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26778U - 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26778U
CN220526778U CN202322110339.4U CN202322110339U CN220526778U CN 220526778 U CN220526778 U CN 220526778U CN 202322110339 U CN202322110339 U CN 202322110339U CN 220526778 U CN220526778 U CN 2205267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contact
stationary contact
movable
le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1033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文广
谢丰柱
王萌
陈松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1033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267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267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267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涉及电力技术领域。该隔弧结构包括第一隔弧件,第一隔弧件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的外部,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与动簧片接触或分离;所述第一隔弧件和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台阶和/或第一间隙,用于阻碍电弧转移。第一台阶和/或第一间隙可阻挡电弧向一对静触点引出端彼此靠近的方向转移,避免出现动簧片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之间的两组动静触点产生电弧短接的情况;第一台阶和/或第一间隙可阻挡电弧沿静触点引出端外壁向远离动簧片的方向向上转移,进一步减少电弧对静触点引出端的外壁的烧蚀,提高灭弧能力和效果,从而提高动簧片和静触点引出端对应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负载分断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体来说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的电子控制器件,继电器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因此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高压直流继电器作为继电器中的一种,现有高压直流继电器大多采用动簧片直动式结构,即利用两个静触头与一个动簧片的配合,起到接通和分断负载的功能。
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分断负载的原理是通过设置永磁体产生定向磁吹磁场,当动静触点分离产生电弧时,电弧受磁吹磁场作用快速拉长,直至电弧断开,电弧断开也就实现了负载的分断。其中,最严苛的分断称为“极限分断”,极限分断的负载是额定负载的几倍,如果电弧在动静触头处不够稳定,电弧在动静触点表面转移,将会导致电弧无法主要沿着磁吹拉弧路径灭弧,最终导致无法分断电弧,产品会因为过载过热而产生爆炸烧毁。
另外,为了满足抗短路要求,现有高压直流继电器通常都在内部动静触点附近设置软磁体即抗短路环,以便于在短路电流通过时产生电磁吸力用于抵抗电动斥力。但由于软磁体在通电导体附近会被磁化,从而对电弧会有吸引的作用。
由于软磁体即抗短路环的设置,继电器在极限分断时,电弧不仅受磁吹磁场作用,还会受到磁化后软磁体的作用,导致电弧混乱,使高压直流继电器的“极限分断”能力下降。同时,还会造成短路环烧坏,影响抗短路效果,如果在短路环上方设辅助触点,电弧还会烧坏辅助触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减少电弧分断的可靠性,安全性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隔弧结构,包括:
第一隔弧件,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的外部,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与动簧片接触或分离;
其中,所述第一隔弧件和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台阶和/或第一间隙,用于阻碍电弧转移。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弧件套设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部。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底部设置有静触点,所述第一隔弧件的外周壁凸出于所述静触点的外周壁;
其中,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和所述静触点为一体成型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弧件的外壁凸出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周壁,所述第一隔弧件朝向所述动簧片一端的底壁和与其相对应的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周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台阶。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间隙设置于所述第一隔弧件朝向所述动簧片一端的底部内壁和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壁之间。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间隙朝向所述动簧片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所述第一间隙远离所述动簧片的一端为封闭端。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间隙设置于所述第一隔弧件底部内周壁和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底部的外周壁之间。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弧件的内壁和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壁中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部,另一个设置有定位配合部,所述定位部卡接于所述定位配合部内。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弧件的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弧件远离所述动簧片一端的顶部内壁和与其相对应的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导向缝隙,所述第一导向缝隙用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导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接触单元,包括动簧片、一对静触点引出端和上述的隔弧结构,所述动簧片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所述隔弧结构的所述第一隔弧件设置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部,所述隔弧结构用于阻碍电弧转移。