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10726U - 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510726U CN206510726U CN201720188786.3U CN201720188786U CN206510726U CN 206510726 U CN206510726 U CN 206510726U CN 201720188786 U CN201720188786 U CN 201720188786U CN 206510726 U CN206510726 U CN 2065107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outlet
- blinker
- fixed
- connecting rod
- fixing ax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包括至少2个出风口,出风口直线排列的设置在出风口固定板上,且出风口的朝向垂直于固定板的板面,还设有拨动机构;所述出风口包括主出风口和副出风口;出风口固定板在对应每个出风口后端的位置均设有挡风片固定轴,挡风片固定轴可自由转动,轴向垂直于出风口的朝向,挡风片固定轴上固定有与出风口形状适配的挡风片;适配主出风口的挡风片与适配副出风口的挡风片在挡风片固定轴上的固定角度成90°;各个挡风片固定轴均彼此平行的固定在短连接杆的一端,短连接杆的另一端可转动的固定在长连接杆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将由车载空调出风口流出的空气按需转换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在汽车上的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是提升汽车舒适性的重要部件。低速纯电动汽车的空调消耗的是动力电池的电量,对电池的续航能力有影响。在动力电池的电量首先需要满足续航能力的前提下,空调系统设计得相对紧凑,结构简单,制冷制暖功能基本满足乘客的需求。此类车载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是,蒸发箱风口比较简单,没有风向转换装置,蒸发箱的蒸发冷气直接向车内排放,车内享受不到不同风向转换模式带来的舒适性和便利性,也制约了汽车更上一个档次,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车载空调出风口是向车厢内直接排放的,无法按需进行空气流动方向的转换,从而提供一种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可以将由车载空调出风口流出的空气按需转换方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包括至少2个出风口,出风口直线排列的设置在出风口固定板上,且出风口的朝向垂直于固定板的板面,还设有拨动机构;所述出风口包括主出风口和副出风口;出风口固定板在对应每个出风口后端的位置均设有挡风片固定轴,挡风片固定轴可自由转动,轴向垂直于出风口的朝向,挡风片固定轴上固定有与出风口形状适配的挡风片;适配主出风口的挡风片与适配副出风口的挡风片在挡风片固定轴上的固定角度成90°;各个挡风片固定轴均彼此平行的固定在短连接杆的一端,短连接杆的另一端可转动的固定在长连接杆上;拨动机构可使长连接杆与短连接杆之间的夹角按需开合。
由于传统的车载空调出风口仅为向车厢内开口的简单结构,为了实现出风口的风向转换,本技术方案为出风口设计了一个出风口固定板,出风口固定板是固定的,通常固定在仪表台上,而出风口就固定在出风口固定板上。出风口被分成了主出风口和副出风口两类,两类出风口的吹风方向被设计为不同,分别朝向设定的两个方向,例如其一可以是前排乘客,其二可以是后排乘客,还可以是前挡风玻璃或车身侧前方玻璃等方向。每个出风口后端对应的位置,出风口固定板都设计有一个挡风片固定轴,挡风片固定轴可自由转动,轴向必须是垂直于出风口的朝向,而挡风片固定轴上固定有挡风片,这是一个与出风口形状适配的薄片,固定在挡风片固定轴上可随挡风片固定轴转动而实现对出风口实现开合控制。由于主出风口和副出风口需要设计成不同的吹风方向,因此对应主出风口的挡风片和对应副出风口的挡风片在挡风片固定轴上的固定角度是成90°,且各个挡风片固定轴被设计成通过连杆机构实现同步同向动作,在各个挡风片固定轴转至一侧时,主出风口对应的挡风片全部打开而副出风口对应的挡风片全部闭合;各个挡风片固定轴转至另一侧时则相反。这样就可以使经过空调处理后的空气可以从设定的出风口流出,流向指定的方向,形成不同传统方案中的空调效果。本方案中的连杆机构包括一个长连接杆,长连接杆上自由转动的连接有若干短连接杆,各个短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一个挡风片固定轴,且各个短连接杆彼此平衡。为了方便控制该连杆机构,本方案设计有一个拨动机构,可以在需要调节的时候,拨动该拨动机构,调整某一短连接杆与长连接杆之间的夹角,其它短连接杆也会随动,与长连接杆之间的夹角的也会同步改变,这实际上就是调节挡风片固定轴的转动角度,就是控制不同的挡风片的打开或关闭。拨动机构视需要可以是手动的,也可以是电动的。
作为优选,所述拨动机构为安装在其中一个短连接杆上的电子执行器。本方案选用的是电子执行器作为拨动机构,具有使用方便、拨动效果好的优势。
作为优选,所述主出风口和副出风口均为2个,且主出风口和副出风口分别设置于出风口固定板的不同侧。一般汽车主出风口和副出风口各配置2个,将所有主出风口设置在出风口固定板的一侧,将所有副出风口设置在出风口的另一侧,可以在匹配左右双风机的车载空调系统时,仅打开对应方向上的空调风机工作,减少电能消耗;也可以减少气流从被挡风片关闭的出风口缝隙中逸出的量。
作为优选,所述挡风片在与出风口的接触面上覆盖有弹性密封胶层。在挡风片与出风口的接触面上覆盖有弹性密封胶层,一来可以提升间隙的密封效果,二来可以在挡风片和出风口之间形成一个缓冲,消除运动时的振动,提升车辆的NHV特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将由车载空调出风口流出的空气按需转换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其中:1出风口固定板,2主出风口,3副出风口,4挡风片,5挡风片固定轴,6短连接杆,7长连接杆,8电子执行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为一种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该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包括一个出风口固定板1,固定在仪表台内部。