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44582U -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44582U
CN209944582U CN201920158781.5U CN201920158781U CN209944582U CN 209944582 U CN209944582 U CN 209944582U CN 201920158781 U CN201920158781 U CN 201920158781U CN 209944582 U CN209944582 U CN 2099445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bottom plate
floor member
out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5878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和大树
小池史朗
辻内誉士
田中祐辅
神谷成毅
堀田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445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445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将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布置成使该第一热交换器(11)和该第二热交换器(12)的内侧热交换部(17、18)彼此相向,在机壳(3)上形成中间排水开口,中间排水开口供冷凝水从第一热交换器(11)的内侧热交换部(17)和第二热交换器(12)的内侧热交换部(18)之间向底板(5)的下方排出。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已广为人知,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为:在机壳内,两个热交换器留出间隙地彼此相向而设。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6-18054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在制热运转的过程中,霜会附着到热交换器上。如果为了使附着的霜融化而进行除霜运转,则霜融化而产生的冷凝水就会从热交换器上流下来。两个热交换器分别产生的冷凝水尤其会落到底板的位于两个热交换器之间的部分上。因此,比流到其他部分多的冷凝水会流到该部分上。如果在冷凝水未被充分排出的情况下开始制热运转,则未被排出而积存下来的冷凝水就可能会再次冻结。如果反复发生该现象,则在机壳内冻结的冷凝水就会积聚起来,可能成为引发故障的原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布置有多个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使冷凝水充分排出,从而抑制冷凝水积存在底板上。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具有机壳、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上述机壳具有底板,上述第一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二热交换器被收纳在上述机壳内,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二热交换器分别具有外周热交换部和内侧热交换部,上述外周热交换部沿上述底板的外周缘布置,上述内侧热交换部从上述外周热交换部向上述机壳的内侧延伸,上述第一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二热交换器被布置成:该第一热交换器和该第二热交换器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彼此相向,在上述机壳上形成有中间排水开口,上述中间排水开口供冷凝水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和上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之间向上述底板的下方排出。
在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容易将冷凝水从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排出。因此,能够抑制冷凝水积存在底板上。
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排水开口是贯穿上述底板且沿着上述内侧热交换部延伸的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排水孔,并且沿上述内侧热交换部延伸的方向排列着形成有多个上述中间排水开口。
在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能够容易地设置中间排水开口。并且,能够更容易地将冷凝水从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排出。
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底板具有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下方的第一底板部件和位于上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下方的第二底板部件,仅在上述第一底板部件和上述第二底板部件中的一者上形成有上述中间排水开口。
在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底板分为多个部件,既能够抑制部件的大型化,又能够形成中间排水开口。
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在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底板具有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下方的第一底板部件和位于上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下方的第二底板部件,仅在上述第一底板部件和上述第二底板部件中的一者上形成有中间排水开口。
在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底板分为多个部件,既能够抑制部件的大型化,又能够形成中间排水开口。
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底板具有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下方的第一底板部件和位于上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下方的第二底板部件,上述第一底板部件和上述第二底板部件彼此留出间隔而设,上述中间排水开口由上述第一底板部件与上述第二底板部件之间的间隙构成。
在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底板分为多个部件,既能够抑制部件的大型化,又能够形成中间排水开口。
第六方面的实用新型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底板上,交替地形成有多个山部和多个谷部。
在第六方面的实用新型中,能够使底板成为波纹板状。因此,能够提高底板的强度。
