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12892A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12892A
CN117912892A CN202211249316.5A CN202211249316A CN117912892A CN 117912892 A CN117912892 A CN 117912892A CN 202211249316 A CN202211249316 A CN 202211249316A CN 117912892 A CN117912892 A CN 1179128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zer
contact
movable
relay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493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萌
代文广
陈松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4931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1289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4059 priority patent/WO202407854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912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128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继电器,包括接触容器、一对静触点引出端、第一导磁体、推动杆组件、动触点组件和弹性件,接触容器具有接触腔室;一对静触点引出端连接于接触容器;第一导磁体相对于接触容器固定设置;推动杆组件包括杆部以及第二导磁体;杆部相对于接触容器沿杆部的轴向可移动,第二导磁体设置于杆部的一端,且沿杆部的轴向方向,与第一导磁体错开;动触点组件相对于推动杆组件沿着杆部的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动触点组件包括动簧片和第三导磁体,沿杆部的轴向,第三导磁体固定连接于动簧片背离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的一侧;弹性件用于向所述动触点组件施加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弹性力。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继电器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因此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高压直流继电器是继电器中的一种,为了解决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触头因为短路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而发生的触头弹开问题,相关技术中通常是设置抗短路环电磁结构。根据上轭铁设置的位置进一步区分为随动式结构和固定式结构。具体来说,随动式结构是指上轭铁设置在继电器的可动组件上,固定式结构是指上轭铁设置在除可动组件以外的固定位置。然而,虽然固定式抗短路结构的抗短路能力达到大大加强,但由于短路能力与分断能力呈现负相关性,导致分断能力减弱。而,随动式抗短路结构存在受动铁芯保持力影响,当短路电流较高时铁芯会脱开导致触点断开,而增大动铁芯的保持力,需增大线圈,这与小体积轻量化相矛盾。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以兼顾抗短路能力和极限分断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接触容器、一对静触点引出端、第一导磁体、推动杆组件、动触点组件和弹性件,接触容器具有接触腔室;一对静触点引出端连接于所述接触容器,且各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接触腔室内;第一导磁体设于所述接触腔室内,且相对于所述接触容器固定设置;推动杆组件包括杆部以及第二导磁体;所述杆部相对于所述接触容器沿所述杆部的轴向可移动,所述第二导磁体设置于所述杆部的一端,且沿所述杆部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一导磁体错开;动触点组件相对于所述推动杆组件沿着所述杆部的轴向、在靠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动簧片和第三导磁体,沿所述杆部的轴向,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导磁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动簧片背离所述第一导磁体和所述第二导磁体的一侧;所述第三导磁体与所述第一导磁体用于形成第一导磁回路,所述第三导磁体与所述第二导磁体用于形成第二导磁回路;弹性件设于所述动触点组件和所述推动杆组件之间,用于向所述动触点组件施加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弹性力。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所述动触点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第三导磁体之间的磁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导磁体与所述第三导磁体之间的磁间距。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所述动触点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磁体与所述第三导磁体直接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推动杆组件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固定设置在所述杆部沿轴向的一端,且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接触腔室,所述第二导磁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座,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动触点组件和所述支撑座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座包括:
底座,连接于所述杆部的一端,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动触点组件之间;以及
支架,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导磁体连接于所述支架的内壁面,所述动簧片和所述第三导磁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架围成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支架包括:
顶部,所述第二导磁体连接于所述顶部的内壁面;以及
两个侧部,分别连接于所述顶部的两侧;两个所述侧部远离所述顶部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底座,两个所述侧部、所述顶部和所述底座共同形成一供所述动触点组件移动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磁体具有穿孔,所述穿孔贯穿所述第一导磁体沿所述杆部的轴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沿所述杆部的轴向,所述第二导磁体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穿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导磁体包括第一导磁件和第二导磁件;
