41,动触点组件3位于两个支撑臂211之间,且动触点组件3朝向两个支撑臂211的两侧分别设有滑动块42。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两个滑槽41与两个滑动块42一一对应配合,有利于进一步保证动触点组件3相对支架部21沿驱动轴2的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可靠性,且进一步简化了支架部21的结构,有利于降低成本。
继电器100还包括:第一磁轭13,动触点组件3包括动触点31和第二磁轭32,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分别位于动触点31的两侧,当动触点组件3位于第一位置,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之间产生磁吸力。具体地,第一磁轭13位于动触点31朝向静触点12的一侧,第二磁轭32位于动触点31背离静触点12的一侧,当动触点组件3位于第一位置,动触点31接触至少两个静触点12而将对应的静触点12导通,电流经过动触点31而在动触点31周围产生磁场,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被磁化,且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磁性相异,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之间产生磁吸力,第二磁轭32朝向静触点12推抵动触点31以抵抗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接触导通时产生的排斥力,提高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的接触压力,使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的接触稳定性提高,保证继电器100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5所示,第一磁轭13设在空腔11内且与静触点12间隔设置,动触点31安装于第二磁轭32,第二磁轭32通过滑移结构4与支架部21配合,且弹性件5止抵在第二磁轭32与支架部21之间。例如,如图1所示,壳体1的顶部设有两个间隔开设置的静触点12,第一磁轭13设在空腔11内且位于两个静触点12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当继电器100处于接通状态时,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电导通,例如,参照图7所示,动触点31上流过垂直于所述平面向外的电流,从而在动触点31周围产生逆时针方向的磁场,动触点31位于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之间,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被磁化,且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之间相互吸引,由于第一磁轭13固定在壳体1上,第二磁轭32受第一磁轭13磁吸力而朝向靠近静触点12的方向推动动触点31,使得第二磁轭32为动触点31提供一个朝向第一磁轭13的压力,有效地抵消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的触电排斥力,增大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的接触压力,使得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更稳定地接触。
可选地,在一些示例中,壳体1为陶瓷壳体,第一磁轭13与壳体1焊接相连,第一磁轭13与壳体1之间的焊接力远远大于动触点31和静触点12之间的电磁力,第一磁轭13相对壳体1固定。可以理解的是,相比相关技术中的将第一磁轭设置在动触点组件上,可降低动触点组件3的重量,降低继电器100的动作电压,提升动作效率,同时,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的体积可以做到更大,当继电器100处于接通状态时,有利于进一步使得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稳定接触,同时,有利于提高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的散热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支架部21限定出朝向第一磁轭13敞开的滑移腔212,动触点组件3可移动地配合于滑移腔212,参照图10所示,第一磁轭13的朝向动触点组件3的一端不超出静触点12的朝向动触点组件3的一端,第一磁轭13的朝向动触点组件3的一端与静触点12的朝向动触点组件3的一端在驱动轴2的轴向上之间的距离为L,L满足:0≤L≤1mm。例如,L可以为0.02mm、0.04mm、0.06mm、0.08mm、0.1mm、0.12mm、0.14mm、0.16mm、0.18mm、0.2mm、0.25mm、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等。
由此,当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电导通(参照图9)时,一方面可避免第一磁轭13与动触点31之间发生干涉,另一方面可使得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之间的间隙M(参照图7)处于一个较小的值,有利于保证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的接触压力,使得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稳定地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磁轭32包括底板部321和两个侧板部322,两个侧板部322相对设置在底板部321的两侧,且两个侧板部322与底板部321之间限定出安装槽323,动触点31位于安装槽323内,且动触点31的朝向静触点12的一端与侧板部322的朝向第一磁轭13的一端平齐。由此,当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电导通时,有利于增大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之间的导磁截面利用率,同时,有利于使得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零间隙接触,进一步增大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的接触压力,使得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更稳定地接触。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动触点31的朝向静触点12的一端与侧板部322的朝向第一磁轭13的一端也可以不平齐,换言之,动触点31的朝向静触点12的一端可以超出或低于侧板部322的朝向第一磁轭13的一端,只要保证当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电导通时,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之间的间隙M介于0-1mm之间即可。