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64724U - 前侧围加强板总成 - Google Patents

前侧围加强板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64724U
CN211364724U CN201921210584.XU CN201921210584U CN211364724U CN 211364724 U CN211364724 U CN 211364724U CN 201921210584 U CN201921210584 U CN 201921210584U CN 211364724 U CN211364724 U CN 2113647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plate
vibration isolation
isolation sealing
front sid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105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东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Punilangd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Punilangd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Punilangd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Punilangd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105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647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647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647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包括前侧围加强板和设置于所述加强板上的隔振密封组件;所述加强板包括按顺序连接的门槛加强板、B柱加强板、上边梁加强板及A柱加强板,形成用于加强前侧围板的框架结构;所述加强板朝向前侧围板侧设置有条形槽并使所述加强板与前侧围板对应扣合后形成内腔体;所述隔振密封组件包括外缘轮廓线与所述内腔体的横截面适形设置的多个隔振密封件,用于所述内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多个隔振密封件上各至少设置有一个安装部,用于将多个隔振密封件分别对应固定于所述加强板上;利于根据不同需求设置不同形状、结构和朝向的隔振密封件,利于提高扣合安装后的腔体密封性,利于减振降噪,提高乘车舒适性。

Description

前侧围加强板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强板总成,尤其涉及一种前侧围加强板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乘车舒适性的越来越重视,车内噪声和振动的控制水平已成为衡量乘用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影响车内振动和噪声的因素非常多,涉及到整车的各个环节,其中一个明显位置是车身侧围上由一些加强结构的安装带来的振动与噪音,加强结构安装后会产生一些空腔,而这些空腔除了会传递车外噪音,如风噪、胎噪、发动机噪音及排气管噪音外,尤其是高速行驶时还会产生高速气流。
现有技术中,通常对车身侧围内部采用空间阻断技术,通过阻断侧围内部空腔,达到控制空气、车外噪声流通,减少空气流通及噪声的传递,实现降噪和减振的目的。如常用的密封材料有海绵、膨胀胶块及其他发泡材料等。然而随着车身空腔结构的设计多变和日益复杂化,尽管使用材料甚至厚度相同的密封材料,因设置的位置及尺寸与形状的不同,使隔音减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基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侧围加强板总成。该前侧围加强板具有稳固的框架结构并于扣合安装后形成的外腔体和内腔体处适形设置有多个用于减振密封降噪的隔振密封件,并根据不同位置的密封需求,设置不同形状、结构和朝向的隔振密封件,利于提高前侧围与前侧围加强板及外部安装件的扣合安装后的腔体密封性,利于减振降噪,提高乘车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具有稳固的框架结构并于扣合安装后形成的外腔体和内腔体处适形设置有多个用于减振密封降噪的隔振密封件,并根据不同位置的密封需求,设置不同形状、结构和朝向的隔振密封件,利于提高前侧围与前侧围加强板及外部安装件的扣合安装后的腔体密封性,利于减振降噪,提高乘车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包括前侧围加强板和设置于所述加强板上的隔振密封组件;
所述加强板包括按顺序连接的门槛加强板、B柱加强板、上边梁加强板及A 柱加强板,形成用于加强前侧围板的框架结构;所述加强板朝向前侧围板侧设置有条形槽并使所述加强板与前侧围板对应扣合后形成内腔体;所述加强件靠近前侧围板侧设置有条形槽用于所述加强件与前侧围板大致对应扣合后形成内腔体;利于前侧围加强板对前侧围板的扣合安装及加强;
所述隔振密封组件包括外缘轮廓线与所述内腔体的横截面适形设置的多个隔振密封件,用于所述内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利于降低形成的内腔体内的噪音传播及减振;所述隔振密封件为弹性材料,利于所述加强件与前侧围板的对应扣合后形成的内腔体的对应密封;所述多个隔振密封件上各至少设置有一个安装部,用于将多个隔振密封件分别对应固定于加强板上;利于将多个隔振密封件对应固定于加强板上。
进一步,所述A柱加强板对应内腔体侧并靠近门槛加强板处沿接近水平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I,用于所述A柱加强板与前侧围板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I中部附近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多个吸能安装孔I;所述吸能安装孔I为类长方形或类圆形;所述隔振密封件I的形状根据对应位置形成内腔体的横截面形状进行设计,并在其上开设有多个吸能安装孔I,利于线束的穿过安装,利于形成腔体的吸能减振;所述吸能安装孔的开设根据隔振密封件I的形状进行布局,可以为类圆形、类方形或其他适宜形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或设计即可;此处所述的上下是指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上下方位;
