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11536U -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11536U
CN202511536U CN2012201505565U CN201220150556U CN202511536U CN 202511536 U CN202511536 U CN 202511536U CN 2012201505565 U CN2012201505565 U CN 2012201505565U CN 201220150556 U CN201220150556 U CN 201220150556U CN 202511536 U CN202511536 U CN 2025115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gas
tube
outlet
liquid sepa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15055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军
段亮
黄高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22015055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5115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115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1153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分液装置包括:气液分离器,设置有第一入口、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引液管,通过第一出口与气液分离器连通;连接管,通过第二出口与气液分离器连通;气液混合室,设置有第三入口、第二入口以及第三出口,第三入口与引液管连通,第二入口与连接管连通;以及分液管,与气液混合室的第三出口连通。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分液管与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气液混合室,使进入分液管之前的气液两相冷媒均匀混合,改善了分液管内冷媒分布,能够使分液管分液更均匀。

Description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换热器上的换热器主流还是翅片铜管换热器,翅片铜管换热器存在成本高、抗电腐蚀力差、分液管/集液管组件焊接复杂等问题。
微通道换热器采用扁管强化传热技术,是一种全铝材制造的扁管换热器,具有成本低,抗电腐蚀力强,分液管/集液管组件结构简单等优点。且微通道换热器在单冷机上已有应用,在汽车空调上也已经使用多年。使用微通道换热器不仅能够简化工艺、减少冷媒注入量,而且流路较之于翅片铜管更加简单,便于优化。
通常情况下,在制冷空调的循环系统中参与循环的冷媒是气液两相混合物,但实际在换热器中起到制冷剂作用的为液相冷媒,所以,一般的做法是在气液两相冷媒进入分液管之前的位置上设置气液分离器,使气相冷媒回流到压缩机回气管,而液相冷媒进入分液管,然后分为多路进入换热器中吸收热量,液相蒸发为气体以实现制冷目的。但是气液分离器无法做到使气液两相冷媒100%的分离,一定会有少许的气相冷媒混杂在液相冷媒中进入分液管,而这部分气相冷媒如果无法与液相冷媒很好的混合,会影响液相冷媒的流动状态,导致液相冷媒在分液管内分液不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可以使进入分液管之前的气液两相冷媒均匀混合,从而使从分液管中流出的气液两相冷媒均匀分液。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分液装置,包括:气液分离器,设置有第一入口、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引液管,通过第一出口与气液分离器连通;连接管,通过第二出口与气液分离器连通;气液混合室,设置有第三入口、第二入口以及第三出口,第三入口与引液管连通,第二入口与连接管连通;以及分液管,与气液混合室的第三出口连通。
进一步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入口设置在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均设置在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第二入口设置在气液混合室的第一端,第三出口设置在与气液混合室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三入口设置在靠近第三出口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连接管穿过第二出口伸入气液分离器内部,引液管穿过第一出口伸入气液分离器内部,且连接管位于气液分离器内部的管段长度大于引液管位于气液分离器内部的管段长度。
进一步地,引液管伸入气液分离器内部的管段端部靠近气液分离器的第二端,连接管伸入气液分离器内部的管段端部靠近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
进一步地,气液混合室的侧壁设置有两端大中间小且截面渐变的扩压部。
进一步地,扩压部设置在气液混合室的侧壁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任一项的分液装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分液管与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气液混合室,使进入分液管之前的气液两相冷媒均匀混合,改善了分液管内冷媒流动状态,能够使分液管分液更均匀。