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10187U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10187U
CN212810187U CN202021053107.XU CN202021053107U CN212810187U CN 212810187 U CN212810187 U CN 212810187U CN 202021053107 U CN202021053107 U CN 202021053107U CN 212810187 U CN212810187 U CN 2128101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uxiliary
relay
fixed
movabl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5310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保同
汪鲁建
刘斯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5310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101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101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10187U/zh
Priority to JP2022574114A priority patent/JP7488916B2/ja
Priority to PCT/CN2021/090547 priority patent/WO2021249056A1/zh
Priority to KR1020227042403A priority patent/KR20230004865A/ko
Priority to EP21822143.0A priority patent/EP4141903A4/en
Priority to US18/009,262 priority patent/US20230230789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8Indicators; Distinguishing mar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1Auxiliary contac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066Auxiliary contac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01H50/58Driving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therewith; Mounting of driving arrangements on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壳体、触点组件和辅助触点组件,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点、静触点和动触桥,动触点适于在动触桥的带动下朝向或远离静触点运动;辅助触点组件包括:辅助触桥和辅助触点,辅助触点的至少部分伸入壳体内,辅助触桥与动触桥同步运动以可选择地与辅助触点电连接;其中壳体包括:顶面和台阶部,顶面与台阶部在动触桥或辅助触桥的运动方向上间隔开,静触点设置在壳体的顶面上,辅助触点位于壳体外的部分位于台阶部上。由此,使辅助触点位于壳体外的部分与静触点间隔开,在使触点组件的工作状态检测更加安全、可靠、方便的前提下,可以避免辅助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出现高低压击穿,提高继电器的工作稳定性。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带辅助触点的继电器主要是通过对辅助触点通低压采样信号,通过对低压辅助触点的通断状态监控高压主触点的通断状态,以了解主触点是否正常通断,是否出现闭合不导通或是触点烧结等故障现象。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簧片结构的继电器,虽然结构简单,但辅助触点与主触点距离过近,当触点带载拉弧时有增加了主触点与辅助触点高低压击穿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继电器,所述继电器的使用安全性更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壳体、触点组件和辅助触点组件,所述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点、静触点和动触桥,所述动触点适于在所述动触桥的带动下朝向或远离所述静触点运动;所述辅助触点组件包括:辅助触桥和辅助触点,所述辅助触点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辅助触桥与所述动触桥同步运动以可选择地与所述辅助触点电连接;其中所述壳体包括:顶面和台阶部,所述顶面与所述台阶部在所述动触桥或所述辅助触桥的运动方向上间隔开,所述静触点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面上,所述辅助触点位于所述壳体外的部分位于所述台阶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通过设置辅助触点,使辅助触点位于壳体外的部分与静触点间隔开,在使触点组件的工作状态检测更加安全、可靠、方便的前提下,可以避免辅助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出现高低压击穿,提高继电器的工作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静触点之间的区域形成为台阶部,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静触点对应的所述辅助触点均设置在所述台阶部内。
