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67906B - 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67906B CN112967906B CN202110137961.7A CN202110137961A CN112967906B CN 112967906 B CN112967906 B CN 112967906B CN 202110137961 A CN202110137961 A CN 202110137961A CN 112967906 B CN112967906 B CN 11296790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contact
- contact bridge
- magnetic
- magnetic conduction
- elas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975 Carbon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KGWWEXORQXHJJQ-UHFFFAOYSA-N [Fe].[Co].[Ni] Chemical compound [Fe].[Co].[Ni] KGWWEXORQXHJJ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62 carbon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91 electric ar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3 kova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85 shape-memory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0—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hi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壳体、磁极板、上屏蔽罩、第一导磁块、第二导磁块、两个静触头、下屏蔽罩、动触桥和推动组件,推动组件的顶部与动触桥连接用于推动动触桥与两个静触头连通或断开,该继电器的下屏蔽罩包括使其具有一定行程的弹性连接件,弹性连接件吸收壳体和磁极板焊接时的公差,可以保证上下屏蔽罩稳定的接触贴合,当继电器通大电流时,两个导磁块形成导磁回路相互之间产生吸力大于下屏蔽罩的弹力,使得两个导磁块开距变小,吸力变大,从而能很好保证动触桥与两个静触头保持吸合,大大提升了继电器工作的稳定性和抗短路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直流继电器的常规结构包括壳体、两个安装在壳体内的静触头、动触桥和驱动机构,动触桥与两个静触头分别沿竖向相对布置,驱动机构具有套筒、静铁芯、动铁芯、推杆组和反力弹簧,所述套筒设于壳体的下方,动铁芯活动置于套筒内,静铁芯固定在动铁芯的上方且与动铁芯之间具有间隙,推杆组沿竖向布置且推杆组的下端紧配合穿置于动铁芯中,推杆组的上部与动触桥相连接,并在推杆组的上部上还套接有位于所述动触桥的下方并用以支撑所述动触桥的触头弹簧、以及位于所述动触桥的上方并用以止挡于所述动触桥的止挡片;所述反力弹簧套设于所述推杆的下部外。当所述套筒通电后产生磁场,动铁芯和静铁芯之间产生磁势差,动铁芯向上运动,进而带动动触桥向上运动,使得所述动触桥分别与两个所述静触头相吸合连通。
当动触桥分别与两个所述静触头相吸合连通并通电后,由于动触桥与两个静触头接触导流通道非常小,会形成电斥力,通电电流越大,动触桥受到的电斥力就越大,从而会导致接触压力减小甚至和静触头被弹开。目前通常通过增强触头弹簧的弹簧力值,来确保动触桥与两个静触头保持吸合。但触头弹簧的弹簧力值过强,又会影响到驱动机构的复位等操作,降低了继电器工作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通过在动触桥的上下分别设置导磁块,使得动触桥过流产生的磁场中形成闭合导磁回路,两个导磁块产生吸力带动动触桥向上移动,从而能很好保证动触桥与两个静触头保持吸合,大大提升了继电器工作的稳定性和抗短路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
壳体和磁极板,两者包围形成收容腔;
上屏蔽罩,以可移动的方式设于所述收容腔内;
第一导磁块,固定设置于所述上屏蔽罩的内侧顶部;
两个静触头,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且贯穿所述壳体和所述上屏蔽罩;
下屏蔽罩,位于所述上屏蔽罩和所述磁极板之间;
动触桥,位于两个所述静触头的下方和所述下屏蔽罩之间,所述动触桥的两个动触头与两个所述静触头相对应;
推动组件,所述推动组件的顶部与所述动触桥连接以推动所述动触桥的两个动触头与两个所述静触头连通或断开;
第二导磁块,与所述动触桥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导磁块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导磁块和所述第二导磁块形成导磁回路以使得所述第二导磁块带动所述动触桥向上移动;
其中,所述下屏蔽罩包括延伸至所述下屏蔽罩底面外侧的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通过弹性形变调节第一导磁块和第二导磁块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下屏蔽罩的底面向上凹陷形成至少两个凹槽;
所述下屏蔽罩包括与所述凹槽一一对应的所述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连接板和两个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两侧的弹性侧壁,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凹槽底部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两个所述弹性侧壁延伸至所述下屏蔽罩的外侧。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弹性侧壁的末端相对于所述连接板同时向内弯折或同时向外弯折。
进一步地,所述下屏蔽罩具有至少两个通槽;
