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23618U - 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23618U
CN211223618U CN201921938068.9U CN201921938068U CN211223618U CN 211223618 U CN211223618 U CN 211223618U CN 201921938068 U CN201921938068 U CN 201921938068U CN 211223618 U CN211223618 U CN 211223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pillar
cavity
post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3806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玉明
张立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3806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236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23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23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含其的车辆,其包括C柱和D柱,C柱和D柱的末端在车身的顶梁位置处相互连接,C柱和D柱的内部分别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C柱的空腔与D柱的空腔在C柱与D柱的连接处相互连通。在该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含其的车辆中,车身侧部加强结构通过结构的改变,使C柱的空腔与D柱的空腔相连通,以在利用空腔结构加强对应的立柱自身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在C柱和D柱之间形成完整的环形通道,提升整车的刚度和车身后部的模态和NVH水平。万一后部位置发生碰撞,可以很好的将碰撞力从D柱经由此环形通道传递至C柱,以利用C柱的空腔结构分担D柱受到的碰撞力,提升车辆后部发生碰撞时吸能效果。

Description

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对于车辆后部的结构强度而言,C柱与D柱作为车辆后部上侧的主要连接结构,在车身整体强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通过在C柱与D柱内分别设置空腔结构,以提升C柱与D柱自身的结构强度,然而,C柱与D柱的空腔之间通常是相对独立的,在受到较大的碰撞力时,C柱与D柱的连接处通常是碰撞薄弱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车辆的C柱与D柱连接处的强度相对较低的缺陷,提供一种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其包括C柱和D柱,所述C柱和D柱的末端在车身的顶梁位置处相互连接,所述C柱和所述D柱的内部分别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所述C柱的空腔与所述D柱的空腔在所述C柱与D柱的连接处相互连通。
在C柱的空腔与D柱的空腔连通时,该空腔结构不仅能够加强对应的立柱自身的结构强度,还能够通过在C柱和D柱之间形成完整的受力传递通道,以通过此结构,有效提升整车的刚度和车身后部的模态,进而提高整车后部的NVH水平。
同时,车辆使用过程中,万一后部位置发生碰撞,可以很好的将碰撞力从D柱经由此通道传递至C柱,以利用C柱的空腔结构分担D柱受到的碰撞力,大幅提升车辆后部发生碰撞时吸能效果,提高车辆安全性。
较佳地,所述C柱包括相互固定的C柱内板和C柱外板,所述C柱内板和所述C柱外板合围形成所述C柱的空腔;
所述D柱包括相互固定的D柱内板和D柱外板,所述D柱内板和所述D柱外板合围形成所述D柱的空腔。
较佳地,所述C柱外板和所述D柱外板一体成型;
和/或,所述C柱内板与所述D柱内板一体成型,以提高整车在对应位置处的结构强度。
较佳地,所述车身侧部加强结构还包括C柱加强板,所述C柱加强板固定于所述C柱的空腔内,所述C柱加强板沿所述C柱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D柱的空腔,并连接于所述D柱。
在C柱和D柱内的空腔连通的前提下,通过设置C柱加强板连接两个空腔,进一步加强C柱与D柱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在利用空腔传递碰撞力的基础上,通过额外设置的C柱加强板可进一步提高受力的传递能力。
较佳地,所述车身侧部加强结构还包括D柱加强板,所述D柱加强板固定于所述D柱的空腔内,所述D柱加强板沿所述D柱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C柱的空腔,并连接于所述C柱。
在C柱和D柱内的空腔连通的前提下,通过设置D柱加强板连接两个空腔,进一步加强C柱与D柱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在利用空腔传递碰撞力的基础上,通过额外设置的D柱加强板可进一步提高受力的传递能力。
较佳地,所述车身侧部加强结构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沿垂直于所述D柱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D柱的空腔内,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分别固定于所述D柱内板和所述D柱加强板,起到对D柱的空腔结构进行支撑的目的,以提高D柱整体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受力能力。
较佳地,所述支撑板为中空的环状结构,以在实现支撑目的前提下减轻自身重量。
较佳地,所述车身侧部加强结构还包括:
C柱加强板,所述C柱加强板固定于所述C柱的空腔内,并沿所述C柱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D柱的空腔;
D柱加强板,所述D柱加强板固定于所述D柱的空腔内,并沿所述D柱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D柱的空腔;
所述C柱加强板和所述D柱加强板相互连接。
在C柱和D柱内的空腔连通的前提下,通过在两个空腔内分别设置C柱加强板和D柱加强板并相互连接,以进一步加强C柱与D柱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在利用空腔传递碰撞力的基础上,通过额外设置的C柱加强板和D柱加强板可进一步提高受力的传递能力。
较佳地,所述C柱加强板和所述D柱加强板一体成型,以降低车辆在该处的零件数量,便于整体安装。