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当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电导通时,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之间的间隙M为零,由此,有利于进一步增大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之间的导磁截面利用率,使得动触点31与静触点12之间更稳定地接触。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每个侧板部322垂直于底板部321,第二磁轭32将动触点31的底面和两个相对侧壁包裹住,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两个侧板部322也可以朝向靠近动触点31的中心的方向倾斜,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二磁轭32与动触点3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3所示,动触点31形成为板状,动触点3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伸出安装槽323,当继电器100处于接通状态时,动触点3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静触点12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第一磁轭13和第二磁轭32间可以做到零间隙,经过理论推算,当动触点31通过5000A电流时,额外增加的动触点31和静触点12之间的压力能有20N,能有效的抵抗短路过程中动触点31和静触点12之间斥开的力,防止短路时由于继电器100动触点31和静触点12弹开燃弧导致产品失效。同时,当继电器100中通过额定的电流时,增加的触头压力不会超过1N,不会影响继电器100正常的分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动触点31上设有配合凸起311与配合凹槽中的一个,底板部321上设有配合凸起311与配合凹槽(图未示出)中的另一个,配合凸起311与配合凹槽过盈配合。由此,有利于提高动触点31和静触点12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且结构简单,易于装配。例如,动触点31上设有配合凸起311,底板部321上设有配合凹槽,配合凸起311与配合凹槽之间通过铆接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驱动轴2还包括:轴体部22和绝缘件23,绝缘件23连接在支架部21与轴体部22之间。由此,通过设置绝缘件23,可使得支架与轴体部22之间高低压绝缘。例如,可将成型后的支架部21和轴体部22通过注塑方式连接、固定在一起,从而提高支架部21和轴体部22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支架部21上设有安装通孔213,绝缘件23与安装通孔213配合,绝缘件23的远离轴体部22的一端设有定位件231以定位弹性件5。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绝缘件23上设置定位件231以对弹性件5进行定位,有利于防止弹性件5在挤压过程中发生偏移,保证继电器100工作的可靠性。
例如,参照图3和图4所示,在装配弹性件5和动触点组件3时,可先将弹性件5装入支架部21,接着将铆接后的动触点31和第二磁轭32卡入支架部21以使得滑动块42与滑槽配合,然后使得弹性件5的轴向两端分别卡入第二磁轭32上的定位孔和绝缘件23上的定位件231,此时,弹性件5处于压缩状态的状态,在弹性件5的作用下,滑动块42与第一止挡壁411抵接配合。
此外,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驱动轴2的另一端设有磁性件6和限位件7,磁性件6和限位件7之间设缓冲弹簧8,缓冲弹簧8的两端分别与磁性件6和限位件7止抵。由此,通过在磁性件6和限位件7之间设置缓冲弹簧8,当磁性件6驱动驱动轴2运动时,需要克服缓冲弹簧8的弹性力,使缓冲弹簧8产生弹性形变。而当断开动触点组件3与静触点12之间的电连接时,第三弹性件5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可以推动磁性件6并带动驱动轴2朝向远离静触点12的方向运动,操作简单、运行稳定。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所示,磁性件6的外侧可以缠绕线圈9。需要说明的是,继电器100可以利用电磁驱动,通过在驱动轴2的另一端设置磁性件6,并在磁性件6的外侧缠绕线圈9,可以利用电磁驱动使驱动轴2与壳体1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以驱动动触点组件3与静触点12连通。而且,通过设置限位件7,可以限定驱动轴2的运动行程,防止驱动轴2运动距离过大,避免继电器100内的部件的损坏,提高了继电器100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限位件7和磁性件6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限位孔71,缓冲弹簧8位于限位孔71内。也就是说,可以在限位件7上设置限位孔71,缓冲弹簧8位于限位孔71内。也可以是在磁性件6上设置限位孔71,缓冲弹簧8位于限位孔71内。由此,便于缓冲弹簧8的固定装配,而且,可以防止缓冲弹簧8被挤压时发生偏离,提高了继电器100运行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空腔;
多个静触点,所述多个静触点间隔开设在所述壳体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可移动,所述驱动轴的轴向一端具有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空腔内的支架部;
动触点组件,所述动触点组件与所述支架部通过滑移结构配合,以使所述动触点组件相对所述支架部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在接触所述静触点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静触点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滑移结构设于所述动触点组件移动方向上的侧面;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动触点组件与所述支架部之间,以向所述动触点组件施加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弹性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结构包括:
