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58046U - 分液器和具有其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分液器和具有其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58046U CN217058046U CN202220197464.6U CN202220197464U CN217058046U CN 217058046 U CN217058046 U CN 217058046U CN 202220197464 U CN202220197464 U CN 202220197464U CN 217058046 U CN217058046 U CN 2170580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nifold
- holes
- inner tube
- tube
- refriger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液器和具有其的换热器及空调器,所述分液器包括:内管,内管为中空管,内管内限定出内腔,内管形成有贯通内管管壁的多个通孔;外管,外管套设在内管的外侧;隔板,隔板沿外管的径向延伸,隔板设在内管和外管之间,隔板包括多个,多个隔板在外管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多个隔板将位于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多个隔开设置的集流腔,每个集流腔通过至少一个通孔与内腔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可以消除冷媒在内管与外管之间的不同区域内发生二次混流的现象,防止各集流腔中的冷媒之间的相互干扰,克服冷媒从外管的不同位置流出时的流速不均的问题,实现从各集流腔中流出的冷媒流量相同,改善冷媒的分配均匀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液器和具有分液器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空调制冷设备中,常采用分液器对进入蒸发器的冷媒进行分流,来保证每一蒸发器流路内制冷剂的干度均匀,使质量流量匹配换热能力,进而提高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相关技术中的分液器,分液效果并不均匀,特别是当分液器包括弯管,或者分液器倾斜安装的情况下,会导致冷媒进入集流腔后发生相互掺混和流动剧烈变化,导致各个支路管道内流动状态和气液分配的比例差别较大,导致整体的换热效果达不到最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分液器,所述分液器可以实现从各集流腔中流出的冷媒流量相同,改善冷媒的分配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分液器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分液器,包括:内管,所述内管为中空管,所述内管内限定出内腔,所述内管形成有贯通所述内管管壁的多个通孔;外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侧;隔板,所述隔板沿所述外管的径向延伸,所述隔板设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所述隔板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隔板在所述外管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隔板将位于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多个隔开设置的集流腔,每个所述集流腔通过至少一个所述通孔与所述内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通过设置多个隔板将位于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多个隔开设置的集流腔,可以消除冷媒在内管与外管之间的不同区域内发生二次混流的现象,防止各集流腔中的冷媒之间的相互干扰,克服冷媒从外管的不同位置流出时的流速不均的问题,实现从各集流腔中流出的冷媒流量相同,改善冷媒的分配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与一个所述集流腔对应且连通的所述通孔中,至少一个所述通孔与相邻的所述集流腔的所述通孔在所述内管的周向方向错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集流腔与所述内腔之间通过一个所述通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限定出多个腔组,每个所述腔组包括在所述外管的轴线方向依次布置的四个所述集流腔,在每个所述腔组的四个所述集流腔的依次布置方向上,第一个集流腔连通的所述通孔与第二个集流腔连通的所述通孔分别布置在所述内管径向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三个集流腔连通的所述通孔与第四个集流腔连通的所述通孔分别布置在所述内管径向方向的相对两侧,且第二个集流腔连通的所述通孔与第三个集流腔连通的所述通孔在所述内管的周向方向错开90°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集流腔通过在所述内管的径向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内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集流腔的所述通孔在所述内管的周向方向错开90°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集流腔与所述内腔之间通过三个所述通孔连通,一个所述集流腔连通的三个所述通孔在所述内管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三个所述通孔中的其中两个通孔在所述内管的径向方向相对布置,三个所述通孔中的另外一个通孔设