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01878U - 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01878U
CN209401878U CN201822071277.XU CN201822071277U CN209401878U CN 209401878 U CN209401878 U CN 209401878U CN 201822071277 U CN201822071277 U CN 201822071277U CN 209401878 U CN209401878 U CN 2094018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circuit
shell
connector
holding par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7127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成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 Ranhu Ms
Yeonho 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 Ranhu M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 Ranhu Ms filed Critical (zhu) Ranhu Ms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018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018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第二连接器,在垂直于电路板的方向上与第一连接器可结合的方式配置。第一连接器包括:薄片体,具有沿垂直方向形成的壳体容置部;端子,电连接于电路板并向壳体容置部凸出。第二连接器包括:壳体,在下部一侧面设置有开口部,以使从上部向下方延伸而形成的柔性电路容置部,和容置于柔性电路容置部的柔性电路的端子部暴露并与端子接触;保持器,插入容置于柔性电路容置部的柔性电路的一个表面和柔性电路容置部的内表面之间,以限制柔性电路从柔性电路容置部引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电连接器组件,结构简单且易于组装。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通过连接电源和设备,设备和设备,或者设备内部单元(unit)之间而构成电路。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组件是通过连接电源和设备,设备和设备,或者设备内部单元之间而构成电路的连接工具。通常,电连接器组件相应地配置有公母连接器,以便可相互结合。
公连接器的端子、端子引脚、柔性电路等连接到母连接器的端子以传输信号或供电。
在此,柔性电路(Flexible circuit)被称为柔性电缆,并且可以大致分为柔性扁平电缆(Flexible Flat Cable)型和柔性印刷电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型。即,电连接器组件可用于连接柔性电路和设备。
另外,柔性电路应该以正确位置和特定方向插入容置部。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具有将柔性电路插入容置部以将柔性电路连接到设置于容置部中的端子的结构。结果,容置部和柔性电路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在组装过程中柔性电路不容易从容置部引出或者插入正确的位置,因此,与端子的连接可能不完整。
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努力减小所述间隙,但是与其对应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结构复杂,因此,在制造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另外,电连接器组件作为连接工具执行传输信号或供电等的同时,电连接器组件需要小型化,以便不限制电子设备(例如,显示设备中)中的其他电子组件的安装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电连接器组件,结构简单且易于组装。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具有柔性电路容易插入柔性电路容置部的同时,能够防止组装过程或组装后从柔性电路容置部引出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具有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结合过程早期阶段,大负载不会施加到柔性电路的端子部的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一例,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以及第二连接器,在与所述电路板垂直的方向上,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结合,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薄片体,具有沿所述垂直的方向形成的壳体容置部;以及端子,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向所述壳体容置部凸出,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壳体,设置有柔性电路容置部和开口部,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从所述壳体的上部向下方延伸,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部一侧面,以使容置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柔性电路的端子部露出并与所述端子接触;以及保持器,插入于在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容置的所述柔性电路的一个表面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内侧面之间,以限制所述柔性电路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引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在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内部面凸出的卡止凸起,所述卡止凸起覆盖在所述柔性电路的端部形成的卡止部的上部,以防止所述柔性电路向上引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在所述内部面凸出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柔性电路的插入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延伸至所述卡止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保持器覆盖所述柔性电路的一个表面和所述卡止凸起,以限制由所述卡止凸起卡住的柔性电路的引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保持器包括:板体部,设置为覆盖所述柔性电路;以及紧固部,从所述板体部的左右两侧凸出并能够向内侧和外侧弹性变形,并且设置有卡止钩,所述卡止钩被形成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左右内侧壁的保持器卡止部卡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保持器卡止部包括第一卡止槽和形成于所述第一卡止槽的下部的第二卡止槽,在所述卡止钩被所述第一卡止槽卡住的状态下,所述柔性电路配置为能够插入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在所述卡止钩被所述第二卡止槽卡住的状态下,所述柔性电路固定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在所述卡止钩被所述第一卡止槽卡住的状态下,所述保持器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凸出,在所述卡止钩