进一步,所述上边梁加强板对应内腔体侧并靠近A柱加强板处沿接近竖直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II,用于上边梁加强板与前侧围板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II中部附近设置有多个前后贯穿的吸能安装孔II;所述吸能安装孔II为类圆形或类方向;所述隔振密封件II的形状根据对应位置形成内腔体的横截面形状进行设计,并在其上开设有多个吸能安装孔II,利于线束的穿过安装,利于形成腔体的吸能减振;所述吸能安装孔II 的开设根据隔振密封件II的形状进行布局,可以为类圆形、类方形或其他适宜形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或设计即可;此处所述的前后是指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前后方位;
进一步,所述加强板远离前侧围板侧与其外部安装件扣合安装后形成外腔体;所述加强件的外部安装件朝向所述加强件侧设置有条形槽用于与所述加强件大致对应扣合后形成外腔体;利于外部安装件对前侧围加强板的扣合安装及保护;所述隔振密封组件还包括外缘轮廓线与所述外腔体的横截面适形设置的多个隔振密封件,用于所述外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为弹性材料,利于所述加强件与前侧围板的对应扣合后形成的外腔体的对应密封;
所述加强板的条形槽的槽边端部向两侧翻折形成翻边,所述多个隔振密封件为类拱形结构并分别形成底部对对应两侧翻边的抵住;所述两侧是指条形槽的横向两侧;所述多个隔振密封件的中部位置附近均至少设置有一个安装部,用于多个隔振密封件在加强板上的对应固定安装;利于多个隔振密封件在加强板上的固定安装;
进一步,所述门槛加强板对应外腔体侧沿长度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隔振密封件III,用于门槛加强板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利于降低门槛加强板处形成外腔体腔体的噪音传播及减振;
进一步,所述门槛加强板上设置有两个隔振密封件III,其中一个隔振密封件III设置于B柱加强板和A柱加强板间的门槛加强板上,另一个设置于B 柱加强板后的门槛加强板上,用于门槛加强板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两个隔振密封件III的形状分别根据对应位置形成外腔体的横截面形状进行设计;进一步利于降低门槛加强板处形成外腔体腔体的噪音传播及减振;
进一步,所述A柱加强板对应外腔体侧并对应隔振密封件I处附近沿接近水平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IV,用于A柱加强板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IV的形状根据对应位置形成外腔体的横截面形状进行设计;利于A柱加强板处形成外腔体腔体的噪音传播及减振;
进一步,所述A柱加强板对应外腔体侧上部适形设置有隔振密封件V,用于A柱加强板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上部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V的形状根据对应位置形成外腔体的横截面形状进行设计;进一步利于A柱加强板处形成外腔体腔体的噪音传播及减振;
进一步,所述上边梁加强板对应外腔体侧对应隔振密封件II处附近沿接近竖直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VI,用于上边梁加强板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VI的形状根据对应位置形成外腔体的横截面形状进行设计;利于上边梁加强板对应隔振密封件II处附近形成外腔体腔体的噪音传播及减振;
进一步,所述B柱加强板靠近门槛加强板处对应外腔体侧沿接近水平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VII,用于B柱加强板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VII的形状根据对应位置形成外腔体的横截面形状进行设计;利于B柱加强板靠近门槛加强板处形成外腔体腔体的噪音传播及减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具有稳固的框架结构并于扣合安装形成的外腔体和内腔体内适形设置有多个用于减振密封降噪的隔振密封件,并根据不同位置的密封需求,设置不同形状、结构和朝向,利于提高前侧围与前侧围加强板及外部安装件的扣合安装后的腔体密封性,利于减振降噪,提高乘车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隔振密封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隔振密封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隔振密封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隔振密封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包括前侧围加强板和设置于所述加强板上的隔振密封组件;
所述加强板包括按顺序连接的门槛加强板1、B柱加强板2、上边梁加强板3及A柱加强板4,形成用于加强前侧围板的框架结构;所述加强板朝向前侧围板侧设置有条形槽5并使所述加强板与前侧围板对应扣合后形成内腔体;所述加强件靠近前侧围板侧设置有条形槽5用于所述加强件与前侧围板大致对应扣合后形成内腔体;利于前侧围加强板对前侧围板的扣合安装及加强;
