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55177U - 叶轮以及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叶轮以及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555177U CN206555177U CN201720168045.9U CN201720168045U CN206555177U CN 206555177 U CN206555177 U CN 206555177U CN 201720168045 U CN201720168045 U CN 201720168045U CN 206555177 U CN206555177 U CN 2065551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peller
- hole
- substrate plate
- projection
- ax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14 tu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5/00—Making specific metal objects b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group in this subclass
- B23P15/04—Making specific metal objects b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group in this subclass turbine or like blades from several pie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叶轮以及送风装置。叶轮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该叶轮具有:基底板,其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罩壳,其位于所述基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基底板在轴向上隔着间隔对置;以及叶片,其被配置在所述基底板与所述罩壳之间。所述罩壳与所述基底板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在轴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所述叶片具有被插入于所述贯穿孔中且轴向末端部被铆接固定的突起。所述贯穿孔具有:第1部分,其供所述突起的根部侧插入;以及第2部分,其供所述突起的末端侧插入,该第2部分的周向宽度比所述第1部分的周向宽度宽。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的平面观察时,所述第2部分的一部分是露出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叶轮以及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有高速旋转的叶轮而产生吸入压的电动送风机(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5-206272号公报)。
日本特开2015-206272号公报中所公开的电动送风机的叶轮具有:前罩、后罩、由前罩和后罩夹持的多个叶片。在各叶片上形成有多个突起。多个突起被嵌入于前罩和后罩上的相对的贯穿孔中。叶轮是对突起从贯穿孔的伸出部分进行铆接而构成的。
在日本特开2015-206272号公报所公开的叶轮中,因铆接固定而被砸扁的突起的末端从前罩和后罩的表面向外方突出。该突出部在叶轮高速旋转时成为空气阻碍。因此,在日本特开2015-206272号公报所公开的叶轮中,有可能在高速旋转的情况下产生紊流,使得送风效率降低。
当为了使上述的突出部尽可能地小而增大将突起的末端压扁的力时,有可能引起叶片、前罩以及后罩的塑性变形。特别是当在一个方向上对叶片施加较大的力时,叶片容易塑性变形。当引起叶片塑性变形时,例如会产生晃动或者产生空气泄漏,因此会成为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送风效率的叶轮。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这样的叶轮的送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叶轮,该叶轮具有:基底板,其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罩壳,其位于所述基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基底板在轴向上隔着间隔对置;以及叶片,其被配置在所述基底板与所述罩壳之间。所述罩壳与所述基底板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在轴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所述叶片具有被插入于所述贯穿孔中且轴向末端部被铆接固定的突起。所述贯穿孔具有:第1部分,其供所述突起的根部侧插入;以及第2部分,其供所述突起的末端侧插入,该第2部分的周向宽度比所述第1部分的周向宽度宽。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进行观察(平面观察)时,所述第2部分的一部分是露出的。
在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叶轮中,其具有:基底板,其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罩壳,其位于所述基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基底板在轴向上隔着间隔对置;以及叶片,其被配置在所述基底板与所述罩壳之间。所述罩壳与所述基底板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在轴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所述叶片具有被插入于所述贯穿孔中且轴向末端部被铆接固定的突起。所述贯穿孔具有:第1部分,其供所述突起的根部侧插入;以及第2部分,其供所述突起的末端侧插入,该第2部分的周向宽度比所述第1部分的周向宽度宽。所述突起的轴向末端面与所述罩壳的轴向一侧端面或者所述基底板的轴向另一侧端面在同一个面上。
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第2部分具有:第1露出部,其位于周向一侧;以及第2露出部,其位于周向另一侧,所述第1露出部的面积与第2露出部的面积不同。
叶轮具有多个插入有所述突起的所述贯穿孔,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第1露出部的面积大于所述第2露出部的面积的所述贯穿孔的数量比所述第1露出部的面积小于所述第2露出部的面积的所述贯穿孔的数量多。
叶轮具有多个插入有所述突起的所述贯穿孔,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第1露出部的面积的总和与所述第2露出部的面积的总和不同。
在所述罩壳的轴向一侧端面和所述基底板的轴向另一侧端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在所述贯穿孔的周围形成有辊痕,该辊痕是与辊接触而形成的痕迹。
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辊痕仅形成在所述贯穿孔的周向一侧。
在叶轮中,所述罩壳和所述基底板的双方具有所述贯穿孔,从轴向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突起的轴向末端部相对于所述贯穿孔所偏向的周向上的方向与从轴向另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突起的轴向末端部相对于所述贯穿孔所偏向的方向相同。
