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72009U - 一种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72009U
CN220172009U CN202320862538.8U CN202320862538U CN220172009U CN 220172009 U CN220172009 U CN 220172009U CN 202320862538 U CN202320862538 U CN 202320862538U CN 220172009 U CN220172009 U CN 2201720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plate
static
magnetic yoke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6253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小勇
邓兵
戴湘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Ningbo BYD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Ningbo BYD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Ningbo BYD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6253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720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720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720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静磁轭、动磁轭、动触板、两个静触头;所述静磁轭上设置有缺口部,所述动磁轭上设置有与所述缺口部相匹配的凸起部,所述动触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动磁轭上,且所述动触板的两端分别具有触点区两个所述静触头、所述静磁轭、所述动触板和所述动磁轭依次设置,并使两个所述静触头分别与两个所述触点区以相同距离一一相对;所述缺口部与所述凸起部在沿两个所述触点区的连接方向上相抵触,使所述动触板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头的方向移动时,两个所述静触头相对静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继电器避免了高温拉弧现象的产生,提高了静触头和动触板的使用寿命,使得继电器的功能更加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直流继电器是采用直动式磁路结构,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分别安装在壳体上,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底端设有静触点,其中一个静触点引出端的电流流入,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的电流流出,在壳体内装有动簧和推动杆部件,当推动杆部件带动动簧片向上移动时,使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相接触,从而实现连通负载。
上述结构的继电器在实际应用中,当动簧片向下运动正向切断大电流时,即在动簧片和静触头分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静触点与两个动触点不能同时断开的现象,导致触点之间长时间存在高温拉弧线,容易使触头出现气化或熔化,发生动簧片与静触头的熔焊粘连或腔体炸裂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继电器的新技术方案,以至少解决背景技术的问题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
静磁轭、动磁轭、动触板、两个静触头;
所述静磁轭上设置有缺口部,所述动磁轭上设置有与所述缺口部相匹配的凸起部,所述动触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动磁轭上,且所述动触板的两端分别具有触点区;
两个所述静触头、所述静磁轭、所述动触板和所述动磁轭依次设置,并使两个所述静触头分别与两个所述触点区以相同距离一一相对;
所述缺口部与所述凸起部在沿两个所述触点区的连接方向上相抵触,使所述动触板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头的方向移动时,两个所述静触头相对静止。
可选地,两个所述静触头、所述静磁轭、所述动触板和所述动磁轭依次沿第一方向设置,两个所述触点区沿第二方向排布;
在所述动触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头移动时,所述缺口部与所述凸起部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抵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可选地,所述静磁轭为板状结构,所述动磁轭为U型结构;
所述缺口部位于所述板状结构的边缘处,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U型结构的侧壁上端。
可选地,所述继电器还包括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上支架、下支架和推杆;
所述下支架固定于所述推杆的一端,所述上支架固定于所述下支架上,并与所述下支架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
所述静磁轭固定于所述上支架的上表面,所述动触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使所述凸起部伸出于所述容纳空间;
所述动磁轭与所述下支架弹性接触,使所述动触板抵触于所述上支架的下表面,所述推杆能够带动所述下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继电器还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固定于所述下壳体上,并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有容纳腔;
所述静磁轭、所述动磁轭、所述动触板和所述支架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推杆活动连接于所述下壳体上,两个所述静触头分别穿设固定于所述上壳体上,并分别与两个所述触点区形成第一间隙;
在所述推杆沿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推杆能够推动所述动触板靠近或远离两个所述静触头,以使两个所述静触头分别与两个所述触点区接触或分离。
可选地,所述继电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叠设的动铁芯和静铁芯;
所述推杆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动铁芯上,并依次穿过所述动铁芯和所述静铁芯伸出至所述上壳体内,所述推杆上套设有弹性件,且所述弹性件夹设于所述动铁芯和静铁芯之间;