所述隔振密封组件包括外缘轮廓线与所述内腔体的横截面适形设置的多个隔振密封件,用于所述内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利于降低形成的内腔体内的噪音传播及减振;所述隔振密封件为弹性材料,利于所述加强件与前侧围板的对应扣合后形成的内腔体的对应密封;所述多个隔振密封件上各至少设置有一个安装部,用于将多个隔振密封件分别对应固定于加强板上;利于将多个隔振密封件对应固定于加强板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A柱加强板4对应内腔体侧并靠近门槛加强板1处沿接近水平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I42,用于A柱加强板4与前侧围板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I42中部附近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多个吸能安装孔I;所述吸能安装孔I为类长方形或类圆形;所述隔振密封件 I42的形状根据对应位置形成内腔体的横截面形状进行设计,并在其上开设有多个吸能安装孔I,利于线束的穿过安装,利于形成腔体的吸能减振;所述吸能安装孔的开设根据隔振密封件I42的形状进行布局,可以为类圆形、类方形或其他适宜形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或设计即可;所述多个吸能安装孔I 未在图中标出;此处所述的上下是指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上下方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边梁加强板3对应内腔体侧并靠近A柱加强板4处沿接近竖直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II32,用于上边梁加强板3与前侧围板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II32中部附近设置有多个前后贯穿的吸能安装孔II;所述吸能安装孔II为类圆形或类方形;所述隔振密封件II32的形状根据对应位置形成内腔体的横截面形状进行设计,并在其上开设有多个吸能安装孔II,利于线束的穿过安装,利于形成腔体的吸能减振;所述吸能安装孔II的开设根据隔振密封件II32的形状进行布局,可以为类圆形、类方形或其他适宜形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或设计即可;所述多个吸能安装孔II未在图中标出;此处所述的前后是指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前后方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远离前侧围板侧与其外部安装件扣合安装后形成外腔体;所述加强件的外部安装件朝向所述加强件侧设置有条形槽用于与所述加强件大致对应扣合后形成外腔体;利于外部安装件对前侧围加强板的扣合安装及保护;所述隔振密封组件还包括外缘轮廓线与所述外腔体的横截面适形设置的多个隔振密封件,用于所述外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为弹性材料,利于所述加强件与前侧围板的对应扣合后形成的外腔体的对应密封;
所述加强板的条形槽的槽边端部向两侧翻折形成翻边,所述多个隔振密封件为类拱形结构并分别形成底部对对应两侧翻边的抵住;所述两侧是指条形槽的横向两侧;所述加强板的翻边均未在图中标出;所述多个隔振密封件的中部位置附近均至少设置有一个安装部,用于多个隔振密封件在加强板上的对应固定安装;利于多个隔振密封件在加强板上的固定安装;
本实施例中,所述门槛加强板1对应外腔体侧沿长度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隔振密封件III11,用于门槛加强板1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利于降低门槛加强板1处形成外腔体腔体的噪音传播及减振;
本实施例中,所述门槛加强板1上设置有两个隔振密封件III11,其中一个隔振密封件III11设置于B柱加强板2和A柱加强板4间的门槛加强板1上,另一个设置于B柱加强板2后的门槛加强板1上,用于门槛加强板1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两个隔振密封件III11的形状分别根据对应位置形成外腔体的横截面形状进行设计;进一步利于降低门槛加强板1处形成外腔体腔体的噪音传播及减振;
本实施例中,所述A柱加强板4对应外腔体侧并对应隔振密封件I42处附近沿接近水平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IV41,用于A柱加强板4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IV41的形状根据对应位置形成外腔体的横截面形状进行设计;利于A柱加强板4处形成外腔体腔体的噪音传播及减振;
本实施例中,所述A柱加强板4对应外腔体侧上部设置有隔振密封件V43,用于A柱加强板4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上部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V43的形状根据对应位置形成外腔体的横截面形状进行设计;进一步利于A柱加强板4处形成外腔体腔体的噪音传播及减振;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边梁加强板3对应外腔体侧对应隔振密封件II32处附近沿接近竖直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VI31,用于上边梁加强板3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VI31的形状根据对应位置形成外腔体的横截面形状进行设计;利于上边梁加强板3对应隔振密封件II32处附近形成外腔体腔体的噪音传播及减振;
本实施例中,所述B柱加强板2靠近门槛加强板1处对应外腔体侧沿接近水平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VII21,用于B柱加强板2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VII21的形状根据对应位置形成外腔体的横截面形状进行设计;利于B柱加强板2靠近门槛加强板1处形成外腔体腔体的噪音传播及减振。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侧围加强板和设置于所述加强板上的隔振密封组件;
所述加强板包括按顺序连接的门槛加强板、B柱加强板、上边梁加强板及A柱加强板,形成用于加强前侧围板的框架结构;所述加强板朝向前侧围板侧设置有条形槽并使所述加强板与前侧围板对应扣合后形成内腔体;
所述隔振密封组件包括外缘轮廓线与所述内腔体的横截面适形设置的多个隔振密封件,用于所述内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多个隔振密封件上各至少设置有一个安装部,用于将多个隔振密封件分别对应固定于所述加强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加强板对应内腔体侧并靠近门槛加强板处沿接近水平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I,用于所述A柱加强板与前侧围板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I中部附近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多个吸能安装孔I;所述吸能安装孔I为类长方形或类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对应内腔体侧并靠近A柱加强板处沿接近竖直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II,用于上边梁加强板与前侧围板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所述隔振密封件II中部附近设置有多个前后贯穿的吸能安装孔II;所述吸能安装孔II为类圆形或类方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远离前侧围板侧与其外部安装件扣合安装后形成外腔体;所述隔振密封组件还包括外缘轮廓线与所述外腔体的横截面适形设置的多个隔振密封件,用于所述外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