在叶轮中,所述罩壳和所述基底板的双方具有所述贯穿孔,从轴向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突起的轴向末端部相对于所述贯穿孔所偏向的周向上的方向与从轴向另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突起的轴向末端部相对于所述贯穿孔所偏向的方向不同。
在叶轮中,在所述叶片与所述基底板或者所述罩壳的连接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上涂布有涂布材料。
所述第2部分在周向上具有非对称的截面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送风装置具有上述的叶轮。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送风效率的叶轮。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这样的叶轮的送风装置。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所具有的基基底板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所具有的罩壳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所具有的多个叶片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所具有的基基底板上设置的贯穿孔的概略剖视图。
图8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所具有的罩壳上设置的贯穿孔的概略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所具有的基基底板上的贯穿孔与突起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所具有的罩壳上的贯穿孔与突起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从轴向一侧平面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的情况下的一部分结构的概略放大图。
图12是示出从轴向另一侧平面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的情况下的一部分结构的概略放大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的制造方法中所形成的铆接前的叶轮的概略侧视图。
图14是示出铆接前的叶轮上的贯穿孔与突起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的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铆接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图16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所具有的罩壳上设置的贯穿孔的第1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具有的罩壳上设置的贯穿孔的第2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具有的罩壳上设置的贯穿孔的第3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所示的送风装置的中心轴线A延伸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送风装置的中心轴线A为中心的径向和周向简称为“径向”和“周向”。同样,对于叶轮而言,在叶轮被组装于送风装置内的状态下,也将与送风装置的轴向、径向和周向一致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在本说明书中,将在图2所示的方向上配置了送风装置的情况下的与中心轴线A平行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另外,上下方向仅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不限定实际上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同一个面还包含并非完全是同一个面的状态。
<1.送风装置的结构>
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概略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送风装置1具有马达2、叶轮3、叶轮罩4以及控制基板5。
马达2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电动机罩20。通过电动机罩20来覆盖转子21和定子22。圆筒状的转子21包含磁铁。转子21被固定于轴23。轴23是沿着中心轴线A延伸的柱状的部件。转子21被配置在轴23的径向外侧,绕轴线包围轴23。轴23被上侧轴承24a和下侧轴承24b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A旋转。上侧轴承24a配置在转子21的上侧。下侧轴承24b配置在转子21的下侧。
圆环状的定子22包含由层叠钢板构成的定子铁芯以及隔着绝缘部件卷绕于定子铁芯的线圈。定子22是马达2的电枢。定子22配置在转子21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1。定子22被固定于电动机罩20。
马达20具有配置在转子21与下侧轴承24b之间的传感器基板25。在传感器基板25上装配有至少3个旋转传感器25a。旋转传感器25a例如是霍尔元件。旋转传感器25a详细而言与伴随着转子21的旋转而旋转的传感器用磁铁对置。能够通过旋转传感器25a来检测转子21的旋转位置。
叶轮3被固定于轴23的上端部。因此,叶轮3借助于马达2的驱动而与轴23一同旋转。即,叶轮3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轮的旋转轴线是中心轴线A。关于叶轮3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进行说明。
叶轮罩4具有从上侧覆盖叶轮3的上壁部40。上壁部40在从轴向的平面观察时呈圆环状。在上壁部40的中央部设置有朝向上侧突出的突出部40a。突出部40a是在轴向上延伸的圆筒形。即,上壁部40因具有突出部40a,而在从轴向的平面观察时具有圆形的罩开口40b。在从轴向的平面观察时,罩开口40b的中心与中心轴线A一致。因设置有罩开口40b,而在从轴向上侧的平面观察时,叶轮3的一部分露出在送风装置1的外部。在上壁部4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多个从突出部40a在径向上延伸到外周端的加强肋40c。多个加强肋40c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叶轮罩4具有从侧方覆盖叶轮3的侧壁部41。侧壁部41是从上壁部40的外周缘朝向轴向下侧延伸的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部41与上壁部40是同一部件。在从轴向的平面观察时,侧壁部41的中心与中心轴线A一致。侧壁部41的直径与电动机罩20的直径相同。侧壁部40的外周面与电动机罩20的外周面是同一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详细而言,电动机罩20的上端部的外周侧直径被设置为与侧壁部41的下端部的内周侧直径大致相同。详细而言,前者比后者稍小。由此,侧壁部41包覆在电动机罩20上。
控制基板5配置在马达2的轴向下侧。控制基板5被例如马达2支承。在控制基板5的下表面上装配有电容器50。控制基板5与形成定子22所包含的线圈的导线以及传感器基板25电连接从而进行马达2的控制。
在送风装置1中,通过驱动马达2而使叶轮3高速旋转。叶轮3以例如70000rpm左右的速度旋转。通过叶轮3的高速旋转而从罩开口40b向叶轮3内引入空气。被引入到叶轮3内的空气经由叶轮3内的空气流路而被向径向外侧排出。从叶轮3排出的空气沿着叶轮罩4内的流路而被引导到马达2的内部,然后,被排出到马达2的外部。
<2.叶轮的结构>
