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42562U -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42562U
CN203642562U CN201320630461.8U CN201320630461U CN203642562U CN 203642562 U CN203642562 U CN 203642562U CN 201320630461 U CN201320630461 U CN 201320630461U CN 203642562 U CN203642562 U CN 2036425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hamber
dividing plate
header
heat exchanger
hol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3046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迎文
梁祥飞
黄柏良
刘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32063046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425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425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4256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1进出口、第2进出口、第1集流管、第2集流管、多个换热管、分流装置和隔离装置,多个换热管设置于第1集流管与第2集流管之间,隔离装置设置于第1集流管和第2集流管内,使多个换热管限定出至少两个流程,分流装置设置于第1集流管和第2集流管内,分流装置上设置有分流孔,隔离装置和分流装置被设置为使从第1进出口或第2进出口进入流程的制冷剂、从一个流程流出至另一个流程的制冷剂以及从流程流出至第2进出口或第1进出口的制冷剂均通过分流孔。本实用新型的微通道换热器不仅形成多流程分流,使制冷剂能够分流均匀,提高换热效率;而且还能满足制冷制热双向分流均匀性的要求。

Description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体积小、质量轻、充注量少等优点,早已在室外单冷机上大批量推广使用,在微通道蒸发器及热泵机型上技术尚不太成熟,主要存在气液两相分配不均、制冷制热流路难以兼顾等难题,使得热泵型微通道换热器难以进入实用化阶段。 
为了解决气液两相分配不均的问题,现有技术中通过在集流管内设置有带分流孔的均流板,制冷剂从均流板的一侧进入,通过分流孔后流入均流板的另一侧,从而可以获得较好的均流效果。 
对于采用两个以上的流程的微通道换热器,为了提高均流效果,在相邻两个流程之间设置有均流板,这样当制冷剂从集流管内的一个流程流入到另一个流程时,通过均流板分流制冷剂,从而获得比较好的均流效果。但现有的多流程微通道换热器无法实现制冷制热双向分流均匀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制热双向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该微通道换热器的冷暖空调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1进出口、第2进出口、第1集流管、第2集流管、多个换热管、分流装置和隔离装置,多个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与所述第2集流管之间并将所述第1集流管和所述第2集流管连通,所述隔离装置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和所述第2集流管内,使多个所述换热管限定出至少两个流程,所述分流装置设 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和所述第2集流管内,所述分流装置上设置有分流孔,所述隔离装置和所述分流装置被设置为使从所述第1进出口或所述第2进出口进入所述流程的制冷剂、从一个所述流程流出至另一个所述流程的制冷剂以及从所述流程流出至所述第2进出口或所述第1进出口的制冷剂均通过所述分流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制冷剂进入所述流程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径从进入侧开始由近及远递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制冷剂进入所述流程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径的递增方向与从该流程流出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径的递增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制冷剂进入所述流程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距从进入侧开始由近及远递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制冷剂进入所述流程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距的递减方向与从该流程流出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距的递减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离装置使多个所述换热管限定出第1流程和第2流程,所述隔离装置和所述分流装置将所述第1集流管的内腔分隔成第1内腔、第2内腔、第3内腔和第4内腔,所述第1内腔与所述第1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2内腔与所述第2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3内腔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1内腔连通,并且与所述第1进出口连通,所述第4内腔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2内腔连通,并且与所述第2进出口连通;所述隔离装置和所述分流装置将所述第2集流管的内腔分隔成第5内腔、第6内腔和第7内腔,所述第5内腔与所述第1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6内腔与所述第2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7内腔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5内腔和所述第6内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装置包括第1孔板和第2孔板,所述第1孔板和所述第2孔板上均设置有所述分流孔,所述第1孔板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内,且将所述第1集流管内腔分隔成第1空间和第2空间,所述第1空间与多个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第2孔板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内,且将所述第2集流管内腔分隔成第3空间和第4空间,所述第3空间与多个所 