第七方面的实用新型在第六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和上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由上述山部支承,上述中间排水开口形成在上述谷部上。
在第七方面的实用新型中,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容易向中间排水开口落下。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冷凝水从底板排出。
第八方面的实用新型在第七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山部和上述谷部沿着上述内侧热交换部延伸的方向延伸。
在第八方面的实用新型中,能够稳定地支承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
第九方面的实用新型在第三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底板还具有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上述外周热交换部的下方的第三底板部件。
在第九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底板除了具有第一底板部件和第二底板部件以外,还具有第三底板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底板和安装腿的俯视简图。
图3是示出底板的主视简图。
-符号说明-
2-室外机;3-机壳;5-底板;11-第一热交换器;12-第二热交换器;14-第一外周热交换部(外周热交换部);15-第二外周热交换部(外周热交换部);17-第一内侧热交换部(内侧热交换部);18-第二内侧热交换部(内侧热交换部);51-山部;52-谷部;61-第一底板部件;62 -第二底板部件;68-排水孔(中间排水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为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2。设有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2的空调装置对办公室等的室内空间进行制冷和制热。需要说明的是,空调装置进行空气调节的对象空间并不限于办公室和住宅等居室内空间,还可以是保存物品的仓库内空间、处理物品的作业用空间(例如洁净室)等。
-室外机的结构-
对室外机2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上”、“下”、“左”、“右”、“前”、“后”均指的是图1中示出的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2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形状。室外机2是从侧面吸入空气后向上方送出空气的顶出风式室外机2。
如图2所示,室外机2在机壳3内主要具有第一热交换器11、第二热交换器12、第一压缩机21、第二压缩机22、第一电子元器件箱23、第二电子元器件箱24、第一油分离器25、第二油分离器26和储液器27。第一热交换器11、第一压缩机21、第一电子元器件箱23、第一油分离器25和储液器27布置在机壳3内的右侧。另一方面,第二热交换器12、第二压缩机22、第二电子元器件箱24和第二油分离器26布置在机壳3内的左侧。
〈机壳〉
如图1~图3所示,机壳3具有安装腿4、底板5、支柱7、风扇模块 8和前面面板9。
安装腿4设置在机壳3的下端部。安装腿4是分别设在机壳3的前端和后端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部件。
底板5架设在一对安装腿4上而形成机壳3的底面。底板5呈在左右方向上交替形成有多个山部51和多个谷部52的波纹板状。底板5的详细情况见后述。
支柱7由第一支柱7a和第二支柱7b构成。第一支柱7a从底板5的角部位置起沿铅垂方向延伸。即,设有四个第一支柱7a。第二支柱7b从一对安装腿4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偏左的位置起沿铅垂方向延伸。即,设有两个第二支柱7b。
风扇模块8形成机壳3的上部。风扇模块8位于支柱7的上侧。风扇模块8是上面和下面敞开的近似长方体形状的箱体。风扇模块8因上面和下面敞开而形成供朝上方流动的空气通过的空气通路的一部分。风扇模块 8的前后左右的面被金属板覆盖住。尤其是,风扇模块8的前面被后述的前面面板9覆盖住。在风扇模块8的内部具有左右一对风扇81和喇叭状部件82。在风扇模块8的上面开口处具有送风格栅83。
前面面板9形成机壳3的前面部。前面面板9沿左右方向分成四块。前面面板9从机壳3的上端部开始一直设置到其下端部。
〈热交换器〉
作为热交换器,室外机2具有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具有很多传热管和翅片。传热管是所谓的扁平管,并且沿上下方向以固定间隔布置好。翅片形成为立起来的板状,并沿传热管的轴向以固定间隔布置好。传热管和翅片的材质均为铝合金。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是扁平管排成两列的多列式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形成为空气从它们各自的外侧面朝内侧面通过。
如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1布置在机壳3内的右侧。具体而言,第一热交换器11位于比第二支柱7b靠右侧的位置处。
如图2所示,第一热交换器11形成为:弯曲成当俯视时呈近似U字形的形状。第一热交换器11的右侧端部位于底板5的前端部。另一方面,第一热交换器11的左侧端部位于底板5的比前后方向中间部靠前的位置处。第一热交换器11由具有上述右侧端部且作为外周热交换部的第一外周热交换部14、和具有上述左侧端部且作为内侧热交换部的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构成。
第一外周热交换部14沿底板5的外周缘布置。具体而言,第一外周热交换部14弯曲,其具有第一热交换器11中沿底板5的右端缘延伸的右面部14a和沿右侧的后端缘延伸的第一后面部14b。即,第一外周热交换部 14面向机壳3的外部。右面部14a由后述的右侧的侧撑条55支承住。第一后面部14b由安装腿4和底板5支承住。
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以从第一外周热交换部14朝机壳3的内侧延伸的方式连续着形成。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从第一后面部14b的左侧端部朝前方弯曲着形成。即,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与第一外周热交换部14的右面部14a相向。亦如图1所示,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位于比第二支柱7b 靠右的位置处。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由后述的第二底板部件62支承住。
如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2布置在机壳3内的左侧。具体而言,第二热交换器12位于比第二支柱7b靠左侧的位置处。
如图2所示,第二热交换器12形成为:弯曲成当俯视时呈近似U字形的形状。第二热交换器12的左侧端部位于底板5的前端部。另一方面,第二热交换器12的右侧端部位于底板5的比前后方向中间部靠前的位置处。第二热交换器12由具有上述左侧端部且作为外周热交换部的第二外周热交换部15、和具有上述右侧端部且作为内侧热交换部的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构成。
