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87422U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87422U
CN212587422U CN202021240529.8U CN202021240529U CN212587422U CN 212587422 U CN212587422 U CN 212587422U CN 202021240529 U CN202021240529 U CN 202021240529U CN 212587422 U CN212587422 U CN 2125874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armature
contact plate
assembly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4052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保同
陆涛
汪鲁建
刘斯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4052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874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87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874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一种继电器,在动触板的上下两侧设置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并在动触板与第一衔铁之间设置绝缘层。动触板使至少两个静触点导通时,所述第一衔铁和所述第二衔铁产生磁吸力以朝向所述静触点推抵所述动触板,并且在第一衔铁和动触板之间设有绝缘层,避免第一衔铁上过电流产生磁场而降低聚磁效果,进一步提升动触板与静触点接触的稳定性,提升继电器过大电流的耐受能力。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高压、大功率的电路开断装置,在在动触点接触静触点时会产生排斥力,触点之间流通的电流越大,触点之间的排斥力也越大,在流通大电流的环境下大大影响了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接触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内容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动、静触点接触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本公开提出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容纳腔;
多个静触点,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
动触组件,活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动触组件包括动触板和第一衔铁,所述第一衔铁设置于所述动触板背离所述静触点的一侧,所述动触板与所述第一衔铁之间设有绝缘层;
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动触组件在接触所述静触点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静触点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衔铁,设在所述容纳腔内并位于所述动触板朝向所述静触点的一侧;
所述动触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动触板使所述多个静触点中的至少两个导通,所述第一衔铁和所述第二衔铁产生磁吸力以朝向所述静触点推抵所述动触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轴和支架,所述动触组件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移动连接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与所述动触组件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具有预压缩量并朝向所述静触点推抵所述动触组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和所述动触组件中的一者设有滑槽,另一者包括与所述滑槽配合的滑块;所述滑槽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延伸,且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挡止部和第二挡止部;
所述滑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挡止部和所述第二挡止部之间滑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设有所述滑槽,所述动触组件位于两个所述支撑臂之间,且所述动触组件朝向所述支撑臂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滑块。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滑块设置于所述第一衔铁朝向所述支撑臂的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设置于所述驱动轴与所述支架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远离所述动触组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绝缘件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衔铁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衔铁设置于所述驱动轴靠近所述静触点的一端,所述第二弹性件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设置于所述动触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具有预压缩量并朝向所述第二衔铁推抵所述动触组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轴靠近所述静触点的一端设有限位部,所述第二衔铁和所述动触组件套设于所述驱动轴上,所述动触组件朝向所述限位部推抵所述第二衔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衔铁包括底板和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两侧的侧板,所述底板与两个所述侧板限定出安装槽,所述动触板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当所述动触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二衔铁接触。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继电器,在动触板位于第一位置时,动触板内通过的电流使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磁化,且磁化的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磁性相异,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产生磁吸力,第一衔铁朝向第二衔铁推抵动触板以抵抗动触板与静触点接触时产生的排斥力,提高动触板与静触点的接触压力。在第一衔铁和动触板之间设有绝缘层,避免第一衔铁上过电流产生磁场而降低聚磁效果,进一步提升动触板与静触点接触的稳定性,提升继电器过大电流的耐受能力。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继电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继电器的动触组件与静触点连接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动触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图;