述换热管连通;所述隔离装置包括第1隔板和第2隔板,所述第1隔板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内,且将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内腔、所述第2内腔、所述第3内腔和所述第4内腔,所述第2隔板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3空间内的与所述第1隔板相对应的位置,且将所述第3空间分隔成所述第5内腔和所述第6内腔,所述第4空间构成所述第7内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1隔板具有第1隔板本体、设置于该第1隔板本体上的插槽以及自该第1隔板本体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第1连接部,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1开口,所述第1隔板本体通过第1开口插入所述第1集流管内,所述插槽与所述第1孔板插接配合,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连接;所述第2隔板具有第2隔板本体以及自该第2隔板本体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第2连接部,所述第2集流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2开口,所述第2隔板本体通过第2开口插入所述第2集流管内,所述第2连接部与所述第2集流管的管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离装置使多个所述换热管限定出第1流程、第2流程和第3流程,所述隔离装置和所述分流装置将所述第1集流管的内腔分隔成第8内腔、第9内腔、第10内腔、第11内腔和第12内腔,所述第8内腔与所述第1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9内腔与所述第2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10内腔与所述第3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11内腔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8内腔连通,并且与所述第1进出口连通,所述第12内腔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9内腔和所述第10内腔连通;所述隔离装置和所述分流装置将所述第2集流管的内腔分隔成第13内腔、第14内腔、第15内腔、第16内腔和第17内腔,所述第13内腔与所述第1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14内腔与所述第2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15内腔与所述第3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16内腔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13内腔和所述第14内腔连通,所述第17内腔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15内腔连通,并且与所述第2进出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装置包括第3孔板和第4孔板,所述第3孔板和所述第4孔板上设置有所述分流孔,所述第3孔板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内,且将所述第1集流管内腔分隔成第5空间和第6空间,所述第5空间与多个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第4孔板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内,且将所述第2集流管内腔分隔成第7空间和第8空间,所述第7空间与多个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隔离装置包括第3隔板、第4隔板、第5隔板和第6隔板,所述第3隔板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5空间和所述第6空间内,所述第3隔板将所述第6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1内腔和所述第12内腔,所述第4隔板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5空间内,且与所述第3隔板一起将所述第5空间分隔成所述第8内腔、所述第9内腔和所述第10内腔,所述第5隔板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7空间内的与所述第3隔板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6隔板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7空间和所述第8空间内的与所述第4隔板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6隔板与所述第5隔板一起将所述第7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3内腔、所述第14内腔和所述第15内腔,所述第6隔板将所述第8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6内腔和所述第17内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装置包括第1孔管、第2孔管、第3孔管和第4孔管,所述第1孔管、所述第2孔管、所述第3孔管和所述第4孔管的管壁上均设置有所述分流孔,所述第1孔管和所述第2孔管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内,所述第1孔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该第1孔管的开口端从所述第1集流管的端盖伸出,该第1孔管的内部构成所述第11内腔,所述第2孔管的两端封闭,该第2孔管的内部构成所述第12内腔,所述第3孔管和所述第4孔管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内,所述第3孔管的两端封闭,该第3孔管的内部构成所述第16内腔,所述第4孔管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该第4孔管的开口端从所述第2集流管的端盖伸出,该第4孔管的内部构成所述第17内腔;所述隔离装置包括第7隔板、第8隔板、第9隔板和第10隔板,所述第7隔板和所述第8隔板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内,将所述第1孔管和所述第2孔管与所述第1集流管之间的空间分隔成所述第8内腔、所述第9内腔和所述第10内腔,所述第9隔板和所述第10隔板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内的与所述第7隔板和所述第8隔板相对应的位置,将所述第3孔管和所述第4孔管与所述第2 