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91520U - 交通工具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91520U
CN210591520U CN201921285494.7U CN201921285494U CN210591520U CN 210591520 U CN210591520 U CN 210591520U CN 201921285494 U CN201921285494 U CN 201921285494U CN 210591520 U CN210591520 U CN 2105915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n
cover
seat
recess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8549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津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915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915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1/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for chairs, beds, or the like,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e.g. upholstery fasteners, mattress protectors, stretching devices for mattress nets
    • A47C31/02Upholstery attach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5891Seat cover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manufacturing seat cover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5816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5816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B60N2/5883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by sewing, stitching or threa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8SADDLERY; UPHOLSTERY
    • B68GMETHODS, EQUIPMENT, OR MACHINES FOR USE IN UPHOLSTERING; UPHOLSTERY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8G7/00Making upholstery
    • B68G7/05Covering or enveloping cores of pads
    • B68G7/052Covering or enveloping cores of pads with webs secured to the core, e.g. by stit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8SADDLERY; UPHOLSTERY
    • B68GMETHODS, EQUIPMENT, OR MACHINES FOR USE IN UPHOLSTERING; UPHOLSTERY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8G7/00Making upholstery
    • B68G7/12Other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fixing, or finishing, in upholstery 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座椅。交通工具座椅可包括:座椅衬垫;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该第一凹部和该第二凹部被形成在座椅衬垫中。第一凹部可具有布置在其中的衬垫侧接合构件。第二凹部可不具有布置在其中的衬垫侧接合构件。交通工具座椅可包括:座椅罩,该座椅罩被构造成覆盖座椅衬垫,座椅罩包括多个罩件;从座椅罩突出的第一缝合部和第二缝合部。在第一缝合部和第二缝合部处,相邻的罩件可相接。第一缝合部可具有被构造成接合衬垫侧接合构件的罩侧接合构件。第二缝合部可不具有罩侧接合构件,并且可在相交点处与第一缝合部相交。交通工具座椅可包括被附接到第二缝合部并且跨越相交点的加强构件。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座椅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8年8月9日提交的且名称为“交通工具座椅 (CONVEYANCE SEAT)”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50576号的权益,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出于所有目的而以其全文用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限定交通工具座椅的外部形状的座椅衬垫以及被构造成覆盖座椅衬垫的座椅罩。在此交通工具座椅中,座椅罩的罩件的缝合部可被容纳在被形成在座椅衬垫中的凹部中,并且可部分地附接到所述凹部。
背景技术
JPS 63196300(U)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该汽车座椅包括限定外部形状的模制衬垫以及覆盖模制衬垫的座椅罩。模制衬垫可在俯视时具有实质上长方形的形状并具有被形成在其右侧和左侧上的实质上线性的凹部。凹部是被形成在模制衬垫的座椅面中的凹入部。在凹部内,可布置插入线材。插入线材中的每一个插入线材可与模制衬垫集成,以便沿着对应的凹部延伸。每一个插入线材的一部分可从对应的凹部的底面暴露。插入线材的暴露部可用于将座椅罩的一部分固定在适当位置中。
座椅罩可通过将罩材料件缝合在一起而形成。缝合部被形成在座椅罩的背侧上,在所述缝合部处,相邻的罩材料件相互缝合在一起。在缝合部中的每一个缝合部处,相邻的罩材料件的边缘按重叠方式从座椅罩的背侧突起。被构造成在其中维持线材的悬置布片可被附接到重叠边缘中的一个重叠边缘。此外,模制衬垫的座椅面可按一种方式用座椅罩覆盖,以使得从座椅罩的背侧突起的缝合部中的每一个缝合部被容纳在对应的凹部中。接着,维持在悬置布片中的线材可使用拱曲环而被固定到从凹部暴露的插入线材。因此,可实现每一缝合部在对应的凹部中的稳定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在上述座椅构造下,插入线材可以由于模制衬垫(座椅衬垫)的厚度或凹部的深度而并未被布置在一些凹部中。因此,可从对应的缝合部省去悬置布片和线材(统称为罩侧接合构件)。然而,在此构造下,此缝合部可能负面地影响座椅罩的外观。例如,不具有罩侧接合构件的缝合部可因为并不接收实质性的固定力而从凹部升起。发生此升起的座椅罩的部分可变得起皱,从而降低其美观性。此外,当用座椅罩覆盖模制衬垫时,座椅罩可需要弯曲和/或折叠。此动作可导致接近不具有罩侧接合构件的缝合部在座椅罩中形成起皱,这是因为此缝合部的刚性相对低。因此,需要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具有座椅罩,该座椅罩具有可在维持座椅的美感外观的同时缺少罩侧接合构件的缝合部。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交通工具座椅可包括:座椅衬垫;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被形成在座椅衬垫中。第一凹部可具有布置在该第一凹部中的衬垫侧接合构件。第二凹部可不具有布置在该第二凹部中的衬垫侧接合构件。交通工具座椅可包括:座椅罩,所述座椅罩被构造成覆盖座椅衬垫,座椅罩包括多个罩件;第一缝合部和第二缝合部,所述第一缝合部和所述第二缝合部从该座椅罩突出。在第一缝合部和第二缝合部处,相邻的罩件可相接。第一缝合部可具有被构造成接合衬垫侧接合构件的罩侧接合构件。第二缝合部可不具有罩侧接合构件,并且可在相交点处与第一缝合部相交。交通工具座椅可包括被附接到第二缝合部并且跨越相交点的加强构件。
通过此构造,加强构件可被附接到第二缝合部,所述第二缝合部接收较小的朝向衬垫侧接合构件的固定力。加强构件有效地增大第二缝合部的刚性,因此防止第二缝合部从第二凹部的过度升起或此方向上的弯曲。
因此,可提高第二缝合部的美观性。应注意,第一缝合部可例如通过固定力而按相对稳定的方式在对应的凹部内被维持在预期位置中,所述固定力来自罩侧接合构件和衬垫侧接合构件的接合。也就是说,第一缝合部接收前述固定力。
因此,座椅罩可按美观方式被布置在座椅衬垫上,即使在座椅罩包括罩侧接合构件未附接到的缝合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加强构件可在长度方向上比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上具有更小的柔性。
通过此构造,可避免第二缝合部从第二凹部的过度升起。此外,加强构件可较平滑地遵循座椅罩的变形(例如,拉伸和压缩),这促进提高座椅罩的美观性。
加强构件可在长度方向上比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上长。
通过此构造,可调整加强构件的弯曲程度。
加强构件的重叠部分可在加强构件的宽度方向上与罩侧接合构件的一部分重叠。通过此构造,第二缝合部可按与第一缝合部较对准的方式被布置在第二凹部内。
罩侧接合构件可被附接到第一缝合部的与重叠部分(52A、53A) 相反的一侧。
通过此构造,布置在第二缝合边缘的一侧上的重叠部分可较稳定地维持第二缝合部的直立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交通工具座椅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示图1中图示的交通工具座椅的靠背衬垫的前视图。
图3是靠背衬垫的横截面图,所述横截面沿着图2的线III-III截取。
图4是覆盖图1中图示的交通工具座椅的靠背衬垫的靠背罩的前视图。
图5是图4中图示的靠背罩的后视图。
图6是图示构成图4和图5中图示的靠背罩的罩件的展开图。
图7是图4到图6中图示的靠背罩的放大立体后视侧视图。
图8是图4到图7中图示的靠背罩的放大后视图。