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簧片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相互接触的部位为第一接触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台阶和/或所述第一间隙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内边缘之间。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簧片朝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为所述动簧片的顶面,所述动簧片的顶面设置有隔弧部,所述隔弧部用于阻碍电弧朝向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弧部为第一隔弧槽;和/或,
所述隔弧部为隔弧筋。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簧片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相互接触的部位为第一接触部,所述隔弧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内边缘之间。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单元还包括绝缘罩,所述动簧片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绝缘罩内,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穿设于所述绝缘罩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绝缘罩内。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弧件设置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位于绝缘罩内部部分的外部。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抗短路组件,所述抗短路组件至少设置于所述动簧片朝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在所述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吸力,用于抵抗所述动簧片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之间的电动斥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继电器,包括上述的接触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弧结构,在第一隔弧件和静触点引出端接触位置并在电弧移动的路径上设置有第一台阶和/或第一间隙,即在电弧路径上形成弯折,可以损耗电弧的动能,更好的阻挡电弧的转移。其中,电弧转移方向具有两个方向:第一,第一台阶和/或第一间隙可阻挡电弧向一对静触点引出端彼此靠近的方向转移,避免出现动簧片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之间的两组动静触点产生电弧短接的情况;第二,第一台阶和/或第一间隙可阻挡电弧沿静触点引出端外壁向远离动簧片的方向向上转移,进一步减少电弧对静触点引出端的外壁的烧蚀,提高灭弧能力和效果,从而提高动簧片和静触点引出端对应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负载分断能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单元及继电器,接触单元的动簧片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当动簧片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底部的静触点相接触时,实现电流从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入,经过动簧片后从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出,从而实现连通负载。当电弧在磁场作用下沿静触点引出端的外壁上下移动时,隔弧结构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的外部,在隔弧结构的作用下,减少电弧对静触点引出端的周侧壁烧蚀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其中:
图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示出的是图1在A-A处的剖视图;
图3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继电器中静触点引出端和第一隔弧件的配合示意图一;
图4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继电器中静触点引出端和第一隔弧件的配合示意图二;
图5示出的是图4在C-C处的剖视图;
图6示出的是图2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继电器中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继电器中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继电器的爆炸示意图一;
图10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继电器的爆炸示意图二;
图12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继电器中接触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继电器中推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继电器中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5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继电器中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6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继电器中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7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继电器中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8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继电器中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19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继电器中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20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继电器中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继电器中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接触容器;2、触点组件;4、推动组件;5、灭弧单元;6、第一隔弧件;