集流管之间的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3内腔、所述第14内腔和所述第15内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7隔板包括第7隔板本体和自该第7隔板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第3连接部,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3开口,所述第7隔板本体通过第3开口插入所述第1集流管内,且位于所述第1孔管与所述第2孔管之间,所述第3连接部与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连接;所述第8隔板包括第8隔板本体、设置于该第8隔板本体上的穿孔和自该第8隔板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第4连接部,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4开口,所述第8隔板本体通过第4开口插入所述第1集流管内,所述第2孔管穿设于所述穿孔内,所述第4连接部与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装置包括第5孔管和第6孔管,所述第5孔管和所述第6孔管的管壁上均设置有所述分流孔,所述第5孔管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内,所述第5孔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该第5孔管的开口端从所述第1集流管的端盖伸出,该第5孔管的内部设置有隔离部件,且将该第5孔管的内腔分隔成所述第11内腔和所述第12内腔,所述第6孔管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内,所述第6孔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该第6孔管的开口端从所述第2集流管的端盖伸出,该第6孔管的内部设置有隔离部件,且将该第6孔管的内腔分隔成所述第16内腔和所述第17内腔;所述隔离装置包括第11隔板、第12隔板、第13隔板和第14隔板,所述第11隔板和所述第12隔板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内,将所述第5孔管与所述第1集流管之间的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2内腔、所述第13内腔和所述第14内腔,所述第13隔板和所述第14隔板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内的与所述第11隔板和所述第12隔板相对应的位置,将所述第6孔管与所述第2集流管之间的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3内腔、所述第14内腔和所述第15内腔。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冷暖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在制热时作为冷凝器,在制冷时作为蒸发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由于具有至少两个流程,不仅形成多流程分流,使制冷剂能够分流均匀,提高换热效率;而且,由 于从第1进出口或第2进出口进入流程的制冷剂、从一个流程流出至另一个流程的制冷剂以及从流程流出至第2进出口或第1进出口的制冷剂均通过分流孔,满足了制冷制热双向分流均匀性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第2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全封闭隔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全封闭隔板与孔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半封闭隔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第2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第1隔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第2隔板与孔管的装配示意图; 
图11为图8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孔管与集流管的端盖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第1集流管;12、第1管体;14、第1左端盖;14a、第2进出口;16、第1右端盖;16a、第1进出口;20、第2集流管;22、第2管体;24、第2左端盖;24a、第2进出口;26、第2右端盖;30、换热管;41、第1孔板;42、第2孔板;42a、分流孔;43、第3孔板;44、第4孔板;45、第1孔管;45a、第1进出口;46、第2孔管;47、第3孔管;48、第4孔管;48a、第2进出口;51、第1隔板;51a、第1隔板本体;51b、第1连接部、51c、插槽;52、第2隔板;52a、第2隔板本体;52b、第2连接部;53、第3隔板;54、第4隔板;55、第5隔板;56、第6隔板;57、第7隔板;58、第8隔板;58a、第8隔板本体;58b、第4连接部;58c、穿孔;59、第9隔板;510、第10隔板;61、第1内腔;62、第2内腔;63、第3内腔;64、第4内腔;65、第5内腔;66、第6内腔;67、第7内腔;68、第8内腔;69、第9内腔;610、第10内腔;611、第11内腔;612、第12内腔;613、第13内腔;614、第14 内腔;615、第15内腔;616、第16内腔;617、第17内腔;72、第1线;74、第2线;76、第3线;A、第1流程;B、第2流程;C、第3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该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1进出口16a、第2进出口14a、第1集流管10、第2集流管20、多个换热管30、分流装置和隔离装置,其中,所述第1集流管10包括第1管体12、设置于第1管体12两端的第1左端盖14和第1右端盖16,第1右端盖16上设置有第1进出口16a,第1左端盖14上设置有第2进出口14a。所述第2集流管20包括第2管体22、设置于第2管体22两端的第2左端盖24和第2右端盖26。所述多个换热管30相互平行地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10与所述第2集流管20之间并将所述第1集流管10和所述第2集流管20连通。 
所述隔离装置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10和所述第2集流管20内,使所述多个换热管30限定出第1流程A和第2流程B(第1流程A和第2流程B由第1线72分开),使制冷剂能够分流均匀,提高换热效率。见图1,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隔离装置包括第1隔板51和第2隔板52,第1隔板51设置于第1集流管10内,第2隔板52设置于第2集流管20内的与所述第1隔板51相对应的位置。 
所述分流装置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10和所述第2集流管20内,用于使冷媒均流。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分流装置包括第1孔板41和第2孔板42,所述第1孔板41和所述第2孔板42上设置有分流孔,所述第1孔板41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10内,且将所述第1集流管10内腔分隔成第1空间和第2空间,所述第1空间与所述多个换热管30连通,所述第2孔板42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20内,且将所述第2集流管20内腔分隔成第3空间和第4空间,所述第3空间与所述多个换热管30连通;所述第1隔板51沿径向设置于 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内,且将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分隔成第1内腔61、第2内腔62、第3内腔63和第4内腔64,所述第1内腔61和所述第2内腔62分别与所述第1流程A和所述第2流程B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30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3内腔63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1内腔61连通,并且与所述第1进出口16a连通,所述第4内腔64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2内腔62连通,并且与所述第2进出口14a连通。所述第2隔板52将所述第3空间分隔成第5内腔65和第6内腔66,所述第4空间构成第7内腔67,所述第5内腔65和所述第6内腔66分别与所述第1流程A和所述第2流程B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30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7内腔67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5内腔65和所述第6内腔66连通。 