进一步地,所述台阶部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静触点对应的两个所述辅助触点设置于同一台阶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静触点为多个,所述动触桥上设置有多个相互电连接的所述动触点,多个所述动触点与多个所述静触点一一对应,且所述动触桥可选择地朝向所述静触点运动以使多个所述静触点中的至少两个导通;所述辅助触点为多个,多个所述辅助触点与多个所述静触点一一对应,每个所述辅助触点伸出所述壳体并远离所述静触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灭弧装置,所述灭弧装置为多个,每个所述灭弧装置设置在对应的所述静触点的外侧且包括:罩体和磁性件,所述罩体彼此正对的两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磁性件。
进一步地,所述继电器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动触桥连接且适于驱动所述动触点朝向或远离所述静触点运动。
可选地,所述动触桥上设置有第一衔铁,所述壳体的容纳槽内设置有第二衔铁,所述第一衔铁与所述第二衔铁适于在所述动触点将对应的所述静触点导通时磁性吸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固定座、弹性件以及驱动杆,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固定座上,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推抵所述动触点,所述驱动杆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以推动所述固定座运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内,所述固定支架的下端与所述固定座相连,所述固定支架的上端设置有导向槽,所述第一衔铁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槽配合的导向块。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构造为绝缘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的一个剖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灭弧装置与壳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动触点和驱动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灭弧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继电器100,
继电器本体10,静触点11,动触点12,壳体13,容纳槽131,台阶部132,驱动件14,固定座141,弹性件142,驱动杆143,固定支架15,导向槽151,辅助触点16,动触桥17,第一衔铁18,导向块181,
灭弧装置20,罩体21,第一端部211,第二端部212,连接部213,磁性件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100。
如图1和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100包括:壳体13、触点组件和辅助触点组件。
其中,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点12、静触点11和动触桥17,动触点12适于在动触桥17的带动下朝向或远离静触点11运动。
辅助触点组件包括:辅助触桥(图中未示出)和辅助触点16,辅助触点16的至少部分伸入壳体13内,辅助触桥与动触桥17同步运动以可选择地与辅助触点16电连接。
具体而言,辅助触桥适于在驱动件14的带动下与动触桥17同步运动。由此,当动触点12与静触点11电连接时,辅助触桥同步朝向辅助触点16运动,以使辅助触桥与辅助触点16导通。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3包括:顶面和台阶部132,顶面与台阶部132在动触桥17或辅助触桥的运动方向上间隔开,静触点11设置在壳体13的顶面上,辅助触点16位于壳体13外的部分位于台阶部132上。
具体而言,触点组件位于导通位置时(高压导通),辅助触桥与辅助触点16电连接,使得辅助触点16也导通(低压导通),触点组件分断,辅助触点组件也分断,即可通过检测辅助触点16之间的连接状态来判断触点组件之间的连通状态。
在触点组件磨损,无法正常导通(位于导通位置,但是动触桥17无法与静触点11接触)和无法正常断开(动触桥17与静触点11烧结或者动触点12与静触点11之间拉弧),可通过辅助触点16的导通情况以及辅助触点组件所在回路的导通情况来判断触点组件的状态。
进而,使辅助触点16位于台阶部132上,使静触点11位于壳体13的顶面上,以使两者在动触桥17或辅助触桥的运动方向上间隔开,以确保继电器100在工作过程中,辅助触点16与静触点11之间的距离总是满足使用需求,以避免两者之间出现连弧,避免出现高低压击穿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100,通过设置辅助触点16,使辅助触点16位于壳体13外的部分与静触点11间隔开,在使触点组件的工作状态检测更加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可以避免辅助触点16与静触点11之间出现高低压击穿,提高继电器100的工作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100,其中静触点11为多个,多个静触11点均设置在壳体13上;动触桥17上设置有多个相互电连接的动触点12,多个动触点12与多个静触点11一一对应,且动触桥17可选择地朝向静触点11或远离静触点11运动以使多个静触点11中的至少两个导通;辅助触点16为多个,多个辅助触点16与多个静触点11一一对应,每个辅助触点16伸出壳体。
