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19750U - A柱下接头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A柱下接头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19750U
CN218519750U CN202222427041.1U CN202222427041U CN218519750U CN 218519750 U CN218519750 U CN 218519750U CN 202222427041 U CN202222427041 U CN 202222427041U CN 218519750 U CN218519750 U CN 2185197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wall
plate
reinforcing
cabin
pil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270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宏
游洁
褚安华
廖雪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2704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197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197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197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A柱下接头结构及汽车,A柱下接头结构包括左A柱、门槛左纵梁、前围板、前围加强横梁及机舱下横梁;左A柱与门槛左纵梁连接;前围加强横梁和机舱下横梁均与前围板连接,且前围加强横梁设置在机舱下横梁的上方;前围加强横梁与前围板围合形成第一封闭梁结构,第一封闭梁结构与左A柱连接;机舱下横梁与前围板围合形成第二封闭梁结构,第二封闭梁结构与左A柱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碰撞力可以分别从两个封闭梁处向左A柱传递,从而可以提高传递效率,避免碰撞力在A柱下接头结构处集聚,进而防止A柱下接头形变损坏,使得A柱下接头结构能够对电池包提供更好的保护。

Description

A柱下接头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A柱下接头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纯电动车型中,A柱下接头结构是连接A柱、门槛以及前围板区域的结构。现有的A柱下接头结构的传力能力较差,在正面小偏置碰工况中,前围板上的碰撞力不容易向A柱和门槛传递分散,使得碰撞力在A柱下接头结构处集聚,容易导致A柱下接头结构变形损坏,进而使安装在A柱下接头附近的电池包容易产生起火等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A柱下接头结构的传力能力较差,在正面小偏置碰工况中,容易导致A柱下接头结构变形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A柱下接头结构及汽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A柱下接头结构,包括左A柱、门槛左纵梁、前围板、前围加强横梁以及机舱下横梁;所述左A柱与所述门槛左纵梁连接;所述前围加强横梁和所述机舱下横梁均与所述前围板连接,所述前围加强横梁设置在所述机舱下横梁的上方;所述前围加强横梁与所述前围板围合形成第一封闭梁结构,所述第一封闭梁结构与所述左A柱连接;所述机舱下横梁与所述前围板围合形成第二封闭梁结构,所述第二封闭梁结构与所述左A柱连接。
可选的,所述左A柱包括左A柱本体和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连接在所述左A柱本体上;所述左A柱本体与所述门槛左纵梁的上表面连接,所述加强板与所述门槛左纵梁的右侧表面连接。
可选的,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部、第二加强部以及第三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以及所述第三加强部由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前围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门槛左纵梁连接,所述第三加强部与所述机舱下横梁连接。
可选的,所述前围板包括前围底板、前围侧板以及左翻边,所述前围侧板和所述左翻边均连接在所述前围底板上;所述前围侧板位于所述前围底板的上方,并位于所述前围底板的前端;所述左翻边位于所述前围底板的上方,并位于所述前围底板的左端,且所述左翻边与所述前围侧板连接;所述左翻边与所述左A柱连接;所述前围加强横梁连接在所述前围侧板上,所述前围加强横梁包括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所述第二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加强梁的左端,并与所述第一加强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封闭梁结构;所述机舱下横梁连接在所述前围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前围底板围合形成第二封闭梁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一加强梁和所述第二加强梁均连接在所述前围板上,所述第一加强梁连接在所述前围板的前表面,所述第二加强梁连接在所述前围板的后表面。
可选的,所述机舱下横梁包括机舱底板、机舱侧板、第一连接板以及支撑板;所述机舱侧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均连接在所述机舱底板上,并均位于所述机舱底板的上方;所述机舱侧板位于所述机舱底板的前端;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机舱底板的左端;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左侧;所述机舱底板连接在所述前围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前围底板围合形成第二封闭梁结构;所述机舱侧板与所述前围侧板连接,并位于所述前围侧板的前方;所述前围加强横梁与所述机舱侧板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左A柱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门槛左纵梁的下表面连接。