所述第一导磁件和所述第二导磁件沿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磁体的两个相对的侧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接触容器还具有一对第一通孔和一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连通于所述接触腔室;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一一对应地穿设于一对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继电器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且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接触容器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磁体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接触容器包括:
轭铁板;以及
绝缘罩,包括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的一端环绕连接于所述顶壁的四周,所述侧壁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轭铁板;
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开设于所述顶壁,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顶壁的外壁面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绝缘罩包括陶瓷罩和框片,所述陶瓷罩包括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壁,所述侧壁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框片连接于所述轭铁板;
所述顶壁的外壁面中,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周缘设有第一金属化层,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周缘设有第二金属化层;
所述静触点引出端通过所述第一金属化层与所述顶壁相焊接,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金属化层与所述顶壁相焊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壁为一体结构;或,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壁为分体结构,且通过焊接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顶壁的内壁面间隔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接触容器包括:
轭铁板;以及
绝缘罩,连接于所述轭铁板;
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于所述接触腔室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轭铁板,所述第一导磁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架。
上述发明中的一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第一导磁体相对于接触容器固定设置,与第三导磁体之间形成固定式抗短路结构,推动杆组件的第二导磁体,与第三导磁体之间形成随动式抗短路结构,第一导磁体与第二导磁体沿着杆部的轴向错开,使得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在满足抗短路和极限分断的要求下,还具有降低成本,减小继电器体积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示出的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的是图1中去除陶瓷罩和框片的示意图。
图3示出的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4示出的是图3中A-A的剖视图。
图5示出的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6示出的是图3中B-B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已完成超行程。
图7示出的是图3中C-C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已完成超行程。
图8示出的是图3中A-A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已完成超行程。
图9示出的是图3中B-B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刚接触或刚分离。
图10示出的是图3中C-C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刚接触或刚分离。
图11示出的是图3中A-A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刚接触或刚分离。
图12示出的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13示出的是图12中去除陶瓷罩和框片的示意图。
图14示出的是图12中D-D的剖视图。
图15示出的是图12的分解示意图。
图16示出的是图12中E-E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已完成超行程。
图17示出的是图12中F-F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已完成超行程。
图18示出的是图12中D-D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已完成超行程。
图19示出的是图12中E-E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刚接触或刚分离。
图20示出的是图12中F-F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刚接触或刚分离。
图21示出的是图12中D-D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刚接触或刚分离。
图22示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分解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接触容器;101、接触腔室;102、第一通孔;103、第二通孔;11a、绝缘罩;11、陶瓷罩;111、顶壁;112、侧壁;113、第一金属化层;114、第二金属化层;12、框片;13、轭铁板;131、第三通孔;20、静触点引出端;30、连接件;31、连接件的第一端;32、连接件的第二端;40、第一导磁体;41、穿孔;50、推动杆组件;51、杆部;52、支撑座;521、底座;522、支架;523、顶部;524、侧部;525、开口;53、动触点组件;54、动簧片;55、第三导磁体;56、弹性件;60、第二导磁体;610、第一导磁件;620、第二导磁件;1100、外壳;1110、第一壳体;1120、第二壳体;1130、显露孔;1200、电磁铁单元;1210、线圈架;1220、线圈;1240、动铁芯;1250、复位件;1300、灭弧单元;1310、灭弧磁铁;1320、轭铁夹;1400、密封单元;1410、金属罩;D1、运动方向;D2、长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如图22所示,图22示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分解示意图。继电器包括外壳1100、电磁铁单元1200、灭弧单元1300和密封单元1400。密封单元1400设于外壳1100内,且密封单元1400的静触点引出端的顶部通过外壳1100的显露孔1130显露于外壳1100的外表面。电磁铁单元1200和灭弧单元1300均设置在外壳1100内。