具体而言,动触桥17适于带动动触点12朝向静触点11运动,以通过彼此电连接的多个动触点12中的至少两个使多个静触点11中的至少两个被导通(即使动触点12和静触点11所在的高压电路导通);辅助触点16与静触点11对应设置,辅助触点16伸出壳体13,且在静触点11与动触点12的高压电路导通时,与该静触点11对应的辅助触点16接入到检测电路(检测电路为低压电路)内,从而通过检测位于低压电路内的辅助触点16接口实现对动触点12和静触点11所在的高压电路的检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100,通过设置辅助触点16,并使辅助触点16位于壳体13外,不仅使对静触点11与动触点12所处的高压电路的工作状态检测更加安全、可靠,而且辅助触点16位于壳体13外,使辅助触点13与检测部件的连接更加简单、方便,以使继电器100的工作状态检测,更加简单、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静触点11可以构造为依次并联的多个,也可以构造为串联的多个。
如图4所示,壳体13位于相邻的两个静触点11之间的区域形成为台阶部132,与相邻的两个静触点11对应的辅助触点16均设置在台阶部132内,台阶部132与壳体13的顶面间隔开且邻近壳体13的底面。
换言之,台阶部132形成在壳体13的侧壁上,与相邻的两个静触点11对应的两个辅助触点16设置于同一台阶部132上,每个静触点11的上端凸出于对应的罩体21的上端面,每个辅助触点16设置在对应的台阶部132内,且台阶部132与壳体13的顶面在高度方向上间隔开。
这样,一方面,使静触点11的上端凸出罩体21的上端面,以使与静触点11电连接的周围部件与静触点11的电连接更加方便,进一步地提高继电器100的工作稳定性,同时还可以降低继电器100的高度;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辅助触点16与静触点11之间出现连弧,避免高低压击穿,提高继电器100的工作稳定性以及使用安全性。如图1和图2所示,灭弧装置20为多个,每个灭弧装置20设置在对应的静触点11的外侧且包括:罩体21和磁性件22,罩体21彼此正对的两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磁性件22。
也就是说,每个静触点11外均设置有一个灭弧装置20,动触点12和静触点11分离时产生的电弧可以通过对应的灭弧装置20进行灭弧。需要说明的是,电弧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对电器具有一定的危害。灭弧是指,通过灭弧装置20的磁场的磁场力作用,拉长电弧,以使电弧熄灭,以解决电弧在电器中的影响。其中,如果电弧为直流电弧,拉长电弧后,静伏安特性上移,电弧可以熄灭;如果电弧为交流电弧,拉长电弧后,由于燃弧电压的提高,电弧重燃困难。
在罩体21彼此正对的两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磁性件22,磁性件22位于罩体21彼此正对的侧壁之间,可以使罩体21内产生磁场,动触点12与静触点11分离时产生的电弧在磁场力的作用下,被拉向远离动触点12和静触点11的位置,以拉长电弧而加速灭弧,提高继电器100的灭弧效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罩体21包括第一端部211、第二端部212以及连接第一端部211和第二端部212的连接部213,第一端部211的侧壁与第二端部212的侧壁正对,第一端部211的侧壁设置磁性件22,磁性件22位于第一端部211和第二端部212之间,磁性件22背离第二端部212侧壁的一侧与第一端部211接触,使得第二端部212形成与磁性件22朝向第二端部212的极性相异的极性。
例如,磁性件22朝向第二端部212的一侧为N极,磁性件22与第一端部211接触的一侧为S极,第二端部212形成S极的极性,罩体21内形成磁感线由磁性件22朝向第二端部212的磁场,静触点11位于该磁场内,当动触点12与静触点11分离,所产生的电弧将受磁场力而被拉长,加速灭弧。
应当理解的是,罩体21仅设置一个磁性件2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罩体21两端都设置磁性件22能够增加磁场强度。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两磁性件22分别设置于第一端部211和第二端部212彼此相对的侧壁,两个磁性件22相对一侧的极性相异,相较于只设置一个磁性件22,提高了罩体21内的磁场强度。且罩体21具有聚磁效果,罩体21结合磁性件22进一步提升罩体21内的磁场强度,提高灭弧装置20的灭弧效果。
两个电连接静触点11的电流方向分别为流入和流出,两个灭弧装置20内的两个磁性件22之间形成的磁感线的方向相同,使两个灭弧装置20内产生的电弧所受磁场力作用方向背离彼此,以使两处的电弧朝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拉长电弧而快速灭弧,同时使继电器100无极性,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和适配性。
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灭弧装置20内的两个磁性件22之间形成的磁感线的方向相同。由此,其中通过动触点12连接的两个静触点11的电流方向相反,进而当两个静触点11内产生电流后,两者所在的磁场分别产生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的磁通力,以使两个静触点11上产生的电弧分别在磁通力的作用下,朝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以有效地避免电弧出现连弧现象,并使继电器100的切断效果更好,提高继电器100的使用安全性。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电器本体10还包括:壳体13,壳体13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多个静触点11外周,壳体13上设置有位于相邻的两个静触点11之间的容纳槽131,罩体21的至少部分伸入容纳槽131内以固定在壳体13上。