置在所述其中两个通孔之间且与所述其中两个所述通孔间隔90°布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集流腔的两组所述通孔在所述内管的周向方向错开90°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还包括多个流出管,多个流出管设于所述外管且沿所述外管的径向向外延伸,多个所述流出管与多个所述集流腔一一对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管上形成有贯通所述外管管壁的多个出液口,每个所述集流腔对应连通至少一个所述出液口,或多个所述出液口与多个所述集流腔一一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换热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分液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分液器,分液器的多个隔板可以将位于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多个隔开设置的集流腔,这样可以消除冷媒在内管与外管之间的不同区域内发生二次混流的现象,防止各集流腔中的冷媒之间的相互干扰,克服冷媒从外管的不同位置流出时的流速不均的问题,实现从各集流腔中流出的冷媒流量相同,改善冷媒的分配均匀性,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二方面的换热器,可以消除冷媒在分液器的内管与外管之间的不同区域内发生二次混流的现象,防止各集流腔中的冷媒之间的相互干扰,克服冷媒从外管的不同位置流出时的流速不均的问题,实现从各集流腔中流出的冷媒流量相同,改善冷媒的分配均匀性,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提高空调器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液器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分液器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分液器的内管和隔板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分液器的内管和隔板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分液器的内管和隔板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液器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分液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分液器;
10、内管;11、内腔;12、通孔;13、入液口;
20、外管;21、集流腔;22、出液口;201、腔组;
30、隔板;
40、流出管;
50、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分液器100。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分液器100,包括:内管10、外管20和隔板30。
具体地,参照图2,内管10为中空管,内管10内适于限定出内腔11,内管10上可以形成有贯通内管10管壁的多个通孔12;外管20套设在内管10的外侧。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内管10和外管20内外嵌套设置,内管10位于外管20的径向内侧,内管10的外壁面与外管20的内壁面之间间隔开,内管10的截面为中空的圆环形状,内管10的内侧形成为内腔11,内管10的外表面和外管20的内表面之间也配合限定出腔室,由于内管10上形成有多个通孔12,多个通孔12贯通内管10的管壁,这样,通孔12可以连通在内管10内侧的内腔11与内管10和外管20限定出的腔室之间,内管10内腔11内的冷媒可以通过多个通孔12进入内管10与外管20之间的腔室之中。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隔板30沿外管20的径向方向延伸,隔板30可以设在内管10与外管20之间。例如,隔板30可以形成为环形的板体形状,且隔板30垂直于内管10和外管20的中心轴线设置,隔板30的内周沿与内管10的外壁面相连,隔板30的外周沿与外管20的内周壁相连,其中,隔板30的内周沿和外周沿分别与内管10和外管20密封连接,以实现将隔板30厚度方向两侧的腔室隔开。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隔板30包括多个,多个隔板30可以在外管20的轴线方向上依次间隔设置,多个隔板30将位于内管10和外管20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多个间隔开布置的集流腔21。例如,内管10和外管20之间沿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了多个隔板30,相邻的两个隔板30之间限定出一个集流腔21,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隔板30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分液器100的端板50之间也配合限定出一个集流腔21。
其中,每个集流腔21可以通过至少一个通孔12与内腔11之间实现连通。也就是说,任一个集流腔21所相对的内管10管壁上可以仅设有一个通孔12,任一个集流腔21所相对的内管10管壁上还可以设置两个、三个及三个以上的通孔12,该集流腔21可以通过对应的一个或多个通孔12连通内腔11,使得内腔11内的冷媒可以通过于集流腔21相对的通孔12流入对应的集流腔21之中。可选地,当一个集流腔21所对应的内管10管壁上设有多个通孔12时,所述多个通孔12可以在内管10的周向和/或轴向间隔设置。
