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7651U - 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和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和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7651U
CN219497651U CN202320532744.2U CN202320532744U CN219497651U CN 219497651 U CN219497651 U CN 219497651U CN 202320532744 U CN202320532744 U CN 202320532744U CN 219497651 U CN219497651 U CN 2194976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agnetic
movable reed
relay
ou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3274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文广
谢丰柱
苏礼季
陈松生
王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3274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76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76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76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和继电器,涉及电力电器技术领域。该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包括:触点组件、第一磁屏蔽件、抗短路组件和永久磁体,触点组件包括一动簧片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动簧片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第一磁屏蔽件套设于静触点引出端的外部,用于屏蔽静触点引出端在通电时产生的磁场;抗短路组件设置于动簧片沿静触点引出端轴向方向上的至少上侧,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吸力,抗短路组件用于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的电动斥力;永久磁体设置于触点组件的周围,以利用永久磁体形成的磁场实现灭弧;其中,第一磁屏蔽件阻隔永久磁体传递至抗短路组件的磁场。

Description

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和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体来说涉及电力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和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继电器包括控制系统和被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继电器实质为一种利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自动开关”,以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和转换电路等作用。
高压直流继电器是继电器中的一种,现有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大多采用动簧片直动式结构。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要求提升,要求正常情况下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热损耗减小,电池包短路时又因为电池容量更高,要求继电器抗短路电流、电压均进一步上升。当短路负载很大时,高压直流继电器触头会因为短路电流产生电动斥力而发生触头弹开,进而发生触点拉弧,由于负载短路电流及电压均很高,导致瞬间触头间剧烈燃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有只能将线圈的尺寸做大,以提高动铁芯的保持力,但是在用户小体积、低功耗的框架要求下,无法实现线圈安匝值的提升,仅仅通过加大触点压力,无法实现触点接触电阻的降低和抵抗较大的电动斥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和继电器,满足安全性和轻量化的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包括:
触点组件,包括一动簧片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所述动簧片用于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
第一磁屏蔽件,设置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部,用于屏蔽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在通电时产生的磁场;
抗短路组件,设置于所述动簧片沿所述静触点引出端轴向方向上的至少上侧,并在所述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吸力,抗短路组件用于抵抗所述动簧片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之间的电动斥力;
永久磁体,设置于所述触点组件的周围,以利用所述永久磁体形成的磁场实现灭弧;