一种车辆,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通过结构的改变,使C柱的空腔与D柱的空腔相连通,以在利用空腔结构加强对应的立柱自身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在C柱和D柱之间形成完整的受力传递通道,有效提升整车的刚度和车身后部的模态,进而提高整车后部的NVH水平。
同时,车辆使用过程中,万一后部位置发生碰撞,可以很好的将碰撞力从D柱经由此通道传递至C柱,以利用C柱的空腔结构分担D柱受到的碰撞力,大幅提升车辆后部发生碰撞时吸能效果,提高车辆安全性。
在此基础上,通过在C柱的空腔与D柱的空腔内分别设置互相连接的C柱加强板和D柱加强板,进一步加强C柱与D柱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在利用空腔传递碰撞力的基础上,通过额外设置的C柱加强板和D柱加强板进一步提高受力的传递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该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含其的车辆中,车身侧部加强结构通过结构的改变,使C柱的空腔与D柱的空腔相连通,以在利用空腔结构加强对应的立柱自身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在C柱和D柱之间形成完整的受力传递通道,有效提升整车的刚度和车身后部的模态,进而提高整车后部的NVH水平。
同时,车辆使用过程中,万一后部位置发生碰撞,可以很好的将碰撞力从D柱经由此通道传递至C柱,以利用C柱的空腔结构分担D柱受到的碰撞力,大幅提升车辆后部发生碰撞时吸能效果,提高车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侧围外板被隐藏。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C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D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D柱加强板与支撑板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C柱10
D柱20
侧围外板1
内板总成2,C柱内板21,D柱内板22
C柱加强板3
D柱加强板4
支撑板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如图1所示,其由C柱10和D柱20组成,C柱10与D柱20的顶端在车身的顶梁位置处相互连接,在C柱10和D柱20内部,分别具有一个空腔,C柱10的空腔沿着C柱10的长度方向延伸,D柱20的空腔沿着D柱2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利用该空腔结构,对自身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其中,C柱10的空腔与D柱20的空腔在C柱10与D柱20的连接处位置相互连通,以在车身的侧部构成一个完整的受力传递通道。
在C柱10的空腔与D柱20的空腔连通时,该空腔结构不仅能够加强对应的立柱自身的结构强度,还能够通过在C柱10和D柱20之间形成完整的受力传递通道,以通过此结构,有效提升整车的刚度和车身后部的模态,进而提高整车后部的NVH水平。同时,车辆使用过程中,万一后部位置发生碰撞,可以很好的将碰撞力从D柱20经由此通道传递至C柱10,以利用C柱10的空腔结构分担D柱20受到的碰撞力,以大幅提升车辆后部发生碰撞时吸能效果,提高车辆安全性。
其中,C柱10具体包括有C柱内板21和C柱外板,C柱内板21与C柱外板相互固定,并通过两者的合围形成C柱10的空腔结构。同样地,D柱20也包括有D柱内板22和D柱外板,D柱内板22与D柱外板相互固定,并通过两者的合围形成D柱20的空腔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C柱外板和D柱外板两者之间一体成型,由车辆侧面的外板(即侧围外板1)实现,以提高整车在该位置处的结构强度。同样地,如图2所示,C柱内板21和D柱内板22两者之间也同样一体成型,以形成图2中的内板总成2。其中,图2中朝外的一侧与侧围外板1相互固定,使C柱10的空腔与D柱20的空腔形成相连通的结构。
此外,该车身侧部加强结构还包括C柱加强板3和D柱加强板4。如图3和图4所示,C柱加强板3与内板总成2相固定,并位于C柱10的空腔内,该C柱加强板3沿着C柱10的长度方向在C柱10的空腔内部延伸,并延伸至D柱20的空腔内,进而与D柱20的空腔结构实现连接。
同样地,如图3和图5所示,D柱加强板4与内板总成2相固定,并位于D柱20的空腔内,该D柱加强板4沿着D柱20的长度方向在D柱20的空腔内部延伸,并延伸至C柱10的空腔内,进而与C柱10的空腔结构实现连接。
在C柱10和D柱20内的空腔连通的前提下,通过设置上述的C柱加强板3和D柱加强板4,进一步加强C柱10与D柱20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以在利用空腔传递碰撞力的基础上,通过额外设置的C柱加强板3和D柱加强板4进一步提高力的传递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C柱加强板3和D柱加强板4之间在C柱10与D柱20的分界处相互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C柱加强板3可直接固定在内板总成2位于D柱内板22的区域,D柱加强板4也可直接固定在内板总成2位于C柱内板21的区域,以实现同样的结构加强目的。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C柱加强板3和D柱加强板4之间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以降低车辆在该处的零件数量。
车身侧部加强结构还包括多块支撑板5,这些支撑板5设置在D柱20的空腔内,并位于D柱加强板4与内板总成2的D柱内板22之间。如图6所示,支撑板5沿着与D柱20的长度方向A相垂直的方向设置,支撑板5的两侧通过与D柱内板22和D柱加强板4接触并贴合,起到对D柱20的空腔结构进行支撑的目的,以提高D柱20整体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受力能力。优选地,该支撑板5的具体结构可以为图6中所示的中空的环状结构,以在实现支撑目的前提下减轻自身重量,避免车辆自重过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采用如上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通过结构的改变,使C柱10的空腔与D柱20的空腔相连通,以在利用空腔结构加强对应的立柱自身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在C柱10和D柱20之间形成完整的受力传递通道,有效提升整车的刚度和车身后部的模态,进而提高整车后部的NVH水平。同时,车辆使用过程中,万一后部位置发生碰撞,可以很好的将碰撞力从D柱20经由此通道传递至C柱10,以利用C柱10的空腔结构分担D柱20受到的碰撞力,以大幅提升车辆后部发生碰撞时吸能效果,提高车辆安全性。