如图3所示,内管10为沿直线延伸的圆形管,内管10的截面为圆环形,内管10的轴向方向的一端敞开并形成为入液口13,冷媒从入液口13流入内管10的内腔11内,内管10的轴向方向的另一端封闭。外管20套设在内管10的径向外侧,且外管20与内管10在径向方向间隔开,外管20的轴向方向的两端通过端板50与内管10的外壁面密封连接,以实现封闭外管20的轴向两端。内管10和外管20之间设置有多个隔板30,多个隔板30在内管10的轴向平行且间隔设置,隔板30、内管10和外管20配合限定出多个集流腔21,每个集流腔21均通过贯通内管10的通孔12连通内腔11。外管20上形成有贯通外管20管壁的出液口22,出液口22为多个,每个集流腔21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出液口22,或多个出液口22与多个集流腔21一一对应。
当冷媒流经分液器100时,冷媒管路中的冷媒先经内管10轴向一端的入液口13流入内管10内侧的内腔11内,然后通过多个通孔12进入到对应的集流腔21中,最后从集流腔21的出液口22流出,从分液器100流出的冷媒继续流动进入到位于分液器100下游的换热器中,实现在换热器中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冷媒管路中,从入液口13进入分液器100的冷媒通常包括气液两相状态,即冷媒为气液混合流体,当分液器100中仅具有一个集流腔21,进入集流腔21中的冷媒会掺混,使得流体在集流腔21中的流动剧烈变化,从而导致各分液器100的各支路管道中的气液分配的比例差别较大,进而影响换热器的蒸汽换热效果。
本实施例的分液器100,通过在内管10和外管20之间设置隔板30用于形成多个隔开设置的集流腔21,使得内管10和外管20之间的空间可以分隔为相互间隔的多个区域,这样,当冷媒从内腔11中流向内管10与外管20之间的空腔时,各个集流腔21中的流体可以实现相互隔离,这样可以消除冷媒在内管10与外管20之间的不同区域内发生二次混流的现象,有效防止各集流腔21中的冷媒之间的相互干扰,实现克服冷媒从外管20的不同位置流出时的流速不均的问题,使得流向换热器各换热支路的冷媒更加均匀,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液器100,通过设置多个隔板30将位于内管10和外管20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多个隔开设置的集流腔21,可以消除冷媒在内管10与外管20之间的不同区域内发生二次混流的现象,防止各集流腔21中的冷媒之间的相互干扰,克服冷媒从外管20的不同位置流出时的流速不均的问题,实现从各集流腔21中流出的冷媒流量相同,改善冷媒的分配均匀性。
在相关技术中,内管10被分隔为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流体腔室,该方案导致内管10的结构复杂,不方便加工成型,增加了分液器100的制造难度,同时,由于分液器100的本身结构尺寸的限制,即内管10结构尺寸的限制,内管10被分隔的流体腔室的数量有限,适用范围较小。而本实施例通过将内管10设置为中空的管形状,不仅可以简化内管10的结构,方便加工,降低生产成本,且由于内管10为中空管,使得内管10与外管20之间的集流腔2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任意设置,并不会受到内管10本身结构和尺寸的限制,适用范围更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5,在与一个集流腔21对应且连通的通孔12中,至少一个通孔12与相邻的集流腔21的通孔12在内管10的周向错开设置。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内管10上可以设有多个通孔12,多个通孔12与多个集流腔21可以一一对应且连通,即,一个集流腔21可以进通过一个通孔12与内腔11实现连通,此时,相邻的两个集流腔21分别对应连通的两个通孔12在内管10的周向方向错开设置。又如,与每个集流腔21相对的内管10管壁上均设有多个通孔12,在一个集流腔21连通的多个通孔12中,可以仅有一个通孔12与相邻集流腔21的多个通孔12在内管10周向上错开设置,也可以有部分通孔12与相邻集流腔21的多个通孔12在内管10周向错开设置,还可以是多个通孔12中的每一个通孔12均与相邻集流腔21中的多个通孔12在内管10周向上错开设置。这样,可以使进入各个集流腔21中的冷媒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进入分液器100中的冷媒具有气相和液相两态,在内管10中流动时,气态冷媒通常聚集在内管10的中心轴线位置,液态冷媒通常在靠近管壁的位置,若是将内管10管壁上的多个通孔12在内管10的轴线方向沿直线分布,当冷媒流动至一个通孔12时,位于该通孔12管壁位置的液态冷媒可以经过该通孔12流入对应的集流腔21内,此时,该位置的液态冷媒量减少,当冷媒继续流动至相邻的下一个通孔12时,由于该位置的液态冷媒来不及补充,那么经此位置的通孔12流向对应集流腔21中的冷媒量相较于上一个通孔12流出的冷媒量更少,这样,沿冷媒流动方向,多个通孔12流出的液态冷媒量会依次减少。同时,当冷媒流向内管10的轴向另一端时,非通孔12对应位置的液态冷媒剩余较多,该部分冷媒会通过内管10轴向另一端的通孔12流出,此时,与内管10轴向另一端相对的集流腔21中流入的液态冷媒更多。即,由于受内管10内沿程阻力的影响,使得各个集流腔21中的冷媒量分布不均匀。
而本实施例通过使相邻两个集流腔21所对应连通的通孔12在内管10的周向方向错开设置,这样,可以减少通孔12位置对内管10内的冷媒的运动状态的影响,使得进入各个集流腔21中的冷媒更加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集流腔21与内腔11之间可以通过一个通孔12连通。这样,可以减少通孔12位置对内管10内的冷媒的运动状态的影响,使得进入各个集流腔21中的冷媒更加均匀。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与每个集流腔21对应的内管10的管壁上仅形成有一个通孔12,相邻的两个集流腔21的通孔12错开设置,具体地,相邻的两个集流腔21的通孔12在内管10的周向方向上错开60°、90°、120°、150°或180°设置。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外管20和内管10之间可以限定出多个腔组201,每个腔组201可以包括四个集流腔21,每个腔组201的四个集流腔21可以在外管20的轴线方向上依次布置,其中,在每个腔组201的四个集流腔21依次布置的方向上,第一个集流腔21a连通的通孔12a与第二个集流腔21b连通的通孔12b可以分别布置在内管10径向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三个集流腔21c连通的通孔12c与第四个集流腔21d连通的通孔12可以分别布置在内管10径向方向的相对两侧,且第二个集流腔21b连通的通孔12b与第三个集流腔21c连通的通孔12c在内管10的周向方向错开90°设置。也就是说,四个集流腔21为两两相邻布置的相对,每一对集流腔21的两个通孔12在内管10周向上间隔180°设置,且中间位置的两个集流腔21的两个通孔12在内管10周向间隔90°设置。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减少通孔12位置对内管10内的冷媒的运动状态的影响,使得进入各个集流腔21中的冷媒更加均匀。