作为一示例,外壳1100包括第一壳体1110和第二壳体1120,第一壳体1110和第二壳体1120相卡接,以形成用于容纳电磁铁单元1200、灭弧单元1300和密封单元1400的腔室。
灭弧单元1300用于对密封单元1400的静触点引出端和动簧片之间产生的电弧进行灭弧。
作为一示例,灭弧单元1300包括两个灭弧磁铁1310。灭弧磁铁1310可以为永久磁铁,且各灭弧磁铁1310可以大致为长方体状。两个灭弧磁铁1310分别设置在密封单元1400的两侧,且沿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D2相对设置。
通过设置两个相对设置的灭弧磁铁1310,能够在静触点引出端和动簧片的周围形成磁场。因此,在静触点引出端和动簧片之间产生的电弧,通过磁场的作用,都会被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拉长,实现灭弧。
灭弧单元1300还包括两个轭铁夹1320,两个轭铁夹1320与两个灭弧磁铁1310的位置对应设置。并且,两个轭铁夹1320环绕着密封单元1400和两个灭弧磁铁1310。通过轭铁夹1320环绕灭弧磁铁1310的设计,可避免灭弧磁铁1310产生的磁场向外扩散,影响灭弧效果。轭铁夹1320由软磁材料制成。软磁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铁,钴,镍,及其合金等。
如图1至图5所示,图1示出的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的是图1中去除陶瓷罩11和框片12的示意图。图3示出的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4示出的是图3中A-A的剖视图。图5示出的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的密封单元1400包括接触容器10、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0、第一导磁体40、推动杆组件50、动触点组件53和弹性件56。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接触容器10内部具有接触腔室101。接触容器10可以包括绝缘罩11a和轭铁板13,绝缘罩11a罩设于轭铁板13的一侧表面,绝缘罩11a和轭铁板13共同合围成接触腔室101。
绝缘罩11a包括陶瓷罩11和框片12。陶瓷罩11通过框片12与轭铁板13连接。框片12可以呈环状结构的金属件,如铁镍合金,且框片12的一端连接于陶瓷罩11的开口边缘,例如通过激光焊、钎焊、电阻焊、胶粘等方式。框片12的另一端连接于轭铁板13,同样也可以通过激光焊、钎焊、电阻焊、胶粘等方式。在陶瓷罩11和轭铁板13之间设置一框片12,可方便陶瓷罩11和轭铁板13的连接。
陶瓷罩11包括顶壁111和侧壁112,侧壁112的一端环绕连接于顶壁111的四周,侧壁112的另一端通过框片12连接于轭铁板13。在本实施例中,侧壁112的另一端通过框片12与轭铁板13连接。
接触容器10还具有一对第一通孔102和一第二通孔103,第一通孔102和第二通孔103均连通于接触腔室101。第一通孔102用于供静触点引出端20穿设其中,第二通孔103用于供一连接件30穿设其中。
作为一示例,第一通孔102和第二通孔103均开设于陶瓷罩11的顶壁111。第二通孔103可以设于两个第一通孔102之间,即连接件30设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0之间。
第二通孔10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用于供两个连接件30穿设其中,但不以此为限。
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0连接于接触容器10,每个静触点引出端20的至少部分位于接触腔室101内。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0的其中一个作为电流流入的端子,另一个作为电流流出的端子。
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0一一对应地穿设于一对第一通孔102中,且与陶瓷罩11的顶壁111连接,例如通过焊接。
静触点引出端20的底部作为静触点,静触点可以是一体或分体地设置在静触点引出端20的底部。
第一导磁体40设于接触腔室101内,且相对于接触容器10固定设置。
推动杆组件50沿运动方向D1可移动地连接于接触容器10。推动杆组件50包括杆部51、支撑座52以及第二导磁体60。杆部51相对于接触容器10沿杆部51的轴向(即沿运动方向D1)可移动,支撑座52固定设置在杆部51沿轴向的一端,且至少部分伸入接触腔室101,第二导磁体60固定连接于支撑座52,且沿杆部51的轴向方向,与第一导磁体40错开。
需要说明的是,沿杆部51的轴向方向,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一导磁体40错开可以理解为:沿杆部51的轴向方向,第二导磁体60向动簧片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导磁体40向动簧片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作为一示例,第二导磁体60与支撑座52之间可以通过铆接相固定,但不以此为限。
轭铁板13具有第三通孔131,第三通孔131沿着轭铁板13的厚度方向贯穿轭铁板13的两个相对的侧边,且第三通孔131与接触容器10的接触腔室101连通。杆部51沿轴向可移动地穿设于第三通孔131。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推动杆组件50还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沿着杆部51的轴向、在靠近静触点引出端20的第一位置和远离静触点引出端20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动触点组件53包括动簧片54和第三导磁体55,沿杆部51的轴向,至少部分第三导磁体55固定连接于动簧片54背离第一导磁体40和第二导磁体60的一侧。也就是说,沿着动簧片54的厚度方向(即沿运动方向D1),第一导磁体40和第二导磁体60位于动簧片54的一侧,至少部分第三导磁体55位于动簧片54的另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沿着杆部51的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中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是指动触点组件53与推动杆组件50的相对位置。
具体来说,当电磁铁单元1200通电后,能够驱动杆部51、支撑座52和动触点组件53一同向靠近静触点引出端20的方向移动。当动触点组件53与静触点引出端20接触后,动触点组件53被静触点引出端20止挡,而杆部51和支撑座52仍然继续向上运动,直至完成超行程过程。在超行程过程中,动触点组件53与推动杆组件50之间会产生相对移动。
若在超行程过程中,定义动触点组件53为固定不动,则推动杆组件50相对于动触点组件53会向上运动。若在超行程过程中,定义推动杆组件50固定不动,则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是向下运动。