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进行说明。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的概略立体图。如图3所示,叶轮3具有基基底板30、罩壳31以及叶片3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基基底板30、罩壳31以及叶片32由相同材质的金属形成。基基底板30、罩壳31以及叶片32由例如铝合金形成。但是,基基底板30、罩壳31以及叶片32可以由铝合金以外的材质形成,也可以由彼此不同的材质形成。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所具有的基基底板30的概略立体图。基基底板30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详细而言,基基底板30呈圆板状。基基底板30在中央部具有在轴向上贯穿的轴用开口301。轴23的上端部被贯穿插入于轴用开口301中。轴用开口301的外缘部在从轴向的平面观察时具有圆弧部301a和直线部301b(参照后述的图12)。该形状是与轴23的上端部对应的形状,能够将叶轮3安装为相对于轴23不能旋转。
罩壳31与基基底板30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在轴向上贯穿的贯穿孔302、313。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基底板30具有在轴向上贯穿的贯穿孔302。详细而言,基基底板3具有多个贯穿孔302。多个贯穿孔302被规则地配置在轴用开口301的周围。另外,基基底板30还具有包围轴用开口301的周围的多个辅助贯穿孔303,该多个辅助贯穿孔303配置在多个贯穿孔302的径向内侧。关于多个贯穿孔302和辅助贯穿孔303的形状和配置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进行说明。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所具有的罩壳31的概略立体图。罩壳31位于基基底板30的一侧,与基基底板30在轴向上隔着间隔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罩壳31位于基基底板30的上侧。罩壳31形成为朝向轴向上侧而末端聚拢的圆筒状。更详细来说,罩壳31具有大致圆锥台形状的渐细部311、以及位于渐细部311的径向外侧的平板部312。平板部312在从轴向上侧的平面观察时呈圆环状。渐细部311的上端大幅度开口。该开口部311a是叶轮3的进气口。罩壳31的直径与基基底板30的直径相同。在从轴向的平面观察时,罩壳31的外周缘与基基底板30的外周缘重合。
罩壳31具有在轴向上贯穿的贯穿孔313。更详细地描述,罩壳31具有多个贯穿孔313。多个贯穿孔313被规则地配置在开口部311a的周围。多个贯穿孔313不仅形成于平板部312,还形成于渐细部311。关于多个贯穿孔313的形状和配置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叶片32配置在基基底板30与罩壳31之间。详细而言,叶轮3具有多个叶片3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所具有的多个叶片32的概略立体图。叶片32是从叶轮3的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延伸的板状部件。叶片32详细而言是弯曲的。叶片32沿着轴向立起地配置。多个叶片3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32包含2种叶片32a、32b。叶片32的种类数量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数量,也可以是1种或者3种以上。2种叶片32a、32b在相同的种类之间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叶片32a和第2叶片32b的数量都是7个。叶轮3所具有的叶片32的总数为14个。另外,各叶片32a、32b的数量仅仅是例示,可以适当变更。也可以根据情况使第1叶片32a和第2叶片32b的数量不同。
第1叶片32a和第2叶片32b在从轴向的平面观察时以具有曲率的方式延伸。在从轴向上侧的平面观察时,第1叶片32a和第2叶片32b呈在叶轮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径向内侧先于径向外侧的弯曲形状。第1叶片32a和第2叶片32b的一端都位于基基底板30的外周缘。第1叶片32a和第2叶片32b的另一端比基基底板30的外周缘靠径向内侧。但是,第1叶片32a的另一端位于比第2叶片32b的另一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即,第1叶片32a的径向上的长度比第2叶片32b短。
叶片32具有向轴向一侧(上侧)和另一侧(下侧)突出的突起321。第1叶片32a是使在径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状的板状部件沿周向弯曲而构成的。第1叶片32a在径向内侧端部和径向外侧端部具有向轴向上侧突出的突起321。第1叶片32a在径向内侧端部和径向外侧端部具有向轴向下侧突出的突起321。第1叶片32a具有合计4个突起321。设置向轴向上侧突出的突起321和向轴向下侧突出的突起321的径向上位置是相同的,两者具有相同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321作为一例为矩形板状。
第2叶片32b由在径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的矩形部32aa和板状的宽幅部32ab构成,宽幅部32ab具有轴向宽度比矩形部32aa的轴向宽度宽的部分。宽幅部32ab位于矩形部32aa的径向内侧。宽幅部32ab与渐细部311的倾斜相匹配地倾斜,从而扩大了轴向宽度。在从叶轮3的轴向上侧的平面观察时,经由开口部311a而能够看到宽幅部32ab的一部分。
矩形部32aa与第1叶片32a同样地弯曲。在矩形部32aa上,与第1叶片32a同样地设置有向轴向上侧突出的突起321和向轴向下侧突出的突起321。设置于矩形部32aa的突起321在径向上的位置是与第1叶片部32a相同的位置。即,设置于矩形部32aa的突起321与设置于第1叶片部32a的突起321排列在同一圆上。宽幅部32ab在周向上弯曲并且与矩形部322a相连。宽幅部32ab具有向轴向下侧突出的辅助突起322。第2叶片32b具有合计4个突起321和1个辅助突起322。
叶片32的向轴向下侧突出的各突起321被插入于基基底板30的各贯穿孔302中。即,多个贯穿孔302分别设置于基基底板30的与叶片32的向轴向下侧突出的各突起321对置的位置。如图4所示,基基底板30具有2个贯穿孔组,贯穿孔组是将多个贯穿孔302在同一半径位置上等间隔地排列而得到的。2个贯穿孔组的形成在基基底板30上的半径位置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贯穿孔组都具有14个贯穿孔302。
另外,多个辅助贯穿孔303分别设置于基基底板30的与第2叶片32b的各辅助突起32对置的位置。多个辅助贯穿孔303配置在比2个贯穿孔组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在同一半径位置上等间隔地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辅助贯穿孔303的数量为7个。
叶片32的向轴向上侧突出的各突起321被插入于罩壳31的各贯穿孔313中。即,多个贯穿孔313分别设置于罩壳31的与叶片32的向轴向上侧突出的各突起321对置的位置。如图5所示,罩壳31具有2个贯穿孔组,该贯穿孔组是将多个贯穿孔313在同一半径位置上等间隔地排列而得到的。2个贯穿孔组的形成于罩壳31的半径位置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贯穿孔组都具有14个贯穿孔313。
被插入于各贯穿孔302、313中的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被压扁而被铆接固定。即,叶片32具有被插入于贯穿孔302、313中且轴向末端部被铆接固定的突起321。另外,向轴向下侧突出的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是突起321的轴向下端部。向轴向上侧突出的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是突起321的轴向上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插入于多个辅助贯穿孔303中的辅助突起322的轴向末端部未被铆接固定。但是,这是一例,多个辅助贯穿孔303也可以被铆接固定。
