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67076U - 冲击工具 - Google Patents

冲击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67076U
CN208867076U CN201821742925.3U CN201821742925U CN208867076U CN 208867076 U CN208867076 U CN 208867076U CN 201821742925 U CN201821742925 U CN 201821742925U CN 208867076 U CN208867076 U CN 2088670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mmer body
anvil block
bearing
shell
percussion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4292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谷龙之助
手岛治树
田渕嵩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670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670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 B25F5/021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with gui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冲击工具,其能够利用灯具良好地对作业部位进行照明。冲击起子(1)包括:马达(10);主轴(12),其借助马达(10)而旋转;锤体(70),其保持于主轴(12);砧座(14),其向前方突出且被锤体(70)沿旋转方向进行冲击;锤体壳体(8),其对锤体(70)进行收纳;锤体壳体罩(58),其配置于锤体壳体(8)的外周、且具有透光性;以及灯具(101A、101B),其向砧座(14)的前方照射光,锤体壳体罩(58)位于灯具(101A、101B)的照射范围内。

Description

冲击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击起子等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例如在冲击起子中,如专利文献1所示,从马达向主轴传递旋转,借助滚珠而将锤体(hammer)与主轴连结,并利用在主轴外部安装的螺旋弹簧使锤体与作为用于安装工具头的输出轴的砧座卡合,随着作用于砧座的扭矩的提高,使得锤体相对于砧座卡合/脱离而间歇地产生旋转冲击力(冲击)。
此外,在该冲击起子中,在收纳有冲击机构的锤体壳体的下方且在对开关进行操作的触发器的上方,朝向斜上方设置有作为对砧座的前方进行照射的灯具的LED。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0737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冲击起子中,由于从砧座下方的一处部位对前方进行照射,因此在照射范围内会产生砧座、工具头的影子,从而有可能难以观察作业部位而导致作业性下降。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灯具良好地对作业部位进行照明而不会导致作业性下降的冲击工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包括:马达;主轴,其借助马达而旋转;锤体,其保持于主轴;砧座,其向前方突出,且被锤体沿旋转方向进行冲击;锤体壳体,其对锤体进行收纳;锤体壳体罩,其配置于锤体壳体的外周、且具有透光性;以及灯具,其向砧座的前方照射光,锤体壳体罩位于灯具的照射范围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包括:马达;主轴,其借助马达而旋转;锤体,其保持于主轴;轴状的砧座,其向前方突出,且被所述锤体沿旋转方向进行冲击;金属制的锤体壳体,其对锤体进行收纳;锤体壳体罩,其配置于锤体壳体的外周;以及至少2个LED,它们在主视时配置于砧座的径向外侧,并向砧座的前方照射光。
技术方案3所述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LED在主视时具有长方形形状,LED的长度方向配置为沿着以砧座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周方向。
技术方案4所述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锤体壳体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对动作模式进行切换操作的切换开关。
技术方案5所述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锤体壳体保持有前侧的第1轴承和后侧的第2轴承,第1轴承和第2轴承直接将砧座保持为能够旋转。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灯具良好地对作业部位进行照明。