被所述第二卡止槽卡住的状态下,所述保持器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形成一个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在所述壳体设置有沿所述保持器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引导槽,在所述保持器凸出形成有与所述引导槽相对应的引导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壳体设置有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向上延伸且在一个表面上具有锁定凸起,所述薄片体设置有能够使所述锁定凸起卡住的锁定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个表面上,所述弹性臂设置于与所述壳体的一个表面相反的所述壳体的另一个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开口部面对设置,并且与所述端子部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沿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同的方向延伸,并且沿与所述开口部相反一侧的所述壳体的另一个表面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端子设置为覆盖在所述壳体容置部容置的所述壳体的下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壳体设置为覆盖所述薄片体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变形例,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以及第二连接器,在以覆盖所述电路板的方式设置的状态下,在水平方向上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结合,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薄片体,具有沿所述水平方向形成的壳体容置部;以及端子,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向所述壳体容置部凸出,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壳体,具有柔性电路容置部和开口部,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从所述壳体的前方向后方延伸,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方的下部,以使容置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柔性电路的端子部露出并与所述端子接触;以及保持器,插入于在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容置的所述柔性电路的一个表面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内侧面之间,以限制所述柔性电路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引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在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内部面凸出的卡止凸起,所述卡止凸起设置为覆盖在所述柔性电路的端部形成的卡止部的上部,以防止所述柔性电路向侧方引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在所述内部面凸出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柔性电路的插入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延伸至所述卡止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保持器覆盖所述柔性电路的一个表面和所述卡止凸起,以限制由所述卡止凸起卡住的柔性电路的引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在形成有所述开口部的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一个表面形成有所述卡止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端子覆盖在所述壳体容置部容置的所述壳体的侧端部。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另一变形例,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以及第二连接器,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结合,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薄片体,具有壳体容置部;以及端子,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且具有在所述壳体容置部中以相互面对的方式凸出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壳体,具有柔性电路容置部和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端部一侧,以使容置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柔性电路的端子部露出;所述壳体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端子部的端部位于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后方且厚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开口部以横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方式形成,所述端子部在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二部分由所述第二接触部支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端子还具有基座部,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且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第一部分容置于由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基座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限定的空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暴露于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第一部分对应部分的所述端子部不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壳体还具有倾斜部,以倾斜的形态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距宽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且窄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接触部可以形成为弯曲成拱形,以便仅与通过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部分暴露的所述端子部弹性接触。
通过上述解决方案获得的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第一,当壳体连接到薄片体时,插入壳体中的柔性电路的端子部通过开口部暴露,薄片体的端子连接到所述端子部,从而能够顺利进行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
另外,壳体的一端部容置于薄片体的壳体容置部,壳体的锁定凸起被薄片体的锁定槽卡住,从而可以使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紧固牢固。