第二外周热交换部15沿底板5的外周缘布置。具体而言,第二外周热交换部15弯曲,其具有第二热交换器12中沿底板5的左端缘延伸的左面部15a和沿左侧的后端缘延伸的第二后面部15b。即,第二外周热交换部 15面向机壳3的外部。左面部15a由后述的左侧的侧撑条55支承住。第二后面部15b由安装腿4和底板5支承住。
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以从第二外周热交换部15朝机壳3的内侧延伸的方式连续着形成。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从第二后面部15b的右侧端部朝前方弯曲着形成。即,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与第二外周热交换部15的左面部15a相向。亦如图1所示,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位于比第二支柱7b 靠左的位置处。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由后述的第二底板部件62支承住。
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因而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被布置成:该第一热交换器11和该第二热交换器12的内侧热交换部17、18的外侧面在机壳3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彼此相向。
-底板的具体情况-
底板5具有形成其大部分的底板主体60和形成其左右方向两端部的一对侧撑条55。
侧撑条55分别设在底板5的左端和右端。侧撑条55架设在一对安装腿4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上。侧撑条55具有底面部和耳部,该底面部构成机壳3的底面,该耳部形成在前后方向两端部上且朝着上方延伸。
第一外周热交换部14的右面部14a被置于右侧的侧撑条55的底面部上。在右侧的侧撑条55的底面部,沿前后方向排列着形成有多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通孔。
第二外周热交换部15的左面部15a被置于左侧的侧撑条55的底面部上。在左侧的侧撑条55的底面部,沿前后方向排列着形成有多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通孔。
〈底板主体〉
底板主体60形成机壳3的底面的大部分。底板主体60设在一对侧撑条55和一对安装腿4之间。底板主体60具有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山部51和多个谷部52。山部51和谷部52沿左右方向交替排列着形成。即,各个山部51和各个谷部52沿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和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延伸的方向延伸。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和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被置于底板主体60的山部51上而得到支承。
底板主体60从左侧起被依次分成第二底板部件62、第一底板部件61 和第三底板部件63。
第二底板部件62形成底板主体60的从左端起到比与第二支柱7b对应的部分靠右的位置为止的这一部分。第二底板部件62与一对安装腿4相连结。第二热交换器12位于第二底板部件62的上方。第一热交换器11的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也位于第二底板部件62的上方。
在第二底板部件62的与底板主体6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中间部65。中间部65位于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和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之间。中间部65包括中间谷部66,该中间谷部66是第二底板部件62的谷部52中的一个谷部。在中间谷部66形成有排水孔68,排水孔68是向底板5的下方排出冷凝水的中间排水开口。排水孔68是贯穿第二底板部件62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沿前后方向排列着形成有多个排水孔68。
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被置于与中间谷部66相邻且形成在其右侧的山部51上。另一方面,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被置于与中间谷部66相邻且形成在其左侧的山部51上。即,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和第二内侧热交换部 18由第二底板部件62的山部51支承住。
第一底板部件61形成从比第二支柱7b靠右的位置开始到比第一热交换器11的左右方向中间部靠右的位置为止的这一部分。第一底板部件61 与一对安装腿4相连结。第一热交换器11位于第一底板部件61的上方。
第三底板部件63形成从比第一热交换器11的左右方向中间部靠右的位置开始到底板主体60的右端为止的这一部分。第三底板部件63与一对安装腿4相连结。第一热交换器11位于第三底板部件63的上方。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2具有机壳3、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机壳3具有底板5,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 被收纳在机壳3内。第一热交换器11具有第一外周热交换部14和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第一外周热交换部14沿底板5的右端缘和右侧的后端缘布置,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从第一外周热交换部14的左端向机壳3的内侧延伸,第二热交换器12具有第二外周热交换部15和第二内侧热交换部 18,第二外周热交换部15沿底板5的左端缘和左侧的后端缘布置,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从第二外周热交换部15的右端向机壳3的内侧延伸,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被布置成第一热交换器11的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和第二热交换器12的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彼此相向,在底板主体60上形成有排水孔68,排水孔68作为供冷凝水从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 和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之间向底板5的下方排出的中间排水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和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的冷凝水落下,比底板5的其他部分多的冷凝水流到中间部65。因为在该中间部65形成有排水孔68,所以能够容易地在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和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的下方排出冷凝水。