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93221U - 陀螺玩具 - Google Patents

陀螺玩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93221U
CN208493221U CN201820784756.3U CN201820784756U CN208493221U CN 208493221 U CN208493221 U CN 208493221U CN 201820784756 U CN201820784756 U CN 201820784756U CN 208493221 U CN208493221 U CN 2084932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tack
component
attack component
toy top
rad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8475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羽柴健太
村木诚
前田竹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m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m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m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m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932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9322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1/00Tops
    • A63H1/02Tops with detachable winding devices
    • A63H1/04Tops with detachable winding devices with string or band wind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1/00Tops
    • A63H1/02Tops with detachable win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攻击力、防御力在旋转途中会发生变化,部件个数较少且组装较容易的陀螺玩具。该陀螺玩具具备轴部(10)及主体部(40),在主体部本体设置有构成为能够在半径方向内侧的第一位置与半径方向外侧的第二位置之间动作的第一攻击部件(42)及构成为能够在半径方向内侧的第三位置与半径方向外侧的第四位置之间动作的第二攻击部件(44)。第一攻击部件(42)构成为,对其朝向第一位置施力,能够由于离心力动作到第二位置,第二攻击部件(44)构成为,当第一攻击部件(42)位于第一位置时,该第二攻击部件被限制于第三位置,当第一攻击部件(42)位于第二位置时,限制解除,该第二攻击部件向第四位置动作。

Description

陀螺玩具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7年6月9日提交的名称为“陀螺玩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114591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陀螺玩具。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陀螺玩具的对战游戏,存在使陀螺玩具互相碰撞,利用其冲击力使对方的陀螺玩具停止旋转、或将对方的陀螺玩具弹飞、或使对方的陀螺玩具分解的对战游戏。
在该陀螺玩具中,进行了用于使攻击力、防御力发生变化的设计。例如,存在如下陀螺玩具:构成为具备多个可动翅片(攻击部件),可动翅片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向半径方向外侧甩出而形成攻击部,若陀螺玩具的旋转减速,则可动翅片由于复位弹簧的施加力而向半径方向内侧动作,成为防御状态(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CN200977398Y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陀螺玩具的情况下,由于对每个可动翅片设置有复位弹簧,因此部件数量较多,组装也很复杂。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旋转途中攻击力、防御力会发生变化,部件数量较少,组装也较容易的陀螺玩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方案是一种陀螺玩具,具备轴部及主体部,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上述主体部的一部分的主体部本体设置有第一攻击部件和第二攻击部件,该第一攻击部件构成为能够在半径方向内侧的第一位置与半径方向外侧的第二位置之间动作,该第二攻击部件构成为配置于与上述第一攻击部件在圆周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处,并能够在半径方向内侧的第三位置与半径方向外侧的第四位置之间动作,
上述第一攻击部件构成为,对其向上述第一位置施力,能够由于离心力而动作到上述第二位置,
上述第二攻击部件构成为,当上述第一攻击部件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该第二攻击部件被限制于上述第三位置,当上述第一攻击部件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上述限制解除,该第二攻击部件向上述第四位置动作。