本实施例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从所述第1进出口16a或所述第2进出口14a进入所述流程的制冷剂、从一个所述流程流出至另一个所述流程的制冷剂以及从所述流程流出至所述第2进出口14a或所述第1进出口16a的制冷剂均通过所述分流孔,以满足制冷制热双向分流均匀性的要求。 
较优地,所述第2孔板42上的分流孔42a的孔径先递减后递增(见图2),所述第1孔板41上的分流孔的孔径先递增后递减(见图1),这样使得制冷剂进入所述流程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径从进入侧开始由近及远递增。由于靠近进入侧制冷剂流量较大,远离进入侧制冷剂流量较小,因此采用此种孔径的孔板能有效平衡集流管内的制冷剂分布。较优地,制冷剂进入所述流程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径的递增方向与从该流程流出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径的递增方向相反(见图1)。这样可以平衡经过第1孔板41和第2孔板42的制冷剂的差压,使流量分配效果更好。 
图3所示为所述第1隔板51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1隔板具有第1隔板本体51a、设置于该第1隔板本体51a上的插槽以及自该第1隔板本体51a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第1连接部51b,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1开口,所述第1隔板本体51a通过第1开口插入所述第1集流管内,所述插槽与所述第1孔板插接配合,所述第1连接部51b与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连接。所述第2隔板52的结构如图5所示,所述第2隔板具有第2隔板本体52a以及自该第2 隔板本体52a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第2连接部52b,所述第2集流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2开口,所述第2隔板本体52a通过第2开口插入所述第2集流管内,所述第2连接部52b与所述第2集流管的管壁连接。 
制冷时制冷剂的流路如图1中黑色填充箭头所示,具体如下:制冷剂从第1进出口16a进入第3内腔63,经过分流孔进入第1内腔61,再进入第1流程A中的换热管30内,由于靠近进入侧制冷剂流量较大,远离进入侧制冷剂流量较小,因此采用逐渐大的孔径有效地平衡了集流管内制冷剂分布。然后制冷剂沿着第1流程A内的换热管30和空气换热之后进入第5内腔65,然后经过第2孔板42的分流孔进入第7内腔67,由于第2孔板42的分流孔的孔径采用与第1孔板41相反的递增方式,这样可以平衡经过第1孔板41和第2孔板42的制冷剂差压,使流量分配效果更好。然后制冷剂沿着第2孔板42进入第6内腔66,由于靠近进入侧制冷剂流量增大,第2流程B所对应的第2孔板42的孔径逐渐增大有效地平衡了集流管内制冷剂分布,然后制冷剂沿着第2流程B中的换热管30和空气换热之后进入第2内腔62,经第1孔板41上的分流孔进入第4内腔64,最后从第2进出口14a流出。 
制热时制冷剂流路相反(如图1中斜线填充箭头所示),具体如下:制冷剂从第2进出口14a进入第4内腔64,经第1孔板41的分流孔进入第2内腔62、再进入第2流程B中的换热管30与空气换热,之后进入第6内腔66、再经第2孔板42的分流孔进入第7内腔67,然后经第2孔板42的分流孔进入第5内腔65,再沿着第1流程A中的换热管30与空气换热之后进入第1内腔61,再经第1孔板41的分流孔进入第3内腔63,最后从第1进出口16a排出。与制冷工况相同之处是靠近进口端制冷剂流量较大而远离进口端制冷剂流量较小,不同之处是分流孔板进出口发生调换。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不仅形成多流程分流,使制冷剂能够分流均匀,提高换热效率;而且还能满足制冷制热双向分流均匀性的要求;另外,通过在每根集流管内设置不同孔径的孔板分流装置,制冷和制热分流均匀性更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1孔板41的所有分流孔的孔径相同,而孔距先递减后递增,所述第2孔板42的分流孔的孔径相同,而孔距先递增后递减(见图6),这样可以起到与实施例一相同的均流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大体相同,不同之处是:本实施例中的微通道换热器具有第1流程A、第2流程B和第3流程C(三个流程由第2线74、第3线76分开),通过在第1集流管10和第2集流管20内各设置两个隔板实现。具体结构如下: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分流装置包括第3孔板43和第4孔板44,所述第3孔板43和所述第4孔板44上设置有所述分流孔,所述第3孔板43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10内,且将所述第1集流管10内腔分隔成第5空间和第6空间,所述第5空间与所述多个换热管30连通,所述第4孔板44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20内,且将所述第2集流管20内腔分隔成第7空间和第8空间,所述第7空间与所述多个换热管30连通。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隔离装置包括第3隔板53、第4隔板54、第5隔板55和第6隔板56,所述第3隔板53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5空间和所述第6空间内,所述第3隔板53将所述第6空间分隔成第11内腔611和第12内腔612,所述第4隔板54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5空间内,且与所述第3隔板53一起将所述第5空间分隔成第8内腔68、第9内腔69和第10内腔610,所述第8内腔68、第9内腔69和所述第10内腔610分别与所述第1流程A、所述第2流程B和所述第3流程C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30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11内腔611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8内腔68连通,并且与所述第1进出口16a连通,所述第12内腔612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9内腔69和所述第10内腔610连通。