因此,能够抑制冷凝水积存在中间部 6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2中,中间排水开口是贯穿底板主体60且沿前后方向即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和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 延伸的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排水孔68,且沿前后方向排列着形成有多个中间排水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中间排水开口为通孔,就能够容易地形成中间排水开口。并且,在中间部65的较大范围形成了排水孔68。因此,在中间部65能够更容易地排出冷凝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2中,底板主体60分为位于第一热交换器11的下方的第一底板部件61和位于第二热交换器12的下方的第二底板部件62,中间部65仅形成在第二底板部件62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底板主体60分为多个部件,既能够抑制部件的大型化,又能够在中间部65形成排水孔6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2中,在底板5的底板主体 60上,交替地形成有多个山部51和多个谷部52。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底板主体60成为波纹板状。因此,能够提高底板主体60的强度。所以,即使在较大范围形成了构成排水孔68的通孔,也能够保证底板主体60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2中,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 和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由与中间谷部66彼此相邻的山部51支承住,排水孔68形成在中间谷部66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产生的冷凝水落到山部51上之后,很容易流到中间谷部66。因此,冷凝水容易流向排水孔68。所以,在中间部65能够更容易地排出冷凝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2中,山部51和谷部52沿着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和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延伸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稳定地支承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 12。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以下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2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即:第一内侧热交换部17由第一底板部件61支承,且第二内侧热交换部18由第二底板部件62支承。此时,可以沿左右方向彼此留出间隔地布置第一底板部件61和第二底板部件62。即,中间部65以横跨第一底板部件61和第二底板部件62的方式形成。并且,中间排水开口为第一底板部件61和第二底板部件62之间的间隙。具体而言,中间排水开口例如是宽10mm左右的狭缝状间隙。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底板5分为多个部件,既能够抑制部件的大型化,又能够形成中间排水开口。并且,不需要在底板主体60上形成通孔的工序,就能够容易地形成中间排水开口。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是扁平管排成两列的多列式热交换器,但并不限于此。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既可以是扁平管排成一列的热交换器,也可以是扁平管排成三列以上的热交换器。并且,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的形态还可以被适当地加以改变。
以上对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为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形态、具体构造做出各种改变。此外,只要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对象的功能,则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替换。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很有用。

Claims (9)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具有机壳(3)、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上述机壳(3)具有底板(5),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1)和上述第二热交换器(12)被收纳在上述机壳(3)内,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1)和上述第二热交换器(12)分别具有外周热交换部(14、15)和内侧热交换部(17、18),
上述外周热交换部(14、15)沿上述底板(5)的外周缘布置,
上述内侧热交换部(17、18)从上述外周热交换部(14、15)向上述机壳(3)的内侧延伸,
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1)和上述第二热交换器(12)被布置成:该第一热交换器(11)和该第二热交换器(12)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17、18)彼此相向,
在上述机壳(3)上形成有中间排水开口,上述中间排水开口供冷凝水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1)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17)和上述第二热交换器(12)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18)之间向上述底板(5)的下方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排水开口是贯穿上述底板(5)且沿着上述内侧热交换部(17、18)延伸的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排水孔(68),并且沿上述内侧热交换部(17、18)延伸的方向排列着形成有多个上述中间排水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板(5)具有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1)的下方的第一底板部件(61)和位于上述第二热交换器(12)的下方的第二底板部件(62),
仅在上述第一底板部件(61)和上述第二底板部件(62)中的一者上形成有上述中间排水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板(5)具有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1)的下方的第一底板部件(61)和位于上述第二热交换器(12)的下方的第二底板部件(62),