设置于基基底板30的贯穿孔302在从轴向的平面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302与突起321的形状匹配地沿周向稍微弯曲。大致矩形状的贯穿孔302的长度方向在从轴向的平面观察时相对于周向和径向倾斜。
图7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所具有的基基底板30上设置的贯穿孔302的概略剖视图。图7是沿着周向切断基基底板30的剖视图。贯穿孔302具有第1部分302a和第2部分302b。贯穿孔302具有设置于轴向上侧的第1部分302a。第1部分302a供突起321的根部侧插入。贯穿孔302具有设置于轴向下侧的第2部分302b。第2部分302b的周向宽度比第1部分302a宽,供突起321的末端侧插入。
第1部分302a在周向和径向上被设置为比突起321稍宽。第1部分302a具有从基基底板30的上端朝向轴向下侧延伸的内壁3021。内壁3021延伸到例如基基底板30的轴向上的厚度的中间位置。第2部分302b具有从内壁3021的下端部延伸到基基底板30的下端的倾斜面3022。倾斜面3022向使孔的宽度比第1部分302a扩大的方向倾斜。倾斜面3022的倾斜角未被特别地限定,可以是任意的值。倾斜角是指相对于基基底板30的下端面30a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对置的倾斜面3022的倾斜角的大小是相同的。即,第2部分302b在周向上具有对称的截面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2部分302b,与周向一样,在径向上也形成为比第1部分302a宽。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辅助突起322不被铆接固定,因此辅助贯穿孔303采用与贯穿孔302不同的形状。辅助贯穿孔303例如具有在整个轴向上与第1部分302a相同的形状。
设置于罩壳31的贯穿孔313在从轴向的平面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313与突起321的形状相匹配地沿周向稍微弯曲。大致矩形状的贯穿孔313的长度方向在从轴向的平面观察时相对于周向和径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罩壳31的贯穿孔313在从轴向的平面观察时与设置于基基底板的贯穿孔302重叠。
图8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所具有的罩壳31上设置的贯穿孔313的概略剖视图。图8是沿着周向切断罩壳31的剖视图。贯穿孔313具有设置于轴向下侧的第1部分313a。第1部分313a供突起321的根部侧插入。贯穿孔313具有设置于轴向上侧的第2部分313b。第2部分313b的周向宽度比第1部分313a的周向宽度宽,并供突起321的末端侧插入。
第1部分313a在周向和径向上被设置为比突起321稍宽。第1部分313a具有从罩壳31的下端朝向轴向上侧延伸的内壁3131。内壁3131延伸到例如罩壳31的轴向上的厚度的中间位置。第2部分313b具有从内壁3131的上端部延伸到罩壳31的上端的倾斜面3132。倾斜面3132向使孔的宽度比第1部分313a扩大的方向倾斜。倾斜面的倾斜角未被特别地限定,可以是任意的值。倾斜角是指相对于罩壳31的上端面31a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对置的倾斜面3132的倾斜角的大小相同。即,第2部分313b在周向上具有对称的截面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2部分313b,与周向一样,在径向上也形成为比第1部分313a宽。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罩壳31的贯穿孔313是使设置于基基底板30的贯穿孔302的上下颠倒而得到的结构。但是,这是例示,设置于罩壳313的贯穿孔313可以是与设置于基基底板30的贯穿孔302不同的结构。
图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所具有的基基底板30中的贯穿孔302与突起321的关系的示意图。图9是沿着周向切断基基底板30和突起321的剖视图。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面与罩壳31的轴向一侧端面或者基基底板30的轴向另一侧端面在同一个面。由此,能够减少叶轮3的表面上的空气阻力而降低紊流的产生。由此,能够提高叶轮3的送风效率。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面321a与基基底板30的轴向另一侧端面(轴向下端面)30a在同一个面。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因铆接固定而被压扁,在与轴向下端面30a平行的面内方向上扩展。第2部分302b形成为比突起321宽。突起321的压扁的部分被收纳在第2部分302b内。其结果为,轴向末端面321a与轴向下端面30a在同一个面。另外,这里所说的在同一个面还包含轴向末端面321a相对于轴向下端面30a稍微处于上侧或者下侧的状态。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所具有的罩壳31中的贯穿孔313与突起321的关系的示意图。图10是沿着周向切断罩壳31和突起321的剖视图。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面321a与罩壳31的轴向一侧端面(轴向上端面)31a在同一个面。轴向末端面321a与轴向上端面31a在同一个面的理由与基基底板30的情况相同。并且,这里所说的在同一个面还包含轴向末端面321a相对于轴向上端面31a稍微处于上侧或者下侧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叶轮3中,对于轴向上端面31a与下端面30a的任意一方而言,叶片32的突起321都与端面在同一个面。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叶轮3能够减少叶轮3的表面上的空气阻力而降低紊流的产生。本实施方式的叶轮3能够提高送风效率。
图11是从轴向一侧平面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的情况下的一部分结构的概略放大图。图12是示出从轴向另一侧俯视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的情况下的一部分结构的概略放大图。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的至少一侧的平面观察时,第2部分302b、313b的一部分是露出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轴向一侧(上侧)的平面观察时,第2部分313b的一部分露出。在从轴向另一侧(下侧)的平面观察时,第2部分302b的一部分露出。
第2部分302b、313b形成为比用于收纳因铆接固定而被压扁的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所需的尺寸大。在第2部分302b、313b的一部分中产生突起321的压扁的部分不会进入的空间。由此,第2部分302b、313b的一部分露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叶轮3,能够抑制突起321从叶轮3的表面的突出,因此能够减少空气阻力而降低紊流的产生。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叶轮3,能够提高送风效率。