图9是图7中图示的靠背罩的加强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4到图8中图示的靠背罩的覆盖操作期间的图1中图示的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靠背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1是交通工具座椅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中图示的交通工具座椅的座垫衬垫。
图13是沿着图12的线XIII-XIII截取的座垫衬垫的横截面图。
图14是图12中图示的座垫衬垫的座垫罩的上视图。
图15是图示构成图14中图示的座垫罩的罩件的展开图。
图16是图14和图15中图示的座垫罩的放大后视图。
图17是沿着图16的线XVII-XVII截取的座垫罩的横截面图。
图18是沿着图16的线XVIII-XVIII截取的座垫罩的横截面图。
图19是图11中图示的座椅座垫的一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20是第一变型实施例的加强构件的立体图。
图21是第二变型实施例的加强构件的立体图。
图22是第三变型实施例的加强构件的立体图。
图23是被附接到座椅罩的第四变型实施例的加强构件的立体图。
图24是被附接到座椅罩的第五变型实施例的加强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文所述的原理的代表实施例。出于图示的目的,附图中的一些附图包括指向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向左方向和向右方向和/或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的一个或多个箭头。参照图2 到图10以及图12到图19,这些箭头指示已组装以构成交通工具座椅 2的座椅部件的取向的实施例。参照图6,表示加强构件(稍后描述) 的附图标记50和51被设置在可布置加强构件的位置处,但其它布置是可能的。类似地,参照图15,表示加强构件的附图标记52和53被布置在可布置加强构件的位置处,但其它布置是可能的。
图1描绘交通工具座椅2的座椅靠背6的第一实施例。图1中图示的交通工具座椅2可大体上包括座椅座垫4、座椅靠背6和头靠8。此座椅靠背6可以是具有基本上长方形的形状并形成背靠的构件。座椅靠背6的基本构造可包括形成座椅靠背6的框架的靠背框架6F(未描绘)、靠背衬垫6P和靠背罩6S。将在下文描述的各种构造的实施例的靠背衬垫6P和靠背罩6S分别是本公开的座椅衬垫和座椅罩的实例。座椅靠背6的下部可被布置在座椅座垫4的后部上,以使得座椅靠背6 能够相对于座椅座垫4后倾。头靠8可被布置在座椅靠背6的上部上。
如图2到图5中图示的,座椅靠背6可包括多个凹部10到14、多个衬垫侧接合构件20、多个缝合部30到36、多个罩侧接合构件40 和一对加强构件50、51,作为与上述基本构造相关的部件。下文将描述这些部件的详细构造。在座椅靠背6的此构造中,靠背衬垫6P可由靠背罩6S覆盖。此外,缝合部30到36中的每一个缝合部可被容纳在被形成在靠背衬垫6P中的对应的凹部10到14中。布置在图5中的缝合部30到34处的罩侧接合构件40可接合衬垫侧接合构件20,所述接合衬垫侧接合构件20被布置在图2中的凹部10、12和14中。第一实施例的靠背衬垫6P可包括凹部11、13,所述凹部11、13各自不具有衬垫侧接合构件20。衬垫侧接合构件20可不被布置在凹部11、13中,这是例如因这些位置处的不足衬垫厚度或凹部深度所致。因为在这些区域中不存在衬垫侧接合构件20,所以罩侧接合构件40也可以不被布置在这些区域中。因此,缝合部35和36可以不在这些区域中被锚固到靠背衬垫6P。然而,加强构件50、51可被定位成对应于缝合部(例如,缝合部35、37、36)的不包括罩侧接合构件40的部分。稍后将描述相应的部件的构造。
此处将描述靠背衬垫6P的详细构造,作为本公开的座椅衬垫的实施例的一个实例。图1中图示的座椅靠背6可包括靠背框架6F(未示出)以及可被布置在靠背框架6F上的靠背衬垫6P。靠背框架6F可从前视图所见具有实质上长方形或弓形的形状,并且可由具有优良刚性的材料(例如,金属或硬树脂)形成。靠背衬垫6P可基本上与座椅靠背6的外部形状相符,如图2中图示的。靠背衬垫6P可由发泡树脂形成,例如聚氨酯发泡体(密度可以是10kg/m3到60kg/m3)。靠背衬垫6P的正面是乘客的后背可倚靠的表面。稍后将详细描述的凹部10到14可以被形成在靠背衬垫6P的正面上。座椅靠背主部6a、座椅靠背左侧部6b和座椅靠背右侧部6c可共同构成靠背衬垫6P。座椅靠背主部6a可定位在座椅靠背6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例如,左右方向上) 的中部中,并且可在座椅高度方向上(例如,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而具有适当宽度。分别布置在座椅靠背主部6a上的右侧和左侧上的是座椅靠背右侧部6c和座椅靠背左侧部6b,所述座椅靠背右侧部6c和座椅靠背左侧部6b在与座椅靠背主部6a相比更大的程度上向前拱起。
此处将描述凹部10到14的详细构造,作为本公开的凹部的实施例的一个实例。如图2中图示的,凹部10到14可被形成在靠背衬垫6P的正面中。凹部10到14可包括第一右侧竖直凹部10、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第一左侧凹部12、第二左侧竖直凹部13和横向凹部14。稍后将描述的衬垫侧接合构件20可被布置在凹部10到14中的一个凹部或多个凹部内。这些凹部10到14可以是基本上线性的凹入部,它们每一个被形成在靠背衬垫6P中。凹部10到13中的每一个凹部具有一定大小的宽度(例如,在图2中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以使得稍后将描述的靠背罩6S的对应的部分可按拉动方式位于其中。类似地,横向凹部14可具有一定大小的宽度(例如,在图2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以使得靠背罩6S的对应的部分可按拉动方式位于其中。
图2中图示的第一右侧竖直凹部10可被形成在座椅靠背主部6a 与座椅靠背右侧部6c之间,第一右侧竖直凹部10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类似地,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可被形成在座椅靠背主部6a的右下部上,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 的上部可向右弯曲,并且其上端可与第一右侧竖直凹部10的中部连接。第一左侧竖直凹部12和第二左侧竖直凹部13中的每一个左侧竖直凹部可被形成为与对应的右侧凹部10、11对称。第一左侧竖直凹部12 可被形成在座椅靠背主部6a与座椅靠背左侧部6b之间,第一左侧竖直凹部12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类似地,第二左侧竖直凹部13可被形成在座椅靠背主部6a的左下部上,第二左侧竖直凹部1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二左侧竖直凹部13的上部可向左弯曲,并且其上端可与第一左侧竖直凹部12的中部连接。横向凹部14可在上下方向上的座椅靠背主部6a的基本上中部处沿着左右方向延伸。横向凹部14可具有向上凸出的弯曲形状。横向凹部14的右侧端可与第二右侧凹部11的上部连接。类似地,横向凹部14的左侧端可与第二左侧凹部13的上部连接。如图3中图示的,本实施例的靠背衬垫6P在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的上部处变得厚度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变得较薄。例如,靠背衬垫6P在接近第一右侧竖直凹部10的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的部分处变得较薄。类似地,靠背衬垫6P在图2中图示的第二左侧竖直凹部13 的上部附近变得相对较薄。
此处将描述衬垫侧接合构件20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衬垫侧接合构件的一个实例。图2和图10中图示的衬垫侧接合构件20是各自能够接合对应的罩侧接合构件40的构件。为了简单起见,衬垫侧接合构件20各自具有共同附图标记2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中图示不存在被布置在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和第二左侧竖直凹部13内的衬垫侧接合构件20,所述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和所述第二左侧竖直凹部13 被形成在靠背衬垫6P的薄化部上。另一方面,衬垫侧接合构件20被布置在剩余凹部10、12、14中的每一个剩余凹部内,所述剩余凹部10、 12、14各自具有适当厚度。例如,多对衬垫侧接合构件20可被布置在第一右侧竖直凹部10的上部和下部内。此处,上部位于第一右侧凹部 10和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的相交处的上方的位置处,而下部位于相交处的下方的位置处。构成每一对的两个衬垫侧接合构件20被布置在相互之间适当距离处。类似地,多个衬垫侧接合构件20可被布置在第一左侧竖直凹部12内,以便与布置在第一右侧竖直凹部10内的衬垫侧接合构件20对称。并且,三个衬垫侧接合构件20可被布置在横向凹部14内。三个衬垫侧接合构件20可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相互之间实质上相等的距离。衬垫侧接合构件20可各自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基本构造,并且可通过任一适当方法(例如,嵌件模制)而并入到靠背衬垫6P中。衬垫侧接合构件20中的每一个衬垫侧接合构件可具有嵌入在对应的凹部的底壁内的板(未标记)。板可在从前视图所见时具有实质上长方形的形状。每一衬垫侧接合构件20可还具有从板突起的爪 (未标记)。每一爪能够固持稍后将描述的对应衬垫侧接合构件40的线材。
此处将描述靠背罩6S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座椅罩的一个实例。图1和图4到图6中图示的靠背罩6S可以是构成座椅靠背6的美观面的布。靠背罩6S可包括多个衬垫侧接合构件40和一对加强构件 50、51。图1中描绘的靠背罩6S可通过将多个布片(例如,包括布片S1到S6)缝合为能够覆盖靠背衬垫6P的袋形状而形成。在图1中,仅某些布片具备附图标记,而其它布片未标记。
如图4和图6中图示的,靠背罩6S的正面可以被粗略划分为多个主罩件S1到S4、右侧罩件S5和左侧罩件S6。可视情况使用广泛种类的材料并将其用于每一个罩件S1到S6。布料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织物,例如,网、针织物或无纺布;或皮革,天然皮革或人造皮革。有可能的是,衬垫材料(例如,聚氨酯层压片或由无纺布制成的背衬) 可被布置在每一个罩件S1到S6的背面上以便与其集成。右侧罩件S5 可以是覆盖座椅靠背右侧部6c的罩件。类似地,左侧罩件S6可以是覆盖座椅靠背左侧部6b的罩件。右侧罩件S5和左侧罩件S6可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对称形状,并且可在从前视图所见时具有细长长方形形状。