第二,当柔性电路插入柔性电路容置部时,柔性电路沿壳体的倾斜面移动,柔性电路的卡止部被壳体的卡止凸起卡住,保持器移动至壳体内侧,通过覆盖插入的柔性电路的一个表面中至少一部分,从而柔性电路可以更容易插入壳体中,并且可以防止柔性电路在意外情况下从壳体中引出(例如,当拉动柔性电路时)。
第三,根据本实用新型,柔性电路容置并固定于壳体,从而完成第二连接器的组装,第二连接器容置并紧固于第一连接器,从而完成电连接器组件的组装。随着连接器的组装过程如上所述逐步进行,可以减少组装者的组装失误,第一以及第二连接器之间的组装容易,从而可以减少在制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柔性电路的端子部通过以横跨壳体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方式形成的开口部暴露,使得在通过第二部分的开口部暴露的端子部实际发生与端子的接触,从而可以减少施加于端子部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有关的电连接器组件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分离的概念图。
图3是分离第一连接器的主要配件而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分离第二连接器的主要配件而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容置有柔性电路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以能够看见图5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的立体图。
图7是图5的俯视图。
图8是详细示出壳体和柔性电路之间的连接结构的概念图。
图9是详细示出壳体和保持器之间的连接结构的概念图。
图10A至图10C是沿图7所示的B-B截取的剖视图,通过连接器工艺示出柔性电路组装到第二连接器的过程的概念图。
图11是沿图1所示的A-A截取的剖视图。
图12A和12B是用于说明在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结合的过程中用于保护柔性电路的结构的图。
图13是示出电连接器组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是分离图13所示的主要配件而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沿图13所示的C-C截取的剖视图。
图16A和16B是放大示出在第二连接器和第一连接器结合的过程中用于保护柔性电路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电连接器组件。
在本说明书中,即使是不同的实施例,相同或类似的构成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说明。
另外,在对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若判断为相关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会模糊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实施例的要旨,则省略其详细说明。
另外,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仅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实施例,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思想并不限于附图,应理解为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技术范围所包括的所有变更、均等物或替代物。
包括如第一、第二等的序数的术语可以用于说明各种各样的结构要素,但是所述结构要素并不限于所述术语。所述术语仅仅用于将一个结构要素与其他结构要素区分开的目的。
在以下描述中,除非在本文中明确指出,否则单数的描述包括复数的描述。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包括”或“具有”等术语仅仅是用于指定说明书中所记载的特征、数量、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配件或其组合的存在,并不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量、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配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附加的可能性。
柔性电路(flexible circuit)可以被理解为包括柔性扁平电缆(FFC, FlexibleFlat Cable)以及柔性印刷电路(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的总体概念。
图1是示出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有关的电连接器组件10安装在电路板1上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 分离的概念图。
参照图1和图2,电连接器组件10通过连接电源和设备,设备和设备,或者设备内部单元之间而构成电路。
电连接器组件1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电连接器组件10相应地配置有公母连接器,以便可相互结合。本附图中,第一连接器100可以理解为母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0可以理解为公连接器。
第一连接器100可以安装于电路板1上。电路板1上安装有电子元件(未图示),并且配置为由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之间的电连接驱动。例如,发光元件安装于电路板1上,并且配置为根据控制信号输出光。
第二连接器200以与第一连接器100可连接的方式配置,并且以容置柔性电路2并可连接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二连接器200可以在垂直于电路板1的方向上与第一连接器100结合。
以下,将更详细说明电连接器组件10的各配件之间的连接结构。
图3是分离第一连接器100的主要配件而示出的概念图,并且是示出第一连接器100和电路板1之间的结合方法的概念图。图4是分离第二连接器 200的主要配件而示出的概念图,并且是示出第二连接器200和柔性电路2 之间的结合方法的概念图。
图5是示出容置有柔性电路2的第二连接器200的概念图。图6是示出以能够看见图5所示的第二连接器200的开口部212的方式设置的概念图。图7是图5的俯视图。
第一连接器100安装于电路板1上,并且包括薄片体110以及端子120。
薄片体110构成第一连接器100的主体,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薄片体 110可以通过注射成型,3D打印等形成。
薄片体110形成有壳体容置部111,用于容置后述第二连接器200的一端部。壳体容置部111从上部向下方延伸而形成,并具有凹陷形状。
薄片体110可以设置有凸台112,所述凸台112与形成在电路板1上的凸台孔1a相对应,以使第一连接器100引导至电路板1的正确位置。根据上述结构,薄片体110安置于电路板1的正确位置,并且后述端子120与形成于电路板1上的电连接部1b正确接触并且可以电连接于电路板1上。
薄片体110的两侧可以分别设置有由金属形成的钩113。钩113可以焊接或安置于电路板1上,以将薄片体110牢固地固定于电路板上。
薄片体110安装有端子120,用于电路板1和柔性电路之间的电连接。端子120电连接于电路板1上。端子120沿着薄片体110的前后方向设置,端子120设置为多个并沿着左右方向以预定间隔隔开的方式设置。
端子120安装于薄片体110上,并且当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 结合时,与柔性电路2接触并电连接。具体而言,端子120安装于薄片体110 上并插入薄片体110的内部后,以使端部凸出到壳体容置部111的方式设置。这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端子120可以设置为对应于柔性电路2的端子部2b以及电路板的间距 (pitch,P)。例如,端子120可以设置为与0.5mm,1.0mm,1.25mm以及1.5mm 间距等相对应地隔开。
第二连接器200包括壳体210及保持器220。
壳体210构成第二连接器200的主体,并且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壳体210可以通过注射成型,3D打印等形成。