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攻击部件设置有抵接部,该抵接部用于与上述第二攻击部件抵接并将该第二攻击部件限制于上述第三位置。
第三方案在第一方案或者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攻击部件及上述第二攻击部件,在上述主体部的圆周方向排列而配置。
第四方案在第一方案或者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攻击部件或者上述第二攻击部件的至少一方从上述主体部本体突出而向半径方向外侧位置动作。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上述方案,在离心力较大的旋转初期,由于第一攻击部件及第二攻击部件分别向半径方向外侧平衡性良好地扩展而使陀螺的外周形状的凹凸变大,由此攻击力增强,在离心力较小的旋转后期,第一攻击部件及第二攻击部件分别收缩到半径方向内侧而成为内重心,同时陀螺玩具的外周形状成为凹凸较小的形状,由此增强防守力,能够提高旋转的稳定性以及持续性。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攻击部件与第一攻击部件连动而动作,因此不需要对第二攻击部件向半径方向内侧施力的施力装置,就此而言,结构简单且组装较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陀螺玩具和陀螺发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游戏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轴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轴部及主体部的连结结构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飞轮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下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飞轮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主体部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下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主体部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攻击部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 9中的(A)是表示旋转后期的状态的俯视图,图9中的(B)是表示旋转初期的状态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 陀螺玩具
10 轴部
41 上板(主体部本体的一部分)
41c 弧形狭缝
42 第一攻击部件
43 下板(主体部本体的一部分)
44 第二攻击部件
45 弹簧(施力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陀螺玩具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图1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1以及发射器(陀螺发射玩具)60的玩具组件。
其中陀螺玩具1是能够在所谓的对战游戏中使用的陀螺玩具。该陀螺玩具1 在例如利用由彼此的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使对方的陀螺玩具1如图2所示那样分解而游戏的对战游戏中使用。
如图2所示,该陀螺玩具1构成为包括:轴部10、飞轮30以及主体部40。
《细节部分》
1.轴部10
图3是表示轴部10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轴部10和主体部40的连结结构的剖面图。此外,在轴部10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则上下、左右、前后是指图3所示的方向。
轴部10在下端部具备作为接地部的旋转轴11、在上下方向中间部具备凸缘 12、在上端部具备圆筒体13。
凸缘12和圆筒体13形成为一体。在圆筒体13的轴心设置有柱体14。该柱体14的上端部为大径,在该大径部分的外周在前后分别各形成有一个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爪17。该柱体14固定设置于轴下部10a。该轴下部10a由未图示的螺钉等固定于凸缘12。
在凸缘12以及圆筒体13,在前后分别遍及凸缘12以及圆筒体13地各形成有一个孔15。另外,在圆筒体13的外周面,在左右分别各形成有一个突出部16。各突出部16的外表面与凸缘12的外周面共面。
另外,轴部10具备圆筒状的按压部件18。按压部件18具有与柱体14的上端部的外侧嵌合的环状的顶板,并且,按压部件18的内部中空且下方开口。该按压部件18设置为在圆筒体13的内侧环绕柱体14。在按压部件18的下端部外周,在前后分别各形成有一个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脚部18a。
如图3所示,该按压部件18以各脚部18a从一个孔15露出的方式安装。该孔15允许脚部18a在上下方向的移动,但是利用孔15的上边缘限制其向上方的移动。另外,如图4所示,利用弹簧19对按压部件18朝上方施力,在常态下,按压部件18的上端面与圆筒体13的上端位于大致同一高度位置。
此外,在按压部件18的上表面,在左右分别各形成有一个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凸条(突起)20。
2.飞轮30
图5是表示从上方观察飞轮30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下方观察飞轮30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在飞轮30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则上下、左右、前后是指图5所示的方向。