附图说明
图1是冲击起子的立体图。
图2是冲击起子的左视图。
图3是冲击起子的主视图。
图4是冲击起子的后视图。
图5是冲击起子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6是主体部的放大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7是图5的A-A线放大剖视图。
图8是图5的B-B线放大剖视图。
图9是左侧的半边外壳的侧视图。
图10是右侧的半边外壳的侧视图。
图11是省略了右侧的半边外壳的冲击起子的右视图。
图12是省略了左侧的半边外壳的冲击起子的左视图。
图13(A)是冲击起子的振动抑制效果的验证方法的说明图,图13(B)是包括其他产品组在内的验证结果表。
附图标记说明
1:冲击起子;2:主体部;3:握持部;4:主体外壳;8:锤体壳体;10:马达;11: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2:主轴;13:冲击机构;14:砧座;23:定子;24:转子;33:旋转轴;50:前筒部;50a:内径部;56:切换开关;57:按钮部;58:锤体壳体罩;70:锤体;71:螺旋弹簧;80A、80B:滚珠轴承;80a:内圈;80b:外圈;80c:滚珠;81:臂部;82:中间垫片;83:前垫片;84:后垫片;87:O型环;101A、101B:灯具;102:LED基板;103:LED;104:灯具壳体;105:左缺口部;106:左支承凹部;107:导线;108:左走线槽;110:左倒角部;112:右缺口部;113:右支承凹部;114:右走线槽;115:右倒角部;116:上支承爪;117:后支承爪;118:下支承爪;120:后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作为电动工具的一个例子的冲击起子的立体图,图2是左视图,图3是主视图,图4是后视图,图5是中央纵向剖视图,图6是主体部的放大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冲击起子1具有:主体部2,其中心轴处于前后方向上;以及握持部3,其从上述主体部2向下方突出。冲击起子1的外壳构成为包括主体外壳4、后罩7以及锤体壳体8,主体外壳4由形成主体部2的筒状的马达外壳5和形成握持部3的握持外壳6连接设置而成,后罩7以螺纹固定的方式安装于马达外壳5的后端,锤体壳体8组装于马达外壳5的前部。主体外壳4分割为左侧的半边外壳4a和右侧的半边外壳4b,它们借助左右方向的螺钉9、9…而组装在一起。
在主体部2自后方起依次设置有马达10、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1、主轴12以及冲击机构13。马达10收纳于马达外壳5,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1、主轴12以及冲击机构13收纳于锤体壳体8,设置于冲击机构13的作为输出轴的砧座14从锤体壳体8的前端向前方突出。
在握持部3的上部收纳有使得触发器16向前方突出的开关15,在握持部3的下端形成有用于供作为电源的电池组18安装的电池安装部17。在该电池安装部17内收纳有与电池组18电连接的端子台19、以及位于上述端子台19的上方的控制器20。在控制器20设置有控制电路板21,微型计算机、开关元件等搭载于该控制电路板21,在电池安装部17的上表面设置有显示面板22,该显示面板22与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且对马达转速、电池组18的电力余量进行显示等。
马达10是具有定子23和转子24的内转子式的无刷马达。首先,定子23保持于马达外壳5内,并具有:定子铁芯25,其通过多块钢板层叠而成;前绝缘部件26和后绝缘部件27,它们设置于定子铁芯25的前后方;以及多个线圈28、28…,它们借助前绝缘部件26和后绝缘部件27而卷绕于定子铁芯25。在前绝缘部件26设有3个熔合端子29、29…,各熔合端子29以在一端夹着线圈28的线材的方式而熔合在一起,各熔合端子29的另一端绕至从前绝缘部件26的下端向下突出设置的连结片30。在侧视时呈日文コ字状的端子单元31焊接有从控制器20布设、且与各熔合端子29对应的导线,利用螺钉32以从下方夹入的方式而将该端子单元31组装于上述连结片30并使之与该连结片30电连接。从端子单元31引出的三相电源线在开关15的后方从握持部3内通过并与控制器20内的控制电路板21连接。
转子24具有:旋转轴33,其位于轴心;筒状的转子铁芯34,其配置于旋转轴33的周围;永磁体35,其配置于转子铁芯34的外侧且呈筒状地沿着周向交替地改变极性;以及多个传感器用永磁体36、36…,它们在上述部件的前侧呈放射状地配置。搭载有用来对转子24的传感器用永磁体36的位置进行检测并将旋转检测信号输出的3个旋转检测元件的传感器电路板37,以螺纹固定的方式而固定于前绝缘部件26的前端。在该传感器电路板37的下端连接有用于将旋转检测信号输出的信号线,该信号线也与电源线同样地在开关15的后方从握持部3内通过并与控制器20内的控制电路板21连接。
还如图7所示,后罩7呈帽状,利用左右侧的螺钉38、38从马达外壳5的后方对该后罩7进行安装,保持于该后罩7的轴承39对旋转轴33的后端进行枢轴支承。在轴承39的前方、且在旋转轴33,借助金属制的镶嵌衬套41而安装有马达冷却用的离心风扇40。该离心风扇40的中央部成为呈研钵状地向前方鼓出的鼓出部42,轴承39配置为:在紧邻鼓出部42的后侧相对于离心风扇40而在径向上重叠。在后罩7的侧面形成有位于离心风扇40的径向外侧的排气口43、43…,在马达外壳5的侧面形成有进气口44、44…。