11、绝缘罩;111、通孔;12、框片;
21、静触点引出端;211、定位配合部;
22、动簧片;221、推力部;220、第一接触部;
222、第一隔弧槽;225、隔弧筋;
41、推杆单元;411、推动杆;412、限位凸起;413、底座;
42、U型支架;
43、弹性件;
44、电磁铁单元;441、线圈架;442、线圈;443、动铁芯;444、静铁芯;445、U形轭铁;446、导磁筒;447、弹簧;
51、灭弧磁铁;52、轭铁夹;
60、第一间隙;61、第一台阶;62、定位部;63、第一导向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所述”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触单元,如图1-图2所示,该接触单元包括动簧片22、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动簧片22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或分离。
本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单元,动簧片22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或分离,当动簧片22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底部的静触点相接触时,实现电流从一个静触点引出端21流入,经过动簧片22后从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21流出,从而实现连通负载。
在一个实施例中,静触点引出端21的底部设置有静触点;其中,静触点引出端21和所述静触点为一体成型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具体地,静触点引出端21的底部可直接作为静触点,也可以是静触点一体或分体地设置在静触点引出端21的底部。
当动簧片22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底部的静触点相分离时,随着动簧片22和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动静触点分离和磁吹拉弧,如果电弧拉长到一定程度,电弧会自动断开;如果电弧在动静触点不够稳定,电弧在动簧片22或静触点引出端21表面转移,将会导致电弧无法主要沿着磁吹拉弧路径灭弧,最后导致无法分断电弧,甚至出现继电器爆炸烧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单元还包括隔弧结构,隔弧结构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部,隔弧结构用于阻碍电弧转移。
当电弧在磁场作用下沿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壁上下移动时,隔弧结构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部,在隔弧结构的作用下,减少电弧对静触点引出端21的周侧壁烧蚀的风险。
具体地,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隔弧结构包括第一隔弧件6,第一隔弧件6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部。其中,第一隔弧件6和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设置有第一台阶61和/或第一间隙60,用于阻碍电弧转移。
本实施例提供的隔弧结构,在第一隔弧件6和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位置并在电弧移动的路径上设置有第一台阶61和/或第一间隙60,即在电弧路径上形成弯折,可以损耗电弧的动能,更好的阻挡电弧的转移。其中,电弧转移方向具有两个方向:第一,第一台阶61和/或第一间隙60可阻挡电弧向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彼此靠近的方向转移,避免出现动簧片22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的两组动静触点产生电弧短接的情况;第二,第一台阶61和/或第一间隙60可阻挡电弧沿静触点引出端21外壁向远离动簧片22的方向向上转移,进一步减少电弧对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壁的烧蚀,提高灭弧能力和效果,从而提高动簧片22和静触点引出端21对应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负载分断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弧件6的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具体地,第一隔弧件6可选择陶瓷、玻璃、橡胶或塑料等绝缘材料,采用绝缘材料的第一隔弧件6具有良好的断弧或冷却电弧的性能,灭弧能力强,灭弧效果好。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隔弧件6也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弧件6套设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部。
第一隔弧件6还可以称之为隔弧套,将第一隔弧件6套设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部,以在静触点引出端21的静触点对应的接触区域的外周侧进行隔弧处理,可更全面的隔弧,有利于灭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隔弧件6套设在静触点引出端21上,第一隔弧件6包括但不限于圆筒形、椭圆筒形、方筒形和多边筒形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弧件6为环设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封闭环结构;或,第一隔弧件6呈环形间隔分布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周围。
具体地,第一隔弧件6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例如,第一隔弧件6呈一体筒状或者呈环状套设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部,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减少零件组装的环节,生产成本比较低。
具体地,第一隔弧件6还可以为分体式结构,第一隔弧件6包括多个绝缘单体,多个绝缘单体沿静触点引出端21周向设置并能够首尾相接拼接成圆筒形、多边筒形等结构。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绝缘单体还可围绕静触点引出端21外侧并呈环形间隔分布,还可以是单个绝缘单体设置在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部,只要能够达到绝缘和灭弧效果,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隔弧件6的外周壁凸出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周壁,第一隔弧件6底壁和与其相对应的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第一台阶61。
