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53806U - 串联式轴流风扇 - Google Patents
串联式轴流风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053806U CN209053806U CN201821500417.4U CN201821500417U CN209053806U CN 209053806 U CN209053806 U CN 209053806U CN 201821500417 U CN201821500417 U CN 201821500417U CN 209053806 U CN209053806 U CN 2090538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cowling panel
- tandem type
- axial
- type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串联式轴流风扇,其具有第一轴流风扇、第二轴流风扇和整流板。整流板的多个中空通孔通过格子状的间隔壁而被隔开且沿轴向贯穿,均匀地二维排列到外缘部。第一轴流风扇的第一壳体的轴向下端部与第二壳体的轴向上端部直接连结,整流板设置于两者的连结部。第一壳体的第一筒部的轴向下端部隔着整流板而与第二壳体的第二筒部的轴向上端在轴向上对置。在第一筒部的轴向下端面和第二筒部的轴向上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筒部的轴向端面上,设置有向轴向的与连结部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部。第一轴流风扇和第二轴流风扇中的至少一方的引线被收纳于凹部中。凹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整流板的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串联式轴流风扇。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轴向连结两个轴流风扇而提高了送风量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在串联式轴流风扇中,从串联式轴流风扇的吸引外部的空气的前段的轴流风扇送出的气流被吸引到后段的轴流风扇。通过后段的轴流风扇使得流速提高的气流被从后段的轴流风扇输送至串联式轴流风扇的外部。这里,从前段的轴流风扇输送出的气流的流动除了轴向成分之外,还具有与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旋转成分。但是,气流的该旋转成分难以通过后段的轴流风扇沿轴向流动。
因此,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3-56498号公报的单元式风扇中,通过使静叶片风扇框架结构位于两个散热风扇之间,来抑制两个散热风扇之间的干扰,增加散热风扇运转时产生的气流的风量和风压。
此外,在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46347号公报中,在轴流风扇的排气侧安装有风扇机壳。在风扇机壳中,设置有具有蜂窝结构的凸部,螺合固定到轴流风扇的板状的框架从凸部的外侧面向垂直于轴向的方向扩展。具有蜂窝结构的凸部通过引导从轴流风扇输送出的气流,使得气流更加集中。
另外,在两个轴流风扇的连结部处,有时为了将从马达部延伸的引线引出到外部,而在轴流风扇的壳体设置从连结部沿轴向凹陷的凹部。该情况下,从前段的轴流风扇输送出的气流的一部分通过该凹部而要向串联式轴流风扇的外部流动。因此,在该凹部附近容易产生紊流。这样的紊流的产生会对串联式轴流风扇的送风效率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串联式轴流风扇的送风效率。
本实用新型例示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具有:第一轴流风扇;第二轴流风扇,其与所述第一轴流风扇串联连结;和整流板,在该整流板上,通过格子状的间隔壁而被隔开且沿轴向贯穿的多个中空通孔均匀地二维排列到外缘部。所述第一轴流风扇具有:第一叶轮,其具有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第一叶片;第一马达部,其驱动所述第一叶轮使所述第一叶片旋转;第一壳体,其具有第一筒部,所述第一筒部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且收纳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一马达部;以及第一引线,其从所述第一马达部延伸。所述第二轴流风扇具有:第二叶轮,其具有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第二叶片;第二马达部,其驱动所述第二叶轮使所述第二叶片旋转;第二壳体,其具有第二筒部,所述第二筒部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且收纳所述第二叶轮和所述第二马达部;以及第二引线,其从所述第二马达部延伸。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下端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上端部直接连结。所述整流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连结部处。所述第一筒部的轴向下端部隔着所述整流板而与所述第二筒部的轴向上端部在轴向上对置。在所述第一筒部的轴向下端面和所述第二筒部的轴向上端面中的至少一方筒部的轴向端面上,设置有向轴向上的与所述连结部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部。所述第一引线和所述第二引线中的至少一方引线被收纳于所述凹部中。所述凹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整流板的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察时,所述整流板的径向外端与所述凹部的径向外端相同,或者比所述凹部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内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凸缘部,该第一凸缘部从所述第一筒部的所述连结部侧的轴向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凸缘部,该第二凸缘部从所述第二筒部的所述连结部侧的轴向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中的至少一方凸缘部的所述连结部侧的轴向端面上设置有沿轴向突出的脚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察时,所述脚部设置于比所述凹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脚部的轴向长度在所述整流板的轴向长度以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所述脚部的凸缘部为多个,且分别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方壳体的所述连结部侧的轴向端部,设置有从该至少一方壳体的径向外端部沿轴向突出的壁部,所述壁部设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脚部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上设置有与所述整流板的轴向端面