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的平面观察时,第2部分302b、313b具有第1露出部和第2露出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从轴向一侧的平面观察时,第2部分313b具有第1露出部33a和第2露出部33b。第1露出部33a位于周向一侧。第2露出部33b位于周向另一侧。第1露出部33a和第2露出部33b是在周向上突起321与构成第2部分313b的内壁之间所产生的间隙。第1露出部33a与第2露出部33b夹着突起321位于周向上的相反侧。在从轴向一侧的平面观察时,第1露出部33a的面积与第2露出部33b的面积不同。这样的形状是通过使用沿周向回转的辊对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进行铆接工序而形成的。另外,通过进行使用了辊63的铆接工序,能够构成尽可能地减少了塑性变形的叶轮3。关于使用了辊的铆接工序将在后文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12所示,第1露出部33a的面积与第2露出部33b的面积不同的形状在从轴向另一侧的平面观察时可以确认到。关于这方面将在后文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11所示,叶轮3具有多个插入了突起321的贯穿孔313。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的平面观察时,第1露出部33a的面积大于第2露出部33b的面积的贯穿孔313的数量比第1露出部33a的面积小于第2露出部33b的面积的贯穿孔313的数量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轴向一侧的平面观察时,第1露出部33a的面积大于第2露出部33b的面积的贯穿孔313的数量比第1露出部33a的面积小于第2露出部33b的面积的贯穿孔313的数量多。并且,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的平面观察时,第1露出部33a的面积的总和与第2露出部33b的面积的总和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露出部33a的面积的总和比第2露出部33b的面积的总和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轴向一侧的平面观察时,第1露出部33a的面积的总和与第2露出部33b的面积的总和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露出部33a的面积的总和比第2露出部33b的面积的总和大。这些形状是通过使用沿周向回转的辊对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进行铆接工序而形成的。通过进行使用了辊63的铆接工序,能够构成尽可能地减少了塑性变形的叶轮3。关于使用了辊的铆接工序将在后文进行说明。另外,如图12所示,这些形状在从轴向另一侧的平面观察时也可以确认到。关于这方面的说明,将在后文进行说明。
<3.叶轮的制造方法>
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叶轮3的制造方法具有准备基基底板30、罩壳31以及叶片32的第1工序。基基底板30在与叶轮3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罩壳31位于基基底板30的一侧,与基基底板30在轴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叶片32配置在基基底板30与罩壳31之间。利用使用了模具的冲压加工来准备基基底板30、罩壳31以及叶片32。这些部件30~32可以从任意一方开始准备,其顺序未被特别地限定。这些部件30~32也可以同时准备。另外,对于叶片32,准备第1叶片32a和第2叶片32b这样的多种叶片。
叶轮3的制造方法具有在叶片32的轴向一侧(上侧)和另一侧(下侧)中的至少一侧形成沿轴向延伸的突起321的第2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上侧和下侧这两侧形成突起321。即,在第2工序中,在轴向一侧和另一侧这两侧形成突起321。利用使用了模具的冲压加工来形成突起321。突起321的形成工序也可以与第1工序中的叶片32的准备同时进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在突起321的形成同时形成辅助突起322。关于辅助突起322,由于不被铆接固定,因此与突起321相比形成为在轴向上的突出高度较小。
叶轮3的制造方法具有在罩壳31和基基底板30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贯穿孔的第3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罩壳31和基基底板30的双方上形成贯穿孔302、313。即,罩壳31和基基底板30的双方具有贯穿孔302、313。贯穿孔302、313具有第1部分302a、313a和第2部分302b、313b。因此,贯穿孔302、313的形成按照基于冲压的开孔加工、倒角加工、面按压加工的顺序进行。贯穿孔的形成可以从罩壳31和基基底板30中的任意一方开始先进行。贯穿孔的形成也可以在罩壳31和基基底板30中同时进行。第3工序也可以与第1工序和第2工序中的至少一方同时进行。
叶轮3的制造方法具有向贯穿孔302、313插入突起321而将叶片32夹在基基底板30与罩壳31之间的第4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基底板30和罩壳31的双方中,将突起321插入于贯穿孔302、313中。通过第4工序来形成铆接前的叶轮。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的制造方法中所形成的铆接前的叶轮3′的概略侧视图。如图13所示,在铆接前,突起321从基基底板30的轴向下端面30a突出。并且,突起321从罩壳31的轴向上端面31a突出。另外,辅助突起322的末端与基基底板30的轴向下端面30a在同一个面。
图14是示出铆接前的叶轮3′中的贯穿孔302、313与突起321的关系的示意图。由基基底板30的轴向下端面30a、倾斜面3022以及突起322的侧壁构成的空间S1的容积形成为比突起321的从轴向下端面30a突出的部分的体积稍大。由罩壳31的轴向上端面31a、倾斜面3132以及突起322的侧壁构成的空间S2的容积形成为比突起321从轴向一侧端面31a突出的体积稍大。因此,通过之后进行的铆接工序,在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被压扁时,突起322被收纳在贯穿孔302、313内。
叶轮3的制造方法具有对罩壳31或者基基底板30与叶片32进行铆接的第5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轮3的制造方法具有对罩壳31与叶片32进行铆接的第5工序。第5工序是铆接工序。图1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的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铆接装置6的概略主视图。铆接装置6具有固定于装置主体部(未图示)的底座60。铆接装置6具有被固定于底座60载置铆接前的叶轮3′的夹具61。铆接装置6具有回转部62,该回转部62以与载置于夹具61的铆接前的叶轮3′的中心轴线大致一致的轴线为中心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回转部62的旋转方向在从上侧的平面观察时为顺时针方向。在上述的铆接工序中,使用了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辊63。具体而言,在回转部62的下表面上安装有多个自由旋转的辊63。多个辊63以回转部62的旋转轴线为基准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辊63的数量为2个,2个辊63以180°间隔配置。回转部62在上下方向上可动。