那么,当动触点组件53与静触点引出端20分离或动触点组件53与静触点引出端20刚刚接触时,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是位于第一位置,即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是靠近静触点引出端20。当在超行程过程时,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向下运动,即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朝着远离静触点引出端20的方向移动,直至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移动至第二位置。当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完成超行程。此时,弹性件56的压缩量处于最大值。
由此可见,当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位于第一位置时,可以认为动触点组件53与静触点引出端20分离或动触点组件53与静触点引出端20刚刚接触。当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位于第二位置时,此时完成超行程。
作为一示例,第三导磁体55与动簧片54之间可以通过铆接相固定,但不以此为限。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磁体40、第二导磁体60和第三导磁体55均可以采用铁,钴,镍,及其合金等材料制作而成。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磁体40和第二导磁体60可以为一字型,第三导磁体55可以为U型,但不以此为限。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磁体40、第二导磁体60和第三导磁体55根据需要均可以设计为包括多片叠置的导磁片。
动簧片54的两端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0的底部接触,实现触点闭合。动簧片54沿其长度方向D2的两端可以作为动触点。动簧片54两端的动触点可以凸出于动簧片54的其他部分,也可以是与其他部分齐平。
可以理解的是,动触点可以是一体或分体地设置在动簧片54沿其长度方向D2的两端。
弹性件56设于动触点组件53和支撑座52之间,用于向动触点组件53施加朝向第一位置移动的弹性力。
作为一示例,弹性件56可以为弹簧,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实施方式中,弹性件56的一端抵接于支撑座52,另一端抵接于动触点组件53的第三导磁体55。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三导磁体55上开设通孔,弹性件56穿过该通孔抵接于动簧片54。
支撑座52包括底座521和支架522。底座521连接于杆部51沿轴向的一端,支架522连接于底座521。第二导磁体60连接于支架522的内壁面,动簧片54和第三导磁体55可移动地设置于底座521和支架522之间,弹性件56的一端抵接于底座521,另一端抵接于第三导磁体55。
在一实施方式中,支架522可以呈倒U型,且与底座521卡接。底座521和支架522合围成一腔室,该腔室用于容纳动触点组件53和弹性件56。
支架522可以包括顶部523和两个侧部524,两个侧部524分别连接于顶部523的两侧,且自顶部523朝向底座521延伸,以使支架522形成一倒U型。两个侧部524远离顶部523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底座521。两个侧部524之间形成一可供动簧片54和第三导磁体55穿设且移动的空间。
第二导磁体60连接于顶部523的内壁面。在动簧片54未与静触点引出端20接触或动簧片54刚刚与静触点引出端20接触的状态下,动簧片54在弹性件56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与第二导磁体60抵接。在超行程过程中,静触点引出端20止挡动触点组件53(动簧片54和第三导磁体55),且使动触点组件53保持不动,而杆部51带动支撑座52连同第二导磁体60继续向上移动,此时动触点组件53和底座521共同挤压弹性件56。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磁体60也可以不是与支撑座52的支架522固定连接,而是与杆部51的一端固定连接。具体来说,动触点组件53可以设有通孔,杆部51穿设于动触点组件53的通孔,第二导磁体60设置于杆部51的一端。
密封单元1400还包括金属罩1410,金属罩1410连接于轭铁板13背向绝缘罩11a的一侧,且金属罩1410罩设于轭铁板13上的第三通孔131。金属罩1410与轭铁板13围成一用于容纳电磁铁单元1200的静铁芯和动铁芯1240的腔室,下文将详细说明。
如图4和图22所示,电磁铁单元1200包括线圈架1210、线圈1220、静铁芯、动铁芯1240和复位件1250。线圈架1210呈中空筒状,且采用绝缘材料形成。金属罩1410穿设在线圈架1210内。线圈1220环绕线圈架1210。静铁芯固定设置在金属罩1410内,且部分静铁芯伸入第三通孔131。静铁芯具有穿孔,穿孔与第三通孔131的位置对应设置,用于供杆部51穿设其中。动铁芯1240可移动地设置在金属罩1410内,且与静铁芯相对设置,动铁芯1240连接杆部51,用于当线圈1220通电时,被静铁芯吸引。动铁芯1240与杆部51可以采用螺接、铆接、焊接或其他方式连接。
复位件1250位于金属罩1410内部,且设置在静铁芯和动铁芯1240之间,用于当线圈1220断电时,使动铁芯1240复位。复位件1250可以为弹簧,并套设于杆部51的外部。
如图6至图8所示,图6示出的是图3中B-B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已完成超行程。图7示出的是图3中C-C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已完成超行程。图8示出的是图3中A-A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已完成超行程。
需要说明的是,图6至图8中示出的是已完成超行程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可被认为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处于第二位置。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导磁体4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形成第一导磁回路,故在第一导磁体4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产生磁吸力。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形成第二导磁回路,故在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产生磁吸力。由于第一导磁体40相对于接触容器10是固定设置,因此在通短路电流时,第一导磁体4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形成固定式抗短路结构,固定式抗短路结构的保持力是由接触容器10提供。由于第二导磁体60固定连接于推动杆组件50的支撑座52,因此在通短路电流时,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形成随动式抗短路结构,随动式抗短路结构的保持力是由继电器的线圈提供。在线圈驱动恒定的前提下,本发明实施例的双重抗短路结构有效提升了抗短路载流能力的上限。
