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77422U - 空调器的分液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分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77422U
CN209877422U CN201920520459.2U CN201920520459U CN209877422U CN 209877422 U CN209877422 U CN 209877422U CN 201920520459 U CN201920520459 U CN 201920520459U CN 209877422 U CN209877422 U CN 2098774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refrigerant
liquid passing
mixing structur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2045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路明
王红
刘庆赟
刘卫兵
刘涛
李国庆
孟亚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2045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774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77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774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分液器。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空调器的分液器难以混匀两相冷媒、均分冷媒的效果较差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具有能够使冷媒以旋流方式流入混合结构内的过液构件,使得进入混合结构内的气液两相的冷媒能够在旋转流动的过程中均匀混合,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冷媒在混合结构内的翻转程度,有效地避免了气液两相的冷媒在分流之前出现分层的现象,通过提升气态冷媒与液态冷媒混合效果的方式降低冷媒的均分难度,使得各分液管内更易进入等量的液态冷媒,从而使蒸发器各流路均匀换热,保证了空调器各出风口的温度一致,提升了空调器的整体工作性能,用户体验好。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分液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分液器。
背景技术
分液器是制冷系统中设置于节流装置与蒸发器之间的一个辅助设备,主要用于使经过节流装置的气液两相饱和状态的冷媒均匀而等量地分成多份进入蒸发器的各个流路中,保证空调器的良好换热效率。
目前,分液器多为降压型分液器,该分液器包括一个进液总管以及与该进液总管相连的多个分液支路,其中,进液总管和分液支路之间设置有混合腔,气液两相的冷媒能够在该混合腔内翻转混合后再进入多个分液支路内。上述分液器的弊端在于冷媒在进入分液支路之前很难在混合腔内充分混合,冷媒的均分效果不理想,使得蒸发器的局部流路内的液态冷媒流量不匀进而导致空调器多个出风口的温度不同的问题,用户体验较差。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空调器的分液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空调器的分液器难以混匀两相冷媒、均分冷媒的效果较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分液器,所述分液器包括进液构件、分液构件和过液构件,所述分液构件包括混合结构和与所述混合结构相连的多个分液管,所述进液构件连接至所述混合结构,所述过液构件设置于所述进液构件与所述混合结构之间,所述过液构件设置为能够使所述进液构件内的冷媒以旋流方式流入所述混合结构内并因此使气液两相的冷媒混合均匀。
在上述分液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液构件包括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旋流通道,所述本体卡接至所述进液构件的出液口与所述混合结构之间,所述旋流通道将所述出液口和所述混合结构连通。
在上述分液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旋流通道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出液口的径向尺寸。
在上述分液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结构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分液管相连的圆柱腔,所述旋流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第一过液口、第二过液口以及连通至所述第一过液口与所述第二过液口之间的过液管道,所述第一过液口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过液口与所述圆柱腔连通,所述过液管道的至少一部分为螺旋管道,所述螺旋管道靠近所述第二过液口的部分沿所述圆柱腔的切向设置。
在上述分液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本体为圆柱结构,所述圆柱结构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靠近所述出液口设置,所述第二侧面靠近所述圆柱腔设置,所述第二过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上并且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边缘设置。
在上述分液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上并且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中心设置。
在上述分液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旋流通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过液口以中心对称的方式分布至所述第二侧面上,并且/或者多个所述第二过液口以中心对称的方式分布至所述第一侧面上。
在上述分液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分液管倾斜设置。