可选的,所述机舱下横梁还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在所述机舱底板的上表面,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左侧;所述门槛左纵梁由上而下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向右凸出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左A柱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可选的,所述门槛左纵梁包括管状本体和多个隔板;多个所述隔板均设置在所述管状本体内,并与所述管状本体的内表面连接,多个所述隔板中至少有一部分交叉设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还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A柱下接头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A柱下接头结构及汽车中,当汽车受到正面小偏置碰时,碰撞力从机舱向后传递至前围板后可以分别从第一封闭梁和第二封闭梁处向左A柱传递,也即碰撞力可以从上下两个通道向左A柱传递,从而可以提高传递效率,使A柱下接头结构具有较好的传力能力,其中,传递至左A柱的碰撞力,会继续向汽车的左侧围以及门槛左纵梁传递,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碰撞力在A柱下接头结构处集聚,进而防止A柱下接头形变损坏,使得A柱下接头结构能够对安装在A柱下接头结构附近的电池包提供更好的保护。
另外,第一封闭梁和第二封闭梁均为封闭管状结构,二者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可以提高整个A柱下接头结构的强大,进而可以有效避免A柱下接头结构形变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A柱下接头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A柱下接头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A柱下接头的前围加强横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A柱下接头的左A柱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A柱下接头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图5中A-A向的剖面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A柱下接头的前围板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A柱下接头的机舱下横梁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0、A柱下接头结构;
1、左A柱;11、左A柱本体;12、加强板;121、第一加强部;122、第二加强部;123、第三加强部;
2、门槛左纵梁;21、管状本体;22、隔板;23、第一连接部;24、第二连接部;
3、前围板;31、前围底板;32、前围侧板;33、左翻边;
4、前围加强横梁;41、第一加强梁;42、第二加强梁;
5、机舱下横梁;51、机舱底板;52、机舱侧板;53、第一连接板;54、支撑板;55、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所述A柱下接头结构在汽车上所处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汽车包括A柱下接头结构100,A柱下接头结构100包括左A柱1、门槛左纵梁2、前围板3、前围加强横梁4以及机舱下横梁5;其中,左A柱1与门槛左纵梁2连接;前围加强横梁4和机舱下横梁5均与前围板3连接,且前围加强横梁4设置在机舱下横梁5的上方;前围加强横梁4与前围板3围合形成第一封闭梁结构,第一封闭梁结构与左A柱1连接;机舱下横梁5与前围板3围合形成第二封闭梁结构,第二封闭梁结构与左A柱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当汽车受到正面小偏置碰时,碰撞力从机舱向后传递至前围板3后可以分别从第一封闭梁和第二封闭梁处向左A柱1传递,也即碰撞力可以从上下两个通道向左A柱1传递,从而可以提高传递效率,使A柱下接头结构100具有较好的传力能力,其中,传递至左A柱1的碰撞力,会继续向汽车的左侧围以及门槛左纵梁2传递,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碰撞力在A柱下接头结构100处集聚,进而防止A柱下接头形变损坏,使得A柱下接头结构100能够对安装在A柱下接头结构100附近的电池包提供更好的保护。
在本实施例中,封闭梁为管状结构,此时第一封闭梁和第二封闭梁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可以有效避免A柱下接头结构100形变损坏。另外,前围加强横梁4包括第一加强梁41和第二加强梁42,第二加强梁42连接在第一加强梁41的左端,并与第一加强梁41围合形成第一封闭梁结构,应当理解的,第一封闭梁结构实际是由第一加强梁41、第二加强梁42以及前围板3三者共同围合形成。机舱下横梁5连接在前围板3的左端,并与前围板3的左端围合形成第二封闭梁结构。组装后,这两个封闭梁的左端与左A柱1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左A柱1与门槛左纵梁2之间通过螺栓连接,这样在小偏置碰工况中,可以有效防止门槛左纵梁2脱落。当然,二者之间除了通过螺栓连接之外,还可以通过FDS以及结构胶等连接。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左A柱1包括左A柱本体11和加强板12,加强板12连接在左A柱本体11上;左A柱本体11与门槛左纵梁2的上表面连接,加强板12与门槛左纵梁2的右侧表面连接,其中,门槛左纵梁2的右侧表面是指其靠近汽车内部的表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左A柱1和门槛左纵梁2之间的连接强度,还可以提高门槛左纵梁2的扭转刚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封闭梁结构连接在左A柱本体11上,二者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第二封闭梁结构连接在加强板12上,二者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连接。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加强板12具有第一加强部121、第二加强部122以及第三加强部123,第一加强部121、第二加强部122以及第三加强部123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一加强部121与前围板3连接,第二加强部122与门槛左纵梁2连接,第三加强部123与机舱下横梁5连接。这样设置可以使从第二封闭梁通道传递过来的碰撞力能够更均匀地分布在加强板12上,同时,这样设置还可以方便碰撞力从加强板12向门槛左纵梁2传递。
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梁41和第二加强梁42均连接在前围板3上,其中,第一加强梁41连接在前围板3的前表面,第二加强梁42连接在前围板3的后表面。这样设置不仅可以使前围加强横梁4与前围板3之间连接的更牢固,还可以使第一封闭梁结构具有更高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封闭梁结构包括前后两部分,前面一部分是由第一加强梁41和前围板3围成,后面一部分是由第二加强梁42和前围板3围成。