另一方面,旋转轴33的前端将在马达10的前方而保持于马达外壳5的轴承保持器45贯通并向前方突出,且被保持于轴承保持器45的后部的轴承46进行枢轴支承。在旋转轴33的前端安装有小齿轮47。
轴承保持器45由金属制成、且形成为在中央形成有缩颈部的圆盘状,在马达外壳5的内表面设置的肋48与缩颈部嵌合,从而轴承保持器45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保持于马达外壳5。
此外,环形壁49以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于轴承保持器45的前表面周缘,该环形壁49在外周形成有外螺纹部,在锤体壳体8的后端内周设置的内螺纹部与该环形壁49结合。
锤体壳体8是前半部呈尖头状且在前端形成有前筒部50的金属制的筒状体,其后部由成为盖的轴承保持器45封闭。在锤体壳体8的下表面形成有突起51,在组装状态下,在左右的半边外壳4a、4b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按压肋52、52(图9、图10)分别与突起51的侧面抵接。
此外,如图7、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锤体壳体8的左右侧面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视时呈长方形的突条53、53,该突条53、53与在半边外壳4a、4b的内表面形成的相同形状的凹槽54、54(图9、图10)嵌合。通过上述突起51和按压肋52的卡合以及突条53和凹槽54的卡合而对锤体壳体8的旋转加以限制。
在锤体壳体8与开关15之间、且在主体外壳4,马达10的正转反转切换杆55设置为能够左右滑动,在该正转反转切换杆55的前方、且在主体外壳4,能够切换冲击模式的切换开关56被保持为使得按钮部57在前表面露出的朝前的姿势。能够利用对握持部3进行把持的手指而对该按钮部57进行按压操作。这里,通过反复对按钮部57进行按压操作而将冲击力切换为“弱”、“中”、“强”、“最快”这4档。
此外,在马达外壳5的前方设置有树脂制的具有透光性的锤体壳体罩58,该锤体壳体罩58从锤体壳体8的前部覆盖至前筒部50,在锤体壳体罩58的前端外周部安装有橡胶制的缓冲件(bumper)59。
而且,在轴承保持器45的前部保持有轴承60,利用轴承60对主轴12的后端进行枢轴支承。该主轴12在后部具有中空且呈圆盘状的载体部61,旋转轴33的前端和小齿轮47突出到从载体部61的后表面起沿着轴心而形成的有底孔62内。
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1包括:内齿轮63,其具有内齿;以及3个行星齿轮64、64…,它们具有与内齿轮63啮合的外齿。内齿轮63以同轴的方式收纳于轴承保持器45的环形壁49的内侧,在该内齿轮63的前部外周侧设置有止转部66,该止转部66与在锤体壳体8的内周面形成于内螺纹部前方的凹部65卡合。该止转部66被环形壁49和设置于锤体壳体8内周面的台阶部67夹持,由此还限制了内齿轮63的轴向上的移动。行星齿轮64由销68支承为:能够在主轴12的载体部61内旋转,该行星齿轮64与旋转轴33的小齿轮47啮合。
冲击机构13包括:锤体70,其安装于主轴12的外部;以及螺旋弹簧71,其对上述锤体70向前方施力。首先,锤体70在前表面具有一对爪72、72,并借助与在锤体70的内表面形成的外侧凸轮槽73以及在主轴12的表面形成的内侧凸轮槽74同时嵌合的滚珠75、75而与主轴12结合。此外,在锤体70的后表面形成有环状的槽76,螺旋弹簧71的前端插入于该槽76。螺旋弹簧71的后端与载体部61的前表面抵接。在锤体70的内周形成有环状的凹槽78,该凹槽78在冲击动作时的后退位置处与从主轴12的有底孔62在半径方向上贯通形成的连通孔77、77连通,由此将有底孔62内的润滑脂从连通孔77向凹槽78供给而实现对锤体70和主轴12之间的润滑。
[砧座的枢轴支承构造的说明]
利用在锤体壳体8的前筒部50内保持的前后2个滚珠轴承80A、80B对砧座14进行枢轴支承。在砧座14的后端形成有在旋转方向上与锤体70的爪72、72卡合的一对臂部81、81。
如图6、图7所示,该滚珠轴承80A、80B分别包括内圈80a、外圈80b以及在上述内圈、外圈这两个部件之间沿周向配置成一列的多个滚珠80c、80c…,在2个滚珠轴承80A、80B之间夹设有中间垫片82。该中间垫片82分别与滚珠轴承80A、80B的外圈80b、80b抵接,从而在滚珠轴承80A、80B之间保持有规定的间隔。
这里的滚珠轴承80A、80B以及中间垫片82的外径均相同,并从后方插入于直径在整个前后方向上均相等的前筒部50的内径部50a。在前筒部50的前端环绕设置有直径小于内径部50a的直径的环状的定位部50b,通过前侧的滚珠轴承80A的外圈80b与定位部50b抵接而实现了向前方的定位。在前筒部50内、且在前侧的滚珠轴承80A和定位部50b之间,设置有将砧座14和定位部50b之间封闭而实现了对滚珠轴承80A、80B的防尘的前垫片83,在后侧的滚珠轴承80B的后方设置有用于滚珠轴承80B向后方的定位的后垫片84。该后垫片84具有大于滚珠轴承80B和内径部50a的外径的外径,与在前筒部50的内周面设置的周向上的槽50c嵌合,并与滚珠轴承80B的外圈80b抵接。
此外,在臂部81、81的前方、且在前筒部50的后表面内周侧以同轴的方式突出设置有环状的保持部85,该保持部85的内径小于后垫片84的外径,该保持部85的外径大于后垫片84的外径,树脂制的外垫片86嵌合于该保持部85的外侧,该外垫片86具有使得其后表面位于比保持部85靠后方的位置的厚度。该外垫片86用于对臂部81、81进行支承。
