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92702U -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92702U
CN202792702U CN 201220411214 CN201220411214U CN202792702U CN 202792702 U CN202792702 U CN 202792702U CN 201220411214 CN201220411214 CN 201220411214 CN 201220411214 U CN201220411214 U CN 201220411214U CN 202792702 U CN202792702 U CN 202792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pipe
parall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41121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丰
程志明
岑晓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41121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927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92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9270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该平行流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冷媒管以及连接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所述第一冷媒管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侧壁。由于第一冷媒管连接于第一集流管的侧壁,冷媒不必从一端流到另一端,而是由中间向两端扩散,其行程较短,因此冷媒在流动过程中损耗较小,使得流入各扁管的冷媒较均匀。因而使得各个扁管都能较均匀的分配到足量的冷媒,能够充分的利用各扁管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且,由于各扁管分配到的冷媒较均匀,其出风温度也均匀一致,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Description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
背景技术
中国是铝资源丰富,而铜资源缺乏的国家。空调能效标准逐年提升,势必会消耗大量的铜资源,造成铜价飞速上涨,铜资源紧缺的风险。因此铝代铜技术将成为今后空调换热器发展的必然趋势。
平行流换热器就是一种全铝换热器,它作为一种用于空调的新型换热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有平行流换热器(如图1所示),输入集流管1端部连接一输入冷媒管3,输出集流管2的端部连接一个输出冷媒管4,靠近输入冷媒管3的扁管称为近端扁管5,远离输入冷媒管3称为远端扁管6。由于冷媒进入输入集流管1后, 在输入集流管1内部会受到扁管的干扰,沿程出现漩涡,流动阻力非常大,容易造成冷媒的不均匀流动。从而使得远端扁管6的冷媒流通量远远小于近端扁管5的冷媒流通量,导致近端扁管5的冷媒比较充分,远端扁管6的冷媒流量不足,这势必会造成平行流换热器在不同位置的温度分布不均匀,从而使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降低。
因此,如何降低热交换器的集流管的沿程阻力,使每根扁管的冷媒分配均匀,充分利用扁管的内侧换热面积,提高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以提高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冷媒管以及连接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所述第一冷媒管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侧壁。
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与所述扁管垂直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连接并伸入第一集流管内的一端的端部封闭或者封闭后开设孔,并在该端的侧壁上开设若干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径向延伸的隔板,该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隔成至少两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一冷媒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远离第一集流管的一端通过毛细管与分流器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冷媒管,其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侧壁。
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与所述扁管垂直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连接并伸入第二集流管内的一端的端部封闭或者封闭后开设孔,并在其侧壁上开设若干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径向延伸的隔板,该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二冷媒管。
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远离第二集流管的一端通过毛细管与分流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一冷媒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两端封闭。
优选地,还包括若干第二冷媒管,且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侧壁上对应的连接一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二冷媒管自由端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同时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一平行流换热器,该平行流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冷媒管以及连接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所述第一冷媒管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侧壁。
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与所述扁管垂直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连接并伸入第一集流管内的一端的端部封闭或者封闭后开设孔,并在该端的侧壁上开设若干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径向延伸的隔板,该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隔成至少两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一冷媒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远离第一集流管的一端通过毛细管与分流器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冷媒管,其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侧壁。
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与所述扁管垂直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连接并伸入第二集流管内的一端的端部封闭或者封闭后开设孔,并在其侧壁上开设若干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径向延伸的隔板,该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二冷媒管。
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远离第二集流管的一端通过毛细管与分流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一冷媒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两端封闭。
优选地,还包括若干第二冷媒管,且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侧壁上对应的连接一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二冷媒管自由端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平行流换热器,由于第一冷媒管连接于第一集流管的侧壁,冷媒不必从一端流到另一端,而是由中间向两端扩散,其行程较短,因此冷媒在流动过程中损耗较小,使得流入各扁管的冷媒较均匀。因而使得各个扁管都能较均匀的分配到足量的冷媒,能够充分的利用各扁管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且,由于各扁管分配到的冷媒较均匀,其出风温度也均匀一致,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与第一集流管连接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二实施例中分流器与第一冷媒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2、图3、图4,提出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与第一集流管连接部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00、第二集流管200、扁管500、第一冷媒管300、第二冷媒管400,其中扁管500若干,连接于第一集流管100和第二集流管200之间。第一集流管100侧壁上设有通孔,第一冷媒管300一端插入该通孔与第一集流管100连接。第一冷媒管300可以是一个,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00中部;也可以是两个,分别靠近第一集流管100两端。本实施例优选设置3个,纵向均布于第一集流管100中部和两端。本实施例的第一集流管100的两端封闭,当然,第一集流管100的两端也可以不封闭,而是连接其他冷媒管。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300均匀的分布在第一集流管100的中部和两端,冷媒通过第一冷媒管300向第一集流管100的两端扩散,冷媒不必从一端流到另一端,其行程较短,因此冷媒在流动过程中损耗较小,使得流入各扁管500的冷媒较均匀,能够充分的利用各扁管500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且,由于各扁管500分配到的冷媒均匀,其出风温度也均匀一致,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将第一冷媒管300连接并伸入第一集流管100内的一端的端部封闭,且在侧壁上设置若干孔310,也可以同时于封闭端的端部设置一个或若干孔310,孔310的直径约1~5mm,第一冷媒管300就通过这些孔310与第一集流管100连通。