所述下屏蔽罩包括与所述通槽一一对应的所述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十字形连接臂和两个突出部,所述十字形连接臂具有两长侧壁和两短侧壁,所述长侧壁与所述通槽的侧壁之间形成空隙,所述十字形连接臂的两短侧壁与所述通槽的两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突出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十字形连接臂的两长侧壁的两端且延伸至所述下屏蔽罩的外侧,两个所述突出部受控带动两长侧壁向所述通槽内侧弯折。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连接件为弹簧,所述弹簧与所述下屏蔽罩的底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屏蔽罩的下端沿周向水平向外延伸形成有连接边缘,所述连接边缘位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下方;
所述下屏蔽罩的顶面向上凸设有环状凸起,所述环状凸起伸入所述上屏蔽罩内,所述连接边缘位于所述环状凸起外侧且与所述下屏蔽罩的顶面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上屏蔽罩的顶部内侧凸设有两个连接柱,两个所述静触头分别贯穿所述壳体和对应的所述连接柱,所述第一导磁块固定在两个所述连接柱之间且沿所述动触桥的宽度分布在动触桥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上屏蔽罩包括多个灭弧窗口,多个所述灭弧窗口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屏蔽罩的四周,所述灭弧窗口与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继电器还包括连接圈,所述下屏蔽罩位于所述连接圈的内侧;
所述磁极板的上方凸设有环状凸筋,所述壳体通过所述连接圈和所述凸筋与所述磁极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动触桥的宽度两侧向内凹陷形成缺口;
所述第二导磁块呈U型结构,所述第二导磁块位于所述动触桥的下方,所述第二导磁块的两侧壁穿过所述动触桥两侧的缺口且朝向所述第一导磁块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推动组件包括:
固定支架,位于所述动触桥的下方;
止挡板,包括承接板和两个固定侧臂,两个所述固定侧壁设置于所述承接板沿所述动触桥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承接板扣合在所述动触桥的顶面,两个所述固定侧臂分别延伸至所述固定支架的两侧且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两个所述固定侧臂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动触桥连接;
推动杆,所述推动杆贯穿所述磁极板和所述下屏蔽罩并与所述磁极板和所述下屏蔽罩活动连接,所述推动杆的顶部与所述固定支架背向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承接板具有两个开口,所述第二导磁块的两侧壁分别穿过对应的所述开口,所述第二导磁块的两侧壁端面高于所述承接板所在的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继电器还包括:
套筒,位于所述磁极板的下方且与所述磁极板固定连接;
静铁芯,位于所述套筒和所述磁极板内,所述静铁芯与所述套筒和所述磁极板固定连接;
动铁芯,以可移动地方式设置于所述套筒内且位于所述静铁芯的下方;
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静铁芯和所述动铁芯连接;
其中,所述推动杆穿过所述静铁芯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并穿置于所述动铁芯中,所述推动杆与所述静铁芯活动连接,所述推动杆与所述动铁芯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的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通过设置使得下屏蔽罩包括具有一定行程的弹性连接件,弹性连接件吸收壳体和磁极板焊接时的公差,可以保证上下屏蔽罩稳定的接触贴合,当继电器通大电流时,两个导磁块形成导磁回路相互之间产生吸力大于下屏蔽罩的弹力,使得两个导磁块开距变小,吸力变大,从而能很好保证动触桥与两个静触头保持吸合,大大提升了继电器工作的稳定性和抗短路能力。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推动组件和动触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推动组件和动触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动触桥和第二导磁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导磁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止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下屏蔽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下屏蔽罩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下屏蔽罩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下屏蔽罩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下屏蔽罩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下屏蔽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弹性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弹性连接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磁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动触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上屏蔽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发明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同时,应当理解,在以下的描述中,“电路”是指由至少一个元件或子电路通过电气连接或电磁连接构成的导电回路。