抵接的平面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整流板具有从轴向观察时为六边形的所述中空通孔被进行二维排列的蜂窝结构,六边形的所述中空通孔的相互对置且平行延伸的两条边之间的宽度比所述第一筒部和所述第二筒部的所述连结部侧的轴向端部的径向宽度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串联式轴流风扇还具有设置于所述连结部的径向外侧面上的带状部件,在所述连结部处,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方壳体上设置有在径向上贯穿该至少一方壳体的开口部,所述带状部件覆盖所述开口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多个所述开口部,所述带状部件覆盖一部分所述开口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带状部件在所述连结部的径向外侧面上卷绕于周向的整周,覆盖全部所述开口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所述蜂窝结构的所述整流板的所述中空通孔的开口率是90%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第一肋,该第一肋通过径向内端部支承所述第一马达部且径向外端部与所述第一筒部连接,所述第二壳体还具有第二肋,该第二肋通过径向内端部支承所述第二马达部且径向外端部与所述第二筒部连接,所述第一肋和所述第二肋中的至少一方肋与所述整流板隔着间隙在轴向上对置,所述间隙的最小轴向宽度比具有所述蜂窝结构的所述整流板的六边形的所述中空通孔的所述两条边之间的宽度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方肋的与所述整流板在轴向上对置的部位的宽度在六边形的所述中空通孔的所述两条边之间的宽度以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肋的径向内端部与所述整流板之间的间隙的轴向宽度比六边形的所述中空通孔的所述两条边之间的宽度小,所述肋的径向外端部与所述整流板之间的间隙的轴向宽度比六边形的所述中空通孔的所述两条边之间的宽度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例示的串联式轴流风扇,能够进一步提升串联式轴流风扇的送风效率。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串联式轴流风扇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串联式轴流风扇的沿图1的单点划线A-A的剖视图。
图3是串联式轴流风扇的沿图2的单点划线B-B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覆盖第一开口部的带状部件的第一例的立体图。
图4B是表示覆盖第一开口部的带状部件的第二例的立体图。
图4C是表示覆盖第一开口部的带状部件的第三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设置于第二筒部的第二凹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设置于第二筒部的第二脚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整流板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8是第一变形例涉及的串联式轴流风扇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变形例涉及的串联式轴流风扇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变形例涉及的串联式轴流风扇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1是串联式轴流风扇的沿图10的单点划线E-E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壁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串联式轴流风扇100中,将平行于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为“轴向”。在轴向上,将从后述的第二轴流风扇2朝向后述的第一轴流风扇1的方向称为“轴向上侧”,将从第一轴流风扇1朝向第二轴流风扇2的方向称为“轴向下侧”。在各结构要素中,将轴向上侧的端部称为“轴向上端部”,将轴向上端部的轴向上的位置称为“轴向上端”。并且,将轴向下侧的端部称为“轴向下端部”,将轴向下端部的轴向上的位置称为“轴向下端”。此外,在各结构要素的表面上,将面向轴向上侧的面称为“轴向上端面”,将面向轴向下侧的面称为“轴向下端面”。此外,“轴向上端面”和“轴向下端面”的总称称为“轴向端面”。
将与中心轴线CA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称为“周向”。在径向上,将朝向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在各结构要素中,将径向内侧的端部称为“径向内端部”,将径向内端部的径向上的位置称为“径向内端”。并且,将径向外侧的端部称为“径向外端部”,将径向外端部的径向上的位置称为“径向外端”。此外,在各机构要素的侧面上,将面向径向内侧的侧面称为“径向内侧面”,将面向径向外侧的侧面称为“径向外侧面”。
另外,以上所说明的方向、端部、位置、和面等的称呼并非表示装入了实际的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等。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串联式轴流风扇100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串联式轴流风扇100的沿图1的单点划线A-A的剖视图。图3是串联式轴流风扇100的沿图2的单点划线B-B的剖视图。另外,图2表示通过与轴向垂直的假想平面切断了串联式轴流风扇100的截面结构。此外,图3表示通过包含中心轴线CA的假想平面切断了串联式轴流风扇100时的截面结构。
如图1所示,串联式轴流风扇100具有:第一轴流风扇1、第二轴流风扇2、和整流板3。串联式轴流风扇100是前段的第一轴流风扇1与后段的第二轴流风扇2夹着整流板3串联连结的送风装置。
如上所述,串联式轴流风扇100具有第一轴流风扇1。第一轴流风扇1具有:第一叶轮11、第一马达部12、第一壳体13以及第一引线14。第一壳体13具有:第一筒部131、第一凸缘部132以及第一肋133。此外,如上所述,串联式轴流风扇100具有第二轴流风扇2。第二轴流风扇2与第一轴流风扇1串联连接。第二轴流风扇2具有:第二叶轮21、第二马达部22、第二壳体23以及第二引线24。第二壳体23具有第二筒部231、第二凸缘部232以及第二肋233。
另外,以下,将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23的总称称为“壳体13、23”。此外,将第一引线14和第二引线24的总称称为“引线14、24”。此外,将第一筒部131和第二筒部231的总称称为“筒部131、231”。此外,将第一凸缘部132和第二凸缘部232的总称称为“凸缘部132、232”。此外,将第一肋133和第二肋233的总称称为“肋133、233”。第一轴流风扇1和第二轴流风扇2的各结构要素的说明在后面叙述。
