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47375U -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47375U
CN210047375U CN201822178707.8U CN201822178707U CN210047375U CN 210047375 U CN210047375 U CN 210047375U CN 201822178707 U CN201822178707 U CN 201822178707U CN 210047375 U CN210047375 U CN 2100473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n
edge
skin sheet
surface material
sk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7870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津秀树
宫原廉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473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473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对座椅罩的构成缝合部的第一面材和第二面材在极力避免缝合线的蜿蜒的同时完成性更好地进行缝合。第一面材(30a)与第二面材(40a)的缘部彼此以被对位并缝合的状态构成缝合部(22)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面材(30a)的第一缘部设有第一对位部位和第一切口部位(35a),并且在第二面材(40a)的第二缘部设有第二对位部位和第二切口部位(45a),第一缘部与第二缘部以对第一对位部位与第二对位部位进行对位后的状态被缝合,并且第一切口部位(35a)在缝合部(22)的延伸方向上配置于与第二切口部位(45a)不同的位置。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能够构成设计面的第一面材和缝合于第一面材的第二面材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
背景技术
这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呈座椅外形而弹性地支撑乘员的座椅缓冲部分;和将座椅缓冲部分包覆的座椅罩。座椅罩是构成座椅的设计面的面材,将多个表皮片缝合而形成,并在相邻的表皮片的接缝部分形成有缝合部。该缝合部是将表皮片的缝边彼此以把面叠在里头的方式进行重叠而利用缝合线进行了缝合的位置,以沿表皮片的接缝部分的方式配置在座椅罩的背侧。并且,通过座椅罩将座椅缓冲部分覆盖,并将座椅罩背侧的缝合部预先配置在例如座椅缓冲部分的周缘上。由此,表皮片彼此的接缝部分(缝合线)沿着座椅缓冲部分的周缘配置而构成座椅的设计的一部分。并且,在这种结构中,作为缝合部的各缝边的躺倒方向不均匀时,缝合线蜿蜒而外观变差。因此,作为缝合部的各缝边向同一方向躺倒而配置在座椅缓冲部分上。
在此,在上述的结构中,从座椅的设计性提高的观点等出发,存在将表皮片彼此的接缝部分(缝合线)大致直线性地配置或弯曲地配置的情况。例如根据座椅的形状,而将缝合线沿左右方向直线性地配置或者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向右侧或左侧弯曲地配置。并且,缝合部与缝合线一起直线性或弯曲性地延伸,但是此时,存在缝合部的内侧 (缝合线侧)与外侧(末端侧)产生周长差的情况,特别是在弯曲部分处于产生大的周长差的倾向。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内外的周长差而缝合部过度地作为凹凸状、由此缝合线蜿蜒这样的事态应极力避免。特别是表皮片以重叠的状态具有构成设计面的表材和能够弹性地伸缩的弹性材料的情况下,成为厚壁的缝合部成为容易过度地凹凸化的结构。因此,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座椅罩中,将各表皮片的缝边的外缘侧切成波状缺口(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1)。并且,在将缝合部直线性或弯曲性地配置的情况下,通过使相邻的切口部分的间隙扩宽或缩窄,能极力避免在缝合部产生过度的凹凸的情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5155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公知技术中,将缝合部的外缘侧切成波状缺口,但是在该切口部分不存在应缝合的表皮片的缝边部分(表材、弹性材料)。因此,在将表材(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面材)的缘部预缝合于弹性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面材)的缘部而形成表皮片时,存在预缝合用的缝合线向切口部分落入并脱落等而完成性变差的可能性。因此,在公知技术的结构中,需要考虑避免预缝合用的缝合线的落入,座椅罩制造时的作业性常常会变差。并且,即使在将两表皮片的缝边缝合而形成缝合部时,也存在正式缝合用的缝合线落入到切口部分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情况而创立,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对构成座椅罩的缝合部的第一面材和第二面材在极力避免缝合线的蜿蜒的同时完成性更好地进行缝合。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案,第一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具备多个表皮片和将相邻的表皮片的缝边彼此通过缝合线缝合的缝合部。并且,多个表皮片的至少一部分由能够构成设计面的第一面材及第二面材构成,且第一面材和第二面材的缘部彼此以被对位并缝合的状态构成缝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这种结构中,希望对座椅罩的构成缝合部的第一面材和第二面材在极力避免缝合线的蜿蜒的同时完成性更好地进行缝合。
因此,在本方案中,在第一面材的第一缘部设有第一对位部位和将第一缘部的外缘比第一对位部位深地切除一部分而成的第一切口部位,并且在第二面材的第二缘部设有第二对位部位和将第二缘部的外缘深比第二对位部位深深地切除一部分而成的第二切口部位。并且,第一缘部与第二缘部以对第一对位部位与第二对位部位进行对位后的状态被缝合,并且第一切口部位在缝合部的延伸方向上配置于与第二切口部位不同的位置。在本方案中,在构成缝合部的第一面材和第二面材的各缘部分别设置对应的切口部位。并且,通过各切口部位来减少缝合部的周长差产生的影响,由此能够极力避免在缝合部产生过度的凹凸的情况。而且,在对第一面材与第二面材进行缝合后的状态下,将第一切口部位和第二切口部位配置在不同的位置,极力避免将两面材的缘部彼此缝合的缝合线的脱落,由此成为有助于座椅罩的完成性提高的结构。
第二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以第一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为基础,其中,缝合部通过将第一表皮片与第二表皮片的缝边彼此缝合而形成,并且第一表皮片通过将皮革制或布帛制的第一面材与能够弹性伸缩的第二面材以重叠的状态进行缝合而形成。此外,在第一表皮片的作为缝合部的部分,第一缘部比第二缘部向缝合部的外缘侧突出地配置。在本方案中,在第一表皮片的作为缝合部的部分突出地配置能够构成设计面的第一面材的第一缘部。因此,在对第一表皮片与第二表皮片进行缝合时,能够对第一表皮片的第一面材与第二表皮片的对应的部分进行对位并缝合。