换言之,壳体13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每个通孔内均设置有一个静触点11,且静触点11与壳体13密封连接,进而在相邻的两个静触点11之间设置容纳槽131,以使每一个静触点11对应的灭弧装置20的罩体21可以伸入到容纳槽131内,从而提高灭弧装置20在壳体13上的固定效果,以使继电器100的结构更加合理,使固定在壳体13上的多个灭弧装置20的灭弧效果更加稳定、可靠。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容纳槽131,使壳体13内部对应形成多个彼此连通的气流腔,气体可以在多个气流腔之内流通,然而电烧蚀的金属物质被隔离在壳体13外,提高了继电器100经过电气寿命、短路等产生金属物质的破坏测试后的绝缘以及耐电压性能,同时通过容纳槽131使相邻的两个静触点11之间的距离更远,增加了爬电距离,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灭弧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静触点11包括:正极静触点和负极静触点,位于正极静触点外的罩体21和位于负极静触点外的罩体21贴合设置,且两者相贴合的侧壁设置在容纳槽131内。
换言之,多个静触点11中,相邻的正极静触点与负极静触点的罩体21共同设置在一个容纳槽131内,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壳体13上的开槽数量,使壳体13的生产成本更低,壳体13的结构强度更高;另一方面,相邻的两个罩体21可以贴合设置在同一个容纳槽131内,可以提高相邻的灭弧装置20在容纳槽131内的固定效果。
如图5所示,继电器本体10还包括:驱动件14,动触点12与静触点11相对设置且间隔开,驱动件14与动触点12连接且适于带动动触点12朝向或远离静触点11运动。
具体而言,壳体13内部限定出密封腔,动触点12以及驱动件14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密封腔内,动触点12与静触点11在初始状态下间隔开,维持一定的电气间隙,并使动触点12可以在驱动件14的带动下朝向或远离静触点11运动,以使继电器100的通断控制更加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继电器100包括:第一衔铁18和第二衔铁,第一衔铁18位于动触点12背离静触点11的一侧,第二衔铁位于动触点12朝向静触点11的一侧,第一衔铁18与第二衔铁适于在动触点12将对应的静触点11导通时产生磁性吸力以将动触点12压紧在对应的静触点11上。
换言之,第一衔铁18位于动触点12背离静触点11的一侧,第二衔铁位于动触点12朝向静触点11的一侧,第一衔铁18与第二衔铁适于在动触点12将对应的静触点11导通时磁性吸合,通过磁性吸力推抵动触点12,以抵抗动触点12和静触点11之间的排斥力。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继电器10的工作稳定性,使动触点12与静触点11之间的导通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触点12远离静触点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衔铁18,壳体13的容纳槽131内设置有第二衔铁,第一衔铁18与第二衔铁适于在动触点12将对应的静触点11导通时磁性吸合。
具体而言,动触点1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衔铁18和第二衔铁之间,当动触点12将对应的静触点11导通时,第一衔铁18和第二衔铁被磁化,且第一衔铁18和第二衔铁朝向彼此的一侧磁性相反,产生磁性吸力,形成为推抵动触点12朝向静触点11运动的力,从而提高静触点11与动触点12之间的接触压力,使动触点12与静触点11的接触稳定性更高,提高继电器100的工作稳定性。
应当理解的是,“动触点12远离静触点11的一侧设有第一衔铁18,容纳槽131内设有第二衔铁”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衔铁也可以不设置于容纳槽131内。
例如,驱动件14包括驱动装置和驱动杆143,驱动装置通过驱动驱动杆143而带动动触点12朝向或远离静触点11运动,驱动杆143依次穿过第一衔铁18、动触板12、第二衔铁,使得第一衔铁18和第二衔铁分别位于动触点12的两侧,当动触点12将对应的静触点11导通时,第一衔铁18和第二衔铁被磁化,且第一衔铁18和第二衔铁朝向彼此的一侧磁性相反,产生吸合力,形成为推抵动触点12朝向静触点11运动的力,从而提高静触点11与动触点12之间的接触压力。
本实用新型对第一衔铁18和第二衔铁的具体设置位置不作限定,只要第一衔铁18和第二衔铁分别位于动触点12的两侧,即可实现在动触点12将对应的静触点11导通时提高静触点11和动触点12之间的接触压力。
在图5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驱动件14包括:固定座141、弹性件142以及驱动杆143,弹性件142的一端固定在固定座141上,弹性件142的另一端推抵动触点12,驱动杆143固定在固定座141上以推动固定座141运动。这样,使驱动件14的驱动效果更好,且控制动触点12与静触点11断开连接时,通过弹性件142可以提高响应速度。
进一步地,固定座141构造为绝缘件。这样,避免驱动杆143带电,提高继电器100的工作稳定性以及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电器本体10还包括:固定支架15,弹性件142设置在固定支架15内,固定支架15的下端与固定座141相连,固定支架15的上端设置有导向槽151,第一衔铁18上设置有与导向槽151配合的导向块181。
这样,动触点12可以在弹性件142的推抵作用以及第一衔铁18与第二衔铁之间的磁吸力作用下与静触点11稳定地接触,提高继电器10的工作稳定性。下面,对本申请的继电器100的结构进行具体地说明。
静触点11通过钎焊固定在壳体13上,壳体13上设置有容纳槽131,容纳槽131用于固定磁性件22和罩体21,罩体21的相对两侧设置有磁性件22,两个磁性件22形成的磁回路组成一个灭弧装置20,每个静触点11对应设置有一个灭弧装置20。
在壳体13内,静触点11接触位置相对隔离一定的距离(电气间隙)设置有动触点12,动触点12下表面设有冲压突点,用于与第一衔铁18固定,同时也可以通过冲压突点实现动触点12与第一衔铁18的铆接固定。
第一衔铁18两侧外翻以将动触点12包裹,翻边向内压紧以与动触点12压紧固定。固定支架15为冲压成型件,第一衔铁18的导向块181伸入到固定支架15的导向槽151内,驱动杆143通过机加工或冷镦成型,固定支架15与驱动杆143通过固定座141连接,固定座141构造为绝缘件,与固定支架15之间没有直接接触,起到高、低压绝缘的作用。