整流板3设置于第一壳体13与第二壳体23之间的连结部100a处。设置于第一壳体13与第二壳体23之间的连结部100a处的整流板3对从第一轴流风扇1向轴向下侧输送的气流进行整流。第二轴流风扇2吸引由整流板3进行了整流的气流。进行了整流的气流旋转成分少,容易通过第二轴流风扇2沿轴向流动。由此,从第二轴流风扇2输送的气流的压力和风量增加。结果为,能够增加串联式轴流风扇100吸引或者输送出的空气的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串联式轴流风扇100的送风效率。整流板3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铝,但是并非限定于该示例,也可以是其他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等。整流板3的更详细的结构在后面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1~图3,对第一轴流风扇1的各结构要素进行说明。
第一轴流风扇1如上所述具有第一叶轮11。第一叶轮11具有第一叶片111。第一叶片111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CA为中心旋转。第一马达部12驱动第一叶轮11,从而第一叶片111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旋转。由此,第一轴流风扇1从串联式轴流风扇100的轴向上侧将空气吸入第一轴流风扇1的轴向上端部。第一轴流风扇1产生向轴向下侧流动的气流,将该气流从第一轴流风扇1的轴向下端部送出。
第一轴流风扇1如上所述具有第一马达部12。第一马达部12驱动第一叶轮11使第一叶片111旋转。第一马达部12的轴向下端部可以与整流板3的轴向上端面接触。或者,第一马达部12的轴向下端部可以与整流板3的轴向上端面隔着间隙在轴向上对置。
第一轴流风扇1如上所述具有第一壳体13。第一壳体13如上所述具有第一筒部131。第一筒部131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将第一叶轮11和第一马达部12收纳于内部。第一筒部131的轴向下端部隔着整流板3与第二筒部231的轴向上端部在轴向上对置。此外,第一筒部131的轴向下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整流板3的轴向上端面抵接。这样的话,可以设置成在第一筒部131的轴向下端部,气流不会沿径向流动。因此,能够防止第一筒部131的轴向下端部处的紊流的产生。但是,并非限定于该示例,在轴向上,在第一筒部131与整流板3之间可以存在间隙。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筒部131的轴向下端面设置有向轴向上的与连结部100a相反的一侧凹陷的第一凹部131a。第一凹部131a在第一筒部131的轴向下端面向轴向上侧凹陷,在径向上贯穿第一筒部131。
此外,第一壳体13如上所述还具有第一凸缘部132。第一凸缘部132从第一筒部131的连结部100a侧的轴向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换言之,第一凸缘部132从第一筒部131的轴向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并且,在第一凸缘部132的轴向下端面设置有第一平面部132a以及第一脚部132b。第一平面部132a与整流板3的轴向上端面抵接。第一脚部132b向第一凸缘部132的轴向下侧突出。第一脚部132b是多个,分别沿周向设置。第一脚部132b的轴向下端部与第二凸缘部232抵接。由此,在轴向上,在第一筒部131与第二筒部231之间设置有收纳整流板3的空间。第一脚部132b的图3所示的轴向长度df1在整流板3的后述的图7所示的轴向长度dc以下。另外,第一脚部132b的轴向长度df1是第一平面部132a与第一脚部132b的轴向下端部之间的轴向宽度。因此,在轴向上,整流板3被第一筒部131的轴向下端部和第二筒部231的轴向上端部夹持保持。此外,从轴向观察时,第一脚部132b设置得比第一凹部131a靠径向外侧。
此外,第一壳体13如上所述还具有第一肋133。第一肋133的径向内端部支承第一马达部12。第一肋133的径向外端部与第一筒部131连接。
第一肋133与整流板3的轴向上端面隔着间隙而在轴向上对置。该间隙的最小的轴向宽度(在图3中是Wri1)比整流板3的中空通孔3a的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宽度(例如,图7所示的宽度Wc)小。这样的话,通过将比中空通孔3a的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宽度狭小的间隙设置于第一肋133与整流板3之间,能够保持第一肋产生的整流效果,并且能够防止与第一肋133在轴向上重叠的中空通孔3a中的气流的通过量的减少。这是因为:在轴向上,当在第一肋133与整流板3之间没有间隙时,与第一肋133在轴向上重叠的中空通孔3a的气流的通过量会减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当第一肋133与整流板3之间的间隙的轴向宽度过宽时,通过肋133对沿轴向流动的气流进行整流的效果降低。
此外,第一肋133与整流板3的轴向上端面之间的径向内侧处的间隙的轴向宽度Wri1比第一肋133与整流板3的轴向上端面之间的径向外侧处的间隙的轴向宽度Wro1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轴向宽度Wri1比整流板3中的六边形的中空通孔3a的两条边之间的宽度Wc小。另一方面,轴向宽度Wro1比六边形的中空通孔3a的两条边之间的宽度Wc大。用于提升空气的压力和风量、且抑制紊流的产生的上述间隙的轴向宽度的最佳值在第一肋133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是不同的。特别是,该最佳值在第一肋133的径向外端部受第一筒部131的径向内侧面等的影响。因此,通过将间隙的轴向宽度Wro1设定得比中空通孔3a的两条边之间的宽度Wc大,能够提升串联式轴流风扇100的压力-风量特性。
此外,第一肋133的与整流板3在轴向上对置的部位的宽度dr1优选是六边形的中空通孔3a的两条边之间的宽度Wc以下。另外,该部位例如是第一肋133的轴向下端部。该宽度dr1例如是第一肋133的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最小宽度。这样的话,能够提升在整流板3中从第一轴流风扇1向第二轴流风扇2流动的气流的压力和风量,且能够抑制紊流的产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13上如图3所示设置有四个第一开口部13a。第一开口部13a设置于第一壳体13的轴向下端部,向轴向上侧凹陷。此外,第一开口部13a在径向上贯穿第一壳体13,特别是在径向上贯穿第一筒部131的一部分与第一凸缘部132的一部分。在第一开口部13a处,整流板3的径向外端面向串联式轴流风扇100的外部露出。另外,整流板3的径向外端部如图2所示处于与第一开口部13a相同的位置,或者处于比第一开口部13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另外,并非限定于图1的例示,整流板3也可以不在第一开口部13a处露出。例如,串联式轴流风扇100还可以具有设置于连结部100a的径向外侧面上的带状部件4。换言之,带状部件4能够覆盖第一开口部13a。图4A~图4C分别是表示覆盖第一开口部13a的带状部件4的第一例~第三例的立体图。
例如,如图4A所示,可以是所有的第一开口部13a通过带状部件4被覆盖。这样的话,可以通过设置于每一个第一开口部13a的带状部件4来抑制或防止连结部100a的所有第一开口部13a处的空气的泄漏。
或者,如图4B所示,可以是一部分的第一开口部13a通过带状部件4被覆盖。这样的话,通过带状部件4只覆盖多个第一开口部13a中的一部分,因此,能够节约带状部件4。
另外,带状部件4在图4A和图4B中按第一开口部13a而设置,但是也可以像图4C那样连接成一体地设置。也就是说,带状部件4在连结部100a的径向外侧面上卷绕于周向的整周。这样的话,设置带状部件4的作业变得容易。