第三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以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为基础,其中,缝合部通过将第一表皮片与第二表皮片的缝边彼此缝合而形成,并且第一表皮片通过将皮革制或布帛制的第一面材与能够弹性伸缩的第二面材以重叠的状态进行缝合而形成。并且,具有维持使缝合部向第一表皮片侧躺倒的状态的面状的维持部,并且维持部以从第二表皮片的作为缝合部的部分延至第一表皮片的背侧的状态通过粘接而安装。在本方案中,将维持部不是粘接于具有各切口部位的第一表皮片侧而是预先粘接于第二表皮片的作为缝合部的部分,由此能够更稳定地安装于座椅罩。
第四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以第三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为基础,其中,在第二面材设有作为与维持部进行对位的对位位置的定位部位。在本方案中,以构成第一表皮片背侧的第二面材的定位部位为基准,能够将维持部安装在第一表皮片和第二表皮片的适当的位置。
第五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以第四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为基础,其中,定位部位由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材的孔部构成。
第六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以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为基础,其中,第一切口部位在第一缘部设有多个,第二切口部位在第二缘部设有多个。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能够对座椅罩的构成缝合部的第一面材和第二面材在极力避免缝合线的蜿蜒的同时完成性更好地进行缝合。而且,根据第二方案,能够对第一面材和第二面材完成性更好地进行缝合。而且,根据第三方案,能够对第一面材和第二面材在更可靠地避免缝合线的蜿蜒的同时完成性更好地进行缝合。而且,根据第四方案,能够对第一面材和第二面材在更可靠地避免缝合线的蜿蜒的同时完成性更好地进行缝合。
附图说明
图1是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座椅罩的立体图。
图3是相当于图1的III-III线剖面的座椅靠背的剖视图。
图4是座椅缓冲部分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第一表皮片的主视图。
图6是构成座椅罩的各表材的展开图。
图7是表示作为第一面材的表材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8是构成座椅罩的各弹性材料的展开图。
图9是表示作为第二面材的弹性材料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0是第一表皮片一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11是第一表皮片和第二表皮片的主视图。
图12是缝合时的第一表皮片和第二表皮片的主视图。
图13是表示各缝合部的座椅罩的透视概略立体图。
图14是实施例2的第一表皮片和第二表皮片的主视图。
图15是实施例2的缝合时的第一表皮片和第二表皮片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 交通工具用座椅
4 座椅座垫
6 座椅靠背
6F 座椅框架
6P 座椅缓冲部分
6a 就座部
6b 拦挡部
6ba 顶板侧部
6bb 框部
6c 上表面部
6d 后表面部
7 阶梯部
6S 座椅罩
SP1 前表皮片
SP2 右上表皮片(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表皮片)
SP3 左上表皮片(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表皮片)
SP4 右框侧表皮片(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表皮片)
SP5 左框侧表皮片(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表皮片)
SP6 后表皮片
SPa 右框表皮片
SPb 右侧表皮片
SPc 左框表皮片
SPd 左侧表皮片
11 第一缝边
12 第二缝边
13 第三缝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表皮片的缝边)
13a 第三上缝边部位
13b 第三下缝边部位
14 第四缝边
15 第五缝边
16 第六缝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表皮片的缝边)
16a 第六上缝边
16b 第六下缝边
17 第七缝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表皮片的缝边)
18 第八缝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表皮片的缝边)
19 第九缝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表皮片的缝边)
20 第十缝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表皮片的缝边)
21 中央缝合部
22 右侧缝合部(本实用新型的缝合部)
23 左侧缝合部(本实用新型的缝合部)
30 表材
30a 右侧表材(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面材)
30b 左侧表材(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面材)
31 下侧缘部
32 左侧缘部
33 右侧缘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缘部)
33a 右上缘部位
33b 右下缘部位
35a~35h、35x 第一切口部位
40 前侧弹性材料
40a 右侧弹性体(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面材)
40b 左侧弹性材料(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面材)
40x 弹性材料
41 下弹性侧缘部
42 左弹性侧缘部
43 右弹性侧缘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缘部)
43a 右上弹性侧缘部位
43b 右下弹性侧缘部位
45a~45d、45x 第二切口部位
50 维持部
H 定位部位
N 对位部位
N1 第一对位部位
N2 第二对位部位
sew1~sew3 (预缝合用的)缝合线
SEW1 中央缝合线
SEW2 右侧缝合线
SEW3 左侧缝合线
