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6598U - 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及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及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36598U
CN217236598U CN202220591706.XU CN202220591706U CN217236598U CN 217236598 U CN217236598 U CN 217236598U CN 202220591706 U CN202220591706 U CN 202220591706U CN 217236598 U CN217236598 U CN 2172365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refrigerant
flow channel
heat exchange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9170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庆良
何建奇
李银银
倪双全
宋强
顾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9170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365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365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365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及换热器,旨在解决现有的换热器在制冷剂进入到换热管时存在气液两相混合不均,影响换热效果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包括相连的进液管和均液构件,所述均液构件具有混合腔,所述混合腔与所述进液管连通,从所述进液管进入到所述混合腔内的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相混合,其中,所述进液管上设置有增速结构,所述增速结构能够提高制冷剂进入所述混合腔的流速。通过这样的设置,即通过在进液管上设置增速结构,能够提高制冷剂从进液管进入到混合腔内的流速,有利于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在混合腔内充分混合,进而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仍存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以干式蒸发器为例,常规干式蒸发器对于管侧分液的研究并不细致,导致多数干式蒸发器偏冷凝效果好,蒸发效果相对较差,从而大大浪费了换热器性能,使得换热器不能充分发挥其效果。
现有的干式蒸发器在进口处制冷剂存在两相分离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制冷剂在进入换热管时存在气液两相混合不均的现象,影响换热器换热效果。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的换热器在制冷剂进入到换热管时存在气液两相混合不均,影响换热效果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该分液装置包括相连的进液管和均液构件,所述均液构件具有混合腔,所述混合腔与所述进液管连通,从所述进液管进入到所述混合腔内的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相混合,其中,所述进液管上设置有增速结构,所述增速结构能够提高制冷剂进入所述混合腔的流速。
在上述分液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增速结构为形成在所述进液管内的增速通道,所述增速通道的内径小于所述进液管的内径。
在上述分液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增速通道包括相连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内径。
在上述分液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流道和/或所述第二流道的内径沿靠近所述混合腔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上述分液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增速通道还包括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内径且大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内径。
在上述分液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流道的内径沿靠近所述混合腔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上述分液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增速通道靠近所述进液管与所述混合腔的连接处设置。
在上述分液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分液构件在所述混合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凸起结构,以对所述混合腔内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防止所述混合腔内的气液混合制冷剂相分离。
在上述分液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均液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均液盒和第二均液盒,所述混合腔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均液盒内的第一混合腔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均液盒内的第二混合腔,所述第一混合腔的一端与所述进液管连通,所述第一混合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混合腔的一端连通。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包括以上所述的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分液装置包括相连的进液管和均液构件,均液构件具有混合腔,混合腔与进液管连通,从进液管进入到混合腔内的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相混合,其中,进液管上设置有增速结构,增速结构能够提高制冷剂进入混合腔的流速。通过这样的设置,即通过在进液管上设置增速结构,能够提高制冷剂从进液管进入到混合腔内的流速,从而有利于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充分混合,进而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增速结构为形成在进液管内的增速通道,增速通道的内径小于进液管的内径。通过这样的设置,在进液管内直接形成增速通道,一方面,能够提高制冷剂从进液管进入到混合腔内的流速,提高换热效率;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因增速结构损坏而导致制冷剂泄露的风险,提高换热器的使用安全性。
又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增速通道包括相连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二流道的一端与第一流道连通,第二流道的另一端与混合腔连通,第一流道的内径大于第二流道的内径。通过这样的设置,当制冷剂从第一流道进入到第二流道内时,由于内径变小,会使制冷剂的压力降低,流速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制冷剂从进液管进入到混合腔内的流速。