接下来,第一轴流风扇1如上所述具有第一引线14。第一引线14从第一马达部12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线14收纳于第一凹部131a中。更具体来说,第一引线14被贯插到第一凹部131a中,并穿过第一凹部131a被引出到第一壳体13的外部。
接下来,参照图1和图3,对第二轴流风扇2的各结构要素进行说明。
第二轴流风扇2如上所述具有第二叶轮21。第二叶轮21具有第二叶片211。第二叶片211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CA为中心旋转。第二马达部22驱动第二叶轮21,从而第二叶片211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旋转。由此,第二轴流风扇2经由整流板3将从第一轴流风扇1输送出的气流吸引到第二轴流风扇2的轴向上端部。第二轴流风扇2使流向轴向下侧的气流的流速加速,从第二轴流风扇2的轴向下端部向串联式轴流风扇100的轴向下侧输送该气流。
第二轴流风扇2如上所述具有第二马达部22。第二马达部22驱动第二叶轮21使第二叶片211旋转。
第二轴流风扇2如上所述具有第二壳体23。第二壳体23如上所述具有第二筒部231。第二筒部231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将第二叶轮21和第二马达部22收纳于内部。第二筒部231的轴向上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整流板3的轴向下端面抵接。这样的话,能够设置成在第二筒部231的轴向上端部,气流不会沿径向流动。因此,能够防止第二筒部231的轴向上端部处的紊流的产生。但是,并非限定于该示例,在轴向上,在第二筒部231与整流板3之间可以存在间隙。
此外,第二壳体23如上所述还具有第二凸缘部232。第二凸缘部232从第二筒部231的连结部100a侧的轴向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换言之,第二凸缘部232从第二筒部231的轴向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第二凸缘部232与第一凸缘部132连结。由此,第一壳体13的轴向下端部、与第二壳体23的轴向上端部直接连结。这样的话,能够确保与不在第一壳体13与第二壳体23之间的连结部100a处设置整流板3的结构相同的组装性。
在第二凸缘部232的轴向上端面设置有第二平面部232a。第二平面部232a与整流板3的轴向下端面抵接。另外,以下,将第一平面部132a和第二平面部232a的总称称为“平面部132a、232a”。这样,在本实用新型中,在第一凸缘部132和第二凸缘部232处设置有与整流板3的轴向端面抵接的平面部132a、232a。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平面部132a和第二平面部232a来夹持设置于第一筒部131与第二筒部231之间的整流板3。因此,能够在轴向上更可靠地保持整流板3。但是并非限定于该示例,也可以是:在轴向上,在第一凸缘部132和第二凸缘部232中的至少一方与整流板3之间存在间隙。通过设置这样的间隙,能够抑制整流板3的振动和伴随振动的噪音的产生。
此外,第二壳体23如上所述还具有第二肋233。第二肋233的径向内端部支承第二马达部22。第二肋233的径向外端部与第二筒部231连接。
第二轴流风扇2如上所述具有第二引线24。第二引线24从第二马达部22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用于将第一引线14引出到第一壳体13的外部的第一凹部131a设置于第一筒部131。与此一样,像图5那样,用于将第二引线24引出到第二壳体23的外部的第二凹部231a也可以设置于第二筒部231。图5表示设置于第二筒部231的第二凹部231a的一例。另外,图5与图3的虚线围绕的部分C相对应。在图5中,向轴向上的与连结部100a相反的一侧凹陷的第二凹部231a被设置于第二筒部231的轴向上端面上。第二凹部231a在第二筒部231的轴向上端面向轴向下侧凹陷,在径向上贯穿第二筒部231。另外,在串联式轴流风扇100中可以设置有第一凹部131a和第二凹部231a双方,也可以代替第一凹部131a而设置第二凹部231a。此外,以下,将第一凹部131a和第二凹部231a的总称称为“凹部131a、231a”。这样,在本实用新型中,在第一筒部131的轴向下端面和第二筒部231的轴向上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筒部131、231的轴向端面上,设置有向轴向上的与连结部100a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部131a、231a。
并且,在图3中,第一引线14通过第一凹部131a被引出到第一壳体13的外部,在图5中第二引线24通过第二凹部231a被引出到第二壳体23的外部。但是,并非限定于这些示例,第一引线14和第二引线24双方可以通过第一凹部131a或第二凹部231a被引出到壳体13、23的外部。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引线14和第二引线24中的至少一方引线14、24被收纳于凹部131a、231a中。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于第一筒部131的轴向下端面和第二筒部231的轴向上端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凹部131a、231a的至少一部分优选与整流板3的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叠。这样的话,即使收纳于凹部131a、231a中的引线14、24中的至少一方挠曲,也能够通过整流板3来抑制该引线14、24在轴向上向连结部100a侧活动。并且,能够通过整流板3来抑制凹部131a、231a导致的气流的紊乱。因此,能够提升串联式轴流风扇100的压力-风量特性,进一步提升串联式轴流风扇100的送风效率。此外,还能够降低串联式轴流风扇100产生的噪音。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从轴向观察时,整流板3的径向外端优选与凹部131a、231a的径向外端相同,或者比凹部131a、231a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内侧。这样的话,从轴向观察时,整流板3的径向外端不比凹部131a、231a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外侧。因此,例如,如图3所示,即使是第二引线24沿着第二筒部231的径向外侧面在轴向上延伸至第一凹部131a的径向外端部的情况下,整流板3的径向外端部也不会成为障碍物。因此,能够更自由地设计第二引线24的配置。此外,此时,由整流板3的径向外端部没有通过第二引线24而被向径向内侧按压,因此能够防止整流板3的径向外端部的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脚部132b设置于第一凸缘部132。与此同样地,像图6那样,也可以在第二凸缘部232设置向轴向上侧突出的第二脚部232b。图6是表示设置于第二筒部231的第二脚部232b的一例的剖视图。此外,图6与图3的虚线围绕的部分D相对应。在串联式轴流风扇100中可以代替第一脚部132b而设置第二脚部232b。或者,也可以像图6那样,设置有第一脚部132b和第二脚部232b双方。此外,第二脚部232b的轴向上端部可以与第一凸缘部132抵接,还可以像图6那样与第一脚部132b抵接。另外,以下,将第一脚部132b和第二脚部232b的总称称为“脚部132b、232b”。