此外,如图8所示,沿杆部51的轴向方向,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一导磁体40错开,使得第一导磁体4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形成的第一导磁回路,以及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形成的第二导磁回路不会互相影响,这样第一导磁体40的磁吸力与第二导磁体60的磁吸力不会相互影响,确保了抗短路效果。另外,相较于导磁体重叠设置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导磁体40与第二导磁体60错开,磁吸力不会相互影响,那么在抵抗相同大小的电动斥力的前提下,可缩减第一导磁体40的厚度,既降低了成本,又减小了继电器的体积。
如图9至图11所示,图9示出的是图3中B-B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动簧片54与静触点引出端20刚接触或刚分离。图10示出的是图3中C-C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动簧片54与静触点引出端20刚接触或刚分离。图11示出的是图3中A-A的剖视图,其中省略陶瓷罩、框片和连接件,且动簧片54与静触点引出端20刚接触或刚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图9至图11中示出的是动簧片54与静触点引出端20刚刚接触或刚刚分离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可被认为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处于第一位置。
为了方便说明本发明的继电器在提升抗短路能力的基础上,还能够满足过载电流分断的要求的效果,以图9至图11示出的是动簧片54与静触点引出端20刚刚分离时的状态为例。
当继电器的线圈断电后,在继电器的动铁芯1240的作用下,推动杆组件50相对于静触点引出端20向下运动,那么相当于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即由图7切换至图10。在动触点组件53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的移动过程中,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的磁间距逐渐变小。当动触点组件53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二导磁体60与动触点组件53接触,此时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的磁间距小于第一导磁体4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的磁间距。
可以理解的是,大部分的磁通会流向磁间距较小的磁回路,即大部分的磁通会流向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三导磁体55形成的磁回路。举例来说,如图9所示,第一导磁体4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形成一条磁感线。如图10所示,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形成三条磁感线。
此时,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的磁吸力较大,而第一导磁体4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的磁吸力较小。又由于第二导磁体60与动触点组件53接触,使得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的磁吸力变为内力,不会对动簧片54的分断产生影响。因此,动簧片54只需克服第一导磁体4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的较小磁吸力,即可实现分断。
此外,承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导磁体40与第二导磁体60错开,两者之间的磁吸力不会抵消,可缩减第一导磁体40的厚度。进一步地,第一导磁体40的厚度降低,第一导磁体4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产生的磁吸力也会变小。在极限分断过程中,当第二导磁体60与动簧片54接触,且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的磁吸力变为内力时,动簧片54需要抵抗的第一导磁体40的磁吸力也降低,更有利于实现分断。
由此可见,第一导磁体40相对于接触容器10固定设置,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形成固定式抗短路结构,第二导磁体60固定连接于推动杆组件50的支撑座52,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形成随动式抗短路结构,第一导磁体40与第二导磁体60沿着杆部51的轴向错开,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在满足抗短路和极限分断的要求下,还具有降低成本,减小继电器体积的优点。
可以理解的是,当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可以是直接接触,也可以是具有一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动触点组件53相对于推动杆组件50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三导磁体55直接接触。这样,较大部分的磁通会流向第二导磁体60与第三导磁体55形成的磁回路,较小部分的磁通会流向第一导磁体40与第三导磁体55形成的磁回路。第一导磁体40与第三导磁体55之间的磁吸力较小,更有利于动簧片54与静触点引出端20分断。
如图5、图8和图11所示,第二导磁体60包括第一导磁件610和第二导磁件620。第一导磁件610和第二导磁件620沿动簧片54的长度方向D2并排设置,且分别位于第一导磁体40的两个相对的侧面。
支架522具有开口525,开口525用于当支撑座52相对于接触容器10移动时,避让第一导磁体40。
作为一示例,开口525形成于支架522的顶部523以及侧部524与顶部523的连接处。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还包括连接件30,连接件30穿设于第二通孔103,且包括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第一端31与接触容器10连接,第二端32与第一导磁体40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第一导磁体40通过连接件30连接接触容器10,而并不直接与接触容器10连接,使得连接过程无遮挡、可视化,既方便操作,又确保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一通孔102和第二通孔103均开设于陶瓷罩11的顶壁111上,且连接件30的第一端31与顶壁111的外壁面连接。
顶壁111的外壁面中,位于第一通孔102的周缘设有第一金属化层113,位于第二通孔103的周缘设有第二金属化层114。静触点引出端20通过第一金属化层113与顶壁111相焊接,连接件30的第一端31通过第二金属化层114与顶壁111相焊接。
相较于陶瓷罩11的内壁面,陶瓷罩11的顶壁111的外壁面更容易形成焊接平面。并且,由于陶瓷罩11的顶壁111需要设置静触点引出端20,而静触点引出端20与顶壁111焊接时,也需要在第一通孔102的周缘设置金属化层,故在加工第一通孔102的第一金属化层113时,一并将第二通孔103的第二金属化层114加工。因此,通过将连接件30焊接在陶瓷罩11的顶壁111的外壁面,可仅在顶壁111的外壁面加工金属化层,而无需在顶壁111的内壁面加工金属化层,既方便加工,又简化了加工步骤。