壳体210在垂直方向上移动至电路板1并且容置于第一连接器100的壳体容置部111,设置有弹性臂230,其具有在容置状态下用于与第二连接器 200结合的锁定凸起230'。这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柔性电路2插入并安装于壳体210。为此,壳体210中形成有柔性电路容置部211,用于容置柔性电路2。柔性电路容置部211可以从上部向下方延伸而形成,具有凹陷形状。
壳体210形成有开口部212,该开口部212用于使柔性电路2的端子部 2b和端子120电连接,并且使容置于柔性电路容置部211的柔性电路2的端子部2b暴露。换言之,开口部212使壳体容置部111和柔性电路容置部211 彼此连通。根据上述结构,端子120通过开口部212与柔性电路2的端子部 2b接触,使得电路板1可以电连接到柔性电路2。
该附图中示出,开口部212形成于壳体210下端部的一个表面上,在与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壳体210的另一个表面上侧设置有弹性臂230。
壳体210插入并安装于薄片体110。壳体210可以设置为覆盖薄片体110 的至少一个表面,以支撑于薄片体110。本附图中示出,壳体210的一端部插入薄片体110的内部,壳体210的下表面安置于薄片体110的一个表面上。壳体210和薄片体110的结合关系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保持器220形成为板状,并插入柔性电路容置部211而固定。
保持器220的上部形成有卡止凸出部223,以覆盖壳体210的上部一侧。组装者可以根据所述卡止凸出部223是否接触到壳体210的一侧面来确认保持器220多少部分容置在柔性电路容置部211中。
另外,当保持器220的插入存在问题(例如,不完全插入,修整缺陷等) 而需要重新组装时,组装者把持并提起卡止凸出部223,从而能够容易将保持器220与柔性电路容置部211分离。
保持器220配置在柔性电路2与相向的柔性电路容置部211的一侧之间,以固定插入于柔性电路容置部211中的柔性电路2。保持器220固定柔性电路2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以下,对壳体210、保持器220以及柔性电路2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8是详细示出壳体210和柔性电路2之间的连接结构的概念图。图9 是详细示出壳体210和保持器220之间的连接结构的概念图。
首先,描述壳体210和柔性电路2之间的连接结构。
壳体210形成有限定柔性电路容置部211的内表面,其内表面凸出形成有卡止凸起213。
卡止凸起213形成于内表面的左右两端部,以面对容置于柔性电路容置部211的柔性电路2的一个表面的方式设置。
卡止凸起213可以形成为覆盖柔性电路2的卡止部2a的至少一个表面。参照本附图,卡止部2a形成为向柔性电路2的两侧凸出,卡止凸起213可以覆盖卡止部2a的上表面。
根据上述结构,卡止部2a被卡止凸起213卡住,从而柔性电路2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卡止凸起213可以限制柔性电路2从柔性电路容置部211 引出。
壳体210的内表面形成有倾斜面214。倾斜面214形成为向上倾斜凸出,并延伸到卡止凸起213。根据上述结构,柔性电路2沿着倾斜面214移动并且可以容易插入柔性电路容置部211中,并且以柔性电路2的卡止部2a能够被卡止凸起213卡住的方式被引导。
根据上述配置,当柔性电路2插入柔性电路容置部211时,柔性电路2 沿着壳体210的倾斜面214移动,柔性电路2的卡止部2a被壳体210的卡止凸起213卡住,从而柔性电路2可以容易插入壳体210中,并且在连接器组装过程中,柔性电路从壳体中的引出会受到限制。
接下来,描述保持器220和壳体210之间的连接结构。
保持器220设置为覆盖柔性电路2的一个表面和卡止凸起213,以防止柔性电路2从柔性电路容置部211引出,并且配置为容置于柔性电路容置部 211以结合并固定于壳体210。
为此,保持器220包括板体部221以及保持器紧固部222。
板体部221形成为矩形形状,以便覆盖设置于柔性电路容置部211的柔性电路2的一个表面中至少一部分。
保持器紧固部222可以分别从板体部221的左右两侧凸出,并且可以形成为能够向内侧弹性变形。具体而言,保持器紧固部222可以具有可以向内侧弹性变形的悬臂形状。因此,在保持器紧固部222通过外力向内侧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当外力被移除时,保持器紧固部222可以恢复到外侧。
保持器紧固部222可以包括卡止钩222',被形成于柔性电路容置部211 的左右内侧壁上的后述的保持器卡止部215卡住。
壳体210包括卡止钩222'被卡住的保持器卡止部215。具体而言,保持器卡止部215可以包括第一卡止槽215a以及第二卡止槽215b。
第一卡止槽215a可以分别形成于柔性电路容置部211的左右内侧壁上。具体而言,第一卡止槽215a由向柔性电路容置部211的内侧倾斜凸出的保持器第一倾斜面S1和向柔性电路容置部211的外侧凸出的保持器第一卡止凸起ST1形成。
保持器第一倾斜面S1引导保持器220的移动,以便卡止钩222'能够插入第一卡止槽215a中,同时,能够施压保持器紧固部222并向内侧弹性变形。
当保持器220经过保持器第一倾斜面S1时,保持器紧固部222借助复原力向外侧移动而被保持器第一卡止凸起ST1卡住。
因此,保持器220能够向下方移动,卡止钩222'能够插入第一卡止槽215a中。
第二卡止槽215b可以与第一卡止槽215a的下部隔开,并且可以分别形成于柔性电路容置部211的左右内侧壁上。
参照附图,第二卡止槽215b由向柔性电路容置部211的内侧倾斜凸出的保持器第二倾斜面S2和向柔性电路容置部211的外侧凸出的保持器第二卡止凸起ST2形成。
保持器第二倾斜面S2通过沿一个方向施加的外力(例如,本附图是向下施压的情况)将卡止钩222'从第一卡止槽215a中脱离,并且通过将保持器紧固部222向内侧施压使其弹性变形。
当保持器220经过保持器第二倾斜面S2时,保持器紧固部222借助复原力向外侧移动而被保持器第二卡止凸起ST2卡住。
因此,保持器220可以向下方移动,卡止钩222'可以插入第二卡止槽215b 中。
根据所述保持器卡止部215,通过卡止钩222'被所述保持器卡止部215 卡住,保持器220可以固定于壳体210上,并且可以逐步调整保持器220的高度。
另外,壳体210中可以形成有引导槽217,沿着保持器220的移动方向延伸而形成。保持器220中可以凸出形成有引导肋224,以便可以插入引导槽217中。
图10A至图10C是沿图7所示的B-B截取的剖视图,通过连接器工艺示出柔性电路2组装到第二连接器200的过程的概念图。
参照图10A,卡止钩222'被卡在第一卡止槽215a的状态下,柔性电路2 可以配置为可以插入柔性电路容置部211中。具体而言,保持器220和形成于壳体210的卡止凸起213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S,以便柔性电路2的端子部2b可以从中通过。
参照图10B,柔性电路2的卡止部2a沿倾斜面214向下移动,并且柔性电路通过所述间隔空间S使柔性电路2容置于柔性电路容置部211。此时,保持器220从壳体210的上表面凸出。
参照图10C,在柔性电路2的卡止部2a被卡止凸起213覆盖的状态下,被第一卡止槽215a卡住的卡止钩222'借助下方外力移动并被第二卡止槽 215b卡住。另外,随着保持器220向下方移动而被保持器第二卡止凸起ST2 卡住,保持器220可以与壳体210的上表面构成同一平面。
因此,间隔空间S由板体部221填充,并且保持器220被第二卡止槽215b 卡住而固定于壳体210,从而完成柔性电路2组装在第二连接器200的过程。
根据上述结构,保持器220向壳体210的内侧移动,且通过覆盖插入的柔性电路2的一个表面中至少一部分来完成第二连接器200的组装,因此,电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简单。另外,即使经过简单的组装过程,通过卡止凸起 213防止柔性电路2的引出,且通过保持器220防止柔性电路2的引出,也能够实现柔性电路2和第二连接器200之间的牢固的结合。
以下,对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11是沿图1所示的A-A截取的剖视图。
与上述附图一同参照图11,薄片体110设置有锁定槽114,可以与壳体 210结合。锁定槽114形成于薄片体110的一侧,配置为与壳体210的锁定凸起230'结合。
参照本附图,在第二连接器200容置于壳体容置部111的状态下,锁定槽114可以配置为后述的弹性臂230的锁定凸起230'从内侧钩住。因此,锁定槽114和锁定凸起230'可以将第二连接器200牢固地固定于第一连接器 100。
壳体210的对应于锁定槽114的位置上形成有可弹性变形的弹性臂230。弹性臂230可以具有可向内侧弹性变形的悬臂形状。
锁定凸起230'可以在壳体210的面向锁定槽114的弹性臂230的一个表面上凸出。当壳体210插入壳体容置部111时,弹性臂230通过薄片体110 向内侧弹性变形,并且配置为锁定凸起230'被锁定槽114卡住。