当称元件或电路“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称元件/电路“连接在”两个节点之间时,它可以是直接耦接或连接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元件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物理上的、逻辑上的、或者其结合。相反,当称元件“直接耦接到”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意味着两者不存在中间元件。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图1-图2为本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包括壳体1、磁极板2、上屏蔽罩3、第一导磁块4、两个静触头5、下屏蔽罩6、动触桥7、推动组件8和第二导磁块9。其中,壳体1和磁极板2两者包围形成收容腔。上屏蔽罩3、第一导磁块4、两个静触头5、下屏蔽罩6、动触桥7和第二导磁块9设置在壳体1和磁极板2包围形成的收容腔内。
具体地,壳体1具有开口向下的容置空间,磁极板2封闭容置空间的开口形成封闭的收容腔。所述壳体1的外形以及其内容置空间可以为横截面为矩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柱状结构,具体可根据实际产品需求而设定。所述壳体1可以采用陶瓷等具有耐高温、绝缘的材料制成,更利于熄灭继电器产生的电弧,提高继电器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安全系数。
所述继电器还包括连接圈10,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圈10包括与壳体1底部一体成型的竖直部和沿竖直部向壳体1外侧延伸的边缘部。所述竖直部为与所述壳体1和容置空间形状相同的环状结构。壳体1通过连接圈10与磁极板2固定连接,可以保证继电器的气密性。所述连接圈10的竖直部与容置空间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便于限制上屏蔽罩3和下屏蔽罩6在收容腔内的位置。连接圈10可以采用可伐合金(也称铁镍钴合金)、SPCC(冷轧碳钢薄板及钢带)、铜及铜合金或不锈钢等材料形成,用于与磁极板2焊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与连接圈10通过注塑工艺或者埋入成型工艺等一体成型。
磁极板2设置在连接圈10的下方,与连接圈10的边缘部焊接形成收容腔。具体地,所述磁极板2的上方凸设有环状凸筋21,如图16所示。所述环状凸筋21位于磁极板2上与连接圈10的边缘部的中间部位相对的位置。磁极板2与连接圈10连接时,通过将环状凸筋21熔融后两者实现固定连接。
上屏蔽罩3设于收容腔内,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上屏蔽罩3具有开口向下的容纳腔,上屏蔽罩3的下端沿周向水平向外延伸形成有连接边缘31,如图18所示。所述连接边缘31的外侧环状尺寸大于收容腔的尺寸且小于连接圈10的竖直部的环状尺寸,以使得所述连接边缘31位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下方并通过壳体1的底部限位。
两个静触头5分别依次穿过壳体1和上屏蔽罩3,且静触头5的外侧与所述壳体1固定且密封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优选地,两个静触头5对称设置在壳体1和上屏蔽罩3上。
具体地,壳体1的顶部具有两个对称的第一通孔,上屏蔽罩3的顶部具有两个分别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两个静触头5分别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进入上屏蔽罩3的容纳腔内。进一步地,所述上屏蔽罩3的顶部内侧凸设有两个连接柱32,两个第二通孔贯穿连接柱32。所述连接柱32用于增加两个静触头5之间的爬电距离,同时能够很好的避免静触头5蒸散后会灰烬落在壳体1的内表面,提高了继电器产品的耐压以及绝缘性能。优选地,在壳体1的顶部外侧凸设有柱体,在上屏蔽罩3的顶部内侧和外侧均凸设有柱体,第一通孔贯穿壳体1上的柱体,第二通孔贯穿上屏蔽罩3上的柱体,作用同上。
所述下屏蔽罩6位于所述上屏蔽罩3和所述磁极板2之间,且位于所述连接圈10的内侧,也即下屏蔽罩6位于收容腔内,如图1和图2所示。动触桥7、推动组件8和第二导磁块9均位于上屏蔽罩3和下屏蔽罩6之间,且均位于两个静触头5的下方。
具体地,动触桥7设置在推动组件8的顶部,所述动触桥7两端的两个动触头与两个所述静触头5相对应,如图1-图4所示。推动组件8用于推动所述动触桥7移动使得两个动触头与两个静触头5连通或断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屏蔽罩3包括多个灭弧窗口33,如图18所示。多个所述灭弧窗口33分别设置在上屏蔽罩3上的四周,与动触桥7的动触头以及静触头相对设置。所述灭弧窗口33可以使得动触头和静触头断开产生的电弧在壳体1的表面和上屏蔽罩3的表面拉长,更利于熄灭电弧。
第二导磁块9与所述动触桥7固定连接,且第二导磁块9位于动触桥7的两个动触头之间,如图3和图4。第一导磁块4固定设置于所述上屏蔽罩3的内侧顶部,且所述第一导磁块4固定在两个所述连接柱32之间(也即两个静触头5之间)与所述第二导磁块9相对设置。当推动组件8推动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5连通后,所述第二导磁块9和所述第一导磁块4靠近,此时外部电路导通,动触桥7通过大电流会在动触桥7的四周产生环形磁场,环形磁场通过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形成闭合的导磁回路,使得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之间产生相互吸引的力,第二导磁块9带动动触桥7受到向上的吸力,从而使得动触桥7的两个动触头与两个静触头5的接触更加稳定,大大提升了继电器的工作稳定性和抗短路能力。其中,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可以采用铁,钴,镍,及其合金等材料来制作而成。
进一步地,为了调整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之间的距离可以满足工作需求,上屏蔽罩3在两个连接柱32之间还可以选择性的凸设有凸块,第一导磁块4可以设置于所述凸块上。所述工作需求是指动触头和静触头抵接时,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可以无限靠近或者抵接,在通大电流时形成导磁回路;动触头和静触头分开时,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分开。所述第一导磁块4与上屏蔽罩3之间的固定方式可以为注塑成型、胶粘、扣位、热熔、铆接等。