第一隔弧件6的外周壁和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周壁并不是共面设置,或者第一隔弧件6并不是内嵌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周壁内,则在第一隔弧件6底壁和与其相对应的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第一台阶61,第一台阶61更靠近起弧点,限制了电弧沿着静触点引出端21的表面上移,从而减少电弧对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周壁和向远离动簧片22方向的烧蚀,以达到损耗电弧能量的目的。
其中,第一隔弧件6的外周壁凸出于静触点的外周壁。
第一隔弧件6的外周壁凸出于静触点的外周壁并不是共面设置,静触点位于第一隔弧件6的下方,以在第一隔弧件6底壁和与其相对应的静触点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第一台阶61,第一台阶61更靠近起弧点,从而减少电弧对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周壁和向远离动簧片22方向的烧蚀,实现静触点引出端21的防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间隙60设置于第一隔弧件6底部的内壁和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壁之间。具体地,第一间隙60设置于第一隔弧件6底部内周壁和静触点引出端21底部的外周壁之间。
第一隔弧件6底部端面和内壁面之间的连接处即为棱边,电弧移动至棱边形成聚弧,同时,由于第一间隙60的存在,其中一部分电弧可以进入第一间隙60内,以在电弧转移路径上出现高度落差,该落差使得电弧不容易再向远离动簧片22的方向移动,利用棱边和落差的组合,阻碍电弧转移。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间隙60朝向动簧片22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第一间隙60远离动簧片22的一端为封闭端。
其中,第一间隙60的开口端用于引入电弧,第一间隙60具有封闭端,使第一间隙60不是完全贯穿结构,从而可以在电弧路径上形成弯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隔弧结构可同时具第一隔弧件6、第一台阶61和第一间隙60,第一台阶61和第一间隙60形成部分隔弧结构,用于限制电弧沿静触点引出端21并向远离动簧片22的方向转移并可以限制电弧向动簧片22的中心线方向转移,利用绝缘材料的第一隔弧件6具有断弧或冷却电弧的性能,以达到灭弧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隔弧件6的内壁和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壁中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部62,另一个设置有定位配合部211,定位部62卡接于定位配合部211。
在第一隔弧件6安装于静触点引出端21时,定位部62和定位配合部211能够对第一隔弧件6进行初始定位,提高第一隔弧件6安装的准确性。同时,定位部62卡接于定位配合部211,以对第一隔弧件6进行固定,防止第一隔弧件6出现掉落的情况。
其中,定位部62和定位配合部211可以是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止位台阶或者环形定位槽或者定位凸起等,例如:定位部62为设置于第一隔弧件6内壁的环形卡块,定位配合部211为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21外壁的环形卡槽,环形卡块卡接于环形卡槽。本实施例提供的定位部62和定位配合部211不限于其他形式,只要能够实现对第一隔弧件6相对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定位和固定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隔弧件6远离动簧片22一端的顶部内壁和与其相对应的静触点引出端21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导向缝隙63,第一导向缝隙63用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导向。
由于在第一隔弧件6安装于静触点引出端21时,需要将第一隔弧件6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底部套设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壁上,为此,第一隔弧件6的顶部内壁和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壁并不是相互贴合的,在第一隔弧件6的顶部内壁和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导向缝隙63,利用第一导向缝隙63为第一隔弧件6提供导向作用,便于第一隔弧件6安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向缝隙63可以是喇叭形结构,第一间隙60的大口端背离动簧片22设置,第一间隙60的大口端为静触点引出端21的底部提供通过的入口,进一步提高第一隔弧件6安装的便利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在动簧片22的外部还可以设置有第二隔弧件(图中未示出),以阻碍电弧转移。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单元还包括接触容器1(如图1-图2所示),接触容器1包括绝缘罩11,动簧片22可移动地设置于绝缘罩11内,静触点引出端21穿设于绝缘罩11并至少部分设置于绝缘罩11内。
其中,接触容器1还包括框片12,绝缘罩11通过框片12与轭铁板相连接,绝缘罩11与轭铁板围成一个接触腔室。接触腔室为动簧片22和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接触提供隔弧环境,确保继电器使用过程的可靠性。
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中,定位配合部211还可以设置于绝缘罩11的内壁,由于静触点引出端21部分伸入绝缘罩11内,也可实现第一隔弧件6的限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弧件6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21位于绝缘罩11内部部分的外部。第一隔弧件6对静触点引出端21位于绝缘罩11内部部分进行隔绝和保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罩11的顶部设置有通孔111,静触点引出端21穿设于通孔111,第一隔弧件6的外周壁的直径小于等于通孔111的直径。
其中,绝缘罩11的通孔111为静触点引出端21提供穿设的空间,第一隔弧件6的外周壁的直径小于等于通孔111的直径,使第一隔弧件6能够对绝缘罩11的通孔111进行至少部分遮挡,防止电弧飞溅物进入静触点引出端21和通孔111之间的缝隙内,以解决电弧烧蚀飞溅并污染绝缘罩11的内壁,且可增加电弧爬电距离和绝缘电阻。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隔弧件6的外周轮廊不必然大于绝缘罩11顶壁的通孔111,而是利用第一隔弧件6的底端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形成的第一台阶61和第一间隙60阻挡电弧或电弧弧根的转移。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动簧片22朝向静触点引出端21的一侧为动簧片22的顶面,动簧片22的顶面设置有隔弧部,隔弧部用于阻碍电弧朝向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