第一导磁体40与顶壁1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通过第一导磁体40与顶壁1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使得第一导磁体40与顶壁111的内壁面之间具有一间隙。由于第一导磁体40并不与顶壁111的内壁面直接接触,故第一导磁体40的设置并不影响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0的爬电距离。
顶壁111和侧壁112为分体结构,且通过焊接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陶瓷罩11设计为顶壁111和侧壁112的分体结构,更方便连接件30与顶壁111的连接。当然,顶壁111和侧壁112之间还可以通过粘接。
具体来说,由于顶壁111为片状,片状结构更容易在顶壁111上加工第一通孔102、第二通孔103、第一金属化层113和第二金属化层114。进一步地,片状结构也更容易实现连接件30和顶壁111以及静触点引出端20和顶壁111的焊接。
当然,顶壁111和侧壁112也可以为一体结构。
连接件30的第二端32与第一导磁体40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焊接、铆接、胶接等。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磁体40相对于接触容器10固定设置的方式,除了上述第一导磁体40固定连接于陶瓷罩11上,第一导磁体40还可以固定连接于一固定架上。具体来说,继电器还包括固定架,固定架设于接触腔室101内,且固定连接于轭铁板13。第一导磁体40固定连接于该固定架。
如图12至图21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导磁体40具有穿孔41,穿孔41贯穿第一导磁体40沿杆部51的轴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沿杆部51的轴向,第二导磁体60对应于穿孔41。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此处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发明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一对”、“一”仅用于引出技术特征,而不应理解为是对该技术特征的具体数量的限定,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发明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发明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发明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触容器,具有接触腔室;
一对静触点引出端,连接于所述接触容器,且各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接触腔室内;
第一导磁体,设于所述接触腔室内,且相对于所述接触容器固定设置;
推动杆组件,包括杆部以及第二导磁体;所述杆部相对于所述接触容器沿所述杆部的轴向可移动,所述第二导磁体设置于所述杆部的一端,且沿所述杆部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一导磁体错开;
动触点组件,相对于所述推动杆组件沿着所述杆部的轴向、在靠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动簧片和第三导磁体,沿所述杆部的轴向,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导磁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动簧片背离所述第一导磁体和所述第二导磁体的一侧;所述第三导磁体与所述第一导磁体用于形成第一导磁回路,所述第三导磁体与所述第二导磁体用于形成第二导磁回路;以及
弹性件,设于所述动触点组件和所述推动杆组件之间,用于向所述动触点组件施加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弹性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触点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第三导磁体之间的磁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导磁体与所述第三导磁体之间的磁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触点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磁体与所述第三导磁体直接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组件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固定设置在所述杆部沿轴向的一端,且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接触腔室,所述第二导磁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座,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动触点组件和所述支撑座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
底座,连接于所述杆部的一端,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动触点组件之间;以及
支架,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导磁体连接于所述支架的内壁面,所述动簧片和所述第三导磁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架围成的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顶部,所述第二导磁体连接于所述顶部的内壁面;以及
两个侧部,分别连接于所述顶部的两侧;两个所述侧部远离所述顶部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底座,两个所述侧部、所述顶部和所述底座共同形成一供所述动触点组件移动的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体具有穿孔,所述穿孔贯穿所述第一导磁体沿所述杆部的轴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沿所述杆部的轴向,所述第二导磁体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穿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磁体包括第一导磁件和第二导磁件;
所述第一导磁件和所述第二导磁件沿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磁体的两个相对的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容器还具有一对第一通孔和一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连通于所述接触腔室;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一一对应地穿设于一对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继电器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且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接触容器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磁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容器包括:
轭铁板;以及
绝缘罩,包括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的一端环绕连接于所述顶壁的四周,所述侧壁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轭铁板;
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开设于所述顶壁,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顶壁的外壁面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罩包括陶瓷罩和框片,所述陶瓷罩包括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壁,所述侧壁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框片连接于所述轭铁板;
所述顶壁的外壁面中,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周缘设有第一金属化层,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周缘设有第二金属化层;
所述静触点引出端通过所述第一金属化层与所述顶壁相焊接,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金属化层与所述顶壁相焊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壁为一体结构;或,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壁为分体结构,且通过焊接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顶壁的内壁面间隔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容器包括:
轭铁板;以及
绝缘罩,连接于所述轭铁板;
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于所述接触腔室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轭铁板,所述第一导磁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架。
CN202211249316.5A 2022-10-12 2022-10-12 继电器 Pending CN1179128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49316.5A CN117912892A (zh) 2022-10-12 2022-10-12 继电器
PCT/CN2023/124059 WO2024078543A1 (zh) 2022-10-12 2023-10-11 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49316.5A CN117912892A (zh) 2022-10-12 2022-10-12 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12892A true CN117912892A (zh) 2024-04-19

Family

ID=90668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49316.5A Pending CN117912892A (zh) 2022-10-12 2022-10-12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12892A (zh)
WO (1) WO202407854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04362A (ja) * 2010-11-10 2012-05-31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JP5684649B2 (ja) * 2011-05-19 2015-03-18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CN110164737A (zh) * 2019-04-01 2019-08-23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触点结构及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10349811A (zh) * 2019-08-08 2019-10-18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CN115332016A (zh) * 2019-12-31 2022-11-11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抗短路电流及灭弧的直流继电器
CN112750663A (zh) * 2020-12-11 2021-05-04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的直流继电器
CN112967906B (zh) * 2021-02-01 2023-11-07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
CN216528650U (zh) * 2021-12-01 2022-05-13 昆山国力源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抗短路电流触头结构
CN218385019U (zh) * 2022-10-12 2023-01-24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78543A1 (zh) 2024-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46194B1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CN218385019U (zh) 继电器
US8994482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EP2765586A1 (en) Contact device and magnetic contactor using same
US11574784B2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KR20140022054A (ko) 접점 기구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자 접촉기
EP3846195A1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CN218730704U (zh) 继电器
CN218385043U (zh) 继电器
CN218385036U (zh) 继电器
CN218631843U (zh) 继电器
CN218385037U (zh) 继电器
CN218385018U (zh) 继电器
CN218385042U (zh) 继电器
CN117912892A (zh) 继电器
JPWO2019103063A1 (ja) 接点モジュール、接点装置、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機器
CN117877930A (zh) 继电器
CN117912900A (zh) 继电器
CN219497655U (zh) 继电器
CN219497656U (zh) 继电器
CN220963168U (zh) 继电器
CN220963167U (zh) 继电器
CN219497658U (zh) 继电器
CN219873337U (zh) 继电器
CN219497657U (zh) 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