WM 滚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5,说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在各图中,为了简便起见而适当图示表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的箭头线。而且,在图2中,为了简便起见,配置特定的缝合线的座椅罩部分由粗线图示。而且,在图2及图13图示的座椅罩中,为了简便起见而省略滚边和维持部的图示,但是实际上,如图3所示安装有滚边(WM)和维持部(5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中,将各缝合部(22、23)的各切口部位简化地图示,并仅对各切口部位的一部分标注对应的附图标记。
[实施例1]
图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具有座椅座垫4和座椅靠背6。这些座椅结构部件(4、6)分别具有作为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4F、6F)、作为座椅外形的座椅缓冲部分(4P、6P)、将座椅缓冲部分包覆的座椅罩(4S、6S)。并且,在座椅座垫4的后部以能够立起放倒的方式连结有座椅靠背6(详情后述)的下部。需要说明的是,在座椅靠背6 的上部能够配设未图示的头枕。
[座椅靠背]
图1的座椅靠背6是成为乘员的倚背的部件,通过在座椅框架6F 上的座椅缓冲部分6P包覆座椅罩6S而形成(各部件的详情后述)。并且,构成座椅的设计面的座椅罩6S通过对图2所示的多个表皮片 SP1~SP6等进行缝合而形成,并且在座椅罩6S的背侧形成有多个缝合部21~23等。这些各缝合部21~23等是相邻的表皮片的缝合部分,通过将两表皮片的缝边彼此利用缝合线SEW1~SEW3等进行缝合而形成。例如在座椅靠背6上部,直线性地延伸的中央缝合部21、在座椅右侧弯曲的右侧缝合部22、在座椅左侧弯曲的左侧缝合部23大致连在一起而以俯视观察成为大致C字的方式配置。并且,右侧缝合部22是将后述的第一表皮片(SP2)与第二表皮片(SP4)的缝边彼此利用右侧缝合线SEW2进行缝合的位置。而且,同样,左侧缝合部23也是将后述的另一第一表皮片(SP3)与另一第二表皮片(SP5)的缝边彼此利用左侧缝合线SEW3进行缝合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如图2及图3所示的右侧缝合部22由于第一表皮片(SP2)由后述的第一面材(30a)和第二面材(40a)构成的关系而稍微成为厚壁。在这种结构中,在如图2所示使右侧缝合部22弯曲的情况下,在右侧缝合部22的内侧(各图的左侧)与外侧(各图的右侧)产生周长差等而右侧缝合线SEW2可能会蜿蜒。因此,对右侧缝合部22局部性地进行切除等来极力避免右侧缝合线SEW2的蜿蜒,但是此时考虑到座椅罩6S的完成性而应极力阻止切口部分处的缝合线的脱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后述的结构,对构成座椅罩6S的缝合部(22)的第一面材(30a)和第二面材(40a)在极力避免对应的缝合线SEW2的蜿蜒的同时完成性更好地进行缝合。以下,详细说明各结构。
[座椅缓冲部分]
在此,参照图4,座椅缓冲部分6P在主视观察下为大致矩形的部件,具有就座部6a、左右一对拦挡部6b、上表面部6c、后表面部6d。需要说明的是,座椅缓冲部分6P配置在大致呈拱形状的图1的座椅框架6F上,该座椅框架6F由刚性优异的金属形成。而且,座椅缓冲部分6P的原料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可以例示聚氨酯泡沫(密度: 10kg/m3~60kg/m3)等发泡树脂。并且,就座部6a是在座椅宽度方向中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各拦挡部6b是在就座部6a的左右两侧向前方凸起的部分。上述左右拦挡部6b分别能够区分成座椅内侧的顶板侧部6ba和成为侧面的框部6bb。并且,上表面部6c是成为座椅缓冲部分6P的上表面的部分,后表面部6d是成为座椅缓冲部分6P的后表面的部分。在该上表面部6c的后缘设有降低一级的阶梯部7。而且,阶梯部7的右侧和左侧分别将左右拦挡部6b前后横穿,并且随着朝向前侧而逐渐向下方弯曲并向就座部6a侧延伸。
[座椅罩]
参照图1及图2,座椅罩6S是构成座椅靠背6的设计面的面材,通过对多个表皮片SP1~SP6、SP进行缝合而形成(在各图中,为了简便起见,对特定的表皮片标注特定的附图标记SP1~SP6,对其他的表皮片标注共通的附图标记SP)。例如座椅罩6S的上部通过前表皮片 SP1、右上表皮片SP2、左上表皮片SP3、右框侧表皮片SP4、左框侧表皮片SP5、后表皮片SP6形成(成为各表皮片的原料的表材和弹性材料的详情后述)。并且,参照图2及图4,前表皮片SP1是将座椅缓冲部分6P的从就座部6a的上部至上表面部6c的部分包覆的表皮片,大致呈上下长条的矩形形状。而且,后表皮片SP6是将后表面部6d的上部包覆的表皮片,呈左右长条的矩形形状。
[右上表皮片、左上表皮片(第一表皮片)]
另外,参照图2及图4,右上表皮片SP2是将右侧的顶板侧部6ba 的上部包覆的表皮片,配置在前表皮片SP1的右方。而且,左上表皮片SP3是将左侧的顶板侧部6ba的上部包覆的表皮片,配置在前表皮片SP1的左方。并且,右上表皮片SP2和左上表皮片SP3分别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表皮片。上述右上表皮片SP2和左上表皮片SP3除了具有大致左右对称形状以外,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以下,专门以右上表皮片SP2为一例而说明其详情。
图5所示的右上表皮片SP2是大致上下长条的三角形形状的表皮片,上下方向中央相对地成为宽幅。该右上表皮片SP2具有多个缝边 (第一缝边11、第二缝边12、第三缝边13)和后述的结构(右侧表材 30a、右侧弹性材料40a、多个预缝合用的缝合线sew1~sew3)。并且,第一缝边11是在右上表皮片SP2的下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缝边,第二缝边12是在右上表皮片SP2的左端沿上下方向大致直线性地延伸的缝边。而且,第三缝边13是在右上表皮片SP2的右端沿上下方向弯曲地延伸的缝边,能够区分为第三上缝边部位13a和第三下缝边部位13b。第三上缝边部位13a是从第二缝边12的上端朝向右方且下方弯曲的部位。而且,第三下缝边部位13b是从第三上缝边部位13a的下方(后述的上下方向中央的第一对位部位N1)平缓地向左方且下方弯曲的部位。
另外,图2及图13所示的左上表皮片SP3也是大致上下长条的三角形形状的表皮片。参照图13,在该左上表皮片SP3也设有下缘的第四缝边14、右缘的第五缝边15、左缘的第六缝边16(第六上缝边16a、第六下缝边16b)。在此,在左上表皮片SP3中,右缘的第五缝边15为直线性,并且第六缝边16设为以与右上表皮片SP2的第三缝边13 大致左右对称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右框侧表皮片、左框侧表皮片(第二表皮片)]
另外,图2及图13所示的右框侧表皮片SP4是将右侧的拦挡部 6b的上部外侧包覆的表皮片,左框侧表皮片SP5是将左侧的拦挡部6b 的上部外侧包覆的表皮片。并且,右框侧表皮片SP4和左框侧表皮片 SP5分别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表皮片。参照图14,右框侧表皮片 SP4通过将右框表皮片SPa和右侧表皮片SPb缝合成为大致矩形而形成。参照图2及图4,该右框表皮片SPa能够包覆右侧的框部6bb的上部。而且,右侧表皮片SPb配置在右框表皮片SPa的下方而能够包覆右侧的顶板侧部6ba的外侧(右上表皮片SP2的除了配置位置之外的部分)。在该右框侧表皮片SP4的周缘也设有缝边,例如参照图13及图14,具有右框表皮片SPa左端的第七缝边17和右侧表皮片SPb左端的第八缝边18。