图5为图1所示继电器的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工作示意图;
图6为另一实施例的第二衔铁设置示意图;
图7为继电器在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继电器99;
壳体10、容纳腔11、顶板13;
静触点20;
动触组件30、动触板31、第一衔铁33、滑块331、底板333、侧板335、安装槽337、绝缘层35;
驱动轴41、限位部411、铁芯43、支架45、滑槽451、第一挡止部4511、第二挡止部4512、支撑臂453、滑移腔455、支架底板457、安装孔4571、第一弹性件461、第二弹性件462、线圈47、绝缘件49;
第二衔铁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在详细描述实施例之前,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本申请中下文或附图中所描述的详细结构或元件排布。本公开可为其他方式实现的实施例。并且,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措辞及术语仅仅用作描述用途,不应作限定性解释。本文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等类似措辞意为包含其后所列出之事项、其等同物及其它附加事项。特别是,当描述“一个某元件”时,本公开并不限定该元件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
如图1至5所示,继电器99包括壳体10、多个静触点20、动触组件30、驱动组件以及第二衔铁50。壳体10限定出容纳腔11,多个静触点20间隔设置于壳体10上,静触点20的至少部分位于壳体10外,用于连接外部电路,静触点20穿过壳体而使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1,用于与动触组件30配合。动触组件30活动设置于容纳腔11内,参照图3和图4,动触组件30包括动触板31和第一衔铁33,第一衔铁33设置于动触板31背离静触点20的一侧,动触板31和第一衔铁33之间设有绝缘层35。驱动组件用于带动动触组件30在接触静触点20的第一位置和远离静触点20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二衔铁50设在容纳腔11内并位于动触板31朝向静触点20的一侧。
继电器99为电路开断装置,当需要接通回路,驱动组件带动动触组件朝向第一位置移动,动触组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动触板31使多个静触点20中的至少两个导通,从而接通对应回路,电流由一静触点20经动触板31导通至另一静触点20,静触点20与动触板31之间产生触点排斥力,由于静触点20固定于壳体10上,触点排斥力有将动触板31推离静触点20的趋势,特别在大电流的情况下,将影响动触板31与静触点20之间接触的稳定性。参照图5,电流经过动触板31并在动触板31周围产生磁场,设置在动触板31周围的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被磁化,且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分别位于动触板31的相对两侧,使得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呈相异磁性,第一衔铁33与第二衔铁50之间产生磁吸力,第一衔铁33朝向第二衔铁50推抵动触板31,由于第二衔铁50位于动触板31朝向静触点20的一侧,换言之,第一衔铁33朝向静触点20推抵动触板31以抵抗动触板31与静触点20导通时产生的触点排斥力,提高动触板31与静触点20的接触压力,保证继电器99的工作稳定性。动触板31和第一衔铁33之间设有绝缘层35,避免第一衔铁33上过电流产生磁场而降低聚磁效果,进一步提升动触板31与静触点20接触的稳定性,提升继电器过大电流的耐受能力。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轴41、铁芯43、支架45、第一弹性件461以及线圈47。铁芯43和支架45分别设置于驱动轴41两端,通过控制线圈通入正反向电流驱动铁芯43沿着驱动轴41的轴向上下活动,从而带动驱动轴41和支架45一体沿着驱动轴41的轴向上下活动。动触组件30沿驱动轴41的轴向移动连接于支架45上。第一弹性件461设置于支架45与动触组件30之间,第一弹性件461具有预压缩量并朝向第二衔铁50推抵动触组件30,使得动触组件30在没有其他外力作用时总位于支架45靠近静触点20的一端,利于动触组件30与静触点20接触,且当动触组件30接触静触点20时,第一弹性件461为动触组件30提供缓冲,防止动触板31与静触点20由于碰撞造成损坏。
更具体地,支架45与动触组件30通过滑移结构配合实现动触组件30相对支架45沿驱动轴41的轴向可移动。滑移结构有多种实现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支架45和动触组件30中的一者设有滑槽451,另一者包括与滑槽451配合的滑块331,滑槽451沿驱动轴41的轴向延伸,且滑槽451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挡止部4511和第二挡止部4512,滑块331用于在第一挡止部4511和第二挡止部4512之间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滑槽451开设于支架45上,滑块331设置于动触组件30上。如图2所示,支架45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臂453,支架45限定出朝向第二衔铁50敞开的滑移腔455,支撑臂453设有滑槽451,动触组件30位于两个支撑臂453之间,且动触组件30朝向支撑臂453的两侧分别设有滑块331,动触组件30通过滑块331与滑槽451配合而在滑移腔455内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滑块311设置于第一衔铁33朝向支撑臂453的两侧,动触板31与第一衔铁33在滑移腔455内一体滑动。应当理解的是,“滑块331设置于第一衔铁33”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滑移结构实现动触组件30相对支架45沿驱动轴41的轴向可移动,例如,将滑块331设置于动触板31上、滑槽331设置于动触板31和/或第一衔铁33而支撑臂453设有与滑槽331配合的滑轨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实现动触组件30相对支架45沿驱动轴41的轴向可移动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还包括绝缘件49,绝缘件49设置于驱动轴41与支架45之间。如图2和图3所示,支架45包括支架底板457,两支撑臂453连接于支架底板457相对的两侧,支撑底板457与两支撑臂453限定出朝向第二衔铁50敞开的滑移腔455。支撑底板457开设安装孔4571,绝缘件49与安装孔4571配合而与支架底板457固定,绝缘件49的一端与驱动轴41连接,绝缘件49的另一端与第一弹性件461连接。可以理解的是,驱动轴41通过绝缘件49与支架45连接,可使得支架45与驱动轴41之间高低压绝缘,且绝缘件49对第一弹性件461进行定位,防止第一弹性件461在挤压过程中发生偏移,保证继电器99工作的可靠性。
在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衔铁50设置于壳体10上。具体地,两个静触点20设置于壳体10的顶板13上,第二衔铁50正对驱动轴41设置于两个静触点20之间。
如图5所示,为了方便描述,在图中定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当动触组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动触板31接触两个静触点20而导通外部电路,动触板31内通过垂直所示平面向外的电流,在动触板31周围产生逆时针方向的磁场,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分别位于动触板31的所示上下方向两侧,使得第一衔铁33与第二衔铁50之间产生磁吸力,第一衔铁33朝向静触点20推抵动触板31。