此外,在砧座14的位于滚珠轴承80A、80B的内侧的部分,O型环87、87在前后方向上设置有2个,它们分别与滚珠轴承80A、80B的内圈80a、80a接触。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根据需要而省略O型环87、87。
在砧座14的后表面轴心形成有嵌合凹部88,在主轴12的前端轴心设置的嵌合突起89与该嵌合凹部88嵌合。在主轴12的轴心形成有轴心孔90,该轴心孔90从有底孔62贯通至嵌合突起89而使得有底孔62与嵌合凹部88连通,由此将有底孔62内的润滑脂向嵌合凹部88供给而实现主轴12和砧座14之间的润滑。
另一方面,砧座14的外周的前半部分成为直径小于后半侧的直径的小径部91,在砧座14的轴心,以从前端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插入孔92,该插入孔92的横截面呈六边形、且能够供工具头从前方插入。此外,在砧座14内,一对半径方向上的贯通孔93、93形成为:在以插入孔92为中心的点对称的位置处与插入孔92连通。在贯通孔93、93收纳有滚珠94、94,贯通孔93的相对于插入孔92的连通侧的开口形成为:直径小于滚珠94的直径,从而不会使得滚珠94向插入孔92侧掉落。
此外,在砧座14的小径部91的外部安装有操作套筒95。该操作套筒95是在后端内侧具有接近小径部91的外周的限制突条96、且其前侧内周的直径大于限制突条96的内径的筒体,在小径部91的外部安装的螺旋弹簧97介于限制突条96和在小径部91的前端外周定位于止动环98的止动垫片99之间。由此,操作套筒95在常态下被向后退位置施力,该后退位置是操作套筒95的后端与形成于小径部91的基部外周的环状的止挡面100抵接的位置。在该后退位置处,限制突条96位于滚珠94的外侧而限制滚珠94向径向外侧的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插入孔92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滚珠轴承80A、80B、中间垫片82,因此,与在插入孔92的后方配置有滚珠轴承80A、80B、中间垫片82的情况相比,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缩短。
[灯具的说明]
此外,在主体部2的左右侧配置有一对灯具101A、101B。如图2、图7以及图8所示,该灯具101A、101B构成为:在具有透光性的四方箱状的灯具壳体104收纳有主视时呈长方形的LED基板102,在LED基板102搭载有同样在主视时呈长方形的芯片状的LED103。该灯具101A、101B以LED103朝向前侧且主视时纵向设置的方式配置于锤体壳体8与左右的半边外壳4a、4b之间。
这里,灯具101A、101B的组装构造在主体部2的左右两侧有所不同。首先,对左侧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在将锤体壳体8的左侧面覆盖的半边外壳4a的上部前端,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左缺口部105,该左缺口部105与锤体壳体罩58的后端形状匹配地形成为上下宽度随着趋向后方而减小的尖头锥状,在该左缺口部105的后方部分形成有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四边形的左支承凹部106,该左支承凹部106向左外侧突出且向前方开口,左侧的灯具101A的灯具壳体104与该左支承凹部106的内表面嵌合。
此外,在左支承凹部106的下侧以与左支承凹部106连通且朝下凹陷的方式而设置有左走线槽108,该左走线槽108用于沿着半边外壳4a的内表面并向下方对与LED基板102连接并从灯具壳体104的下表面引出的导线107(图12)进行引导。此外,在左支承凹部106的上侧形成有嵌合槽109,从锤体壳体罩58的后端左侧向后突出设置的带状的卡定片58a与该嵌合槽109嵌合。
还如图12所示,在锤体壳体8的左侧面形成有左倒角部110,该左倒角部110与嵌合于左支承凹部106的灯具壳体104抵接,在该左倒角部110的上方突出设置有定位突起111,该定位突起111插入于在锤体壳体罩58的左侧的卡定片58a设置的通孔58b而对锤体壳体罩58进行定位。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主体部2的右侧也一样,在将锤体壳体8的右侧面覆盖的半边外壳4b的上部前端,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右缺口部112,该右缺口部112与锤体壳体罩58的后端形状匹配地形成为上下宽度随着趋向后方而减小的尖头锥状,在该右缺口部112的后方部分形成有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四边形的右支承凹部113,该右支承凹部113向右外侧突出且向前方开口,右侧的灯具101B的灯具壳体104与该右支承凹部113的内表面嵌合。
此外,在右支承凹部113的下侧以与右支承凹部113连通且朝下凹陷的方式而设置有右走线槽114,该右走线槽114用于沿着半边外壳4b的内表面且朝下方对与LED基板102连接并从灯具壳体104的下表面引出的导线107(图11)进行引导。此外,在右支承凹部113的下侧也形成有嵌合槽109,从锤体壳体罩58的后端右侧向后突出设置的带状的卡定片58a与该嵌合槽109嵌合。