另外,参照图2,左框侧表皮片SP5也通过将左框表皮片SPc和左侧表皮片SPd缝合而形成。参照图2及图4,该左框表皮片SPc能够包覆左侧的框部6bb的上部,左侧表皮片SPd能够包覆左侧的顶板侧部6ba的外侧(左上表皮片SP3的除了配置位置之外的部分)。在该左框侧表皮片SP5的周缘也设有缝边,例如参照图13,具有左框表皮片SPc右端的第九缝边19和左侧表皮片SPd右端的第十缝边20。
[缝合部]
并且,在座椅罩6S中,参照图2及图13,相邻的表皮片彼此通过缝合部21~23等而缝合(在各图中,为了简便起见,仅图示特定的缝合部)。例如在座椅罩6S的上部,中央缝合部2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缝合部的右侧缝合部22及左侧缝合部23连在一起地形成。在此,中央缝合部21是前表皮片SP1与后表皮片SP6的缝合位置,沿座椅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大致直线性地延伸。在该中央缝合部21中,前表皮片SP1的后端的缝边(附图标记省略)与后表皮片SP6的上端的缝边 (附图标记省略)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央缝合线SEW1以把面叠在里头的方式进行缝合。并且,中央缝合部21以向前方躺倒的状态配置于图4所示的座椅缓冲部分6P的上部后缘的阶梯部7。
另外,参照图2及图13,右侧缝合部22是右上表皮片SP2与右框侧表皮片SP4的缝合位置。该右侧缝合部22从中央缝合部21的右端向右方以凸的圆弧状弯曲并且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并且,右侧缝合部22将右上表皮片SP2的第三缝边13(13a、13b)和右框侧表皮片 SP4的对应的缝边(17、18)通过以圆弧状弯曲的右侧缝合线SEW2 以把面叠在里头的方式进行缝合而形成。例如,参照图13,右侧缝合部22的上部由第三上缝边部位13a和第七缝边17构成,具有弯曲状况相对陡峭且大的曲率。而且,右侧缝合部22的下部由第三下缝边部位13b和第八缝边18构成,具有弯曲状况相对平缓且小的曲率。并且,右侧缝合部22如图3所示向左方躺倒的状态由后述的维持部50维持,并配置在座椅缓冲部分6P的上部右侧的阶梯部7上。
另外,参照图2及图13,左侧缝合部23是左上表皮片SP3与左框侧表皮片SP5的缝合位置。该左侧缝合部23从中央缝合部21的左端向左方以凸的圆弧状弯曲并且向前方且下方延伸,与右侧缝合部22 呈大致左右对称形状。并且,参照图13,左侧缝合部23将左上表皮片SP3的第六缝边16(16a、16b)和左框侧表皮片SP5的对应的缝边(19、 20)利用左侧缝合线SEW3以把面叠在里头的方式进行缝合而形成。该左侧缝合部23也是向右方躺倒的状态由维持部(图示省略)维持,并且配置在图4所示的座椅缓冲部分6P的上部左侧的阶梯部7上。
[表材(第一面材)、弹性材料(第二面材)]
并且,参照图6,各表皮片SP1~SP6等具有构成设计面的表材30、 30a、30b(在图6中,对特定的表材标注特定的附图标记30a、30b,对其他的表材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30)。这些表材30、30a、30b可以由能够构成座椅的设计面的各种面材形成,例如可以由皮革(天然皮革、合成皮革)、布帛(织物、编织物、无纺布)形成。而且,在各表材30、30a、30b的背侧可以适当安装图3及图8所示的能够弹性伸缩的弹性材料40、40a、40b、40x。该弹性材料40、40a、40b、40x可以由聚氨酯层压件等发泡树脂制的垫材、将纤维立体地缠绕或层叠而成的面材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6及图8,前表皮片SP1由前侧的表材30和前侧弹性材料40构成。而且,右上表皮片SP2由右侧表材30a和左侧弹性材料40b构成,左上表皮片SP3由左侧表材30b和左侧弹性材料40b构成。并且,两上表皮片SP2、SP3的各表材30a、 30b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面材,两上表皮片SP2、SP3的各弹性材料40a、40b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面材。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其他的表皮片SP4~SP6、SP可以由表材单独构成,也可以如图3所示由表材30和弹性材料40x构成。
另外,在图6所示的各表材30、30a、30b外缘的适当的位置,为了对应的表皮片彼此的定位而分别设置对位部位N、N1(在图6中,对特定的表皮片的对位部位一部分标注特定的附图标记N1,对其他的对位部位一部分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N)。而且,在图8所示的弹性材料40、40a、40b也分别设有对位部位N、N2(在图8中,对特定的表皮片的对位部位一部分标注特定的附图标记N2,对其他的对位部位一部分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N)。在此各表材30、30a、30b及各弹性材料40、40a、40b的对位部位N等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而设置在对应的表皮片的适当的位置。因此,以下,专门以右上表皮片SP2的右侧表材30a和右侧弹性材料40a为一例,说明包含各对位部位的详情。
[第一面材的第一缘部和其他的缘部]
参照图6及图7,作为第一面材的右侧表材30a是仿形于右上表皮片SP2的形状的面材,具有多个缘部(31~33)、多个对位部位N、多个第一对位部位N1、多个第一切口部位35a~35h。在此,右侧表材30a 的各缘部是成为与后述的右侧弹性材料40a缝合的缝合位置的部分,被区分为下侧缘部31、左侧缘部32、右侧缘部33。而且,参照图5,下侧缘部31成为右上表皮片SP2的第一缝边11的一部分,左侧缘部 32成为右上表皮片SP2的第二缝边12的一部分。并且,右侧缘部33 成为右上表皮片SP2的第三缝边13的一部分,并且可以区分为右上缘部位33a、右下缘部位33b。该右上缘部位33a成为第三上缝边部位13a 的一部分,右下缘部位33b成为第三下缝边部位13b的一部分。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右侧表材30a的右侧缘部3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缘部,具有后述的多个第一对位部位N1、多个第一切口部位35a~35h。而且,下侧缘部31和左侧缘部3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缘部,在这些各缘部31、32设置对位部位N。
[第一对位部位]
并且,参照图6及图7,在右侧表材30a的右侧缘部33设置多个第一对位部位N1,在其他的缘部31、32设置多个或单个对位部位N。这些各对位部位N1、N可以通过将对应的缘部较浅地切成三角状缺口而形成,或者也可以将三角状的突起设置于对应的缘部而形成。例如在图7所示的右上缘部位33a,一对第一对位部位N1沿着右上缘部位 33a延伸的方向(大致上下方向)空出适当的间隔而形成。并且,上侧的第一对位部位N1和下侧的第一对位部位N1分别是将右上缘部位33a的外缘较浅地切成三角状缺口而成的部位。
[第一切口部位]