将隔弧部设置于动簧片22的顶面,阻碍电弧沿动簧片22的顶面转移,从而隔绝和切断电弧在动簧片22顶面的转移路径,并阻碍电弧向动簧片22长度方向的中心线转移,避免出现动簧片22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的两组动静触点产生的电弧短接,使得电弧在原有设定的磁吹磁场灭弧路径上能够高效灭弧,提高了灭弧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隔弧部设置于第一接触部220的内边缘之间。
其中,动簧片22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相互接触的部位为第一接触部220,隔弧部设置于第一接触部220的内边缘之间,以切断电弧向静触点引出端21的内侧方向转移的路径,避免出现动簧片22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的两组动静触点产生的电弧短接,以保证灭弧的高效性和彻底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内侧具体指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彼此靠近的一侧(如图2所示Q为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彼此靠近的方向,M为静触点引出端21的中心线),或者靠近动簧片22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的一侧(如图7所示L为动簧片22长度方向,T为动簧片22宽度方向)。因此,隔弧部设置于第一接触部220朝向内侧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至少部分第一台阶61和/或第一间隙60设置于第一接触部220的内边缘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示,隔弧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隔弧部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对应设置,两个隔弧部沿动簧片22长度方向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接触部220内边缘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由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隔弧部对应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设置并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内侧,使两组动静触点分离产生的电弧通过两个隔弧部对应进行隔弧,起到双重隔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隔弧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示,隔弧部为第一隔弧槽222;和/或,隔弧部为隔弧筋225。
当第一隔弧部为第一隔弧槽222时,即在动簧片22的顶面设置有凹陷结构,当第一隔弧部为隔弧筋225时,即在动簧片22的顶面设置有凸出结构,这两种结构可以解决平面结构的动簧片22顶面可能出现电弧转移迅速的问题。利用第一隔弧槽222和/或隔弧筋225,可以隔绝和切断电弧在动簧片22顶面的转移路径,并阻碍电弧向动簧片22长度方向的中心线转移,避免出现动簧片22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的两组动静触点产生的电弧短接。
具体地,第一隔弧槽22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槽壁和第一槽底。其中,电弧弧根移动至第一槽壁和动簧片22顶面之间的连接处形成聚弧,动簧片22朝向静触点引出端21一侧的顶面和第一槽底之间的高度差用于阻碍电弧弧根朝向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
由于第一隔弧槽222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槽壁和第一槽底,第一槽壁和动簧片22顶面之间的连接处即为棱边,电弧弧根移动至棱边形成聚弧,同时,动簧片22的顶面和第一槽底之间的高度差即在电弧转移路径上出现落差,该落差使得电弧不容易再向动簧片22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移动,利用棱边和落差的组合,提高灭弧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弧槽222为沿动簧片22宽度方向的通槽。
如果第一隔弧槽222为沿动簧片22的长度方向延伸,则电弧可沿动簧片22的顶面未设置有第一隔弧槽222的部分转移,存在电弧短接的风险。为此,将第一隔弧槽222设置为沿动簧片22宽度方向的通槽,由于通槽为贯穿动簧片22的宽度方向设置,在电弧进入第一隔弧槽222之后,彻底切断电弧向朝向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彼此靠近方向的转移路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弧槽222为弧形结构,第一隔弧槽222环设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周围。
具体地,由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底部类似于圆柱形结构,第一隔弧槽222的形状和静触点引出端21底部的外形相适配,弧形结构的第一隔弧槽222沿着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形设置并环设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周围,阻碍电弧沿各个方向的转移路径。
可以理解的是,弧形结构的第一隔弧槽222沿动簧片22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则在动簧片22沿动簧片22长度方向的两端且未设置有第一隔弧槽222的部分形成接触部,接触部用于与静触点引出端21相接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图7-图8所示,第一隔弧槽222可通过隔弧筋225替代,隔弧筋225的设置位置、形状和第一隔弧槽222类似故不再详细赘述。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上述的接触单元。
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接触单元的动簧片22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或分离,当动簧片22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底部的静触点相接触时,实现电流从一个静触点引出端21流入,经过动簧片22后从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21流出,从而实现连通负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图13所示,该继电器还包括推动组件4,推动组件4包括推杆单元41、弹性件43和U型支架42。其中,推杆单元41包括底座413和推动杆411,底座413和推动杆411的上部可以通过一体注塑成型。U型支架42与底座413围成一个框架结构,动簧片22和弹性件43安装在U型支架42与底座413围成的框架结构内,弹性件43的一端与底座413抵接,另一端与动簧片22抵接,弹性件43能够提供弹性力,使得动簧片22具有远离底座413而靠近静触点引出端21的趋势。
具体地,推杆单元41和U型支架42通过限位凸起412和限位孔配合,推杆单元41的移动作用力可以传递至U型支架42,用于驱动动簧片22移动,便于动簧片22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或分离。
