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07714U - 一种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07714U CN211107714U CN201922095151.0U CN201922095151U CN211107714U CN 211107714 U CN211107714 U CN 211107714U CN 201922095151 U CN201922095151 U CN 201922095151U CN 211107714 U CN211107714 U CN 2111077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reinforcement
- impact
- reinforcing
- connection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及车辆,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下纵梁、上边梁、前悬安装件、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其中,第二加强件包括加强件本体和后撑板,当车辆承受正面撞击的时候,下纵梁承受主要撞击力,上边梁承受次要撞击力,由于加强件本体的另一端与下纵梁连接,第二加强件可以传递下纵梁的一部分撞击力,又由于加强件本体的一端和后撑板的一端连接,加强件本体将一部分撞击力传递至后撑板,另外,后撑板的另一端与车辆的立柱连接,后撑板最终将撞击力传递给立柱,从而达到分散撞击力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车辆的防撞性能和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主要承受正面撞击的车身前机舱,其内部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形式和连接关系,决定了车辆的抗正面撞击能力。
然而,现有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撞击力的分散能力较差,无法更好地分散和传递撞击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及车辆,以解决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传递和分散撞击力的能力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立柱,所述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包括:下纵梁、上边梁、前悬安装件、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其中,
所述前悬安装件的第一端与所述上边梁连接,所述前悬安装件的第二端与所述下纵梁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一端与所述下纵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上边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固定在所述前悬安装件的第三端上;
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加强件本体和后撑板,所述加强件本体的一端和所述后撑板的一端连接;所述加强件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下纵梁连接,所述加强件本体固定在所述前悬安装件的第四端上,所述后撑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立柱连接;
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顺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件本体朝所述车辆的后上方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件本体的倾斜角度是45度。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件本体的两侧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固定在所述前悬安装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件本体与所述后撑板之间为弧形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件本体与所述后撑板为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件本体与所述后撑板为可拆卸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所述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包括:下纵梁、上边梁、前悬安装件、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其中,前悬安装件的第一端与上边梁连接,前悬安装件的第二端与下纵梁连接,前悬安装件用于安装前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用于加强前悬安装件,第一加强件的一端与下纵梁连接,第一加强件的另一端与上边梁连接,第一加强件固定在前悬安装件的第三端上,第二加强件包括加强件本体和后撑板,加强件本体固定在前悬安装件的第四端上,当车辆承受正面撞击的时候,下纵梁承受主要撞击力,上边梁承受次要撞击力,由于加强件本体的另一端与下纵梁连接,第二加强件可以传递下纵梁的一部分撞击力,又由于加强件本体的一端和后撑板的一端连接,加强件本体将一部分撞击力传递至后撑板,另外,后撑板的另一端与车辆的立柱连接,后撑板最终将撞击力传递给立柱,从而达到分散撞击力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能够更好地传递和分散撞击力,提高了撞击力的传递效率,增加了车身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传递和分散撞击力的能力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
所述车辆与上述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立柱,20-下纵梁,30-上边梁,40-前悬安装件,50-第一加强件,60-第二加强件,601-加强件本体,6011-翻边,602-后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参照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的仰视图。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立柱10,立柱10设置在车身上。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包括:下纵梁20、上边梁30、前悬安装件40、第一加强件50和第二加强件60,其中,前悬安装件40的第一端与上边梁30连接,前悬安装件40的第二端与下纵梁20连接,前悬安装件40用于安装前悬,第一加强件50和第二加强件60用于加强前悬安装件40,提高前悬安装件40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50的一端与下纵梁20连接,第一加强件50的另一端与上边梁30连接,第一加强件50固定在前悬安装件40的第三端上,第二加强件60包括加强件本体601和后撑板602,加强件本体601固定在前悬安装件40的第四端上,当车辆承受正面撞击的时候,下纵梁20承受主要撞击力,上边梁30承受次要撞击力,由于加强件本体601的另一端与下纵梁20连接,第二加强件60可以传递下纵梁20的一部分撞击力,又由于加强件本体601的一端和后撑板602的一端连接,加强件本体601将一部分撞击力传递至后撑板602,另外,后撑板602的另一端与车辆的立柱10连接,后撑板602最终将撞击力传递给立柱10,从而达到分散撞击力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能够更好地传递和分散撞击力,提高了撞击力的传递效率,增加了车身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悬安装件40的第一端、第三端、第二端和第四端顺次连接,相对于车身前后位置而言,第一端指的是前悬安装件40的上端,第二端指的是前悬安装件40的下端,第三端指的是前悬安装件40的前端,第四端指的是前悬安装件40的后端。第二加强件60安装在前悬安装件40的后端,可以将车身前机舱承受的载荷传递到车辆的立柱10上,从而起到分散撞击力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车身的立柱10有三个,从前往后依次为前柱(A柱)、中柱(B柱)、后柱(C柱)。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立柱10主要指的是A柱。后撑板602与A柱连接,以将撞击力传递至A柱上。
在实际应用中,加强件本体601的延伸方向越趋近于下纵梁20的延伸方向,传递撞击力的能力越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件本体601朝车辆的后上方倾斜,以便于第二加强件60将下纵梁20上承受的撞击力传递至A柱上。