这样,在本实用新型中,在第一凸缘部132和第二凸缘部232中的至少一方凸缘部132、232的连结部100a侧的轴向端面上,设置有沿轴向突出的脚部132b、232b。设置于一方凸缘部132、232的脚部132b、232b与另一方凸缘部132、232或者设置于另一方凸缘部132、232的脚部132b、232b抵接。这样的话,在轴向上,能够在第一筒部131与第二筒部231之间设置轴向长度与脚部132b、232b相同的空间。因此,通过连结第一凸缘部132和第二凸缘部232,能够直接连结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23,并且能够将整流板3收纳于第一筒部131与第二筒部231之间的轴向上的空间中。
此外,在图6中,第二脚部232b设置于比第二凹部231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这样,在本实用新型中,从轴向观察时,脚部132b、232b设置于比凹部131a、231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这样的话,在轴向上脚部132b、232b与凹部131a、231a不重叠。因此,易于将引线14、24收纳于凹部131a、231a中,将整流板3与凹部131a、231a在轴向上重叠也是容易的。此外,在整流板3的与凹部131a、231a重叠的部分处,不受脚部132b、232b的影响,能够使气流顺畅地在轴向上流动。此外,在利用模具对在凸缘部132、232上具有脚部132b、232b的壳体13、23进行模制成型时,能够在上下方向打开模具。因此,能够使模具结构简单化,使用了模具的壳体13、23的成型工序也容易实施。
此外,第二脚部232b的图6所示的轴向长度df2在整流板3的图7所示的轴向长度dc以下。另外,第二脚部232b的轴向长度df2是第二平面部232a与第二脚部232b的轴向上端部之间的轴向宽度。另外,以下,将第一脚部132b的轴向长度df1和第二脚部232b的轴向长度df2的总称称为“轴向长度df”。这样,在本实用新型中,脚部132b、232b的轴向长度df在整流板3的轴向长度dc以下。脚部132b、232b的轴向长度df是设置有该脚部132b、232b的凸缘部132、232的平面部132a、232a与该脚部132b、232b的连结部100a侧的轴向端部之间的轴向宽度。这样的话,在轴向上,能够通过第一筒部131的轴向下端部和第二筒部231的轴向上端部来夹持保持整流板3。
此外,第二脚部232b有多个,分别沿周向设置。也就是说,脚部132b、232b有多个,分别沿周向设置。
接下来,参照图7对整流板3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整流板3的一例的立体图。
串联式轴流风扇100如上所述具有整流板3。整流板3包含多个中空通孔3a以及格子状的间隔壁31。整流板3的中空通孔3a分别通过间隔壁31而被隔开,沿轴向贯穿。此外,多个中空通孔3a从整流板3的中央部均匀地二维排列到外缘部。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整流板3的外缘部没有设置框架等。因此,能够在外缘部取得中空通孔3a实现的气流的整流效果。此外,不使用模具等也能够制作整流板3。换言之,多个中空通孔3a具有通过格子状的间隔壁31而被隔开的结构,多个中空通孔3a在轴向上贯穿整流板3。因此,整流板3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轴向上的空气的流路。
整流板3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从轴向观察时为六边形的中空通孔3a进行二维排列的蜂窝结构。这样的话,通过将蜂窝结构用于整流板3,能够提升对从第一轴流风扇输送出的气流进行整流的效果,降低整流时的空气阻力。因此,能够提高串联式轴流风扇的压力-风量特性。但是,并非限定于该示例,中空通孔3a的从轴向观察到的形状可以是六边形以外的多边形状、圆形等。
具有蜂窝结构的整流板3的中空通孔3a的开口率是90%以上。另外,这里的开口率是整周被间隔壁31隔开而得的所有的中空通孔3a的开口面积的总和相对于整流板3的轴向端面的总面积的比例。在通过树脂成型等形成的整流板中,难以将开口率设为90%以上。在具有蜂窝结构的整流板3中通过将其开口率设为90%以上,相比于由树脂成型而形成的其他结构的整流板,能够实现更好的整流效果和更低的空气阻力。
六边形的中空通孔3a的相互对置且平行延伸的两条边之间的图7所示的宽度Wc比第一筒部131和第二筒部231的连结部100a侧的轴向端部的径向宽度大。也就是说,宽度Wc比第一筒部131的轴向下端部的图7所示的径向宽度dt、和第二筒部231的轴向上端部的径向宽度大。这样的话,从轴向观察时,在与第一筒部131和第二筒部231的连结部100a侧的轴向端部重叠的中空通孔3a中,该轴向端部可以没有覆盖全部中空通孔3a。因此,从轴向观察时,可以通过与第一筒部131和第二筒部231的连结部100a侧的轴向端部重叠的中空通孔3a来对在第一筒部131和第二筒部231的内壁附近流动的气流进行整流。因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第一筒部131和第二筒部231的该轴向端部处的内壁附近的紊流的产生。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以下,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有时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肋233设置于第二轴流风扇2的轴向下部(参照图3)。但是不限于该示例,第二肋233也可以设置于第二轴流风扇2的轴向上部。
图8是表示第一变形例涉及的串联式轴流风扇101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另外,图8表示通过包含中心轴线CA的假想平面切断了串联式轴流风扇101时的截面结构。在图8中,第一轴流风扇1和整流板3的各结构要素的配置与图3相同。但是,第二轴流风扇2的各结构要素的配置与图3在上下方向相反。
在第一变形例中,第二肋233与整流板3的轴向下端面隔着间隙而在轴向上对置。该间隙的最小的轴向宽度(在图8中是Wri2)优选比整流板3的中空通孔3a的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例如图7所示的宽度Wc)小。这样的话,通过将比中空通孔3a的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宽度狭小的间隙设置于第二肋233与整流板3之间,能够保持第二肋233产生的整流效果,并且能够防止与第二肋233在轴向上重叠的中空通孔3a中的气流的通过量的减少。
这样,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和第一变形例,第一肋133和第二肋233中的至少一方肋133、233隔着整流板3在轴向上对置。第二肋233与整流板3之间的间隙的最小的轴向宽度优选比具有蜂窝结构的整流板3的六边形的中空通孔3a的两条边之间的宽度Wc小。这样的话,通过将至少一方的肋133、233与整流板3之间的间隙设定得比中空通孔3a的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宽度Wc小,能够保持至少一方的肋133、233产生的整流效果,并且能够防止与至少一方的肋133、233在轴向上重叠的中空通孔3a处的气流的通过量的减少。其理由是,在轴向上,当在至少一方的肋133、233与整流板3之间没有间隙时,中空通孔3a的入口侧与出口侧的开口的大小不同,这成为紊流的原因,使得整流板3的效果降低。并且,在至少一方的肋133、233与整流板3之间的间隙的轴向宽度过宽时,通过至少一方的肋133、233来对沿轴向流动的气流进行整流的效果会降低。