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门槛左纵梁2包括管状本体21和多个隔板22。管状本体21与左A柱1连接,各隔板22均设置在管状本体21内,且各隔板22均与管状本体21的空腔的内表面连接,这些隔板22中至少有一部分是交叉设置的。其中,门槛左纵梁2相当于是采用管状结构设置,这样可以降低门槛左纵梁2的重量;同时,各隔板22可以起到加强作用,以提高管状本体21的强度。另外,交叉设置的那部分隔板22中,一部分为纵向隔板,另一部分为横向隔板。
在一实施例中,门槛左纵梁2为铝合金挤压型材,这样可以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门槛左纵梁2的重量。
如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前围板3包括前围底板31、前围侧板32以及左翻边33,前围侧板32和左翻边33均连接在前围底板31上;其中,前围侧板32位于前围底板31的上方,并位于前围底板31的前端;左翻边33位于前围底板31的上方,并位于前围底板31的左端。组装后,左翻边33与左A柱1连接;前围加强横梁4连接在前围侧板32上;机舱下横梁5连接在前围底板31的下方,并与前围底板31围合形成第二封闭梁结构。
具体的,左翻边33与加强板12连接,二者之间可以通过FDS、结构胶、螺栓以及钢点焊等连接在一起。第一加强梁41连接在前围侧板32的前表面,第二加强梁42连接在前围侧板32的后表面。同时,第一加强梁41和第二加强梁42与前围侧板32之间均可以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机舱下横梁5与前围底板31可以通过FDS、结构胶、螺栓以及钢点焊等连接在一起。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前围侧板32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左翻边33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左翻边33与前围侧板32连接,这样可以提高前围板3的强度。
如图6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机舱下横梁5包括机舱底板51、机舱侧板52、第一连接板53以及支撑板54。机舱侧板52和第一连接板53均连接在机舱底板51上,并均位于机舱底板51的上方;机舱侧板52位于机舱底板51的前端;第一连接板53位于机舱底板51的左端;支撑板54与第一连接板53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53的左侧。
组装后,机舱底板51连接在前围底板31的下方,并与前围底板31围合形成第二封闭梁结构;机舱侧板52与前围侧板32连接,并位于前围侧板32的前方;前围加强横梁4与机舱侧板52的上端连接;第一连接板53与左A柱1连接,具体的,第一连接板53与加强板12的第三加强部123连接;支撑板54与门槛左纵梁2的下表面连接,也即门槛左纵梁2是连接在支撑板54上。在本实施例中,机舱下横梁5直接与门槛左纵梁2连接,从而可以使碰撞力直接传递至门槛左纵梁2,进而提高传力效率。另外,机舱下横梁5与门槛左纵梁2的下表面连接,左A柱1与门槛左纵梁2的上表面以及右表面连接,这样可以使门槛左纵梁2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都与其他零部件连接,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门槛左纵梁2的扭转刚度。
如图8所示,机舱侧板52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板53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板53还与机舱侧板52连接,以提高机舱下横梁5的强度。另外,支撑板54与机舱底板51可以是一体结构,同时机舱底板51的上表面设有内凹结构,该内凹结构处形成第二封闭梁结构的空腔。其中,机舱下横梁5的机舱底板51、机舱侧板52以及支撑板54三者可以是一体结构,该一体结构可以是由钢板经过冲压后形成的。
如图6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机舱下横梁5还包括第二连接板55,第二连接板55连接在机舱底板51的上表面,并位于第一连接板53的左侧;门槛左纵梁2由上而下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第一连接部23向右凸出第二连接部24;第一连接部23与所述左A柱1连接,第二连接部24与第二连接板55连接。这样可以提高机舱下横梁5与门槛左纵梁2的连接强度,并且更利于将碰撞力传递至门槛左纵梁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组成一个阶梯结构,且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均属于管状本体21的一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4与第二连接板55之间通过螺栓连接,这样在小偏置碰工况中,可以有效防止机舱下横梁5脱落。当然,二者之间除了通过螺栓连接之外,还可以通过FDS、结构胶以及钢点焊等方式连接。
应当理解的,左A柱1与门槛左纵梁2、前围板3、前围加强横梁4以及机舱下横梁5的连接区域的结构,属于汽车左侧的结构,由于汽车呈左右对称结构,故汽车右侧的该连接区域也设有对称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A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A柱、门槛左纵梁、前围板、前围加强横梁以及机舱下横梁;
所述左A柱与所述门槛左纵梁连接;
所述前围加强横梁和所述机舱下横梁均与所述前围板连接,所述前围加强横梁设置在所述机舱下横梁的上方;
所述前围加强横梁与所述前围板围合形成第一封闭梁结构,所述第一封闭梁结构与所述左A柱连接;
所述机舱下横梁与所述前围板围合形成第二封闭梁结构,所述第二封闭梁结构与所述左A柱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A柱包括左A柱本体和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连接在所述左A柱本体上;
所述左A柱本体与所述门槛左纵梁的上表面连接,所述加强板与所述门槛左纵梁的右侧表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A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部、第二加强部以及第三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以及所述第三加强部由上而下依次设置;
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前围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门槛左纵梁连接,所述第三加强部与所述机舱下横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A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包括前围底板、前围侧板以及左翻边,所述前围侧板和所述左翻边均连接在所述前围底板上;