出风口固定板上垂直贯通的固定有4个出风口,左侧的2个为主出风口2,外侧端通过风道指向前排乘客;右侧的2个为副出风口3,外侧端通过风道指向前挡风玻璃,设计用来对前挡风玻璃起到除雾的效果。本例中,4个出风口的形状都为圆形。而风口固定板上端设计有4个挡风片固定轴5,这4个挡风片固定轴均可自由转动,轴向垂直出风口的朝向即气流通过出风口的方向。本例中,这4个轴的轴向均为前后方向的。每个挡风片固定轴上固定有一个挡风片4,挡风片的形状为与出风口适配的圆形,且外层覆盖有弹性密封胶层。左侧主出风口对应的挡风片与右侧副出风口对应的挡风片在挡风片固定轴上的固定角度成90°,挡风片固定轴的后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短连接杆6,4个短连接杆等长且平行,另一端均可转动的连接在一根长连接杆7上。长连接杆的径向与4个出风口在出风口固定板上的直线排列方向平行。由长连接杆、各短连接杆和出风口固定板构成一个多连杆机构,长连接杆与各短连接杆之间的夹角可以按需开合。当该角度处于最小时,左侧两个挡风片处于打开状态,使主出风口导通,而右侧两个挡风片处于闭合状态,使副出风口关闭。空调处理过的空气仅能从主出风口流出,流向前排乘客。当该角度处于最大时,右侧挡风片打开而左侧挡风片闭合,使主出风口关闭而副出风口导通,空调处理过的空气仅能从副出风口流出,流向挡风玻璃。本风向转换结构还在左侧第一个短连接杆上安装了一个电子执行器作为拨动机构,使用该电子执行器可以方便的选择长连接杆与各短连接杆之间的夹角处于打开或闭合状态,就可以方便的将气流朝向在前排乘客和前挡风玻璃之间进行选择。
Claims (4)
1.一种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包括至少2个出风口,出风口直线排列的设置在出风口固定板(1)上,且出风口的朝向垂直于固定板的板面,其特征是,还设有拨动机构;所述出风口包括主出风口(2)和副出风口(3);出风口固定板在对应每个出风口后端的位置均设有挡风片固定轴(5),挡风片固定轴可自由转动,轴向垂直于出风口的朝向,挡风片固定轴上固定有与出风口形状适配的挡风片(4);适配主出风口的挡风片与适配副出风口的挡风片在挡风片固定轴上的固定角度成90°;各个挡风片固定轴均彼此平行的固定在短连接杆(6)的一端,短连接杆的另一端可转动的固定在长连接杆(7)上;拨动机构可使长连接杆与短连接杆之间的夹角按需开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拨动机构为安装在其中一个短连接杆上的电子执行器(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主出风口和副出风口均为2个,且主出风口和副出风口分别设置于出风口固定板的不同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挡风片在与出风口的接触面上覆盖有弹性密封胶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88786.3U CN206510726U (zh) | 2017-02-28 | 2017-02-28 | 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88786.3U CN206510726U (zh) | 2017-02-28 | 2017-02-28 | 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510726U true CN206510726U (zh) | 2017-09-22 |
Family
ID=59868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188786.3U Active CN206510726U (zh) | 2017-02-28 | 2017-02-28 | 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510726U (zh) |
-
2017
- 2017-02-28 CN CN201720188786.3U patent/CN20651072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059134U (zh) | 一种汽车空调进风排气系统 | |
CN111284295B (zh) | 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 | |
CN205915927U (zh) | 一种用于车辆的可自动旋转的空调导风板组件 | |
CN107985009A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用空调hvac总成 | |
CN205273114U (zh) | 一种汽车空调风道 | |
CN208411354U (zh) | 一种汽车空调冷暖风门、汽车空调系统及汽车 | |
CN206510726U (zh) | 车载空调出风口风向转换结构 | |
CN212046778U (zh) | 车辆用空调进风系统和车辆 | |
CN102384548B (zh) | 一种全新风顶置空调 | |
CN102101428A (zh) | 一种设置在公共汽车上的换气系统 | |
CN205800731U (zh) | 一种汽车空调拨杆摇杆连接机构 | |
CN201935343U (zh) | 一种汽车空调风门运动机构 | |
CN209409761U (zh) | 车用空调风向自动调节装置 | |
CN210363266U (zh) | 车辆、空调模组、能量转换模组、及用于能量转换的组件 | |
CN210733755U (zh) | 一种重型卡车空调采暖模块总成 | |
CN101369676B (zh) | 一种用于串联式混合动力客车的动力电池通风方式与装置 | |
CN202986748U (zh) | 一种车用空调hvac导风板 | |
CN110329040A (zh) | 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风门结构 | |
KR101294178B1 (ko) | 하이브리드 버스용 루프 스포일러 장치 | |
CN206383777U (zh) | 一种卡车空调 | |
CN205174746U (zh) | 一种安装方便的汽车空调风窗总成 | |
CN212950052U (zh) | 用于车辆的空调箱风门结构和车辆 | |
CN109677235A (zh) | 一种紧凑型汽车空调 | |
CN202254167U (zh) | 外开式客车空调新风机构 | |
CN108001163B (zh) |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的进风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