所述加强板的条形槽的槽边端部向两侧翻折形成翻边,所述多个隔振密封件为类拱形结构并分别形成底部对对应两侧翻边抵住;所述多个隔振密封件的中部位置附近均至少设置有一个安装部,用于多个隔振密封件在加强板上的对应固定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加强板对应外腔体侧沿长度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隔振密封件III,用于门槛加强板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加强板上设置有两个隔振密封件III,其中一个隔振密封件III设置于B柱加强板和A柱加强板间的门槛加强板上,另一个设置于B柱加强板后的门槛加强板上,用于门槛加强板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加强板对应外腔体侧并对应隔振密封件I处附近沿接近水平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IV,用于A柱加强板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加强板对应外腔体侧上部设置有隔振密封件V,用于A柱加强板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上部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对应外腔体侧对应隔振密封件II处附近沿接近竖直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VI,用于上边梁加强板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侧围加强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加强板靠近门槛加强板处对应外腔体侧沿接近水平方向设置有隔振密封件VII,用于B柱加强板与其外部安装件对应扣合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消音。
CN201921210584.XU 2019-07-29 2019-07-29 前侧围加强板总成 Active CN2113647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10584.XU CN211364724U (zh) 2019-07-29 2019-07-29 前侧围加强板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10584.XU CN211364724U (zh) 2019-07-29 2019-07-29 前侧围加强板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64724U true CN211364724U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69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10584.XU Active CN211364724U (zh) 2019-07-29 2019-07-29 前侧围加强板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647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81952B2 (en)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US8955900B2 (en) Side-impact energy absorption bracket
KR102371245B1 (ko) 차량의 센터 필러 구조
JP6075107B2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補強構造
CN210734297U (zh) 侧围板加强装置
CN107401339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侧向的尾门支撑件
CN113071565B (zh) 一种无框车门汽车的新型a柱结构
CN211364724U (zh) 前侧围加强板总成
CN210822471U (zh) 左前侧围加强板总成
US11760421B2 (en) Vehicle body
CN110525182B (zh) 一种后侧门c柱防水组件
CN108860197A (zh) 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安装座
CN215398931U (zh) 车辆的上车身及车辆
CN216546047U (zh) 一种汽车隔音总成及汽车
CN106892000B (zh) 汽车前围结构
US20210070374A1 (en) Vehicle bottom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vehicle bottom structure
JP3777782B2 (ja) キャブのサイドシル溶接補強構造
JP6115586B2 (ja) 自動車用カバーの整流構造
CN208630607U (zh) 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安装座
JP2005238991A (ja) 閉断面遮断構造
CN219277639U (zh) 一种汽车前翼子板
JP2009029366A (ja) 側面衝突性能を強化させた自動車用ドア
CN220430308U (zh) 一种前地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JPH0569856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JP6156436B2 (ja) 自動車の床下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