如图9-图13所示,继电器的推动组件4还包括电磁铁单元44,电磁铁单元44设置在轭铁板背离绝缘罩11的一侧。推杆单元41与电磁铁单元44驱动连接,推杆单元41可移动地设置在金属罩和轭铁板围成的驱动腔室内并穿过轭铁板的过孔与动簧片22相抵接。当电磁铁单元44通电后,能够驱动推杆单元41移动,进而带动动簧片22移动,以与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或分离。
电磁铁单元44包括线圈架441、线圈442、静铁芯444、动铁芯443、U形轭铁445、导磁筒446和弹簧447。线圈架441设置于U形轭铁445内,线圈架441线圈架441呈中空筒状,且采用绝缘材料形成。导磁筒446穿设在线圈架441内,线圈442环绕线圈架441。静铁芯444具有第一穿孔,第一穿孔与轭铁板的过孔对应设置,以供推杆单元41穿设其中。动铁芯443可移动地设置在导磁筒446内,且与静铁芯444相对设置,弹簧447设置于静铁芯444和动铁芯443之间并能够分别与其相抵接,动铁芯443连接推杆单元41,用于当线圈442通电时,被静铁芯444吸引。动铁芯443与推杆单元41可以采用螺接、铆接、焊接或其他方式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线圈442通电时,静铁芯444吸引动铁芯443,动铁芯443驱动推杆单元41向上移动,静铁芯444和动铁芯443之间的弹簧447被压缩,推杆单元41通过U型支架42、弹性件43推动动簧片22运动,使动簧片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相接触,以完成动静触点闭合的过程。
当线圈442断开电流时,静铁芯444解除对动铁芯443的吸引,在被压缩的弹簧447的弹性作用力下,动铁芯443带动推杆单元41向下移动,使动簧片22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相分离,以完成动静触点分离的过程。
当短路负载很大时,在短路电流的作用下,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会产生电动斥力而发生触头弹开,导致触点拉弧并剧烈燃烧,甚至可能会出现爆炸的情况。
为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还包括抗短路组件,抗短路组件设置于动簧片22沿静触点引出端21轴向方向上的至少上侧,在动簧片2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吸力,用于抵抗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的电动斥力。
其中,抗短路组件也可以称之为设置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的短路环,对于高压直流继电器而言,第一隔弧件6可以防止电弧受抗短路组件3吸引而使电弧沿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彼此靠近的方向吸引,防止造成触点间的绝缘下降或电弧短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图10所示,该继电器还包括灭弧单元5,灭弧单元5设置在外壳的中空腔室内,用于对触点组件2的电弧进行灭弧。灭弧单元5包括两个灭弧磁铁51。灭弧磁铁51可以为永久磁铁,且各灭弧磁铁51可以大致为长方体状。两个灭弧磁铁51分别设置在绝缘罩11的两侧,且沿着动簧片22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灭弧磁铁51分别位于绝缘罩11的左右两侧。两个灭弧磁铁51相互面对的面的极性相反。也就是说,位于绝缘罩11左侧的灭弧磁铁51的左面为S极且右面为N极,位于绝缘罩11右侧的灭弧磁铁51的左面为S极且右面为N极。
当然,两个灭弧磁铁51相互面对的面的极性也可以设计为相同,例如位于绝缘罩11左侧的灭弧磁铁51的左面为S极且右面为N极,位于绝缘罩11右侧的灭弧磁铁51的左面为N极且右面为S极。
这样,通过设置两个相对设置的灭弧磁铁51,能够在触点组件2的周围形成磁场。
因此,在静触点引出端21和动簧片22之间产生的电弧,通过磁场的作用,都会被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拉长,实现灭弧。
如图9-图13所示,灭弧单元5还包括两个轭铁夹52,两个轭铁夹52与两个灭弧磁铁51的位置对应设置。并且,两个轭铁夹52环绕着绝缘罩11和两个灭弧磁铁51。通过轭铁夹52环绕灭弧磁铁51的设计,可避免灭弧磁铁51产生的磁场向外扩散,影响灭弧效果。轭铁夹52由软磁材料制成。软磁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铁,钴,镍及其合金等。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类似,区别仅在于第一隔弧槽222的结构不同。
如图14-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隔弧槽222为直线型结构、凸形结构和X形结构中至少一种。
具体地,如图14所示,第一隔弧槽222为直线型结构,使第一隔弧槽222为沟槽结构,结构简单,生产加工方便,且由于第一隔弧槽222沿动簧片22长度方向的槽宽比较窄,动簧片22的整体结构强度比较大。
如图15所示,第一隔弧槽222为凸形结构,使第一隔弧槽222为折线槽结构,增加电弧弧根传递路径的曲折程度,从而提高灭弧效果。
如图16所示,第一隔弧槽222为X形结构,X形结构包括两个呈交叉设置的线槽,使位于单侧的电弧弧根均能通过两个线槽隔绝传递路径,起到双重隔弧的作用,隔绝和灭弧效果好。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两个第一隔弧槽222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其中一个第一隔弧槽222为凸形结构,另一个第一隔弧槽222为直线型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隔弧槽222包括但不限于直线型结构和X形结构,还可以是S形结构、锥形结构等等,其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图17-图19所示,第一隔弧槽222可通过隔弧筋225替代,隔弧筋225的设置位置、形状和第一隔弧槽222类似故不再详细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类似,区别仅在于隔弧结构的数量和结构不同。
如图20-图2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隔弧部的数量为一个,动簧片22未设置有隔弧部的部分并沿动簧片22长度方向两侧的部分分别对应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相抵接。
具体地,当隔弧部为第一隔弧槽222时,由于一个第一隔弧槽222设置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第一隔弧槽222沿动簧片22的长度方向的槽宽比较宽,则动簧片22未设置有第一隔弧槽222的部分并设置于动簧片22沿动簧片22长度方向两端的部分分别为两个接触部,两个接触部对应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相抵接,利用一个第一隔弧槽222就能实现从两组动静触点的隔弧过程,结构简单,生产成本比较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20所示,第一隔弧槽222沿动簧片22长度方向两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第一隔弧槽222沿动簧片22长度方向的槽宽延伸至静触点引出端21底部的内侧边缘附近或者与静触点引出端21底部的内侧边缘相平齐,使第一隔弧槽222的第一槽壁和动簧片22顶面之间的棱边尽可能靠近静触点引出端21的底部,电弧可尽快在棱边聚弧,并利用动簧片22顶面和第一隔弧槽222的第一槽底之间的落差,减少电弧弧根向动簧片22中心线方向转移的风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图20-图21所示,第一隔弧槽222可通过隔弧筋225替代,隔弧筋225的设置位置、形状和第一隔弧槽222类似故不再详细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类似,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基础上增加动簧片22的其他细节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动簧片22,在动簧片22的侧壁还可设置有第二隔弧槽(图中未示出),第二隔弧槽用于阻碍电弧朝向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