在对罩壳31与叶片32进行铆接时,铆接前的叶轮3′被载置于夹具61。铆接前的叶轮3′以罩壳31朝上的方式载置于夹具61。在夹具61上形成有供从基基底板30朝下突出的各突起321嵌入的多个孔。在铆接前的叶轮3′被载置于夹具61的状态下,回转部62被向下方下降。回转部62下降到辊63与铆接前的叶轮3′抵接为止。在该状态下,回转部62被回转,辊62也回转。辊62在罩壳31上滚动并且回转。由此,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被压扁,罩壳31和叶片32被铆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罩壳31的渐细部311的一部分中也形成有贯穿孔313。即,在渐细部311中,为了将突起321压扁也与辊63抵接。为了避免对渐细部311施加过大的力,而在辊63的内侧下部形成有倾斜部63a。倾斜部63a是沿着渐细部311的表面的形状。通过设置有倾斜部63a,能够抑制渐细部311的变形地按压突起321。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叶轮3的制造方法,在第5工序之后,具有使夹着叶片32的基基底板30和罩壳31整体上下翻转的第6工序。在本实施方式的第5工序中,夹着叶片32的基基底板30和罩壳31中罩壳31处于上方。因此,在第6工序中,夹着叶片32的基基底板30和罩壳31被以基基底板30处于上方的方式载置于夹具6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上下翻转之前,进行夹具61的替换。这是因为基基底板30与罩壳31是不同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叶轮3的制造方法具有将罩壳31和基基底板30中的、在第5工序中未与叶片32铆接的一方同叶片32铆接的第7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5工序中,对罩壳31和叶片30进行了铆接。因此,在第7工序中,对基基底板30和叶片32进行铆接。第7工序是铆接工序。在第7工序中也使用铆接装置6,铆接方法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1个铆接装置6,通过上下翻转能够进行罩壳31与叶片32的铆接固定和基基底板30与叶片32的铆接固定,因此非常方便。在由此形成的叶轮3中,在从轴向一侧(上侧)的平面观察时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相对于贯穿孔313所偏向的周向上的方向与在从轴向另一侧(下侧)的平面观察时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相对于贯穿孔302所偏向的方向相同。在图11和图12的比较中,突起321都偏向周向上的相同侧。因该偏向而产生上述的第1露出部33a的面积与第2露出部33b的面积的差。另外,在上述的铆接工序中,在使叶轮3上下翻转时,还能够切换铆接装置6的辊63的旋转方向。在此时构成的叶轮3中,在从轴向一侧(上侧)的平面观察时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相对于贯穿孔313所偏向的周向上的方向与在从轴向另一侧(下侧)的平面观察时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相对于贯穿孔302所偏向的方向不同。由此,在从例如轴向一侧(上侧)的平面观察时,在对各突起321进行铆接时,各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相对于根部侧偏向周向上的同一方向,因此铆接固定的品质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叶轮3的制造方法中,在铆接工序中,使用沿周向回转的辊63在轴向和周向上施加力而压扁突起32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能够抑制只在一个方向上对叶片32施加较大的力。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叶轮3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辊63。因此,能够从多个方向均匀地对铆接对象施加负荷地进行铆接工序。因此,根据本结构,能够制造出叶片的塑性变形较小的、晃动较少的叶轮。并且,组装于送风装置1的叶轮3能够晃动较少地高速旋转。
另外,可以适当变更在铆接工序中使用的多个辊63的数量。但是,多个辊63的数量优选为叶片32的数量的约数。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32的数量为14个。因此,辊63的数量优选为2个或者7个。若辊63的数量与叶片32的数量满足上述的关系,则能够对各叶片32均匀地施加负荷地进行铆接工序。通过该方法,能够制造出晃动少的叶轮3。
在使用辊63进行铆接工序时,使辊63与铆接对象牢固地抵接,由此能够减少突起321从叶轮3表面突出的量。在这样形成的叶轮3中,例如如图11所示,在罩壳31的轴向一侧端面(上端面)31a中,在贯穿孔313的周围形成有作为与辊63接触的痕迹的辊痕34。辊痕34例如集中了多个条状的划痕而形成为带状。能够通过使辊63向周向一个方向上运动来进行铆接工序。如图11所示,有时辊痕34仅形成在贯穿孔321的周向一侧。这里,周向一侧是辊63的回转方向上的上游侧。另外,辊痕34也可以在基基底板30的轴向另一侧端面(下端面)30a上形成在贯穿孔302的周围。
<4.变形例>
叶轮3可以是在叶片32与基基底板30或者罩壳31的连接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上涂布有涂布材料的结构。即,本实施方式的叶轮3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具有在叶片32与基基底板30或者罩壳31的连接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上对涂布材料进行涂布的第8工序。涂布材料例如可以是涂料或者粘接剂等。涂布材料例如可以涂布在辅助突起322被插入于辅助贯穿孔311的部分上。涂布材料例如也可以涂布在基基底板30与罩壳31中的至少一方的整个面上。通过涂布材料能够降低形成在叶片32与基基底板30或者罩壳31之间的间隙,抑制空气的泄漏。
图16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所具有的罩壳31上设置的贯穿孔313的第1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图16是沿着周向切断罩壳31的剖视图。第1变形例的结构的第2部分313b的形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第2部分313b具有从内壁3131的上端部延伸到罩壳31的上端的曲面3133。曲面3133使孔的宽度比第1部分313a大。在本例中,曲面3133是凸面。也可以取代凸面而采用凹面。在本例中,在周向上对置的曲面3133具有彼此相同的曲率。即,第2部分313b在周向上具有对称的截面形状。另外,该第1变形例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设置于基基底板30的第2部分302b。
图17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所具有的罩壳31上设置的贯穿孔313的第2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图17是沿着周向切断罩壳31的剖视图。第2变形例的结构的第2部分313b的形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第2部分313b具有第2内壁3134,该第2内壁3134从与构成第1部分302a的第1内壁3131的上端部沿周向错开的位置朝向轴向上侧延伸到罩壳31的上端。第1内壁3131和第2内壁3134具有阶梯差。第2内壁3134与第1内壁3131相比设置在将在周向上对置的面之间的距离扩大的位置。在本例中,在周向上对置的内壁之间,阶梯差的大小相同。即,第2部分313b在周向上具有对称的截面形状。另外,第2变形例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设置于基基底板30的第2部分302b。
图18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3所具有的罩壳31上设置的贯穿孔313的第3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第3变形例的结构的第2部分313b的形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第2部分313b具有倾斜面3132,但在周向上对置的倾斜面3132之间倾斜角的大小不同。倾斜角是指相对于罩壳31的上端面31a的角度。换言之,在本例中,第2部分313b在周向上具有非对称的截面形状。在本例的结构中,在使用沿周向回转的辊63对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进行铆接固定时,能够降低突起321的轴向末端部从贯穿孔313探出的可能性。另外,第3变形例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设置于基基底板30的第2部分302b。