在此基础上,通过在C柱10的空腔与D柱20的空腔内分别设置互相连接的C柱加强板3和D柱加强板4,以进一步加强C柱10与D柱20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在利用空腔传递碰撞力的基础上,通过额外设置的C柱加强板3和D柱加强板4进一步提高受力的传递能力。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C柱和D柱,所述C柱和D柱的末端在车身的顶梁位置处相互连接,所述C柱和所述D柱的内部分别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所述C柱的空腔与所述D柱的空腔在所述C柱与D柱的连接处相互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包括相互固定的C柱内板和C柱外板,所述C柱内板和所述C柱外板合围形成所述C柱的空腔;
所述D柱包括相互固定的D柱内板和D柱外板,所述D柱内板和所述D柱外板合围形成所述D柱的空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外板和所述D柱外板一体成型;
和/或,所述C柱内板与所述D柱内板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部加强结构还包括C柱加强板,所述C柱加强板固定于所述C柱的空腔内,所述C柱加强板沿所述C柱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D柱的空腔,并连接于所述D柱。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部加强结构还包括D柱加强板,所述D柱加强板固定于所述D柱的空腔内,所述D柱加强板沿所述D柱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C柱的空腔,并连接于所述C柱。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部加强结构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沿垂直于所述D柱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D柱的空腔内,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分别固定于所述D柱内板和所述D柱加强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为中空的环状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部加强结构还包括:
C柱加强板,所述C柱加强板固定于所述C柱的空腔内,并沿所述C柱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D柱的空腔;
D柱加强板,所述D柱加强板固定于所述D柱的空腔内,并沿所述D柱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D柱的空腔;
所述C柱加强板和所述D柱加强板相互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加强板和所述D柱加强板一体成型。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
CN201921938068.9U 2019-11-11 2019-11-11 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Active CN211223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8068.9U CN211223618U (zh) 2019-11-11 2019-11-11 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8068.9U CN211223618U (zh) 2019-11-11 2019-11-11 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23618U true CN211223618U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22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38068.9U Active CN211223618U (zh) 2019-11-11 2019-11-11 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236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74488B (zh) 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CN103693115A (zh) 汽车后轮罩内板加强装置及汽车
CN207826349U (zh)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CN110861715B (zh) 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后侧围加强板总成及后侧围加强结构
CN205524489U (zh) 车辆上边梁及具有该上边梁的机舱总成
CN209776565U (zh) 一种汽车车身结构
CN211281207U (zh) 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车辆
CN111017034B (zh) 一种车架结构
CN212950847U (zh) 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CN106364562B (zh) 一种四轮车车架
CN215285007U (zh) 一种用于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及汽车
CN108382463B (zh)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CN211223618U (zh) 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CN105644628A (zh) 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
CN206436960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碰撞横梁加强结构
CN201890273U (zh) 一种轿车门槛外板的支撑板
CN214565663U (zh) 一种汽车后侧围总成
CN204775532U (zh) 一种汽车中前围板与汽车地板的连接结构
CN212605448U (zh) B柱、加强组件及汽车
CN205365745U (zh) 汽车车架后部结构及汽车
CN105799782A (zh) 一种汽车悬置的安装结构
CN214823628U (zh) 一种汽车后侧围传力结构
CN204641882U (zh) 一种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11107714U (zh) 一种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15904607U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