除非另有说明,则飞轮30具备飞轮本体30a以及轮盖30b。
飞轮本体30a形成为环状。在飞轮本体30a的底面内周侧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轴部10的凸缘12的环状阶梯部300a。在该飞轮本体30a的上表面在左右分别各形成有一个朝向上方伸出的突出部31。在各突出部31的下侧部分,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轴部10的突出部16的凹部32。另外,在飞轮本体30a的上表面,在紧靠各突出部31的外侧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舌片33。舌片33比突出部31更向上方突出。
另外,在飞轮本体30a的下部,设置有与该飞轮本体30a的外侧嵌合的环状轮盖30b。轮盖30b具备飞轮本体30a落座的环状阶梯部34。另外,在轮盖30b 的阶梯部34a的左右分别各形成有一个朝向内侧开口的缺口部34b。另外,在轮盖30b的各缺口部34b的上方各形成有一个突起34c。突起34c是与形成于飞轮本体30a的外周的缺口部30c一一对应的,因此在使飞轮本体30a的缺口部30c 与突起34c在上下方向对准而使飞轮本体30a嵌入于轮盖30b的状态下,通过使轮盖30b相对于飞轮本体30a向规定方向按规定角度旋转,轮盖30b安装于飞轮本体30a。
3.主体部40
图7是表示从上方观察主体部40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从下方观察主体部40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在主体部40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则上下、左右、前后是指图7所示的方向。如图7以及图8所示,该主体部 40具备上板41以及下板43、配置于上板41与下板43之间的第一攻击部件42 以及第二攻击部件44。其中上板41以及下板43构成主体部本体。
(1)上板41
在上板41的中央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孔41a。另外,在上板41的上壁,在左右分别各形成有一个能够从下方插入飞轮30的各舌片33的弧形狭缝41c。该各弧形狭缝41c的宽度在圆周方向的一端侧较宽而在另一端侧较窄。
另外,在上板41的下侧,在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四个圆筒状凸台41d。在形成于各凸台41d中心的孔的内表面形成有阴螺纹(未图示)。另外,在上板 41的下侧,形成有定位用的凸台41e。
另外,在上板41,在对孔41a进行区划的壁的左右分别各形成有一个突起41f。
(2)下板43
下板43具有环状的框体43a。在该框体43a的内侧设置有支承该框体43a的连结部43b。在连结部43b的中央,形成有孔43i。
在框体43a,在圆周方向按照规定间隔,以与上述凸台41d一一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四个在上下形成有锪孔的插通孔43c。在各挿通孔43c的上侧的各锪孔各插入一个上述凸台41d。然后,在利用该下板43以及上板41夹持下文所述的攻击部件42、44的状态下,通过使未图示的阳螺纹通过下板43的插通孔43c而与上板41的凸台41d的阴螺纹螺合,而使下板43安装于上板41。
另一方面,在下板43的下侧,形成有具有与上述孔43i的直径相同大小的内径的环状壁43d。在环状壁43d的下端部内表面,在夹持轴心对置的两处部位上分别各形成有一个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爪43e。进一步,在各爪43e的下表面的一端部,形成有与轴部10的上述凸条20啮合的起伏部43f。在此,在圆周方向上连接多个凹条而形成起伏部43f。
此外,在连结部43b的上表面,形成有嵌合于上述凸台41e的孔43g。
(3)第一攻击部件42以及第二攻击部件44
在上板41与下板43之间设置有第一攻击部件42以及第二攻击部件44。在前后各设置有一个第一攻击部件42。另外,在左右各设置有一个第二攻击部件 44。第一攻击部件42作为整体形成为弧形,在中央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攻击部42a。另外,在第一攻击部件42的攻击部42a的两肋形成有抵接片42b。该第一攻击部件42构成为能够在陀螺玩具1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第一位置与半径方向外侧的第二位置之间动作。另一方面,第二攻击部件44作为整体形成为弧形,在中央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攻击部44a。另外,在第二攻击部件44的攻击部44a的两肋形成有抵接片44b。该第二攻击部件44构成为能够在陀螺玩具 1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第三位置与半径方向外侧的第四位置之间动作。
此外,当第一攻击部件42以及第二攻击部件44位于半径方向外侧位置时,第一攻击部件42的攻击部42a以及第二攻击部件44的攻击部44a从主体部本体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
另外,在各第一攻击部件42的攻击部42a的内侧形成有窗口42c。在该窗口42c内配置有上板41的凸台41d以及突起43j,在窗口42a的内侧的壁与突起43j 之间配设有弹簧(复位弹簧)45。因此,对第一攻击部件42朝向半径方向内侧施力。另外,利用凸台41d对第一攻击部件42向半径方向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在各第二攻击部件44的攻击部44a的内侧形成有朝向陀螺玩具1的轴心侧开口的凹部44c。在该凹部44c内配置有上板41的凸台41d。因此,利用凸台41d对第二攻击部件44向半径方向进行引导。