此外,被磁化的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还会对动触板31产生磁化影响。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对动触板31的磁化影响与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自身厚度相关,定义第一衔铁33的厚度为第一衔铁33在图5所示上下方向的高度,相似地,第二衔铁50的厚度为第二衔铁50在图5所示上下方向的高度。
在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厚度相等的情况下,动触板31内从左向右的磁通量与从右向左的磁通量大致相等,动触板31不体现磁性,动触板30依然只依靠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之间的磁吸力来增大与静触点20的接触压力。
当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的厚度不相等的情况下,动触板31内的磁通量平衡将被打破。若第一衔铁33的厚度大于第二衔铁50的厚度,动触板31内从左向右的磁通量大于从右向左的磁通量,动触板31体现出于与第一衔铁33相异的磁性,即动触板31与第一衔铁33相吸与第二衔铁50相斥;反之,若第一衔铁33的厚度小于第二衔铁50的厚度,动触板31内从左向右的磁通量小于从右向左的磁通量,动触板31体现出于与第一衔铁33相同的磁性,即动触板31与第一衔铁33相斥与第二衔铁50相吸。
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大动触板31与静触点20的接触稳定性,优选地,第一衔铁33的厚度小于第二衔铁50,在第一衔铁33受第二衔铁50磁吸力而向上推抵动触板31的同时,动触板31因本身具有与第一衔铁33相同的磁性,而受第一衔铁33的排斥力以及第二衔铁50的磁吸力,进一步提升动触板31与静触点20的接触稳定性。
应当理解的是,第二衔铁50设置于壳体10的顶板13上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只要第一衔铁33与第二衔铁50分别设置于动触板31的上下两侧即可实现增大动触板31与静触点20之间的接触压力。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动触组件30和第二衔铁50均设置于支架45上。动触组件30与支架45滑移配合,第二衔铁50固定连接于支架45的两支撑臂453之间并位于支架45朝向静触点20的一端。将第二衔铁50设置于所述支架45朝向所述静触点20的一端,除了在动触板31接触静触点20导通时实现增大动触板31与静触点20的接触压力外,第二衔铁50还对动触组件30进行限位,防止动触组件30由支架45上脱出。
通过动触组件30与支架45滑移配合,以及设置第一弹性件461可实现动触组件30相对驱动轴41的轴向可移动,并能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位于靠近静触点20的位置,但是这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图7示出了另一种实施方式,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轴41和第二弹性件462,第二弹性件462沿驱动轴41的轴向设置于动触组件30与壳体10之间,第二弹性件462具有预压缩量并朝向第二衔铁50推抵动触组件30。
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衔铁50设置于驱动轴41靠近静触点20的一端。更具体地,驱动轴41靠近静触点20的一端设有限位部411,第二衔铁50和动触组件30套设于驱动轴41上,动触组件30受第二弹性件462的推抵并朝向限位部411推抵第二衔铁50,限位部411对第二衔铁50限位,防止第二衔铁50由驱动轴41上脱出。第二衔铁50和动触组件30在第二弹性件462的推抵下位于驱动轴41朝向静触点20的一端。应当理解的是,“驱动轴41设置限位部,第二衔铁50套设于驱动轴41上”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衔铁50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设置于驱动轴41的端部,即可与第一衔铁33配合在动触板31导通静触点20时提升动触板31与静触点20的接触压力,还可对动触组件30进行限位,防止动触组件30由驱动轴41脱出。
为了在动触组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提升第一衔铁33与第二衔铁50的聚磁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衔铁33包括底板333和两个分别设置于底板333两侧的侧板335,当动触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侧板335与第二衔铁50接触,提升第一衔铁33与第二衔铁50的聚磁效果,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之间吸合得更加稳固,从而进一步提升动触板31与静触点20之间的接触压力。同时,底板333与两个侧板335限定出安装槽337,动触板31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安装槽337内,并且动触板31可通过卡扣、粘接等方式与第一衔铁33固定,使得动触板31与第一衔铁33一体活动。
除了在动触板31与第一衔铁33之间设置绝缘层35,还可在动触板31与第二衔铁50之间设置绝缘层35,相似地,在动触板31与第二衔铁50之间设置绝缘层35能够避免第二衔铁50上过电流产生磁场而降低聚磁效果,进一步提升动触板31与静触点20接触的稳定性,提升继电器过大电流的耐受能力。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可通过在第一衔铁33与动触板31接触的表面涂覆绝缘层35,也可以如图3所示,将绝缘层35环绕动触板31设置,使得动触板31与第一衔铁33、第二衔铁50之间均设有绝缘层35。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99,在动触板31的上下两侧设置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并在动触板31与第一衔铁33之间设置绝缘层35。在动触板31位于第一位置时,动触板31内通过的电流使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磁化,且磁化的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磁性相异,第一衔铁33和第二衔铁50产生磁吸力,第一衔铁33朝向第二衔铁50推抵动触板31以抵抗动触板31与静触点20接触时产生的排斥力,提高动触板31与静触点20的接触压力。在第一衔铁33和动触板31之间设有绝缘层35,避免第一衔铁33上过电流产生磁场而降低聚磁效果,进一步提升动触板与静触点接触的稳定性,提升继电器过大电流的耐受能力。
本文所描述的概念在不偏离其精神和特性的情况下可以实施成其它形式。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应被视为例示性而不是限制性。因此,本公开的范围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而不是根据之前的这些描述进行确定。在权利要求的字面意义及等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都应属于这些权利要求的范围。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容纳腔;
多个静触点,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
动触组件,活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动触组件包括动触板和第一衔铁,所述第一衔铁设置于所述动触板背离所述静触点的一侧,所述动触板与所述第一衔铁之间设有绝缘层;