弹性臂230的一端设置有可施压的施压部230"。当操作施压部230"时(参照附图,当向内侧施压施压部230"时),弹性臂230向下倾斜,锁定凸起230' 与锁定槽114分离使得第二连接器200处于与第一连接器100能够分离的状态。因此,第二连接器200可以容易与第一连接器100分离。
壳体210可以形成有卡止肋216,限制弹性臂230向外侧移动。卡止肋 216可以形成为覆盖弹性臂230的至少一部分。本附图中,形成有向弹性臂 230的左右凸出的部分,并且形成为卡止肋216覆盖凸出的部分。
另外,与上述附图一同参照图11,端子120包括用于电路板1和柔性电路之间的电连接的基座部121、第一接触部122以及第二接触部123。
基座部121在薄片体110的前后方向上伸长,并且安装在壳体210的端子120安装部。基座部121设置有向薄片体110的下部凸出并与电路板1的上表面接触的下部接触部121'。
第一接触部122从基座部121的一侧延伸,并且配置为当柔性电路2插入柔性电路容置部211时,施压柔性电路2的端子部的至少一侧面。具体而言,第一接触部122可以形成为弯曲至少一个点并弹性施压端子部2b。参照附图,第一接触部122设置为面向开口部212,并且配置为第一接触部122 的一端部穿过开口部212并施压端子部2b的一侧。
第二接触部123从基座部121的另一侧延伸,并且可以与第一接触部 122并排地形成。换言之,第二接触部123可以设置为覆盖与开口部212相反一侧的壳体210的另一个表面。因此,第二接触部123也可以支撑插入柔性电路容置部211中的壳体210的一侧面。
在本附图中,端子120包括第一接触部122和第二接触部123,第一接触部122和第二接触部123沿着壳体210的左右方向以预定间隔隔开的方式设置,通过第一接触部122和第二接触部123覆盖壳体210的下端部。
另外,根据上述连接结构,可以实现电连接器组件10,其简化柔性电路 2的简单组装并且在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之间形成牢固的结合。
具体而言,当壳体210与薄片体110结合时,插入壳体210柔性电路2 的端子部2b通过开口部212暴露,薄片体110的端子120与所述端子部2b 连接,从而能够顺利进行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之间的电连接。
另外,壳体210的一端部容置于薄片体110的壳体容置部111中,壳体 210的锁定凸起230'被薄片体110的锁定槽114卡住,从而可以使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之间的紧固牢固。
另外,柔性电路2容置于柔性电路容置部211中并通过保持器220固定,从而完成柔性电路2和第二连接器200之间的组装,壳体210容置于壳体容置部111并通过锁定槽114和锁定凸起230'紧固在薄片体上,从而完成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之间的组装。
根据上述组装结构,连接器的紧固过程逐步形成,从而可以减少组装者的组装失误,柔性电路2-第二连接器200以及第一连接器100-第二连接器 200之间的组装容易,从而可以减少在制造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图12A和12B是用于说明在第二连接器200与第一连接器100结合的过程中用于保护柔性电路2的结构的图。具体而言,图12A表示第二连接器200插入第一连接器100过程中的状态,图12B表示第二连接器 200完全紧固于第一连接器100的状态。
参照本附图,壳体210具有第一部分210a和第二部分210b,端子部 2b的端部位于第一部分210a,第二部分210b在第一部分210a的后方(在附图上是上侧)以厚于第一部分210a的方式形成。附图上,第一部分210a 形成壳体210的下端。
开口部212以横跨第一部分210a的一侧和第二部分210b的一侧的方式形成。换言之,柔性电路2的端子部2b通过以横跨第一部分210a 和第二部分210b的方式形成的开口部212露出。
端子120具有在壳体容置部111中以相互面对的方式凸出的第一接触部122和第二接触部123。端子120的第一接触部122与第二接触部 123之间的间距宽于第一部分210a的厚度,且窄于第二部分210b的厚度。
因此,在图12A所示的状态下,第一部分210a容易插入第一接触部 122和第二接触部123之间的空间,而没有干扰或者几乎没有干扰。相反,在图12B所示的状态下,第二部分210b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施压第一接触部122和第二接触部123,与上述情况相比,在更多的干扰下插入。
端子120还具有基座部121,该基座部121连接第一接触部122和第二接触部123且安装在电路板1上。在结构上,壳体210的端部插入由第一接触部122、基座部121和第二接触部123限定的空间中。
基座部121平行设置于电路板1上。
第二接触部123在基座部121上垂直凸出形成。第二接触部123相对于电路板1垂直。
第一接触部122以稍微弯曲的拱形从基座部121向第二接触部123 凸出。即,与在基座部121相比,第一接触部122和第二接触部123之间的间距在端部更窄。根据上述形状,第一接触部122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即,第一接触部122和第二接触部123之间的间距可以通过第一接触部122的弹性变形而改变。
另外,若对端子部2b施加大负载,则端子部2b会受到损伤,若在插入过程早期施加这种大负载,则端子部2b可能会刮破,或者严重时端子部2b可能会撕裂。但是,如本实用新型中,当以在与端子部2b的端部隔开的,实际发生接触的位置[即,第二部分210b]施加负载的方式设计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具体而言,如图12A所示,在第一部分210a进入第一接触部122和第二接触部123之间的过程中,通过与第一部分210a对应的开口部212 暴露的端子部2b不与第一接触部122接触,或者即使接触也不会施加使端子部2b受到损伤的负载。
如图12B所示,当第二部分210b进入第一接触部122和第二接触部 123之间时,通过与第二部分210b对应的开口部212暴露的端子部2b 与第一接触部122接触。
此时,第二部分210b由第二接触部123支撑,第一接触部122被向外侧弹性施压,但是通过复原力施压端子部2b。另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接触部122具有拱形,因此,暴露于与开口部212的第一部分210a 对应的部分的端子部2b不与第一接触部122接触。
另外,壳体210还可以具有倾斜部210c,以倾斜的方式连接第一部分210a和第二部分210b。在这种情况下,插入壳体210的过程中,倾斜部210c与第二接触部123滑动接触,然后引导第二接触部123与第二部分210b平滑接触。
图13至图16B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具体而言,第二连接器400设置为覆盖电路板1,并且在水平方向上与第一连接器300结合。因此,可以实现用于减小电路板1和第二连接器400之间的间距的结构。以下,对上述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13是示出电连接器组件20的变形例的概念图。图14是分离图13所示的主要配件而示出的图。图15是沿图13所示的C-C截取的剖视图。图 16A和16B是放大示出在第二连接器和第一连接器结合的过程中用于保护柔性电路的结构的图。
如前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10,在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组件20包括第一连接器300以及第二连接器400。另外,第一连接器300包括薄片体 310以及端子320等,第二连接器400可以包括壳体410以及保持器420等。其描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
参照本附图,用于结合(或者组装)第一连接器300以及第二连接器400 的结构如下所述。
壳体容置部311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而形成,并具有凹陷形状。
柔性电路容置部411可以在水平方向(从前方到后方)上延伸而形成,并具有凹陷形状。
另外,端子320安装于薄片体310的侧面上,并且设置为插入内部后端部向壳体容置部311凸出。
具体而言,基座部321在薄片体310的高度方向上延长,并设置于壳体 410的端子320安装部。基座部321向薄片体310的侧面凸出,一端设置有下部接触部321',与电路板1的上表面接触。
第一接触部322在平行于电路板1的方向上从基座部321的一侧延伸,并且当柔性电路2插入柔性电路容置部411时,施压柔性电路2的端子部2b 的至少一侧面。
第二接触部323可以从基座部321的另一侧延伸,并且可以与第一接触部322并排地形成。