第二攻击部件44以该第二攻击部件44的抵接片44b位于第一攻击部件42 的抵接片42b的半径方向内侧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本体。然后,在第一攻击部件 42由于弹簧45的施加力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攻击部件44被限制在第三位置。另外,在第一攻击部件42克服弹簧45的施加力而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攻击部件 44向第三位置的限制解除,且由于离心力能够动作到第四位置。
(4)装饰部件47
在上板41的孔41a安装有装饰部件47。装饰部件47是用于识别自己和对方的陀螺玩具1的部件,因此准备有多个上表面的颜色、形状彼此不同的装饰部件。在该装饰部件47的外周形成有弯曲的槽47a。然后,将装饰部件47插入于上板 41的孔41a,通过使其向规定方向旋转,突起41f与槽47a卡合,由此装饰部件 47安装于上板41。
4.陀螺玩具1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对陀螺玩具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此外,此处设为如图2所示那样已经完成轴部10以及主体部40的各自的组装。
首先,以轴部10的突出部16从下方与飞轮30的凹部32对准的方式,将轴部10和飞轮30组装成嵌合状态。接着,使该组装体从下方接近主体部40。
然后,将飞轮30的舌片33插入到主体部40的弧形狭缝41c中。该状态是轴部10的爪17和主体部40的爪43e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的状态。该状态是结合解除状态。之后,对上述组装体的轴部10向主体部40侧进行按压。于是,首先,飞轮30被按压在主体部40的下表面。进一步,轴部10内的弹簧19压缩,按压部件18下降,轴部10的爪17被相对地推高到比主体部40的爪43e更靠上方的位置。然后,使轴部10与飞轮30一体地相对于上板41以及下板43向规定方向 (与陀螺玩具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于是,主体部40的爪43e潜入轴部10的爪17的下侧,成为爪17和爪43e上下重叠的状态。然后,在将手从轴部 10放开时,因轴部10内的弹簧19的施加力,轴部10的爪17的下表面和主体部 40的爪43e的上表面抵接(参照图4)。该状态,即轴部10的爪17的下表面和主体部40的爪43e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是结合状态。由此,凸条20与起伏部43f 啮合,从而组装成陀螺玩具1。在该状态下,第一攻击部件42由于弹簧45的施加力位于第一位置。其结果是,第二攻击部件44被限制在第三位置。
5.游戏方法等
接着,对使用该陀螺玩具1的游戏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旋转驱动陀螺玩具1的发射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在该游戏方法的一个例子中,使陀螺玩具1旋转而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进行对战。
在该情况下,陀螺玩具1的旋转力的施加由图1所示的发射器(发射装置) 60来进行。该发射器60构成为,在内部具备未图示的圆板,若在用未图示的盘簧对该圆板向一个旋转方向施力的同时,用手柄61拉动卷绕在圆板周围的未图示的绳子,则使圆板旋转,并使陀螺保持件62旋转。该陀螺保持件62的旋转,通过突出设置于下方的叉状件(fork)63传递给陀螺玩具1,使陀螺玩具1旋转。在该情况下,将叉状件63插入到主体部40的弧形狭缝41c中。然后,当将发射器60的手柄61拉到底时,圆板乃至陀螺保持件62的旋转停止,另一方面,陀螺玩具1由于惯性力还会进行旋转,因此陀螺玩具1沿循叉状件63的倾斜面63a 从陀螺保持件62脱离。
这样发射出去的陀螺玩具1不得不在规定的区域向规定方向旋转。此时,第一攻击部件42由于离心力从第一位置动作到第二位置。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攻击部件42动作到第二位置,由第一攻击部件42产生的限制解除,第二攻击部件 44由于离心力动作到第四位置。如此,由于第一攻击部件42以及第二攻击部件 44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因此攻击力增强。此外,在旋转后期,若减速而离心力减弱,则弹簧45的施加力克服离心力,第一攻击部件42动作到第一位置。此时,第二攻击部件44由于弹簧45的施加力经由第一攻击部件42而返回到第三位置。
陀螺玩具1,例如若与同方向旋转的对方的陀螺玩具1碰撞,则由于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与轴部10以及飞轮30的旋转方向相反方向的力作用于上板41 以及下板43,因此,上板41以及下板43向相对于轴部10以及飞轮3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旋转。
于是,下板43下表面的起伏部43f以及凸条20,伴随着轴部10相对于上板 41以及下板43相对旋转,起伏部43f与凸条20的啮合位置阶梯性地发生变化,若到达结合解除位置则分解。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1,在离心力较大的旋转初期,由于第一攻击部件42以及第二攻击部件44分别向半径方向外侧平衡性良好地扩展而陀螺的外周形状的凹凸变大,因此攻击力增强,在离心力较小的旋转后期,第一攻击部件42 以及第二攻击部件44分别收缩到半径方向内侧而成为内重心,同时陀螺玩具1 的外周形状成为凹凸较小的形状,因此能够增强防守力,提高旋转的稳定性以及连续性。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攻击部件44与第一攻击部件42连动而动作,因此不需要对第二攻击部件44向半径方向内侧施力的施力装置,就此而言,结构简单且组装较容易。特别地,像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1那样,在如弧形狭缝41c那样,不能在第二攻击部件44的内侧设置施力装置的情况下有效。