以上,采用了基基底板30和罩壳31的双方具有贯穿孔302、313的结构。但是,这是例示,只要基基底板和罩壳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供突起插入的贯穿孔即可。在贯穿孔仅设置于任意一方的情况下,设置于叶片的突起的结构也基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变更。
以上所示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实施方式或变形例的结构可以在不超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性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并且,实施方式或多个变形例可以在可能的范围中组合实施。
本实用新型的叶轮可以应用于例如送风装置。在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叶轮的送风装置中,能够实现具有送风效率高的叶轮的送风装置。本实用新型适于例如吸尘器,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电子设备。
Claims (12)
1.一种叶轮,其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该叶轮具有:
基底板,其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
罩壳,其位于所述基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基底板在轴向上隔着间隔对置;以及
叶片,其被配置在所述基底板与所述罩壳之间,
所述罩壳与所述基底板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在轴向上贯穿的贯穿孔,
所述叶片具有被插入于所述贯穿孔中且轴向末端部被铆接固定的突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孔具有:
第1部分,其供所述突起的根部侧插入;以及
第2部分,其供所述突起的末端侧插入,该第2部分的周向宽度比所述第1部分的周向宽度宽,
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第2部分的一部分是露出的。
2.一种叶轮,其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该叶轮具有:
基底板,其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
罩壳,其位于所述基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基底板在轴向上隔着间隔对置;以及叶片,其被配置在所述基底板与所述罩壳之间,
所述罩壳与所述基底板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在轴向上贯穿的贯穿孔,
所述叶片具有被插入于所述贯穿孔中且轴向末端部被铆接固定的突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孔具有:
第1部分,其供所述突起的根部侧插入;以及
第2部分,其供所述突起的末端侧插入,该第2部分的周向宽度比所述第1部分的周向宽度宽,
所述突起的轴向末端面与所述罩壳的轴向一侧端面或者所述基底板的轴向另一侧端面在同一个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
所述第2部分具有:
第1露出部,其位于周向一侧;以及
第2露出部,其位于周向另一侧,
所述第1露出部的面积与第2露出部的面积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该叶轮具有多个插入有所述突起的所述贯穿孔,
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第1露出部的面积大于所述第2露出部的面积的所述贯穿孔的数量比所述第1露出部的面积小于所述第2露出部的面积的所述贯穿孔的数量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该叶轮具有多个插入有所述突起的所述贯穿孔,
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第1露出部的面积的总和与所述第2露出部的面积的总和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壳的轴向一侧端面和所述基底板的轴向另一侧端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在所述贯穿孔的周围形成有辊痕,该辊痕是与辊接触而形成的痕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在从轴向一侧和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
所述辊痕仅形成在所述贯穿孔的周向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壳和所述基底板的双方具有所述贯穿孔,
从轴向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突起的轴向末端部相对于所述贯穿孔所偏向的周向上的方向与从轴向另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突起的轴向末端部相对于所述贯穿孔所偏向的方向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壳和所述基底板的双方具有所述贯穿孔,
从轴向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突起的轴向末端部相对于所述贯穿孔所偏向的周向上的方向与从轴向另一侧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突起的轴向末端部相对于所述贯穿孔所偏向的方向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叶片与所述基底板或者所述罩壳的连接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上涂布有涂布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部分在周向上具有非对称的截面形状。
12.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送风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叶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35783 | 2016-02-26 | ||
JP2016035783A JP6774595B2 (ja) | 2016-02-26 | 2016-02-26 | インペラ、送風装置、及び、インペラ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555177U true CN206555177U (zh) | 2017-10-13 |
Family
ID=597209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09880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127531B (zh) | 2016-02-26 | 2017-02-23 | 叶轮的制造方法 |
CN201720168045.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555177U (zh) | 2016-02-26 | 2017-02-23 | 叶轮以及送风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09880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127531B (zh) | 2016-02-26 | 2017-02-23 | 叶轮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74595B2 (zh) |