在本实施例中,动触桥7为条形片状结构,如图5和图17所示。所述动触桥7的两端分别朝向两个静触头5设置。所述动触桥7的宽度两侧向内凹陷形成两个缺口71,所述宽度是指与两个动触头连接线垂直的方向,如图17所示。所述第二导磁块9呈U型结构,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导磁块9位于所述动触桥7的下方,所述第二导磁块9的两侧壁分别穿过所述动触桥7两侧的缺口71且朝向所述第一导磁块4延伸,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导磁块9的两侧壁延伸至高于动触桥7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导磁块4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磁块9的底部沿长度方向向动触桥7的两个动触头延伸,且延伸的两侧分别具有固定孔。所述动触桥7的底面凸设有两个固定柱。动触桥7与第二导磁块9通过固定柱插入固定孔内实现固定连接。在其它方式中,动触桥7的底面设置有两个开口向下固定孔,第二导磁块9的底部向上凸设两个与动触桥7的两个固定孔固定连接的固定柱。除此之外,动触桥7与第二导磁块9还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焊接固定等。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缺口71位于动触桥7的两个动触头的中间位置,以使得第二导磁块9固定在动触桥7的中间位置。对应地,第一导磁块4设置在第二导磁块9的正上方。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第二导磁块9产生的吸力可以带动动触桥7的两侧同时向上移动,避免发生倾斜,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小继电器的尺寸,适应不同的空间需求。
推动组件8位于动触桥7的下方与动触桥7连接,用于推动动触桥7上下移动。具体地,推动组件8包括固定支架81、止挡板82、第一弹性件83和推动杆84,如图1-图3所示。固定支架81位于所述动触桥7和下屏蔽罩6之间。推动杆84位于固定支架81的下方,所述推动杆84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81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84的另一端贯穿所述下屏蔽罩6和所述磁极板2,如图1和图2所示。推动杆84与所述磁极板2和所述下屏蔽罩6之间活动连接,用于推动固定支架81上下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磁块9的底部中间位置具有穿出孔。第一弹性件83位于固定支架81的上方,一端与固定支架81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穿出孔与动触桥7的底部固定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磁块9的底部也可以不设置穿出孔,第一弹性件83的一端与固定支架8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导磁块9的底部固定连接。
止挡板82包括承接板821和两个固定侧臂822,如图7所示。两个所述固定侧臂822设置于所述承接板821沿所述动触桥7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承接板82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开口85。其中,所述承接板821扣合在所述动触桥7的顶面,所述第二导磁块9的两侧壁分别穿过两个开口85向上延伸,如图3所示。两个固定侧臂822位于第二导磁块9的两侧壁的外侧,分别延伸至所述固定支架81和第一弹性件83的两侧且与所述固定支架81固定连接,如图3所示。优选地,固定支架8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片,两个固定侧臂822分别与两个连接片固定连接。两个固定侧臂822对第一弹性件83起限位作用,避免第一弹性件83向外侧倾斜,以便于装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固定侧臂822和承接板821一体式成型设置。这样,两个固定侧臂822和承接板821之间连接牢固,提高了止挡板82的抗冲击能力。第一弹性件83用于提供弹性作用力。当动触桥7的两端与两个静触头5接触时,第一弹性件83的弹性力作用于动触桥7,以保持动触桥7与静触头5的抵接关系。
当推动杆84推动固定支架81、止挡板82、第一弹性件83、动触桥7和第二导磁块9朝向静触头5向上移动,动触桥7两端的两个动触头分别与两个静触头5抵接。此时,第二导磁块9与第一导磁块4抵接或者相对位置固定。随着超程(超行程运行)的进行,由于动触桥7此时的位置固定,推动杆84继续推动固定支架81向上移动使得第一弹性件83压缩,从而满足超程运行时继电器工作的需求。
由于第一导磁块4设置于上屏蔽罩3的顶部内侧面,第一导磁块4与第二导磁块9的位置关系不会因超程的继续进行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第一导磁块4与第二导磁块9的磁气隙不会发生改变,第一导磁块4与第二导磁块9的磁气隙不会随着超程的变大而变大,超程的增大不会影响第一导磁块4与第二导磁块9之间的磁吸力,不影响继电器的抗短路功能,从而解决了超程与磁气隙之间的矛盾关系。
在继电器的技术领域中,超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当动触桥7与两个静触头5接触时,推动杆84不会立刻停止运动,固定支架81会继续运动,第一弹性件83将被进一步地压缩。因为当动触桥7与两个静触头5接触时,两个静触头5限制了动触桥7的继续运动,此时,动触桥7与第二导磁块9将不动,固定支架81、止挡板82以及推动杆84继续运动,第一弹性件83继续被压缩一定程度后,固定支架81、止挡板82以及推动杆84停止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磁块9的两侧壁端面高于所述承接板821的顶面。当随着超程进行时,推动杆84首先会继续推动固定支架81和止挡板82向上移动,当止挡板82的承接板821与第一导磁块4抵接时,固定支架81开始挤压第一弹性件83使得第一弹性件83压缩,从而满足超程运行时继电器工作的需求。具体地,当动触桥7与两个静触头5刚接触时,第一导磁块4的顶部与承接板821的距离为本实施例中超程的最大幅度。当继电器闭合且处于稳定状态时,承接板821与第一导磁块4的顶端部分存在间隙,以避免承接板821与第一导磁块4碰撞。