所述第5隔板55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7空间内的与所述第3隔板53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6隔板56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7空间和所述第8空间内的与所述第4隔板54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6隔板56与所述第5隔板55一起将所述第7空间分隔成第13内腔613、第14内腔614和第15内腔615,所述第6隔板56将所 述第8空间分隔成第16内腔616和第17内腔617,所述第13内腔613、所述第14内腔614和所述第15内腔615分别与所述第1流程A、所述第2流程B和所述第3流程C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30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16内腔616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13内腔613和所述第14内腔614连通,所述第17内腔617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15内腔615连通,并且与所述第2进出口14a连通。 
制冷时制冷剂的流路如图7中黑色填充箭头所示,具体如下:制冷剂从第1进出口16a进入第11内腔611,经过第3孔板43的分流孔进入第8内腔68,再进入第1流程A中的换热管30内,然后制冷剂沿着第1流程A内的换热管30和空气换热之后进入第13内腔613,然后经过第4孔板44的分流孔进入第16内腔616,然后制冷剂沿着第4孔板44进入第14内腔614,然后制冷剂沿着第2路程中的换热管30和空气换热之后进入第9内腔69,经第3孔板43上的分流孔进入第12内腔612,沿着第3孔板43再经第3孔板43上的分流孔进入第10内腔610,然后制冷剂沿着第3流程C内的换热管30和空气换热之后进入第15内腔615,经第4孔板44上的分流孔进入第17内腔617,最后从第2进出口14a流出。制热时制冷剂流路相反(如图1中斜线填充箭头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由于采用三个流程,使制冷剂分流更加均匀,提高了换热效率;而且,制冷剂从所述第1进出口16a或所述第2进出口14a进入所述流程或从一个所述流程进入另一个所述流程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径从进入侧开始沿着所述多个换热管30的排列方向递增,使得制冷和制热分流均匀性更好。 
实施例四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与实施例三大体相同,与其不同的是:所述分流装置包括第1孔管45、第2孔管46、第3孔管47和第4孔管48,所述第1孔管45、所述第2孔管46、所述第3孔管47和所述第4孔管48的管壁上设置有所述分流孔,所述第1孔管45和所述第2孔管46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10内,所述第1孔管45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该第1孔管45的开口端从所述第1集流管10的端盖伸出,该第1孔管45的开口 为第1进出口45a,该第1孔管45的内部构成所述第11内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2孔管46的两端封闭,该第2孔管46的内部构成所述第12内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3孔管47和所述第4孔管48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20内,所述第3孔管47的两端封闭,该第3孔管47的内部构成所述第16内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4孔管48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该第4孔管48的开口端从所述第2集流管20的端盖伸出,该第4孔管48的开口为所述第2进出口,该第4孔管48的内部构成所述第17内腔(图中未示出)。 
所述隔离装置包括第7隔板57、第8隔板58、第9隔板59和第10隔板510,所述第7隔板57和所述第8隔板58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10内,将所述第1孔管45和所述第2孔管46与所述第1集流管10之间的空间分隔成所述第8内腔68、所述第9内腔69和所述第10内腔610,所述第9隔板59和所述第10隔板510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20内的与所述第7隔板57和所述第8隔板58相对应的位置,将所述第3孔管47和所述第4孔管48与所述第2集流管20之间的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3内腔613、所述第14内腔614和所述第15内腔615。 
制冷时和制热时制冷剂的流路与实施例三相同,具体如下: 
如图8所示,制冷时,制冷剂第1进出口45a进入第1孔管45(即第11内腔)内,经过第1孔管45上的分流孔进入第8内腔68内,沿着第1流程A中的换热管30和空气换热之后进入第13内腔613内,经第3孔管47上的分流孔进入第3孔管47内,然后沿着第3孔管47经第3孔管47上的分流进入第14内腔614内,再沿着第2流程B中的换热管30和空气换热之后进入第9内腔69内,再经过第2孔管46上的分流孔进入第2孔管46内,再沿着第2孔管46并经过第2孔管46上的分流孔进入第10内腔610内,再进入第4孔管48内,最后从第2进出口48a流出。制热时制冷剂的流程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图9所示为所述第8隔板58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8隔板包括第8隔板本体58a、设置于该第8隔板本体58a上的穿孔和自该第8隔板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第4连接部58b,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4开口,所述第8隔板本体58a通过第4开口插入所述第1集流管内,所述第2孔管穿设于所述穿孔内,所述第4连接部58b与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连接。所述第7隔板的结构 与所述第8隔板58大体相同,不同的是第7隔板为实心板,即第7隔板包括第7隔板本体(图中未示出)和自该第7隔板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第3连接部(图中未示出),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3开口,所述第7隔板本体通过第3开口插入所述第1集流管内,且位于所述第1孔管与所述第2孔管之间,所述第3连接部与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连接。第1孔管45与第1集流管10的第1右端盖16的安装方式见图11。 
本实施例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不仅形成多流程分流,使制冷剂能够分流均匀,提高换热效率;而且还能满足制冷制热双向分流均匀性的要求;另外,通过在每根集流管内设置不同孔径的孔管分流装置,制冷和制热分流均匀性更好。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与实施例四大体相同,与不同的是:所述第1孔管45和第2孔管46用一根孔管代替,所述第3孔管47和所述第4孔管48用另一根孔管代替,具体结构如下: 