CN (2) | CN1071275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PL3211243T3 (pl) * | 2016-02-24 | 2021-02-08 | Punker Gmbh | Łopatka profilowana, koło wentylatora i sposób wytwarzania łopatki profilowanej |
JP7135317B2 (ja) * | 2017-12-22 | 2022-09-1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インペラ及び遠心ポンプ |
EP3608546B1 (de) * | 2018-08-06 | 2022-05-18 | Miele & Cie. KG | Laufrad für eine fluidfördervorrichtung und fluidfördervorrichtung |
KR101984062B1 (ko) * | 2018-12-06 | 2019-06-04 | (주)대코 | 쇼트피닝 머신의 임펠러용 블레이드 제조방법 및 임펠러용 블레이드 |
KR102274899B1 (ko) * | 2019-09-05 | 2021-07-08 | 한국과학기술원 | 임펠러 |
CN111734676A (zh) * | 2020-07-15 | 2020-10-02 | 南阳防爆(苏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风扇压装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70738B2 (ja) * | 1994-12-20 | 2001-05-28 | 三菱電機ホーム機器株式会社 | 遠心ファン |
US6644924B1 (en) * | 2002-05-31 | 2003-11-11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Covers for turbine buckets and methods of assembly |
CN2677674Y (zh) * | 2003-11-03 | 2005-02-09 | 赵志红 | 钢制铆接加焊接式风机叶轮 |
CN100453818C (zh) * | 2006-03-03 | 2009-01-21 | 山东大学 | 一种翼型离心叶轮制造工艺方法 |
JP2007244045A (ja) * | 2006-03-06 | 2007-09-20 | Nippon Densan Corp | ファンモータ |
JP2010174718A (ja) * | 2009-01-29 | 2010-08-12 | Panasonic Corp |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
IT1394295B1 (it) * | 2009-05-08 | 2012-06-06 | Nuovo Pignone Spa | Girante centrifuga del tipo chiuso per turbomacchine, componente per tale girante, turbomacchina provvista di tale girante e metodo di realizzazione di tale girante |
JP2011236837A (ja) * | 2010-05-12 | 2011-11-24 | Panasonic Corp |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
CN104806566A (zh) * | 2014-01-23 | 2015-07-29 |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 离心叶轮、风机和家用设备 |
CN104806565A (zh) * | 2014-01-23 | 2015-07-29 |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 离心叶轮、风机和家用设备 |
JP2015206272A (ja) * | 2014-04-18 | 2015-11-19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電動送風機と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
CN204628064U (zh) * | 2015-04-23 | 2015-09-09 | 常州优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离心风机叶轮 |
CN105570192B (zh) * | 2016-02-29 | 2018-08-17 | 李锦标 | 一种风机叶轮及其加工方法 |
-
2016
- 2016-02-26 JP JP2016035783A patent/JP677459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
- 2017-02-23 CN CN201710098802.4A patent/CN10712753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2-23 CN CN201720168045.9U patent/CN20655517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27531A (zh) | 2017-09-05 |
JP2017150445A (ja) | 2017-08-31 |
JP6774595B2 (ja) | 2020-10-28 |
CN107127531B (zh) | 2020-04-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555177U (zh) | 叶轮以及送风装置 | |
US8704422B2 (en) | Full round stator assembly and electromagnetic machine having high slot fill | |
CN208073867U (zh) | 轴流风扇 | |
CN104795935B (zh) | 马达 | |
CN101409484B (zh) | 电机、风扇、转子保持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6571698B (zh) | 定子、马达以及泵装置 | |
US9995316B2 (en) | Blower assembly and method | |
CN208605376U (zh)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
CN108626147A (zh)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
CN105846564A (zh) | 电机及其定子结构 | |
CN105210274B (zh) | 交流发电机风扇 | |
US10014755B2 (en) | Component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 |
CN107124064A (zh) | 风机及其外转子电机 | |
CN105378286B (zh) | 燃料泵 | |
WO2018011950A1 (ja) | ステータ、電動機、送風機、電気掃除機および巻線方法 | |
CN105144551A (zh) | 感应电机 | |
CN203180736U (zh) | 单相感应马达 | |
CN109723660A (zh) | 离心风扇 | |
CN109276183A (zh)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
CN1574559A (zh) | 吊扇电动机 | |
CN109962536A (zh) | 定子、马达以及送风机 | |
CN110323861A (zh) | 转子组装体、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
CN110323862A (zh) | 转子组装体、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
US20040227420A1 (en) | External rotor motor | |
CN202612138U (zh) | 轴流风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