所述止挡板82的设置使得在非超程运行时,可以提高动触桥7和第二导磁块9向上移动的稳定性。同时,所述止挡板82和所述第一弹性件83的设置可以在超程运行时提供一定的超程位移量。所述第一弹性件83可以由弹簧、橡胶、硅胶、记忆合金等具有弹性材质或者形态形成。所述止挡板82为无磁材料或弱磁材料制成,避免止挡板82超程运动受吸力影响无法继续运动或卡滞。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支架81为圆柱状结构。所述固定支架81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圆柱部和第二圆柱部,第一圆柱部位于第二圆柱部的上方且靠近动触桥7。所述第一圆柱部的顶部形成有凹槽,第一弹性件83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下屏蔽罩6的中间位置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大于第二圆柱部的径向尺寸且小于第一圆柱部的径向尺寸,使得固定支架81的第一圆柱部可以在下屏蔽罩6的高度方向移动。两个连接片设置在第二圆柱部的径向外侧面上。推动杆84与第一圆柱部的底部固定连接。
在其它实施例中,固定支架81的底部尺寸大于所述下屏蔽罩6的贯穿孔的尺寸,使得固定支架81在动触桥7和下屏蔽罩6之间移动。推动杆84从贯穿孔穿过并穿过磁极板2,分别与下屏蔽罩6和磁极板2活动连接。
具体地,所述磁极板2上还设置有移动通孔。所述移动通孔位于固定支架81的正下方,用于供推动杆84穿出和移动。推动杆84为受力部件,推动杆84呈圆柱状结构,推动杆84在电磁力作用下将推动固定支架81运动,以使得动触桥7朝向静触头5运动。
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套筒11、静铁芯12、动铁芯13和第二弹性件14,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套筒11位于磁极板2的下方,所述套筒11的开口处的连接边缘与移动通孔外侧的磁极板2固定连接,用于密封所述磁极板2。静铁芯12位于所述套筒11和所述磁极板2的移动通孔内,所述静铁芯12与所述套筒11和所述磁极板2固定连接。动铁芯13设置于所述套筒11内且位于所述静铁芯12的下方,动铁芯13在套筒11的底部以及静铁芯12之间移动。第二弹性件14设置在套筒11内,所述第二弹性件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静铁芯12和所述动铁芯13固定连接。
所述推动杆84从下屏蔽罩6穿出后进入静铁芯12内,并从所述静铁芯12和所述第二弹性件14中穿过并穿置于所述动铁芯13中。其中,所述推动杆84与所述静铁芯12活动连接,所述推动杆84与所述动铁芯13固定连接。
继电器在使用时,会在套筒11的外侧套有线圈。线圈通电产生磁场,磁场通过静铁芯12和动铁芯13形成磁回路,两者产生相互吸引的电磁力。由于静铁芯12固定在套筒11和磁极板2上,动铁芯13在电磁力作用下带动推动杆84向上运动,进而带动所述动触桥7和第二导磁块9向上运动,使得所述动触桥7的两个动触头分别与两个所述静触头5相吸合连通。在动铁芯13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动铁芯13挤压第二弹性件14,使得第二弹性件14压缩。当线圈断电后,动铁芯13在第二弹性件14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带动推动杆84向下运动,进而带动所述动触桥7和第二导磁块9向下运动,使得动触桥7与两个静触头5分开。
第二弹性件14为弹簧,也可以为其它具有弹性的结构。所述套筒11可以采用不锈钢等材质制成。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静铁芯12的顶部和固定支架81的底部之间还设置有垫圈,用于缓冲推动杆84在推动固定支架81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其中,所述垫圈可以包括两个,一个不锈钢垫圈,一个硅橡胶垫圈。
两个静触头5用于接入外界电路。当继电器中的线圈通电,两个静触头5与动触桥7相吸合连通时,外界电路导通,电流通过动触桥7在动触桥7的四周产生环形磁场。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在动触桥7的磁场中,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产生导磁回路,使得两者中间产生相互吸力,第二导磁块9带动动触桥7受到向上的电磁吸力,从而使动触桥7与两个静触头5接触更加稳定。电流越大磁场越大,相互之间吸力越大,可以抵消动触桥7与两个静触头5接触导流形成的电斥力,这样在通大电流(如6000A-10000A)情况下,能很好保证动触桥7与两个静触头5保持吸合,大大提升了继电器工作的稳定性和抗短路能力。
下屏蔽罩6位于上屏蔽罩3和磁极板2之间,如图1和图2所示。下屏蔽罩6用于支撑定位上屏蔽罩3,同时还用于防止动触头和静触头分开产生的电弧跑到磁极板2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屏蔽罩6包括延伸至所述下屏蔽罩6底面外侧的弹性连接件61,如图9、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弹性连接件61与磁极板2的顶面接触,使得所述下屏蔽罩6底面与磁极板2之间形成间隙。由此所述弹性连接件61使得下屏蔽罩6具有一定的弹性行程。继电器在未工作状态时,弹性连接件61可以吸收壳体1与磁极片2焊接固定前后形成公差,上屏蔽罩3的连接边缘31根据弹性连接件61的弹力与壳体1的底部以及下屏蔽罩6接触贴合,由此使得固定在上屏蔽罩3内侧顶部的第一导磁块4位于最高处,从而保证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之间的间距最大。
进一步地,弹性连接件61的弹力值的大小,可以保证上屏蔽罩3和下屏蔽罩6不会在收容腔内因为振动冲击等产生上下活动。当继电器的动触桥7和两个静触头5抵接过小电流(如200A-2500A)时,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之间产生的吸力小于下屏蔽罩6的弹力,此时上屏蔽罩3和下屏蔽罩6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保证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之间具有较大的间距。