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管端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微通道管端部与第一集液管管壁相对应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管内安装有旋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图4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管内安装有旋流器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管内安装有另一种旋流器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管设置有条状出液口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集液管内安装有设置有出液口的分液管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管设置有另一种条状出液口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条状出液口开口角度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开孔挡板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管内安装开孔挡板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管内安装另一种开孔挡板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气液分离器和气液混合室示意图;以及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安装有气液分离器和气液混合室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液管10、第二集液管20、热交换单元80、分液管30。其中第一集液管10和第二集液管20平行设置,在第一集液管10和第二集液管20之间设置有热交换单元80,将第一集液管10和第二集液管20相连通。
第一集液管10的两端面封闭,且第一集液管10的管壁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多个与热交换单元80连通的管壁出口。第二集液管20的两端面封闭,且第二集液管20的管壁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多个与热交换单元80连通的管壁入口。气液两相冷媒从第一集液管10进入,经过热交换单元80进行换热,然后流通至第二集液管20,并将完成热交换之后形成的气态冷媒排出第二集液管20。
结合参见图2~3,热交换单元80包括多个相互平行且独立的铝制微通道管81,每个微通道管81都是两端开口的中空管,并与第一集液管10的多个管壁出口以及与第二集液管20的多个管壁入口分别一一对应连通。中空的微通道管81内平行设置有多个沿微通道管81长度方向延伸的间隔板,将微通道管81内部分隔分割为多个相互独立的热交换通道。为了保证微通道管81的端部边缘与第一集液管10和第二集液管20焊接牢靠,需要将微通道管81伸入第一集液管10和第二集液管20内部,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分液,微通道管81的两端部形状分别与第一集液管10和第二集液管20的外壁面相适应;或者微通道管81的两个端部形状为分别与第一集液管10和第二集液管20的外壁面相配合的内凹结构,如凹形、V形或月牙形,内凹结构切口可节省微通道管81在第一集液管10内的安装空间,方便第一集液管10内的其它部件的安装,同时,内凹结构切口也便于加工。在相邻两个微通道管81之间还安装有翅片,以便增加热交换单元80的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翅片形状可以是波纹型V形翅片。
使用微通道管的换热器有各种称谓,即,根据它的材料称为铝热换热器,根据它的管的形状称为平面管形换热器,根据冷媒流动情况称为PFC平行流动换热器。
结合参见图4~6,分液管30沿远离第一集液管10的管壁出口的方向偏心设置于第一集液管10中,分液管30的轴心与第一集液管10的管壁出口中心位于第一集液管10的同一径向方向。这样可以增加第一集液管10的管壁出口与分液管30之间的距离,使从分液管30流出的气液两相冷媒在第一集液管10内部有更大的流动空间,使冷媒在该空间内的分布更加分散,且实现更好的分液。
分液管30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一集液管10内部,并延伸至第一集液管10的第一端端部。分液管30的第二端从第一集液管10的第二端伸出,经折弯后向靠近第二集液管20的方向延伸。
分液管30中还设置有旋流器40。旋流器40的第一端延伸至分液管30的第一端端部,旋流器40的第二端伸出第一集液管10的第二端,但不超过分液管30第二端的弯折部。旋流器40可在分液管30内部转动,将进入分液管30第二端的气液两相冷媒导流至分液管30的第一端,并使气液两相冷媒从分液管30内部平均分配至微通道管81内,增大气液两相冷媒流体的紊流与环流,使分液管30分液均匀,充分利用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提高机组的工作性能。旋流器40也可以固定设置于分液管30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旋流器40包括多个叶片41。在旋流器40的旋转中心轴线位置设置有中心轴42,中心轴42沿分液管30的轴向方向设置在分液管30内,叶片41沿中心轴42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且绕中心轴42螺旋延伸,并通过该中心轴42将旋流器40设置于分液管30内。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旋流器40由叶片41从中心轴42的一端连续螺旋延伸至另一端而构成。叶片41可以是沿中心轴42的一侧螺旋延伸的单旋叶片或沿中心轴42的相对侧螺旋延伸的双旋叶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旋流器40也可以只包括叶片41,而不包括中心轴42,这种情况下,叶片41沿分液管30轴向方向从分液管30的一端连续螺旋延伸至分液管30的另一端。
结合参见图7~10所示,分液管30的位于第一集液管10内部的管壁沿长度方向开有多个条状的出液口31。出液口31在分液管30的管壁上成对设置。出液口31可以是沿轴向方向的等距等长的条缝状、等距不等长的条缝状、不等距等长的条缝状或不等距不等长的条缝状。出液口31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但条状的出液口31可使气液两相冷媒沿流动方向边流动边释放,相比其它形状的出液口31可以更好的起到分液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出液口31为不等距不等长的条缝状,且出液口31的条缝长度沿分液管30内的气液两相冷媒流动方向递增,至少部分相邻的出液口31之间的间距沿分液管30内的冷媒流动方向递增。因为气液两相冷媒在流动过程中会逐渐降低流动速度,所以出液口31的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速度减慢的气液两相冷媒均匀的从分液管30的较长出液口31中流出,不会影响分液的稳定性和效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出液口31为等距等长的条缝状,这种设置方式便于加工。