将第二隔弧槽设置于动簧片22侧壁,阻碍电弧沿动簧片22侧壁向动簧片22长度方向的中心线转移,从而隔绝和切断电弧在动簧片22侧壁的转移路径,避免出现动簧片22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的两组动静触点产生的电弧短接,使得电弧在原有设定的磁吹磁场灭弧路径上能够高效灭弧,提高了灭弧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隔弧槽设置于第一接触部220内边缘之间。
换而言之,第二隔弧部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内侧,以切断电弧弧根向静触点引出端21的内侧方向转移的路径,避免出现动簧片22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的两组动静触点产生的电弧短接,以保证灭弧的高效性和彻底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隔弧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隔弧槽设置于动簧片22沿动簧片22长度方向的两侧;和/或,第二隔弧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隔弧槽设置于动簧片22沿动簧片22宽度方向的两侧。
具体地,第二隔弧槽的数量为四个,在动簧片22沿其长度方向的每一侧均具有两个第二隔弧槽,在动簧片22沿其宽度方向的每一侧均具有两个第二隔弧槽,四个第二隔弧槽设置于动簧片22的推力部221的四角处,使电弧弧根沿动簧片22的侧壁无论沿任意方向转移均能被第二隔弧槽进行隔绝,进一步提高隔弧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隔弧槽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槽壁和第二槽底;其中,电弧移动至第二槽壁和动簧片22侧壁之间的连接处形成聚弧,动簧片22侧壁和第二槽底之间的高度差用于阻碍电弧朝向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
由于第二隔弧槽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二槽壁和第二槽底,第二槽壁和动簧片22侧壁之间的连接处即为棱边,电弧移动至棱边形成聚弧,同时,动簧片22侧壁和第二槽底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电弧沿动簧片22侧壁转移路径上出现落差,该落差使电弧不容易再向动簧片22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移动,利用棱边和落差的组合,提高灭弧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隔弧槽为沿静触点引出端21轴向方向的通槽。
如果第二隔弧槽为沿动簧片22的长度方向延伸,则电弧可沿动簧片22侧壁未设置有第二隔弧槽的部分转移,存在电弧短接的风险。为此,将第二隔弧槽设置为沿静触点引出端21轴向方向的通槽,由于通槽为贯穿动簧片22的高度方向设置,在电弧进入第二隔弧槽之后,彻底切断电弧向朝向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彼此靠近方向的转移路径。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动簧片仅仅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一个示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说明书中描述的装置的任何细节或任何部件。
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创造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9)

1.一种隔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隔弧件,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的外部,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用于与动簧片接触或分离;
其中,所述第一隔弧件和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台阶和/或第一间隙,用于阻碍电弧转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弧件套设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底部设置有静触点,所述第一隔弧件的外周壁凸出于所述静触点的外周壁;
其中,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和所述静触点为一体成型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弧件的外周壁凸出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周壁,所述第一隔弧件朝向所述动簧片一端的底壁和与其相对应的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周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台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设置于所述第一隔弧件朝向所述动簧片一端的底部内壁和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周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朝向所述动簧片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所述第一间隙远离所述动簧片的一端为封闭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设置于所述第一隔弧件底部内周壁和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底部的外周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弧件的内壁和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壁中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部,另一个设置有定位配合部,所述定位部卡接于所述定位配合部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弧件的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隔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弧件远离所述动簧片一端的顶部内壁和与其相对应的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导向缝隙,所述第一导向缝隙用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导向。