图4和图6中图示的主罩件中的每一个主罩件,即,上侧主罩件 S1、下侧主罩件S2、右侧主罩件S3和左侧主罩件S4,是覆盖座椅靠背主部6a的罩件。所描绘的上侧主罩件S1是覆盖座椅靠背主部6a的上部的罩件,并且具有底边缘按向上凸出方式弯曲的实质上长方形的形状。此外,上侧主罩件S1的下部朝向下端在左右方向上(例如,在宽度方向上)尺寸逐渐变小。缝合到上侧主件S1的上端部的可以是上端罩件Sa,所述上端罩件Sa可覆盖靠背衬垫6P的上部。下侧主罩件 S2可以是具有长方形形状并且上端按向上凸出方式弯曲的罩件。下主罩件S2的上部被可缝合到上侧主罩件S1的下端部。下侧主罩件S2的上部可在向上方向上变得较宽,并且可朝向右端与左端两者逐渐拱起。下侧主罩件S2的下端部可被缝合到下端罩件Sb,所述下端罩件Sb在前视图中具有长方形形状。
如图4和图6中图示的,右侧主罩件S3可从这些主罩件S1、S2 的右侧缝合到上侧主罩件S1的下部并缝合到下侧主罩件S2。类似地,左侧主罩件S4可从这些主罩件S1、S2的左侧缝合到上侧主罩件S1的下部并缝合到下侧主罩件S2。右侧罩件S3和左侧主罩件S4可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对称,其中两个主罩件S1和S2在它们之间布置在靠背罩6S的中部处。右侧主罩件S3可以是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实质上长方形的罩件。右侧主罩件S3可被构造成覆盖座椅靠背主部6a的右下部。此右侧主罩件S3的左边缘的上部可在向上延伸的同时逐渐向右倾斜,以便遵循每一主罩件S1、S2的右边缘特征。类似地,左侧主罩件S4可实质上是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长方形罩件,所述左侧主罩件S4 覆盖座椅靠背主部6a的左下部。此左侧主罩件S4的右边缘的上部可在向上延伸的同时逐渐向左倾斜,以便遵循每一主罩件S1、S2的左边缘特征。
此处将描述缝合部30到37以及缝合边缘MA、MB、MC、M的实施例,分别作为本公开的缝合部和缝合边缘的实例。如图5中图示的,缝合部30到37被形成在靠背罩6S上。每一缝合部30到37可以是缝合对应的一对相互邻近的罩件的缝合部。每一缝合部30到37的对应的多对相互邻近的罩件的部分可按重叠方式从靠背罩6s的背侧突起。例如,每一缝合部30到37可包括缝合在一起的两个相邻的罩件的缝头。在图5中,为了简单起见,虽然某些缝合边缘(例如,缝头) 具备附图标记MA、MB、MC,但缝合边缘的剩余部分具备共同的附图标记M。两个相邻的罩件的缝合边缘可沿着对应的凹部的长度延伸,并且可在其基部处沿着内侧缝合线ST(例如,缝线)缝合在一起。出于本申请的目的,缝合部分类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缝合部。例如,它们可基于与对应的凹部10到14和/或附接或邻接这些缝合部的额外部件的关系来分类。例如,可存在多个第一缝合部30到34和多个第二缝合部35到37。这些缝合部可在左右方向上对称。
此处将描述第一缝合部30到34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第一缝合部的实例。图5中图示的第一缝合部30到34是如下的缝合部,罩侧接合构件40被附接到所述缝合部中的每一个缝合部。因此,这些第一缝合部30到34被构造成各自在对应的凹部10、12、14内维持在预期位置中。具体来说,第一缝合部30到34可各自通过固定力被维持在预期位置中,所述固定力来自罩侧接合构件40与衬垫侧接合构件20 的接合。也就是说,第一缝合部30到34各自接收前述固定力。例如,横向第一缝合部30、多个右侧第一缝合部31、32和多个左侧第一缝合部33、34被布置在靠背罩6S的背面上。横向第一缝合部30是上侧主罩件S1和下侧主罩件S2的缝合部。在横向第一缝合部30内,两个主罩件S1、S2的相应的缝合边缘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横向第一缝合部30 在按向上凸出方式弯曲的同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横向第一缝合部30 可被构造成容纳在图2中图示的横向凹部14内。全部图示在图5中的多个右侧第一缝合部31、32和多个左侧第一缝合部33、34按对称方式布置。横向第一缝合部30可定位在它们之间。因为该对第一缝合部 31、32和该对第二缝合部33、34可实质上具有相同基本构造,所以为了简洁起见,将仅针对右侧的该对第一缝合部31、32提供详细描述。
在图5中,右上侧第一缝合部31和右下侧第一缝合部32是布置在靠背罩6S的右侧部分上的缝合部。右上侧第一缝合部31是上侧主罩件S1和右侧罩件S5的缝合部。在此右上侧第一缝合部31处,上侧主罩件S1的缝合边缘MC以及右侧罩件S5的缝合边缘M在左右方向上按重叠方式布置。每一个缝合边缘MC、M在上下方向上基本上线性地延伸。类似地,右下侧第一缝合部32是右侧主罩件S3和右侧罩件 S5的缝合部。在此右下侧第一缝合部32处,右侧主罩件S3和右侧罩件S5的缝合边缘M在左右方向上按重叠方式布置。每一个缝合边缘M 在上下方向上基本上线性地延伸。如图2和图5中图示的,右上侧第一缝合部31可被容纳在第一右侧竖直凹部10的上部中。类似地,右下侧第一缝合部32可被容纳在第一右侧竖直凹部10的下部中。在图5 中,左上侧第一缝合部33和左下侧第一缝合部34是布置在靠背罩6S 的左侧部分上的缝合部。左上侧第一缝合部33是上侧主罩件S1和左侧罩件S6的缝合部。类似地,左下侧第一缝合部34是左侧主罩件S4 和左侧罩件S6的缝合部。如图2和图5中图示的,左上侧第一缝合部 33可被容纳在第一左侧竖直凹部12的上部中。类似地,左下侧第一缝合部34可被容纳在第一左侧竖直凹部12的下部中。
此处将描述罩侧接合构件40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罩侧接合构件的一个实例。如图5中图示的,相应的罩侧接合构件40被附接到缝合部30到34。每一个罩侧接合构件40被布置在罩侧接合构件40可接合图2图示的靠背衬垫6P的对应的衬垫侧接合构件20的位置处。为了简单起见,每一个罩侧接合构件用附图标记40标记。在此实施例中,每一个罩侧接合构件40实质上具有相同基本构造。如图8中图示的,每一个罩侧接合构件40包括可具有带形状的保持构件41以及保持在保持构件41内的线材42。为了简单起见,在图5中省去线材。保持构件41是线材42插入到其中并在其中保持线材42的构件。每一保持构件41可被缝制和/或被附接到对应的第一缝合部。保持构件41可被定位成沿着对应的凹部延伸。保持构件41可各自通过将布片折叠为U形而形成。上文针对靠背罩6S论述的材料也可用于形成保持构件41的布片。保持构件41的离靠背罩6S的背侧最远的边缘可以是保持构件 41的折叠边缘。保持构件41可大体上具有扁平管状形状。一组多个窗口部41a可被形成在每一个保持构件41的边缘上。每一个窗口部41a 可被定位成面向对应的衬垫侧接合构件20。线材42各自插入到保持构件41中并保持在保持构件41中。每一线材42的部分经由窗口部41a 而向外部暴露。在此实施例中,右上侧第一缝合部31的罩侧接合构件 40以及右下侧第一缝合部32的罩侧接合构件40被定位成在它们之间具有间隙。下文将详细描述的右上加强构件50可与此间隙重叠和/或定位在此间隙内。类似地,左上侧第一缝合部33的罩侧接合构件40以及左下侧第一缝合部34的罩侧接合构件40被布置成在它们之间具有间隙。下文将详细描述的左上加强构件51可被布置在此间隙内。
此处将描述第二缝合部35到37和相交点CPA到CPD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这些部件的实例。可包括右侧第二缝合部35、左侧第二缝合部36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的第二缝合部中的每一个第二缝合部可以是罩侧接合构件40未附接到的缝合部。与第一缝合部相比,这些第二缝合部可接收偏小的朝向衬垫侧接合构件20的固定力。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以及左侧第二缝合部36各自实质上具有相同构造,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对称。因此,为了简洁起见,将主要描述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对应的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
图5中图示的右侧第二缝合部35是右侧主罩件S3和下侧主罩件 S2的缝合部。如图5中图示的对应的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是右侧主罩件S3和上侧主罩件S1(下侧部)的缝合部。右侧第二缝合部35的下部实质上线性地延伸。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的左侧边缘在朝向最上端延伸的同时逐渐向右弯曲。在此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处,相邻的主罩件的缝合边缘MA、MB、MC在从左侧和右侧延伸的同时按重叠方式布置。例如,如图7和图8中图示的,在右侧第二缝合部35处,右侧主罩件S3的右侧缝合边缘MB按面对面方式与主罩件S1的左侧缝合边缘MA重叠。类似地,在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 处,右侧主罩件S3的右侧缝合边缘MB按面对面方式与主罩件S1的左侧缝合边缘MC重叠。左侧缝合边缘MA和左侧缝合边缘MC在横向第一缝合部30的右端处相交,该横向第一缝合部3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例如,它们可相交以便形成T形。相交点可构成第一相交点CPA。并且,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的上端可在内部缝合边缘处与右上侧第一缝合部31的端部相交。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也可与右下侧第一缝合部32的端部相交。这些部件可相交以便形成T形。相交点可构成第二相交点CPB。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相交点CPA和第二相交点CPB 中的每一个相交点是本公开的第一缝合部和第二缝合部的相交点的实例。如稍后所述,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可被容纳在图2中图示的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内。图5中图示的左侧第二缝合部36是左侧主罩件S4、上侧主罩件S1(下侧部)和下侧主罩件S2 的缝合部。并且,在此左侧第二缝合部36处,相邻的主罩件的相应的缝合边缘M在从左侧和右侧延伸的同时按重叠方式布置。此外,布置了第一相交点CPC和第二相交点CPD。这些相交点CPC、CPD各自被布置成与对应的相交点CPA、CPB对称。如稍后所述,左侧第二缝合部36可被容纳在图2中图示的第二左侧竖直凹部13内。