而且,还如图11所示,在锤体壳体8的右侧面形成有右倒角部115,该右倒角部115与嵌合于右支承凹部113的灯具壳体104抵接,在右倒角部115的上方也突出设置有定位突起111,该定位突起111插入于在锤体壳体罩58的右侧的卡定片58a设置的通孔58b而对锤体壳体罩58进行定位。
此外,在右倒角部115的上侧突出设置有上支承爪116,在右倒角部115的后侧突出设置有后支承爪117,该上支承爪116与载置于右倒角部115的灯具壳体104的上表面抵接,该后支承爪117与灯具壳体104的后表面抵接。此外,在右倒角部115的下侧突出设置有与灯具壳体104的下表面抵接的一对下支承爪118、118,这一对下支承爪118、118在前后方向上设置有能够供从灯具壳体104的下表面引出的导线107通过的间隔。如图7、图10所示,在半边外壳4b的内表面、且在右支承凹部113的后方形成有卡定肋119,该卡定肋119卡定于后支承爪117的后方。
因此,灯具101A、101B的组装在左右两侧有所不同。首先,在锤体壳体8的左侧,在使内表面朝上地将半边外壳4a载置于作业台等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先使左侧的灯具101A的灯具壳体104在使得LED103朝前的纵向上与左支承凹部106嵌合,再使导线107与左走线槽108嵌合。在该状态下,将收纳有冲击机构13并安装有锤体壳体罩58和缓冲件59的锤体壳体8和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1等一并设置于半边外壳4a的内表面上,此时,锤体壳体8的左倒角部110与灯具壳体104抵接,由此将灯具101A夹持于左倒角部110和左支承凹部106之间。
另一方面,在锤体壳体8的右侧,将右侧的灯具101B的灯具壳体104同样以在使得LED103朝前的纵向上嵌合至由上支承爪116、后支承爪117以及下支承爪118、118包围的空间内的方式而载置于锤体壳体8的右侧面的右倒角部115,再将导线107从下支承爪118、118之间向下方引出。在该状态下,若使半边外壳4b以使得灯具壳体104嵌合于右支承凹部113、且使得导线107嵌合于右走线槽114的方式进行覆盖,则灯具101B被夹持于右倒角部115和右支承凹部113之间。这样,由于能够利用突出设置于锤体壳体8的各爪116~118将灯具101B临时固定于锤体壳体8的右侧面,因此能够容易地从右侧对灯具101B进行组装,还也能够削减零件数量。
然后,若利用螺钉9、9…将左右两侧的半边外壳4a、4b彼此固定,则如图7、图8所示,左右的灯具101A、101B被固定在如下位置:使得灯具壳体104的前表面在前后方向上接近锤体壳体罩58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后端面120,且使得锤体壳体罩58的后端面120和灯具壳体104在前后方向上重叠。此外,主视观察时,灯具101A、101B被固定在以砧座14的轴心为中心的同心圆上、且固定于以该轴心为中心的左右的点对称的位置处,并且以使得LED103、103的长度方向沿着该同心圆的周向的姿势而被固定。在该固定状态下,如图3所示,左右的灯具壳体104、104使得前表面借助左支承凹部106和右支承凹部113的前方的开口而露出,其内侧的LED103、103穿过灯具壳体104而面对开口的前方。
在如上那样构成的冲击起子1中,在未图示的工具头安装于砧座14之后,若按动触发器16而使得开关15接通,则向马达10供电而使得旋转轴33旋转。即,控制电路板21的微型计算机获得从传感器电路板37的旋转检测元件输出的、表示转子24的传感器用永磁体36的位置的旋转检测信号而获知转子24的旋转状态,根据获知的旋转状态而对各开关元件的接通/切断进行控制,使电流依次向定子23的各线圈28流动而使得转子24旋转。
于是,与小齿轮47啮合的行星齿轮64在内齿轮63内进行公转运动,经由载体部61而使得主轴12进行减速旋转。因此,锤体70也进行旋转并借助与爪72、72卡合的臂部81、81而使得砧座14旋转,能够利用工具头进行螺纹紧固。此时,由于砧座14被前后2个滚珠轴承80A、80B进行枢轴支承,因此砧座14的晃动得到抑制,其前端的工具头难以产生振动。
当螺钉逐渐紧固而使得砧座14的扭矩升高时,锤体70一边使滚珠75、75沿着主轴12的内侧凸轮槽74、74滚动一边克服螺旋弹簧71的作用力而后退,当爪72、72脱离臂部81、81时,锤体70在螺旋弹簧71的作用和内侧凸轮槽74、74的引导下一边前进一边旋转,由此使爪和臂部81、81再度卡合而使得砧座14产生旋转冲击力(冲击)。通过反复执行上述动作而能够进一步实施紧固。
此外,将开关15接通,由此使得控制电路板21对左右的灯具101A、101B的各LED基板102通电而将LED103分别点亮。此时,来自左右的LED103、103的光从砧座14和工具头的左右两侧向前方照射,因此,照射范围内难以产生砧座14、工具头的影子。因此,能够可靠地对作业部位进行照明,即使在暗处也能良好地进行作业。
特别是,LED103的光是从锤体壳体罩58的左右的后端面120、120的后方朝前照射的,因此,LED103的光从后方通过位于LED103的照射范围内的锤体壳体罩58的内部而使得锤体壳体罩58的左右侧面发光。因此进一步提高了照明效果。
[灯具的实用新型的效果]
如上,根据上述方式的冲击起子1,其包括:马达10;主轴12,其借助马达10而旋转;锤体70,其保持于主轴12;砧座14,其向前方突出且被锤体70在旋转方向上进行冲击;锤体壳体8,其对锤体70进行收纳;锤体壳体罩58,其配置于锤体壳体8的外周且具有透光性;以及灯具101A、101B,它们向砧座14的前方照射光,并且锤体壳体罩58位于灯具101A、101B的照射范围内,由此能够利用来自2个灯具101A、101B的光使锤体壳体罩58的左右侧发光。因此,能够良好地对作业部位进行照明。