此外,第二肋233与整流板3的轴向下端面之间的径向内侧处的间隙的轴向宽度Wri2优选比第二肋233与整流板3的轴向下端面之间的径向外侧处的间隙的轴向宽度Wro2小。另外,以下,将第一肋133与整流板3之间的径向内侧处的间隙的轴向宽度Wri1、和第二肋233与整流板3之间的径向内侧处的间隙的轴向宽度Wri的总称称为“轴向宽度Wri”。此外,将第一肋133与整流板3之间的径向外侧处的间隙的轴向宽度Wro1、和第二肋233与整流板3之间的径向外侧处的间隙的轴向宽度Wro2的总称称为“轴向宽度Wro”。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轴向宽度Wri2比整流板3中的六边形的中空通孔3a的两条边之间的宽度Wc小。另一方面,轴向宽度Wro比六边形的中空通孔3a的两条边之间的宽度Wc大。这样,在本实用新型中,肋133、233的径向内端部与整流板3之间的间隙的轴向宽度Wri比六边形的中空通孔3a的两条边之间的宽度Wc小。另一方面,肋133、233的径向外端部与整流板3之间的间隙的轴向宽度Wro比六边形的中空通孔3a的两条边之间的宽度Wc大。用于提升空气的压力和风量、且抑制紊流的产生的上述间隙的轴向宽度的最佳值在肋133、233的径向内端部和径向外端部是不同的。在肋133、233的径向外端部,容易受筒部131、231的径向内侧面等的影响。因此,通过将间隙的轴向宽度Wro设定得比中空通孔3a的两条边之间的宽度Wc大,能够提升串联式轴流风扇101的压力-风量特性。
此外,第二肋233的与整流板3在轴向上对置的部位的宽度优选为六边形的中空通孔3a的两条边之间的宽度Wc以下。另外,该部位例如是第二肋233的轴向上端部。该宽度例如是第二肋233的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最小宽度。也就是说,在第一变形例中,至少一方肋133、233的与整流板3在轴向上对置的部位的宽度为六边形的中空通孔3a的两条边之间的宽度(Wc)以下。这样的话,六边形的中空通孔3a不会被至少一方肋133、233堵塞,因此,能够提升从第一轴流风扇1向第二轴流风扇2流经整流板3的气流的压力和风量,且抑制紊流的产生。
此外,在第一变形例中,第一马达部12的轴向下端部隔着整流板3而与第二马达部22的轴向上端部对置。这里,可以是:第一马达部12的轴向下端部和第二马达部22的轴向上端部中的至少一方与整流板3的轴向端面接触。例如,在第一马达部12的轴向下端部和第二马达部22的轴向上端部双方与整流板3抵接时,能够通过第一马达部12和第二马达部22来夹持保持整流板3。或者,也可以是:第一马达部12的轴向下端部和第二马达部22的轴向上端部都与整流板3的轴向端面具有间隙地在轴向上对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第一变形例中,第一开口部13a设置于第一壳体13。与此一样,第二开口部23a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23。图9是第二变形例涉及的串联式轴流风扇102的立体图。
第二开口部23a设置于第二壳体23的轴向上端部,向轴向下侧凹陷。第二开口部23a设置于与第一开口部13a相同的周向位置。另外,以下,将第一开口部13a和第二开口部23a的总称称为“开口部13a、23a”。
第二开口部23a在径向上贯穿第二壳体23,特别是在径向上贯穿第二筒部231的一部分和第二凸缘部232的一部分。在第二开口部23a处,整流板3的径向外端面露出至串联式轴流风扇102的外部。此外,整流板3的径向外端部处于与第二开口部23a相同的位置,或者处于比第二开口部23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在串联式轴流风扇102上也可以设置有第一开口部13a和第二开口部23a,也可以代替第一开口部13a而设置第二开口部23a。在与第一开口部13a一起设置了第二开口部23a时,第二开口部23a优选设置于与第一开口部13a相同的周向位置。这样,在本实用新型中,在连结部100a处,在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23中的至少一方壳体13、23上设置有在径向上贯穿该至少一方壳体13、23的开口部13a、23a。
这里,在图4A~图4C中,第一开口部13a被带状部件4覆盖。与此一样,第二开口部23a也可以被带状部件4覆盖。这样,在本实用新型中,该带状部件4覆盖开口部13a、23a。这样的话,能够通过带状部件4来抑制或者防止连结部100a的开口部13a、23a处的空气泄漏。因此,能够提升串联式轴流风扇102的压力-风量特性。并且,能够抑制或防止因空气的泄漏引起的噪音的产生。
更具体来说,在具有多个开口部13a、23a时,与图4A一样,带状部件4也可以覆盖所有的开口部13a、23a。这样的话,能够通过带状部件4来抑制或者防止连结部100a的所有开口部13a、23a处的空气泄漏。
或者,在具有多个开口部13a、23a时,与图4B一样,带状部件4也可以覆盖部分的开口部13a、23a。这样的话,由于通过带状部件4来只覆盖部分的开口部13a、23a,因此能够节约带状部件4。例如,在设置多个串联式轴流风扇102时,在使各开口部13a、23a彼此相邻的情况下,在这些开口部13a、23a处即使没有通过带状部件4覆盖,也能够防止或者抑制空气的泄漏,因此特别有效。
或者,与图4C一样,带状部件4可以在连结部100a的径向外侧面上卷绕于周向的整周。并且,带状部件4也可以覆盖全部开口部13a、23a。这样的话,设置带状部件4的作业变得容易。此外,由于带状部件4覆盖全部开口部13a、23a,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开口部13a、23a处的空气泄漏。此外,由于带粘贴作业的工序数减少,因此带粘贴作业变得容易。
在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中,在壳体13、23上设置有开口部13a、23a。但是并非限定于这些示例,也可以不在壳体13、23上设置开口部13a、23a。
图10是第三变形例涉及的串联式轴流风扇103的立体图。此外,图11是串联式轴流风扇103的沿着图10的单点划线E-E的剖视图。另外,图10表示通过包含中心轴线CA的假想平面切断了串联式轴流风扇103时的截面结构。图11表示通过与轴向垂直的假想平面切断了串联式轴流风扇103的截面结构。
在第三变形例中,不在壳体13、23上设置开口部13a、23a。另一方面,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壳体13还具有第一壁部134。第一壁部134设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脚部132b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壁部134的周向一端部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脚部132b中的一方连接。第一壁部134的周向另一端部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脚部132b中的另一方连接。
此外,第一壁部134设置于第一壳体13的轴向下端部,从第一壳体13的轴向下端面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下侧突出。并且,第一壁部134与第二壳体23的轴向上端面接触。更具体来说,在第三变形例中,第一壁部134设置于第一筒部131的轴向下端面和第一凸缘部132的轴向下端面。也就是说,第一壁部134的一部分从第一筒部132的轴向下端面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下侧突出,与第二筒部的轴向上端部抵接。此外,第一壁部134余下的一部分从第一凸缘部132的轴向下端面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下侧突出,与第二凸缘部232的轴向上端部抵接。由此,不会使整流板3的径向外侧面露出至第一壳体13的外部,能够将整流板3收纳到在轴向上处于第一筒部131与第二筒部231之间、且比第一壁部134靠径向内侧的空间中。此外,例如如图11所示,通过使整流板3的径向外端部与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壁部134的径向内侧面抵接,能够进行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整流板3的定位。