为了提高分液效率,出液口31设置在分液管30朝向第一集液管10的管壁出口一侧的管壁上。出液口31的开口朝向也朝着第一集液管10的管壁出口一侧。出液口31的开口方向与第一集液管10内壁切线的夹角设为θ,此角度越小,即出液口31的开口方向越朝向第一集液管10的管壁出口,越有利于降低气液两相冷媒冲击的声音和冷媒流动的声音。
设分液管30的内径为d,多个出液口31的总面积为S,则:
S = κ πd 2 4 ;
式中,k为节流系数,取值为0.6~0.95。
k表示的是出液口31的开孔面积与分液管30的面积之比,取值小于1。其含义代表冷媒从分液管30流入到第一集液管10中是有一定的压降的,所以称作节流系数。
设出液口31的总长度为A,出液口31的总宽度为B,那么,有:
A = S B = κ πd 2 4 B ;
式中,B的取值为0.1~2.0mm。
以等距等长的条缝状的出液口31为例,设分液管30的长度为L,两个出液口31轴向方向之间的距离为m,那么因为出液口31左右对称,则总共有2L/m个出液口31。
那么每个条缝的长度n为:
n = A 2 L / m = κπd 2 m 8 BL
式中,m的取值范围为5~20mm,n的取值范围为2~5mm。
结合参见图11~13所示,在第一集液管10内固定安装有开孔挡板50。开孔挡板50沿轴向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集液管10的管壁出口所在管壁与分液管30之间,用于将在第一集液管10内大量聚集态的气液两相冷媒微小化。开孔挡板50与第一集液管10内壁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或卡扣连接。焊接可以为点焊。卡扣连接可以是在开孔挡板50上设置卡扣,在第一集液管10内壁设置卡槽,从而对开孔挡板50和第一集液管10进行连接。开孔挡板50上设置有与第一集液管10的多个管壁出口位置相对应的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的开孔,用于使流出分液管30的气液两相冷媒通过管壁出口进入热交换单元80。
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孔挡板50为横截面为弧形的挡板,且弧形凹面朝向分液管30所在的方向,保证开孔挡板50具有良好的汇流和分液效果。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开孔挡板50为横截面为弧形的挡板,且弧形凸面朝向分液管30所在的方向。
结合参见图14~15,为了使气液两相冷媒在进入分液管30之前充分均匀混合,分液管30伸出第一集液管10端面的一端连接有气液分离器60,在气液分离器60与第一集液管10之间连接有气液混合室70。
气液分离器6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入口63,气液分离器60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出口64以及第二出口65。
气液混合室70的第一端设置有与第二出口65连通的第二入口71,用于使分离后的气相冷媒进入气液混合室70。气液混合室70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设置有与分液管30连通的第三出口72。气液混合室70的靠近第三出口72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出口64连通的第三入口73,用于使分液后的液相冷媒进入气液混合室70。气液混合室70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两端大中间小且截面渐变的扩压部74,扩压部74的位置高于第三入口73的位置,扩压部74可以使气相冷媒充分扩压,扩压后的气相冷媒在到达气液混合室70的第二端后可以与液相冷媒更加充分的混合,提高分液管30的分液效率与分液稳定性。
连接管62的第一端穿过第二出口65,伸入到气液分离器60内部,连接管62的第二端与气液混合室70的第二入口71连通。引液管61的第一端穿过第一出口64,伸入气液分离器60内部,引液管61的第二端与第三入口73连通。
引液管61伸入气液分离器60内部的管段端部靠近气液分离器60的第二端,连接管62伸入气液分离器60内部的管段端部靠近气液分离器60的第一端,这种设置方式使得连接管62位于气液分离器60内部的管段长度大于引液管61位于气液分离器60内部的管段长度。可以起到使连接管62分离气相冷媒而使引液管61分离液相冷媒的作用,使气液两相冷媒在气液分离器60内部很好的分液。
气液两相冷媒通过第一入口63进入气液分离器60后,在其中分成气相冷媒和液相冷媒。液相冷媒经过引液管61引到气液混合室70的第二端,气相冷媒通过连接管62进入气液混合室70的第一端,并经过扩压部74扩压后流动至第二端,与从引液管61流出的液相冷媒混合,形成均匀的气液两相冷媒进入分液管30内,实现均匀分液。同时经过气液混合室70扩压后再混合的气液两相冷媒可以降低流动时的噪音,改善空调器运行环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任一种的分液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微通道换热器高频制冷分液管分液不均所导致的换热面积不能充分利用、机组能力降低、压缩机功耗增加的问题;通过在分液管与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气液混合室,使进入分液管之前的气液两相冷媒均匀混合,改善了分液管内冷媒分布,能够使分液管分液更均匀。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液分离器(60),设置有第一入口(63)、第一出口(64)以及第二出口(65);
引液管(61),通过所述第一出口(64)与所述气液分离器(60)连通;
连接管(62),通过所述第二出口(65)与所述气液分离器(60)连通;
气液混合室(70),设置有第三入口(73)、第二入口(71)以及第三出口(72),所述第三入口(73)与所述引液管(61)连通,所述第二入口(71)与所述连接管(62)连通;以及
分液管(30),与所述气液混合室(70)的所述第三出口(7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60)的所述第一入口(63)设置在所述气液分离器(60)的第一端,所述气液分离器(60)的所述第一出口(64)以及所述第二出口(65)均设置在与所述气液分离器(60)的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入口(71)设置在所述气液混合室(70)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出口(72)设置在与所述气液混合室(70)的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三入口(73)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三出口(72)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62)穿过所述第二出口(65)伸入所述气液分离器(60)内部,所述引液管(61)穿过所述第一出口(64)伸入所述气液分离器(60)内部,且所述连接管(62)位于所述气液分离器(60)内部的管段长度大于所述引液管(61)位于所述气液分离器(60)内部的管段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液管(61)伸入所述气液分离器(60)内部的管段端部靠近所述气液分离器(60)的所述第二端,所述连接管(62)伸入所述气液分离器(60)内部的管段端部靠近所述气液分离器(60)的所述第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混合室(70)的侧壁设置有两端大中间小且截面渐变的扩压部(7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压部(74)设置在所述气液混合室(70)的所述侧壁中部。