又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流道和/或第二流道的内径沿靠近混合腔的方向逐渐减小。通过这样的设置,将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设置成内径沿靠近混合腔的方向逐渐变小的渐缩式流道,或者将第一流道或第二流道中的一个设置成内径沿靠近混合腔的方向逐渐变小的渐缩式流道,能够提高制冷剂在第一流道或第二流道内流动时的流速,从而进一步提高制冷剂从进液管进入到混合腔内的流速,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又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增速通道还包括第三流道,第三流道用于连通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三流道的内径小于第一流道的内径且大于第二流道的内径。通过这样的设置,当制冷剂从第一流道流入到第三流道内时,由于内径变小,会使制冷剂的流速提升,当制冷剂从第三流道流入到第二流道内时,由于内径再次变小,会使制冷剂的流速进一步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制冷剂从进液管进入到混合腔内的流速。
又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分液构件在混合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凸起结构,以对混合腔内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防止混合腔内的气液混合制冷剂相分离。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在多个凸起结构的作用下,对进入到混合腔内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防止混合腔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相分离,进而提高混合腔内的制冷剂的均匀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又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均液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均液盒和第二均液盒,混合腔包括设置在第一均液盒内的第一混合腔以及设置在第二均液盒内的第二混合腔,第一混合腔的一端与进液管连通,第一混合腔的另一端与第二混合腔的一端连通。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制冷剂从进液管进入到第一混合腔内进行混合,再进入到第二混合腔内进行二次混合,从而有助于提高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的换热器由于包括了上述的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进而具备了上述分液装置所具备的技术效果,相比于改进前的换热器,本发明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沿B-B线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沿C-C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沿D-D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左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1、进液管;111、第一流道;112、第二流道;113、第三流道;21、均液构件;211、第一分液盒;212、第二分液盒;22、混合腔;221、第一混合腔;222、第二混合腔;231、第一均液孔;232、第二均液孔;24、凸起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沿B-B线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分液装置包括相连的进液管11和均液构件21,均液构件21具有混合腔22,混合腔22与进液管11连通,从进液管11进入到混合腔22内的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相混合,其中,进液管11上设置有增速结构,增速结构能够提高制冷剂进入混合腔22的流速。
通过这样的设置,即通过在进液管11上设置增速结构,能够提高制冷剂从进液管11进入到混合腔内的流速,从而有利于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充分混合,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增速结构设置成增设在进液管11内的增速构件,或者,也可以将增速结构设置成开设在进液管11的内壁上的增速通道,等等,这种对增速结构的具体设置类型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2所示,增速结构为形成在所述进液管11内的增速通道,所述增速通道的内径小于所述进液管11的内径。
通过这样的设置,在进液管11内直接形成增速通道,一方面,能够提高制冷剂从进液管11进入到混合腔内的流速,提高换热效率;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因增速结构损坏而导致制冷剂泄露的风险,提高换热器的使用安全性。
优选地,如图2所示,增速通道包括相连的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第二流道112的一端与第一流道111连通,第二流道112的另一端与混合腔连通,第一流道111的内径大于第二流道112的内径。
通过这样的设置,当制冷剂从第一流道111进入到第二流道112内时,由于内径变小,会使制冷剂的压力降低,流速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制冷剂从进液管11进入到混合腔22内的流速。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设置成直流道,或者,也可以将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设置成内径沿靠近混合腔22的方向逐渐减小的渐缩式流道,再或者,还可以将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中的一个设置成直流道,将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中的另一个设置成内径沿靠近混合腔22的方向逐渐减小的渐缩式流道,等等,这种对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的具体设置类型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2所示,将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均设置成直流道。
优选地,如图2所示,增速通道还包括第三流道113,第三流道113用于连通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第三流道113的内径小于第一流道111的内径且大于第二流道112的内径。
通过这样的设置,当制冷剂从第一流道111流入到第三流道113内时,由于内径变小,会使制冷剂的流速提升,当制冷剂从第三流道113流入到第二流道112内时,由于内径再次变小,会使制冷剂的流速进一步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制冷剂从进液管11进入到混合腔22内的流速。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第三流道113的数量设置成一个,第三流道1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连通,或者,也可以将第三流道113的数量设置成两个,两个第三流道113依次连通并分别与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连通,再或者,还可以将第三流道113的数量设置成多个,多个第三流道113依次连通并分别与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12连通,等等,这种对第三流道113的具体设置数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2所示,将第三流道113的数量设置成一个,第三流道113的一端与第一流道111连通,第三流道113的另一端与第二流道112连通,且第三流道113的内径沿靠近混合腔22的方向逐渐减小。