仅在上述第一底板部件(61)和上述第二底板部件(62)中的一者上形成有上述中间排水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板(5)具有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1)的下方的第一底板部件(61)和位于上述第二热交换器(12)的下方的第二底板部件(62),
上述第一底板部件(61)和上述第二底板部件(62)彼此留出间隔而设,
上述中间排水开口由上述第一底板部件(61)与上述第二底板部件(62)之间的间隙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板(5)上,交替地形成有多个山部(51)和多个谷部(5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1)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17)和上述第二热交换器(12)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18)由上述山部(51)支承,
上述中间排水开口形成在上述谷部(52)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山部(51)和上述谷部(52)沿着上述内侧热交换部(17、18)延伸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3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板(5)还具有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1)的上述外周热交换部(14)的下方的第三底板部件(63)。
CN201920158781.5U 2018-01-31 2019-01-29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Active CN20994458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5461A JP6907964B2 (ja) 2018-01-31 2018-01-31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2018-015461 2018-01-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44582U true CN209944582U (zh) 2020-01-14

Family

ID=67546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58781.5U Active CN209944582U (zh) 2018-01-31 2019-01-29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07964B2 (zh)
CN (1) CN209944582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2566C (zh) * 2004-07-08 2008-11-12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的防止排水结冰装置
JP5420441B2 (ja) * 2010-01-29 2014-02-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5510383B2 (ja) * 2011-04-19 2014-06-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の熱源機、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5218628B2 (ja) * 2011-11-30 2013-06-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2015061997A (ja) * 2015-01-05 2015-04-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6562672B2 (ja) * 2015-03-24 2019-08-21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361685B2 (ja) * 2016-04-21 2018-07-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
WO2017199339A1 (ja) * 2016-05-17 2017-11-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07964B2 (ja) 2021-07-21
JP2019132545A (ja) 2019-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38695A (en)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KR101428444B1 (ko) 히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냉동장치의 실외유닛
KR20140116432A (ko) 냉동 장치의 실외 유닛
CN104114970A (zh) 蓄冷热交换器
US10113756B2 (en) Air-conditioning-apparatus outdoor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ir-conditioning-apparatus outdoor unit
CN102141272B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
CN209944582U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WO2013118583A1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1514093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18035946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5578664B2 (ja) 電算室用空気調和機
CN111670326B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WO2018070143A1 (ja) 空冷チラー
JP6618624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14469568U (zh) 接水盘及冷凝机组
CN213630702U (zh) 移动式空调器
CN210320759U (zh) 一种防结冰结构及低温模块机
CN210267677U (zh) 一种空调用冷凝水盘
JPH04238719A (ja) クーリングユニット
JP598595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10772708U (zh) 接水盘以及空调
CN213983770U (zh) 立柜式室内机的组焊面板
JPH10300273A (ja) 空冷吸収式冷凍装置用蒸発器ユニット
JP3742915B2 (ja) 空冷吸収式冷凍装置
JP2019100598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