在上述分液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分液管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通过所述第一管段连通至所述混合结构,所述第一管段的管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管段的管径尺寸。
在上述分液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结构与所述多个分液管一体设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包括进液构件、分液构件和过液构件,其中,分液构件包括与进液构件相连通的混合结构以及与混合结构相连通的多个分液管。过液构件设置为能够使流经进液构件的冷媒以旋流方式流入混合结构内并因此使气液两相的冷媒混合均匀。通过上述设置,使得进入混合结构内的气液两相的冷媒能够在旋转流动的过程中均匀混合,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冷媒在混合结构内的翻转程度,有效地避免了气液两相的冷媒在分流之前出现分层的现象,通过提升气态冷媒与液态冷媒混合效果的方式降低冷媒的均分难度,使得各分液管内更易进入等量的液态冷媒,从而使蒸发器各流路均匀换热,保证了空调器各出风口的温度一致,提升了空调器的整体工作性能,用户体验好。
优选地,过液构件包括本体以及设置于本体上的旋流通道,该旋流通道将进液构件和混合结构连通。一方面,旋流通道使得冷媒能够旋转流动,使得冷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混合均匀。另一方面,旋流通道延长了冷媒在分流之前的流动路程,使得冷媒的混合过程得到延长。也就是说,旋流通道的设置,不仅使得两相冷媒能够在以旋流形式于混合结构内流动的过程中混合,还能够使两相冷媒具有形成旋流的过程并使得冷媒借助该形成过程混合。
更优选地,上述旋流通道的直径小于进液构件的出液口的直径。上述变径设置能够使得冷媒在流动过程中流速增大,不仅使冷媒能够具有较大的切向速度、有利于冷媒形成旋流,还能够增大冷媒与旋流通道内壁的撞击、挤压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两相冷媒的混合均匀度。
优选地,上述混合结构的内部设置有与多个分液管相连的圆柱腔,上述旋流通道包括连通至所述进液构件的出液口与该圆柱腔之间的过液管道,该过液管道的至少一部分为螺旋管道并且该螺旋管道沿圆柱腔的切向设置,以便使冷媒流经螺旋管道形成旋流后的旋流方向与圆柱腔相适应,使得旋流进入圆柱腔后能够沿圆柱腔的内壁旋转流动、借助圆柱腔的内壁延长旋流时间,使得两相冷媒能够具有较长的旋流过程,混合的均匀程度得到保障。
优选地,上述过液构件的本体为圆柱结构,上述旋流通道的一个过液口设置于该圆柱结构的靠近圆柱腔的圆形侧面上并靠近该侧面的边缘设置,以便流入圆柱腔的旋流状态的冷媒能够靠近圆柱腔的腔壁,从而借助该腔壁与旋流之间的挤压碰撞作用进一步促进两相冷媒的混合、延长冷媒旋转流动的过程。
进一步地,上述旋流通道的另一个过液口设置于圆柱结构的靠近出液口的圆形侧面上并且靠近该侧面的中心设置,以便易于进液构件内的冷媒进入旋流通道内,减小过液构件的本体对冷媒流动的阻碍作用。
优选地,上述旋流通道的数量为多个,以使进液构件内的冷媒能够形成多股旋流,一方面,旋流数量的增加能够更加促进两相冷媒的混合,另一方面,小股冷媒分别进入旋流通道内时的挤压流动能够进一步促进该部分冷媒的混合。也就是说,上述设置使得冷媒能够先被分成多股预先混合,再汇合至一个空间内整体混合,提升了混合效率。此外,多个旋流通道的设置使得旋流通道与进液构件之间的变径设置更加明显,进一步提升了旋流的转速,更有利于两相冷媒的均匀混合。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的过液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的过液构件的下游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的过液构件的上游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进液构件;2、过液构件;21、本体;211、圆形底面;212、圆形顶面;22、旋流通道;221、第一过液口;222、第二过液口;223、过液管道;3、分液构件;31、混合结构;32、分液管;321、第一管段;322、第二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的过液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和图2中的箭头方向即为冷媒流向。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的蒸发器包括多条冷媒流路,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设置于该多条冷媒流路与空调器的节流装置之间,以便将流经节流装置的冷媒分成多份流入各冷媒流路中,满足换热器的换热需求。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包括进液构件1、过液构件2和分液构件3。具体地,分液构件3包括混合结构31和与混合结构31相连的多个分液管32。进液构件1的一端与节流装置连通,另一端与混合结构31连通,以便将流经节流装置的冷媒引导至混合结构31内、使气液两相的冷媒在混合结构31内进行混合。每个分液管32分别连接至一条冷媒流路,混合结构31通过多个分液管32与多个冷媒流路连通,以便混合均匀后的冷媒能够分成等量的多份分别进入各冷媒流路中。其中,过液构件2设置于进液构件1与混合结构31之间,过液构件2设置为能够使进液构件1内的冷媒以旋流方式流入混合结构31内并因此使气液两相的冷媒混合均匀,以便使冷媒能够在混合结构31内快速旋转翻滚,从而促进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在分流之前混合均匀,避免气液两相的冷媒在分流之前出现气、液分层的现象进而导致冷媒分配不均、冷媒的均分难度大。
需要理解的是,上述“过液构件2设置于进液构件1与混合结构31之间”是指:在冷媒的流动路径上,过液构件2能够将进液构件1与混合结构31分隔开,进液构件1内的冷媒只有流经过液构件2后才能进入混合结构31内,即过液构件2设置在冷媒流路上的过液构件2与混合结构31之间,而不是过液构件2的设置位置在结构形式上严格位于进液构件1与混合结构31之间。例如,图1所示出的分液器中,在进液构件1的端部插入至混合结构31内的情形下,虽然该液器的具体构件装配位置关系为:进液构件1的端部和过液构件2均位于混合结构31内,过液构件2并未严格位于进液构件1与混合结构31之间,但是该分液器的冷媒流动路径仍是进液构件1-过液构件2-混合结构31,与本实用新型限定的冷媒流动路径相符。
继续参阅图1和图2,优选地,过液构件2包括本体21及设置于本体21上的旋流通道22。本体21卡接至进液构件1的出液口与混合结构31间,旋流通道22将进液构件1的出液口和混合结构31连通,以便进液构件1与混合结构31之间能够被本体21分隔开并且仅通过旋流通道22连通,使得冷媒流入进液构件1内后只能通过旋流通道22进入混合结构31内,从而使所有流经分液器的冷媒均能够以旋流方式混合后再分流流入至蒸发器位置,保证了冷媒的均匀混合程度。