所述动铁芯与所述静铁芯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在所述动铁芯和所述静铁芯通电的情况下,所述动铁芯能够带动所述推杆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间隙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尺寸。
可选地,在所述推杆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缺口部和所述凸起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移动,其相对移动的行程大于所述第二间隙的尺寸。
可选地,所述上支架上设置有避让孔,所述凸起部穿过所述避让孔与所述缺口部相接触,所述避让孔能够引导所述动磁轭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动触板铆接固定于所述动磁轭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继电器,通过在静磁轭上设置缺口部,在动磁轭上设置凸起部,在动触板移动时,即两个静触头与动触板上的两个触点区接触或分离时,使得两个触点区相对静止,保持两者之间的距离相等,避免了高温拉弧现象的产生,提高了静触头和动触板的使用寿命,使得继电器的功能更加安全可靠。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架组件与静磁轭、动磁轭和动触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爆炸图。
图5是图3的侧视图。
图6是图5的C向剖视图。
图7是图3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静触头与动触板的接触示意图。
图9是图8的D向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静磁轭、动磁轭和动触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B向剖视图。
图12是图10中静磁轭、动磁轭和动触板中的电流方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静磁轭;101、缺口部;2、动磁轭;201、凸起部;3、动触板;4、上支架;5、下支架;6、弹簧;7、静触头;8、动铁芯;9、静铁芯;10、推杆;11、上壳体;12、下壳体;13、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图1至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静磁轭1、动磁轭2、动触板3、两个静触头7;所述静磁轭1上设置有缺口部101,所述动磁轭2上设置有与所述缺口部101相匹配的凸起部201,所述动触板3固定连接于所述动磁轭2上,且所述动触板3的两端分别具有触点区两个所述静触头7、所述静磁轭1、所述动触板3和所述动磁轭2依次设置,并使两个所述静触头7分别与两个所述触点区以相同距离一一相对;所述缺口部101与所述凸起部201在沿两个所述触点区的连接方向上相抵触,使所述动触板3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头7的方向移动时,两个所述静触头7相对静止。
具体地,在实际应用中,继电器的动触板3和动磁轭2固定连接,使得在动磁轭2朝向两个静触头7移动时,动触板3上的两个触点区同样朝靠近于静触头7的方向移动,直至与所述静触头7接触,实现连通负载的功能,且动磁轭2和静磁轭1之间形成有磁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静磁轭1上设置缺口部101,以及在动磁轭2上设置与缺口部101相匹配并相互在沿两个所述触点区的连接方向上抵触的凸起部201,使得在动触板3向靠近或远离静触头7移动时,即两个静触头7与动触板3上的两个触点区靠近或远离时,两个触点区能够相对静止,使两者之间的距离能够保持相等,进而使得两个静触头7与两个触点区能够同时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了更短时间的灭弧,避免了两者之间高温拉弧现象的产生,静触头7则不会由于高温气化或融化与动触板3发生熔焊粘连等问题,提高了静触头7和动触板3的使用寿命,使得继电器的功能更加安全可靠。
在上述结构中,参考图8至图9,缺口部101和凸起部201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例如可将缺口部101设计为一限位孔,而凸起部201可设计为能够嵌合在限位孔中的一配合柱,在动触板3靠近或远离静触点的过程中,限位孔的侧壁能够对配合柱形成限位,使得固定在动磁轭2上的动触板3不会在两个触点区的连接方向上发生歪斜,即可保证两个触点区和两个静触头7之间的距离始终相等。
可选地,参考图3至图7,两个所述静触头7、所述静磁轭1、所述动触板3和所述动磁轭2依次沿第一方向设置,两个所述触点区沿第二方向排布;在所述动触板3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头7移动时,所述缺口部101与所述凸起部201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抵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动磁轭2能够带动动触板3沿第一方向移动,即向靠近或远离静触头7的方向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静磁轭1上的缺口部101能够对动磁轭2上的凸起部201在第二方向上起到一定的限位功能,即静磁轭1能够通过缺口部101阻挡凸起部201在第二方向上移动,使得动磁轭2在第二方向上也不会发生歪斜,进而使得固定在动磁轭2上的动触板3也不会在沿第二方向上发生歪斜。更进一步地,由于两个触点区沿第二方向布置,使得两个静触点和两个触点区靠近或远离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等距,避免由于两个静触头7和两个触点区的距离不等距出现的高温拉弧现象,提高继电器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10至图12所示,所述静磁轭1为板状结构,所述动磁轭2为U型结构;所述缺口部101位于所述板状结构的边缘处,所述凸起部201位于所述U型结构的侧壁上端。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动磁轭2为U型结构,静磁轭1可设计为与U型结构的开口端相匹配的板状结构,在板状结构的边缘设置缺口部101,U型结构的侧壁上端(开口端)设置凸起部201,而凸起部201能够与缺口部101相嵌合,使得动磁轭2和静磁轭1在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的过程中,缺口部101在沿第二方向上的侧壁能够对凸起部201的侧壁形成阻挡,即实现了静磁轭1对动磁轭2的限位作用,使得动触板3不会沿第二方向歪斜,保证了两个静触头7和两个触点区之间的等距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考图11和图12,静磁轭1和动触板3均为矩形,动触板3固定于U型结构的凹槽中,并沿第二方向延伸,两个触点区位于矩形长边方向上的两端处,静磁轭1盖合在动磁轭2的开口处,并与动触板3成交叉状,动磁轭2和静磁轭1之间形成有磁间隙。其中,静磁轭1的四个角处分别设置有四个缺口部101,在动触板3的两个侧壁上端分别设置有与四个缺口部101分别嵌合的凸起部201。在静触头7和触点区接触导通后,动触板3中形成如图中箭头c方向所示的短路电流,当短路电流达到一定数值后,使得动磁轭2和静磁轭1上形成如图中箭头d方向所示的电流磁场。而本实施例中的动磁轭2和静磁轭1之间具有磁吸力,此吸力的方向与电流磁场的方向垂直,使得动磁轭2和静磁轭1之间相吸的磁通面积较大,提高了静触头7和动触板3之间接触的稳定性。