因此,冷媒仅通过第一冷媒管300的孔310向第一集流管100两端喷射。该方案进一步改善了冷媒分流的均匀性:一方面冷媒不必从一端流到另一端,其行程较短,也不受扁管500的阻挡,因此冷媒在流动过程中损耗较小,使得流入各扁管500的冷媒较均匀;另一方面孔310的直径小,使得冷媒的流速较急,因而在有限距离内冷媒的流速衰减有限,进一步使得各扁管500内的冷媒流量比较均匀。因此最终使得各个扁管500都能均匀充分的分配到足量的冷媒,能够充分的利用各扁管500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且,由于各扁管500分配到的冷媒均匀,其出风温度也均匀一致,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同时,由于第一冷媒管300上的孔310孔径较小,还对冷媒起到了节流作用,减小了冷媒能量的损失。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也在第二集流管200的侧壁上设置若干通孔,并将第二冷媒管400一端插入该通孔与第二集流管200连接,第二冷媒管400和第二集流管200的具体结构分别与上述第一冷媒管300和第一集流管100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当平行流换热器两端的集流管上都设置了使冷媒均匀分流的冷媒管后,无论是第一集流管100作为冷媒输入端还是第二集流管200作为冷媒输入端,换热器都能将冷媒均匀的分配到各个扁管500中,极大的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
当然,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冷媒管400也可以像现有技术中一样直接连接于第二集流管200的端部,当冷媒从第一集流管100内均匀分流到各个扁管500后,再通过扁管500流入第二集流管200,并最终通过第二冷媒管400排出。只是此时只有当第一冷媒管300和第一集流管100作为冷媒输入端时,才能将冷媒均匀的分流到各个扁管500中。
参见图5、图6,提出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二实施例。其中,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二实施例中分流器与第一冷媒管的连接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还在第一集流管100内设置了两个径向延伸的隔板110,该隔板110把第一集流管100分隔成了三个独立的隔离区,各隔离区互不相通,每个隔离区的侧壁上都连接一个第一冷媒管300。由于各个隔离区相互隔离,因此各区内的第一冷媒管300向两端喷射冷媒时互不干扰,不会因两股气流相互冲击产生涡流而影响冷媒的均匀分配。而各隔离区的第一冷媒管300远离第一集流管100的一端各自与一毛细管600相连,该毛细管600连接于一分离器700。该分离器700将冷媒通过毛细管600分配到各个第一冷媒管300中,并可以通过调节毛细管600来调整分配到每个第一冷媒管300中的冷媒流量。因此可以进一步使得各隔离区内的冷媒分配均匀。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同时于第二集流管200上设置一个与第一集流管100相对应的隔板210,该隔板210将第二集流管200分隔成两个隔离区,并于每一隔离区设置一第二冷媒管400,其具体结构和作用与第一集流管100类似。同理,也可以于第二冷媒管400远离第二集流管200的一端连接毛细管,并通过毛细管与一分离器连接,该分离器调节毛细管内冷媒流量,进而调节每一隔离的第二冷媒管400内的冷媒流量。因此,当第二集流管200作为冷媒输入端时,也能将冷媒均匀的分配到各个扁管500中。
参见图7,提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其中,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00内设有一隔板110,该隔板110将第一集流管100分隔成如图所示的两个隔离区,其中上端的隔离区130比下端的隔离区120大,每个隔离区各连接一第一冷媒管300;第二集流管200内也被分隔成两个隔离区,它们与第一集流管100上的两隔离区相对应。第二集流管200的两个隔离区各连接一第二冷媒管400,且该第二冷媒管400的自由端相互连通,使得第二集流管200上下两端的隔离区通过相互连通的第二冷媒管400连通起来。当该平行流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冷媒从下端的第一冷媒管300进入第一集流管100下端的隔离区120,下端的第一冷媒管300向第一集流管100两端喷射冷媒,将冷媒均匀的分配到第一集流管下端隔离区120的扁管500中。冷媒沿着扁管500进入第二集流管下端的隔离区220,并顺着两第二冷媒管400连接形成的通道进入第二集流管上端的隔离区230,上端的第二冷媒管400向第二集流管200两端喷射冷媒,将冷媒均匀的分配到第二集流管上端隔离区230的扁管500中。冷媒沿着扁管500进入第一集流管上端的隔离区130,并从其上端的第一冷媒管300中排出。由于第一集流管100和第二集流管200的下端隔离区比上端隔离区小,冷媒从较小的流路逐渐进入较大的流,其冷媒流动空间逐渐增大,有利于冷媒的蒸发。当该平行流换热器用作冷凝器的时候,流路则刚好相反,即第一集流管100上端的第一冷媒管300作为冷媒输入端,第一集流管100下端的第一冷媒管300作为冷媒输出的端,冷媒流动空间逐渐减小,有利于冷媒的冷凝。并且,由于冷媒在第一集流管下端的隔离区120进行一次均匀分流后,再于第二集流管上端的隔离区230进行第二次均匀分流,两次均匀分流使得冷媒的分配更加均匀,其换热效率更高,出风温度更加均匀。因此极大的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
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若干变形:第一集流管内可以设置多个隔离区,选择一个或者多个隔离区作为冷媒输入区,其他的为冷媒输出区;第二集流管内也相应的设置多个隔离区,并将连接于隔离区侧壁的第二冷媒管的自由端连通起来。甚至第二集流管内可以不设置隔板,也不连接第二冷媒管,而是将第二集流管两端封闭,从而仅将第二集流管作为二次分流的中转站;冷媒从第一集流管内的输入区输入冷媒,冷媒通过扁管进入第二集流管,并于第二集流管内进行二次分流,通过另一端的扁管进入第一集流管的输出区,并从该区的第一冷媒管排出冷媒。或者,第一冷媒管可以不连接于侧壁,而是将两个第一冷媒管分别连接于第一集流管的两个端部,将第一集流管任一端的隔离区作为冷媒输入端,另一端作为输出端,冷媒从输入端进入扁管,并于第二集流管内进行二次分流,然后返回第一极流管的输出端排出。以上实施方式都对冷媒进行了二次分流,并且冷媒流动的行程较短,因此都极大的提高了冷媒分配的均匀性,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
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300可以与扁管500垂直设置,这样第一冷媒管300或者其封闭端的端部开设的孔310所喷射的冷媒就不会进入扁管400之间的空隙内,从而进一步减小冷媒流动的阻力,提高冷媒分配的均匀性。同理,第二冷媒管400也可以垂直于扁管500设置。
本实施例同时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一平行流换热器,该平行流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冷媒管以及连接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所述第一冷媒管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侧壁。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平行流换热器为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实施例所涉及的平行流换热器,在此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冷媒管以及连接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所述第一冷媒管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管与所述扁管垂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管连接并伸入第一集流管内的一端的端部封闭或者封闭后开设孔,并在该端的侧壁上开设若干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管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径向延伸的隔板,该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隔成至少两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一冷媒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管远离第一集流管的一端通过毛细管与分流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冷媒管,其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管与所述扁管垂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管连接并伸入第二集流管内的一端的端部封闭或者封闭后开设孔,并在其侧壁上开设若干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管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径向延伸的隔板,该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二冷媒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管远离第二集流管的一端通过毛细管与分流器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一冷媒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两端封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第二冷媒管,且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侧壁上对应的连接一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二冷媒管自由端相互连通。
13.一种空调器,包括一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流换热器为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
CN 201220411214 2012-08-17 2012-08-17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92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411214 CN202792702U (zh) 2012-08-17 2012-08-17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411214 CN202792702U (zh) 2012-08-17 2012-08-17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92702U true CN202792702U (zh) 2013-03-13