此外,根据上述方式的冲击起子1,其包括:马达10;主轴12,其借助马达10而旋转;锤体70,其保持于主轴12;轴状的砧座14,其向前方突出且被锤体70在旋转方向上进行冲击;金属制的锤体壳体8,其对锤体70进行收纳;锤体壳体罩58,其配置于锤体壳体8的外周;以及2个LED103、103,它们配置于主视时的砧座14的径向外侧且向砧座14的前方照射光,由此,难以因来自2个LED103、103的光而产生砧座14、工具头的影子,能够良好地对作业部位进行照明。
特别地,此处,LED103在主视时具有长方形状,且以使得长度方向沿着以砧座14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方式而配置,因此,能够使光向砧座14的前方汇聚而有效地进行照射。
此外,在锤体壳体8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切换动作模式的切换开关56,因此,能够利用对握持部3进行把持的手指容易地进行动作模式的切换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方式中,2个灯具在左右侧以点对称的方式配置于相对于砧座的轴心的同心圆上,但并不限定于左右侧,也可以配置于主视时的上下、倾斜方向上的点对称的位置。此外,灯具并不限定于2个,也可以在同心圆上配置3个以上的灯具。但是,即使不配置在同心圆上,也可以配置于以砧座的轴心为中心的多个圆周上。
此外,在上述方式中,在LED基板搭载有1个LED,但也可以搭载多个LED。灯具壳体可以使得前表面部分形成为透镜,也可以省略灯具壳体而利用透镜片将支承凹部的前表面的开口封闭。
另一方面,对于灯具向外壳的组装,也可以采用与上述方式左右相反的组装构造,或者采用左右皆相同的组装构造。
此外,在上述方式中,设于灯具的透镜相对于锤体壳体罩形成为分体结构,但也可以使得透镜和锤体壳体罩形成为一体。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使锤体壳体罩的后端部在主视时以与灯具的前方重叠的方式分别向外侧(在后端部的右侧是向右外侧,左侧是向左外侧)弯折,只要在该弯折部分形成透镜即可。这样,若在锤体壳体罩自身设置有透镜,则能够进一步提高锤体壳体罩的导光性。
此外,在上述方式中,基于冲击起子而进行了说明,但与灯具的配置等相关的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冲击起子。
即使对于冲击起子以外的电动工具,有时也存在如下结构:动力传递部(例如齿轮、减速部、往复运动转换部、与往复运动相关的冲击机构部)内置于壳体,并且分割式外壳设置为将该壳体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因此,在这样的电动工具中,也能够通过使配置于壳体和分割式外壳之间的灯具的光向从壳体突出的前端工具保持部附近照射而提高作业性。作为这样的电动工具,存在起子电钻、往复锯、圆锯、锤钻等,在这些电动工具中也可以如上述方式那样配置灯具。
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总结为以下结构。
“一种电动工具(或电动工具的组装方法),其具有:马达;动力传递部,其由所述马达驱动;壳体,其对所述动力传递部进行收纳;前端工具保持部,其从所述壳体突出;以及第1分割式外壳、第2分割式外壳,它们将所述壳体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在第1灯具保持于所述第1分割式外壳的状态下,对第2灯具进行保持的所述壳体配置于所述第1分割式外壳,所述第2分割式外壳组装于所述壳体。”
需要说明的是,分割式外壳并不限定于对半分割式构造,即使是对半分割式构造,也不局限于左右方向上的分割。
[砧座的枢轴支承构造的实用新型效果]
此外,根据上述方式的冲击起子1,由于利用前后2个轴承(滚珠轴承80A、80B)直接将砧座14保持为能够旋转,因此,保持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加长,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弱砧座14的晃动。因此,能够抑制前端的工具头的振动。
特别地,此处,2个轴承80A、80B均设为滚珠轴承,因此,即使配置有2个轴承,在前后方向上也变得紧凑。
此外,由于锤体壳体8的前筒部50的内径部50a在轴向上同样地形成,并将滚珠轴承80A、80B的外径设为相同的外径,因此径向上也变得紧凑。
另一方面,由于在滚珠轴承80A、80B的径向内侧配置有O型环87、87,因此还能确保内侧的密封性。
此外,由于滚珠轴承80A、80B从后方插入保持于锤体壳体8,因此能够容易地向锤体壳体8进行组装。
此外,滚珠轴承80A、80B分别包括内圈80a、外圈80b以及滚珠80c,并在滚珠轴承80A、80B之间配置有与前后的外圈80b、80b抵接的中间垫片82,因此,能够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滚珠轴承80A、80B,能够更有效地减弱砧座14的晃动。
而且,由于在锤体壳体8设置有与滚珠轴承80B的后表面抵接的后垫片84,因此,能够简单地对从后方插入的滚珠轴承80B进行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在轴向上重叠的多个垫片介于前后2个滚珠轴承之间而确保更大的间隔,反之,也可以省略垫片等间隔部件而使得滚珠轴承彼此抵接。还可以使前后的滚珠轴承的外径互不相同。