所述分流装置包括第5孔管(图中未示出)和第6孔管(图中未示出),所述第5孔管和所述第6孔管的管壁上均设置有所述分流孔,所述第5孔管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内,所述第5孔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该第5孔管的开口端从所述第1集流管的端盖伸出,该第5孔管的内部设置有隔离部件,且将该第5孔管的内腔分隔成所述第11内腔和所述第12内腔,所述第6孔管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内,所述第6孔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该第6孔管的开口端从所述第2集流管的端盖伸出,该第6孔管的内部设置有隔离部件,且将该第6孔管的内腔分隔成所述第16内腔和所述第17内腔。 
所述隔离装置包括第11隔板、第12隔板、第13隔板和第14隔板,所述第11隔板和所述第12隔板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内,将所述第5孔管与所述第1集流管之间的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2内腔、所述第13内腔和所述第14内腔,所述第13隔板和所述第14隔板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内的与所述第11隔板和所述第12隔板相对应的位置,将所述第6孔管与所述第2集流管之间的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3内腔、所述第14内腔和所述第15内腔。所述第11隔板、所述第 12隔板、所述第13隔板和所述第14隔板与所述第8隔板58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冷暖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多流程微通道换热器。较优地,换热器在制热时作为冷凝器,在制冷时作为蒸发器。较优地,所述空调器为柜式空调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倾斜设置。较优地,所述第1集流管10和所述第2集流管20上下布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1进出口、第2进出口、第1集流管、第2集流管、多个换热管、分流装置和隔离装置,多个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与所述第2集流管之间并将所述第1集流管和所述第2集流管连通,所述隔离装置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和所述第2集流管内,使多个所述换热管限定出至少两个流程,所述分流装置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和所述第2集流管内,所述分流装置上设置有分流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装置和所述分流装置被设置为使从所述第1进出口或所述第2进出口进入所述流程的制冷剂、从一个所述流程流出至另一个所述流程的制冷剂以及从所述流程流出至所述第2进出口或所述第1进出口的制冷剂均通过所述分流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制冷剂进入所述流程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径从进入侧开始由近及远递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制冷剂进入所述流程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径的递增方向与从该流程流出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径的递增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制冷剂进入所述流程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距从进入侧开始由近及远递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制冷剂进入所述流程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距的递减方向与从该流程流出所经过的所述分流孔的孔距的递减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装置使多个所述换热管限定出第1流程和第2流程,所述隔离装置和所述分流装置将所述第1集流管的内腔分隔成第1内腔、第2内腔、第3内腔和第4内腔,所述第1内腔与所述第1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2内腔与所述第2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3内腔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1内腔连通,并且与所述第1进出口连通,所述第4内腔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2内腔连通,并且与所述第2进出口连通;所述隔离装置和所述分流装置将所述第2集流管的内腔分隔成第5内腔、第6内腔和第7内腔,所述第5内腔与所述第1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连通, 所述第6内腔与所述第2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7内腔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5内腔和所述第6内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包括第1孔板和第2孔板,所述第1孔板和所述第2孔板上均设置有所述分流孔,所述第1孔板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内,且将所述第1集流管内腔分隔成第1空间和第2空间,所述第1空间与多个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第2孔板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内,且将所述第2集流管内腔分隔成第3空间和第4空间,所述第3空间与多个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隔离装置包括第1隔板和第2隔板,所述第1隔板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内,且将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内腔、所述第2内腔、所述第3内腔和所述第4内腔,所述第2隔板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3空间内的与所述第1隔板相对应的位置,且将所述第3空间分隔成所述第5内腔和所述第6内腔,所述第4空间构成所述第7内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隔板具有第1隔板本体、设置于该第1隔板本体上的插槽以及自该第1隔板本体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第1连接部,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1开口,所述第1隔板本体通过第1开口插入所述第1集流管内,所述插槽与所述第1孔板插接配合,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连接;所述第2隔板具有第2隔板本体以及自该第2隔板本体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第2连接部,所述第2集流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2开口,所述第2隔板本体通过第2开口插入所述第2集流管内,所述第2连接部与所述第2集流管的管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装置使多个所述换热管限定出第1流程、第2流程和第3流程,所述隔离装置和所述分流装置将所述第1集流管的内腔分隔成第8内腔、第9内腔、第10内腔、第11内腔和第12内腔,所述第8内腔与所述第1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9内腔与所述第2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10内腔与所述第3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11内腔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8内腔连通,并且与所述第1进出口连通, 