即,与上述实施例相比,本变形例的第二连接器400与第一连接器300 结合的方向从垂直方向转化为水平方向。由此,柔性电路2以水平方向插入壳体410的柔性电路容置部411后,通过保持器420固定,并且壳体410以水平方向插入壳体容置部311并紧固到薄片体310来完成电连接器组件20 的组装过程。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未确保电路板1的上部的组装空间,第二连接器400 也可以通过电连接器组件20中采用的水平结合方式安装于第一连接器300 上,因此,有利于确保工作空间。
另外,在组装第一连接器300和第二连接器400的状态下,电连接器组件20的结构如下。
与前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10的第二连接器200不同,第二连接器 400设置为与电路板1相邻。换言之,第二连接器400设置为覆盖电路板1 的至少一部分区域。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连接器300与第二连接器400结合的状态下,减小了从电路板1到电连接器组件20的上部的间距。因此,增加了设备内部的空间可用性,并且可以实现厚度减小的设备。
图16A和16B是用于说明在第二连接器400和第一连接器300结合的过程中用于保护柔性电路2的结构的图。具体而言,图16A表示第二连接器400插入第一连接器300过程中的状态,图16B表示第二连接器 400完全紧固于第一连接器300的状态。
参照本附图,壳体410具有第一部分410a和第二部分410b,端子部 2b的端部位于第一部分410a,第二部分410b在第一部分410a的后方(在附图上是右侧)以厚于第一部分410a的方式形成。附图上,第一部分410a 形成壳体410的前端。
开口部412以横跨第一部分410a的一侧和第二部分410b的一侧的方式形成。换言之,柔性电路2的端子部2b通过以横跨第一部分410a 和第二部分410b的方式形成的开口部412露出。
端子320具有在壳体容置部311中以相互面对的方式凸出的第一接触部322和第二接触部323。端子320的第一接触部322和第二接触部 323之间的间距宽于第一部分322的厚度,且窄于第二部分410b的厚度。
因此,在图16A所示的状态下,第一部分410a容易插入第一接触部 322和第二接触部323之间的空间,而没有干扰或者几乎没有干扰。相反,在图16B所示的状态下,第二部分410b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施压第一接触部322和第二接触部323,与上述情况相比,在更多的干扰下插入。
端子320还具有基座部321,该基座部321连接第一接触部322和第二接触部323且安装在电路板上。在结构上,壳体410的端部插入由第一接触部322、基座部321和第二接触部323限定的空间中。
基座部321垂直设置于电路板1上。
第二接触部323在基座部321上垂直凸出形成。第二接触部323相对于电路板1平行设置。
第一接触部322以稍微弯曲的拱形从基座部321向第二接触部323 凸出。即,与在基座部321相比,第一接触部322和第二接触部323之间的间距在端部更窄。根据上述形状,第一接触部322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即,第一接触部322和第二接触部323之间的间距可以通过第一接触部322的弹性变形而改变。
另外,若对端子部2b施加大负载,则端子部2b会受到损伤,若在插入过程早期施加这种大负载,则端子部2b可能会刮破,或者严重时端子部2b可能会撕裂。但是,如本实用新型中,当以在与端子部2b的端部隔开的,实际发生接触的位置[即,第二部分410b]施加负载的方式设计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具体而言,如图16A所示,在第一部分410a进入第一接触部322和第二接触部323之间的过程中,通过与第一部分410a对应的开口部412 暴露的端子部2b不与第一接触部322接触,或者即使接触也不会施加使端子部2b受到损伤的负载。
如图16B所示,当第二部分410b进入第一接触部322和第二接触部323之间时,通过与第二部分410b对应的开口部412暴露的端子部2b 与第一接触部322接触。
此时,第二部分410b由第二接触部323支撑,第一接触部322被向外侧弹性施压,但是通过复原力施压端子部2b。另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接触部322具有拱形,因此,暴露于与开口部412的第一部分410a 对应的部分的端子部2b不与第一接触部322接触。
另外,壳体410还可以具有倾斜部410c,以倾斜的方式连接第一部分410a和第二部分410b。在这种情况下,插入壳体410的过程中,倾斜部410c与第二接触部323滑动接触,然后引导第二接触部323与第二部分410b平滑接触。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可以适用于显示设备。作为参考,作为所述显示设备的示例,可以考虑TV。
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部,输出视觉信息;电路板1,控制所述显示部;以及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1上。
例如,多个发光元件安装于电路板1上,根据控制信号输出光。多个发光元件分别可以沿着电路板1的延伸方向以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例如,发光元件可以是LED(Light Emitting Diode),此外,可以适用具有高亮度的任何其他电子元件。
电源供给部可以通过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件与电路板1电连接,以向发光元件供电。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本质特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其他特定形式实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上述的详细说明在所有方面上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而应当被考虑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当通过所附权利要求的合理解释来确定,在本实用新型的等同范围内所进行的所有改变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以及
第二连接器,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结合,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
薄片体,具有壳体容置部;以及
端子,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向所述壳体容置部凸出,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
壳体,设置有柔性电路容置部和开口部,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沿一方向延伸,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端部一侧面,以使容置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柔性电路的端子部露出并与所述端子接触;以及
保持器,插入于在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容置的所述柔性电路的一个表面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内侧面之间,以限制所述柔性电路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引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内部面凸出的卡止凸起,
所述卡止凸起覆盖在所述柔性电路的端部形成的卡止部的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部面凸出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柔性电路的插入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延伸至所述卡止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器覆盖所述柔性电路的一个表面和所述卡止凸起,以限制由所述卡止凸起卡住的柔性电路的引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器包括:
板体部,设置为覆盖所述柔性电路;以及