另外,参照图7,在右侧表材30a的右上缘部位33a设有多个第一切口部位35a~35h。这多个第一切口部位35a~35h分别是将右上缘部位33a的外缘切成大致矩形缺口而成的部位(大致同形状同尺寸),通过将右上缘部位33a比第一对位部位N1深地切除一部分而形成。并且,各第一切口部位35a~35h配置在与第一对位部位N1不同的位置,并且按照字母顺序从上向下以适当的间隔配置在右上缘部位33a。即,在上侧的第一对位部位N1的上方配置一对第一切口部位35a、35b,在上下一对的对位部位N之间也配置一对第一切口部位35c、35d。而且,在下侧的第一对位部位N1的下方设置四个第一切口部位35e~35h。并且,各第一切口部位35a等的深度尺寸D1和宽度尺寸W1只要能够吸收右侧缝合部22的周长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是深度尺寸D1越大则能够越高效地吸收右侧缝合部22的周长差。例如本实施例的各第一切口部位35a等将宽度尺寸W1设定得比第一对位部位N1大,而且深度尺寸D1设定为第一对位部位N1的1.5倍以上(优选为大致2倍)而能够高效地吸收周长差。
[第二面材的第二缘部]
参照图8及图9,作为第二面材的右侧弹性材料40a是仿形于右上表皮片SP2的形状的面材,具有多个缘部41~43、多个对位部位N、多个第二对位部位N2、多个第二切口部位45a~45d、后述的定位部位H。在此,右侧弹性材料40a的各缘部是作为与右侧表材30a缝合的缝合位置的部分,被区分为下弹性侧缘部41、左弹性侧缘部42、右弹性侧缘部43。而且,参照图5,下弹性侧缘部41成为右上表皮片SP2的第二缝边12的一部分,左弹性侧缘部42成为右上表皮片SP2的第二缝边 12的一部分。并且,右弹性侧缘部43成为右上表皮片SP2的第三缝边 13的一部分,并且能够区分为右上弹性侧缘部位43a和右下弹性侧缘部位43b。该右上弹性侧缘部位43a成为第三上缝边部位13a的一部分,右下弹性侧缘部位43b成为第三下缝边部位13b的一部分。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右侧弹性材料40a的右弹性侧缘部4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面材的第二缘部,具有后述的多个第二对位部位N2、多个第二切口部位45a~45d。
[第二对位部位]
并且,参照图8及图9,在右侧弹性材料40a的右弹性侧缘部43 设置第二对位部位N2,在其他的弹性侧缘部41、42设置多个或单个对位部位N。这些各对位部位N2、N可以通过将对应的缘部较浅地切成三角状缺口而形成,或者也可以通过将三角状的突起设置于对应的缘部而形成。并且,多个第二对位部位N2、N的至少一部分以图5所示的右侧表材30a与右侧弹性材料40a重叠的状态,配置在与右侧表材 30a的对应的第一对位部位N1大体一致的位置。
[第二切口部位]
另外,参照图9,在右侧弹性材料40a的右上弹性侧缘部位43a 设有多个第二切口部位45a~45d。并且,多个第二切口部位45a~45d配置在比第二对位部位N2靠上方(不同的位置)处,并且按照字母顺序从上向下以适当的间隔配置于右上弹性侧缘部位43a。这多个第二切口部位45a~45d分别是将右上弹性侧缘部位43a的外缘切成大致矩形缺口而成的部位,通过将右上弹性侧缘部位43a比第二对位部位N2深地切除一部分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相对窄幅的一对第二切口部位45a、 45c(宽度尺寸W2)与相对宽幅的一对第二切口部位45b、45d(宽度尺寸W3(W3>W2))在右上弹性侧缘部位43a交替配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切口部位45a~45d的深度尺寸D2和宽度尺寸W2、W3只要能够吸收右侧缝合部22的周长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是深度尺寸D2越大则越能够高效地吸收右侧缝合部22的周长差。并且,参照图5及图10,各第二切口部位45a~45d以右侧表材30a与右侧弹性材料40a重叠的状态,分别配置在对应的第一切口部位彼此(在图10中, 35c与35d、35d与35e)之间。
并且,参照图6及图8,在左上表皮片SP3的左侧表材30b和左侧弹性材料40b,也是与右上表皮片SP2的对应的部件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成为左右对称地设置。即,在左侧表材30b和左侧弹性材料40b的适当的位置也设有对应的对位部位N1、N2、N。而且,参照图6、图8及图13,在左侧表材30b也设有第一切口部位35x,在左侧弹性材料 40b也设有第二切口部位45x(在各图中,为了简便起见,仅对一部分的各切口部位标注附图标记)。
[表皮片(第一表皮片)的形成手法]
在此,图2所示的各表皮片SP1~SP3的形成手法大致相同,因此以右上表皮片SP2为一例来说明其形成手法。在该右上表皮片SP2的形成时,参照图5,设为右侧表材30a与右侧弹性材料40a重叠的状态,将右侧表材30a的缘部31~33利用预缝合用的缝合线sew1~sew3缝合于右侧弹性材料40a的对应的缘部41~43。此时,以右侧表材30a的各对位部位N1、N和右侧弹性材料40a的对应的对位部位N2、N为记号,能够对右侧表材30a与右侧弹性材料40a适当地进行对位并重叠。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图6及图8,预先使右侧表材 30a的下侧缘部31及左侧缘部32的外缘与右侧弹性材料40a的下弹性侧缘部41及左弹性侧缘部42的外缘一致。而且,参照图10,使右侧表材30a的右侧缘部33的外缘比右侧弹性材料40a的右弹性侧缘部43向右方突出(突出尺寸L1),在该状态下将右侧表材30a与右侧弹性材料40a的各缘部彼此缝合。此时,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将图10所示的右侧缘部33与右弹性侧缘部43的缝合作业推迟,而进行图5所示的其他的缘部彼此(31及41、32及42)的缝合作业。这样,将其他的缘部彼此缝合来限制右侧表材30a与右侧弹性材料40a的相对移动,由此能够将右侧表材30a的右侧缘部33的外缘以比右侧弹性材料40a 的右弹性侧缘部43向右方更可靠地突出的状态进行缝合。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将左侧缘部32与左弹性侧缘部42利用预缝合用的第一缝合线sew1缝合之后,将下侧缘部31与下弹性侧缘部41利用预缝合用的第二缝合线sew2进行缝合。接下来,将右侧缘部33与右弹性侧缘部43利用预缝合用的第三缝合线sew3进行缝合。
然而,在上述的缝合作业中,存在图5所示的预缝合用的第三缝合线sew3向各切口部位35a~35h、45a~45d落入等而从第三缝边13脱落的可能性。并且,由于第三缝合线sew3局部性地从第三缝边13脱落而右侧缘部33与右弹性侧缘部43的缝合变松,在第三缝边13产生晃动、松弛等而完成性可能会变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右侧表材30a与右侧弹性材料40a重叠的状态下,第一切口部位35a~35h与第二切口部位45a~45d相互错开地配置(配置在大致沿上下方向观察下不同的位置)。因此,通过右侧表材30a和右侧弹性材料40a中的至少一方能够承接第三缝合线sew3,能够极力回避第三缝合线sew3的脱落。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切口部位35a~35h与第二切口部位 45a~45d配置在不同的位置而极力避免第三缝合线sew3的脱落(落空),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座椅罩6S的缝合作业。
[座椅罩的形成手法(第一表皮片与第二表皮片的缝合手法)]
在图2所示的座椅罩6S的形成中,将相邻的表皮片彼此缝合,在它们之间形成对应的缝合部(中央缝合部21、右侧缝合部22、左侧缝合部23)。在此,各表皮片的缝合手法大致相同,因此以下,以右上表皮片SP2、右框侧表皮片SP4、右侧缝合部22为一例来说明缝合手法。需要说明的是,在右上表皮片SP2与右框侧表皮片SP4的缝合时,能够将图3所示的滚边WM一并缝合而安装于右侧缝合线SEW2。