所述第12内腔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9内腔和所述第10内腔连通;所述隔离装置和所述分流装置将所述第2集流管的内腔分隔成第13内腔、第14内腔、第15内腔、第16内腔和第17内腔,所述第13内腔与所述第1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14内腔与所述第2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15内腔与所述第3流程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16内腔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13内腔和所述第14内腔连通,所述第17内腔经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15内腔连通,并且与所述第2进出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包括第3孔板和第4孔板,所述第3孔板和所述第4孔板上设置有所述分流孔,所述第3孔板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内,且将所述第1集流管内腔分隔成第5空间和第6空间,所述第5空间与多个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第4孔板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内,且将所述第2集流管内腔分隔成第7空间和第8空间,所述第7空间与多个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隔离装置包括第3隔板、第4隔板、第5隔板和第6隔板,所述第3隔板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5空间和所述第6空间内,所述第3隔板将所述第6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1内腔和所述第12内腔,所述第4隔板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5空间内,且与所述第3隔板一起将所述第5空间分隔成所述第8内腔、所述第9内腔和所述第10内腔,所述第5隔板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7空间内的与所述第3隔板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6隔板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7空间和所述第8空间内的与所述第4隔板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6隔板与所述第5隔板一起将所述第7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3内腔、所述第14内腔和所述第15内腔,所述第6隔板将所述第8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6内腔和所述第17内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包括第1孔管、第2孔管、第3孔管和第4孔管,所述第1孔管、所述第2孔管、所述第3孔管和所述第4孔管的管壁上均设置有所述分流孔,所述第1孔管和所述第2孔管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内,所述第1孔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该第1孔管的开口端从所述第1集流管的端盖伸出,该第1孔管的内部构成所述第11内腔,所述第2孔管的两端封闭,该第2孔管的内部构成所 述第12内腔,所述第3孔管和所述第4孔管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内,所述第3孔管的两端封闭,该第3孔管的内部构成所述第16内腔,所述第4孔管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该第4孔管的开口端从所述第2集流管的端盖伸出,该第4孔管的内部构成所述第17内腔;所述隔离装置包括第7隔板、第8隔板、第9隔板和第10隔板,所述第7隔板和所述第8隔板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内,将所述第1孔管和所述第2孔管与所述第1集流管之间的空间分隔成所述第8内腔、所述第9内腔和所述第10内腔,所述第9隔板和所述第10隔板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内的与所述第7隔板和所述第8隔板相对应的位置,将所述第3孔管和所述第4孔管与所述第2集流管之间的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3内腔、所述第14内腔和所述第15内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7隔板包括第7隔板本体和自该第7隔板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第3连接部,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3开口,所述第7隔板本体通过第3开口插入所述第1集流管内,且位于所述第1孔管与所述第2孔管之间,所述第3连接部与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连接;所述第8隔板包括第8隔板本体、设置于该第8隔板本体上的穿孔和自该第8隔板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第4连接部,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4开口,所述第8隔板本体通过第4开口插入所述第1集流管内,所述第2孔管穿设于所述穿孔内,所述第4连接部与所述第1集流管的管壁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包括第5孔管和第6孔管,所述第5孔管和所述第6孔管的管壁上均设置有所述分流孔,所述第5孔管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内,所述第5孔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该第5孔管的开口端从所述第1集流管的端盖伸出,该第5孔管的内部设置有隔离部件,且将该第5孔管的内腔分隔成所述第11内腔和所述第12内腔,所述第6孔管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内,所述第6孔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该第6孔管的开口端从所述第2集流管的端盖伸出,该第6孔管的内部设置有隔离部件,且将该第6孔管的内腔分隔成所述第16内腔和所述第17内腔;所述隔离装置包括第11隔板、第12隔板、第13隔板和 第14隔板,所述第11隔板和所述第12隔板设置于所述第1集流管内,将所述第5孔管与所述第1集流管之间的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2内腔、所述第13内腔和所述第14内腔,所述第13隔板和所述第14隔板设置于所述第2集流管内的与所述第11隔板和所述第12隔板相对应的位置,将所述第6孔管与所述第2集流管之间的空间分隔成所述第13内腔、所述第14内腔和所述第15内腔。 