此处将描述加强构件50、51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加强构件的实例。加强构件50、51分别被附接到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左侧第二缝合部36。优选的是,这些加强构件50、51是与靠背罩6S相比较不容易弯曲的构件。虽然每一加强构件50、51的材料不受特定限制,但是可使用与靠背罩6S相比具有较大刚性或较不容易弯曲的材料。替代地,使用具有适度刚性的材料。可用于这些加强构件50、51的材料的实例包括:纤维三维地缠结(填满)的板材,例如,毛毡;由发泡树脂(例如,聚氨酯块)制成或由固态树脂制成的板材;比靠背罩6S厚的织物和皮革;和/或由弹性胶或弹性体制成的板材。例如,加强构件 50、51可由毛毡制成或由具有与靠背罩6S相比更大的刚性的、适当柔性和适当拉伸特性(柔软度)的发泡树脂制成。
在此实施例中,右上侧加强构件50和左上侧加强构件51分别通过缝合而被附接到图5中图示的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或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和左侧第二缝合部36。将通过参照图7到图9而仅详细描述右上侧加强构件50,这是因为左上侧加强构件51可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基本构造。右上侧加强构件50可以是沿着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延伸的方向(例如,在每一图中指示的上下方向) 伸长的带状板构件。因此,右上侧加强构件50可被附接成沿着右侧第二缝合部35的部分并且沿着整个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稍后将描述详细附接过程。右上侧加强构件50可在横截面图中所见时具有实质上长方形的形状,并且可具有一对长边50a、50b和一对短边50c、50d。如图7和图9中图示的,右上侧加强构件50可按直立方式被附接到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使得使得当装配在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中(例如,在图9中,在前后方向上)时,长边50a、50b 各自基本上平行于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的深度方向。在附图中处于附接状态中的右上侧加强构件50相比在长边50a、50b的面向左和/或向右弯曲(例如,沿着箭头B弯曲)时,在短边50c、50d的面向前和/或向后弯曲(例如,沿着箭头A弯曲)时较不容易变形。右上侧加强构件50的短边50c、50d的面较容易弯曲的特性可在以下状况中的至少两种中发生:靠背罩6S由内而外折叠(例如,在前后方向上),如稍后详细描述;和/或右上侧加强构件50被偏置以从图9中图示的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升起。关于右上侧加强构件50,图9描绘在与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的宽度相同的方向上的尺寸是宽度L1。例如,宽度L1 可与短边50c、50d的每一长度相同。类似地,关于右上侧加强构件50,图9描绘在与第二右侧竖直凹部11的深度相同的方向上的尺寸是竖直尺寸L2。例如,竖直尺寸L2可与长边50a、50b的每一长度相同。关于右上侧加强构件50,竖直尺寸L2可大于宽度L1。宽度L1和竖直尺寸L2的长度差可帮助确保,右上侧加强构件50在短边50c、50d的面朝向彼此(例如,向前和向后)弯曲时较不容易变形。
此处将描述加强构件50和51的附接过程的实施例。因为加强构件50和51中的每一个加强构件按实质上相同的方式被附接到图5中图示的对应的第二缝合部35、36、37,所以为了简洁起见,将仅描述右上侧加强构件50的附接过程。如图7和图8中图示的,右上侧加强构件50被布置成遵循右侧第二缝合部35的上部,并且接着被附接到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并且接着通过缝合线SEW被附接到右上侧第一缝合部31。同时,右上侧加强构件50被附接成跨越相交点CPA和CPB,同时遵循右侧主罩件S3的右侧缝合边缘MB。右上侧加强构件50可还遵循整个左侧中间缝合边缘MC,该左侧中间缝合边缘MC与左侧缝合边缘MB以及其它缝合边缘MA、M的部分重叠。在一些实施例中,右上侧加强构件50的下端在第一相交点CPA下方延伸,以便完全跨越相交点CPA。并且,右上侧加强构件50的上端可被布置成在第二相交点CPB的上方延伸以便朝向右上侧第一缝合部31伸出并紧密接近罩侧接合构件40。在此位置关系中,右上侧加强构件50被附接到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与右上侧第一缝合部31两者。因此,右上侧加强构件50 可从下到上跨越第二相交点CPB。在第二相交点CPB的附近,右上侧加强构件50的上部在右下侧第一缝合部32的上端上方延伸。右上侧加强构件50的较远上部按覆盖方式被附接到右上侧第一缝合部31的外面(在每一附图中,右侧面)。并且,图5中图示的左上侧加强构件51可被附接到左侧第二缝合部36,以便在左右方向上与右上侧加强构件50对称。
此处将描述靠背罩6S(座椅罩)的覆盖过程的实施例。如图2、
图5和图10中图示的,靠背衬垫6P由靠背罩6S覆盖,而缝合部30 到37各自被容纳在对应的凹部10到14内。如图10中图示的,当覆盖靠背衬垫6P时,袋状靠背罩6S首先由内向外上翻。由内向外的靠背罩6S接着随着其覆盖靠背衬垫6P而逐渐以正确方式翻转。当先前由内向外的靠背罩以正确方式翻转时,靠背罩的部分折叠回自身上。此时,先前靠背罩的美观性可由于过度弯曲而降低。例如,不具有罩侧接合构件的缝合部可与其它缝合部相比由于罩侧接合构件的缺少而刚性较差。由于这些缝合部的较低刚性,所以存在靠背罩可在这些缝合部中的每一个处过度弯曲的考虑。这可在靠背罩6S处导致起皱(平缓弯曲)。因此,靠背罩6S的美观性可降低。然而,图7和图8中图示的缝合部具有在相交点CPA、CPB处较大的刚性。因此,注意到,靠背罩6S在接近相交点CPA、CPB的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的部分处显著弯曲。
因此,关于本实施例的靠背罩6S,如图5中图示的,第二缝合部 35到37被布置成与第一缝合部30到34中的一些第一缝合部相邻。此处,第一缝合部30到34中的每一个第一缝合部具有与其附接的罩侧接合构件40,并且使其位置维持在对应的凹部内。另一方面,第二缝合部35到37中的每一个第二缝合部不具有罩侧接合构件40。此外,右上侧加强构件50沿着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附接成跨越相交点CPA、CPB。类似地,左上侧加强构件51沿着左侧第二缝合部36附接成跨越相交点CPC、CPD。
因此,图5中图示的对应的第二缝合部通过右上侧加强构件50和左上侧加强构件51的附接而刚性增强。此外,右上侧加强构件50和左上侧加强构件51被布置成分别跨越对应的多对相交点CPA、CPB和 CPC、CPD。通过此布置,导致过度弯曲的开始点,即,刚性急剧改变的部分很少在靠背罩6S中发生。如图10中图示的,靠背罩6S的过度弯曲通过右上侧加强构件50或左上侧加强构件51而尽可能多地受到抑制。这可在靠背罩6S将在第二缝合部处过度弯曲的状况下起作用。特别在此实施例中,右上侧加强构件50和左上侧加强构件51各自被构造成使得竖直尺寸L2大于宽度L1。这进一步辅助抑制靠背罩6S的过度弯曲。因此,当通过将靠背罩6S反转到正常状态而用由内向外的靠背罩6S覆盖靠背衬垫6P时,靠背罩6S的过度弯曲尽可能多地受到抑制。因此,靠背罩6S可按美观方式布置在靠背衬垫6P上。
如图2和图5中图示的,在用靠背罩6S覆盖靠背衬垫6P时,第一缝合部30到34中的每一个第一缝合部被容纳在对应的凹部10、12、 14内。罩侧接合构件40和衬垫侧接合构件20彼此固定。接着,第一缝合部30到34中的每一个第一缝合部在对应的凹部10、12、14内的位置由于罩侧接合构件40和相应的衬垫侧接合构件20的固定力而按相对稳定的方式保持。右侧第二缝合部35、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和左侧第二缝合部36中的每一个第二缝合部被容纳在对应的凹部11、13 内。这些第二缝合部35到37中的每一个第二缝合部接收较少固定力,并且因此倾向于在对应的凹部11、13内较不稳定。在此实施例中,右上侧加强构件50被布置成分别跨越相交点CPA、CPB。通过右上侧加强构件50的此布置,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相对于缝合部30到32被维持在适当位置中,所述缝合部30到32中的每一个缝合部与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相邻或接近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因此,可提高包括第一缝合部30到32、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的缝合部的美观性。类似地,左上侧加强构件51被布置成跨越相交点CPC、CPD。通过此布置,可提高包括第一缝合部30、33、34和左侧第二缝合部36 的缝合部的美观性。
此外,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以及左侧第二缝合部36接收较少固定力,这将带来可负面地影响靠背罩6S的美观性的可能性。例如,固定力的缺少可允许对应的缝合边缘MA、MB、 MC翻倒。例如,如果图7和图8中图示的右侧第二缝合部35缺少右上侧加强构件50,那么右侧第二缝合部35的左侧缝合边缘MA将在第一相交点CPA处与横向第一缝合部30相交。这将导致左侧缝合边缘 MA较厚。在此未加强状态中,右侧缝合边缘MB可由此加厚的左侧缝合边缘MA推动,并可接着翻倒。由于此翻倒,内侧缝合线ST可曲折,因此降低美观性。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右上侧加强构件50被附接到较薄右侧缝合边缘MB,以便跨越第一相交点CPA。如上所述,右侧缝合边缘MB通过右上侧加强构件50来加强以抑制右侧缝合边缘MB 的翻倒。通过此加强,可避免可由曲折内侧缝合线导致的座椅的美观性的降低。
如上所述,在靠背罩6S的本实施例中,加强构件50、51分别被附接到第二缝合部35、36、37,所述第二缝合部35、36、37中的每一个第二缝合部与其它缝合部相比接收较少朝向衬垫侧接合构件20的固定力。通过这些加强构件50、51,可抑制第二缝合部的刚性的过度降低。此外,每一加强构件50、51被布置成跨越对应的该对相交点CPA 和CPB、CPC和CPD。通过此布置,可提高包括第一缝合部30到32、右侧第二缝合部35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的缝合部的美观性。类似地,可提高包括第一缝合部30、33和34以及右侧第二缝合部36的缝合部的美观性。因此,在靠背罩6S包括罩侧接合构件40未附接到的第二缝合部的状况下,靠背罩6S可按美观方式布置在靠背罩6P上。
现将通过示范座椅座垫4A的实施例来描述第二实施例。关于第二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2A,省去关于具有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2的构造的部件的详细描述,其中应理解,相同部件具备相同附图标记。如图11中图示的,第二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2A包括座垫座椅4A、座椅靠背6A和头靠8A。本公开与座垫座椅4A相关,但它也可应用到其它部件。此座垫座椅4A是充当座椅并可在前视图中具有基本上长方形的形状的构件。座垫座椅4A包括形成框架的座垫框架4F(未示出)、座垫衬垫4P和座垫罩4S的基本部件。座垫衬垫4P是本公开的座椅座垫的实例。座垫罩4S是本公开的座椅罩的实例。