通过这样的设置,制冷剂在第三流道113内流动时,由于第三流道113的内径沿靠近混合腔22的方向逐渐减小,因此,制冷剂在第三流道113内流动时的流速逐渐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制冷剂进入到混合腔22内的流速,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增速通道设置在进液管11的中间位置,或者,也可以将增速通道设置在靠近进液管11和混合腔22的连接处,等等,这种对增速通道在进液管11上的具体设置位置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将增速通道设置在靠近进液管11和混合腔22的连接处。
通过将增速通道设置在靠近进液管11和混合腔22的连接处,便于使制冷剂的流速提高之后尽快地喷射到混合腔22内,减少制冷剂的流速受到的进液管11与混合腔22之间的管壁的阻力,从而提高制冷剂进入到混合腔22内的流速。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均液构件21设置成盒状结构,或者,也可以将均液构件21设置成桶状结构,等等,这种对均液构件21的具体设置类型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1所示,均液构件2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均液盒211和第二均液盒212,混合腔22包括设置在第一均液盒211内的第一混合腔221以及设置在第二均液盒212内的第二混合腔222,第一混合腔221的一端与进液管11连通,第一混合腔221的另一端与第二混合腔222的一端连通。
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制冷剂从进液管11进入到第一混合腔221内进行混合,再进入到第二混合腔222内进行二次混合,从而有助于提高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限于将均液构件21设置成层叠设置的第一均液盒211和第二均液盒212,例如,还可以直接将均液构件21设置成一个均液盒,均液盒内设置有混合腔22,等等,这种对均液构件21的具体设置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均液构件21设置成一组,或者,也可以将均液构件21设置成两组,再或者,还可以将均液构件21设置成多组,等等,这种对均液构件21的具体设置数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继续参阅图1,并接着参阅图5,图5是图1的左视示意图。
优选地,如图1和图5所示,将均液构件21设置成两组,两组均液构件21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
通过这样的设置,便于通过两组均液构件21分别形成独立的第一均液腔221和第二均液腔222,对由进液管11进入到均液腔22内的气液两相混合制冷剂分液进入到第一均液腔221和第二均液腔222内,从而使得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混合更加均匀,换热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限于将两组均液构件21设置成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例如,也可以将两组均液构件21设置成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等等,这种对均液构件21的具体设置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进液管11的数量设置成两个,两个进液管11分别与两组均液构件21连通,或者,也可以将进液管11的数量设置成一个Y型进液管,Y型进液管的两个出口分别与两组均液构件21连通,等等,这种对进液管11的具体设置类型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1和图5所示,将进液管11的数量设置成两个,两个进液管11分别与两组均液构件21连通。
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分液盒211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凸起结构24,以对第一混合腔221内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防止第一混合腔221内的气液混合制冷剂相分离。
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在多个凸起结构24的作用下,对进入到第一混合腔221内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防止第一混合腔221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相分离,进而提高第一混合腔221内的制冷剂的均匀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凸起结构24设置在第一分液盒211的内侧壁上,或者,也可以将凸起结构24设置在第一分液盒211的内顶壁上,再或者,还可以将凸起结构24设置在第一分液盒211的内底壁上,等等,这种对凸起结构24的具体设置位置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将凸起结构24设置在第一分液盒211远离进液管11一侧的内侧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限于将凸起结构24设置在第一分液盒211的内壁上,例如,也可以将凸起结构24设置在第二分液盒211的内壁上,或者,将凸起结构24分别设置在第一分液盒211和第二分液盒212的内壁上,等等,这种对凸起结构24的具体设置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凸起结构24的截面设置成三角形的结构,或者,也可以将凸起结构24的截面设置成锯齿状的结构,再或者,还可以将凸起结构24设置成其它可能的形状,等等,这种对凸起结构24的具体设置形状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1所示,将凸起结构24的截面设置成三角形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凸起结构24设置成与第一分液盒211的内壁固定连接,或者,可以将凸起结构24设置成与第一分液盒211的内壁一体成型,等等,这种对凸起结构24的与第一分液盒211的内壁的具体连接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接着参阅图3和图4,图3是图1中沿C-C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沿D-D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混合腔221和第二混合腔222通过设置在第一分液盒211和第二分液盒212上的第一均液孔231连通,第二分液盒212远离第一分液盒2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均液孔232,第二均液孔232与第二混合腔222连通,用于将制冷剂从第二混合腔222内输出,第一均液孔231的孔径大于第二均液孔232的孔径。
通过这样的设置,当制冷剂从第一混合腔221进入到第二混合腔222内时,第一均液孔231将气液两相制冷剂打散,使之形成均匀雾状制冷剂,再经过第二均液孔232输出,由于孔径变小,从而对制冷剂进行降压提速,从而提高制冷剂从混合腔22内输出的速度,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均液孔231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为两层设置,上下两层第一均液孔231呈三角形分布。
通过这样的设置,当制冷剂从第一混合腔221流入第二混合腔222内时,流经上下两层第一均液孔231的制冷剂相互干扰,从而使得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混合更加均匀。
优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均液孔232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为三层设置,相邻两层第二均液孔232呈三角形分布,第二均液孔232的数量大于第一均液孔231的数量。