其中,所述第一磁屏蔽件被配置为吸收所述永久磁体传递至所述抗短路组件的磁场。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永久磁体沿所述动簧片宽度方向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永久磁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永久磁体分别设置于所述动簧片沿所述动簧片长度方向的两侧并与两个所述第一磁屏蔽件对应设置,按两个所述永久磁体中的一个、两个所述第一磁屏蔽件中的一个、所述抗短路组件、两个所述第一磁屏蔽件中的另一个、两个所述永久磁体中的另一个的顺序排布,且每个所述永久磁体的磁极方向沿所述动簧片长度方向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壁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所述第一磁屏蔽件的限位。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静触点引出端朝向所述动簧片的一侧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向远离所述动簧片的方向翻转并抵接于所述第一磁屏蔽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磁屏蔽件。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为设置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朝向所述动簧片一侧的翻边。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和所述第一磁屏蔽件之间通过焊接或螺纹连接或卡接相固定。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磁屏蔽件为环设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封闭环结构;或,
所述第一磁屏蔽件呈环形间隔分布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周围。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磁屏蔽件的导磁系数大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导磁系数。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永久磁体的外部设置有轭铁夹。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抗短路组件包括:
上导磁体,设置于所述动簧片靠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
下导磁体,设置于所述动簧片远离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所述导磁回路形成于所述上导磁体和所述下导磁体之间。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簧片设置有通孔,所述下导磁体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通孔。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导磁体和所述下导磁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上导磁体和多个所述下导磁体对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下导磁体彼此靠近的一侧穿设于所述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上述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接触容器,所述静触点引出端设置于所述接触容器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接触容器内,所述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的所述第一磁屏蔽件设置于所述接触容器的内部,所述永久磁体设置于所述接触容器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在静触点引出端外侧设置有第一磁屏蔽件,第一磁屏蔽件能够对静触点引出端通电时所产生的磁场进行屏蔽,以减少对动簧片的安培力作用,从而减少静触点引出端和动簧片之间的电动斥力,有效避免动簧片被弹开、产生电弧造成爆炸的风险,提高继电器的安全性能,使得继电器能够适用于负载通过短路电流较大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使用寿命。同时,第一磁屏蔽件在短路电流下容易被磁化,相当于抗短路结构中的上导磁体,能够对动簧片产生一个向力的吸力,便于动簧片向靠近静触点引出端的方向移动,以保持静触点引出端和动簧片之间的可靠接触,从而起到抗短路的效果。
将抗短路组件设置于动簧片沿静触点引出端轴向方向的至少上侧,以将动簧片夹设于抗短路组件内部,在动簧片处增加短路环结构,一在定程度上可以磁屏蔽部分动簧片产生的磁场。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抗短路组件能够形成导磁回路并产生吸力,该吸力起到吸引和拉动动簧片的作用,用于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避免动簧片和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出现相互脱开而导致拉弧爆炸的情况,保证动簧片和静触点引出端接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一磁屏蔽件可以吸收永久磁体到抗短路组件的磁场,从而减少永久磁体对抗短路组件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抗短路的效果。另外,第一磁屏蔽件自身会被磁化再加上吸收永久磁体的磁场,在通短路电流时第一磁屏蔽件对动簧片的吸力也会随着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抗短路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对第一磁屏蔽件、永久磁体和抗短路组件的设置位置进行优化和排布,第一磁屏蔽件可以吸收永久磁体到抗短路组件的磁场,从而减少永久磁体对抗短路组件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抗短路的效果。另外,第一磁屏蔽件自身会被磁化再加上吸收永久磁体的磁场,在通短路电流时第一磁屏蔽件对动簧片的吸力也会随着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抗短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其中:
图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的是图1在A-A处的剖视图;
图3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4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中静触点引出端和第一磁屏蔽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5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中静触点引出端和第一磁屏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示出的是图7在B-B处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接触容器;2、触点组件;3、抗短路组件;4、推动组件;5、第一磁屏蔽件;6、永久磁体;7、轭铁夹;