在右侧缝合部22的形成时,参照图11~图13,将右上表皮片SP2 的第三缝边13、右框侧表皮片SP4的对应的缝边(第七缝边17、第八缝边18)利用右侧缝合线SEW2以把面叠在里头的方式进行缝合。此时,参照图11,右框侧表皮片SP4将右框表皮片SPa与右侧表皮片SPb 缝合而形成,而且右框侧表皮片SP4的上缘被预先缝合于后表皮片SP6 的左缘(对这些缝合部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20)。因此,将右上表皮片SP2的第三上缝边部位13a缝合于第七缝边17,接下来将第三下缝边部位13b缝合于第八缝边18。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三缝边部 13,如图10所示将右侧表材30a相对地配置于外侧。因此,如图12 所示,在对第三上缝边部位13a与第七缝边17进行缝合时,能够对第三缝边13的右侧表材30a与第七缝边17的表材30进行对位并缝合,因此成为更有助于座椅罩6S的完成性提高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反之对右侧弹性体40a与表材30进行对位时,右侧弹性体40a进行伸缩等,右侧缝合线SEW2未来到目标的位置,成为右侧缝合线SEW2的蜿蜒、完成性变差的原因。
[维持部、定位部位]
接下来,参照图3及图13,将右侧缝合部22向右上表皮片SP2 侧即左方放倒并安装带状的维持部50。该维持部50是用于维持使右侧缝合部22向右上表皮片SP2侧躺倒的状态的面材。并且,维持部50 是沿右侧缝合部22延伸的带状的面材,在面向右侧缝合部22的面上具有粘接层。因此,将维持部50以覆盖躺倒状态的右侧缝合部22的方式紧靠右侧缝合部22并从第七缝边17延至右上表皮片SP2的背侧的状态通过粘接而安装。这样将维持部50的右缘侧安装在未设置切口部位的第七缝边17侧,由此能够稳定地安装于座椅罩6S。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右上表皮片SP2的背侧配置的右侧弹性材料40a设有多个孔状的定位部位H。各定位部位H沿图2所示的右侧缝合部22延伸的上下方向以适当的间隔配置,并且各定位部位H表示配置图3所示的维持部50的右缘的位置。因此,通过将维持部50的右缘对位并安装于各定位部位H,而能够将维持部50安装在右上表皮片SP2和右框侧表皮片SP4的适当的位置。
另外,在左侧缝合部23的形成时,参照图13,将左上表皮片SP3 的第六缝边16和左框侧表皮片SP5的对应的缝边(第九缝边19、第十缝边20)利用左侧缝合线SEW3以把面叠在里头的方式进行缝合。接下来,将左侧缝合部23向左上表皮片SP3侧即右方放倒,并安装未图示的带状的维持部。并且,左上表皮片SP3和左侧缝合部23具有与右上表皮片SP2及右侧缝合部22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将维持部 (图示省略)稳定地安装在左上表皮片SP3和左框侧表皮片SP5的适当的位置。
[座椅罩的配设作业]
参照图1,利用座椅罩6S将座椅缓冲部分6P覆盖,由此通过该座椅罩6S构成座椅靠背6的设计面。并且,参照图2及图13,在座椅靠背6上部,将中央缝合部21、右侧缝合部22、左侧缝合部23在俯视观察下配置成大致C字。通过这样将对应的缝合线SEW1~SEW3在俯视观察下配置成大致C字状,能提高座椅靠背6的设计性。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各缝合部21~23通过图3所示的滚边WM而成为凸起的状态,成为外观更良好的座椅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为了维持座椅的优异的设计性,例如在弯曲的缝合部22、23中在其内侧与外侧产生周长差等而对应的缝合线SEW2、SEW3蜿蜒的情况应极力避免。
在此,参照图3、图5及图13,本实施例的右侧缝合部22由右上表皮片SP2的第三缝边13(33a、43a)和右框侧表皮片SP4的缝边17、 18构成。因此,在图5所示的右上表皮片SP2中,在右侧表材30a的右上缘部位33a设置第一对位部位N1和第一切口部位35a~35h。而且,在右侧弹性材料40a的右上弹性侧缘部位43a设置第二对位部位N2和第二切口部位45a~45d。并且,右侧表材30a和右侧弹性材料40a以对第一对位部位N1与第二对位部位N2进行了对位的状态缝合,并且第一切口部位35a~35h在右上缘部位33a延伸的方向上配置于与第二切口部位45a~45d不同的位置。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在作为右侧缝合部22的一部分的右侧表材 30a(右侧弹性材料40a)的各缘部33a(34a)分别设有对应的切口部位35a~35h(45a~45d)。并且,在右侧缝合部22弯曲的情况下,相邻的各切口部位35a~35h(45a~45d)之间的间隙扩开或缩小而降低右侧缝合部22的周长差产生的影响,由此能够极力避免在右侧缝合部22 产生过度的凹凸的情况。这样,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极力避免右侧缝合部22的凹凸化,能够极力避免右上表皮片SP2与右框侧表皮片SP4 的接缝部分(右侧缝合线SEW2)的蜿蜒,能够漂亮地弯曲配置。
另外,图2所示的左侧缝合部23也具有与右侧缝合部22同样的结构。即,参照图6、图8及图13,在构成左侧缝合部23的左侧表材 30b(左侧弹性材料40b)的各缘部也分别设有对应的切口部位35x (45x)。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极力避免左上表皮片SP3与左框侧表皮片SP5的接缝部分(左侧缝合线SEW3)的蜿蜒,能够漂亮地弯曲配置。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构成各缝合部(22、23)的各第一面材(表材30a、30b)和各第二面材(弹性材料40a、40b)的各缘部分别设置对应的切口部位35a~35h、35x(45a~45d、45x)。并且,通过各切口部位来降低各缝合部(22、23)的周长差产生的影响,由此能够极力避免在各缝合部(22、23)产生过度的凹凸的情况。而且,在对各表材30a、(30b)与各弹性材料40a(40b)进行了缝合的状态下,将第一切口部位35a~35h(35x)和第二切口部位45a~45d(45x) 配置在不同的位置,极力避免将两面材的缘部彼此缝合的缝合线sew3 等的脱落,由此成为有助于座椅罩6S的完成性提高的结构。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对构成座椅罩6S的各缝合部(22、23)的各第一面材(30a、30b)和各第二面材(40a、40b)在极力避免对应的缝合线 SEW2、SEW3的蜿蜒的同时完成性更良好地进行缝合。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各第一表皮片(SP2、SP3)的作为各缝合部(22、23)的部分突出地设置能够构成设计面的各第一面材(30a、 30b)的第一缘部33等。因此,在对各第一表皮片(SP2、SP3)与各第二表皮片(SP4、SP5)进行缝合时,能够将各第一表皮片(SP2、SP3)的各第一面材(30a、30b)与各第二表皮片(SP4、SP5)的对应的部分进行对位并缝合,因此成为更有助于座椅罩6S的完成性提高的结构。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表皮片(SP2、SP3)的形成时,例如将右侧表材30a的其他缘部(31、32)与第一缘部(33)按顺序地缝合。由此,在各第一表皮片(SP2、SP3)的应作为各缝合部(22、23)的部分能够更可靠地突出配置各第一面材(30a、30b)。