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动触组件在接触所述静触点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静触点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衔铁,设在所述容纳腔内并位于所述动触板朝向所述静触点的一侧;
所述动触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动触板使所述多个静触点中的至少两个导通,所述第一衔铁和所述第二衔铁产生磁吸力以朝向所述静触点推抵所述动触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轴和支架,所述动触组件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移动连接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与所述动触组件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具有预压缩量并朝向所述第二衔铁推抵所述动触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动触组件中的一者设有滑槽,另一者包括与所述滑槽配合的滑块;所述滑槽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延伸,且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挡止部和第二挡止部;所述滑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挡止部和所述第二挡止部之间滑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设有所述滑槽,所述动触组件位于两个所述支撑臂之间,且所述动触组件朝向所述支撑臂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滑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设置于所述第一衔铁朝向所述支撑臂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设置于所述驱动轴与所述支架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远离所述动触组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绝缘件上。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衔铁设置于所述支架朝向所述静触点的一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衔铁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轴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设置于所述动触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具有预压缩量并朝向所述第二衔铁推抵所述动触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衔铁设置于所述驱动轴靠近所述静触点的一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所述驱动轴靠近所述静触点的一端设有限位部,所述第二衔铁和所述动触组件套设于所述驱动轴上,所述动触组件朝向所述限位部推抵所述第二衔铁。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衔铁包括底板和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两侧的侧板,所述底板与两个所述侧板限定出安装槽,所述动触板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当所述动触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二衔铁接触。
13.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板与所述第二衔铁之间设有绝缘层。
CN202021240529.8U 2020-06-30 2020-06-30 继电器 Active CN2125874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40529.8U CN212587422U (zh) 2020-06-30 2020-06-30 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40529.8U CN212587422U (zh) 2020-06-30 2020-06-30 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87422U true CN212587422U (zh) 2021-02-23

Family

ID=74654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40529.8U Active CN212587422U (zh) 2020-06-30 2020-06-30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874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189375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coil terminal
US20190148095A1 (en) Contact switching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ing same
JP5806562B2 (ja) 電磁接触器
JP7126227B2 (ja) 電磁継電器
JP5918424B2 (ja) 電磁接触器
US11574784B2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US12020881B2 (en) Direct-current relay having a function of extinguishing ARC and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EP2701173B1 (en) Electromagne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ing the same
CN211980527U (zh) 继电器
KR20200025805A (ko) 직류 릴레이
KR101943364B1 (ko) 전자개폐기
CN113035648B (zh) 触头装置及电磁开关
CN212587422U (zh) 继电器
WO2022021286A1 (zh) 触头装置、电磁开关、车载充电机及新能源汽车
WO2018043159A1 (ja) 電磁継電器
US11133140B2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20172009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1479955U (zh)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CN110911234A (zh)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GB2118368A (en) Electric power switch with slotted commutation end plate
CN216624126U (zh) 一种使用可靠的继电器
CN111415841B (zh) 一种动触点组件及具有该动触点组件的接触器
CN217134288U (zh) 继电器和车辆
CN212516945U (zh) 一种具有电动力补偿功能的触头单元
KR102197518B1 (ko) 전자 접촉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