11、绝缘罩;12、框片;
21、静触点引出端;
22、动簧片;221、通孔;
31、上导磁体;32、下导磁体;
41、推杆单元;411、推动杆;412、底座;
42、U型支架;
43、弹性件;
44、电磁铁单元;441、线圈架;442、线圈;443、动铁芯;444、静铁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所述”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主要用于高压直流继电器。如图1-图3所示,该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包括触点组件2,触点组件2包括一动簧片22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静触点引出端21设置在接触容器1上并至少部分伸入接触容器1内,动簧片22设置在接触容器1内,动簧片22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或分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静触点引出端21设置在接触容器1上并至少部分伸入接触容器1内,接触容器1为静触点引出端21提供固定位置的同时,接触容器1还为触点组件2的动簧片22和至少部分静触点引出端21提供绝缘环境。动簧片22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或分离,当动簧片22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底部的静触点相接触时,实现电流从一个静触点引出端21流入,经过动簧片22后从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21流出,从而实现连通负载。
其中,定义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的排布的方向、动簧片22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静触点引出端21和动簧片22接触分离的方向为第三方向,第二方向为与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垂直的方向。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只是代表空间方向并没有实质意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接触容器1包括绝缘罩11和框片12,绝缘罩11与轭铁板围成一个接触腔室,绝缘罩11与轭铁板两者通过框片12相连接,接触腔室为动簧片22和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接触提供绝缘环境。
当短路负载很大时,在短路电流的作用下,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会产生电动斥力而发生触头弹开,导致触点拉弧并剧烈燃烧,甚至可能会出现爆炸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还包括第一磁屏蔽件5,第一磁屏蔽件5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部,用于屏蔽静触点引出端21在通电时产生的磁场。
在静触点引出端21外侧设置有第一磁屏蔽件5,第一磁屏蔽件5能够对静触点引出端21通电时所产生的磁场进行屏蔽,以减少对动簧片22的安培力作用,从而减少静触点引出端21和动簧片22之间的电动斥力,有效避免动簧片22被弹开、产生电弧造成爆炸的风险,提高继电器的安全性能,使得继电器能够适用于负载通过短路电流较大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使用寿命。同时,第一磁屏蔽件5在短路电流下容易被磁化,能够对动簧片22产生一个向力的吸力,便于动簧片22向靠近静触点引出端21的方向移动,以保持静触点引出端21和动簧片22之间的可靠接触,从而起到抗短路的效果。
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还包括抗短路组件3,抗短路组件3设置于动簧片22沿静触点引出端21轴向方向的至少上侧,并在动簧片2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吸力,抗短路组件3用于抵抗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的电动斥力。
将抗短路组件3设置于动簧片22沿静触点引出端21轴向方向的至少上侧,例如,抗短路组件3设置于动簧片22沿第三方向的两侧,以将动簧片22夹设于抗短路组件3内部,相当于在动簧片22处增加短路环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磁屏蔽动簧片22产生的部分磁场。在动簧片2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抗短路组件3能够形成导磁回路并产生吸力,该吸力起到吸引和拉动动簧片22的作用,减少静触点引出端21与动簧片22之间磁场的相斥,并用于抵抗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避免动簧片22和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出现相互脱开而导致拉弧爆炸的情况,保证动簧片22和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还包括永久磁体6,永久磁体6设置于触点组件2的周围,以利用永久磁体6形成的磁场实现灭弧。
第一磁屏蔽件5可以吸收永久磁体6到抗短路组件3的磁场,即永久磁体6产生的磁场会先被第一磁屏蔽件5吸引,从而减少永久磁体6对抗短路组件3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抗短路的效果。另外,第一磁屏蔽件5自身会被磁化并加上吸收永久磁体6的磁场,在通短路电流时第一磁屏蔽件5对动簧片22的吸力也会随着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抗短路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永久磁体6沿动簧片22宽度方向设置。