紧固部,从所述板体部的左右两侧凸出并能够向内侧和外侧弹性变形,并且设置有卡止钩,所述卡止钩被在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的左右内侧壁形成的保持器卡止部卡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器卡止部包括第一卡止槽和形成于所述第一卡止槽的下部的第二卡止槽,
在所述卡止钩被所述第一卡止槽卡住的状态下,所述柔性电路配置为能够插入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
在所述卡止钩被所述第二卡止槽卡住的状态下,所述柔性电路固定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止钩被所述第一卡止槽卡住的状态下,所述保持器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凸出,
在所述卡止钩被所述第二卡止槽卡住的状态下,所述保持器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形成一个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设置有沿所述保持器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引导槽,
在所述保持器凸出形成有与所述引导槽相对应的引导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设置有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向上延伸且在一个表面上具有锁定凸起,
所述薄片体设置有能够使所述锁定凸起卡住的锁定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个表面上,
所述弹性臂设置于与所述壳体的一个表面相反的所述壳体的另一个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开口部面对设置,并且与所述端子部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沿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同的方向延伸,并且支撑与所述开口部形成的所述壳体的一个表面相反一侧的所述壳体的另一个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设置为覆盖在所述壳体容置部容置的所述壳体的端部。
14.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以及
第二连接器,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结合,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
薄片体,具有壳体容置部;以及
端子,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且具有在所述壳体容置部中以相互面对的方式凸出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
壳体,具有柔性电路容置部和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端部一侧,以便在柔性电路容置于所述柔性电路容置部时所述柔性电路的端子部露出,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端子部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后方且厚于所述第一部分,
所述开口部以横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方式形成,
所述端子部在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分由所述第二接触部支撑。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还具有基座部,所述基座部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且设置在所述电路板,
所述第一部分容置于由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基座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限定的空间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暴露于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第一部分对应部分的所述端子部不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以倾斜的形态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距宽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且窄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部形成为弯曲成拱形,以便仅与通过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部分暴露的所述端子部弹性接触。
CN201822071277.XU 2017-12-11 2018-12-11 电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0940187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69600A KR101883377B1 (ko) 2017-12-11 2017-12-11 전기 커넥터 어셈블리
KR10-2017-0169600 2017-12-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01878U true CN209401878U (zh) 2019-09-17

Family

ID=63078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71277.XU Active CN209401878U (zh) 2017-12-11 2018-12-11 电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745862B2 (zh)
KR (1) KR101883377B1 (zh)
CN (1) CN209401878U (zh)
DE (1) DE202018107037U1 (zh)
TW (1) TWM576747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3884A (zh) * 2020-06-09 2020-09-11 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
CN112636040A (zh) * 2019-10-08 2021-04-0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保持导电部件的保持部件的连接器
CN112952423A (zh) * 2021-02-08 2021-06-11 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4142308A (zh) * 2020-09-03 2022-03-04 美国莫列斯有限公司 插座模块及连接器组合
CN115023088A (zh) * 2021-03-05 2022-09-06 Abb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将第一电路板垂直于第二电路板组装和电接触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9932B (zh) * 2019-05-15 2020-07-21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插接件和電連接器組件
KR102248014B1 (ko) * 2019-07-03 2021-05-04 히로세코리아 주식회사 기판 접속용 커넥터 구조
KR20210022452A (ko) 2019-08-20 2021-03-0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Fpcb 커넥터,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및 배터리 팩