当继电器的动触桥7和两个静触头5抵接通大电流(如6000A-10000A)时,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之间产生的吸力大于下屏蔽罩6弹力,第一导磁块4带动上屏蔽罩3下移,下屏蔽罩6的弹性连接件61受力向下压缩使得下屏蔽罩6同时向下移动,第一导磁块4下移使得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之间的间距变小,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之间的吸力变大,能很好保证动触桥7与两个静触头5保持吸合,大大提升了继电器工作的稳定性和抗短路能力。
也就是说,下屏蔽罩6的弹性连接件61的弹力,用于控制上屏蔽罩3的上下运动,从而控制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之间的间距,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之间的间距决定了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之间的吸力的大小,第一导磁块4和第二导磁块9之间的间距越小,两者之间的吸力越大,间距越大吸力越小。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下屏蔽罩6的顶面向上凸设有环状凸起64,如图8和图10所示。所述环状凸起64伸入所述上屏蔽罩3的容纳腔内,所述连接边缘31位于所述环状凸起64外侧且与所述下屏蔽罩6的顶面贴合,避免上屏蔽罩3和下屏蔽罩6相对水平方向移动。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下屏蔽罩6的底面向上凹陷形成两个凹槽62,如图13所示。两个凹槽62对称设置在下屏蔽罩6的底面上。所述下屏蔽罩6包括两个弹性连接件61,分别固定在对应的凹槽62内,如图11和图12所示。其中,两个弹性连接件61从两个凹槽62内伸出,其所伸出的高度为弹性连接件61的弹性行程。所述凹槽62和所述弹性连接件6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任意设定,设置位置避开中间的穿出孔即可。
所述弹性连接件61包括连接板611和两个设置在所述连接板611两侧的弹性侧壁612,如图11、图12、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连接板611与所述凹槽62底部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两个所述弹性侧壁612延伸至所述下屏蔽罩6的外侧。下屏蔽罩6通过两个弹性侧壁612的弹性变形改变下屏蔽罩6距离磁极板2的距离,由此改变第一导磁块4到第二导磁块9的距离。所述可拆卸的方式包括紧固件连接或者卡扣连接等。凹槽62可以使得拆卸连接的紧固件、卡扣件等位于凹槽62内,由此增加下屏蔽罩6的弹性行程。优选地,两个所述弹性侧壁612的末端分别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形成V字形或者分别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即两个所述弹性侧壁相对于所述连接板同时向内弯折或同时向外弯折,如图14和图15所示。
除此之外,所述下屏蔽罩6的底面也可以不设置凹槽62。弹性连接件61的连接板611直接与下屏蔽罩6的底面固定连接。除此之外,弹性连接件61还可以采用塑料楔形、L形、工字型等平面高出下屏蔽罩6的下端面结构使得下屏蔽罩6具有一定行程的弹性,所述弹性连接件61也可以设置为金属弹簧、弹片等方式与下屏蔽罩6固定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下屏蔽罩6具有两个通槽63和与所述通槽63一一对应的弹性连接件61,如图8和图9所示。其中,所述弹性连接件61包括十字形连接臂613和两个突出部614,如图9所示。所述十字形连接臂613的相对两短侧壁与所述通槽63的两侧固定连接,相对两长侧壁与通槽63的侧壁之间形成有空隙。两个所述突出部614固定在所述十字形连接臂613的相对两长侧壁的两端外侧且延伸至所述下屏蔽罩6的外侧。所述十字形连接臂613的相对两长侧壁通过变形使得两长侧壁的两端向通槽63内移动,改变下屏蔽罩6距离磁极板2的距离,由此改变第一导磁块4到第二导磁块9的距离。突出部614的高度为下屏蔽罩6可以移动的行程距离。所述下屏蔽罩6和弹性连接件61一体成型。
继电器在组装过程中,对继电器的收容腔中封入有可以对电弧进行冷却的气体,增强了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的灭弧性能。所述气体可以为以氢气为主体的混合气体。
本实施例继电器的推动组件的顶部与动触桥连接用于推动动触桥与两个静触头连通或断开,该继电器的下屏蔽罩包括使其具有一定行程的弹性连接件,弹性连接件吸收壳体和磁极板焊接时的公差,可以保证上下屏蔽罩稳定的接触贴合,当继电器通大电流时,两个导磁块形成导磁回路相互之间产生吸力大于下屏蔽罩的弹力,使得两个导磁块开距变小,吸力变大,从而能很好保证动触桥与两个静触头保持吸合,大大提升了继电器工作的稳定性和抗短路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包括:
壳体(1)和磁极板(2),两者包围形成收容腔;
连接圈(10),包括与所述壳体(1)底部一体成型的竖直部和沿所述竖直部向所述壳体(1)外侧延伸的边缘部,所述磁极板(2)焊接在所述边缘部的下方,所述竖直部与所述壳体(1)的容置空间内壁之间形成距离;
上屏蔽罩(3),设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上屏蔽罩(3)的下端沿周向水平向外延伸形成有连接边缘(31),所述连接边缘(31)位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和下屏蔽罩(6)的顶面之间;
第一导磁块(4),固定设置于所述上屏蔽罩(3)的内侧顶部;
两个静触头(5),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且贯穿所述壳体(1)和所述上屏蔽罩(3);
下屏蔽罩(6),位于所述上屏蔽罩(3)和所述磁极板(2)之间;
动触桥(7),位于两个所述静触头(5)的下方和所述下屏蔽罩(6)之间,所述动触桥(7)的两个动触头与两个所述静触头(5)相对应;
推动组件(8),所述推动组件(8)的顶部与所述动触桥(7)连接以推动所述动触桥(7)的两个动触头与两个所述静触头(5)连通或断开;
第二导磁块(9),与所述动触桥(7)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导磁块(4)相对设置,当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5)连通后,所述第一导磁块(4)和所述第二导磁块(9)形成导磁回路以使得所述第二导磁块(9)带动所述动触桥(7)向上移动;