例如图2所示,在一个腔组中的四个集流腔21中,设定与第一个集流腔21a连通的通孔12a在内管10周向方向的角度为0°,第二个集流腔21b连通的通孔12b的角度则为180°,第三个集流腔21c连通的通孔12c的角度则为90°,第四个集流腔21d连通的通孔12的角度则为27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每个集流腔21通过在内管10的径向相对布置的两个通孔12连通内腔11。这样可以减少通孔12位置对内管10内的冷媒的运动状态的影响,使得进入各个集流腔21中的冷媒更加均匀。例如,与每个集流腔21对应的内管10的管壁上形成有两个通孔12,两个通孔12对称布置在内管10的径向两侧,相邻的两个集流腔21的四个通孔12在内管10周向错开设置,可选地,相邻的两个集流腔21的通孔12在内管10的周向方向上错开30°、45°60°或90°设置。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相邻两个集流腔21的通孔12在内管10的周向方向错开90°设置。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通孔12位置对内管10内的冷媒的运动状态的影响,使得进入各个集流腔21中的冷媒更加均匀。例如,设定与集流腔21连通的两个通孔12中的其中一个通孔12在内管10周向方向的角度为0°,另一个通孔12在内管10周向方向的角度为180°,则与该集流腔21相邻的集流腔21的两个通孔12则分别位于内管10周向方向的90°和270°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每个集流腔21与内腔11之间通过三个通孔12连通,一个集流腔21连通的三个通孔12在内管10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这样可以减少通孔12位置对内管10内的冷媒的运动状态的影响,使得进入各个集流腔21中的冷媒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三个通孔12中的其中两个通孔12在内管10的径向方向相对布置,三个通孔12中的另外一个通孔12设置在其中两个通孔12之间且与其中两个通孔12间隔90°布置,相邻的两个集流腔21的两组通孔12在内管10的周向方向上错开90°设置。例如,设定一个集流腔21连通的三个通孔12分别位于内管10周向方向的0°、90°和180°位置,与该集流腔21相邻的集流腔21所连通的三个通孔12则分别位于内管10周向方向的90°、180°和270°。这样可以使得进入各个集流腔21中的冷媒更加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外管20上可以形成有贯通外管20管壁的出液口22,出液口22可以为多个,每个集流腔21均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出液口22,即每个集流腔21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出液口22连通至外部(例如连通至换热器的换热主体),以使集流腔21中的冷媒通过出液口22流出集流腔21。例如,一个集流腔21可以仅设置一个出液口22,一个集流腔21还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液口。这样,每个集流腔21都具有对应的出液口用于流出冷媒。优选地,多个出液口22与多个集流腔21一一对应,即每个集流腔21对应设置一个出液口22,由此,可以简化结构,实现各集流腔21的均匀出液。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分液器100还可以包括多个流出管40,多个流出管40设于外管20,多个流出管40沿外管20的径向向外延伸,多个流出管40与多个集流腔21一一对应连通。这样,分液器100的多个集流腔21可通过多个流出管40与换热器的多个支路相连通,从而使流入换热器各支路的冷媒流量均匀。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外管20的轴线方向上,同一集流腔21连通的通孔12和流出管40在外管20的轴线方向上错开设置。这样,可以使集流腔21中的冷媒的压力与流出管40中的冷媒压力相平衡,避免压力波动,且保证从流出管40流出的冷媒的气液均匀性。优选地,对于同一集流腔21连通的通孔12和流出管40而言,流出管40位于通孔12的朝向内管10的入液口13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内管10的中心轴线与外管20的中心轴线共线。这样可以使集流腔21中的冷媒气液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管10、外管20和挡板可以为铝材件,内管10、外管20和挡板也可以为不锈钢件,内管10、外管20和挡板之间可以焊接连接。当然,内管10、外管20和挡板还可以为铜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分液器100。