14.一种冷暖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冷暖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在制热时作为冷凝器,在制冷时作为蒸发器。 
CN201320630461.8U 2013-10-12 2013-10-12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425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30461.8U CN203642562U (zh) 2013-10-12 2013-10-12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30461.8U CN203642562U (zh) 2013-10-12 2013-10-12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42562U true CN203642562U (zh) 2014-06-11

Family

ID=50873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30461.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42562U (zh) 2013-10-12 2013-10-12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42562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34747A (zh) * 2015-01-07 2015-04-22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蒸发排管组
CN106196744A (zh) * 2016-08-25 2016-12-07 安徽江淮松芝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器
CN106482398A (zh) * 2015-08-28 2017-03-08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
CN108954983A (zh) * 2018-08-22 2018-12-07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均流换热器
CN112303886A (zh) * 2019-08-01 2021-02-02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34747A (zh) * 2015-01-07 2015-04-22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蒸发排管组
CN106482398A (zh) * 2015-08-28 2017-03-08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
CN106196744A (zh) * 2016-08-25 2016-12-07 安徽江淮松芝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器
CN108954983A (zh) * 2018-08-22 2018-12-07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均流换热器
CN112303886A (zh) * 2019-08-01 2021-02-02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CN112303886B (zh) * 2019-08-01 2021-08-31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67113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CN203642562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CN102095283A (zh) 一种空调器的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CN107816824A (zh) 热交换器
CN202885364U (zh) 冷媒分流装置及平行流换热器
CN105518411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4457034A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3869376U (zh) 管翅式蒸发器、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2914100A (zh) 冷媒分流装置及平行流换热器
CN201621986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03629159U (zh) 冷媒分流装置、扁管换热器及应用其的空调、热泵热水器
CN103807936B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CN202792700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2792702U (zh)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
CN202928207U (zh) 换热器和空调机
CN206131527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3206885B (zh) 集流管、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装置
CN104913547A (zh) 一种带分液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
CN203375867U (zh) 集流管及平行流换热器
CN205245622U (zh) 一种多流路微通道冷凝器
CN102914088B (zh) 换热器和空调机
CN203454474U (zh) 微通道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CN202885638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2511538U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104848515B (zh) 空调换热器及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1

Termination date: 20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