另外,可以与图10和图11的第一壁部134一样,第二壳体23如图12所示具有第二壁部234。图12是表示第二壁部234的一例的剖视图。另外,图12例如与图9的沿着单点划线F-F的截面结构相对应。
第二壁部234设置于第二壳体23的轴向上端部。并且,第二壁部234从第二壳体23的轴向上端面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上侧突出,与第一壳体13的轴向下端面抵接。例如,第二壁部234与第一筒部131的轴向下端面、第一凸缘部132的轴向下端面抵接。或者,第二壁部234如图12所示与设置于第一壳体13的第一壁部134的轴向下端部抵接。另外,以下,将第一壁部134和第二壁部234的总称称为“壁部134、234”。
这样,在本实用新型中,在第一壳体13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方壳体13、23的连结部100a侧的轴向端部,设置有从该至少一方壳体13、23的径向外端部沿轴向突出的壁部134、234。壁部134、234设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脚部132b、232b之间。这样的话,设置于壳体13、23的一方轴向端部的壁部134、234中的一方与壳体13、23中的另一方、或者设置于壳体13、23中的另一方的轴向端部处的壁部134、234中的另一方抵接。由此,不会使整流板3的径向外侧面露出至壳体13、23的外部,能够将整流板3收纳于在轴向上处于第一筒部131与第二筒部231之间、且比壁部134、234靠径向内侧的空间中。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连结部100a处的气流的泄漏。因此,能够提升串联式轴流风扇103的压力-风量特性。并且,能够抑制或者防止空气的泄漏引起的噪音的产生。此外,例如,像图11那样,通过使整流板3的径向外端部与至少一部分的壁部134、234的径向内侧面抵接,能够进行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整流板3的定位。因此,串联式轴流风扇103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能够降低串联式轴流风扇103的组装公差。
以上,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非限定于本说明书。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加以各种变更来实施。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说明的事项可以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任意组合。
本实用新型例如对两个轴流风扇串联连结的装置有用。
Claims (15)
1.一种串联式轴流风扇,其具有:
第一轴流风扇;
第二轴流风扇,其与所述第一轴流风扇串联连接;和
整流板,在该整流板上,通过格子状的间隔壁而被隔开且沿轴向贯穿的多个中空通孔均匀地二维排列到外缘部,
所述第一轴流风扇具有:
第一叶轮,其具有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第一叶片;
第一马达部,其驱动所述第一叶轮使所述第一叶片旋转;
第一壳体,其具有第一筒部,所述第一筒部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且收纳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一马达部;以及
第一引线,其从所述第一马达部延伸,
所述第二轴流风扇具有:
第二叶轮,其具有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第二叶片;
第二马达部,其驱动所述第二叶轮使所述第二叶片旋转;
第二壳体,其具有第二筒部,所述第二筒部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且收纳所述第二叶轮和所述第二马达部;以及
第二引线,其从所述第二马达部延伸,
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下端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上端部直接连结,
所述整流板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连结部处,
所述第一筒部的轴向下端部隔着所述整流板而与所述第二筒部的轴向上端部在轴向上对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筒部的轴向下端面和所述第二筒部的轴向上端面中的至少一方筒部的轴向端面上,设置有向轴向上的与所述连结部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第一引线和所述第二引线中的至少一方引线被收纳于所述凹部中,
所述凹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整流板的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整流板的径向外端与所述凹部的径向外端相同,或者比所述凹部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凸缘部,该第一凸缘部从所述第一筒部的所述连结部侧的轴向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凸缘部,该第二凸缘部从所述第二筒部的所述连结部侧的轴向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
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中的至少一方凸缘部的所述连结部侧的轴向端面上设置有沿轴向突出的脚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脚部被设置于比所述凹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部的轴向长度在所述整流板的轴向长度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所述脚部的凸缘部为多个,且分别沿周向设置,
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方壳体的所述连结部侧的轴向端部,设置有从该至少一方壳体的径向外端部沿轴向突出的壁部,
所述壁部设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脚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上设置有与所述整流板的轴向端面抵接的平面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板具有从轴向观察时为六边形的所述中空通孔被二维排列的蜂窝结构,
六边形的所述中空通孔的相互对置且平行延伸的两条边之间的宽度比所述第一筒部和所述第二筒部的所述连结部侧的轴向端部的径向宽度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蜂窝结构的所述整流板的所述中空通孔的开口率是90%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第一肋,该第一肋通过径向内端部支承所述第一马达部且径向外端部与所述第一筒部连接,
所述第二壳体还具有第二肋,该第二肋通过径向内端部支承所述第二马达部且径向外端部与所述第二筒部连接,
所述第一肋和所述第二肋中的至少一方肋与所述整流板隔着间隙在轴向上对置,