如图12到图15中图示的,座垫座椅4A可包括多个凹部15到18、多个衬垫侧接合构件20A、多个缝合部31A到37A、多个罩侧接合构件40A和一对加强构件52、53。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座垫衬垫4P被构造成用座垫罩4S覆盖。座垫罩4S的缝合部31A到37A中的每一个缝合部被构造成容纳在座垫衬垫4P的对应的凹部15到18内。布置在缝合部31A到34A和37A中的一些缝合部上的罩侧接合构件40A被构造成固定到布置在对应的凹部中的衬垫侧接合构件20A。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座垫衬垫4P可包括其中不具有衬垫侧接合构件 20A的凹部,例如,凹部17、18的后部。在一些实施例中,衬垫侧接合构件20A的缺少可例如因厚度的缺少所致。因此,座垫罩4S可还具备不具有罩侧接合构件40A的缝合部(例如,在缝合部35A和36A处)。然而,如上文所论述,罩侧接合构件40A的缺少可导致座垫罩4S的美观性的降低。然而,在此实施例中,座垫罩4S被构造成通过引入加强构件52、53而按美观方式覆盖座垫衬垫4P。这可在缝合部不具有罩侧接合构件40A(例如,缝合部35A、36A)的状况下特别有益。此处将描述每一部件的实施例的详细构造。
此处将描述座垫衬垫4P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座椅衬垫的一个实例。如图11中图示的,座椅座垫4A具有座垫衬垫4P被布置在座垫框架(未示出)上的构造。座垫框架4F和座垫衬垫4P中的每一个的基本构造可实质上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座椅靠背6的对应的部件。图 12中图示的座垫衬垫4P是基本上确定座椅座垫4的外部形状(座椅的外部形状)的构件。座垫衬垫4P的顶面(其对应于座椅面)可划分为座椅座垫主部4a、左侧座垫侧部4b、右侧座椅座垫侧部4c和倾斜部 4d。凹部15到18被形成在顶面上。座椅座垫主部4a可被定位在座椅座垫4A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部处,从而以适当尺寸在座椅深度方向(例如,前后方向)上延伸。右侧座椅座垫侧部4c和左侧座椅座垫侧部4b可各自被布置在座椅座垫主部4a的多侧(例如,左侧或右侧)上,各自与座椅座垫主部4a相比较远地向上拱起。如图12和图13中图示的,在此实施例中,倾斜部4d被布置在座椅座垫主部4a之后,相对向上拱起。座垫衬垫4P可在此倾斜部4d处逐渐向后拱起。接近倾斜部4d的最后部分,座垫衬垫4P可随着在向后方向上朝向倾斜部 4d的近侧端部移动而快速地变得较薄,例如,在上下方向上较薄(例如,参见图13)。
此处将描述凹部15到18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凹部的实施例的实例。如图12中图示的,可形成各自具有预定宽度的多个凹部,例如,前侧横向凹部15、后侧横向凹部16、右侧竖直凹部17和左侧竖直凹部18。衬垫侧接合构件20A可在期望位置处被布置在凹部内。在图12中,凹部15和16各自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宽度。另一方面,在图 12中,凹部17和18各自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宽度。前侧横向凹部15可以是侧向跨过座椅座垫主部4a的前部的凹部。并且,后侧横向凹部16 可以是在倾斜部4d之前的部分处(例如,在倾斜部4d和座椅座垫主部4a相交的部分处)侧向跨过座椅座垫主部4a的凹部。右侧竖直凹部17可以是被形成在座椅座垫主部4a与右侧座椅座垫侧部4c之间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右侧竖直凹部17也可在倾斜部4d和右侧座椅座垫侧部4c相交的拐角部处延伸到倾斜部4d的部分中。右侧竖直凹部17可在某些位置处跨过前侧横向凹部15和后侧横向凹部16。类似地,左侧竖直凹部18可以是被形成在座椅座垫主部4a与左侧座椅座垫侧部4b之间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左侧竖直凹部18也可在倾斜部4d和左侧座椅座垫侧部4b相交的拐角部处延伸到倾斜部4d 的部分中。左侧竖直凹部18可在某些位置处跨过前侧横向凹部15和后侧横向凹部16。右侧竖直凹部17和左侧竖直凹部18可各自在前后方向上沿着座椅座垫主部4a线性地延伸。凹部17和18的后部中的每一个后部可被形成在倾斜部4d中,倾斜部4d至少在其某些部分处相对薄。
此处将描述衬垫侧接合构件20A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衬垫侧接合构件的一个实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衬垫侧接合构件20A在期望位置处被布置在凹部15到18内。衬垫侧接合构件20A可各自具有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对应的构件的基本构造。并且在此实施例中,衬垫侧接合构件20A可不被布置在右侧竖直凹部17和左侧竖直凹部18 的相应的后部处,这是因为这些部分过薄而不能固连衬垫侧接合构件 20A。凹部15到18的其它部分可具有适当厚度以允许设置衬垫侧接合构件20A。例如,在图12中,三个衬垫侧接合构件20A被布置在前侧横向凹部15内,在它们之间具有恒定间隙。类似地,在后侧横向凹部 16内,可布置另三个衬垫侧接合构件20A,在它们之间具有恒定间隙。三个衬垫侧接合构件20A可在前部和/或中部处被布置在右侧竖直凹部17内,所述部分与倾斜部4d间隔开(例如,并不位于处于倾斜部4d 内的右侧竖直凹部17的部分内)。类似地,另三个衬垫侧接合构件20A 可被布置在左侧竖直凹部18的前部和/或中间部分内,所述部分与倾斜部4d间隔开(例如,并不位于处于倾斜部4d内的左侧竖直凹部18的部分内)。这三个衬垫侧接合构件20A可在左侧竖直凹部18内具有相等间隙间隔。
此处将描述座垫罩4S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座椅罩的一个实例。图14中图示的座垫罩4S包括构成座椅座垫4A的美观面的布,但也可使用其它材料。座垫罩4S包括多个缝合部31A到37A、多个罩侧接合构件40A和一对加强构件52和53。座垫罩4S的座椅面可包括前侧主罩件S11、中间主罩件S12、后侧主罩件S13、右侧罩件S14和左侧罩件S15。右侧罩件S14是覆盖右侧座椅座垫侧部4c的罩件。类似地,左侧罩件S15是覆盖左侧座椅座垫侧部4b的罩件。右侧罩件S14 和左侧罩件S15可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实质上对称的形状,并且可各自从俯视图所见具有沿着前后方向伸长的长方形形状。
如图14中图示的,前侧主罩件S11、中间罩件S12和后侧主罩件 S13可覆盖座椅座垫主部4a,并且可按此次序从前往后布置。这些主罩件S11到S13是各自可从俯视图所见具有长方形形状。后侧主罩件 S13可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最小尺寸。后侧主罩件S13可覆盖座椅座垫主部4a的倾斜部4d。前侧主罩件S11和中间主罩件S12可覆盖与倾斜部 4d间隔开的座椅座垫主部4a的前部和/或中部。
此处将描述有关蒙皮件S11到S15的厚度的实施例。此处,罩件 S11到S15中的每一个罩件的厚度不受限制,但为了就座舒适性起见,可希望覆盖座椅座垫主部4a的罩件各自具有不同厚度。例如,在此实施例中,主罩件S11到S13中的每一个主罩件的厚度大于右侧罩件S14 和左侧罩件S15中的每一个罩件的厚度。这些厚度差可有助于就座舒适性。调整每一个罩件S11到S15的厚度的方法不受限制。在此实施例中,每一个罩件S11到S15的厚度通过改变衬垫材料的厚度来调整,如图17中图示的。用于调整厚度的方法的其它实例包括使用一组具有不同厚度的织物或皮革件并移除衬垫材料或背衬的至少一部分。
此处将描述第一缝合部31A到34A和37A以及第二缝合部35A、 36A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第一缝合部和第二缝合部的实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如图14到图16中图示的,座垫罩4S可包括多个第一缝合部31A到34A和37A以及一对第二缝合部,所述一对第二缝合部包括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和左侧第二缝合部36A。例如,前侧第一缝合部31A、右中侧第一缝合部37A、后侧第一缝合部32A、右侧第一缝合部33A和左侧第一缝合部34A被布置在座垫罩4S的座垫面上。前侧第一缝合部31A可包括前侧主罩件S11和中间主罩件S12的缝合部,其中两个主罩件的相应的缝合边缘M(例如,缝头)按重叠方式维持。类似地,后侧第一缝合部32A可包括中间主罩件S12和后侧主罩件S13 的缝合部,其中两个主罩件的相应缝合边缘M按重叠方式维持。前侧第一缝合部31A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可被容纳在图12中图示的前侧横向凹部15内。类似地,后侧第一缝合部32A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可被容纳在后侧横向凹部16内。
此处将描述第一缝合边缘、第二缝合边缘、第三缝合边缘和第四缝合边缘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缝合边缘的实例。图14中图示的右侧第一缝合部33A是右侧罩件S14和前侧主罩件S11的缝合部,其中相应的缝合边缘M1、M2在左右方向上按重叠方式维持。图14中图示的右中侧第一缝合部37A是右侧罩件S14和中间主罩件S12的缝合部,其中相应的缝合边缘M1、M3在左右方向中按重叠方式维持。前侧主罩件S11和中间主罩件S12的缝合边缘M2、M3两者可比右侧罩件S14 的第一缝合边缘M1厚。右侧第一缝合部33A和右中侧第一缝合部37A 可在前后方向上实质上线性地延伸,并且可在前部和/或中间部分处容纳在右侧竖直凹部17内,这(些)部分处于倾斜部4d之前。图14中图示的左侧第一缝合部34A是左侧罩件S15、前侧主罩件S11和中间主罩件S12的缝合部,其中相应的缝合边缘(附图标记被省去)在左右方向中按重叠方式被维持。此左侧第一缝合部34A也可在前后方向上实质上线性地延伸,并且可在前部和/或中间部分处容纳在左侧竖直凹部18内,这(些)部分处于倾斜部4d之前。