可选地,参考图3至图7,所述继电器还包括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上支架4、下支架5和推杆10所述下支架5固定于所述推杆10的一端,所述上支架4固定于所述下支架5上,并与所述下支架5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静磁轭1固定于所述上支架4的上表面,所述动触板3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使所述凸起部201伸出于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动磁轭2与所述下支架5弹性接触,使所述动触板3抵触于所述上支架4的下表面,所述推杆10能够带动所述下支架5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当推杆10带动下支架5沿第一方向向靠近静触头7(向上)的方向移动时,静触头7先与动触板3的触点区接触,实现两者的导通。当推杆10继续朝向静触头7移动时,由于动磁轭2与下支架5弹性接触,使得推杆10能够继续带动上支架4和静磁轭1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使得静磁轭1和动磁轭2之间的磁间隙能够保持平行,静触头7和动触板3之间接触的稳定性。在此结构中,支架组件的结构较为简单,使得整个继电器的控制较为方便,安全性高。其中,弹性件可采用弹簧6。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继电器还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所述上壳体11固定于所述下壳体12上,并与所述下壳体12之间形成有容纳腔;所述静磁轭1、所述动磁轭2、所述动触板3和所述支架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推杆10活动连接于所述下壳体12上,两个所述静触头7分别穿设固定于所述上壳体11上,并分别与两个所述触点区形成第一间隙;在所述推杆10沿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推杆10能够推动所述动触板3靠近或远离两个所述静触头7,以使两个所述静触头7分别与两个所述触点区接触或分离。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静触头7通过上壳体11与动触板3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即与触点区形成第一间隙。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设置不仅保护了整个继电器的内部功能部件,又提供了静触头7和动触板3能够实现分离或接触的结构基础。在一种实施例中,上壳体11可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例如陶瓷材料等,能够避免外部电路等对内部结构的功能造成影响。
可选地,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继电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叠设的动铁芯8和静铁芯9;所述推杆10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动铁芯8上,并依次穿过所述动铁芯8和所述静铁芯9伸出至所述上壳体11内,所述推杆10上套设有弹性件13,且所述弹性件13夹设于所述动铁芯8和静铁芯9之间;所述动铁芯8与所述静铁芯9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在所述动铁芯8和所述静铁芯9通电的情况下,所述动铁芯8能够带动所述推杆10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静铁芯9和动铁芯8通电后,能够根据电流的方向产生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磁力,在这个过程中,动铁芯8在静铁芯9的吸引或排斥作用下能够沿下壳体12在第一方向上相对滑动,使得固定在其上的推杆10实现第一方向的移动的目的。其中,在静铁芯9和动铁芯8之间设置弹性件13,使得在断电后,静铁芯9能够回复至初始位置处。上述通过动铁芯8和静铁芯9实现对于推杆10沿第一方向移动的控制的方法简单,安全性高。
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间隙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尺寸。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间隙的尺寸决定了推杆10能够沿第一方向向靠近于静触头7的方向移动的距离,若第二间隙距离过小,则会导致静触头7和触点区不能接触或接触不稳定等问题,将第二间隙的距离设置为大于第一间隙的距离,使得动触板3能够移动至与静触头7抵触的位置处,提高了两者之间的接触稳定性。
可选地,在所述推杆10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缺口部101和所述凸起部20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移动,其相对移动的行程大于所述第二间隙的尺寸。
具体地,缺口部101和凸起部201相抵触,其在推杆10沿第一方向移动时,具有相对移动。若缺口部101和凸起部201相对移动的行程过小,在动触板3和静触头7接触的过程中,容易导致静磁轭1与动磁轭2脱离,则不能保证两个静触头7和两个触点区之间的距离一直相等。在本实施例中,将缺口部101和凸起部201之间的相对移动行程设置为大于第二间隙的尺寸,使得在静触头7和触点区靠近的过程中,能够一直保证两者之间的距离相等,进一步提高了继电器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上支架4上设置有避让孔,所述凸起部201穿过所述避让孔与所述缺口部101相接触,所述避让孔能够引导所述动磁轭2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避让孔一方面能够使得缺口部101能够与凸起部201相接触,实现对动触板3移动状态的控制,另一方面,在动磁轭2和静磁轭1相对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动磁轭2的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保证动触板3不会发生歪斜,保证静触头7与触点区接触或分离时的灭弧效果。
可选地,所述动触板3铆接固定于所述动磁轭2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动触板3铆接固定在动磁轭2上,不仅工艺简单,且连接可靠性高,避免动触板3在使用过程中相对于动磁轭2发生晃动,进一步保证了灭弧效果。
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静磁轭、动磁轭、动触板、两个静触头;
所述静磁轭上设置有缺口部,所述动磁轭上设置有与所述缺口部相匹配的凸起部,所述动触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动磁轭上,且所述动触板的两端分别具有触点区;