其中,所述下屏蔽罩(6)包括延伸至所述下屏蔽罩(6)底面外侧的弹性连接件(61),所述弹性连接件(61)通过弹性形变使得所述上屏蔽罩(3)带动所述第一导磁块(4)移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导磁块(4)和所述第二导磁块(9)之间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屏蔽罩(6)的底面向上凹陷形成至少两个凹槽(62);
所述下屏蔽罩(6)包括与所述凹槽(62)一一对应的所述弹性连接件(61),所述弹性连接件(61)包括连接板(611)和两个设置在所述连接板(611)两侧的弹性侧壁(612),所述连接板(611)与所述凹槽(62)底部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两个所述弹性侧壁(612)延伸至所述下屏蔽罩(6)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弹性侧壁(612)相对于所述连接板(611)同时向内弯折或同时向外弯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屏蔽罩(6)具有至少两个通槽(63);
所述下屏蔽罩(6)包括与所述通槽(63)一一对应的所述弹性连接件(61),所述弹性连接件(61)包括十字形连接臂(613)和两个突出部(614),所述十字形连接臂(613)具有两长侧壁和两短侧壁,所述长侧壁与所述通槽(63)的侧壁之间形成空隙,所述十字形连接臂(613)的两短侧壁与所述通槽(63)的两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突出部(614)分别固定在所述十字形连接臂(613)的两长侧壁的两端且延伸至所述下屏蔽罩(6)的外侧,两个所述突出部(614)受控带动两长侧壁向所述通槽(63)内侧弯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61)为弹簧,所述弹簧与所述下屏蔽罩(6)的底面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屏蔽罩(6)的顶面向上凸设有环状凸起(64),所述环状凸起(64)伸入所述上屏蔽罩(3)内,所述连接边缘(31)位于所述环状凸起(64)外侧且与所述下屏蔽罩(6)的顶面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屏蔽罩(3)的顶部内侧凸设有两个连接柱(32),两个所述静触头(5)分别贯穿所述壳体(1)和对应的所述连接柱(32),所述第一导磁块(4)固定在两个所述连接柱(32)之间且沿所述动触桥(7)的宽度分布在动触桥(7)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屏蔽罩(3)包括多个灭弧窗口(33),多个所述灭弧窗口(33)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屏蔽罩(3)的四周,所述灭弧窗口(33)与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连接圈(10),所述下屏蔽罩(6)位于所述连接圈(10)的内侧;
所述磁极板(2)的上方凸设有环状凸筋(21),所述壳体(1)通过所述连接圈(10)和所述凸筋(21)与所述磁极板(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桥(7)的宽度两侧向内凹陷形成缺口(71);
所述第二导磁块(9)呈U型结构,所述第二导磁块(9)位于所述动触桥(7)的下方,所述第二导磁块(9)的两侧壁穿过所述动触桥(7)两侧的缺口(71)且朝向所述第一导磁块(4)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组件(8)包括:
固定支架(81),位于所述动触桥(7)的下方;
止挡板(82),包括承接板(821)和两个固定侧臂(822),两个所述固定侧臂(822)设置于所述承接板(821)沿所述动触桥(7)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承接板(821)扣合在所述动触桥(7)的顶面,两个所述固定侧臂(822)分别延伸至所述固定支架(81)的两侧且与所述固定支架(81)固定连接;
第一弹性件(83),所述第一弹性件(83)设置于两个所述固定侧臂(822)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83)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81)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83)的另一端与所述动触桥(7)连接;
推动杆(84),所述推动杆(84)贯穿所述磁极板(2)和所述下屏蔽罩(6)并与所述磁极板(2)和所述下屏蔽罩(6)活动连接,所述推动杆(84)的顶部与所述固定支架(81)背向所述第一弹性件(83)的一面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板(821)具有两个开口(85),所述第二导磁块(9)的两侧壁分别穿过对应的所述开口(85),所述第二导磁块(9)的两侧壁端面高于所述承接板(821)的顶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
套筒(11),位于所述磁极板(2)的下方且与所述磁极板(2)固定连接;
静铁芯(12),位于所述套筒(11)和所述磁极板(2)内,所述静铁芯(12)与所述套筒(11)和所述磁极板(2)固定连接;
动铁芯(13),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套筒(11)内且位于所述静铁芯(12)的下方;
第二弹性件(14),所述第二弹性件(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静铁芯(12)和所述动铁芯(13)连接;
其中,所述推动杆(84)穿过所述静铁芯(12)和所述第二弹性件(14)并穿置于所述动铁芯(13)中,所述推动杆(84)与所述静铁芯(12)活动连接,所述推动杆(84)与所述动铁芯(13)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37961.7A CN112967906B (zh) | 2021-02-01 | 2021-02-01 | 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37961.7A CN112967906B (zh) | 2021-02-01 | 2021-02-01 | 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67906A CN112967906A (zh) | 2021-06-15 |