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维持部50不是粘接于具有各切口部位的各第一表皮片(SP2、SP3)侧而是预先粘接于各第二表皮片(SP4、SP5) 的作为各缝合部的部分(17、18等),由此能够更稳定地安装于座椅罩6S。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以构成各第一表皮片(SP2、SP3)背侧的各第二面材(40a、40b)的定位部位H为基准,能够将维持部50预先安装在各第一表皮片(SP2、SP3)和各第二表皮片(SP4、SP5)的适当的位置。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与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 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共同的结构标注对应的附图标记等而省略详细的说明。在实施例2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也如图2所示,座椅罩6S的上部由前表皮片SP1、右上表皮片SP2、左上表皮片SP3、右框侧表皮片SP4、左框侧表皮片SP5、后表皮片SP6等形成。这些各表皮片SP1~SP6、SP的基本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对应的部件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4及图15,右上表皮片SP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面材,右框侧表皮片SP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面材,这一点与实施例1不同。此外,参照图14,右上表皮片SP2的第三缝边1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面材的第一缘部,右框侧表皮片SP4的缝边17、18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面材的第二缘部。并且,通过右上表皮片SP2的第三缝边13和右框侧表皮片SP4的缝边17、18来形成右侧缝合部22的大致全部。
并且,参照图14,在本实施例的作为第一面材的右上表皮片SP2 中,在第三缝边13直接设置第一对位部位N1、第一切口部位36a~36h。这些各第一切口部位36a~36h具有与实施例1的对应的第一切口部位大致相同的结构。而且,在作为第二面材的右框侧表皮片SP4中,在第七缝边17直接设置第二对位部位N2和第二切口部位46a~46e。这些各第二切口部位46a~46e具有与实施例1的对应的第二切口部位大致相同的结构。并且,参照图15,在对右上表皮片SP2与右框侧表皮片SP4 进行缝合时,将它们以把面叠在里头的方式进行重合。在该状态下,第一切口部位36a~36h与第二切口部位46a~46e相互错开地配置(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第三缝边13和第七缝边17中的至少一方来承接右侧缝合线SEW2,能够极力避免右侧缝合线SEW2的脱落。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也是如图2所示在右侧缝合部22弯曲的情况下,相邻的各切口部位36a~36h(46a~46e)之间的间隙扩开或缩小而减少右侧缝合部22的周长差产生的影响,由此能够极力避免在右侧缝合部22产生过度的凹凸的情况。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也是通过极力避免右侧缝合部22的凹凸化,能够极力避免右上表皮片SP2与右框侧表皮片SP4的接缝部分(右侧缝合线SEW2)蜿蜒,能够漂亮地弯曲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各第一切口部位36a~36h在右上表皮片SP2由表材构成的情况下是表材的切口部分,在一体地具有表材和弹性材料的情况下是贯通表材和弹性材料这双方而设置的切口部分。而且,各第二切口部位46a~46e在右框侧表皮片SP4由表材构成的情况下是表材的切口部分,在一体地具有表材和弹性材料的情况下是贯通表材和弹性材料这双方而设置的切口部分。需要说明的是,表材与弹性材料可以通过框架层压等手法进行一体化。
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可采取其他各种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一表皮片(SP2、 SP3)、第二表皮片(SP4、SP5)、缝合部(22、23)的结构(形状、尺寸、配置位置、弯曲的朝向等),但是没有限定上述各部件及缝合部的结构。例如第一表皮片和第二表皮片可以分别在座椅缓冲部分的适当的位置配置多个或单个。而且,缝合部的结构也可以根据两表皮片的结构适当变更,例如在座椅缓冲部分的表面上能够向适当的朝向弯曲等而配置。而且,缝合部可以配置在座椅缓冲部分的阶梯部上,也可以直接配置在座椅缓冲部分上。而且,缝合部预先可以朝向第一表皮片和第二表皮片中的任一方躺倒。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表皮片 (SP4、SP5)的缝边可以设为与第一表皮片(SP2、SP3)的缝边同样的结构,也可以设置各切口部位。而且,滚边可以适当省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一面材(30a、30b等)、第二面材(40a、40b等)、各对位部位(N1、N2)、各切口部位(35a~35h、 45a~45d等)的结构(形状、尺寸、形成位置、形成数等),但是没有限定这些各面材及各部位的结构。例如第一面材的第一缘部和第二面材的第二缘部可以设置在对应的面材的适当的缘部。而且,各对位部位和各切口部位可以在第一缘部和第二缘部的适当的位置设置多个或单个。而且,在第一表皮片的作为缝合部的部分,除了第一缘部比第二缘部向缝合部的外缘侧突出地配置的情况之外,也可以配置在与第二缘部大体一致的位置,也可以设为只要不会给完成性造成不良影响就容许第二面材的突出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面材与第二面材的预缝合时,预缝合用的缝合线的形成顺序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先形成第三缝合线。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切口部位与第二切口部位只要完成性不会极端变差就可以局部重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维持部50和第二面材的定位部位 H的结构(形状、尺寸、安装手法等),但是没有限定各部及各部位的结构。例如维持部可以通过粘接剂、热熔材料等粘接材料(都为粘接层)等而预先粘接于对应的缝合部等。而且,维持部也可以通过钉书钉等接合部件而预先接合于对应的缝合部等,也可以缝合并安装于对应的缝合部,还可以省略。而且,对位部位除了设置于第二面材的孔部(贯通孔、被贯通孔)、狭缝、槽部之外,也可以采用能够视觉性地掌握位置的着色部位、凹凸部等能够感觉性地掌握位置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结构,但是没有限定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结构。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以座椅靠背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例的结构能够适用于座椅座垫、扶手、头枕等各种座椅结构部件。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适用于车辆、飞机、电车、船舶等的全部交通工具用座椅。