所述间隙的最小轴向宽度比具有所述蜂窝结构的所述整流板的六边形的所述中空通孔的所述两条边之间的宽度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方肋的与所述整流板在轴向上对置的部位的宽度在六边形的所述中空通孔的所述两条边之间的宽度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方肋的径向内端部与所述整流板之间的间隙的轴向宽度比六边形的所述中空通孔的所述两条边之间的宽度小,
所述至少一方肋的径向外端部与所述整流板之间的间隙的轴向宽度比六边形的所述中空通孔的所述两条边之间的宽度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串联式轴流风扇还具有设置于所述连结部的径向外侧面上的带状部件,
在所述连结部处,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方壳体上设置有在径向上贯穿该至少一方壳体的开口部,
所述带状部件覆盖所述开口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所述开口部,
所述带状部件覆盖一部分所述开口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串联式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部件在所述连结部的径向外侧面上卷绕于周向的整周,覆盖全部所述开口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762561309P | 2017-09-21 | 2017-09-21 | |
US62/561,309 | 2017-09-21 | ||
US201862635610P | 2018-02-27 | 2018-02-27 | |
US62/635,610 | 2018-02-27 | ||
JP2018-162256 | 2018-08-31 | ||
JP2018162256A JP7087841B2 (ja) | 2017-09-21 | 2018-08-31 | 直列式軸流ファン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053806U true CN209053806U (zh) | 2019-07-02 |
Family
ID=66106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500417.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053806U (zh) | 2017-09-21 | 2018-09-13 | 串联式轴流风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87841B2 (zh) |
CN (1) | CN20905380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38504A (zh) * | 2017-09-21 | 2019-03-29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串联式轴流风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59359B2 (ja) * | 2003-03-13 | 2007-08-15 |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 二重反転式軸流送風機 |
TW200826825A (en) * | 2006-12-08 | 2008-06-16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Flow-guiding device and series fan |
JP2008175099A (ja) * | 2007-01-17 | 2008-07-31 | Hitachi Ltd | 電子計算機のファンユニット構造 |
JP2012026291A (ja) * | 2010-07-20 | 2012-02-09 | Hitachi Ltd | 軸流ファン |
US20120164007A1 (en) * | 2010-12-23 | 2012-06-28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attenuate vibrations from an air mover assembly |
-
2018
- 2018-08-31 JP JP2018162256A patent/JP7087841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9-13 CN CN201821500417.4U patent/CN209053806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38504A (zh) * | 2017-09-21 | 2019-03-29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串联式轴流风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056369A (ja) | 2019-04-11 |
JP7087841B2 (ja) | 2022-06-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38504A (zh) | 串联式轴流风扇 | |
JP6417771B2 (ja) | 電動送風機 | |
CN101297119B (zh) | 多叶片离心式送风机 | |
JP4881354B2 (ja) | ミニチュアファン | |
US7618236B2 (en) | Fan and fan housing with toothed-type connecting elements | |
CN108603512A (zh) | 带有不被堵塞的出口的发动机冷却风扇外壳护罩 | |
CN108291558B (zh) | 涡轮风扇 | |
JP2000110773A (ja) | 防水構造を備えた送風機 | |
JP6652077B2 (ja) | 遠心送風機 | |
CN104619992B (zh) | 横流风扇 | |
US20220106966A1 (en) | Diagonal fan with outlet guide vane device | |
CN209053806U (zh) | 串联式轴流风扇 | |
CN109340187B (zh) | 用于吸尘器的定叶轮、风机及吸尘器 | |
CN106958538B (zh) | 离心风机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 |
US7223068B2 (en) | Housing for axial flow heat-dissipating fan | |
CN209730987U (zh) | 构造为外转子马达的电动马达 | |
JP2006266194A (ja) | 遠心ファン | |
CN219865579U (zh) | 一种离心式低噪音叶轮 | |
JP2005330878A (ja) | 多段流体機械 | |
CN217885334U (zh) | 电机及吹风机 | |
EP3076025A1 (en) | Vacuum suction unit | |
CN110494654B (zh) | 远心风扇、成型用模具及流体输送装置 | |
JP6188016B2 (ja) | 遠心送風機 | |
CN209180111U (zh) | 送风机 | |
JP6687050B2 (ja) | 遠心送風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10316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10316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