例如,换热器可以包括换热主体和分液器100,具体地,换热主体可以包括多个换热支路,多个换热支路可以并联设置,分液器100的每个集流腔21对应连通一个换热支路,或者,分液器100的多个集流腔21可以与换热器的多个换热支路一一对应且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分液器100,分液器100的多个隔板30可以将位于内管10和外管20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多个隔开设置的集流腔21,这样可以消除冷媒在内管10与外管20之间的不同区域内发生二次混流的现象,防止各集流腔21中的冷媒之间的相互干扰,克服冷媒从外管20的不同位置流出时的流速不均的问题,实现从各集流腔21中流出的冷媒流量相同,改善冷媒的分配均匀性,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可以消除冷媒在分液器100的内管10与外管20之间的不同区域内发生二次混流的现象,防止各集流腔21中的冷媒之间的相互干扰,克服冷媒从外管20的不同位置流出时的流速不均的问题,实现从各集流腔21中流出的冷媒流量相同,改善冷媒的分配均匀性,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提高空调器的整体性能。
下面将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三个具体实施例的分液器100。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分液器100为套管式分液器100,具体地,分液器100包括主要包括:内管10和外管20,在内管10与外管20之间设置隔板30,隔板30将内管10和外管20之间的区域分割成多个相互间隔的集流腔21,内管10上设有多个贯通的通孔12。
冷媒从内管10的一端流入内管10内侧的内腔11,并从内管10的周壁上的通孔12流出,进入由隔板30分隔形成的集流腔21中,并从每个集流腔21外接的流出管40流出。
本实施例通过在内管10与外管20之间设置隔板30,利用隔板30分割成多个相互间隔的集流腔21,可以消除冷媒在内管10与外管20之间的腔室内的不同区域发生二次混流的现象,防止内管10与外管20之间的腔室内冷媒间的相互干扰,从而克服了冷媒从内管10与外管20之间的腔室各位置进入流出管40时流速不均匀的问题。
进一步地,由于冷媒从内管10进入集流腔21的位置影响内腔11内的冷媒的运动状态,常规气液两相流体在竖直管内沿轴向流动时,不同位置开口的流量分布极不均匀,液体往往集中于流动最远端的出口。因此,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在冷媒从内管10进入外管20的多个通孔12设置为在内管10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布置上,以有利于使进入各个集流腔21的冷媒更加均匀。
具体地,如图3所示,每一集流腔21对应的内管10的周壁仅开一通孔12,通孔12的排列方式上以四个集流腔21为一组,相邻两集流腔21的通孔12的中心轴线相交的角度为180°、0°、90°、270°,从排列上看,第二个通孔12为第一个通孔12相对内管10中心轴线的对称侧,第三个通孔12为第一个通孔12的侧面90°侧,第四个通孔12为第三个通孔12的轴对称一侧。由此,在冷媒流动方向上,下游通孔12受上游通孔12的影响更小,从而获得相比直线开孔方式更多的液体分配,提升分液的均匀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液器100,经膨胀阀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冷媒从套管式分配器的内管10流入,经内管10壁面上的通孔12流入内管10-外管20之间的环形腔体,环形腔体沿轴向分隔开,防止气液混合态沿轴向的分离,分隔的气液冷媒最终通过外管20上的流出管40分配至换热器的各个换热支路,实现冷媒的分配。本实施例的分液器100可以调整从内腔11流入集流腔21的冷媒流量大小,增强集流腔21内冷媒掺混,使进入蒸发器各支路的冷媒干度相同,使各支路流出的冷媒流量相同,进而改善冷媒分配。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仅在于:实施例一中,每一集流腔21对应的内管10的周壁仅开一通孔12,通孔12的排列方式上以四个集流腔21为一组,相邻两集流腔21的通孔12的中心轴线相交的角度为180°、0°、90°、270°。而本实施例二中,每一集流腔21对应的内管10的周壁开设两个通孔12,两个通孔12关于内管10轴线对称设置,两个通孔12的中心轴线与内管10的中心轴线垂直,且下一集流腔21的两个通孔12的中心轴线与上一个集流腔21的两个通孔12的中心轴线成90°垂直。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仅在于:实施例一中,每一集流腔21对应的内管10的周壁仅开一通孔12,通孔12的排列方式上以四个集流腔21为一组,相邻两集流腔21的通孔12的中心轴线相交的角度为180°、0°、90°、270°。本实施例三中,每一集流腔21对应的内管10的周壁开设三个通孔12,三个通孔12的圆心在内管10的同一横截面上,且三个通孔12的圆心位于内管10的圆周上的四个四等分点中的其中三个上,且相邻两集流腔21内,未开孔的内管10的圆周上剩余一个四等分点的轴线相差9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分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管,所述内管为中空管,所述内管内限定出内腔,所述内管形成有贯通所述内管管壁的多个通孔;
外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侧;
隔板,所述隔板沿所述外管的径向延伸,所述隔板设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所述隔板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隔板在所述外管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隔板将位于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多个隔开设置的集流腔,每个所述集流腔通过至少一个所述通孔与所述内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在与一个所述集流腔对应且连通的所述通孔中,至少一个所述通孔与相邻的所述集流腔的所述通孔在所述内管的周向方向错开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集流腔与所述内腔之间通过一个所述通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限定出多个腔组,每个所述腔组包括在所述外管的轴线方向依次布置的四个所述集流腔,在每个所述腔组的四个所述集流腔的依次布置方向上,第一个