Claims (7)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具备多个表皮片和将相邻的表皮片的缝边彼此通过缝合线缝合的缝合部,并且所述多个表皮片的至少一部分由能够构成设计面的第一面材及第二面材构成,且所述第一面材和所述第二面材的缘部彼此以被对位并缝合的状态构成所述缝合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面材的第一缘部设有第一对位部位和将所述第一缘部的外缘比所述第一对位部位深地切除一部分而成的第一切口部位,并且在所述第二面材的第二缘部设有第二对位部位和将所述第二缘部的外缘比所述第二对位部位深地切除一部分而成的第二切口部位,
所述第一缘部与所述第二缘部以对所述第一对位部位与所述第二对位部位进行对位后的状态被缝合,并且所述第一切口部位在所述缝合部的延伸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第二切口部位不同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合部通过将第一表皮片与第二表皮片的缝边彼此缝合而形成,并且所述第一表皮片通过将皮革制或布帛制的所述第一面材与能够弹性伸缩的所述第二面材以重叠的状态进行缝合而形成,
在所述第一表皮片的作为缝合部的部分,所述第一缘部比所述第二缘部向所述缝合部的外缘侧突出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具有维持使所述缝合部向所述第一表皮片侧躺倒的状态的面状的维持部,并且所述维持部以从所述第二表皮片的作为缝合部的部分延至所述第一表皮片的背侧的状态通过粘接而安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合部通过将第一表皮片与第二表皮片的缝边彼此缝合而形成,并且所述第一表皮片通过将皮革制或布帛制的所述第一面材与能够弹性伸缩的所述第二面材以重叠的状态进行缝合而形成,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具有维持使所述缝合部向所述第一表皮片侧躺倒的状态的面状的维持部,并且所述维持部以从所述第二表皮片的作为缝合部的部分延至所述第一表皮片的背侧的状态通过粘接而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面材设有作为与所述维持部进行对位的对位位置的定位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位由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材的孔部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切口部位在所述第一缘部设有多个,所述第二切口部位在所述第二缘部设有多个。
CN201822178707.8U 2017-12-26 2018-12-24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 Active CN2100473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9765 2017-12-26
JP2017249765A JP6947019B2 (ja) 2017-12-26 2017-12-26 乗物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カバ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47375U true CN210047375U (zh) 2020-02-11

Family

ID=67303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78707.8U Active CN210047375U (zh) 2017-12-26 2018-12-24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47019B2 (zh)
CN (1) CN21004737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47019B2 (ja) 2021-10-13
JP2019115380A (ja) 2019-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00807B2 (ja) 内装品
US11273742B2 (en) Vehicle seat
JP6637263B2 (ja) 車両用内装部品及びその製作方法
US10843601B2 (en) Vehicle seat and preparing method for seat cover of vehicle seat
JP632331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019893A (ja) トリムカバー及びシート部品
CN210591520U (zh) 交通工具座椅
JP2019202667A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10926679B2 (en) Vehicle seat having a seat cover
JP690411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210047375U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罩
JP693959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カバー
JP695036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9084909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252175B2 (ja) トリムカバ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80541B2 (ja) 皮革製品
JP2017100565A (ja) 積層構造体
JP6878969B2 (ja) 表皮及び表皮の製造方法
JP2018175533A (ja) シートカバ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78323B2 (ja) トリムカバー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6867856B2 (ja) トリムカバー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7053237B2 (ja) 皮革製品
JP2021169282A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及びトリム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JP6607100B2 (ja) 乗物内装品の表皮の製造方法
JP2021169266A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及びトリム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