在实际应用中,加强件本体601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二加强件60包括相连的加强件本体601和后撑板602,其中,加强件本体的倾斜角度是45度,加强件本体601与后撑板602之间为弧形过渡,以便于撞击力均匀地传递至A柱上,同时,后撑板602的两侧固定在车辆的防火墙上,后撑板602也可以将撞击力传递至防火墙,从而更好地分散撞击力。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第二加强件60与前悬安装件40的固定,加强件本体601的两侧设置有翻边6011,加强件本体601通过翻边6011固定在前悬安装件40上。
在实际应用中,加强件本体601与后撑板602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加强件本体601与后撑板602为焊接连接,加强件本体601与后撑板602为可拆卸连接,具体地,加强件本体601与后撑板602可以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对于车辆而言,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为对称结构,其中,下纵梁20、上边梁30、前悬安装件40、第一加强件50和第二加强件60成对设置在车辆上。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包括:下纵梁、上边梁、前悬安装件、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其中,前悬安装件的第一端与上边梁连接,前悬安装件的第二端与下纵梁连接,前悬安装件用于安装前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用于加强前悬安装件,第一加强件的一端与下纵梁连接,第一加强件的另一端与上边梁连接,第一加强件固定在前悬安装件的第三端上,第二加强件包括加强件本体和后撑板,加强件本体固定在前悬安装件的第四端上,当车辆承受正面撞击的时候,下纵梁承受主要撞击力,上边梁承受次要撞击力,由于加强件本体的另一端与下纵梁连接,第二加强件可以传递下纵梁的一部分撞击力,又由于加强件本体的一端和后撑板的一端连接,加强件本体将一部分撞击力传递至后撑板,另外,后撑板的另一端与车辆的立柱连接,后撑板最终将撞击力传递给立柱,从而达到分散撞击力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能够更好地传递和分散撞击力,提高了撞击力的传递效率,增加了车身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可以包括:上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其中,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已经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第二加强件可以传递下纵梁的一部分撞击力,又由于加强件本体的一端和后撑板的一端连接,加强件本体将一部分撞击力传递至后撑板,另外,后撑板的另一端与车辆的立柱连接,后撑板最终将撞击力传递给立柱,从而达到分散撞击力的目的,提高了撞击力的传递效率,增加了车身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包括:下纵梁、上边梁、前悬安装件、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其中,
所述前悬安装件的第一端与所述上边梁连接,所述前悬安装件的第二端与所述下纵梁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一端与所述下纵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上边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固定在所述前悬安装件的第三端上;
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加强件本体和后撑板,所述加强件本体的一端和所述后撑板的一端连接;所述加强件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下纵梁连接,所述加强件本体固定在所述前悬安装件的第四端上,所述后撑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立柱连接;
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顺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本体朝所述车辆的后上方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本体的倾斜角度是45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本体的两侧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固定在所述前悬安装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本体与所述后撑板之间为弧形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本体与所述后撑板为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本体与所述后撑板为可拆卸连接。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95151.0U CN211107714U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一种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95151.0U CN211107714U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一种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07714U true CN211107714U (zh) | 2020-07-28 |
Family
ID=71686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095151.0U Active CN211107714U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一种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07714U (zh) |
-
2019
- 2019-11-28 CN CN201922095151.0U patent/CN21110771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826349U (zh) |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 |
CN110481647A (zh) | 一种纯电动汽车前地板总成 | |
CN213473289U (zh) | 低速车特种车架 | |
CN109204460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8502027B (zh) | 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车身 | |
CN207826350U (zh) | 汽车前围板结构、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 |
CN205652224U (zh) | 车身门槛加强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汽车车身结构 | |
CN211107714U (zh) | 一种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及车辆 | |
CN207843078U (zh) | 前围板横梁及包括其的前围总成、汽车 | |
CN109204485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02624392U (zh) |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 |
CN215883812U (zh) | 机舱前纵梁及汽车 | |
CN213862433U (zh) | 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和车辆 | |
CN210882314U (zh) | 一种具有加强结构的前副车架 | |
CN109204495B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109204541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38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6269525U (zh) | 一种汽车纵梁及其应用的副车架、汽车 | |
CN212267632U (zh) | 一种后副车架安装闭合框架结构 | |
CN218519750U (zh) | A柱下接头结构及汽车 | |
CN221498193U (zh) | 后车体结构以及车辆 | |
CN210063137U (zh) | 车顶框架和车辆 | |
CN220640022U (zh) |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和车辆 | |
CN211335564U (zh) | 电池包固定结构以及汽车 | |
CN219728335U (zh) | A柱下端加强结构及设有其的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