滑槽,所述滑槽形成在所述支架部和所述动触点组件中的一个上,所述滑槽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延伸,且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止挡壁和第二止挡壁;
滑动块,所述滑动块设在所述支架部和所述动触点组件中的另一个上,所述滑动块配合于所述滑槽,以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在所述第一止挡壁和第二止挡壁之间滑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形成在所述支架部上,所述滑动块设在所述动触点组件上,在所述弹性件推动所述滑动块与所述第一止挡壁接触时,所述动触点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部具有两个支撑臂,两个所述支撑臂相对设置,且每个所述支撑臂上分别形成有所述滑槽,所述动触点组件位于两个所述支撑臂之间,且所述动触点组件朝向两个所述支撑臂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滑动块。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第一磁轭,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点和第二磁轭,所述第一磁轭位于所述动触点朝向所述静触点的一侧,所述第二磁轭位于所述动触点背离所述静触点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轭设在所述空腔内且与所述静触点间隔设置,所述动触点安装于所述第二磁轭,所述第二磁轭通过所述滑移结构与所述支架部配合,且所述弹性件止抵在所述第二磁轭与所述支架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部限定出朝向所述第一磁轭敞开的滑移腔,所述动触点组件可移动地配合于所述滑移腔,所述第一磁轭的朝向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端不超出所述静触点的朝向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一磁轭的朝向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端与所述静触点的朝向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端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向上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L满足:0≤L≤1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轭包括底板部和两个侧板部,两个侧板部相对设置在所述底板部的两侧,且两个侧板部与所述底板部之间限定出安装槽,所述动触点位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动触点的朝向所述静触点的一端与所述侧板部的朝向所述第一磁轭的一端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上设有配合凸起与配合凹槽中的一个,所述底板部上设有所述配合凸起与所述配合凹槽中的另一个,所述配合凸起与所述配合凹槽过盈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还包括:
轴体部;和
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连接在所述支架部与所述轴体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部上设有安装通孔,所述绝缘件与所述安装通孔配合,所述绝缘件的远离所述轴体部的一端设有定位件以定位所述弹性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64230.0U CN211980527U (zh) | 2020-05-29 | 2020-05-29 | 继电器 |
PCT/CN2021/083922 WO2021238388A1 (zh) | 2020-05-29 | 2021-03-30 | 继电器 |
JP2022573170A JP7480359B2 (ja) | 2020-05-29 | 2021-03-30 | リレー |
KR1020227041154A KR20230003027A (ko) | 2020-05-29 | 2021-03-30 | 릴레이 |
US17/927,307 US12125653B2 (en) | 2020-05-29 | 2021-03-30 | Relay |
EP21811819.8A EP4160647A4 (en) | 2020-05-29 | 2021-03-30 | RELA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64230.0U CN211980527U (zh) | 2020-05-29 | 2020-05-29 | 继电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980527U true CN211980527U (zh) | 2020-11-20 |
Family
ID=73370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964230.0U Active CN211980527U (zh) | 2020-05-29 | 2020-05-29 | 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160647A4 (zh) |
JP (1) | JP7480359B2 (zh) |
KR (1) | KR20230003027A (zh) |
CN (1) | CN211980527U (zh) |
WO (1) | WO2021238388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38388A1 (zh) * | 2020-05-29 | 2021-12-0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继电器 |
WO2024078418A1 (zh) * | 2022-10-12 | 2024-04-18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继电器 |
WO2024078537A1 (zh) * | 2022-10-12 | 2024-04-18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推动杆组件及继电器 |
EP4300533A4 (en) * | 2021-06-30 | 2024-10-09 | Byd Company Ltd | RELAY |