CN112967906B true CN112967906B (zh) | 2023-11-07 |
Family
ID=76272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37961.7A Active CN112967906B (zh) | 2021-02-01 | 2021-02-01 | 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96790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27908B2 (ja) | 2019-10-15 | 2024-02-06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CN116264141A (zh) * | 2021-12-13 | 2023-06-16 |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抗短路的继电器 |
CN117912892A (zh) * | 2022-10-12 | 2024-04-19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继电器 |
CN117912898A (zh) * | 2022-10-12 | 2024-04-19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继电器 |
WO2024078461A1 (zh) * | 2022-10-12 | 2024-04-18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继电器 |
CN115938866A (zh) * | 2022-12-07 | 2023-04-07 | 立讯智造科技(常熟)有限公司 | 一种直流继电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49811A (zh) * | 2019-08-08 | 2019-10-18 |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
CN210142625U (zh) * | 2019-08-08 | 2020-03-13 |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
CN211125516U (zh) * | 2019-09-24 | 2020-07-28 |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直流继电器 |
CN111739764A (zh) * | 2020-07-20 | 2020-10-02 |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直流继电器 |
-
2021
- 2021-02-01 CN CN202110137961.7A patent/CN11296790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49811A (zh) * | 2019-08-08 | 2019-10-18 |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
CN210142625U (zh) * | 2019-08-08 | 2020-03-13 |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
CN211125516U (zh) * | 2019-09-24 | 2020-07-28 |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直流继电器 |
CN111739764A (zh) * | 2020-07-20 | 2020-10-02 |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直流继电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67906A (zh) | 2021-06-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967906B (zh) | 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 | |
KR102610601B1 (ko) | 고용량 릴레이의 단락 방지 구조 | |
CN210182304U (zh) | 直流继电器 | |
KR20200000312A (ko) | 직류 릴레이 | |
JP7480359B2 (ja) | リレー | |
CN210136823U (zh) | 直流继电器 | |
KR102087468B1 (ko) | 전자 접촉기 | |
CN112466716A (zh) | 一种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 |
KR102388586B1 (ko) | 직류 릴레이 | |
CN210142625U (zh) |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 |
CN110875161B (zh) | 直流继电器 | |
CN214542038U (zh) | 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 | |
CN214542039U (zh) | 继电器 | |
WO2024078424A1 (zh) | 继电器 | |
CN214542051U (zh) | 继电器 | |
CN108400064B (zh) | 高压直流通断器防偏转机构及高压直流通断器 | |
KR20200096196A (ko) | 직류 릴레이 | |
CN218996617U (zh) | 一种继电器 | |
CN108400061B (zh) | 高压直流通断器 | |
CN210092002U (zh) | 四断点接触器 | |
CN211578662U (zh) | 可灭电弧的继电器 | |
CN218385044U (zh) | 一种继电器 | |
CN213366486U (zh) | 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214956662U (zh) | 直流接触器动触片限位结构 | |
CN221057330U (zh) | 抗短路电流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