通过这样的设置,当制冷剂从第二混合腔222内输出时,由于第二均液孔232的孔径变小,从而便于对制冷剂进行降压提速,提高制冷剂从第二混合腔222内输出时的流速,进而提高制冷剂进入到换热管内的流速,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经验来设置第一均液孔231和第二均液孔232的数量、孔径以及分布方式,等等,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第二均液孔232与换热管连接(图中未示出),以便于使第二混合腔222内的制冷剂喷射到换热管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换热管直接与第二均液盒212焊接,使得第二均液孔232与换热管连通,或者,也可以将换热管与第二均液盒212一体成型,使得第二均液孔232与换热管连通,等等,这种对换热管与第二均液盒212的具体连接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第二均液盒212的外部且与第二均液孔23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翻边孔(图中未示出),换热管焊接在翻边孔处。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限于将换热管直接与第二均液盒212焊接,例如,还可以在第二均液盒212与第二均液孔23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毛细管,通过毛细管与换热管连接,等等,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后,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上述介绍的分液装置。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装置包括相连的进液管和均液构件,所述均液构件具有混合腔,所述混合腔与所述进液管连通,从所述进液管进入到所述混合腔内的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相混合,
其中,所述进液管上设置有增速结构,所述增速结构能够提高制冷剂进入所述混合腔的流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速结构为形成在所述进液管内的增速通道,所述增速通道的内径小于所述进液管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速通道包括相连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和/或所述第二流道的内径沿靠近所述混合腔的方向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速通道还包括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内径且大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的内径沿靠近所述混合腔的方向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速通道靠近所述进液管与所述混合腔的连接处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构件在所述混合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凸起结构,以对所述混合腔内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防止所述混合腔内的气液混合制冷剂相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液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均液盒和第二均液盒,所述混合腔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均液盒内的第一混合腔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均液盒内的第二混合腔,所述第一混合腔的一端与所述进液管连通,所述第一混合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混合腔的一端连通。
10.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液装置。
CN202220591706.XU 2022-03-17 2022-03-17 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及换热器 Active CN2172365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1706.XU CN217236598U (zh) 2022-03-17 2022-03-17 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及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1706.XU CN217236598U (zh) 2022-03-17 2022-03-17 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及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36598U true CN217236598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43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91706.XU Active CN217236598U (zh) 2022-03-17 2022-03-17 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及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365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68484B1 (ko) 열교환기
CN102278908B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101788243B (zh) 用于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和热交换器
US20220316804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10156391B2 (en) Refrigerant distributing component, header assembly, and heat exchanger
CN104154801A (zh) 集流管和换热器
CN106123409B (zh) 制冷剂分配装置和平行流换热器
JP2013537298A (ja) 冷媒導管とその冷媒導管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CN109952478A (zh) 分配器及热交换器
KR20170087807A (ko) 공기조화기
JP2004278935A (ja) 蒸発器
JPH03140764A (ja) 熱交換器
CN111457622A (zh) 一种双孔板分液、中间排气的高效干式蒸发器
CN106322849B (zh) 换热器结构
CN217236598U (zh) 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及换热器
CN107356017A (zh) 降膜式蒸发器用布液器
CN201779927U (zh) 平行流蒸发器
WO2015018184A1 (zh) 制冷剂分配装置和具有它的换热器
CN112128858A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2300071U (zh) 集流管及换热器
CN114754521A (zh) 用于换热器的分液装置及换热器
CN209877422U (zh) 空调器的分液器
CN113175832A (zh) 板式换热器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WO2019219076A1 (zh) 换热器
CN114688765A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