更优选地,旋流通道22的径向尺寸小于进液构件1的出液口的径向尺寸,以便进液构件1与旋流通道22之间存在变径设置,使得进液构件1内的冷媒能够由于文丘里效应而增速、减压,使得冷媒更易于形成转速较大的旋流,从而使冷媒能够更加剧烈地翻滚旋转,进一步提升了气液两相冷媒的均匀混合程度。
进一步地,混合结构31包括基体以及设置于基体内部的圆柱腔,该圆柱腔的一端与旋流通道22连通,该圆柱腔的另一端与多个分液管32相连。本体21为卡接至该圆柱腔内的圆柱结构。按照图2方位所示,圆柱结构的圆形底面211(即权利要求中的第一侧面、过液构件2的本体21的上游面)靠近进液构件1的出液口设置,圆柱结构的圆形顶面212(即权利要求中的第二侧面、过液构件2的本体21的下游面)靠近混合结构31设置。旋流通道22包括设置于圆形底面211上的第一过液口221、设置于圆形顶面212上的第二过液口222以及设置于圆柱结构内部的、连通至第一过液口221与第二过液口222之间的过液管道223(为了便于观察图中的旋流通道22的具体结构,图2中仅示出两条过液管道223)。第一过液口221与进液构件1的出液口连通。第二过液口222与圆柱腔连通。过液管道223的至少一部分为螺旋管道,并且该螺旋管道靠近第二过液口222的部分沿圆柱腔的切向设置,以便使流经该螺旋管道进入圆柱腔的冷媒具有切向加速度,从而使冷媒在圆柱腔内以旋流方式流动,进而使冷媒中包含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能够在旋转翻滚的过程中充分混合。
更进一步地,过液通道223整体均设置为螺旋管道结构。作为示例,图中示出的螺旋管道为一个螺旋圆周中的一部分(即仅具有螺旋弯曲弧度的弧形管道)。
关于上述,需要说明的是,本体21并不局限于圆柱结构。实际上,在本体21能够满足隔离需求的装配需求下,本体21还可以是其他任意结构,相应地,第一过液口221和第二过液口222设置位置也可以随本体21的结构变化而进行调整。例如,本体21的顶部中心还可以设置一个圆柱形的台阶结构,第二过液口222沿圆柱腔的切向设置于该台阶结构的周向侧面上。此外,尽管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分液器是结合混合结构31、过液构件2和进液构件1来描述的,但是,这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构成任何限制。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该实施方式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过液构件2还可以是设置于进液构件1的出液口位置的过液结构,此时,分液器仅包括进液构件1和分液构件3。按照这种方式调整的技术方案没有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因此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旋流通道22的数量为多个(即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以便流经过液构件2的冷媒能够形成多股旋流进入混合结构31内,进一步提升冷媒的混合效果。作为示例,旋流通道22的数量为四个。
下面结合上述多条旋流通道22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再参阅图3并继续参阅图1和图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的过液构件的下游面(具体是本体21的下游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四条旋流通道22的第二过液口222均靠近圆形顶面212的边缘设置,使得旋流状态的冷媒能够具有较大的转动范围,以避免多股旋流直接汇聚降低翻滚效果。此外,采用上述设置位置的第二过液口222会靠近圆形腔的腔壁,冷媒旋流流入圆柱腔后能够通过与圆形腔的腔壁的撞击作用进一步加速混合过程,提升混合效果。
接下来参阅图4并继续参阅图1和图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的过液构件的上游面(具体是本体21的上游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四条旋流通道22的第一过液口221均靠近圆形底面211的中心设置,以使过液构件1内的冷媒更易进入旋流通道22内,减小本体21对冷媒的流动阻碍。
优选地,多个第一过液口221以中心对称的方式分布至圆形底面211上,使得冷媒能够通过均匀分布的入口快速进入各旋流通道内,使过液构件1的出液口位置的冷媒流动均匀;多个第二过液口222以中心对称的方式分布至圆形顶面212上,使得多股旋流能够均匀地流入混合结构31内,避免部分旋流交汇过早影响各自的切向加速度。
如图1所示,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分液管32倾斜设置,按照图1的方位所示,在冷媒混合并分流后,倾斜的分液管32更便于冷媒克服自身重力沿管体向上流动。当然,考虑到管道布置空间的因素,上述多个分液管32分别向外扩散式倾斜,以便于其余与蒸发器的各冷媒流路相连通的导流构件连接至各分液管32。
作为示例,分液管32与混合结构31一体设置。具体地,分液构件3的基体下部设置有圆柱腔,上部设置有多个向外倾斜的管结构(即分液管32),且该多个管结构分别连通至圆柱腔。更具体地,上述管结构包括与彼此连通的第一管段321和第二管段322。第二管段322通过第一管段321连通至圆柱腔,其中,第一管段321的管径尺寸小于第二管段322管径尺寸。一方面,第一管段321的小管径设置能够与圆柱腔之间形成文丘里管结构,使得分流后的冷媒能够快速流向蒸发器位置。另一方面,第二管段322的大管径设置更便于其与其于导流构件的连接装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包括进液构件1、过液构件2和分液构件3。分液构件3包括与进液构件1相连通的混合结构31以及与混合结构31相连通的多个分液管32。过液构件2包括卡接至进液构件1与混合结构31之间的本体21以及设置于本体21内的多条旋流通道22。通过旋流通道22的设置,使得进液构件1内的冷媒能够以旋流方式流入混合结构31内,使得冷媒能够在分流前在混合结构31内旋转翻滚,以便促使气液两相的冷媒混合均匀,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冷媒在混合结构31内的翻转程度,有效地避免了气液两相的冷媒在分流之前出现分层的现象,使得各分液管32内更易进入等量的液态冷媒,提升了空调器的整体工作性能。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包括进液构件、分液构件和过液构件,所述分液构件包括混合结构和与所述混合结构相连的多个分液管,所述进液构件连接至所述混合结构,所述过液构件设置于所述进液构件与所述混合结构之间,