将永久磁体6沿动簧片22宽度方向设置,此时永久磁体6、第一磁屏蔽件5和抗短路组件3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磁屏蔽件5设置于永久磁体6和抗短路组件3之间,使永久磁体6产生的磁场会优先被第一磁屏蔽件5吸引,第一磁屏蔽件5起到有效隔离的作用,以减少永久磁体6对抗短路组件3的影响,从而提高抗短路效果。由于第一磁屏蔽件5自身会被磁化并加上从永久磁体6吸收的磁场,在出现较大短路电流时可以增加对动簧片22的吸力,进一步增加抗短路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永久磁体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永久磁体6分别设置于动簧片22沿动簧片22长度方向的两侧并与两个第一磁屏蔽件5对应设置,永久磁体6、第一磁屏蔽件5、抗短路组件3沿所述动簧片22长度方向设置,按两个永久磁体6中的一个、两个第一磁屏蔽件5中的一个、抗短路组件3、两个第一磁屏蔽件5中的另一个、两个永久磁体6中的另一个的顺序排布。
采用这种方式,两个永久磁体6分别设置于动簧片22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即两个永久磁体6呈左右设置而不是前后设置,使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更靠近呈左右设置的永久磁体6,两个永久磁体6和两个第一磁屏蔽件5对应设置,此时其中一个永久磁体6、其中一个第一磁屏蔽件5、抗短路组件3、另外一个第一磁屏蔽件5、另外一个永久磁体6近似呈一字形排列,使每个永久磁体6的磁场都能有一个第一磁屏蔽件5进行吸收,以减少对抗短路组件3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永久磁体6的磁极方向沿动簧片22的长度方向设置。即每个永久磁体6的N极和S极沿动簧片22的长度方向分布,使灭弧空间更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永久磁体6还可以称之为灭弧磁钢。
两个永久磁体6相对设置且N、S极相对,两个永久磁体6相互面对的面的极性相反。也就是说,位于绝缘罩11左侧的永久磁体6的左面为S极且右面为N极,位于绝缘罩11右侧的永久磁体6的左面为S极且右面为N极。当然,两个永久磁体6相互面对的面的极性也可以设计为相同,例如位于绝缘罩11左侧的永久磁体6的左面为S极且右面为N极,位于绝缘罩11右侧的永久磁体6的左面为N极且右面为S极。
这样,通过设置两个相对设置的永久磁体6,能够在触点组件2的周围形成磁场。根据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发生偏转的原理,可以拉长电弧并使电弧熄灭,从而达到磁吹灭弧的效果。此外,在两永久磁体6的磁场作用下,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与动簧片22分断产生的电弧分别会朝着相应的方向被快速拉开,具体地,当两永久磁体6极性同性相对时,则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与动簧片22分断产生的电弧往同一侧吹弧;当两永久磁体6极性同性不相对时,则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与动簧片22分断产生的电弧往不同侧吹弧。
在一个实施例中,永久磁体6的外部设置有轭铁夹7,轭铁夹7起到导磁的作用。
具体地,轭铁夹7由软磁材料制成,软磁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铁,钴,镍及其合金等。两个轭铁夹7与两个永久磁体6的位置对应设置,两个轭铁夹7环绕着绝缘罩11和两个永久磁体6。由于轭铁夹7环绕永久磁体6,可避免永久磁体6产生的磁场向外扩散,影响灭弧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屏蔽件5的导磁系数大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导磁系数。其中,静触点引出端21采用铁、铜或铜合金等金属材质,第一磁屏蔽件5采用电工纯铁等导磁材质制成。静触点引出端21在通电时产生感生磁场,当磁感线从空气进入第一磁屏蔽件5时,磁感线产生较大偏离,并进行强烈地汇聚,从而形成了较好的磁屏蔽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磁屏蔽件5套设在静触点引出端21上,第一磁屏蔽件5包括但不限于圆筒形、椭圆筒形、方筒形和多边筒形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屏蔽件5为环设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封闭环结构;或,第一磁屏蔽件5呈环形间隔分布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周围。
具体地,第一磁屏蔽件5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例如,第一磁屏蔽件5呈一体筒状或者呈环状套设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部,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减少零件组装的环节,生产成本比较低。
具体地,第一磁屏蔽件5还可以为分体式结构,第一磁屏蔽件5包括多个磁屏蔽单体,多个磁屏蔽单体沿静触点引出端21周向设置并能够首尾相接拼接成圆筒形、多边筒形等结构。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磁屏蔽单体还可围绕静触点引出端21外侧并呈环形间隔分布,还可以是单个磁屏蔽单体设置在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部,只要能够达到磁屏蔽效果,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壁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第一磁屏蔽件5的限位。
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壁设置有限位部,在第一磁屏蔽件5安装于静触点引出端21时,限位部能够对第一磁屏蔽件5进行初始定位,提高第一磁屏蔽件5安装的准确性。同时,限位部能够对第一磁屏蔽件5进行限位,防止第一磁屏蔽件5出现掉落的情况。
其中,限位部可以是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止位台阶或者环形定位槽或者定位凸起等,只要能够实现对第一磁屏蔽件5相对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定位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中,限位部还可以设置于接触容器1顶部的内壁,由于静触点引出端21部分伸入接触容器1内,也可实现第一磁屏蔽件5的限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静触点引出端21朝向动簧片22的一侧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静触点引出端21向远离动簧片22的方向翻转并抵接于第一磁屏蔽件5,用于固定第一磁屏蔽件5。