固定支架15与固定座141上设有弹性件142固定位,装入弹性件142后,将铆接了动触点12的第一衔铁18卡入固定支架15,弹性件142两端分别推抵在第一衔铁18的定位孔和固定座141的定位结构上,以将第一衔铁18和动触点12固定的固定支架15上,第一衔铁18伸出的导向块181伸入在固定支架15预留的导向槽151内,当继电器100工作时,第一衔铁18可以沿导向槽151上、下运动,实现继电器100静触点11和动触点12之间的导通和断开,提高响应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3);
触点组件,所述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点(12)、静触点(11)和动触桥(17),所述动触点(12)适于在所述动触桥(17)的带动下朝向或远离所述静触点(11)运动;
辅助触点组件,所述辅助触点组件包括:辅助触桥和辅助触点(16),所述辅助触点(16)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壳体(13)内,所述辅助触桥与所述动触桥(17)同步运动以可选择地与辅助触点(16)电连接;其中
所述壳体(13)包括:顶面和台阶部(132),所述顶面与所述台阶部(132)在所述动触桥(17)或所述辅助触桥的运动方向上间隔开,所述静触点(11)设置在所述壳体(13)的顶面上,所述辅助触点(16)位于所述壳体(13)外的部分位于所述台阶部(13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3)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静触点(11)之间的区域形成为台阶部(132),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静触点(11)对应的所述辅助触点(16)均设置在所述台阶部(13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部(132)形成在所述壳体(13)的侧壁上,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静触点(11)对应的两个所述辅助触点(16)设置于同一台阶部(13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点(11)为多个,所述动触桥(17)上设置有多个相互电连接的所述动触点(12),多个所述动触点(12)与多个所述静触点(11)一一对应,且所述动触桥(17)可选择地朝向所述静触点(11)运动以使多个所述静触点(11)中的至少两个导通;
所述辅助触点(16)为多个,多个所述辅助触点(16)与多个所述静触点(11)一一对应,每个所述辅助触点(16)伸出所述壳体(13)并远离所述静触点(11)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灭弧装置(20),所述灭弧装置(20)为多个,每个所述灭弧装置(20)设置在对应的所述静触点(11)的外侧且包括:罩体(21)和磁性件(22),所述罩体(21)彼此正对的两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磁性件(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件(14),所述驱动件(14)与所述动触桥(17)连接且适于驱动所述动触点(12)朝向或远离所述静触点(11)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桥(17)上设置有第一衔铁(18),所述壳体(13)的容纳槽内设置有第二衔铁,所述第一衔铁(18)与所述第二衔铁适于在所述动触点(12)将对应的所述静触点(11)导通时磁性吸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14)包括:固定座(141)、弹性件(142)以及驱动杆(143),所述弹性件(142)的一端固定在固定座(141)上,所述弹性件(142)的另一端推抵所述动触点(12),所述驱动杆(143)固定在所述固定座(141)上以推动所述固定座(141)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支架(15),所述弹性件(142)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15)内,所述固定支架(15)的下端与所述固定座(141)相连,所述固定支架(15)的上端设置有导向槽(151),所述第一衔铁(18)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槽(151)配合的导向块(18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41)构造为绝缘件。
CN202021053107.XU 2020-06-09 2020-06-09 继电器 Active CN2128101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53107.XU CN212810187U (zh) 2020-06-09 2020-06-09 继电器
JP2022574114A JP7488916B2 (ja) 2020-06-09 2021-04-28 リレー
PCT/CN2021/090547 WO2021249056A1 (zh) 2020-06-09 2021-04-28 继电器
KR1020227042403A KR20230004865A (ko) 2020-06-09 2021-04-28 릴레이
EP21822143.0A EP4141903A4 (en) 2020-06-09 2021-04-28 RELAY
US18/009,262 US20230230789A1 (en) 2020-06-09 2021-04-28 Rela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53107.XU CN212810187U (zh) 2020-06-09 2020-06-09 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10187U true CN212810187U (zh) 2021-03-26

Family