US12125653B2 (en) | 2020-05-29 | 2024-10-22 | Byd Company Limited | Relay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8299710U (zh) * | 2022-09-08 | 2023-01-13 | 泰科电子科技(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 | 接触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22982A (ja) | 2010-07-16 | 2012-02-02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接点装置 |
DE102012201966A1 (de) | 2012-02-09 | 2013-08-14 |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 Schaltkontaktbaugruppe mit Schaltkontaktbrücke und Kontaktbrückenhalter |
DE102016011341A1 (de) * | 2016-09-21 | 2017-03-30 | Daimler Ag | Hochvoltschaltschütz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Überführen einer Hochvoltschaltschützanordnung zwischen einem geöffneten und einem geschlossenen Zustand |
JP6919504B2 (ja) * | 2017-10-31 | 2021-08-18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KR102324514B1 (ko) * | 2018-08-31 | 2021-11-10 | 엘에스일렉트릭 (주) | 직류 릴레이 |
CN210006676U (zh) * | 2019-07-09 | 2020-01-31 |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高压直流继电器的推动结构 |
CN110349811A (zh) * | 2019-08-08 | 2019-10-18 |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
CN211980527U (zh) * | 2020-05-29 | 2020-11-2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继电器 |
CN212810187U (zh) * | 2020-06-09 | 2021-03-2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继电器 |
-
2020
- 2020-05-29 CN CN202020964230.0U patent/CN211980527U/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3-30 WO PCT/CN2021/083922 patent/WO2021238388A1/zh unknown
- 2021-03-30 KR KR1020227041154A patent/KR20230003027A/ko unknown
- 2021-03-30 EP EP21811819.8A patent/EP4160647A4/en active Pending
- 2021-03-30 JP JP2022573170A patent/JP7480359B2/ja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38388A1 (zh) * | 2020-05-29 | 2021-12-0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继电器 |
US12125653B2 (en) | 2020-05-29 | 2024-10-22 | Byd Company Limited | Relay |
EP4300533A4 (en) * | 2021-06-30 | 2024-10-09 | Byd Company Ltd | RELAY |
WO2024078418A1 (zh) * | 2022-10-12 | 2024-04-18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继电器 |
WO2024078537A1 (zh) * | 2022-10-12 | 2024-04-18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推动杆组件及继电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527849A (ja) | 2023-06-30 |
KR20230003027A (ko) | 2023-01-05 |
EP4160647A1 (en) | 2023-04-05 |
US20230197386A1 (en) | 2023-06-22 |
EP4160647A4 (en) | 2023-11-08 |
WO2021238388A1 (zh) | 2021-12-02 |
JP7480359B2 (ja) | 2024-05-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980527U (zh) | 继电器 | |
JP7324273B2 (ja) | 高容量リレーの短絡防止構造 | |
CN210142625U (zh) |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 |
WO2015000344A1 (zh) | 一种继电器的框架及继电器 | |
CN112967906B (zh) | 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 | |
CN216528650U (zh) | 抗短路电流触头结构 | |
KR102324514B1 (ko) | 직류 릴레이 | |
KR20200096195A (ko) | 직류 릴레이 | |
CN107507739B (zh) | 一种密封式触点组件 | |
CN214254281U (zh) | 带有高抗短路结构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113035648A (zh) | 触头装置及电磁开关 | |
CN215869157U (zh) | 电磁继电器 | |
US12125653B2 (en) | Relay | |
CN113782392B (zh) | 继电器 | |
CN218385044U (zh) | 一种继电器 | |
CN212587422U (zh) | 继电器 | |
CN113782391B (zh) | 继电器 | |
CN220672473U (zh) | 继电器 | |
US20230012132A1 (en) | Contact apparatus and electromagnetic switch | |
CN213936054U (zh) | 具有高抗短路能力的直流接触器 | |
JP5610045B2 (ja) | 接点開閉器 | |
CN214542051U (zh) | 继电器 | |
CN114256029B (zh) | 继电器 | |
CN217134288U (zh) | 继电器和车辆 | |
CN211578662U (zh) | 可灭电弧的继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