静触点引出端21朝向动簧片22的一侧设置有固定部,相当于在静触点引出端21的底部设置有固定部,如果固定部相对于静触点引出端21固定设置,那么可能存在尺寸较大的固定部限制第一磁屏蔽件5安装至静触点引出端21,或者尺寸较小的固定部虽然不限制第一磁屏蔽件5装入静触点引出端21但是可能存在固定效果不稳定的情况。
为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固定部相对于静触点引出端21活动设置,在第一磁屏蔽件5安装之前,固定部沿静触点引出端21的轴向方向延伸或者与静触点引出端21的轴向方向之间的夹角比较小,便于第一磁屏蔽件5经过固定部并套设于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部。在第一磁屏蔽件5套设于静触点引出端21之后,可通过扩铆将固定部向远离动簧片22的方向翻转,以将固定部向上翻折,在固定部和第一磁屏蔽件5相接触之后,将固定部压紧第一磁屏蔽件5,从而实现第一磁屏蔽件5的固定。采用这种铆接方式,固定部不限制第一磁屏蔽件5装入静触点引出端21的同时,还能保证第一磁屏蔽件5和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的固定效果,连接更为方便可靠。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部为设置于静触点引出端21朝向动簧片22一侧的翻边。其中,翻边还可以称之为侧沿、瓦楞边等,静触点引出端21利用一个可以翻折的翻边就能实现第一磁屏蔽件5的固定,结构简单,方便,生产成本比较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静触点引出端21和第一磁屏蔽件5之间通过焊接或螺纹连接或卡接相固定。
具体地,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壁可设置有外螺纹,第一磁屏蔽件5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即第一磁屏蔽件5为螺母结构,外螺纹螺纹连接于内螺纹,实现静触点引出端21和第一磁屏蔽件5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静触点引出端21的外壁和第一磁屏蔽件5的内壁其中一个设置有卡凸,另一个设置有卡槽,卡凸卡接于卡槽,实现静触点引出端21和第一磁屏蔽件5之间卡接固定。
具体地,静触点引出端21和第一磁屏蔽件5之间还可以直接通过焊接相固定,例如钎焊等,工艺简单,生产成本比较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抗短路组件3包括上导磁体31、下导磁体32,上导磁体31设置于动簧片22靠近静触点引出端21的一侧,下导磁体32设置于动簧片22远离静触点引出端21的一侧,导磁回路形成于上导磁体31和下导磁体32之间,以在动簧片2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吸力,用于抵抗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的电动斥力。其中,上导磁体31和下导磁体32可以采用铁、钴、镍及其合金等材料制作而成。
下导磁体32固定于动簧片22的动簧片22的下方,下导磁体32可以和动簧片22一起向靠近静触点引出端21的方向移动,使上导磁体31和下导磁体32之间能够形成导磁回路,在动簧片2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由于上导磁体31位于动簧片22的上方,下导磁体32位于动簧片22的下方,相当于动簧片22夹设于上导磁体31和下导磁体32两个磁铁之间,当上导磁体31对下导磁体32产生吸力,该吸力起到吸引和拉动动簧片22的作用,并用于抵抗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避免动簧片22和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出现相互脱开而导致拉弧爆炸的情况,保证动簧片22和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上导磁体31可为一字型结构,上导磁体31对应设置于动簧片2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上导磁体31可沿动簧片22的宽度方向延伸,用于上导磁体31和下导磁体32的匹配和对应。下导磁体32为U形结构,下导磁体32的开口朝向动簧片22设置,使下导磁体32的两个侧臂向上导磁体31的方向延伸,从而下导磁体32的两个侧臂能够分别与上导磁体31的两端相互靠近或者相互接触,以在动簧片22上沿其宽度形成一个环绕的导磁环。由于动簧片22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为动触点,沿动簧片22宽度方向形成的环绕导磁环不会出现干涉,在动簧片2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动触点压力方向上的电磁吸力,以抵抗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动簧片22设置有通孔221,下导磁体32至少部分穿设于通孔221。
采用这种方式,动簧片22为下导磁体32提供安装和固定位置,以提高动簧片22和下导磁体32之间的固定效果。由于下导磁体32类似于U形结构,下导磁体32的开口朝向动簧片22的动簧片22设置,下导磁体32的一个侧臂包裹于动簧片22的长边,另一个侧臂穿设于通孔221。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导磁体31和下导磁体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上导磁体31和多个下导磁体32对应设置,相邻两个下导磁体32彼此靠近的一侧穿设于通孔221。
将多个上导磁体31和多个下导磁体32对应设置,以增加上导磁体31和下导磁体32之间的磁吸效果,进一步提高吸引和拉动动簧片22的作用,以抵抗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
例如,上导磁体31和下导磁体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下导磁体32彼此靠近的侧臂同时穿设于通孔221,利用同一个通孔221实现两个下导磁体32的安装,减少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