此处将描述罩侧接合构件40A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罩侧接合构件的一个实例。罩侧接合构件40A被附接到第一缝合部31A到34A 和37A,如图14中图示的。这些罩侧接合构件40A各自被布置在期望位置处,其中罩侧接合构件40A中的每一个罩侧接合构件都可接合座垫衬垫4P的对应的衬垫侧接合构件20A,如图12中图示的。例如,被附接到前侧第一缝合部31A和后侧第一缝合部32A的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罩侧接合构件40A。并且,被附接到右侧第一缝合部33A、右中侧第一缝合部37A和左侧第一缝合部34A的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罩侧接合构件40A。在右侧第一缝合部33A、右中侧第一缝合部37A 和左侧第一缝合部34A处,如图16和图17中图示的,罩侧接合构件 40A被附接在例如第二缝合边缘M2和第三缝合边缘M3的较厚缝合边缘的侧上。罩侧接合构件40A各自可具有基本上类似的基本构造,并且各自可具有保持构件41和线材42,如图16中图示的。
此处将描述有关第二缝合部35A和36A以及相交点CPE、CPF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这些部件的实例。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和左侧第二缝合部36A可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对称,其中后侧第一缝合部 32A介于在该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和该左侧第二缝合部36A之间。因为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和左侧第二缝合部36A可具有实质上类似的基本构造,所以作为实例,将仅详细描述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图16中图示的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可包括右侧罩件S14的后部和主罩件S13 的缝合部。此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可在前后方向上实质上线性地延伸,以便实质上继续到右中侧第一缝合部37A。在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处,右侧罩件S14的第一缝合边缘M1以及后侧主罩件S13的第四缝合边缘M4在左右方向上并按面对面方式重叠。如图14中描绘的,后侧第一缝合部32A的最右部按大体上正交的方式跨过第四缝合边缘M4的后部,因此形成相交点CPE。相交点CPE可以是罩的三个面板或更多个面板靠在一起的点。相交点CPE是本公开的第一缝合部和第二缝合部的相交点的实例。对应于倾斜部4d内的右侧竖直凹部17的部分,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可在右侧竖直凹部17的后部处容纳在右侧竖直凹部17内。图14中图示的左侧第二缝合部36A可以是左侧罩件S15的后部和后侧主罩件S13的缝合部。类似地,图14中图示的另一相交点 CPF可被形成在左侧第二缝合部36A处。此相交点CPF可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与右侧第二缝合部35A的相交点CPE对称。如图12中图示的,左侧第二缝合部36A可在与倾斜部4d对应的左侧竖直凹部18 的后部处容纳在左侧竖直凹部18内。
此处将描述加强构件52、53和重叠部分52A、53A的实施例,作为本公开的加强构件和重叠部分的实例。如图14中图示的,加强构件 52可被附接到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构件52可由毛毡制成,然而,也可使用其它适当材料。类似地,加强构件53可由毛毡制成,并且可被附接到左侧第二缝合部36A。因为右侧第二缝合部35A的加强构件52以及左侧第二缝合部36A的加强构件53具有实质上类似的基本构造,所以为了简洁起见,仅将通过示范加强构件52来进行详细描述。图14到图16中图示的加强构件52可具有在右侧第二缝合部35A的方向(即,在每一附图中,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带状板,并且可被附接成沿着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加强构件52可还在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A的部分的方向(即,在每一附图中,前后方向) 上延伸,并且可被附接成沿着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A的部分。本实施例的加强构件52的最前部分可以是重叠部分52A。重叠部分52A可被布置成大体上遵循与重叠部分52A重叠的右中侧第一缝合部37A的方向,如图16和图17中图示的。重叠部分52A可在被定位在对应的凹部内时例如在左右方向上与罩侧接合构件40A的部分重叠。在图16中,重叠部分52A以实线影线来强调。
加强构件52可在横截面图中具有基本上长方形的形状,如图18 中图示的。加强构件52可具有一对长边52a、52b和一对短边52c、52d。加强构件52可按直立方式附接到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A的部分,其中长边52a、52b在右侧竖直凹部17的深度方向上(例如,在图18中,沿着上下方向)。稍后将详细描述加强构件52 的附接过程的实施例。加强构件52被构造成相比在面(例如,长边51a、 51b)在第二方向上(例如,向左和/或向右)弯曲(例如,朝向由箭头 B指示的方向弯曲)时,在面(例如,短边52c、52d)在一个方向上(例如,向前和/或向后)弯曲(例如,朝向由箭头A指示的方向弯曲) 时较不容易变形。加强构件52的面(例如,短边52c、52d)弯曲的变形力(例如,朝向由箭头A指示的方向的变形力)通常在右侧第二缝合部35A从右侧竖直凹部17升起时或在座垫罩4S由外向内折叠时(例如,在座垫罩4S在覆盖座垫衬垫4P时从向前到向后方向折叠时)发生。加强构件52的面(例如,长边52a、52b)弯曲的变形力(例如,朝向由箭头B指示的方向的变形力)通常在座垫罩4S在左右方向上变形(例如,拉伸和/或压缩)时发生。例如,当加强构件52遵循座垫罩 4S的拉伸和压缩方向时,加强构件52的长边52a、52b在左右方向上弯曲和变形。如上文所论述,左右方向可以是右侧竖直凹部17的宽度方向。如图18中图示的,加强构件52的宽度L3对应于在与右侧竖直凹部17的宽度相同的方向上的尺寸,其中加强构件52容纳在右侧竖直凹部17内。如图18中图示的,宽度L3对应于短边52c、52d的长度。并且,加强构件52的竖直尺寸L4对应于在与右侧竖直凹部17的深度相同的方向上的尺寸,其中加强构件52被容纳在右侧竖直凹部17内。此竖直尺寸L4对应于图18中的长边52a和52b的长度。加强构件52的竖直尺寸L4可大于加强构件52的宽度L3。此大小关系使得关于加强构件52的弯曲程度,加强构件52较不容易在轴线穿过两条短边52c、52d的方向上变形。
此处将描述加强构件52、53的附接过程的实施例。因为对应于右侧第二缝合部35A的加强构件52以及对应于左侧第二缝合部36A的加强构件53的附接过程的实施例实质上相同,所以作为实例并为了简洁起见,将仅描述加强构件52的附接过程。如图16到图18中图示的,加强构件52被布置成沿着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定位。接着,加强构件 52通过缝合线SEW被附接到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如上文所论述,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A 两者可包括右侧罩件S14的缝合边缘M1的部分。也如上文所论述,此缝合边缘M1可比对应缝合边缘M3和/或M4薄。因此,加强构件52 可通过较薄缝合边缘M1被附接在一侧上以便跨越相交点CPE。例如,重叠部分52A可被布置在相交点CPE之前,以使得加强构件52可被附接到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和右中侧第二缝合部37A以便跨越相交点CPE,例如,沿着前后方向。此外,如图16和图17中图示的,加强构件52的重叠部分52A可延伸以便与对应罩侧接合构件40A的最后部分重叠。也就是说,重叠部分52A可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与罩侧接合构件40A重叠。在图16中,重叠部分52A在罩侧接合构件40A的右侧。例如,重叠部分52A可在与罩侧接合构件40A相反的缝合部37A 的一侧上。类似地,加强构件53可被附接成在左右方向上与加强构件 52对称。加强构件53的重叠部分53A可被布置成与对应的罩侧接合构件40A重叠。
此处将描述座垫罩4S的覆盖过程的实施例。如图12和图14中图示的,当座垫衬垫4P由座垫罩4S覆盖时,缝合部31A到37A中的每一个缝合部3可被容纳在对应的凹部15到18内。此时,第一缝合部 31A到34A、37A中的每一个第一缝合部被容纳在对应的凹部15到18内,而每一个罩侧接合构件40A和对应的衬垫侧接合构件相互固定。通过此固定布置,第一缝合部31A到34A、37A中的每一个第一缝合部被维持在对应的凹部15到18内。其位置由于罩侧接合构件40A和衬垫侧接合构件20A的固定力而相对稳定。第二缝合部35A和36A中的每一个第二缝合部也被容纳在对应的凹部17、18内。接着,从座垫罩4S的美观角度,第二缝合部35A和36B中的每一个第二缝合部应被防止按不期望的方式从对应的凹部17、18升起。然而,与第一缝合部 31A到34A、37A相比,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和左侧第二缝合部36A 中的每一个第二缝合部接收偏少的固定力。因此,可较难以将第二缝合部35A、36A的位置维持在对应的凹部17、18内。例如,如图19 中图示的,右侧第二缝合部35A被容纳在倾斜部4d中的右侧竖直凹部17的部分内。因此,在没有任何加强的情况下,右侧第二缝合部35A 将具有在相交点CPE处向前倾斜或弯曲的趋势。这将可能导致未加强的第二缝合部从右侧竖直凹部17升起。当未加强的右侧第二缝合部 35A从右侧竖直凹部17升起时,可能对应于弯曲开始点的相交点CPE 可被按压。这可导致座垫罩4S变得起皱。
也关于本实施例的座垫罩4S,如图14中图示的,第二缝合部35A 和36A被布置成与第一缝合部30A到34A、37A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缝合部相邻。此处,第一缝合部30A到34A、37A中的每一个第一缝合部具有与其附接的罩侧接合构件40A。因此,其在对应的凹部内的位置实质上得以维持。另一方面,第二缝合部35A和36A中的每一个第二缝合部不具有罩侧接合构件40A。然而,加强构件52和加强构件 53分别沿着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和左侧第二缝合部36A附接。加强构件52、53中的每一个加强构件被布置成跨越对应相交点CPE、CPF。