ID=75095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53107.XU Active CN212810187U (zh) 2020-06-09 2020-06-09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30789A1 (zh)
EP (1) EP4141903A4 (zh)
JP (1) JP7488916B2 (zh)
KR (1) KR20230004865A (zh)
CN (1) CN212810187U (zh)
WO (1) WO202124905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49056A1 (zh) * 2020-06-09 2021-12-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继电器
CN114695023A (zh) * 2022-04-06 2022-07-01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开关式辅助触点组件的继电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980527U (zh) * 2020-05-29 2020-11-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93923B2 (ja) * 2004-05-26 2010-01-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4765761B2 (ja) * 2006-05-12 2011-09-0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N107204250A (zh) * 2016-03-18 2017-09-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继电器
CN107204252B (zh) * 2016-03-18 2019-02-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
JP6146549B1 (ja) * 2017-01-11 2017-06-14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CN108447739A (zh) 2018-03-23 2018-08-24 浙江瑞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带辅助触头的陶瓷封装高压直流接触器
CN110349811A (zh) 2019-08-08 2019-10-18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CN110473744A (zh) 2019-08-09 2019-11-19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磁钢进行灭弧的直流继电器
CN212810187U (zh) * 2020-06-09 2021-03-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继电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49056A1 (zh) * 2020-06-09 2021-12-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继电器
CN114695023A (zh) * 2022-04-06 2022-07-01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开关式辅助触点组件的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004865A (ko) 2023-01-06
EP4141903A4 (en) 2023-10-25
EP4141903A1 (en) 2023-03-01
WO2021249056A1 (zh) 2021-12-16
JP2023527579A (ja) 2023-06-29
JP7488916B2 (ja) 2024-05-22
US20230230789A1 (en) 2023-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810187U (zh) 继电器
US6506992B2 (en) Vacuum interrupter for vacuum breaker
US839041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8921728B2 (en) Switch unit with arc-extinguishing units
EP3018686A1 (en) Framework of relay and relay
CN102893360A (zh) Dc开关装置
JP5093015B2 (ja) 電磁継電器
KR20220106218A (ko) 단락 전류에 견디고 소호할 수 있는 직류 릴레이
EP2442339A1 (en) Contact assembly for vacuum interrupter
KR20230147194A (ko) 릴레이
CN213988746U (zh) 一种带有可靠辅助触点的高容量继电器
CN113782392B (zh) 继电器
CN109256300B (zh) 一种无极性陶瓷密封双极直流接触器
CN112289644A (zh) 一种带有可靠辅助触点的高容量继电器
CN215933494U (zh) 一种带灭弧栅片的直流接触器
CN113782391B (zh) 继电器
CN114843159A (zh) 一种具有无极性磁吹的直流断路器静触头装置
CN109148224B (zh) 一种磁吹灭弧继电器
KR101565454B1 (ko) 직류 개폐기 및 직류 차단기
CN210984639U (zh) 低厚度型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9350038U (zh) 防电弧墙壁开关
CN112041962A (zh) 开关装置
CN218299710U (zh) 接触器
CN114256029B (zh) 继电器
CN215680557U (zh)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