如图6-图8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上述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对第一磁屏蔽件5、永久磁体6和抗短路组件3的设置位置进行优化和排布,第一磁屏蔽件5可以吸收永久磁体6到抗短路组件3的磁场,即永久磁体6产生的磁场会先被第一磁屏蔽件5吸引,从而减少永久磁体6对抗短路组件3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抗短路的效果。另外,第一磁屏蔽件5自身会被磁化并加上吸收永久磁体6的磁场,在通短路电流时第一磁屏蔽件5对动簧片22的吸力也会随着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抗短路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图8所示,该继电器还包括接触容器1,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的第一磁屏蔽件5设置于接触容器1的内部,永久磁体6设置于接触容器1的外部,永久磁体6设置于轭铁夹7和接触容器1之间。
由于第一磁屏蔽件5设置于接触容器1的内部,即第一磁屏蔽件5套设于静触点引出端21位于接触容器1内部分的外部,第一磁屏蔽件5和永久磁体6分别对应设置于接触容器1的内部和外部,接触容器1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永久磁体6和抗短路组件3之间隔离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图8所示,该继电器还包括推动组件4,推动组件4包括推动杆411、底座412、弹性件43和U型支架42。底座412和推动杆411的上部可以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形成推杆单元41,U型支架42的底部和底座412固定连接,U型支架42与底座412围成一个框架结构,动簧片22和弹性件43安装在U型支架42与底座412围成的框架结构内,弹性件43的一端与底座412抵接,另一端与动簧片22抵接,弹性件43能够提供弹性力,使得动簧片22具有远离底座412而靠近静触点引出端21的趋势。
继电器还包括电磁铁单元44,电磁铁单元44设置在轭铁板背离绝缘罩11的一侧,且环绕金属罩。推杆单元41与电磁铁单元44驱动连接,推杆单元41可移动地设置在电磁铁单元44内并穿过轭铁板的过孔与动簧片22连接。当电磁铁单元44通电后,能够驱动推杆单元41移动,进而带动动簧片22移动,以与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或分离。
电磁铁单元44包括线圈架441、线圈442、静铁芯444和动铁芯443。线圈架441呈中空筒状,且采用绝缘材料形成。金属罩穿设在线圈架441内,线圈442环绕线圈架441。静铁芯444固定设置在金属罩内,且部分静铁芯444伸入过孔。静铁芯444具有第一穿孔,第一穿孔与过孔的位置对应设置,用于供推杆单元41穿设其中。动铁芯443可移动地设置在金属罩内,且与静铁芯444相对设置,动铁芯443连接推杆单元41,用于当线圈442通电时,被静铁芯444吸引。动铁芯443与推杆单元41可以采用螺接、铆接、焊接或其他方式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线圈442通电时,动铁芯443向上运动,动铁芯443带动推杆单元41向上移动,在推杆单元41的推动作用下,动簧片22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分别相接触。
当线圈442断开电流时,动铁芯443则带动推杆单元41向下移动,使动簧片22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相分离。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继电器仅仅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一个示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说明书中描述的装置的任何细节或任何部件。
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创造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5)

1.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点组件,包括一动簧片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所述动簧片用于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
第一磁屏蔽件,设置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部,用于屏蔽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在通电时产生的磁场;
抗短路组件,设置于所述动簧片沿所述静触点引出端轴向方向上的至少上侧,在所述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吸力,用于抵抗所述动簧片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之间的电动斥力;
永久磁体,设置于所述触点组件的周围,以利用所述永久磁体形成的磁场实现灭弧;
其中,所述第一磁屏蔽件被配置为吸收所述永久磁体传递至所述抗短路组件的磁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永久磁体沿所述动簧片宽度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永久磁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永久磁体分别设置于所述动簧片沿所述动簧片长度方向的两侧并与两个所述第一磁屏蔽件对应设置,延所述动簧片长度方向,按两个所述永久磁体中的一个、两个所述第一磁屏蔽件中的一个、所述抗短路组件、两个所述第一磁屏蔽件中的另一个、两个所述永久磁体中的另一个的顺序排布,且每个所述永久磁体的磁极方向沿所述动簧片长度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外壁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所述第一磁屏蔽件的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朝向所述动簧片的一侧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向远离所述动簧片的方向翻转并抵接于所述第一磁屏蔽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磁屏蔽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设置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朝向所述动簧片一侧的翻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和所述第一磁屏蔽件之间通过焊接或螺纹连接或卡接相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屏蔽件为环设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封闭环结构;或,