如图14中图示的,因为对应的加强构件52、53被附接到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和左侧第二缝合部36A中的每一个第二缝合部,所以这些第二缝合部特别在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上较不可能弯曲。在这些方向上弯曲还将导致加强构件52和53中的每一个加强构件从对应的凹部升起。因此,加强构件52、53中的每一个加强构件可被布置成跨越对应的相交点CPE、CPF。此布置可抑制座垫罩4S中的倾斜的开始点的产生。因此,在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和左侧第二缝合部36A中的每一个第二缝合部具有被施加以使它们按对应的相交点CPE、CPF将是倾斜开始点的方式向前倾斜的力的状况下,对应的加强构件52、53辅助抑制倾斜。此倾斜抑制进一步通过被设定为大于宽度L3的竖直尺寸 L4来增大。如上文所描述并且如图16中图示的,加强构件52的重叠部分52A以及加强构件53的重叠部分53A可与对应罩侧接合构件40A 的部分重叠。因此,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在对应的凹部内的位置可维持在类似于右中侧第一缝合部37A的位置中。类似地,左侧第二缝合部36A在对应的凹部内的位置可被维持在类似于左侧第一缝合部34A 的位置中。例如,关于相对于右侧竖直凹部17的相对位置,当在深度方向上考虑时,右中侧第一缝合部37A和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其实施例图示在图19中)在实质上相同的位置中对准。这些缝合部37A、 35A容纳在右侧竖直凹部17内,以便按平滑且对准的方式继续。
关于一些座垫罩,可存在以下顾虑,即,每一缝合部的缝合边缘可能翻倒,因此导致内侧缝合线ST变得扭曲和/或起伏。这可在缝合部具有不同厚度的缝合边缘时特别有问题。如图16到图18中图示的,右中侧第一缝合部37A和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具有按面对面方式重叠的缝合边缘M1、M3、M4,其中一些缝合边缘M3、M4比面对的缝合边缘M1厚。在此实施例中,罩侧接合构件40A被附接在与右中侧第一缝合部37A的第三缝合边缘M3以及右侧第一缝合部33A的第二缝合边缘M2相邻的一侧上。因此,第三缝合边缘M3和第二缝合边缘 M2可由于罩侧接合构件40A和衬垫侧接合构件20A的固定力而沿着右侧竖直凹部17的深度方向保持直立(例如,被迫直立)。另一方面,罩侧接合构件40A并未被附接到第一缝合边缘M1。在没有加强构件的情况下,这些第一缝合边缘M1将较容易经受翻倒。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加强构件52被附接到未附到罩侧接合构件40A的缝合边缘M1的部分。此外,加强构件52的重叠部分52A被布置成与右中侧第一缝合部37A的缝合边缘M3的部分重叠。如上所述,右中侧第一缝合部37A 和右侧第二缝合部35A两者被迫直立,即使在罩侧接合构件40A并不辅助此定位的区域中也是如此。通过不具有罩侧接合构件40A的区域中的此加强,可避免缝合边缘M1的未预期的翻倒。在此实施例中,加强构件52被附接到与罩侧接合构件40A附接到的一侧不同的缝合部的一侧。这进一步辅助避免内侧缝合线ST变得起伏,而原本内侧缝合线 ST变得起伏可因每一个缝合边缘M1、M4的翻倒所致。
在上述实施例中,座垫罩4S可在跨越其顶面的适当张力下(特别在沿着图的左右方向(例如,某些凹部的宽度方向)的张力下)拉伸。此时,张力导致座垫罩4S跨越顶面(例如,在图18中,左右方向) 伸长、拉伸和/或压缩。此时,可希望维持座垫罩4S如此移动的能力。因此,可希望加强构件52、53不干扰座垫罩4S的这些移动。在此实施例中,每一个加强构件52、53被结构化成相对容易在左右方向上弯曲。例如,加强构件52、53可相对容易在对应的凹部17的宽度方向上或在图18中由箭头B指示的方向上弯曲。通过此结构和定位,加强构件52和53可遵循座垫罩4S的预期拉伸和压缩。这促进提高座垫罩 4S的美观性。在此实施例中,加强构件52、53中的每一个加强构件的宽度L3小于竖直尺寸L4。此关系使加强构件52、53能够较容易遵循座垫罩4S的预期拉伸和压缩。
如上所述,关于本实施例的座垫罩4S,加强构件52、53分别被附接到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和左侧第二缝合部36A。这些缝合部35A、 36A中的每一个缝合部接收相对弱的朝向衬垫侧接合构件20A的固定力。通过利用这些加强构件52、53,第二缝合部35A、36A中的每一个第二缝合部可被防止从对应的凹部17、18过度升起或在此方向上弯曲。加强构件52、53中的每一个加强构件被布置成跨越对应的相交点 CPE、CPF。这辅助提高第一缝合部37A、34A和第二缝合部35A、36A 两者中的缝合部的美观性。在此实施例中,加强构件52被形成为在释放方向上具有较小柔性。类似地,加强构件53被形成为在释放方向上具有较小柔性。每一加强构件52、53可当在释放方向上弯曲时经受从对应的凹部17、18释放。因此,可避免第二缝合部35A、36A从对应的凹部17、18的过度升起。此外,加强构件52、53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在对应的凹部17、18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较大柔性。因此,加强构件 52、53可较平滑地遵循变形,例如,拉伸和压缩。这促进提高座垫罩 4S的美观性。每一个加强构件52、53的竖直尺寸L4被设定为大于宽度L3,这允许调整不同方向上的相对柔性。并且在此实施例中,加强构件52、53中的每一个加强构件被布置成与对应第一缝合部34A、37A 的罩侧接合构件40A重叠。通过此布置,第二缝合部35A、36A中的每一个第二缝合部可通过类似于相邻的第一缝合部34A、37A的对准设置在对应的凹部17、18内。在此实施例中,缝合边缘M3、M4的部分可由于罩侧接合构件40A和衬垫侧接合构件20A的固定力而保持在对应的凹部17、18内(例如,沿着深度方向)直立。此外,在此实施例中,因为对应加强构件52、53的重叠部分52A、53A中的每一个重叠部分各自被布置成与罩侧接合构件40A的在缝合边缘M1的一侧上的部分重叠,所以被附接到加强构件52、53的缝合边缘M1可保持较稳定地维持在直立状态中。根据此实施例,即使通过不具有罩侧接合构件40A的缝合部(例如,右侧第二缝合部35A和左侧第二缝合部36A),座垫罩4S也可按美观方式布置在座垫衬垫4P上。
第一变型实施例
加强构件不限于上述构造,并且各种构造可以适用。如图20图示的,例如,加强构件54与第一实施例的加强构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分层构造,同时维持相同外部形状。此加强构件54可通过将多个板构件分层而形成,其中层可由相同或不同材料制成。根据此变型实施例,加强构件54的弯曲特性可通过改变层的数量来调整。例如,加强构件54的刚性可通过增大层的数量而提高。另一方面,凹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加强构件54的柔性可通过减小层的数量而提高。
第二变型实施例
如图21中图示的,加强构件55可具有基部55a以及定位在基部 55a的端部处的头部55b。头部55b可具有实质上圆形的横截面,并且可比基部55a厚。此较厚头部55b可被形成为沿着加强构件55的纵向方向继续,因此提高加强构件55的刚性。因为基部55a将被附接到第二缝合部,所以可按较薄方式形成。此较薄基部55a允许加强构件55 较平滑地遵循跨越座椅罩的表面的座椅罩的拉伸和压缩(变形)。加强构件55可被附接到对应的第二缝合部,其中其头部55b被定位在凹部内或凹部外。例如,在头部55b被定位在凹部外的状况下,座椅罩可被布置成使得其部分缠绕头部55b。因此,座椅罩的此部分可被允许在座椅罩的其它部分上方突起,同时仍遵循头部55b的结构特征。座椅罩的突起部分提供相邻的罩件的缝合部(内侧缝合部)的带边沿的外观,因此提高座椅罩的美观性。另一方面,在头部55b被定位在凹部内的状况下,头部55b可被推动到凹部中,以使得其接触凹部的侧壁。摩擦力辅助维持这些缝合部的定位。
第三变型实施例
如图22中图示的,根据第三变型实施例的加强构件56可具有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加强构件的外部形状。然而,面、短边可具有涂覆到所述面、短边的树脂涂层56a,其中树脂涂层56a与座椅罩相比具有更小的柔性。这些树脂涂层56a可增强加强构件56的刚性。树脂涂层消除对选择自身具有对于加强构件来说足够的刚性的材料的需要。因此,可选择各种其它材料。
第四变型实施例
图23中描绘的加强构件57是被弯曲以形成U形的板构件。加强构件57可被附接到第二缝合部38的缝合边缘Mx、My以便覆盖缝合边缘Mx、My的远侧端部。如上所述,加强构件57具有弯曲部分并且是双层的。这些特征两者增强刚性。此外,可避免座椅罩的过度弯曲或未对准。此外,缝合边缘Mx、My在直立状态中被加强构件57缠绕。这促进增强座椅的美观性。
第五变型实施例
如图24中描绘的第五实施例的加强构件58也是被弯曲以形成U 形的板构件。加强构件58可被附接成仅接触第二缝合部37的一个缝合边缘Mx。
加强构件58被附接到缝合边缘Mx,同时处于直立状态中。加强构件58的此附接允许缝合边缘Mx较稳定地维持直立定位,这可促进增强座椅的美观性。
本公开的交通工具座椅不限于上文所述的实施例,并且可采用各种其它实施例。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例如就结构、尺寸和数量描述第一缝合部和第二缝合部的构造。然而,每一缝合部不旨在限于这些构造。例如,考虑到座椅衬垫的厚度,第一缝合部和第二缝合部可各自形成在座椅罩的任何适当部分上。应注意,可适当地调整座椅衬垫的较薄部分的位置。省去衬垫侧接合构件的原因的另一实例包括因与另一(其它)构件的位置关系所致的空间的不足。
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虽然例如就形状、尺寸、布置位置和数量而示范加强构件的构造,但加强构件不旨在限于这些构造。例如,加强构件的横截面可选自各种形状,例如实质上长方形的形状或实质上圆形的形状(包括椭圆形和圆形)。在附接加强构件以形成重叠部分时,重叠部分例如通过缝合而被附接到第一缝合部。替代地,重叠部分可仅被布置成沿着第一缝合部。加强构件的柔性可在加强构件从凹部释放的方向以及对应于凹部的宽度的方向上不同。替代地,加强构件可在这两个方向上具有相同刚性。加强构件可被附接到缝合部的任一侧。因此,可以将加强构件附接在与罩侧固定构件附接到的一侧相同的一侧上。可适当地组合并使用每一实施例的加强构件的构造。可使用用于将加强构件附接到第二缝合部的各种方法,例如,缝合、粘合、熔融结合以及通过例如U形钉或夹等结合构件进行的结合。加强构件可包括促进在对应于凹部的宽度的方向上弯曲的促进部分。促进部分的实例可包括缺口、狭缝以及例如较薄部分等较弱部分。缺口可例如沿着纵向方向按适当间隔形成在加强构件上。这可促进在凹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加强构件的弯曲。
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虽然例如就形状、尺寸、布置位置和数量而示范衬垫侧接合构件和罩侧接合构件中的每一个接合构件的构造,但这些构件不旨在限于这些相应的构造。衬垫侧接合构件和罩侧接合构件可各自具有任何构造,只要这些构件相互结合即可。例如,线材(例如,插入线材)可用作衬垫侧接合构件,并且固定可通过拱曲环固定来实现。替代地,罩侧接合构件可具有带有箭头或钩状横截面形状的形状。
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虽然示范了座椅靠背6和座椅座垫4A,但上述实施例的构造可应用到其它座椅部件,该其它座椅部件包括扶手和头靠。座椅衬垫和座椅罩的构造可取决于上述实施例的构造将应用到的座椅部件而变型。也可将交通工具座椅的构造变型。这些实施例的构造可适用于一般的交通工具,该一般的交通工具包括车辆、飞机、火车和轮船。