集流腔连通的所述通孔与第二个集流腔连通的所述通孔分别布置在所述内管径向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三个集流腔连通的所述通孔与第四个集流腔连通的所述通孔分别布置在所述内管径向方向的相对两侧,且第二个集流腔连通的所述通孔与第三个集流腔连通的所述通孔在所述内管的周向方向错开90°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集流腔通过在所述内管的径向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内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集流腔的所述通孔在所述内管的周向方向错开90°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集流腔与所述内腔之间通过三个所述通孔连通,一个所述集流腔连通的三个所述通孔在所述内管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通孔中的其中两个通孔在所述内管的径向方向相对布置,三个所述通孔中的另外一个通孔设置在所述其中两个通孔之间且与所述其中两个所述通孔间隔90°布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集流腔的两组所述通孔在所述内管的周向方向错开90°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还包括多个流出管,多个流出管设于所述外管且沿所述外管的径向向外延伸,多个所述流出管与多个所述集流腔一一对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上形成有贯通所述外管管壁的多个出液口,每个所述集流腔对应连通至少一个所述出液口,或多个所述出液口与多个所述集流腔一一对应。
1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液器。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97464.6U CN217058046U (zh) | 2022-01-24 | 2022-01-24 | 分液器和具有其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97464.6U CN217058046U (zh) | 2022-01-24 | 2022-01-24 | 分液器和具有其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58046U true CN217058046U (zh) | 2022-07-26 |
Family
ID=82484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197464.6U Active CN217058046U (zh) | 2022-01-24 | 2022-01-24 | 分液器和具有其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58046U (zh) |
-
2022
- 2022-01-24 CN CN202220197464.6U patent/CN21705804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71987B2 (en) | Minichannel heat exchanger header insert for distribution | |
US6179051B1 (en) | Distributor for plate heat exchangers | |
KR20170012878A (ko) | 열교환기 | |
US10436483B2 (en) | Heat exchanger for micro channel | |
JP2008528941A (ja) | 小流路熱交換器のヘッダ | |
CN203479101U (zh) | 换热器和搭载有该换热器的冷冻循环装置 | |
CN112033050B (zh) | 布液器及蒸发器 | |
CN217058046U (zh) | 分液器和具有其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 |
EP0797067B1 (en) |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istribution device capable of uniformly distributing a medium to a plurality of tubes of a heat exchanger | |
JP4568973B2 (ja) | プレート型熱交換器 | |
CN107687727B (zh) | 用于平行流换热器的分配器和平行流换热器 | |
CN116221968A (zh) |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 |
CN103673403B (zh) | 一种微通道热交换器 | |
CN212431418U (zh) | 用于空调的分液器及空调 | |
CN210980314U (zh) | 换热器 | |
JP2820428B2 (ja) | 冷媒分流器 | |
CN219869224U (zh) | 双系统干式换热器和热泵机组 | |
CN212431419U (zh) | 用于空调的分液器及空调 | |
CN219141177U (zh) | 一种制冷剂分配器 | |
CN221705858U (zh) | 分液器、换热组件及空调器 | |
CN213480401U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218915467U (zh) | 分配器、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9346856U (zh) | 分液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组件 | |
CN218972945U (zh) | 一种新型结构的空调分液器 | |
CN212253250U (zh) | 用于空调的分液器及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