此外,作为轴承,并不限定于像上述方式那样多个滚珠在内圈和外圈之间配置成一列的滚珠轴承(单列滚珠轴承),也可以采用多个滚珠在内圈和外圈之间配置成2列等多列的多列滚珠轴承、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2个该多列滚珠轴承。此外,还可以采用滚针轴承、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2个该滚针轴承。
[振动抑制效果的验证]
针对上述方式的冲击起子1和申请日前销售的产品组进行了对比,确认了振动抑制效果的优势。
验证方法如图13(A)所示。这里,为了在相同条件下对上述产品组进行测量,利用测力计200从左右侧分别对砧座14的距锤体壳体8的前端面的距离为10mm的部位施加1kgf(9.8N)的载荷,并在其相反侧的位置配置千分表201,利用千分表201对砧座14在左右侧产生多大程度的位移进行了测量。这里,1kgf(9.8N)是紧固螺钉之际砧座14扭转(朝向偏离轴向的方向施加有力)时的假想载荷。
图13(B)的表中示出了验证结果。表中分别示出了轴承的种类,但仅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使用了2个滚珠轴承。根据表中所示可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品中,施加有1kgf(9.8N)的载荷时的位移平均为0.02mm,与其他产品组相比,砧座14的振动非常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多少包含一定程度的精度误差,允许位移达到0.04mm。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确保相对于其他产品组的优势。此外,位移也可以为0.02mm以下。例如,若位移为0.01mm以下,则能进一步减弱砧座14的振动,从而形成为更容易使用的冲击起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产品组使用了几种轴承,通过提高其轴承、锤体壳体、砧座的精度,有时也能和本实用新型一样将误差设为0.04mm。

Claims (7)

1.一种冲击工具,
该冲击工具包括:
马达;
主轴,其借助所述马达而旋转;
锤体,其保持于所述主轴;
砧座,其向前方突出、且被所述锤体沿旋转方向进行冲击;以及
锤体壳体,其对所述锤体进行收纳;所述冲击工具的特征在于,
具备:锤体壳体罩,其配置于所述锤体壳体的外周、且具有透光性;以及灯具,其向所述砧座的前方照射光,
所述锤体壳体罩位于所述灯具的照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锤体壳体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对动作模式进行切换操作的切换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锤体壳体保持有前侧的第1轴承和后侧的第2轴承,所述第1轴承和第2轴承直接将所述砧座保持为能够旋转。
4.一种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该冲击工具包括:
马达;
主轴,其借助所述马达而旋转;
锤体,其保持于所述主轴;
轴状的砧座,其向前方突出,且被所述锤体沿旋转方向进行冲击;以及
金属制的锤体壳体,其对所述锤体进行收纳;所述冲击工具的特征在于,
具备:锤体壳体罩,其配置于所述锤体壳体的外周;以及至少2个LED,它们在主视时配置于所述砧座的径向外侧,且向所述砧座的前方照射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LED在主视时具有长方形形状,所述LED的长度方向配置为沿着以所述砧座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周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锤体壳体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对动作模式进行切换操作的切换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锤体壳体保持有前侧的第1轴承和后侧的第2轴承,所述第1轴承和第2轴承直接将所述砧座保持为能够旋转。
CN201821742925.3U 2017-12-22 2018-10-26 冲击工具 Active CN20886707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6704A JP6924692B2 (ja) 2017-12-22 2017-12-22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2017-246704 2017-12-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67076U true CN208867076U (zh) 2019-05-17

Family