(实用新型的变形例)
不言而喻的是,以上,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是。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设置了两个第一攻击部件42以及第二攻击部件 44,但是只要第一攻击部件42以及第二攻击部件44是连动动作的部件则对其个数没有限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体部本体(第一主体部构成部件)由上板41 以及下板43构成,但是也可以由上板41或者下板43的一方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第一攻击部件42以及第二攻击部件44的整体向半径方向移动,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使第一攻击部件42或者第二攻击部件 44的至少一方能够以规定的轴为中心旋转。也就是说,攻击部42a、攻击部44a 是在半径方向上动作的部件即可。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攻击部件42以及第二攻击部件44在主体部40的圆周方向排列配置,但是也可以在圆周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以规定的间隔排列配置。也就是说,第一攻击部件42以及第二攻击部件44卡合,第二攻击部件44与第一攻击部件42连动动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攻击部件42即使在位于半径方向内侧时也从主体部本体突出,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只当在半径方向外侧位置动作时,第一攻击部件42或者第二攻击部件44的至少一方从主体部本体突出。

Claims (4)

1.一种陀螺玩具,具备轴部及主体部,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主体部的一部分的主体部本体设置有第一攻击部件和第二攻击部件,该第一攻击部件构成为能够在半径方向内侧的第一位置与半径方向外侧的第二位置之间动作,该第二攻击部件构成为配置于与所述第一攻击部件在圆周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处,并能够在半径方向内侧的第三位置与半径方向外侧的第四位置之间动作,
所述第一攻击部件构成为,对其朝向所述第一位置施力,能够由于离心力而动作到所述第二位置,
所述第二攻击部件构成为,当所述第一攻击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该第二攻击部件被限制于所述第三位置,当所述第一攻击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制解除,该第二攻击部件向所述第四位置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攻击部件设置有抵接部,该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攻击部件抵接,用于将该第二攻击部件限制于所述第三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攻击部件及所述第二攻击部件,在所述主体部的圆周方向排列而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攻击部件或者所述第二攻击部件的至少一方从所述主体部本体突出而向半径方向外侧位置动作。
CN201820784756.3U 2017-06-09 2018-05-24 陀螺玩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49322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4591A JP6377211B1 (ja) 2017-06-09 2017-06-09 コマ玩具
JP2017-114591 2017-06-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93221U true CN208493221U (zh) 2019-02-15

Family

ID=62567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84756.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493221U (zh) 2017-06-09 2018-05-24 陀螺玩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43432B2 (zh)
EP (1) EP3412351A1 (zh)
JP (1) JP6377211B1 (zh)
CN (1) CN20849322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609632S (zh) * 2018-02-05 2018-07-23
JP1609634S (zh) * 2018-02-26 2018-07-23
JP1609952S (zh) * 2018-02-26 2019-01-21
JP1617004S (zh) * 2018-04-19 2019-05-07
JP1617005S (zh) * 2018-04-23 2019-05-07
JP1617006S (zh) * 2018-05-17 2019-05-07
JP1617007S (zh) * 2018-05-22 2019-05-07
JP1616767S (zh) * 2018-05-25 2018-10-29
JP1616769S (zh) * 2018-05-29 2018-10-29
JP1617008S (zh) * 2018-06-01 2019-05-07
JP1617009S (zh) * 2018-06-01 2019-05-07