Claims (10)

1.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椅衬垫;
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被形成在所述座椅衬垫中,所述第一凹部具有布置在其中的衬垫侧接合构件,并且所述第二凹部不具有布置在其中的衬垫侧接合构件;
座椅罩,所述座椅罩被构造成覆盖所述座椅衬垫,所述座椅罩包括多个罩件;
第一缝合部和第二缝合部,所述第一缝合部和所述第二缝合部从所述座椅罩突出,其中,相邻的罩件在所述第一缝合部和所述第二缝合部处相接,所述第一缝合部具有被构造成接合所述衬垫侧接合构件的罩侧接合构件,并且所述第二缝合部不具有罩侧接合构件,并且所述第二缝合部在相交点处与所述第一缝合部相交;以及
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被附接到所述第二缝合部并且跨越所述相交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在长度方向上比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上具有更小的柔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在长度方向上比在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上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的重叠部分在所述加强构件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罩侧接合构件的一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侧接合构件被附接到所述第一缝合部的与所述重叠部分相反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缝合部被容纳在所述第一凹部内;
所述第二缝合部被容纳在所述第二凹部内;并且
所述加强构件的第一部分被容纳在所述第二凹部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的第二部分被容纳在所述第一凹部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缝合部包括第三缝合部,所述第三缝合部从所述相交点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以便形成T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缝合部包括多个第一缝合部;并且
所述相交点包括多个相交点;并且
所述第二缝合部与所述多个第一缝合部相交。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缝合部包括第一缝合边缘和第二缝合边缘,其中,所述第二缝合边缘比所述第一缝合边缘薄;并且
所述加强构件被附接到所述第二缝合边缘。
CN201921285494.7U 2018-08-09 2019-08-08 交通工具座椅 Active CN21059152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0576A JP7070227B2 (ja) 2018-08-09 2018-08-09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150576 2018-08-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91520U true CN210591520U (zh) 2020-05-22

Family

ID=69186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85494.7U Active CN210591520U (zh) 2018-08-09 2019-08-08 交通工具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3342B2 (zh)
JP (1) JP7070227B2 (zh)
CN (1) CN210591520U (zh)
DE (1) DE1020192119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3303B2 (ja) * 2018-06-08 2021-11-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1433791B2 (en) * 2020-04-09 2022-09-06 Lear Corporation Trim assembly for a vehicle seat and method of forming
US11890998B2 (en) * 2021-09-30 2024-02-06 Lear Corporation Seat trim pan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71984A (en) * 1971-07-12 1972-06-27 Northern Fiber Products Co Upholstery edging
JPS5839153U (ja) * 1981-09-08 1983-03-14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シ−トクツシヨンカバ−
JPS63196300A (ja) 1987-02-10 1988-08-15 Yoshisuke Ogawa α−アミラ−ゼ活性測定方法
JPH0724159A (ja) * 1993-05-10 1995-01-27 Nhk Spring Co Ltd 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059918A (en) * 1994-05-09 2000-05-09 Nhk Spring Co., Ltd. Sea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4563136B2 (ja) 2004-10-21 2010-10-13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自動車シートに用いる表皮
JP2006141619A (ja) 2004-11-18 2006-06-08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JP5782906B2 (ja) 2011-08-04 2015-09-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6107460B2 (ja) * 2013-06-19 2017-04-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88201B2 (ja) * 2015-06-29 2019-03-20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シートカバー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6634324B2 (ja) 2016-03-29 2020-01-22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トリムカバー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211925A1 (de) 2020-02-13
US11013342B2 (en) 2021-05-25
US20200046137A1 (en) 2020-02-13
JP2020026155A (ja) 2020-02-20
JP7070227B2 (ja) 2022-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27024B2 (en) Seat cover and vehicle seat
CN210591520U (zh) 交通工具座椅
US7823980B2 (en) Pieces for skin members of vehicular sea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981579B2 (en) Vehicle seat
JP2002177099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900807B2 (ja) 内装品
JP2017177993A (ja) トリムカバー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US20170066356A1 (en) Vehicle seat
US11273742B2 (en) Vehicle seat
JP2019104403A (ja) シートバックボード、トリムカバー、及び乗物用シート
JP6812902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11597308B2 (en) Covering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 seat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covering system
CN110053531B (zh) 载具座椅
JP690411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95046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252175B2 (ja) トリムカバ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76529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バックル収納構造
JP2018127131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9153343A (zh) 车辆用座椅
JP695036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21900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3328263A (ja) 布帛を用いた成形物の加工方法及び布帛を用いた成形物
US10040380B2 (en) Seat cover for vehicle seat
JP735974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21734A (ja) シートベルトバックル収納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