所述过液构件设置为能够使所述进液构件内的冷媒以旋流方式流入所述混合结构内并因此使气液两相的冷媒混合均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液构件包括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旋流通道,所述本体卡接至所述进液构件的出液口与所述混合结构之间,所述旋流通道将所述出液口和所述混合结构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通道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出液口的径向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结构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分液管相连的圆柱腔,所述旋流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第一过液口、第二过液口以及连通至所述第一过液口与所述第二过液口之间的过液管道,所述第一过液口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过液口与所述圆柱腔连通,
所述过液管道的至少一部分为螺旋管道,所述螺旋管道靠近所述第二过液口的部分沿所述圆柱腔的切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圆柱结构,所述圆柱结构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靠近所述出液口设置,所述第二侧面靠近所述圆柱腔设置,
所述第二过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上并且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边缘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上并且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中心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通道的数量为多个,
多个所述第一过液口以中心对称的方式分布至所述第二侧面上,并且/或者
多个所述第二过液口以中心对称的方式分布至所述第一侧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倾斜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通过所述第一管段连通至所述混合结构,
所述第一管段的管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管段的管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结构与所述多个分液管一体设置。
CN201920520459.2U 2019-04-16 2019-04-16 空调器的分液器 Active CN2098774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20459.2U CN209877422U (zh) 2019-04-16 2019-04-16 空调器的分液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20459.2U CN209877422U (zh) 2019-04-16 2019-04-16 空调器的分液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77422U true CN209877422U (zh) 2019-12-31

Family

ID=68960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20459.2U Active CN209877422U (zh) 2019-04-16 2019-04-16 空调器的分液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774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5555A (zh) * 2019-04-16 2019-06-2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分液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5555A (zh) * 2019-04-16 2019-06-2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分液器
WO2020211582A1 (zh) * 2019-04-16 2020-10-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分液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034436A1 (zh) 制冷剂导管和具有该制冷剂导管的换热器
KR20170012878A (ko) 열교환기
WO2020211582A1 (zh) 空调器的分液器
WO2012034437A1 (zh) 制冷剂导管和具有该制冷剂导管的换热器
WO2012034438A1 (zh) 制冷剂导管和具有该制冷剂导管的换热器
CN209877422U (zh) 空调器的分液器
KR200475023Y1 (ko) 유체분배기
CN211782111U (zh) 管式分流器及空调器
CN201187921Y (zh) 一种旋液分流器
CN104315758A (zh)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蒸发器
CN211854540U (zh) 导流式分配器
CN211316657U (zh) 一种空调分流器和空调器
CN106322849B (zh) 换热器结构
WO2015018184A1 (zh) 制冷剂分配装置和具有它的换热器
JPH085195A (ja) 熱交換器
CN202511538U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212300071U (zh) 集流管及换热器
CN212538223U (zh) 冷媒整流管及空调室内机
CN212431419U (zh) 用于空调的分液器及空调
CN202511536U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212431418U (zh) 用于空调的分液器及空调
CN212253250U (zh) 用于空调的分液器及空调
CN103363733B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217058046U (zh) 分液器和具有其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7236598U (zh) 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及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