JP1623082S (zh) * 2018-07-03 2019-01-28
EP3851885A4 (en) 2018-09-14 2022-06-08 Agc Inc. RADIO TRANSLUCENT SUBSTRATE
JP6554649B1 (ja) * 2018-10-16 2019-08-07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1631053S (zh) * 2018-10-22 2019-05-13
JP6671663B1 (ja) * 2018-10-30 2020-03-25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発射装置
JP6736070B1 (ja) 2019-07-09 2020-08-05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CN110694283B (zh) * 2019-10-27 2021-04-09 陈芳 一种空中旋转飞行陀螺自动生产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83627A (en) * 1929-09-13 1930-12-02 Raimondi Vito Orazio Novelty top
US4030238A (en) * 1976-05-04 1977-06-21 Lakin Willis M Rotating toys, particularly flying toys
US4772241A (en) * 1987-07-22 1988-09-20 Mattel, Inc. Toy top with impeller-driven flywheel
US6520827B1 (en) * 2002-06-06 2003-02-18 Liu Kuo-Ching Spinning top
EP1369154A1 (en) * 2002-06-07 2003-12-10 Kuo-Ching Liu Spinning top
JP2004201979A (ja) * 2002-12-25 2004-07-22 Takara Co Ltd コマ玩具
US7740518B2 (en) * 2006-03-06 2010-06-22 Michael Elliott Jousting toy
CN2905160Y (zh) 2006-06-12 2007-05-30 蔡东青 一种格斗型玩具陀螺的螺旋体结构
CN200977398Y (zh) * 2006-12-01 2007-11-21 蔡东青 一种具攻击型的带飞轮玩具陀螺
JP3158299U (ja) * 2010-01-12 2010-03-25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3160657U (ja) * 2010-04-20 2010-07-01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CN104174168B (zh) * 2014-08-16 2016-09-21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由组装的组合式玩具陀螺
CN104174169B (zh) * 2014-08-16 2016-09-14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分体的组合式玩具陀螺
JP5959711B1 (ja) * 2015-12-18 2016-08-02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5990354B1 (ja) * 2016-03-23 2016-09-14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US9895620B1 (en) * 2016-11-16 2018-02-20 Fsd, Llc Hand spinner novelty with integrated ligh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53867A1 (en) 2018-12-13
JP2018202102A (ja) 2018-12-27
JP6377211B1 (ja) 2018-08-22
EP3412351A1 (en) 2018-12-12
US10543432B2 (en) 2020-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493221U (zh) 陀螺玩具
JP6258541B1 (ja) コマ玩具
CN207898969U (zh) 陀螺玩具
CN104906798B (zh) 陀螺玩具
CN208893620U (zh) 陀螺玩具
CN209092694U (zh) 陀螺玩具
CN208809440U (zh) 陀螺玩具
JP6261786B1 (ja) コマ玩具
US20190134517A1 (en) Spinning top toy
CN107427729B (zh) 包括转子的玩具
CN208319967U (zh) 陀螺玩具
CN207307173U (zh) 陀螺玩具
JP6904543B2 (ja) コマ玩具
JP6516587B2 (ja) コマ玩具
JP2018139744A (ja) コマ玩具
US10369457B2 (en) Push button puzzle with internal locking mechanism, dual rotors, adjustable weights and a simplified reset
CN210121343U (zh) 陀螺玩具结合体及具有其的陀螺套件
JP3066857U (ja) コマ玩具
CN112437691B (zh) 组装式调谐陀螺及调谐陀螺发射用发射器
JP6736070B1 (ja) コマ玩具
CN209809503U (zh) 碰撞陀螺
CN211798772U (zh) 陀螺玩具
JP6763517B1 (ja) コマ玩具
JP2018134184A (ja) コマ玩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