Family

ID=47819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411214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92702U (zh) 2012-08-17 2012-08-17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92702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6332A (zh) * 2014-11-04 2015-03-11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4848601A (zh) * 2015-04-29 2015-08-1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及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CN106152614A (zh) * 2014-07-11 2016-11-23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换热器
US10168083B2 (en) 2014-07-11 2019-01-01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CN114111115A (zh) * 2021-11-26 2022-03-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6222266A (zh) * 2023-01-12 2023-06-06 浙江康盛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进口气流分配结构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2614A (zh) * 2014-07-11 2016-11-23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换热器
US10168083B2 (en) 2014-07-11 2019-01-01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CN106152614B (zh) * 2014-07-11 2019-11-19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换热器
CN104406332A (zh) * 2014-11-04 2015-03-11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4848601A (zh) * 2015-04-29 2015-08-1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及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CN114111115A (zh) * 2021-11-26 2022-03-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6222266A (zh) * 2023-01-12 2023-06-06 浙江康盛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进口气流分配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92702U (zh)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
CN102287969A (zh) 平行流换热器
CN103267390B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2914100B (zh) 冷媒分流装置及平行流换热器
CN201539997U (zh) 一种高效冷凝器及安装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CN104457034A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4567113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CN203869376U (zh) 管翅式蒸发器、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2885364U (zh) 冷媒分流装置及平行流换热器
CN103206811A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2792700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1738016A (zh) 一种高效冷凝器及安装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CN202719915U (zh) 一种新型分流结构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03642562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CN202928207U (zh) 换热器和空调机
CN203298527U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3642561U (zh) 一种双排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装置
CN111043881A (zh) 具有二次分配功能的板式换热器
CN103807936A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CN205014688U (zh) 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CN201779927U (zh) 平行流蒸发器
CN203443417U (zh) 壳管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2914088B (zh) 换热器和空调机
CN210036373U (zh) 一种逐级变径相变蓄热器
CN202835938U (zh) 冷凝器和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202

Address after: 528311 Guangdong, Foshan, Beijiao,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avenu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building B floor, District, 26-28

Patentee after: MIDEA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11 Beijiao, Foshan, Shunde District, the town of Guangdong, the United States Avenue, No. 6

Patentee before: GD MIDEA HOLDING CD.,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