ID=65020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42925.3U Active CN208867076U (zh) 2017-12-22 2018-10-26 冲击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24692B2 (zh)
CN (1) CN208867076U (zh)
DE (1) DE202018107139U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6920A (zh) * 2019-07-23 2021-02-02 株式会社牧田 工具保持装置、冲击起子以及电动作业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00884A1 (de) 2020-01-20 2021-07-22 Makita Corporation Elektrische arbeitsmaschine, beleuchtungsaufsatz und verfahren zum ausstrahlen von licht von einer elektrischen arbeitsmaschine
JP7547735B2 (ja) * 2020-02-04 2024-09-10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68971A (ja) * 1994-12-14 1996-07-02 Nippon Pneumatic Mfg Co Ltd インパクトレンチ
JP2009214239A (ja) * 2008-03-11 2009-09-24 Makita Corp 電動工具
JP5936302B2 (ja) * 2010-12-28 2016-06-2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5900141B2 (ja) * 2012-05-15 2016-04-0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6537260B2 (ja) 2014-12-05 2019-07-03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DE202015007928U1 (de) * 2015-11-17 2016-02-23 Jenn Feng New Energy Co., Ltd. Elektrisches Werkzeug mit Beleuchtungsfunktio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6920A (zh) * 2019-07-23 2021-02-02 株式会社牧田 工具保持装置、冲击起子以及电动作业机
CN112296920B (zh) * 2019-07-23 2023-10-13 株式会社牧田 工具保持装置、冲击起子以及电动作业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24692B2 (ja) 2021-08-25
DE202018107139U1 (de) 2019-01-02
JP2019111612A (ja) 2019-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867076U (zh) 冲击工具
CN110382167A (zh) 工具保持装置及电动工具、冲击工具
US10040178B2 (en) Power tool and rotary impact tool
US11839965B2 (en) Electric work machine
CN110181464A (zh) 冲击工具
CN106998110A (zh) 电动工具
JP2021045844A (ja) 電動作業機
CN108462350A (zh) 电动工具
CN109909956A (zh) 冲击工具以及旋转工具
CN102770241A (zh) 冲击工具
CN107914245A (zh) 冲击工具
CN102770244A (zh) 冲击工具
US20220203512A1 (en) Power tool
CN208428184U (zh) 旋转打击工具
US20230356382A1 (en) Electric power tool and auxiliary handle
CN101112757A (zh) 配备灯的电动工具
CN107107316A (zh) 冲击工具以及冲击工具用主轴的制造方法
CN100343119C (zh) 自行车用电子控制装置
JP6710118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2022152865A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2023181600A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CN108145667A (zh) 手持式工具机装置
JP7426831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2023090312A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2020196052A (ja) 電動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