所述前围侧板位于所述前围底板的上方,并位于所述前围底板的前端;
所述左翻边位于所述前围底板的上方,并位于所述前围底板的左端,且所述左翻边与所述前围侧板连接;
所述左翻边与所述左A柱连接;
所述前围加强横梁连接在所述前围侧板上,所述前围加强横梁包括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所述第二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加强梁的左端,并与所述第一加强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封闭梁结构;
所述机舱下横梁连接在所述前围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前围底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封闭梁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梁和所述第二加强梁均连接在所述前围板上,所述第一加强梁连接在所述前围板的前表面,所述第二加强梁连接在所述前围板的后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下横梁包括机舱底板、机舱侧板、第一连接板以及支撑板;
所述机舱侧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均连接在所述机舱底板上,并均位于所述机舱底板的上方;
所述机舱侧板位于所述机舱底板的前端;
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机舱底板的左端;
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左侧;
所述机舱底板连接在所述前围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前围底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封闭梁结构;
所述机舱侧板与所述前围侧板连接,并位于所述前围侧板的前方;所述前围加强横梁与所述机舱侧板的上端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左A柱连接;
所述支撑板与所述门槛左纵梁的下表面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A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下横梁还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在所述机舱底板的上表面,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左侧;
所述门槛左纵梁由上而下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向右凸出所述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左A柱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A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左纵梁包括管状本体和多个隔板;
多个所述隔板均设置在所述管状本体内,并与所述管状本体的内表面连接,多个所述隔板中至少有一部分交叉设置。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A柱下接头结构。
CN202222427041.1U 2022-09-09 2022-09-09 A柱下接头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85197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27041.1U CN218519750U (zh) 2022-09-09 2022-09-09 A柱下接头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27041.1U CN218519750U (zh) 2022-09-09 2022-09-09 A柱下接头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19750U true CN218519750U (zh) 2023-02-24

Family

ID=85246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27041.1U Active CN218519750U (zh) 2022-09-09 2022-09-09 A柱下接头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197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EP4011751B1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JPH1059218A (ja) ボデーの構造
JP2006232147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12447787U (zh) 前机舱总成结构及汽车
WO2018161699A1 (zh) 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1642361U (zh) 电动汽车前地板结构
CN212047576U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
CN210391310U (zh) 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及车辆
CN209852430U (zh) 一种汽车前部横梁结构
CN210634630U (zh) 上部边梁传力结构
CN218519750U (zh) A柱下接头结构及汽车
CN211494239U (zh) 一种车体及汽车
CN109823410B (zh) 一种前机舱封板连接结构
CN215398936U (zh) 一种非承载式微型货车前机舱框架结构
CN214451319U (zh) 扭力盒结构及车辆
CN213799908U (zh) 一种车体前机舱框架结构
CN211731585U (zh) 一种前围板加强结构
CN115214777A (zh) 车辆底盘结构及车辆
CN111661154A (zh) 一种车身前底板横梁与底板纵梁十字型结构及焊接工艺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9406615U (zh)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车辆
CN220164015U (zh) 车身传力结构及车辆
CN218258353U (zh) 汽车扭力盒结构及汽车
CN211107714U (zh) 一种车身前机舱连接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