11.一种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动簧片、一对静触点引出端和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隔弧结构,所述动簧片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所述隔弧结构的所述第一隔弧件设置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部,所述隔弧结构用于阻碍电弧转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相互接触的部位为第一接触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台阶和/或所述第一间隙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内边缘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朝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为所述动簧片的顶面,所述动簧片的顶面设置有隔弧部,所述隔弧部用于阻碍电弧朝向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部为第一隔弧槽;和/或,
所述隔弧部为隔弧筋。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相互接触的部位为第一接触部,所述隔弧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内边缘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1-15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单元还包括绝缘罩,所述动簧片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绝缘罩内,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穿设于所述绝缘罩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绝缘罩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弧件设置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位于绝缘罩内部部分的外部。
18.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7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单元。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抗短路组件,所述抗短路组件至少设置于所述动簧片朝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在所述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吸力,用于抵抗所述动簧片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之间的电动斥力。
CN202322110339.4U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Active CN2205267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10339.4U CN220526778U (zh)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10339.4U CN220526778U (zh)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26778U true CN220526778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29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10339.4U Active CN220526778U (zh)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267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18686A1 (en) Framework of relay and relay
US11830694B2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EP4141903A1 (en) Relay
US11410825B2 (en) Disconnecting device for interrupting a direct current of a current path as well as a circuit breaker
US20200411259A1 (en) Circuit breaker for isolating an electrical circuit
KR20220106218A (ko) 단락 전류에 견디고 소호할 수 있는 직류 릴레이
US4766273A (en) High current double-break electrical contactor
EP3223293B1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arc chamber assembly and associated circuit protection method
KR20230147194A (ko) 릴레이
CN111952111B (zh) 一种双断口快速真空灭弧室
CN220526778U (zh) 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CN220341134U (zh) 一种继电器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CN218730704U (zh) 继电器
CN220526777U (zh) 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CN220341135U (zh) 一种动簧片、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US20210391123A1 (en) Contactor with integrated drive shaft and yoke
US20150114933A1 (en) Pushrod assembly for a medium voltage vacuum circuit breaker
CN219497651U (zh) 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和继电器
CN219497667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8385044U (zh) 一种继电器
EP3690917A1 (en) High-voltage relay resistant to instantaneous great-current impact
KR101874447B1 (ko) 개폐장치가 구비된 접속재
KR101650925B1 (ko) 진공차단기의 고성능 진공 인터럽터
CN216435773U (zh) 具有增磁组件的触头系统、断路器和隔离开关
CN219917049U (zh) 延时脱扣器和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