两个所述静触头、所述静磁轭、所述动触板和所述动磁轭依次设置,并使两个所述静触头分别与两个所述触点区以相同距离一一相对;
所述缺口部与所述凸起部在沿两个所述触点区的连接方向上相抵触,使所述动触板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头的方向移动时,两个所述静触头相对静止;
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
所述上支架固定于所述下支架上,并与所述下支架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
所述静磁轭固定于所述上支架的上表面,所述动触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使所述凸起部伸出于所述容纳空间;
所述动磁轭与所述下支架弹性接触,使所述动触板抵触于所述上支架的下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静触头、所述静磁轭、所述动触板和所述动磁轭依次沿第一方向设置,两个所述触点区沿第二方向排布;
在所述动触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头移动时,所述缺口部与所述凸起部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抵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磁轭为板状结构,所述动磁轭为U型结构;
所述缺口部位于所述板状结构的边缘处,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U型结构的侧壁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推杆;
所述下支架固定于所述推杆的一端,所述推杆能够带动所述下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固定于所述下壳体上,并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有容纳腔;
所述静磁轭、所述动磁轭、所述动触板和所述支架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推杆活动连接于所述下壳体上,两个所述静触头分别穿设固定于所述上壳体上,并分别与两个所述触点区形成第一间隙;
在所述推杆沿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推杆能够推动所述动触板靠近或远离两个所述静触头,以使两个所述静触头分别与两个所述触点区接触或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叠设的动铁芯和静铁芯;
所述推杆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动铁芯上,并依次穿过所述动铁芯和所述静铁芯伸出至所述上壳体内,所述推杆上套设有弹性件,且所述弹性件夹设于所述动铁芯和静铁芯之间;
所述动铁芯与所述静铁芯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在所述动铁芯和所述静铁芯通电的情况下,所述动铁芯能够带动所述推杆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推杆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缺口部和所述凸起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移动,其相对移动的行程大于所述第二间隙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上设置有避让孔,所述凸起部穿过所述避让孔与所述缺口部相抵触,所述避让孔能够引导所述动磁轭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板铆接固定于所述动磁轭上。
CN202320862538.8U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继电器 Active CN2201720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62538.8U CN220172009U (zh)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62538.8U CN220172009U (zh)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72009U true CN220172009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53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62538.8U Active CN220172009U (zh)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720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56426B2 (ja)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EP2546853B1 (en) Contact mechanism an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using same
CN218385037U (zh) 继电器
JP2013098051A (ja) 電磁接触器
WO2022090822A1 (en) High-voltage dc relay with auxiliary contact
KR102087468B1 (ko) 전자 접촉기
EP3929959A1 (en) Relay
CN212032959U (zh) 一种可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KR20230147194A (ko) 릴레이
CN220172009U (zh) 一种继电器
JP2018006209A (ja) 電磁継電器
CN211479955U (zh)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KR102452354B1 (ko) 가동 코어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CN220341135U (zh) 一种动簧片、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CN218385044U (zh) 一种继电器
US20240312746A1 (en) Relay
CN111415841B (zh) 一种动触点组件及具有该动触点组件的接触器
CN216671513U (zh) 用于拍合式继电器的触头组件和拍合式继电器
CN214956663U (zh) 新型抗熔焊无极性直流接触器
CN219163272U (zh) 一种用于监测继电器触点状态的辅助触点结构
CN212587422U (zh) 继电器
CN213366486U (zh) 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7847830U (zh) 抗短路结构及继电器
CN220526778U (zh) 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CN220691929U (zh) 高压直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