所述第一磁屏蔽件呈环形间隔分布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周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屏蔽件的导磁系数大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导磁系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永久磁体的外部设置有轭铁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短路组件包括:
上导磁体,设置于所述动簧片靠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
下导磁体,设置于所述动簧片远离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导磁回路形成于所述上导磁体和所述下导磁体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设置有通孔,所述下导磁体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通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磁体和所述下导磁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上导磁体和多个所述下导磁体对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下导磁体彼此靠近的一侧穿设于所述通孔。
14.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触容器,所述静触点引出端设置于所述接触容器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接触容器内,所述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的所述第一磁屏蔽件设置于所述接触容器的内部,所述永久磁体设置于所述接触容器的外部。
CN202320532744.2U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和继电器 Active CN2194976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2744.2U CN219497651U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和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2744.2U CN219497651U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和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7651U true CN219497651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507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32744.2U Active CN219497651U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和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76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7411B (zh) 电磁接触器
JP5856426B2 (ja)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US20160141132A1 (en) Contact device
CN104704597B (zh) 电磁开闭器
US9373468B2 (en) Arc control for contactor assembly
US11410825B2 (en) Disconnecting device for interrupting a direct current of a current path as well as a circuit breaker
KR102324514B1 (ko) 직류 릴레이
WO2022057606A1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配电盒、动力电池总成与车辆
CN218385019U (zh) 继电器
US20160314924A1 (en) Contactor assembly
EP4086931A1 (en) Short circuit current-resistant and arc-extinguishing dc relay
KR101698421B1 (ko) 접점 장치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자 개폐기
JP2024513030A (ja) リレー
CN219497651U (zh) 一种继电器触头磁屏蔽结构和继电器
CN218730704U (zh) 继电器
CN218482157U (zh)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CN218385043U (zh) 继电器
CN218385036U (zh) 继电器
US20210391123A1 (en) Contactor with integrated drive shaft and yoke
CN220526777U (zh) 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CN220341134U (zh) 一种继电器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CN220526778U (zh) 一种隔弧结构、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CN220341135U (zh) 一种动簧片、接触单元和继电器
CN219497667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5933492U (zh) 一种具有辅开保护且带补偿力的高压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