JP7134934B2 (ja) * 2019-10-08 2022-09-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導電部材を保持する保持部材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JP7094641B2 (ja) 2019-10-16 2022-07-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I723700B (zh) * 2019-12-24 2021-04-0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導引插入連接器
JP7497123B2 (ja) 2020-10-19 2024-06-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付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TWI759038B (zh) * 2020-12-28 2022-03-21 唐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總成及其連接器
TWI801791B (zh) * 2021-01-06 2023-05-11 啓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連接結構及其連接器
DE102021209119A1 (de) 2021-08-19 2023-02-23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Antriebseinrichtung, Druckerzeuger für eine Bremsanlage
KR20240144788A (ko) * 2023-03-26 2024-10-0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및 커넥터 조립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24550B2 (ja) 1999-05-27 2005-12-07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3929763B2 (ja) * 2001-01-12 2007-06-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フラット配線材用コネクタ
US6475026B1 (en) * 2001-12-10 2002-11-05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Flat flexible cable connector
JP4044822B2 (ja) * 2002-10-21 2008-02-06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750395B2 (ja) * 2004-09-15 2011-08-1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Ffc用挿入ガイド
JP2006134728A (ja) * 2004-11-05 2006-05-25 Jst Mfg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JP5826565B2 (ja) * 2011-08-31 2015-12-0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101598943B1 (ko) * 2014-03-19 2016-03-02 한성전자 주식회사 Ffc 커넥터
JP2016046005A (ja) * 2014-08-20 2016-04-04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7142901A (ja) * 2016-02-08 2017-08-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40333B1 (ja) * 2016-06-22 2016-12-07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6040A (zh) * 2019-10-08 2021-04-0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保持导电部件的保持部件的连接器
CN111653884A (zh) * 2020-06-09 2020-09-11 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
CN114142308A (zh) * 2020-09-03 2022-03-04 美国莫列斯有限公司 插座模块及连接器组合
CN114142308B (zh) * 2020-09-03 2024-05-17 美国莫列斯有限公司 插座模块及连接器组合
CN112952423A (zh) * 2021-02-08 2021-06-11 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2952423B (zh) * 2021-02-08 2023-08-18 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5023088A (zh) * 2021-03-05 2022-09-06 Abb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将第一电路板垂直于第二电路板组装和电接触的方法
CN115023088B (zh) * 2021-03-05 2023-12-29 Abb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将第一电路板垂直于第二电路板组装和电接触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8107037U1 (de) 2019-03-26
TWM576747U (zh) 2019-04-11
JP6745862B2 (ja) 2020-08-26
KR101883377B1 (ko) 2018-07-31
JP2019106368A (ja) 2019-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401878U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7409225B2 (en) Dual connection device for memory medium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with the same
US6358089B1 (en) Connector for printed wiring board
KR101450737B1 (ko) 커넥터
US700479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864524B2 (en) Connector
JP4082571B2 (ja) コネクタの嵌脱構造
US20080298040A1 (en) Latch for interface card
CN101584086A (zh) 具有预载荷盖的边缘连接器
EP1150398A1 (en) Connector for flexible board
CN103280664A (zh) 卡用连接器
KR20120014551A (ko) 커넥터
US68810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of at least two-direction card insertion type
US7654850B2 (en) Shielded lock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1052785A (ja) スライダ及びこれを含むコネクタ
KR102030277B1 (ko) 전기 커넥터 어셈블리
KR100711980B1 (ko) 전기 커넥터
KR100458681B1 (ko) 모듈형 잭과 그 부착 구조
JPH11307191A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KR100608830B1 (ko) 접지스프링핑거를 구비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CN212085268U (zh)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KR101300008B1 (ko) 커넥터
JP4293254B2 (ja) コネクタ
KR20100037688A (ko) 체결기구를 구비한 커넥터
EP1953874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