8.一种空调器,包括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装置为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液装置。
CN2012201505565U 2012-04-10 2012-04-10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5115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505565U CN202511536U (zh) 2012-04-10 2012-04-10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505565U CN202511536U (zh) 2012-04-10 2012-04-10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11536U true CN202511536U (zh) 2012-10-31

Family

ID=47064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150556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511536U (zh) 2012-04-10 2012-04-10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51153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3733A (zh) * 2012-04-10 2013-10-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110513927A (zh) * 2018-05-22 2019-11-29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分液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3733A (zh) * 2012-04-10 2013-10-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110513927A (zh) * 2018-05-22 2019-11-29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分液器
CN110513927B (zh) * 2018-05-22 2021-09-28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分液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3002688A (ja)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US20160010905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CN205843415U (zh) 换热装置和具有它的制冷设备
CN102374799A (zh) 壳管式换热器
CN106403394A (zh) 蒸发器的管路、蒸发器及空调器
CN101738016A (zh) 一种高效冷凝器及安装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CN202511538U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202511536U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203642562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CN101701756A (zh) 平行流蒸发器及其隔流板构造
CN202511535U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103363733B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205561589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201297804Y (zh) 一种新型的汽车空调蒸发器
CN202511537U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202511527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包括该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器
CN103363732A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105423649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3363731A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103363734B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106322842A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
CN201203308Y (zh) 汽车空调用平行流冷凝器
CN208720576U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512581U (zh) 气液逆流换热装置
CN206832083U (zh) 一种旋转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330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